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鸿章诗十首.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0095031 上传时间:2023-05-23 格式:DOCX 页数:30 大小:34.9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李鸿章诗十首.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李鸿章诗十首.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李鸿章诗十首.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李鸿章诗十首.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李鸿章诗十首.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李鸿章诗十首.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0页
李鸿章诗十首.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0页
李鸿章诗十首.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0页
李鸿章诗十首.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0页
李鸿章诗十首.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0页
李鸿章诗十首.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0页
李鸿章诗十首.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0页
李鸿章诗十首.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0页
李鸿章诗十首.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0页
李鸿章诗十首.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0页
李鸿章诗十首.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0页
李鸿章诗十首.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0页
李鸿章诗十首.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0页
李鸿章诗十首.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0页
李鸿章诗十首.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0页
亲,该文档总共3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李鸿章诗十首.docx

《李鸿章诗十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李鸿章诗十首.docx(3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李鸿章诗十首.docx

李鸿章诗十首

 

李鸿章诗十首

 

入都

 

【其一】

 

丈夫只手把吴钩,意气高于百尺楼。

一万年来谁著史,

 

三千里外欲封侯。

 

定将捷足随途骥,那有闲情逐水鸥。

笑指泸沟桥畔月,

 

几人从此到瀛洲?

 

【其二】

 

频年伏枥困红尘,悔煞驹光二十春;马足出群休恋栈,

 

燕辞故垒更图新。

 

遍交海内知名士,去访京师有道人;即此可求文字益,

胡为抑郁老吾身!

 

【其三】

 

黄河泰岱势连天,俯看中流一点烟;此地尽能开眼界,

 

远行不为好山川。

 

陆机入洛才名振,苏轼来游壮志坚;多谢咿唔穷达士,

 

残年兀坐守遗编。

 

【其四】

 

回头往事竟成尘,我是东西南北身;白下沉酣三度梦,

 

青山沦落十年人。

 

穷通有命无须卜,富贵何时乃济贫;角逐名场今已久,

 

依然一幅旧儒巾。

 

【其五】

 

局促真如虱处裈,思乘春浪到龙门;许多同辈矜科第,

 

已过年华付水源。

 

两字功名添热血,半生知已有殊恩;壮怀枨触闻鸡夜,

 

记取秋风拭泪痕。

 

【其六】

 

桑干河上白云横,惟冀双亲旅舍平;回首昔曾勤课读,

 

负心今尚未成名。

 

六年宦海持清节,千里家书促远行;直到明春花放日,

 

人间乌鸟慰私情。

 

【其七】

 

一枕邯郸梦醒迟,蓬瀛虽远系人思;出山志在登鳌顶,

 

何日身才入凤池?

 

诗酒未除名士习,公卿须称少年时;碧鸡金马寻常事,

 

总要生来福命宜。

 

【其八】

 

一肩行李又吟囊,检点诗书喜欲狂;帆影波痕淮浦月,

 

马蹄草色蓟门霜。

 

故人共赠王祥剑,荆女同持陆贾装;自愧长安居不易,

 

翻教食指累高堂。

 

【其九】

 

骊歌缓缓度离筵,正与亲朋话别天;此去但教磨铁砚,

 

再来唯望插金莲。

 

即今馆阁需才日,是我文章报国年;览镜苍苍犹未改,

 

不应身世久迍邅。

 

【其十】

 

一入都门便到家,征人北上日西斜;槐厅谬赴明经选,

 

桂苑犹虚及第花。

 

世路恩仇收短剑,人情冷暖验笼纱;倘无驷马高车日,

 

誓不重回故里车。

 

创作背景

 

清朝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李鸿章21岁,其年入选

 

优贡,奉父亲李文安之命,自老家安徽入京,以应翌年顺天

 

乡试。

李鸿章入京时作《入都》诗十首。

 

作品鉴赏

 

第一首

 

钩,兵器之形似剑而曲者。

春秋时吴人善铸钩,故冠“吴”以称。

古人咏疆场勋业,每言此物。

李公为一介书生,而有疆场建功之想者,盖鸦片战争之割地赔款,为国之辱,

 

胸有郁结也。

李公仕宦之后,建水师,兴洋务,谋招商,其

 

终身所事,多为“把吴钩”,与外人斡旋而已。

又,“吴钩”,兵器之锐者,自亦可喻己非常之才华。

“百尺楼”用三国陈

 

登事。

许汜尝拜见陈登,陈登不相与语,“自上大床卧”,让许汜“卧下床”。

刘备谓许汜:

“今天下大乱,帝王失所,而君求田问舍,言无可采,是元龙(陈登字)所讳也”,并谓陈登当“卧百尺楼上,卧君于于地,何但上下床之间邪?

”李公引此事,言己入都求仕,不为一己。

“意气高于百尺楼”者,谓其经国之大志,自有胜于陈登。

“一万年来谁著史”句以问为答,谓己可“著史”,且所著之史非

 

百年、千年,而乃万年耳!

“三千里外欲封侯”谓己之建功,

 

志在降服三千里外之洋人也。

“随途骥”指跟从乡试之一班俊乂,“定须捷足”则言必得先登也。

闲情逐鸥,用《列子·黄帝》海上之人与鸥鸟相游乐事。

谓己自当奋力,无心

 

悠闲,不得学海上之人矣。

“芦沟桥”在京都西南,为京都要道也。

所谓“芦沟桥畔路”,则指李公入都之途耳。

“瀛洲”,传说中仙山。

《新唐书·褚亮传》载,唐太宗为网罗人才,设置文学馆,命房玄龄等十八名文官为该馆学士。

 

暇日,帝入馆访以政事,研讨典籍;又命为学士画像、作赞,题名号于爵里,时人盛慕之,谓入文学馆为“登瀛洲”。

 

言“有人”,实乃言己,谓己此番入都定当获士人盛慕之殊荣也。

 

此诗于自信之余,特充溢豪气,大有天下公爵舍我其谁,晚清历史唯我是著之意。

十诗中,此诗最为世人称道。

前两

 

联说尽诗人一生。

运转晚清机枢,捭阖欧美交际,尽李公“只手”而已。

尾联为诗眼,尽得诗家韵味,意蕴尤长。

“笑指”二字,含而不露;“几人”云云,自信而无张扬。

 

第二首

 

枥,马槽也。

《汉书·李寻传》:

“马不伏历。

不可以趋道;士不素养,不可以重国。

”句谓多年于家,受教受养也。

“红尘”,道家对人世之称。

“向红尘”云者,谓今当走向社会矣。

“驹光”,指人世短暂之时光,出《庄子·知

 

北游》:

“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之过郤。

”句言二十年来,时有荒怠,于此颇有所悔。

“马是出群休恋栈,燕辞故垒更

 

图新”,谓为“出群”,为“图新”,己自不可依恋故里而

 

当入世闯荡也。

 

下两联接言己入都之后,当结交豪俊,拜望有道之人,

 

借此以增益功底。

“胡为”云者,句意似问,

 

实特强之否定也,谓己绝不抑郁捆束,虚度此生耳。

 

此诗叙入都之目的为出群,为图新;入都之首要当交结

 

求益。

 

第三首

 

入都之途自须越黄河,登泰山,其势与天相连,可俯瞰中土,开扩眼界。

言己离乡远行亦半为此也。

晋陆机与弟陆云于太康末由吴郡入洛,造司空张华,华一见而奇之,遂为延誉,荐之诸公,名溢京华,声流四表。

宋苏辙与兄苏轼嘉佑元年由川赴京,翌年皆中进士,嘉佑六年同中制举科。

辙中进士后尚有《上枢密韩太尉书》,欲干谒太尉以养浩然。

“入洛”、“来游”,俱为入都,诗引此,谓己之入都亦当如之也。

“多谢”,殷切问候之谓也。

“吚唔”,读书之声也。

句意之表似为对皓首穷经、于世无闻者寄予同情,而实则谓己自此将永别此途矣。

 

此诗由入都之途可饱览山河秀色,广开眼界说起,而接以陆机、苏辙自励,自信入都将鲲化而鹏运也。

 

第四首

 

“往事成尘”谓昔事如烟;“东西南北身”言己当以天下为家。

《礼记·檀弓上》载孔子之言曰:

“今丘也,东西南北之人也。

”李公谓己亦应如之,为苍生、为国家而生,为民族、为社会而死,己非一己,乃苍生、国家、民族、社会之人也。

白下,南京别称。

青衫,学子所服。

有感于往昔之多度迷顿,长时不达,年十八方秀才中式,此李公之可慨可叹者也。

 

“穷通有命”,此乃儒教。

李公深信,故无须占卜;至于富贵何时而能周济贫贱,此皆天数耳。

长时角逐于士子功名,而“依然一幅旧儒巾”云者,谓己至今仍依然故我也。

 

此诗追悔往事,虽多不达之慨,然自信乃命数使然。

 

第五首

 

“虱处裈”用阮籍《大人先生传》语:

“夫虱之处于裈中,逃乎深缝,匿乎坏絮,自以为吉宅也。

行不敢离缝际,动不敢出裈裆,自以为得绳墨也”,“然炎邱火流,焦邑灭都,群虱死于裈中而不能出。

汝君子之处区内,亦何异夫虱

 

之处裈中乎!

”此句承上诗,谓往昔己之于世,如虱之处裈,穷达皆命也。

“龙门”,《艺文类聚》引辛氏《三秦记》言

 

鱼跃龙门,“上者为龙”,后因以科举会试中式为登龙门。

句谓己欲乘翌年顺天乡试,一跃而除士子之服也。

“许多同

 

辈矜科第,已过华年逐水源”云者,谓诸多同辈以科举而炫耀,而己已过青春年华,始追逐水源以求一跃也。

 

求此一跃,缘于“功名”,此两字频添李公之热血满腔。

 

“半生知遇有殊恩”则似言昔时尝有知遇之恩。

“半生”若作后半世解,则此句亦自信之语,谓己之后半世将为皇上所知遇也。

李公此时落于人后,何至频有此自信之语,抑冥冥

 

有告与?

“枨触”,感触也。

“闻鸡”用祖逖事。

《晋书·祖逖传》载,祖逖与刘琨善,共被同寝。

“中夜闻荒鸡鸣,蹴

 

琨觉曰:

‘此非恶声也。

’因起舞。

”句谓心有壮志,每每有所感触,思图奋发。

“记取秋风拭泪痕”者,言己昔有秋试失利之痛也。

 

此诗言追逐功名之甘苦,申言入都之目的乃欲过乡试,达龙门耳。

 

第六首

 

桑干河,京都郊外之水名。

“白云”,用狄仁杰事。

《旧唐书·狄仁杰传》载:

狄登太行,“南望见白云孤飞,谓左

 

右曰:

‘吾亲所居,在此云下。

’瞻望伫立久之,云移乃行。

”时李公父于京都任职,为刑部郎中,记名御史。

句谓父母居

 

于京郊,己所能为者唯遥祝平安耳。

李公父于科举入仕前以课馆为业,李公六岁即入家馆棣华书屋接受其父教诲,故诗

 

有“回首昔曾勤课读”语。

“负心今尚未成名”,则谓己之有负父教,至今未能成名也。

李公父于道光十八年,即公历1838年中进士,跻身仕途,于宦海之中,固持清节,至此时已达六年。

“六年宦海”云

 

云,所言即此。

“千里家书促远行”谓己之赴京乃父之函命也。

“春明花放”指科举中式;“乌鸟私情”,用李密《陈情表》语。

句谓待到顺天乡试中式,庶几始可慰藉父母,报答父母哺育深恩于一二耳。

 

此诗颂扬父母教养恩德,自信将不负所望。

 

第七首

 

“邯郸梦”,典出唐人沈既济小说《枕中记》。

卢生于邯郸途中遇道士吕翁,枕吕翁所赐之枕而入枕中,得荣华富贵,醒而后知梦。

诗所谓“醒迟”,常解则为未醒,言仍碌碌于建功树名;然人世本如梦,李公乃积极入世者,故李公所言之“醒迟”当别作它解,谓享用荣华富贵久永也。

“蓬瀛”,蓬莱、瀛洲,传说中之仙山,借喻殊荣殊遇也。

“系

 

人思”,谓牵挂己之慕思。

“登鼇顶”,既可解为独占鼇头,中状元,亦可解为立鼇头,入翰林。

盖科举时状元及第,则

 

立于镌刻有巨鼇的殿阶石上迎殿试榜;而翰林院学士立于镌刻有巨鼇的殿阶石上朝见皇帝亦典制。

“凤池”即凤凰池,既用为中书省美称,亦用喻宰相之职。

句谓己既已入世,则

 

应立志功名,中状元,入翰林。

至如入中书,为宰辅以“何时”发问者,亦自信此自有日也。

 

颈联谓己喜诗嗜酒之名士习俗未改,用喻祥瑞。

《汉

 

书·王褒传》载上闻“益州有金马、碧鸡之宝,可祭祀致也,宣帝使褒往祀焉。

”句谓生有此福,祥瑞自临,我李公宜如此也。

 

此诗言志,自信冥冥有助,仕途腾达,扶摇青云也。

 

第八首

 

“吟囊”,诗囊也,用唐李贺事。

李商隐《李长吉小传》言贺外出,“恒从小奚奴,骑距驴,背一古破锦囊,遇有所

 

得,即书投囊中。

”入都备办,有一担行李并盛诗稿之锦囊,检点所需携带书籍,想及将赴京,不尽欣喜欲狂。

旅途日夜兼程,月夜乘舟于淮河,霜晨骑马于北京德胜门外之蓟丘。

 

为我之行也,故人持赠,妻室治装。

所愧者,京都物价高昂,生计所需尚赖父母。

“长安居不易”用唐白居易事。

辛文房

 

《白居易传》曰,白居易观光上国,谒顾况,顾曰:

“长安百物皆贵,居大不易。

”“食指”,谓居家生计也。

 

此诗所特需述者为颈联用典之瑕疵。

“纯仁麦”为宋范纯仁事。

范受父范仲淹之命,自苏州以舟运麦入丹阳,遇故人石曼卿缝亲之丧,扶柩返乡,途无资财,遂全船送之。

一本“纯仁麦”作“王祥剑”,“王祥剑”为晋吕虔事。

《晋

 

书·王祥传》等载,刺史吕虔有佩刀,工相之,以为必登三公,可服此刀。

吕谓“苟非其人,刀或为害”,乃赠时为别

 

驾之王祥。

王佩之,后果为三公。

李公于此二典或艰于选择,故有异文。

此二事所言之麦、剑,借指故人之所赠虽不无其

 

可,然纯仁麦系赠丧亲者,李公进京赶考,晋见父母,胡可授受此不吉之物?

王祥剑而言“共赠”,亦甚不类。

 

“荆妇”,己妻之谦称也。

“陆贾装”用汉陆贾事。

《史记·陆贾传》言,陆贾病免家居,卖出使越所得橐中装千金

 

以分其子,以为子孙生计。

句之义欲借用以指父母赐予己一房之财物,显亦有大不妥处:

李公之父时未病免。

且陆贾之家居,乃为避诸吕,此有涉朝政,岂可不为大忌乎?

 

此诗言打点行装,亲朋相送,自愧入都生计仍需父母扶持也。

 

第九首

 

“骊歌”,告别之歌。

《诗经》有逸诗《骊驹》篇,为告别所赋,因以为典。

“缓缓”者,依依之况也。

与亲朋话别筵席,难以舍分。

“磨铁砚”,用五代桑维翰事。

据《新五代史》本传云,主司恶“桑”、“丧”同音,劝桑不予进士。

桑乃以所铸铁砚示人,谓“砚弊则改而它仕。

”卒以进

 

士及第。

“撤金莲”用唐令狐綯、宋苏轼事。

据二人本传载,綯、轼均尝夜对禁中,唐帝尝以金莲华炬送綯还;宋帝尝“彻

 

御前金莲烛送归院。

”谓己之入都,立桑维翰之志,誓取进

 

士;效令狐綯、苏轼之功,再回故里时能得帝王以金莲华炬、金莲烛相送也。

馆阁,翰林院之称。

而今此处正乏人物,正是我文章报国大可为之时。

“揽”,撮持也;“苍苍”,深黑也;“迍邅”,困顿也。

句谓时尚年轻,终不当久不得志耳。

 

此诗言别,述愿,立誓,自信将以文章报国。

 

第十首

 

父母居京,入都则可拜见,故云“到家”也。

“征人北上日西斜”,谓己由皖入都,时值下午也。

“槐厅”,沈括《梦溪笔谈·故事一》云:

“学士院第三厅当前有一巨槐,素号槐厅。

旧传居此閤者,多至入相。

”“明经”,贡生。

“谬附”,自谦之言。

“桂苑”,科举考场。

句谓己以优贡入试,中式之席,折桂之位,正虚以己待也。

 

“短剑”,匕首之类。

人间恩怨,一笑可泯,何以用短

 

剑为哉?

故“收”;“笼纱”用王播故事。

据五代王定保《唐摭言》卷七载,唐王播少孤贫,尝客扬州寺院,随僧食餐。

 

僧人厌之,常于饭后击钟。

王播闻钟而往,则饭毕矣。

后二纪,王播以重位出镇扬州,见旧时于寺院壁所题之作,尽为

 

碧纱所笼。

句谓世态炎凉自可由王播事知之。

“驷马高车”,富贵者所有。

汉司马相如初赴长安,尝题桥柱曰:

“不乘驷

 

马高车,不复过此桥。

”尾联言己此次入都,誓求仕途显赫,

 

否则绝不返乡回皖耳。

 

此诗重在言誓,由“人情冷暖”更生发感悟。

 

历史评价

 

《入都》诗为世传颂,其由自夥,要者或缘于李公于迟迟未达际而能“狂言”如此也。

李公著晚清之史,庶几主苍茫之沉浮,亦尽如诗之所言,此亦信可怪者也!

岂穷通之信有命乎?

岂命之信有兆乎?

抑其弘广之气度,卓立之意态,执著之精神使之与?

入都而为诗十首,其欣喜可谅。

诗旨无非追悔昔日,自信将来云而。

旨相类而必意别之,此为诗之最难者也;意相类而必辞别之,其又一难也。

李公强为其

 

二难而多得佳制,足彰其才之大、气之盛耳!

然诗固不可强,强述事则事必烂矣,强著理则理必过矣,强言情志则情志必

 

溢矣。

纵观十诗,着意于“辞别”而欠工于“意别”,固难与李公后来诗之老辣相与语矣。

特其九颈联之用事,显为败笔,诚花中之蝇屎,惜哉!

 

李公自信于福分,积极于功名,交接于有道,拳拳于私情,此亦皆一本于《论语》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