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无锡市天一中学届高三历史复习强化训练题有解析必修二 第四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091885 上传时间:2023-05-23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501.5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苏省无锡市天一中学届高三历史复习强化训练题有解析必修二 第四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江苏省无锡市天一中学届高三历史复习强化训练题有解析必修二 第四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江苏省无锡市天一中学届高三历史复习强化训练题有解析必修二 第四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江苏省无锡市天一中学届高三历史复习强化训练题有解析必修二 第四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江苏省无锡市天一中学届高三历史复习强化训练题有解析必修二 第四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江苏省无锡市天一中学届高三历史复习强化训练题有解析必修二 第四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5页
江苏省无锡市天一中学届高三历史复习强化训练题有解析必修二 第四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5页
江苏省无锡市天一中学届高三历史复习强化训练题有解析必修二 第四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5页
江苏省无锡市天一中学届高三历史复习强化训练题有解析必修二 第四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5页
江苏省无锡市天一中学届高三历史复习强化训练题有解析必修二 第四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5页
江苏省无锡市天一中学届高三历史复习强化训练题有解析必修二 第四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5页
江苏省无锡市天一中学届高三历史复习强化训练题有解析必修二 第四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5页
江苏省无锡市天一中学届高三历史复习强化训练题有解析必修二 第四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5页
江苏省无锡市天一中学届高三历史复习强化训练题有解析必修二 第四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5页
江苏省无锡市天一中学届高三历史复习强化训练题有解析必修二 第四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5页
江苏省无锡市天一中学届高三历史复习强化训练题有解析必修二 第四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5页
江苏省无锡市天一中学届高三历史复习强化训练题有解析必修二 第四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5页
江苏省无锡市天一中学届高三历史复习强化训练题有解析必修二 第四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5页
江苏省无锡市天一中学届高三历史复习强化训练题有解析必修二 第四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5页
江苏省无锡市天一中学届高三历史复习强化训练题有解析必修二 第四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5页
亲,该文档总共2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江苏省无锡市天一中学届高三历史复习强化训练题有解析必修二 第四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docx

《江苏省无锡市天一中学届高三历史复习强化训练题有解析必修二 第四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苏省无锡市天一中学届高三历史复习强化训练题有解析必修二 第四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江苏省无锡市天一中学届高三历史复习强化训练题有解析必修二 第四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docx

江苏省无锡市天一中学届高三历史复习强化训练题有解析必修二第四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江苏省无锡市天一中学2016届高三历史复习强化训练题(有解析):

必修二第四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1.阅读以下国民经济统计表

农业

轻工业

重工业

在总产值

中的比例

1957年

43.3%

31.2%

25.5%

1960年

21.8%

26.1%

52.1%

增长率

-22.8%

47%

223%

对以上统计表理解正确的是()

A.我国已经建成了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

B.工农业生产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C.国民经济建设出现了严重的比例失调

D.我国已经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

2.到20世纪80年代末,我国初步形成的对外开放的格局是()

A、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

B、沿海开放城市------经济特区-------沿海经济开放区

C、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经济特区

D、经济特区-----沿海经济开放区------沿海开放城市

3.1952年底,中共中央就认为:

个体农民之间的竞争是不可避免的,因为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只有允许这种竞争,才能调动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把农业经济发展起来。

中共大规模实践之开始于()

A.开展农业合作化运动B.大力的发展乡镇企业

C.成立高级生产合作社D.推广家庭承包责任制

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经济上的主要“特色”在于()

A.实行按劳分配

B.重工业先行,后发展农业、轻工业

C.实行私有制为主体的经济体制

D.把市场配置资源与国家宏观调控相结合

5.中国的经济在1840年之后和新时期改革开放之后,都逐渐融入了世界市场。

从国际贸易角度看,两者的主要差别在于()

A.贸易是否具有自主权B.国家是否独立

C.贸易是否对等D.贸易是否有利于中国

6.据统计,1997年,在社会商品零售总额中,国家定价的比重由1978年的97%下降至5%。

在工业品出厂价中,国家定价的比重仅占4%。

材料表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特点是()

A.推行物价“双轨制”以抑制通货膨胀

B.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得到加强

C.更多开放农业产品收购价格

D.缩小工农产品价格之间的“剪刀差”

7.费正清在《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中说:

“(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毛及其同僚依靠组织方式上的变化,通过大规模的劳动,以实现农业奇迹;邓及其同僚同样依赖改变组织方式——尽管在类型上二者十分不同——来提高农业生产率。

”后者不同于前者的是()

A.改变了此前的土地所有制性质

B.违背了当时的生产力发展水平

C.反映了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

D.农民经营土地的自主权扩大

8.建国初期,中共中央以苏联为鉴戒,探索适合中国情况的建设道路。

下列事件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论十大关系》发表②苏共二十大召开③中共八大召开④斯大林逝世

A.①③②④B.②④①③

C.③①④②D.④②①③

9.图片的做法给全国经济造成了灾难性后果,主要表现为()

A.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B.浮夸风和共产风盛行

C.人民生产积极性严重受挫D.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

11.1979年湖北省管的177种工业产品生产计划,全部是指令性的。

到1984年,指令性的减少到44种,其余的改为指导性计划和市场调节。

这说明了()

A.私营工商业在国营经济领导下得到恢复与发展

B.对工商业采取公私合营的政策

C.企业自主权逐步扩大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12.有学者指出,新中国成立60年来人口流动的特点是前30年基本上是由政府主导或者控制的人口流动,后30年多是相对自由的流动。

这主要反映了()

A.政府的宏观凋控能力丧失B.经济体制的巨大转变

C.城乡差别的消失D.城市化发展进程加快

13.陈云说:

“中央人民政府在1953年12月,对粮食实行了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然后对食用油也实行了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从1954年9月15日起,又对棉花实行计划收购,对棉布实行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

”上述措施()

A.活跃了城乡商品市场B.使经济建设转为以轻工业为主

C.使我国所有制结构发生变化D.使我国计划经济体制逐步建立

14.20世纪50年代初,中国面临的主要困难是“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

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

为改变这一状况,中国政府()

A.实施“一五”计划B.组织人民公社

C.进行三大改造D.发动“大跃进”

15.下图为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GDP(万亿元)总量曲线图,出现该图中趋势的原因有()

①所有制性质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②抓住全球化的发展机遇

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确立

④外国企业投资逐步扩大

A.①②③B.①②④

C.②③④D.①③④

16.1978年11月24日晚,在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的一间破草屋里,18个衣衫破旧、面色饥黄的农民,借助一盏煤油灯,面对一张契约,神情紧张地按下血红的指印,并人人发誓:

宁愿坐牢杀头,也要分田到户搞包干。

小岗村,是中国改革的起点。

这份包干契约,被认为是中国农村改革的“第一枪”。

小岗村的做法()

A.违背了社会主义原则B.满足了农民的土地需求

C.否定了人民公社体制D.拉开了改革开放的序幕

17.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经济体制改革首先在农村展开。

农村改革给城市改革提供了成功的经验,推动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此处“成功的经验”主要是指()

A.“逐步废除全国范围内的人民公社体制”

B.实行政企分开,建立多种形式的经济责任制

C.所有权和经营权适当分离,激发经营主体的积极性

D.把增强企业活力作为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

18.1985年邓小平说:

“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

”其本质含义是()

A、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B、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

C、改变陈旧落后的思想观念

D、改革不适应经济发展的管理体制

19.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民国初年工业资本分布状况统计表[单位:

千元]

材料二1927年,蒋介石以荣氏企业认购国库券不力,下令封杀他们在无锡的产业,迫使荣宗敬认购巨额国库券而了事。

八一三事变后,荣氏企业倍受重创,申新一、二、八厂全部被毁,其他企业不同程度遭受损失、劫掠和强占。

材料三上海解放后,荣氏企业面临困难,不仅资金紧张,原料也供应不足,国家通过发放贷款、供应原料、收购产品、委托加工等方法,对荣氏企业予以大力支持,实现新的复苏。

材料四在新时代,荣毅仁、荣智健父子,一南一北,纵横商海,叱咤风云,财富神话再次震撼世人。

荣氏家族三度名列《福布斯》中国大陆富豪排行榜首位。

荣氏家族在中国、在世界各地正续写着新的辉煌和传奇。

请回答:

⑴根据材料一,分析民国初年我国民族工业的发展有何主要特点?

这一时期被称为民族工业发展的“黄金时期”,其有利的国际因素是什么?

⑵依据材料二,概括说明1927—1945年荣氏企业遭受重创的原因。

⑶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荣氏企业的复苏反映了新中国成立初期对资本主义工商业采取了什么策略?

⑷结合材料四和所学知识,分析说明在新时期,荣氏企业再度辉煌的主要原因。

20.城市的发展水平,往往是一个社会发展最显著的标志之一。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我国(早期)封建城市形成的过程中……真正起关键作用的是统治阶级的政治.军事需要。

春秋时筑城的原因不外乎以下三种:

第一,大小诸侯国国都都是政治中心,都需筑城……第二,纷争中需要在战略要地筑城……第三,统治者为达到某种政治目的而在一些方向筑城……封建社会的城市商业是在这些旧城的基础上发展繁荣起来的。

──胡如雷《中国封建社会形态研究》

材料二南京(今河南商丘附近)去汴河五里,河坝(畔),谓之河市,五代国(国即北宋)初,官司府罕至,舟车所聚,四方商贾孔道(交通要道)也。

──北宋•王巩《闻见近录》

材料三明清时期,江南地区出现了一些城市,如棉纺业发达的松江.陶瓷业发达的景德镇.冶铁业发达的佛山.长江的商品转运码头汉口等地。

……丝织巨镇盛泽镇,本是青草滩上荒村,“明初居民止五六十家,嘉靖间倍之,以绫绸为业,始称为市。

”因“丝绸之利日扩”,到乾隆时,“居民百倍于昔,绫绸之聚亦且十倍。

南京“织机逾百张”,繁阜喧盛。

材料四当代中国改革开放大事记

年代

主要内容

1978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和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

1979

中共中央、国务院批准广东、福建在对外经济活动中实行“特殊政策、灵活措施”并决定在深圳、珠海、厦门、汕头试办经济特区。

1980

中共中央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农业生产责任制的几个问题》,肯定了包产到户的社会主义性质。

1982

中共十二大首次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观点。

1983

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全国范围内全面推广。

1984

5月,中共中央决定进一步开放大连、秦皇岛等14个港口城市,逐步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

10月,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确认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

1985

当年起,相继在长江、珠江三角洲,闽东南地区和环渤海地区开辟经济开发区。

1987

中共十三大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和政治体制改革的任务。

1992

中共十四大正式提出了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

2001

12月11日我国正式成为世贸组织成员。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分析中国城市(集镇)形成的原因有哪些?

(2)根据材料三及所学知识分析明清时期城市经济发展有什么新特点?

(3)根据材料四,归纳中国改革开放的主要特点。

21.护照是现代公民出入国境时的一份普通身份证明证件,各国护照上面都印有一句话,“请各国军政机关准许通过并给予协助和必要的保护”。

以下是新中国实行的各版护照简介:

请结合历史背景,解读新中国护照的发展历程。

要求:

提取信息充分;总结和归纳准确、完整;解释和分析逻辑清晰。

1949年单页版、50版、53版、58版护照为中俄文对照,防伪手段几乎为零

71版、75版改为中法英文对照,这一时段因私护照几乎为零

80版将75版的“本护照前往下列国家和地区有效”改为“本护照前往世界各国有效”

81版改变了53版以来6位数的护照累计号码,升至7位数号码

97版采用数码技术、激光打印等防伪手段。

到2005年达到年均签发400万本,80%是因私护照

22.农业发展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东周列国的发展是很不平衡的。

鲁国首先在宣公十五年(公元前594年),经行“初税亩”。

初税亩的意思是表明鲁国正式宣布废除井田制,合法地承认公田和私田的所有权,而一律取税……

——梁方仲《中国经济史讲稿》

(1)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春秋时期鲁国实行“初税亩”的历史背景,(4分)并指出改革的结果。

材料二1953年,毛泽东认为,农业问题、粮食问题已经成了我国工业化道路上的一大障碍,消除这一障碍的办法,就是要尽快引导农民通过合作化走向集体化,使农业为工业服务。

——肖国亮《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明1953—1956年底中央政府对农业采取的措施及结果。

材料三(苏联)国家通过农业税(后改所得税)、义务交售、实物支付等方式,拿走了集体农庄很大一部分产品。

这种方式实际上带有近乎无偿占有或半无偿占有的性质,……使庄员很大程度上失掉了对自己生产成果的物质兴趣。

——包雅玮:

《评析我国高级社与前苏联集体农庄之差异》

材料四人民公社时期中国粮食收购量及其占产量的比重

人民公社时期中国粮食收购量及其占产量的比重(单位:

万吨)

年份

产量

收购

收购量占产量(%)

1958

20000

5876.0

29.4

1959

17000

6740.5

39.7

1960

14350

5105.0

35.8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计划司:

《中国农业经济统计大全》(1949—1986)

(3)材料三、四的苏中两国的农业政策有什么问题?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产生这些问题的历史背景。

材料五1933年5月,(罗斯福)发布《农业调整法》,强制农民减少耕地面积和牲畜繁殖,以提高农产品的价格,解决农副产品过剩问题;国家对缩减耕地和降低牲畜繁殖的人进行补贴。

……所谓“新”指的是(美国)抛弃了自1776年以来所确定的自由放任、自由竞争的基本原则,实现国家对经济生活的全面干预和调节。

――《从分散到整体的世界史现代分册》

(4)根据材料五,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美国罗斯福新政时期采取的农业措施,并分析其产生的积极作用。

23.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中国近代农业生产的发展

(19世纪80年代—20世纪30年代币值:

1936年元)

——刘佛丁《中国近代经济发展史》

材料三1953年2月15日,中共中央正式通过《关于农业生产互助合作的决议》,向全党公布。

决议指出:

党在目前对于发展互助合作运动的方针,是根据生产发展的需要可能,稳步前进。

要在新区和互助运动薄弱的地区,应有领导地大量发展临时性的、季节性的互助组。

要在有初步互助运动基础的地区,应逐步推广常年互助组,要在群众有比较丰富的互助经验,而又有比较坚强的领导骨干的地区,应有领导地、重点地发展土地入股的农业生产合作社。

决议还指出要防止农业互助合作过程中的消极和急躁两种不同倾向。

该决议的颁布,大大推动了互助合作运动的向前发展。

到这一年年底,中共中央又颁布了《关于发展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决议》。

在这两个决议指导下,农民生产互助的热情被极大地调动起来,农业合作化运动稳步前进。

——《红旗飘飘——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今天》

(1)根据材料一,读图指出明代农业与宋代农业相比较有何新发展,分析其成因。

(2)根据材料二归纳中国近代农业发展的主要特征,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导致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是什么?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开展农业生产互助合作运动的必要性及其重大影响。

综合上述材料,简述对当今加快农业发展的启示。

24.历史上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各有千秋,对此人们各有说法。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公营经济或称国营经济,古已有之。

而1862年太平天国革命结束后,曾国藩、李鸿章等人又陆续办起了中国第一批大机器生产的近代公营企业。

到上个世纪30年代,国民政府开始推行苏式计划经济体制,成立资源委员会,对全国军事、国际关系、教育文化、财政经济等进行调查研究,以有效利用资源,做好战争准备,同时注意改善人民生活。

抗战爆发后,资委会开始对汽油、煤炭等国防物资实行管制,还通过独资和与中央及地方单位及私人合办等方式。

大力兴办厂矿。

这与苏俄以及斯大林时期的通行做法是一样的。

这些合资公营企业多采用股东董事会制度,以调和各方势力和利益;不以赢利为目的,并以忠诚和精神鼓励为主导;企业具体管理方法有租客制、包工制、班组承包制、雇佣制、按时计工制等。

其中租客制工人对租客的人身依附关系较强,包工制、班组承包制工人对包工头的依附较弱,而雇佣制、按时计工制的现代企业制度性质比较明显,工人人身自由。

——摘编自骆晓会《国民政府移植苏联经济模式的试验》

材料二威尔斯:

这次美国之行,给了我极强烈的印象。

旧的金融界在崩溃,全国的经济生活以新的方式在改造。

列宁当年曾经说过,要“学习做生意”,要向资本家学习。

现在资本家应当向你们学习,以便领会社会主义精神。

我以为,在美国,问题是在于进行深刻的改造,是在于建立计划经济,即社会主义经济。

你和罗斯福是从两个不同的起点出发的。

斯大林:

美国的目的和我们苏联的目的不同。

美国人希望不改变经济基础,而在私人资本主义活动的基础上摆脱危机。

可是在这种情况下,他们也不能消灭现存的资本主义制度所固有的无政府状态的根源。

……如果不摆脱资本家,如果不废除生产资料私有制原则,那么你就不能建立计划经济。

——《斯大林和英国作家威尔斯的谈话》(1934年7月23日)

材料三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别指出中国古代和洋务派实行公营经济的目的。

并分析国民政府推行苏式计划经济体制的原因及其利弊。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斯大林时期的经济体制与国民政府、美国政府的做法有什么本质区别?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斯大林和邓小平关于“计划与市场”思想的本质区别。

邓小平的“南方谈话”对社会主义建设理论的发展做出了哪些贡献?

参考答案

1.C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图表信息的能力。

由表格数据中可以明显看出从1957年到1960年,农业和轻工业比重大幅下降,而重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迅速提高,重工业比重甚至超过了二者之和,这说明农、轻、重的比例已严重失调,故选C项,ABD三项表述错误不符合史实。

考点:

中国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前进·曲折发展的十年

2.A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对外开放。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进行了改革开放。

1980年首先设立了深圳等四个经济特区;1984年,有开放了天津、青岛、上海、广东等14个沿海开放城市;1985年以后,长江三角洲等又开辟为沿海经济开发区。

这样,到20世纪80年代末,我国初步形成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的对外开放的格局。

分析选项,A项符合题意,故应选A。

考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对外开放·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3.D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AC两项都是实行集体经营的模式,与题意不符,故排除;乡镇企业与农民积极性没有关系,故B项错误;家庭承包责任制实行包产到户,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D项正确。

故选D项。

考点: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伟大的历史转折·改革:

从农村到城市

4.D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对基础知识的再认再现能力,比较简单。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经济上的主要“特色”在于把市场配置资源与国家宏观调控相结合。

所以答案选D。

考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特点

5.C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题干材料,获取有效信息,认识历史事物本质和规律,并作出正确认知和准确判断的能力。

本题实际上主要考查对新中国“改革开放”相关内容——从国际贸易角度认识“对外贸易”。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判断选项,可知:

B项明显属于无关项;AD两项表述不够准确,与题干“国际贸易角度”要求衔接不够紧密,排除。

C项准确,符合题干要求。

故,本题正确答案选C。

考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十一届三中全会关于改革开放的决策·对“改革开放”国策的相关认识

6.B

【解析】

试题分析:

考查新时期的经济体制改革。

分析题干材料1997年在“农副产品收购总额”“社会商品零售”“工业品出厂价”三个领域国家定价比重较1978年有大幅度的下降,可见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得到了加强,故B项符合题意。

考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改革开放•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渐确立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分析材料的能力。

材料中涉及到的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与计划经济下的农业政策的对比。

毛是把土地私有制改造为公有制,而邓是在不改变土地所有制的情况下,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增加人们的生产积极性,但都扩大了农民经营土地的自主权。

因此本题选择D选项。

考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人民公社化运动

8.D

【解析】

试题分析:

依据所学,①是1956年4月,②是1956年2月,③是1956年9月,④是1953年2月。

故先后顺序是④②①③,所以应选D。

考点:

世界现代史•重大历史事件•先后顺序

9.A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

纵观整个材料不难发现,“图片的做法是在大炼钢铁”才是本题的题眼,“大炼钢铁”就是以钢为纲、全民炼钢,单纯的发展钢铁事业,而影响其他行业的发展,当然造成了灾难性后果就是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所以本题答案选择的是A。

考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10.A

【解析】

试题分析:

90年代:

以开发和开放上海浦东为重点,浦东的开放是中国对我开放的新标志,故此说法是正确的。

考点:

对外开放

点评:

对外开放特点:

点线面结合,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

“全方位”,就是既对发达国家开放,也对发展中国家开放,对世界所有国家开放;全方位中有重点,重点是对西方发达国家。

“多层次”,就是根据各地区的实际和特点,通过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经济技术开发区、沿海经济开放区、开放沿边和沿江地区以及内陆省区等不同开放程度的各种形式。

“宽领域”,除政治以外所有领域,对外经济开放是主要领域,而且在经济开放也是多领域的。

11.C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理解与分析的能力。

解题时需要学生注意时间限制,即“1979年”“1984年”,依据已学知识可知当时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正是开始之时,还处于探索阶段,C符合题意;AB均发生在20世纪50年代,D发生在1992年中共十四大上明确提出的目标,ABD均在时间上不合题意,故选C。

考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12.B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获取材料信息、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抓住题干中“前30年基本上是由政府主导或者控制的人口流动,后30年多是相对自由的流动”的信息,这与我国实行改革开放以后,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故B项正确;AC项表述错误,排除;D项与题干信息不符,排除。

考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经济体制改革

13.D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

一五计划期间,通过三大改造和统购统销,我国逐步建立起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结合材料中“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等信息,D项正确。

考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一五计划

14.A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制造”说明新中国成立初期重工业基础薄弱。

为了改变工业落后面貌,我国制定了国民经济发展的第一个五年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

故选A。

考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一五计划

15.C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注意时间:

1994年-2009年。

1992年中共十四大确立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一步推动了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经济建设。

①显然错误。

②③④符合所学。

故选C

考点:

经济全球化、社会主义建设新阶段和对外开放

点评:

本题可采用排除法

16.C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工作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