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综合基础知识.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095643 上传时间:2023-05-23 格式:DOCX 页数:64 大小:60.1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重庆综合基础知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4页
重庆综合基础知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4页
重庆综合基础知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4页
重庆综合基础知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4页
重庆综合基础知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4页
重庆综合基础知识.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64页
重庆综合基础知识.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64页
重庆综合基础知识.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64页
重庆综合基础知识.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64页
重庆综合基础知识.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64页
重庆综合基础知识.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64页
重庆综合基础知识.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64页
重庆综合基础知识.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64页
重庆综合基础知识.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64页
重庆综合基础知识.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64页
重庆综合基础知识.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64页
重庆综合基础知识.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64页
重庆综合基础知识.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64页
重庆综合基础知识.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64页
重庆综合基础知识.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64页
亲,该文档总共6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重庆综合基础知识.docx

《重庆综合基础知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重庆综合基础知识.docx(6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重庆综合基础知识.docx

重庆综合基础知识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第一节马克思主义哲学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1.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是世界观系统化和理论化的体系,是对人与世界关系的宏观性、总体性把握。

从人类整个知识的角度看,哲学是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2.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全部学说的理论基础,是无产阶级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无产阶级和革命人民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是无产阶级政党制定路线、方针和政策的理论依据。

3.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是哲学中的伟大变革。

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一次在科学的基础上把辨证法同唯物论统一起来,实现了辨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结合和统一。

历史唯物主义的创立真正揭示社会历史的发展规律。

历史唯物主义同剩余价值学说一起使社会主义由空想变成了科学。

剩余价值学说揭露了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历史唯物主义深刻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内在矛盾。

二、世界的物质性和人的实践活动

1.列宁指出“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这说明物质的根本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2.运动是物质的本质属性和存在方式。

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运动是无条件的,绝对的,永恒的,静止是有条件的,相对的,暂时的。

3.时间和空间都是物质存在的基本形式,同物质是不可分的。

4.实践具有客观实在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三种基本特征。

生产实践,科学实验和社会变革是实践的三种基本形式

5.意识的本质:

1.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2.意识是人脑对客观实在的反映

意识的本质进一步证明了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原理。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与物质,同时,意识对物质又有能动作用。

三、世界的普遍联系、发展及其规律

1.联系(概念)是指一切事物和现象之间以及构成事物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

联系普遍性原理要求人们在实际工作中,必须全面的看待事物和处理问题,要顾大局,识大体,处理好各方面的联系和关系,反对孤立的和片面的观点。

(答问答的时候用)

2.发展的本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它是事物运动变化的总趋势和总方向,是指事物由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由无序向有序前进的,上升的运动。

(选择题)

3.事物发展的必然性和事物发展的规律性是一致的。

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人们既不能创造规律,也不能消灭规律,但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

4.规律具有客观性,稳定性,普遍性,重复性等特点。

5.唯物辩证法坚持联系和发展的观点,揭示了世界永恒发展的基本规律,即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和对立统一规律。

6.质变是事物性质的根本改变,是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

量变---质变---新的量变,如此交替,转化,这就是推进事物变化发展的质量互变规律。

7.发展的本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这就是通过否定之否定规律而实现的。

8.一切事物都包含肯定和否定两个方面,事物的肯定方面是指维持事物存在的方面。

事物的否定方面是指促使事物走向灭亡的方面。

辨证的否定观认为,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发展的结果,否定是事物联系和发展的环节,否定的实质是“扬弃”。

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由肯定到否定,再到否定之否定的发展过程,是螺旋式或波浪式,即曲折前进的过程。

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具体道路是曲折的。

否定之否定规律结实了事物发展的过程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了解)

9.对立统一规律即矛盾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注意选择题)矛盾是指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个要素之间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

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的两个基本属性。

同一性是有条件的,暂时的,因而是相对的,斗争性是无条件的,贯穿矛盾的始终,是绝对的。

(了解,看熟)

四、认识的本质和过程

1.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认识是以实践为基础的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实践是认识发生的现实基础。

(了解)

2.认识的主体是指在实践中从事认识的人,即认识活动的承担者。

3.认识主体和客体的关系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A实践关系B认知关系C价值关系D审美关系

4.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基本观点。

一方面是认识依赖于实践,实践对认识的产生具有决定作用。

另一方面,认识对于实践有反作用。

5.认识的过程表现为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和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

感性认识的特点是直接性,具体性,丰富性。

6.感性认识包括感觉,知觉和表象三种形式。

7.理性认识的特点是抽象性,概括性,全面性。

理性认识包括概念,判断和推理三种形式。

8.真理是客观事物及其规律在人的意识里的正确反映。

真理具有客观性,任何真理均包含不依赖于主体和人类的客观内容。

9.辩证唯物主义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实践的结果和认识相对照,相符的即真理,不相符的即为谬误。

五、人类社会的本质和结构

1.马克思主义哲学科学的揭示了人类社会的本质,指出人类社会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实践是社会关系得以建立的基础,实践是社会发展的动力。

2.劳动实践特别是物质生产,是全部社会历史产生和发展的基础。

劳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劳动是人类全部社会关系的物质根源,生产劳动的观点是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

3.地理环境,人口条件和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对社会发展起着重要作用;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和物质生产实践在社会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自然前提和必要条件。

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即物质生产实践是社会物质生活最基本,最主要的条件,它对社会的发展起决定性的作用。

其一,它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其二,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的性质,结构和面貌;其三,生产方式的变化和发展决定着社会的变化和发展。

4.社会经济结构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子系统。

5.生产力的要素包括:

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

劳动者是主体,在生产中起能动的,起主导作用的要素。

生产关系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交换关系,产品的分配和消费关系。

其中,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是整个生产关系的基础,对生产关系的性质起决定作用。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

6.社会的政治结构包括政治法律制度和国家机关,政党以及军队,警察,法院,监狱等设施。

国家政权是政治结构的核心。

国家是统治阶级进行阶级压迫的暴力工具。

7.社会观念结构是指社会精神生活的总和,是由各种意识要素和观念形态以一定关系和方式组成的有机系统。

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六、社会发展规律和历史创造者

1.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包括生产关系必须适合生产力性质的规律,上层建筑必须适应经济基础变化要求的规律。

2.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是生产中不可分割的,密切联系的两个方面。

一是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的性质和水平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和水平。

二是生产关系必须适合生产力性质的规律,是贯穿于整个人类社会的一条最普遍的规律。

3.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是相互依赖,相互联系的不可分割的统一体。

在这一矛盾统一体只能感,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经济基础是上层建筑赖以产生,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并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决定上层建筑的变化和发展。

(了解)

4.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社会基本矛盾是指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

在社会基本矛盾中,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并最终决定上层建筑,推动着社会形态的更替,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

5.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性力量,是人类历史的创造者。

主要表现在,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变革社会制度,推动社会进步的决定性力量。

第二节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一、商品和货币

1.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

价值是商品特有的本质属性。

2.商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是由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决定的。

3.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生产商品的同一个劳动,同一次劳动的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

这就是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

它是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钥匙。

4.货币是稳定的充当一般等价物的一种特殊商品。

它不是从来就有的,而是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是商品内在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

(了解)

5.货币的本质是固定的充当商品交换中的一般等价物,体现着商品经济条件下人们之间一定的社会经济关系。

了解)

6.货币具有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五种职能。

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是两个基本职能。

7.在私有商品经济中,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

价值规律的主要内容是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商品的交换依据商品的价值量来进行。

8.价值规律的作用通过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表现出来。

价格作为价值的表现形式,一方面由价值决定,受价值调节,另一方面还受到市场供求关系的影响。

9.价值规律的主要作用:

在商品经济中,价值规律自发的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部分之间的分配;促进生产者提高生产经营管理水平,改进生产技术,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促成经济活动中的优胜劣态,促使小商品生产者向两极分化。

(了解)

二、资本和剩余价值

1.货币是资本的最初表现形式,但货币本身并不就是资本。

2.商品流通的形式是;商品——货币——商品(W-G-W);资本流通的形式是:

货币——商品——货币(G-W-G)。

这两个流通形式的区别是:

第一,两者的买卖顺序不同,第二,流通的起点和终点不同;第三,流通中充当媒介的物品不同。

3.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条件是劳动力成为商品。

4.劳动力要成为商品又必须具备两个基本条件,一是劳动者有人身自由,有权支配自己的劳动力;二是劳动者丧失了一切生产资料,只能靠出卖劳动力为生。

5.劳动力作为一种特殊商品,也有价值和使用价值。

劳动力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和再生产劳动力所需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包括自身所必须的生活资料的价值,劳动者繁育后代需要的生活资料的价值,劳动者用于接受教育和培训所支出的费用等)

6.剩余价值是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由雇佣工人创造而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那部分价值。

(定义)

7.把资本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进一步揭示了剩余价值产生的源泉和资本主义剥削的实质,也为确定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提供了科学依据。

(看一下)

三、资本的积累和资本的循环

1.社会再生产按其规模可以分为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

资本主义再生产的特征是扩大再生产。

2.剩余价值是资本积累的唯一源泉,而资本积累则是扩大再生产的重要源泉。

3.货币资本的职能是购买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为剩余价值的生产准备条件。

生产资本的职能是使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结合,生产剩余价值。

四、垄断资本的经济实质和特征

1.资本主义发展经历了自由竞争资本主义和垄断资本主义两个阶段。

2.构成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主体是垄断资产阶级,而国家则是“理想的总资本家。

第三节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

一、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

1.空想社会主义是反映早期无产者群众解放要求的社会主义学说。

2.法国的圣西门、傅立叶和英国的欧文是空想社会主义最杰出的代表。

空想社会主义为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提供了极为宝贵的思想材料。

空想社会主义也存在局限性,即是他们的理论基础是唯心史观。

3.19世纪30-40年代,资本主义大工业的迅速发展,为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准备了客观的物质条件;欧洲工人运动的发展为科学社会注意的创立提供了社会政治条件;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19世纪的空想社会主义学说成为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来源。

4.1848年马克思和恩格斯合著的《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学说的正式诞生,最终完成了对空想社会注意的超越,实现了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革命性转变。

二、社会主义从理想变为现实

1.首先把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变为社会主义制度实践的代表人物是列宁。

2.1917年10月俄国布而什维克党人发动了十月革命,建立了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使社会主义从理想变成了现实。

3.1921年俄共十大通过了《关于以实物税代替余粮征集制》,它标志着苏维埃共和国进入了探索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一个新的时期。

4.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体制模式——斯大林模式,它的基本特征在于高度集权。

三、社会主义在当代的新发展

1.东欧国家到剧变之前大都经过了改革的发端、高潮和调整三个历史阶段。

2.1978年12月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开始了我国的社会主义改革。

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制定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

第二章中国共产党历史和党的建设理论

第一节中国共产党的历史

一、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及其伟大胜利

1.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在上海建立。

2.中共二大破天荒的在全国人民面前提出了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为全国各族人民的革命斗争指明了正确的奋斗目标。

3.中共三大决定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实现国共合作。

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胜利召开,标志着第一次国共合作正式形成。

4.1927年8月1日中国共产党先后发动了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广州起义等武装起义,在全国广泛开展了对国民党的斗争。

5.1936年12月,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后,十年内战基本结束。

6.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发生后,全面抗战正式爆发。

7.七大上,大会制定了党的正确政治路线,七大通过的新党章规定以毛泽东思想作为党的指导思想。

大会选举了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央领导集体。

8.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9月2日,日本政府代表签定投降书,中国抗日战争取得最后胜利。

9.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共产党提出了“和平,民主,团结”的口号,争取实现国内和平,建立一个民主的联合政府。

10.1946年6月26日,蒋介石撕毁“双十协议”和“停战协议”,发动了对解放区的全面进攻。

11.1947年6月30日,刘邓大军强渡黄河,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

12.1948年秋,中共组织了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

13.七届二中全会,提出了彻底摧毁国民党统治,迅速夺取民主革命在全国胜利的各项方针;提出了党的工作重心必须由乡村转移到城市;分析了全国胜利后中国社会的基本矛盾;提出了党的政治,经济,外交方面的基本政策。

14.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已经取得基本胜利。

二、中国共产党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斗争及其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1.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取得了决定性胜利,从而在我国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

2.《论十大报告》初步提出了中国社会主义经济政治建设的若干新方针,明确了社会主义建设必须适合自己国情的思想。

3.1956年9月,中共八大正确地分析了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我国社会注意矛盾的变化,提出了党和人民今后的主要任务,就是要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把我国尽快的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4.八大以后,党对建设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继续进行探索。

《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是毛泽东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重大成果。

5.1961年1月,八届九中全会正式决定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国民经济开始转入调整的轨道。

5.《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为党重新确立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纠正长期以来的‘左’倾错误,实现历史性转折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

三、中国共产党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努力及其取得的辉煌成就

1.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批判了“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作出工作重点转移的决策。

2.十二大制定了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宏伟纲领。

邓小平提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重要思想。

3.邓小平南方讲话强调党的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动摇不得。

提出社会主义本质论断,要求全党解放思想,抓住机遇,加快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的步伐。

4.十四大确立了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在全党的指导地位,明确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5.根据邓小平“一国两制”构想,我们成功解决了香港和奥门问题。

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1999年12月1日,澳门回归,标志着在中国国土上彻底结束了外国列强的占领,这是中国共产党对中华民族的历史性贡献。

6.十五大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全党的指导思想。

1999年,全国进行了三次重大政治斗争,一是抗议以美国为首的北约集团轰炸我驻南斯拉夫大使馆的斗争。

二是对李登辉“两国论”的批判,三是揭批“法轮功”的斗争。

7.十六大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确立了本世纪头20年的目标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十六大通过的新党章对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指导思想进行了新的概括。

8.十六届一中全会选出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新的党中央。

第二节中国共产党党的建设理论

一、中国共产党的性质、指导思想和根本宗旨

1.党的性质是一个政党所具有的质的规定性,是一个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

2.十六大党章对中国共产党的性质作了全面准确的新概括“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人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这就是三个代表)”

3.党的指导思想是指导党的全部活动的科学的理论体系,是党的行动指南。

中共十六大通过的党章明确规定,“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自己的行动指南”。

4.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二、中国共产党的纲领和路线

1.中共十六大党章明确规定:

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

2.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是:

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三、中国共产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和制度建设

1.党的组织建设是党的建设的物质基础,是实现党的各项任务的可靠保证。

五、中国共产党的党员和党的干部

1.党员是党的细胞,是党的基础。

“年满十八岁的中国工人,农民,军人,知识分子和其他社会阶层的先进分子,承认党的纲领和章程,愿意参加党的一个组织并在其中积极工作,执行党的决议和按期交纳党费的,可以申请加入中国共产党”。

这是申请加入党的应具备的基本条件。

第三章毛泽东思想概论

第一节毛泽东思想的含义、形成和发展

一、毛泽东思想的科学内涵

1.1981年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1982年中共十二大通过的党章和1997年江泽民杂中共十五大作的报告对毛泽东思想的科学内涵作出了完整和准确的概括。

毛泽东思想的科学含义是:

第一,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

第二,毛泽东思想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

第三,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二、毛泽东思想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

1.第一,20世纪前中期世界和中国政局的变动,是毛泽东思想产生和形成的时代背景。

第二,毛泽东思想的产生和形成,是近代中国社会和革命运动发展的客观需要和产物。

第三,新的社会生产力的增长和工人运动的发展,为毛泽东思想的产生和形成提供了物质基础和阶级基础。

第四,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和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传入和传播,为毛泽东思想的产生和形成准备了思想理论条件。

第五,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革命,是毛泽东思想产生和形成的实践基础。

三、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1.毛泽东思想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革命与建设实践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这一过程大体上分为开始萌芽,初步发展,走向成熟和继续发展等阶段。

2.中国共产党创建和国民革命时期,毛泽东思想开始萌芽。

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指导下,制定了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提出了无产阶级在民主革命中的领导权问题和农民同盟军等问题,阐明了中国革命的对象,动力和前途等问题。

提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思想。

3.土地革命战争前中期,毛泽东思想初步形成。

4.党的八七会议精神的指导下,发动武装起义,进行土地革命,创建农村革命根据地,在实践中开辟中国民主革命的新道路。

提出红色政权理论、“工农武装割据”思想,以及人民军队建设,党的建设,土地革命和农村革命根据地建设等理论,而且明确提出了党的思想路线问题,并初步阐述了作为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的实事求是,群众路线和独立自主的基本思想。

这标志着毛泽东思想的初步形成。

5.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完整表述,标志着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毛泽东思想得到多方面展开而达到成熟。

6.毛泽东思想在党的十七大上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这是毛泽东思想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第二节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

1.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的主要要点包括:

(1)将中国资产阶级区分为买办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并指出了前者是革命的对象,后者是革命的动力。

(2)科学分析了中国农民阶级及其各个阶层,指出农民是中国革命的主力军和无产阶级最可靠的同盟军,无产阶级是反对帝国主义还是反对封建主义,都必须依靠广大的农民。

“中国工人的前身”,“中国军队的来源”,“中国民主政治的主要力量”;“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实质上就是农民革命”;“农民问题是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据此确立了建立巩固的工农联盟的思想,这是解决无产阶级在民主革命中的领导权的中心问题。

(3)指出无产阶级极其政党领导的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主要形式,土地革命是中国革命的主要内容,农村根据地是中国革命的战略基地,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是夺取中国革命胜利的唯一正确道路。

(4)指出“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是战胜敌人的两个基本武器,加上中国共产党自身的建设,就成为中国革命的“三个主要的法宝”。

这些都集中体现在毛泽东的《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共产党人发刊词》、《新民主主义论》、《论联合政府》、《目前形式和我们的任务》等著作中。

(看熟悉著作)

二、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

1.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主要要点包括:

(1)创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理论,这一理论是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与中国国情相结合,总结中国革命正反两方面的经验的产物,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学说。

(2)制定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过度时期的总路线。

(3)提出了走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思想,对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道路进行了初步探索。

(4)创立了社会主义基本矛盾学说。

(5)提出了严格区分和正确处理社会主义社会两类不同性质矛盾的学说。

毛泽东指出,社会主义存在两类矛盾,这就是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的矛盾。

(6)确立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和逐步实现“四个现代化”的任务,提出了走中国工业化道路的思想,以及一整套同时并举和“两条腿走路”的经济建设方针。

这些思想集中体现在毛泽东的《在中国共产党第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报告》、《论人民民主专政》、《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在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