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礼拜五》与《鲁滨逊漂流记》之间的互文性.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0091047 上传时间:2023-05-23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2.0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礼拜五》与《鲁滨逊漂流记》之间的互文性.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论《礼拜五》与《鲁滨逊漂流记》之间的互文性.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论《礼拜五》与《鲁滨逊漂流记》之间的互文性.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论《礼拜五》与《鲁滨逊漂流记》之间的互文性.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论《礼拜五》与《鲁滨逊漂流记》之间的互文性.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论《礼拜五》与《鲁滨逊漂流记》之间的互文性.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7页
论《礼拜五》与《鲁滨逊漂流记》之间的互文性.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论《礼拜五》与《鲁滨逊漂流记》之间的互文性.docx

《论《礼拜五》与《鲁滨逊漂流记》之间的互文性.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礼拜五》与《鲁滨逊漂流记》之间的互文性.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论《礼拜五》与《鲁滨逊漂流记》之间的互文性.docx

论《礼拜五》与《鲁滨逊漂流记》之间的互文性

论《礼拜五》与《鲁滨逊漂流记》之间的互文性

一、互文性视角下的《礼拜五》

1966年,朱丽娅·克里斯蒂娃在《词、对话、小说》中第一次提出互文性这个概念,她说:

“任何作品的文本都像许多行文的镶嵌品那样构成的,任何文本都是其它文本的吸收和转化”。

在她看来,各个文本都不是孤立存在的,每一个文本都作为文学之网中的一个结点,与其他文本有着剪不断理还乱的联系。

在此之后,罗兰·巴特、吉拉尔·热奈特以及麦克·里法特尔等人更是让互文性这个概念的内涵愈来愈丰富,巴特通过宣布“作者之死”让读者在互文性文本中化被动消极为主动积极;热奈特以三部著作《广义文本导论》《隐迹稿本》《副文本:

阐释的门槛》将克里斯蒂娃过于庞杂的互文性概念加以细分,建立了自己独特的话语系统;里法特尔则将互文性定义为“读者对一部作品与其他先前的或后来的作品之间关系的感知”在他看来这种感知是构成一部作品的文学性的基本因素。

抛开纷繁复杂的众家之言,互文性一般被认为是“一篇文本在另一篇文本中切实地出现”,体现的是文本与文本之间的复制与关联,从而达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

至此,由互文性所拉扯出的丝线将一部部作品与文本联结起来,囊括在世界文学这张大网里。

古典主义时期剧作家莫里哀的5幕散文剧《唐璜》与19世纪浪漫主义作家拜伦的长篇叙事诗《唐璜》构成了题材上的互文,意识流作家乔伊斯的小说《尤利西斯》与古希腊诗人荷马的《奥德修纪》构成了人物上的互文,文艺复兴时期西班牙作家塞万提斯的长篇小说《堂吉诃德》也与以往的骑士文学构成了互文。

互文性开始成为一个有力的工具,被运用到写作与作品研究中去。

《礼拜五》是20世纪法国新寓言派作家米歇尔·图尔尼埃的处女作。

新寓言派是一个将哲理与寓意赋予到自己的作品中去的作家群体,但是他们的作品又不同于几千年前伊索等人所作的寓言故事,仅是借动物之口去道尽人世间的悲喜与启悟。

新寓言派的作品具有现实性与超现实性,在寓言中处处流露出现代人在精神上的探索与追求。

在《礼拜五》这部作品中,图尔尼埃采用了旧瓶装新酒的方式,将新的寓意装进了18世纪出现的《鲁滨逊漂流记》的旧瓶中,两部作品之间存在着互文性,但《礼拜五》在互文性基础上对前者又有超越。

二、《礼拜五》与《鲁滨逊漂流记》间的互文性

《鲁滨逊漂流记》是18世纪英国作家笛福的代表作,自其问世以来便在世界上广为流传。

其受欢迎程度可以通过其他作品反映出来:

英国侦探小说家威尔基·柯林斯在《月亮宝石》中就把总管巴特里奇设定成一个对《鲁滨逊漂流记》有着狂热爱好的人;百科全书派代表卢梭的小说《爱弥儿》,其同名主人公也将《鲁滨逊漂流记》作为自己消遣阅读的唯一一本小说。

而图尔尼埃的《礼拜五》更是将鲁滨逊的故事逐一再现出来,去体现一个现代鲁滨逊的精神历程。

细读图尔尼埃与笛福的这两部有关鲁滨逊的作品,它们之间在三个方面蕴含互文性。

(一)情节安排上的互文性

笛福在《鲁滨逊漂流记》的开篇便安排主人公经历了三次航海。

特别是在第三次航海中,因为船遇上风暴触礁而导致鲁滨逊一人幸存从而流落荒岛。

之后的情节便围绕鲁滨逊如何在孤岛上艰难地求生展开:

自己制作木筏收集破船上遗留之物,发现山羊并将其圈养起来以作食物,种植麦穗并总结气候特征,制作独木舟但无法下水,记日记,解救礼拜五作为仆人,驯化礼拜五,同礼拜五一起从野人手中解救西班牙人,帮助英国船长制服反叛的船员,占领大船回到里斯本,建立起雄厚家业[4]。

而在《礼拜五》中,图尔尼埃也让鲁滨逊在故事的开端处遭受海难,并且独自一人在荒岛上幸存下来,让自己陷入绝望和恐惧的心境中。

这些情节和笛福的《鲁滨逊漂流记》极其一致。

此外,鲁滨逊也“想到船上载有武器和种种储备物资,寻思着该趁下一次风暴把船骸彻底扫荡之前,先把那些东西全部抢救出来”[5],虽然这种收集伴有恶心情绪。

之后鲁滨逊在拥有了一定物资支持下也开始了造船、种植粮食等一系列的活动。

虽然图尔尼埃的鲁滨逊没有像笛福的鲁滨逊一样幸运,从船上得到墨水去记录生活中的点滴,但是他把岛上一种鱼所产生的液体作为墨汁写出了一篇篇航海日记。

一次偶然的机会,鲁滨逊救下了礼拜五并驯化他。

最后同样以鲁滨逊与礼拜五因为一艘外来的轮船而与外面世界有了接触作为结尾。

因此,从以上故事发展来说,这两部作品在情节上是存在互文性的。

(二)人物设置上的互文性

鲁滨逊与礼拜五是《鲁滨逊漂流记》中设置的主要人物。

《鲁滨逊漂流记》中鲁滨逊出生于1632年,在他第一次打算航海时已经18岁,那时英国已经推翻封建制度,正进行着资产阶级革命,资产阶级的力量势如破竹。

于是代表着这股新鲜力量并拥有着人类文明的鲁滨逊漂流到孤岛上,将文明社会中的思想带到这片荒蛮之地。

他运用理性去分析自己所处环境的优势与劣势,做出判断;他利用在文明社会中积累的知识与技能造出了家具、器皿,播种出了粮食;他驯化了代表野蛮和落后的土著人并取名为象征着基督文明的礼拜五。

《礼拜五》一书中的主要人物也为鲁滨逊和礼拜五。

在作品前半部分,鲁滨逊、礼拜五皆与《鲁滨逊漂流记》中的人物存在明显的互文性。

《礼拜五》中鲁滨逊在刚进入荒岛不久,便建立起了人类博物馆与度量衡博物馆,并且制定了《希望岛宪章》来强化自己的理性以及规范作为一个文明人的行为。

鲁滨逊也利用枪支作为武器救下了礼拜五,并使得他“学会了一些英语,鲁滨逊下达的命令他都能够领会。

开荒,耕耘,播种,耙地,插秧,锄草,割麦,收获,打麦,磨粉,过筛,和面,烘烤他样样都行。

他还会挤羊奶,让奶凝结起来,收集龟蛋,煮溏心蛋,挖灌溉渠,调理养鱼塘,设陷阱捕捉狐獾一类野兽,给独木舟填缝补漏,给他的主人缝补衣服,擦皮鞋上油。

在晚上,他上身穿着仆人的号衣,伺候总督吃晚饭,然后铺床暖被,帮着主人脱衣上床,然后他才自己躺到一张草荐放在居所的门背后,和泰恩睡在一起”。

由此可见,两个鲁滨逊所体现的理性和他们与礼拜五们之间的主仆关系都是一致的。

(三)写作形式上的互文性

《鲁滨逊漂流记》在文章结构上除了单纯地以时间空间为顺序记叙小说本身之外,还夹杂了日记的形式。

这样的写作不仅使作品更加多变,主人公的形象也跟着丰满起来,透过日记读者可以将鲁滨逊的心理变化与他在岛上的生活状态还原出来。

并且鲁滨逊对于处理事件的条理性与目的性也在日记中充分体现出来。

《礼拜五》同样也采用了这种方式,在纯粹记叙故事情节发展之外,图尔尼埃也采用了航海日记的写作形式。

所不同的是《鲁滨逊漂流记》采用的皆为第一人称,而《礼拜五》则以第三人称记叙故事,以第一人称写航海日记,作品通过航海日记呈现出一个荒岛上的“孤独者”的内心挣扎与精神痛苦。

三、在互文性基础上《礼拜五》对《鲁滨逊漂流记》的超越

(一)主题的超越

纵观《鲁滨逊漂流记》的写作背景,此时的英国早已经历了“无敌舰队”之战,成为海上霸主,并且进行着海上贸易与有组织的拓殖活动。

在斯图亚特王朝早期,英格兰人和爱尔兰人也已经定居北爱尔兰并耕种着当地最肥沃的土地。

此外,这些早期殖民者拥有一种现代文明所带来的文化至上的优越感,他们认为是他们把自己的优越文化传播到了荒蛮之地。

而笛福所塑造的正是一个17世纪到18世纪的鲁滨逊,是在那种环境与氛围熏陶下成长起来的鲁滨逊。

他无疑是一个“真正的资产者”,是塑造那个时代神话的真正英雄,他具备了在资本主义上升期间所需要的艰苦奋斗、不断拼搏的开拓精神与野心。

他不甘于做一个平静度过一生的中间阶级,因此他选择航海经商。

第一次航海他经历风暴失败后,他又展开了第二次航海,被土耳其海盗俘虏成为摩尔人的奴隶,最后出逃到巴西,靠着勤劳与运气,成为一个颇有前途的农场主,但因为不安于现状又进行了第三次航海。

也正是这样,他才会遭遇风暴流落荒岛。

在荒岛上,他利用自己积累的知识技术,将自己头脑中的资本主义文明复制到荒岛上,他制定法令,拓荒养殖,制造器皿与家具。

并且也因为这种资本主义文明的文化至上感让他厌恶礼拜五的荒蛮,而这种厌恶感最明显的表现是在对礼拜五吃人的反感上,于是他煮羊肉或者飞禽给礼拜五吃并在肉上加上了盐。

鲁滨逊也在其他方面改造礼拜五并将他驯化成自己的仆奴。

从另一个角度说,礼拜五对鲁滨逊的顺服感也是出于对文明的崇拜。

若将笛福的《鲁滨逊漂流记》看做是对殖民主义的赞扬,把鲁滨逊看做是一个不断进取、征服自然与命运的英雄。

那么图尔尼埃的《礼拜五》无疑体现的是对殖民主义的怀疑与否定,而他笔下的鲁滨逊也便失去了那层光环,他不再积极进取、充满斗志与活力,而是成了一个犹犹豫豫地挣扎在文明与本性之间的流放者。

这样的思考在《礼拜五》一开始便有迹可循。

作品开头,作者便把安置鲁滨逊的轮船取名为“弗吉尼亚号”。

而依据《英国通史》的记载,英国在早期海外拓殖时,是拓殖先锋沃特尔·雷利爵士最早派船到达弗吉尼亚,并且他以“弗吉尼亚”命名这块新土地是为了纪念处女的女王伊丽莎白,因此“弗吉尼亚”便象征着殖民扩张。

在鲁滨逊刚到达荒岛的时候,他也是这样定位自己的,他把自己当作殖民者,但这仅是一种思维的惯性。

首先他与笛福的鲁滨逊相比,缺乏了一种拼搏与奋斗的精神,他没有三次航海所表现出的不屈不挠的勇气,也没有在海船失事后与大海搏斗以求生存的经历。

他从海难中醒来的时候便已经安然无恙地躺在海滩上了,没有折肢碎骨,仅是左肩带了一点淤青。

其次,他在破船上搜寻武器与储备物资的时候,也没有笛福笔下的鲁滨逊的干劲与执着,而是“对于类似在岛上定居的这种疲劳,感到有一种难以抑制的厌恶”。

此外,他甚至想剥除“来自几千年文明、渗透人性”的衣服,在污秽的泥塘里如同野猪般尖叫打滚。

但是几千年文明的熏陶依旧将他这只“迷途羔羊”牵引过来,本本分分地播种粮食,养殖蜜蜂、鱼虾与山羊,他还制定了《希望岛宪章》,其中一条便是“鉴于放任自流有害于岛上居民,当务之急乃对岛上居民接近兽性生活的某些处所予以纪律约束”。

之后他也用象征着文明社会中的武器——枪支救了野蛮人礼拜五,并向他传授西方文明。

但是《礼拜五》中鲁滨逊的殖民者身份并没有维持多久,礼拜五对于这种文明的臣服也是如此。

这一切之所以来去如此匆忙,只因为鲁滨逊的殖民与礼拜五的服从都并非出自真心。

失去了意味着文明山洞后的鲁滨逊与礼拜五,用两具木偶分别扮演起各自的角色。

礼拜五在被鲁滨逊训斥野蛮时拖着用椰子壳做的当做总督鲁滨逊的木偶,然后将它脑袋砸破。

鲁滨逊不满礼拜五吃蛇吞虫的时候,便抽打用沙子做成的作为礼拜五的木偶。

甚至他们还会相互扮演各自的角色,而“这种游戏对于礼拜五很有益处,因为这样就把他从他们保留的关于奴隶生活的记忆中解脱出来。

而且这种游戏对于鲁滨逊也大有裨益,因为他对于过去身为总督和将军,也一直于心有愧、深以为憾”。

由此可见,礼拜五并不喜欢鲁滨逊运用文明去同化他,而鲁滨逊也对强迫式的文化灌输与刻意的殖民身份进行反思。

在此之后,便有代表着真正殖民步伐的“白鸟号”来到荒岛,掠夺岛上资源并大谈非洲黑奴买卖如何有利可图,此时鲁滨逊想到的仅是“过去他也和他们一模一样,是在同样的动机下——贪婪、骄傲、暴力”[5]。

他认为这些人只追求财富与满足,这种追求所带来的罪恶比用无辜坦然的态度表现出来的粗暴、仇恨、贪得无厌更深刻。

也正因为此,他放弃了回到文明社会的机会,继续留在荒岛上。

至此我们可以说真正的鲁滨逊——一个不属于英雄行列的、带有诗人的敏感与哲思的鲁滨逊诞生了,他回归自然,在自然中寻找着真知与真善。

所以说,《礼拜五》的成功之处便是套用《鲁滨逊漂流记》的故事模式,在与《鲁滨逊漂流记》形成强烈互文性的情况下,将一个不同的鲁滨逊与礼拜五融入进去,将不同的主题贯彻其中。

让读者顺着旧的足迹去探寻旧的鲁滨逊的影子时,才猛然发现站在眼前的鲁滨逊已不再是过去的鲁滨逊,他是一个活在迷茫时代下反思过去的真人。

而当读者想要回望过去的时候,来路的印记也早已消失。

这样的写作手法所产生的效果与影响是强大而深远的,让读者回味无穷。

(二)表现手法的超越

《礼拜五》除了在主题上对《鲁滨逊漂流记》具有一定的超越性外,表现手法上也具有超越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1.作品的浪漫色彩。

在《鲁滨逊漂流记》中,笛福将一些神秘因素揉杂在作品中,最明显的便只有一处,即鲁滨逊的梦:

鲁滨逊在解救礼拜五之前做了一个梦,他梦见有一群野人要杀害另一个野人,而他却救了那个野人并且使他成为自己的仆人。

之后没多久,这个梦境便应验了。

而在《礼拜五》中,这些神秘因素随处可见。

在作品开头,范·戴塞尔船长便利用塔罗牌占卜了鲁滨逊的一生,塔罗牌的解说随着鲁滨逊的命运贯穿了整部作品,这些塔罗牌所代表的奇特意象让作品弥散着神秘的气息。

此外,在塔罗牌所塑造的大氛围中,作品还穿插了一些小的神秘分子:

大地成了女人,鲁滨逊竟可以用精液孕育出女性体态的曼德拉草;吹奏用山羊昂多阿尔的骨头制作出的乐器,可以产生奇异景象。

而所有这些奇异的令人琢磨不透的神秘因子,给《礼拜五》这部作品增添了浪漫色彩。

2.叙述人称的多样性。

正如上文分析的那样,不论是《鲁滨逊漂流记》还是《礼拜五》都运用到了日记的写作形式。

但在《鲁滨逊漂流记》中,整部作品是以鲁滨逊的回忆录的形式表述出来的,全文采用第一人称进行叙述,而在其日记中,作者同样采用了第一人称,所以日记便成了对鲁滨逊殖民扩张进程的一个补充。

而在《礼拜五》中,作品通篇采用的是第三人称,读者可以以鲁滨逊的足迹为定位,站在一定高度去观察周边的环境与主人公的行程,而不需要透过鲁滨逊的思维与视角,去观察和分析周遭事物。

但航海日记却采用第一人称来记录代表着“我”的鲁滨逊的心理历程。

这样,文章既站在一个客观角度观察事件发展变化,又站在主人公的位置表现他的所思所想。

3.结局的引入入胜。

《鲁滨逊漂流记》和《礼拜五》这两部作品在结尾,同样采取了一艘轮船的出现让鲁滨逊、礼拜五和外面世界有了接触。

但《鲁滨逊漂流记》中的鲁滨逊借着轮船回到文明社会中,建立起了自己的雄厚家业。

结尾大团圆的情节落下帷幕,没有任何悬念。

而在《礼拜五》中,轮船的出现成了一种抉择:

走还是不走,留还是不留。

于是便有了礼拜五的离开与鲁滨逊的留下。

但故事到这儿并没有戛然而止,礼拜四——一个轮船上的小水手出现在了荒岛上。

他的出现明显顶替了礼拜五在荒岛上的位置,那么这样的结局将会成为一个相同故事的轮回还是另外一个相异故事的开端,显然那是读者与“哈姆雷特”之间的事了。

四、结语

18世纪的《鲁滨逊漂流记》与现代的《礼拜五》在两种时代背景的冲撞下,所产生的承袭与变异,无疑可以为互文性研究提供绝妙的研究对象。

《礼拜五》对于《鲁滨逊漂流记》承袭的意义以及它们之间为何存在差异的原因更是值得人们深思。

20世纪初康拉德作为一个英国文学的良心,成为第一个英国殖民主义的反思者。

在20世纪末,图尔尼埃利用鲁滨逊这一形象,继续反思殖民主义与人和自然的关系,而《鲁滨逊漂流记》恰恰是一部以赞扬资产阶级殖民开拓而存在的作品。

从这个意义上说,研究这两者之间的互文性也便具有了透过作品之间的关联去了解两个时代的思想与状态的价值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工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