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苏市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场扩建项目实施方案策划方案.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0094751 上传时间:2023-05-23 格式:DOCX 页数:31 大小:48.6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乌苏市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场扩建项目实施方案策划方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乌苏市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场扩建项目实施方案策划方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乌苏市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场扩建项目实施方案策划方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乌苏市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场扩建项目实施方案策划方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乌苏市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场扩建项目实施方案策划方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乌苏市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场扩建项目实施方案策划方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1页
乌苏市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场扩建项目实施方案策划方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1页
乌苏市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场扩建项目实施方案策划方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1页
乌苏市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场扩建项目实施方案策划方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1页
乌苏市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场扩建项目实施方案策划方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1页
乌苏市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场扩建项目实施方案策划方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1页
乌苏市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场扩建项目实施方案策划方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1页
乌苏市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场扩建项目实施方案策划方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1页
乌苏市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场扩建项目实施方案策划方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1页
乌苏市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场扩建项目实施方案策划方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1页
乌苏市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场扩建项目实施方案策划方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1页
乌苏市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场扩建项目实施方案策划方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1页
乌苏市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场扩建项目实施方案策划方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1页
乌苏市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场扩建项目实施方案策划方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1页
乌苏市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场扩建项目实施方案策划方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1页
亲,该文档总共3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乌苏市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场扩建项目实施方案策划方案.docx

《乌苏市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场扩建项目实施方案策划方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乌苏市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场扩建项目实施方案策划方案.docx(3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乌苏市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场扩建项目实施方案策划方案.docx

乌苏市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场扩建项目实施方案策划方案

乌苏市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场扩建项目

附表:

1、总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表

2、标准化猪舍工程材料预算表

3、财务评价表

附图:

1、建设位置示意图

2、标准化猪舍设计图

第一章总论

1.1项目概况

1.1.1项目名称:

新疆乌苏市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场扩建项目

1.1.2建设内容及规模:

新建标准化猪舍14栋(210平方米/座)、建无塔供水系统3套、化污池3座(300立方米)、晒粪场1500平方米、铺沙石路面1200米、架设照明线路1.5公里、场区绿化6000平方米。

1.1.3建设地点:

新疆乌苏市甘河子猪场、西大沟镇东戈壁养猪小区、百泉镇养猪小区。

1.1.4建设方式:

新建

1.1.5建设目标:

项目建成后,乌苏市甘河子猪场、西大沟镇东戈壁养猪小区、百泉镇养猪小区将向兰州正大集团购进部分良种种公猪和二元母猪,充分利用新建的14栋标准化圈舍,每年可向社会增加提供商品猪6600头,提供仔猪3000头。

形成产、供、销一体化的生产经营模式,并由此带动了一大批养猪大户和专业户。

并在市场猪肉价格虚涨时提供一定量的猪肉产品来平抑市场物价。

1.1.6项目总投资概算:

项目概算总投资125.52万元,其中:

14栋标准化猪舍70.12万元,水电路23.4万元,化污池投资6万元,晒粪场9万元,厂区绿化12万元,预备费5万元。

1.1.7资金筹措:

项目建设资金筹措为:

申请中央投资60万元,企业自筹65.52万元。

1.1.8项目建设期限:

建设期1年(2008年)。

1.1.9建设单位:

乌苏市乌苏市甘河子猪场、西大沟镇政府、百泉镇政府。

1.1.10建设单位负责人:

刘相才(乌苏市甘河子猪场)王建虎(西大沟镇政府党委书记)、代连义(百泉镇政府副镇长)

1.1.11项目主管单位:

乌苏市畜牧局

1.1.12项目主管单位负责人:

宋悦恒(乌苏市畜牧局局长)

1.1.13项目由来:

根据《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农业部办公厅关于申报生猪良种繁育体系和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小区)建设项目投资计划的通知》(发改办农经[2007)1939号)精神

1.1.14生产技术方案:

严格按照国家绿色畜禽产品认证准则------《绿色食品—动物卫生准则》、《绿色食品—兽药使用准则》和《绿色食品—饲料及饲料添加剂准则》等规定进行生产。

生产中允许限量使用化学合成生产资料,但要确保生产产品中有害物质的残留量在允许水平以下;对畜禽产品要求无化学农药、激素、抗生素等有害人体健康的物质残留;另外饲料、疾病防治、药物使用、粪便、运输屠宰等方面都应达到规定之要求。

同时,遵循正大集团标准化生产“同源引种、全进全出、分段饲养、四良配套”的企业生产宗旨。

一、生产场地与环境保护

1、场址选择远离居住区、工业区、污染区、水源区;距离村庄在500米以上;交通便利,地势高燥,排水便利,水源充足,通风良好,无污染源的安全非疫区地段;圈舍南北走向;5km内没有第二家养殖场;场地不遭受工农业生产、交通运输、居民生活"三废"等污染。

2、核心场采用粪便无害化处理的环境控制技术,适时发展沼气发酵池处理技术。

建适合饲养规模防渗的化污池和晒粪场,粪便腐熟后送到田里。

二、饲料及饲料添加剂

1、全程使用正大优质全价颗粒饲料。

饲料原料要求90%的动物饲料必须来自绿色食品生产基地;不使用工业合成的油脂和转基因方法生产的饲料原料。

2、不使用任何药物性饲料添加剂(包括维吉尼霉素、泰乐菌素、杆菌肽锌、螺旋霉素、卡巴氧、奥抗喹多);不使用各种人工合成的调味剂和着色剂;对粘结剂、抗氧化剂、稳定剂、防腐剂及非蛋白氮物质,严格按(规定)要求限制使用。

三、卫生防疫制度和兽药使用

1、根据《绿色食品动物卫生防疫准则》规定,建立车辆、畜禽、人员入场消毒通道和消毒设施,人员必须隔离、更衣、淋浴、消毒方可入场;定期对场舍进行清洗、消毒、空舍等环境消毒处理;场内人员物品流通也建立严格的消毒管理制度;严格杜绝新城疫、禽流感、口蹄疫等烈性传染病的流行;养殖基地建立疫病防治体系。

遵守以防为主的原则,做好卫生防疫、定期消毒和疫苗免疫,制定综合性卫生防疫措施,建立适合本地的疫苗免疫制度和疫苗免疫程序,并且认真执行。

2、根据《绿色食品兽药使用准则》规定,饲养过程不使用任何激素类和有致畸、致癌、致突变作用的兽药、基因工程兽药;不使用安眠镇静类、中枢兴奋药、镇痛药、解热镇痛药、麻醉药、肌肉松弛药、化学保定药、巴比妥药药品;不使用氟喹诺酮类、磺胺类、四环素类及人用新抗生素类药品;严格按照准用抗寄生虫药、抗菌药、消毒防腐剂及疫苗的种类和停药期使用药品疫苗;

3、根据NY/T472  (绿色食品兽药使用准则)和NY/T473(绿色食品动物卫生准则)制定《绿色食品疫病防治规程》和《兽药使用规程》;定期监测规定的疫病抗体变化,以预报某种疫病的发生和指导用疫苗。

四、生产工艺

1、猪品种引进正大集团CP系列种猪生产瘦肉型杜长大育肥猪。

2、采用全进全出的管理模式。

3、采用分段饲养方式,根据不同阶段的饲养管理技术。

每一种类饲料,都有小、中和大料,应根据日龄的变化,及时更换不同阶段的饲料;根据不同饲养阶段在不同的生产区进行相应的饲养管理。

4、按照正大“四良”配套的饲养工艺进行生产。

5、从养殖到产品加工和销售进行一条龙生产、五统一管理。

五、饲养管理

1、按照《绿色食品饲养管理技术规范》制定操作规程,并认真执行《绿色猪生产技术操作规程》

2、制定标准的生产参数进行考核管理,应用正大成功的人员管理制度和技术标准进行高效低耗的节约式生产。

3、建立标准化饮水系统,按照畜禽饮用水水质标准和正大标准化套餐模式进行饲喂;用自动饮水、自动喂料、自动清粪等设施。

4、制定畜产品的合格标准,努力提高产品达标率。

六、环境控制

1、按照正大标准化生产技术要求设计环境控制系统和养殖场舍布局,按照正大标准化图纸进行圈舍建设。

2、利用热风炉、地暖等可控设备进行供温;利用苯板进行舍内保温隔热;利用风机、水帘降温;利用通风窗和侧排风机进行人工通风。

3、应用自动环境感应系统进行环境控制。

如:

横向通风和纵向降温通风的感温探头、氨气探头等。

4、应用排污管道和化粪池等设施进行排污控制。

七、畜产品加工、包装与贮运

按照正大品牌化经营模式进行销售,为消费者提供“安全、优质、新鲜”的绿色食品。

1.2项目背景

我国是以猪肉为主要肉食的国家,年消费生猪在1.8亿头以上。

2006我国猪肉总产量5197万吨,人均占有猪肉39公斤,根据全国农村经济和2010年远景目标规划,到2010年国内人均猪肉需求将达到50公斤,猪肉年总需求将达到6700万吨,缺口1500多万吨,年需新增出栏生猪2亿多头,国内市场缺口较大。

在疆内市场方面,目前我区年产猪肉28.77万吨,人均占有猪肉29公斤,要达到目前国内平均39公斤水平,满足区内市场年需新增生猪出栏110万头,区内生猪市场还具有一定潜力可挖。

同时,我区周边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印度、巴基斯坦、吉尔吉斯及乌孜别克斯坦等8个国家总人口12.7亿,有相当部分俄罗斯居民有喜食猪肉习惯,2006年仅俄罗斯年进口猪肉就达56万吨(折合生猪约800万头),2006年我国出口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猪肉达20多万吨,周边国际市场开拓潜力较大。

因此,扩大生猪生产的饲养规模,提高生猪的良种化覆盖率,是有效促进生猪选种选配,提供二元、三元杂交良种,调节猪肉市场供求平衡,带动养殖户养殖致富的有效途径。

乌苏市距首府乌鲁木齐268公里,312国道、奎赛高等级公路、独库公路和亚欧大陆桥横贯而过,交通十分便利,全市区域总面积2.07万平方公里,总人口21.15万人,是国务院批准对外开放城市之一。

全市有可耕地面积150余万亩,农区产秸秆17.6万吨,可利用草场面积1325万亩,草原畜牧业和农区畜牧业发展潜力巨大,是自治区重要的农业产区。

2007年上半年,全市生猪存栏数量为6.61万头,能繁母猪数量0.73万头,出栏生猪2.3万头,产猪肉1610吨。

全市有生猪养殖户470户,主要集中在城区周边、郊区和部分农区乡镇,其中年饲养千头以上规模的5户,年饲养500头以上规模15户,年饲养100头以上规模的163户,生猪标准化养殖水平不断提高,全市生猪规模化饲养比例达到30%以上,基本形成了以种促养,种养结合,走生态养殖的格局。

 

第二章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2.1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2.1.1该项目的建设是调节生猪市场价格的战略需要

当今农民养猪,价格是决定养与不养、多养还是少养的唯一风向标。

但是由于农民不懂得研究价格变化规律,导致行情好时一拥而上,行情不好就一拥而下。

市场价格起伏不定,加上蓝耳病、禽流感、口蹄疫等意外因素,养殖风险一年比一年大,生猪生产得不到价格保障。

农民不是不懂总结失败的教训,而是散养户根本无力抗御风险。

通过该项目建设,实现生猪规模化养殖,可有效调节生猪市场供求需要,抑制生猪价格过高上涨。

2.1.2该项目的实施是提高生猪良种化覆盖率、发展现代畜牧业的必然要求。

畜禽良种化是畜牧业建设发展的核心和基础,是知识经济形态下现代化畜牧业的重要标志。

高效畜牧业的出路在于使用尽可能少的饲草、饲料生产出尽可能多的畜产品,即提高植物性饲草、饲料转化为动物性食品的效率。

在养猪业上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依靠科技进步,提高生猪的良种转化率。

根据过去、现在和可预见的未来,科学地判断,影响生猪转化率的主要因素是优良品种。

优良品种在实现转化过程中的作用,从短期看,品种贡献率可能只占10%;而从长远看,可能超过70%,生产实践证明,品种在现实生产中的实际贡献率是50%以上。

因此发展高效畜牧业必须以实施良种工程为先托,以优良品种作为转化基础。

2.1.3项目建设是人们生活消费的需要

我国是以猪肉为主要肉食的国家,是全世界最大的猪肉生产和消费大国。

2006年,在生猪存栏量减少的情况下,人均猪肉占有量呈现上升势头,全年人均猪肉占有量达到39.6公斤,比2005年增加1.3公斤,在猪肉、羊肉、牛肉、禽肉等所有肉类占有量中的比重超过60%。

猪肉肉质鲜美、营养丰富,蛋白质含量高,历来为世界各国广泛食用,目前世界猪肉贸易量为10373万吨,今后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猪肉产品的需求量也将逐步增大。

2.2项目建设的可行性

2.2.1项目区具备发展生猪产业的环境条件

1、资源优势。

从2007年起,乌苏市将实施“四区一线”发展战略,在西大沟镇等乡镇建立高产玉米片区,到2009年种植玉米面积30万亩,为玉米加工业和畜牧养殖业提供充足的饲料来源。

2、养殖优势。

乌苏市2005年以前,生猪存栏在10万头以上,养殖户经验丰富,养猪给农民带来了实惠。

现在国家出台鼓励政策,又有政府扶持措施,生猪产业很快能够发展壮大。

3、市场优势。

4月份以来,我国生猪及猪肉价格出现较大幅度上涨,生猪饲养缺口很大,国务院出台了《关于促进生猪发展稳定市场供应的意见》,建立长效机制保障生猪产业良性发展。

乌苏市位于“金三角”地区,奎屯市商业发达,独山子区大石化工业对蔬菜肉食品市场需求大,乌苏市位于交通要道,距离乌鲁木齐、石河子、克拉玛依等大城市较近,又在靠近阿拉山口、霍尔果斯口岸,可以扩大生猪销售范围。

乌苏市及周边地区的养殖规模初见成效,具备了生猪产业再发展的基础。

本项目建设地点均距离居民居住区较远,在疫病防治方面有一定的优势,在内地大面积发生蓝耳病时,乌苏市没有受到影响。

2.2.2项目建设符合国家、自治区产业调整思路,政策扶持有保障。

在全国大力提倡生猪养殖的良好政策环境下,地区及县(市)党政部门把生猪养殖作为农村经济的传统产业,作为由草原畜牧业向农区畜牧业发展的主要养殖方向之一,从扶持养殖贷款、土地、税收等方面提供优惠政策,解决养殖过程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在产业布局、基础建设、财政信贷、对外开放等方面,给予更多的支持。

这为生猪养殖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前景。

目前国家农业部及自治区畜牧厅、塔城地委、行署均十分重视生猪业的发展,这对今后生猪生产的进一步提高,以及本项目的实施,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2.2.3项目建设单位技术力量雄厚,有一定基础设施建设。

该项目三家建设单位均具有多年的养猪经验,并且已经具有了一定的基础设施和养殖规模,通过本项目建设,很容易形成产、供、销一体化的生产经营模式,并由此带动一大批养猪大户和专业户,形成了一套互动的合作关系。

第三章项目区自然经济概况

3.1自然概况

3.1.1地理位置及行政概况

乌苏市位于准噶尔盆地西南缘,天山山脉婆罗科努山和依连哈比尕山北麓,市区距新疆首府乌鲁木齐268公里,东西宽148公里,南北长199公里,介于北纬43º29'—45º16',东经83º15'—85º08'之间。

整个地形受天山山脉影响,其走势由南向北倾斜,依次分为高山、中低山、丘陵、平原和沙漠五个地形带,山区及丘陵占43.6%,平原占44.6%,沙漠占11.8%。

3.1.2气候条件乌苏市地处北温带,属大陆性干旱气候,是北疆光热资源最丰富和无霜期较长的区域之一,全年日照时数为2600——2800小时,年平均气温7.6℃,极端最高气温为42.2℃,大于或等于10℃年积温为3685℃,相对湿度58%,平均无霜期186天。

主要灾害性气候为春旱、夏季干热风、冬季冻害等。

3.1.3土地资源

乌苏市土地总面积13728.6平方公里,其中:

已利用土地资源占68.9%,牧草地占72.33%,城乡居民及工矿用地占0.86%,交通用地占0.22%,水域占6.86%。

受地形地貌、水文及灌溉耕作条件的影响,区域内的土壤呈明显的带状分布规律,从南部山区到北部沙漠绿洲依次分布着山地草甸土、山地黑土、森林土、粟钙土、灰棕漠土、荒漠土、灌耕土、潮土、草甸土、沼泽土和风沙土等,平原农区土壤类型以灌耕土、潮土、灰漠土为主,土质较好,盐碱较低。

3.2社会经济概况

乌苏市属农牧结合市,全市共辖8镇、7乡,4个农牧场、1个林场。

2005年末全市总人口(不含兵团)21.33万人,其中农牧业人口达15.49万人,由哈、汉、维、蒙、回等22个民族构成。

乌苏市市区总人口8.5万人,2005年末,乌苏市国内生产总值27.03亿元,其中:

第一产业10.17亿元、第二产业9.26亿元、第三产业7.61亿元。

地方财政收入11687万元。

全市的商业、服务业较发达,金融、文教、卫生事业发展迅猛。

3.3畜牧业概况

乌苏市天然草地总面积1456万亩(包括林间草地387万亩),有效利用面积1325万亩,均属六、七、八级范围,全市共有围栏草场16.1万亩,灌溉改良草场12.7万亩,人工饲草料地5.2万亩。

2005年末,全市牲畜存栏达到78.86万头(只),其中:

牛5.1万头,羊58.67万只,猪10.53万头;家禽年末存栏96万只;肉类总产1.9万吨;牛奶总产1.2万吨;绵羊毛总产1333吨;山羊绒产量23吨;禽蛋总产4200吨。

全市畜牧业产值占大农业产值的17.2%,牧民人均收入3342元。

3.4建设单位基本情况:

乌苏市甘河子镇乌苏市甘河子镇猪场位于乌苏市甘河子镇二道坪庄,占地面积40亩,现有猪存栏1020头,其中能繁母猪200头;西大沟镇东戈壁养猪小区位于西大沟镇东戈壁村,养猪小区占地面积200亩,小区入住养殖户40户,小区现有猪存栏3500头,其中能繁母猪519头;百泉镇养猪小区位于百泉镇道兰毛墩村,养猪小区占地面积100亩,入住养殖户4户,现有猪存栏1350头,其中能繁母猪519头;通过本项目实施,三家建设单位可新建14座标准化圈舍,并配套完善化污池、水、电、路等基础设施。

项目建成后,三家建设单位向兰州正大集团购进部分良种种公猪和二元母猪,充分利用新建的14座标准化圈舍,每年可向社会增加提供商品猪6600头,提供仔猪3000头。

形成产、供、销一体化的生产经营模式,并由此带动了一大批养猪大户和专业户

 

第四章市场供求分析及预测

4.1猪肉产品市场供求分析

4.1.1猪肉产品在国内的市场消费概况

近年来在市场经济的推动下,我国的养猪业保持了较稳定的发展,出栏率逐渐提高,2005年年末全国生猪存栏6.32亿头,猪肉产量5023万吨,猪肉在全国肉类产量中的比重占64.9%,猪肉比重比世界平均水平高近20多个百分点。

猪肉不但是我国肉类生产的主体,是城乡居民肉食消费的主体,而且在世界猪肉生产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随着人口的增加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猪肉已成为全世界大多数消费者的主要肉食品,消费量巨大,因此,大力发展养猪业是不容置疑的。

4.1.2猪肉产品在疆内及塔城地区的市场状况

疆内生猪产品有广阔的市场前景,首府乌鲁木齐市现有常住人口181.5万人,加上流动人口在250万人以上,每人年均消费肉产品按40千克计算,其中,50%的人按消费猪肉计算约125万人年需猪肉5万吨,平均每天消耗130吨。

塔城地区辖五县二市和二个县级种畜场,现有常住人口230多万人,行政区域内有克拉玛依市、独山子石化总场、奎屯市、石河子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七、八、九、十师所属的36个农垦团场,汉族人居住密集,约占总人数的68%以上,同时乌苏市与农九师比邻,猪肉消费市场广阔。

4.2区内外市场及周边国家猪肉市场预测及分析

4.2.1国内市场预测

根据全国农村经济和2010年远景目标规划预测:

2001—2010年,我国主要畜产品需求都将有快的增长,预计到2010年人均年猪肉需求50千克左右,全国对肉的总需求约为7000万吨左右,其中猪肉需求约需4000万吨左右。

4.2.2乌鲁木齐及周边地区市场预测

根据人口发展预测分析,预计至2008年乌鲁木齐市含流动人口将达300万人,克拉玛依市达30万人,石河子市达70万人,奎屯市达40万人,以上各城市含流动人口在内合计将达440万人,除部分伊斯兰教以外的食用猪肉的民族约占总人口的65%以上,食用猪肉人口按这些城市总人口的50%计算,每人平均每天使用0.1千克,年使用36.5千克计算,约需猪肉8.03万吨,每头猪产肉按65千克计算,需123.5万头生猪,市场潜力巨大。

4.2.3周边国家市场预测

我区是边境地区,向西可通过阿拉山口、巴克图口岸经哈萨克斯坦进入俄罗斯、吉尔吉斯坦、塔吉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等国。

以上各国总人口达26000多万人,食猪肉人口按30%保守计算,每人年食用猪肉按36.5千克计算,年需猪肉28.47万吨。

 

第五章编制依据

5.1《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农业部办公厅关于申报生猪良种繁育体系和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小区)建设项目投资计划的通知》(发改办农经[2007)1939号)精神

5.2《自治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自治区畜牧厅关于组织上保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小区)建设项目的通知》(牧计字[2007]139号)精神

5.3《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及20lO年远景目标纲要》

5.4《塔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

5.5《建设项目经济评价方法与参数》(第三版)

 

第六章建设场地选择及条件

6.1建设地点

新疆乌苏市甘河子猪场、西大沟镇东戈壁养猪小区、百泉镇养猪小区。

本项目建设地点位于乌苏市玉什哈拉苏乡三泉养殖场北面,项目区距离乡政府3公里,交通方便,四周是林带,无居民居住区,项目用地52.68亩,地块呈方形,南北长93米,东西宽130米。

6.2现有基础设施及技术条件

6.2.1水源:

3处建设地水源都是来自地下水,地下水位深17-20米,深水层为60米,水源丰厚。

6.2.2电能:

输电线路现已架设到3处建设地附近,引至养殖场的输电线路为专用线路,完全能够满足养殖场扩建后的用电需要。

6.2.3采暖:

3处养殖场均采用土暖气方式供暖,依靠烧煤来解决猪舍供暖问题,燃料供应来自周边铁厂沟煤矿,煤质优良,供应可靠。

6.2.4通讯:

3处养殖场均有通讯光缆宽带网、电话、传真等通讯设施,通讯方便。

]

6.2.5气象:

项目区所在地属中温带大陆性干旱气候,夏季炎热,冬季寒冷,干燥少雨,气温年交差量和日交差量年大,年平均降水量163.2毫米,年平均无霜期180-185天,日照时数2600—2800小时,全年盛行西北风。

6.2.6兽医技术人员:

猪场现有兽医人员6人,主要负责疫病防治和品种改良工作。

6.3地点选择

项目建设地点选择,有以下几方面优势条件:

1、距离城市远,四周2公里内无居民居住区,生产安全性高,交通便利,通讯便利。

2、地域宽阔,三家养猪场(小区)具有一定的占地规模,周围是林地和草料地,有广大的发展空间。

3、办公室和职工生活设施现已具备,不用再建。

4、扩建土地不需再投资,可做到最大限度的节约投资费用。

 

第七章项目建设指导思想和建设原则

7.1项目建设指导思想

项目建设是以市场为导向,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依托资源优势,以现有养殖场的生产规模为基础,积极实施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通过良种杂交等适用技术,大力推广长白、杜洛克、大约克等优良品种,扩大养殖规模及良种猪覆盖面,提高养猪业整体水平,为发展生猪生产,保障猪肉市场需求,发挥积极作用。

7.2建设原则

为了保证项目建设顺利进行,切实达到预期效益目标,应遵循以下原则:

7.2.1以市场导向为原则。

主动适应国内外猪肉需求变化,以生产长白、大约克、杜洛克三元杂交良种猪为主攻方向,通过扩大规模和杂交优势提高养殖效益,适应市场需求,减少市场风险。

7.2.2坚持科技进步的原则,加强农民及技术人员的培训,推广普及养猪常规实用技术,增加养猪业的科技含量,实行科学养猪,科学管理。

7.2.3坚持以标准化、产业化经营方式推进的原则。

推进养猪业产业化、标准化经营是今后畜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项目实施必须纳入畜牧业标准化建设的轨道,通过实施扩建项目带动优质生猪品种养殖基地建设。

引导分散的农户小生产转变为社会大生产组织形成,使养猪各个环节形成一个有机结合,互相促进的“龙型”经济产业链。

形成畜牧业的自我积累,自我调解,最后达到养猪增产,农民增收,社会增益的效果。

 

第八章项目建设总体方案

乌苏市三泉养殖场现有猪舍10栋,总面积2000平方米,有1200平方米饲料库房1座,200平方米工作用房1座。

此次项目建设是在现有的10栋猪舍和约52.68亩生产场地以及水、电、路、生活设施基本完善的基础上进行改扩建。

场区布置:

场区分南北两区,详见农庄平面图。

两区由绿化带隔开。

场区空地总绿化率10%,建成以后,将成为花园式场区。

供电、供水有可靠的保证,自备锅炉房解决场区供热,锅炉设有消烟除尘装置,达到环保要求。

项目新建标准化猪舍6座(每座210平方米、砖混墙面压型彩钢板屋面结构),化污池1座,晒粪场600平方米,高位水塔1座,铺沙石路面500米,场区绿化3000平方米,架设照明电路500米。

8.1项目建设方案与目标

8.1项目建设主要内容及目标任务

8.1.1项目建设主要内容

新建标准化猪舍14栋(210平方米/座)、建无塔供水系统3套、化污池3座(300立方米)、晒粪场1500平方米、铺沙石路面1200米、架设照明线路1.5公里、场区绿化6000平方米。

一、标准化猪舍

本项目计划扩建标准化猪舍14栋(210平方米/栋),其中:

产舍3栋(配备完善的产仔用高床),育肥猪舍11栋,构成全进全出模式,实现年出栏600头/座。

由于项目区冬季春季风向多偏西北,圈舍以坐北朝南或朝东南为好。

猪舍基本结构:

1、屋顶

①屋顶做法:

由下至上为钢屋架、檩条、无滴漏塑料薄膜、两层40mm聚苯板错开铺设(或80mm聚苯板防水卡口贴合)(容重不低于18Kg/m3)、厚塑料薄膜、压型彩钢板。

(详细的屋面做法请参见标准化猪舍施工图)

②屋架:

钢屋架的做法参见猪舍钢架施工图。

2、围墙

①基础:

材料用Mu10机砖,M5水泥沙浆砌筑。

基础的具体做法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