基础护理学第二章护理学量本概念山东大学期末考试知识点复习.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090726 上传时间:2023-05-23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80.1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基础护理学第二章护理学量本概念山东大学期末考试知识点复习.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基础护理学第二章护理学量本概念山东大学期末考试知识点复习.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基础护理学第二章护理学量本概念山东大学期末考试知识点复习.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基础护理学第二章护理学量本概念山东大学期末考试知识点复习.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基础护理学第二章护理学量本概念山东大学期末考试知识点复习.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基础护理学第二章护理学量本概念山东大学期末考试知识点复习.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基础护理学第二章护理学量本概念山东大学期末考试知识点复习.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基础护理学第二章护理学量本概念山东大学期末考试知识点复习.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基础护理学第二章护理学量本概念山东大学期末考试知识点复习.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基础护理学第二章护理学量本概念山东大学期末考试知识点复习.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基础护理学第二章护理学量本概念山东大学期末考试知识点复习.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基础护理学第二章护理学量本概念山东大学期末考试知识点复习.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基础护理学第二章护理学量本概念山东大学期末考试知识点复习.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基础护理学第二章护理学量本概念山东大学期末考试知识点复习.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基础护理学第二章护理学量本概念山东大学期末考试知识点复习.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基础护理学第二章护理学量本概念山东大学期末考试知识点复习.docx

《基础护理学第二章护理学量本概念山东大学期末考试知识点复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基础护理学第二章护理学量本概念山东大学期末考试知识点复习.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基础护理学第二章护理学量本概念山东大学期末考试知识点复习.docx

基础护理学第二章护理学量本概念山东大学期末考试知识点复习

第二章护理学量本概念

知识脉络图

 

第一节人

现代护理学的理论框架是由四个基本概念组成:

人、健康、环境、护理。

护理学研究和服务的对象是人,对人的认识是护理理论与实践的核心和基础,它影响着整个护理概念的发展,并决定了护理工作的任务和性质。

一、人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一)人是一个整体的概念

人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不仅从生物角度看,人是一个由各种器官、系统组成的生物有机体,具有生物意义的完整功能。

更重要的是,人是有意识、有情感,具有社会属性的人。

因此,人是一个整体的概念,是指人是由生理、心理和社会三方面组成的统一整体,三者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任何一方面的障碍或失调,都会影响到其他部分乃至整体。

例如,身体的不适会影响情绪和工作;而人际关系的紧张也会通过心理因素引起身体的疾病。

所以护理的对象不应该是“疾病”而是整体的人。

在护理实践中,不仅要满足患者生理的需要,还应注意满足其心理、社会的需要。

(二)人是一个开放的系统

人生活在自然和社会环境中,总是不断地与周围环境进行着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

如,人需要从外界吸入氧气,呼出二氧化碳;需要与外界进行交流,以获取信息和表达自己的思想。

人作为开放系统的基本目标是保持机体内环境的平衡,以适应外环境的变化,从而保持健康状态。

在护理学中强调人是一个开放系统,不仅要关心机体各器官、系统功能的协调平衡,同时还要注意环境中其他人、家庭、社区等对机体的影响。

护理工作者有责任为护理对象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以促进和维护其健康。

二、人的基本需要

(一)护理对人的基本需要的作用

当基本需要得不到满足时,就会出现机体的失衡,影响身心健康,甚至威胁生命。

护理是一个帮助人,为人的健康服务的专业,护理的功能就是帮助护理对象满足他们的基本需要,维持或恢复身心健康,达到促进健康预防疾病的目的。

(二)马斯洛人类基本需要层次论

具体内容见“第三章第三节人的基本需要层次论”。

三、人的成长与发展

(一)成长与发展的定义

成长是指个体在生理方面的量性增长。

常用的人体可测量指标有体重、身高、骨密度和牙齿结构的变化。

发展是指生命中有顺序的可预期的功能改变,是个体随年龄增长及与环境问的互动而产生的身心变化过程。

发展是学习的结果和成熟的象征。

发展表现为组织器官功能的成熟和机体能力的演进,如行为改变,技能增强等,往往不易被测量。

(二)成长与发展的内容

人的成长与发展包括生理、认知、情感、精神、社会、道德六方面的内容,这六方面内容相互关联,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

其具体内容如下:

1.生理方面,主要指体格的生长和各系统功能的增强和成熟。

2.认知方面,指智力的增强,包括感知、记忆、想象和思维能力的增强。

3.情感方面,情绪情感是指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如喜、怒、哀、乐等内心体验。

情绪情感的发展表现在这种体验的丰富性、稳定性和深刻性方面的变化。

4.精神方面,是指人对生命的意义,生存价值的认识。

5.社会方面,指个体与他人、群体间相互作用,完成个体社会化的过程。

6.道德方面,指人的是非观念等道德信念的形成,并以此规范自己的言行。

(三)成长与发展的规律

1.规律性和顺序性

人的成长与发展是遵循一定的规律,经历相同的发展阶段按一定顺序进行的,而且这顺序是不可逾越和不可逆的。

例如生长发育一般遵循由上到下、由近到远、由粗到细、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规律。

心理社会发展也按一定顺序进行。

2.连续性和阶段性

在人的生命过程中,成长与发展是持续不断进行的,是一个连续的过程。

但在整个过程中表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特征。

每个阶段都有其特定的发展任务,下一个阶段的顺利发展必须依赖前一阶段发展的基础。

体格生长表现出的阶段性特点是婴儿期生长非常迅速,幼儿期稳步成长,青春期进入第二个快速生长期,成年后处于相对稳定的阶段,老年期各系统出现衰退和老化。

心理社会的发展同样具有连续性和阶段性。

个体在生命的不同时期有特殊的心理社会需求,以及特定的心理社会问题和冲突需要解决,如果这些需求和问题能较好地给予满足和解决,个体就能顺利进入下一个发展阶段,否则,将会导致以后发展的困难、心理障碍及社会适应不良。

3.不平衡性

人体各个系统的发育遵循一定的规律,但发展速度具有非等速的特征。

心理社会的发展同样存在不平衡性,例如语言发展以3~5岁最快。

4.个体差异性

人的生长发展有一定的发展顺序,经历相同的发展过程,但由于遗传、环境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每个人在通过各个发展阶段时,都表现出自己独特的方式和速度。

例如,即使在同一年龄组的健康儿童,其发展也有差异,有的语言发展较快,有的运动能力强,而且其身高、体重等生理测量值也会在一定范围内波动。

5.敏感时期性

成长和发展过程中存在较敏感的时期,一般认为生长发展较快的阶段是人较敏感的时期。

例如,胚胎前3个月是胎儿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最容易受到病毒、药物或化学因素的影响;婴儿时期,婴儿与父母依恋情感的建立对婴儿一生的心理社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如果在这一时期婴儿得不到亲情的爱抚,那么将会影响健康人格的形成;青春期,体格生长迅速,生殖系统发育加速,是自我意识建立和人格成熟的另一个敏感时期。

(四)影响成长与发展的因素

1.环境因素

环境的影响决定了身心发展的现实性,正如种子需要合适的土壤提供水分和阳光,才能发芽、生根和开花。

环境包括许多因素,在个体早期的发展过程中,家庭是最重要的环境,它为个体提供温饱、安全、爱和归属等最基本的需要,是人类性格形成的第一课堂。

学校是发展的另一重要环境,是提供正规教育和礼会化的场所,学校通过系统地传授知识、体格锻炼、艺术熏陶和集体活动使个体获得将来立足社会必要的知识、技能和社会规范。

2.遗传因素

遗传因素为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人的生长发展受父母双方遗传因素的影响,基因决定了整个发展过程中性别、头发的颜色、肤色等体格特征。

同时在人的能力、气质和性格等人格因素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也起着重要作用。

此外,社会文化习俗、宗教等因素也影响着人的发展。

四、人的自我概念

人的自我概念是指个体对自己的看法或认识,包括个体对自己躯体、需要、角色和能力的感知。

个体对自我的感觉成为自尊,对自己躯体的感知称为体像。

自我概念影响着个体认识和处理各种情况的态度和方法。

人都有自我保健意识,对自己的生命负有责任,都希望自己能有健康的体魄和健全的人格,并能很好地适应社会。

一个追求健康的人会主动寻求有关的健康知识,积极参与维护健康的过程,而不是被动地接受治疗和护理。

护理工作者应充分调动人的主观能动性,通过健康教育丰富人们的健康知识,改变不良生活习惯,提高全社会的健康水平。

在临床护理工作中,应尊重患者追求健康的权利,耐心地解答患者的疑虑,与患者充分讨论护理计划,调动自我护理的积极性,提供高质量的护理服务。

第二节健康

健康是人类共同追求的目标,是人类生命活动本质、状态和质量的一种反映,是护理学中最基本的概念,也是护理理论研究领域的一个核心问题。

健康是个人成就、家庭幸福、社会安定和国家富强的基础与标志。

护理人员承担着维护人类健康和提供保健服务的责任。

因此,正确认识健康,对于发展护理理论,丰富护理实践内容,扩展护理学研究领域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健康的概念

健康是护理期望达到的目标,是一个变化的、复杂的概念。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文化背景和不同的个体价值观等的影响下,使人们对健康有各自不同的理解。

有人认为没有疾病就是健康;有人认为没有不舒适就是健康;也有人提出健康是正常的生理心理功能状态。

1946年,世界卫生组织(WHO)提出了健康的定义,即健康不但是没有躯体疾病和身体缺陷,还要有完整的生理、心理状态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

这一概念是目前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下被人们普遍接受的健康定义。

二、健康的模式

健康是一个复杂的概念,人们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去认识健康,因此也就出现了多种健康的模式。

(一)健康一疾病连续体模式

健康一疾病连续体模式认为健康是相对的概念,是指人在不断适应内、外环境变化过程中,维持生理、心理、社会与精神文化等诸方面动态平衡的过程。

疾病则是人的某方面功能较之健康状况处于一种偏移的状态。

健康与疾病是个线型连续统一体,最佳的健康状态和死亡是两个极端。

健康与疾病的关系可以用有两个表示方向箭头的一条横坐标表示,坐标的一端代表最佳健康状态,另一端代表濒死状态或死亡,每个人的健康状况都可以在这条横坐标上找到其合适的位置点(图2-1)。

健康一疾病连续体模式说明:

①健康是动态的、连续变化的过程。

健康和疾病两者可相互转化,没有绝对的健康或疾病状态,每个人都处于健康-疾病这一动态过程的某一位置,并且这个位置是在不断地变化。

评估健康时只能使用相对性词语。

护理的目标是促进个体向最佳健康方向转变。

②健康是一个整体的概念,包括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三方面,任何一方面的失衡都会影响整体的健康。

③个人的健康受多种因素影响,每个人对健康有不同的看法,护理应促进个体尽可能达到各自的最佳健康水平。

④护理工作范围包括生命全过程,即从维护最佳健康状态到帮助人平静有尊严的死亡。

(二)健康信念模式

社会心理学家贝克从社会心理角度去认识健康和健康行为,提出了健康信念模式。

这一模式强调了信念是人们采取有利于健康的行为基础,人们对健康、疾病有什么样的信念,就会采取什么样的行为,从而影响个体的总体健康。

健康信念模式由个人感知、修正因素、行为可能性三部分组成。

1.个人感知

个人感知是指对特定疾病易感性、严重性和威胁性的认识。

对疾病易感性的感知反映个体对是否可能受到某种特定疾病侵袭的自我感觉或主观判断。

对疾病严重性的感知取决于个体对疾病后果的认识程度。

而个体对特定疾病的易感性和严重性的感知共同决定了个体对疾病威胁性的感知。

2.修正因素

修正冈素是指影响和修正个体对疾病感知的因素。

其包括:

人口统计学变量(如年龄、性别、民族等)、社会心理变量(如社会阶层等)、结构变量(如个体所具有的疾病和健康知识以及此前对疾病的了解等)、健康行为产生的诱发因素(疾病的宣传、医生的警示、家人的劝告等)。

3.行为可能性

个体是否采纳预防性健康行为取决于感知到行为的益处是否大于行为的障碍。

个体对健康行为益处的感知是指对某种推荐的预防健康问题行为有效性的认可。

对健康行为障碍的感知是指对采取某种推荐行为的潜在负面影响的认识。

如果个体认识到行为的益处大于行为的障碍,采纳健康行为的可能性就比较大。

(三)健康促进模式

美国护理学者潘德在健康与安适的促进行为的相关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健康促进模式。

该模式是对健康信念模式的补充,解释了除预防特定疾病的健康行为以外的其他健康行为。

健康促进模式与健康信念模式的结构相似,也由三部分组成,即认知一知觉因素、修正因素、健康促进行为产生的可能性因素。

1.认知一知觉因素

认知一知觉因素是人们是否采取和维持健康促进行为的主要内部动机。

其是指个体采纳和保持健康促进行为的重要激励因素,直接影响行为的产生,包括个体对健康重要性、健康控制、自我效能、健康状态、健康促进行为的效果和障碍的感知。

2.修正因素

修正因素通过影响个体对健康行为的认知一知觉而发挥作用,对健康行为的产生发挥间接作用。

修正因素包括人口学统计资料(如年龄、性别、受教育程度等)、生物学特征(如体重)、人际间关系和影响(如家庭健康保健方式)、情境或环境因素及行为本身的因素(如健康促进行为的可选择性、采取健康促进行为的难易程度和舒适程度)。

3.健康促进行为产生的可能性因素

是否采取健康促进行为除受个人认知一知觉因素和修正因素的影响外,还与个体的内部和外部体验有关。

(四)最佳健康模式

1961年,邓恩提出了最佳健康模式。

他认为健康仅仅是“一种没有病的相对稳定状态。

在这种状态下,人和环境协调一致,表现出相对的恒定现象”。

人应设法达到最佳健康水平,即在其所处环境中,使人各方面功能得以最佳发挥,发展其最大的潜能。

最佳健康模式主要强调健康促进与预防疾病的保健活动,而非单纯的治疗活动。

因此,护士可运用该模式帮助患者进行发挥和发展机体最大功能与潜能的活动,从而帮助患者实现最佳健康。

三、影响健康的因素

(一)生物因素

生物因素是影响人类健康的主要因素。

包括遗传、性别、年龄、微生物等。

遗传因素是人类健康的重要决定因素,对人类诸多疾病的发生、发展具有决定性影响。

如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等与遗传因素密切相关。

(二)环境因素

随着社会的发展,环境对人类健康的影响程度及科学界对环境影响人类健康的重视程度都在不断增加。

1.自然环境

自然环境中的空气、水、阳光、食物、动植物是人赖以生存的重要元素。

但是存在于空气、水和土壤中的一些致病微生物或某些生物会导致人类患病或受伤。

空气、水和土壤的污染也能改变生物的正常组成部分,从而影响人体健康。

2.社会环境

政治制度、经济制度、文化教育、职业环境因素等社会因素对人类的健康有促进或阻碍作用。

社会经济制度、个体经济条件的好坏、受教育文化程度的高低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人们的健康信念与就医行为。

(三)心理因素

人的情绪或情感等可影响健康。

良好的、积极的心理情绪有利于疾病的治疗、促进健康和延缓衰老;而消极的心理情绪可损害健康,引发疾病,如抑郁症、高血压、肿瘤等。

因此,关注护理对象的心理变化,适时适当的心理护理是护理中重要的工作之一。

(四)生活方式

生活方式指人们在特定环境中长期受一定文化、经济、社会、民族、风俗,特别是家庭影响而形成的惯有的生活习惯、生活制度和生活意识。

个体的生活方式会对健康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

良好的、积极的生活方式可维持、促进健康,预防疾病,如均衡饮食、适当锻炼、戒烟戒酒、定期体检、生活规律等。

不良的、消极的生活方式可影响健康,甚至引发或使疾病加重,如吸烟、酗酒、不良饮食习惯、缺乏锻炼等。

(五)卫生保健系统

卫生保健系统包括卫生保健网络、服务质量和服务范围以及医疗保障体系等。

卫生保健系统决定了人们获得卫生保健、治疗和护理的方式和时间以及医疗保健的效果和费用等,对人类的健康有重大的影响。

卫生保障系统完善,群体能获得及时有效的卫生保健和医疗护理服务,可维护、促进、恢复人类健康。

反之,则可能罹患疾病或使疾病加重。

第三节环境

人类的生存、生活和发展等一切活动都离不开环境,并与环境相互作用、相互依存。

而且环境对人类健康的影响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良好的环境能促进人的健康,不良的环境则给人带来危害,影响健康。

一、环境的概念

环境一般是指围绕人群的空间及其中可以直接、间接影响人类生活和发展的各种自然因素、社会因素的总体。

其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环境是指围绕着人类的空间及影响机体生命和生长的全部外界条件的总和。

狭义的环境是指人类机体的内环境和外环境。

人类机体的内、外环境之间不断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保持着内、外环境的动态平衡,从而维持健康水平。

二、环境的分类

这里环境的分类重点是指狭义环境,即人类机体的内环境和外环境。

(一)内环境

人的内环境是指影响个体生命和成长的机体内部的各种因素,包括生理环境和心理环境。

1.生理环境

生理环境包括循环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神经系统、泌尿系统、内分泌系统等,各系统之间通过神经、体液的调节维持生理平衡,保持机体的健康状态。

若其中任何一个系统出现问题时,其他系统也会随之发生变化而引起机体整体功能变化。

如循环系统功能障碍,将影响营养和氧气等的运送,影响呼吸系统功能,导致气体交换障碍,致使组织细胞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

2.心理环境

心理环境是指人脑中对人的一切活动发生影响的环境事实,即对人的心理事件发生实际影响的环境。

在生活中,人们时刻受到各种压力的刺激,从而引起一系列的心理反应,尤其是当生活中出现突发重大事件或意外挫折时,就会引起强烈的心理反应,如果不能经过心理调节产生新的适应,心理长期处于紧张状态,可使机体免疫功能等发生改变,导致某些心身疾病的发生,如高血压、消化性溃疡和抑郁症等。

(二)外环境

外环境是指影响机体生长和发展的全部外界因素的总和。

它由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治疗性环境组成。

1.自然环境

自然环境也称为生态环境,是存在于人类周围的各种自然因素的总和,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

其包括理化环境和生物环境。

理化环境如阳光、空气、水、土壤等。

生物环境如动植物环境、微生物环境。

2.社会环境

社会环境是指人类在生产、生活和社会交往活动中形成的生产关系、阶级关系和社会关系等。

其包括经济条件、生活方式、人际关系、社会安全、宗教、文化、健康保健条件等。

社会环境影响个体和群体的心理行为,与人类的精神需要密切相关。

3.治疗性环境

治疗性环境是指专业人员为患者治疗疾病所创造的一个适宜患者治疗和恢复身心健康的安全、舒适的情志环境。

良好的治疗性环境主要考虑的因素是安全和舒适。

安全包括防止院内交叉感染,用药安全,杜绝差错事故等。

舒适的环境包括合适的温度、湿度、光线等物理环境和良好的护患关系。

三、环境与健康

人与环境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关系密切。

环境质量的优劣直接影响到人的健康。

一方面人们不断地适应环境,并通过改造自然环境来改善自己的生存环境。

另一方面,过度改造环境造成环境破坏,威胁着人们的生存。

因此人们改造环境的同时,一定要有环保意识,保护环境已成为人们的共识。

(一)环境对健康的促进作用

良好的环境能维持与促进人类的健康,预防与减少疾病的发生。

如,清新的空气、充足的氧气、优质安全的饮用水、充足平衡的食物、适宜的温湿度、良好的休养环境等自然环境,可以满足人类最基本的生理需要,增强人类的免疫力,预防与减少疾病的发生;良好的经济条件、生活和生产条件、人际关系、文化教育、宗教信仰等可以提高人们的健康信念,改变危害健康的行为,养成良好的健康促进行为。

(二)环境对健康的影响作用

人类为了生存发展,提高生活质量、维护和促进健康,需要充分开发利用环境中的各种资源,但是由于自然因素和人类社会行为的作用,使环境受到了污染和破坏,使人体健康受到影响,当这种破坏和影响超过环境和机体所能承受的限度时,可能造成生态失衡及机体生理功能破坏,导致人类健康近期和远期的危害。

如,人如果经常在噪声环境中生活,可导致听力下降、血压升高等;经常暴露于放射线、红外线、微波、磁场中,可导致白血病等;长期受汽车废气污染易发生肺癌等;接触被污染的水源、土壤,可引发伤寒、霍乱、肝炎等病的流行。

此外,经济条件差、生活和生产条件低下、人际关系紧张、文化教育程度低、社区卫生医疗服务体系利用率低下,可影响人们良好健康信念的养成,形成危害健康的行为。

第四节护理

一、护理的概念

护理(nursing)源于拉丁文,原意为哺育小儿,后扩展为保育儿童,照顾老人、患者和虚弱者。

护理的概念随着社会发展和社会需求的变化而变化。

因此,不同的时代、不同的护理组织团体和不同的护理理论家给予护理不同的概念。

例如,南丁格尔认为“护理既是艺术,又是科学”。

她注重心理护理,但更重视康复的环境。

美国护理学家韩德森认为,护士的独特功能是协助患病的人或健康的人,实施有利于健康、健康恢复或安详死亡等活动。

这些活动,在个人拥有体力、意愿与知识时是可以独立完成的,护理也就是协助个人尽早不必依靠他人来执行这些活动。

1980年美国护士协会提出护理的概念,“护理是诊断和处理人类现存的和潜在的健康问题的反应”。

这一概念指出:

护理的服务对象不仅仅是单纯的疾病,而是整体的人,既包括患者,也包括健康人,以及由人组成的家庭、社区和社会;护理的最终目标是提高整个人类的健康水平;护理研究的是人对健康问题的反应,即人在生理、心理和社会各方面的健康反应;护理与护理程序紧密联系,护理通过护理程序这一科学工作方法,评估、诊断、计划、实施和评价,完成对护理对象健康问题反应的诊断和处理。

二、护理的内涵

(一)照顾

照顾是护理永恒的主题。

无论在什么时期,无论是以什么模式提供护理,照顾患者或服务护理对象是护理永远的核心。

(二)帮助

护患之间的帮助性关系是护士用来与护理对象互动以减轻病痛、促进、恢复健康的手段。

这种帮助性关系是双向的。

护士和护理对象是一种帮助与被帮助、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这就要求护士要以自己特有的专业知识、技能与技巧向护理对象提供帮助与服务,满足护理对象特定的需求,与其建立起良好的帮助性关系。

同时,护士在帮助护理对象的过程中也能不断拓展和提高自身的专业知识、积累工作经验,使整体素质得以提升。

(三)人道

在护理工作中提倡人道,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

护士是人道主义忠实的执行者。

护士要视每一位护理对象为具有个性特征的个体,有各种需要的人,因而要尊重个体,注重人性。

同时,对待护理对象要一视同仁,救死扶伤,为人类的健康服务。

三、整体护理

(一)整体护理的概念

整体护理是一种护理观念,是以人为中心、以现代护理观为指导、以护理程序为工作方法,以护理程序为基本框架,并把护理程序系统化地运用到临床护理和护理管理中的护理模式。

以整体护理指导思想推行的临床护理模式称为整体护理模式。

整体护理的目标是根据人的生理、心理、社会、文化、精神等多方面需求,提供最佳护理。

(二)整体护理的基本内涵

1.护理的服务对象是整体的人,应关注人的生理、心理和社会多方面的需要。

2.护理服务于人类生命的全过程,即从出生到死亡,包括疾病护理、康复锻炼、健康指导以及临终关怀等。

3.护理工作的范围从个体扩展至家庭、社区,促进全民健康是护理的最终目标。

4.采用护理程序的工作方法进行护理实践。

(三)整体护理的意义

1.整体护理改变了护士的角色,提升了护士的素质。

在实施整体护理的过程中,护士除担任护理对象的健康照顾者外,还是健康的管理者、组织者、协调者、教育者、患者权益的保护者和研究者等。

在整体护理过程中,护士不断地思考、学习和实践,拓展和提高了护士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不断地与患者、家

属及其医务人员接触、交流,增强了人际交往能力;科学的逻辑性和评判性思维的建立,提高了护士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整体护理创新了医患关系。

整体护理改变了以往护士与医生之间简单的合作伙伴关系,形成了新型的医护合作伙伴关系。

在疾病治疗、恢复健康的过程中,护士与医生相互合作,互相补充,并且护士还具有独立诊断和处理人类对现存的或潜在的健康问题的反应能力。

患者是护理的核心,护士以人为本的优质的护理服务使护患关系得以改善并加强。

3.整体护理创新管理理念,提高了护理质量。

整体护理改变传统的护理理念,要求护理管理者要具有以患者为中心的思想,一切管理手段与管理行为均应以减轻病痛、恢复和增进患者健康为目的。

创新的护理管理理念,提高了护士在整体护理过程中的护理服务意识、自主性和自觉性。

在护理过程中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护理服务理念,以人为中心,注重生理、心理、社会、精神文化等全方位整体护理,满足护理对象各层次、各方面的需要,促进患者保持、恢复健康。

4.整体护理丰富了研究内容,拓宽了服务范围。

整体护理在注重疾病护理的同时,更加注重对人的研究,因此,护理中增加了许多有关人的生理、心理、社会、行为伦理、道德等方面的内容。

这使得护士在护理过程中不仅要关注患者生理方面的需求,还要护理与生理相关的心理、社会等问题,护理服务范围由简单的疾病护理拓展到了以“人的健康”为中心,为人类提供生理、心理、社会、精神文化等全方位的护理。

四、护理与健康的关系

护理学是健康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护理的任务是促进健康,预防疾病,协助康复,减轻痛苦。

因此,护理与健康的密切关系不言而喻,在健康服务领域中有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