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高考语文总复习 考点集训十六 实用类文本阅读传记doc.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095890 上传时间:2023-05-23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39.0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东省高考语文总复习 考点集训十六 实用类文本阅读传记doc.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山东省高考语文总复习 考点集训十六 实用类文本阅读传记doc.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山东省高考语文总复习 考点集训十六 实用类文本阅读传记doc.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山东省高考语文总复习 考点集训十六 实用类文本阅读传记doc.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山东省高考语文总复习 考点集训十六 实用类文本阅读传记doc.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山东省高考语文总复习 考点集训十六 实用类文本阅读传记doc.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山东省高考语文总复习 考点集训十六 实用类文本阅读传记doc.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山东省高考语文总复习 考点集训十六 实用类文本阅读传记doc.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山东省高考语文总复习 考点集训十六 实用类文本阅读传记doc.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山东省高考语文总复习 考点集训十六 实用类文本阅读传记doc.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山东省高考语文总复习 考点集训十六 实用类文本阅读传记doc.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山东省高考语文总复习 考点集训十六 实用类文本阅读传记doc.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山东省高考语文总复习 考点集训十六 实用类文本阅读传记doc.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山东省高考语文总复习 考点集训十六 实用类文本阅读传记doc.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山东省高考语文总复习 考点集训十六 实用类文本阅读传记doc.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山东省高考语文总复习 考点集训十六 实用类文本阅读传记doc.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山东省高考语文总复习 考点集训十六 实用类文本阅读传记doc.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山东省高考语文总复习 考点集训十六 实用类文本阅读传记doc.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山东省高考语文总复习 考点集训十六 实用类文本阅读传记doc.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山东省高考语文总复习 考点集训十六 实用类文本阅读传记doc.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山东省高考语文总复习 考点集训十六 实用类文本阅读传记doc.docx

《山东省高考语文总复习 考点集训十六 实用类文本阅读传记doc.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东省高考语文总复习 考点集训十六 实用类文本阅读传记doc.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山东省高考语文总复习 考点集训十六 实用类文本阅读传记doc.docx

山东省高考语文总复习考点集训十六实用类文本阅读传记doc

实用类文本阅读——传记

(时间:

90分钟 满分:

90分)

(36分)

一、(2013·山东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18分)

定和【注】是个音乐迷

沈从文

①“定和是个音乐迷”,这句话从亲友口中说出时,包含了一种温暖的爱,而且说明定和为人与他一群姐妹兄弟性情癖好的稍稍游离。

②我初次见定和还是民国二十年以前。

他正在美专学习图案画,对于照相特别发生兴趣。

可是图案画在中国,提倡者既不知从中国的铜玉木石和丝毛织物艺术品参考取法,又缺少用欧美精美图案作底子,且当时作用仅限于供应上海商业市场商品标志的需要,无前途可想而知。

照相又只是从光影分配布置中见巧的艺术,其艺虽巧,学成亦不甚困难。

蕴藏于定和生命中的特长,即那点混合了忧郁幻想与奔放热忱而为一,对艺术几乎近于宗教虔敬的情绪,欲消纳它,转移它,当然只有用无固定性音符捕捉热烈而缥缈观念、重新组织加以表现的音乐,方可见功。

定和因此就改学了音乐。

这过程实由着迷起始,音乐迷的称呼即由此而来。

③二十六年春天,有位常走江湖的西洋朋友从上海过北平旅行时,他告诉我认识了一个朋友,这人名张定和。

认识以后从名姓上才想起一定是我的亲戚,这位西洋朋友说,定和身上的可爱处就是那点超越功利世故的单纯气质,他觉得这是当时中国青年少有的气质。

他们那时一同住在法租界霞飞路附近一条马路上,各据一小房,比邻对窗,原本不相识。

西洋朋友虽热爱人生,可不惯在已够骚乱的上海弄堂房子中从耳朵浸入西洋古典音乐。

定和却刚好买来一个廉价收音机,又借来个留声机,把两种刺激耳膜的玩意儿,终日轮流开放,闹得个神经质的朋友简直要神经衰弱。

最不能使洋先生原谅的,也许还是定和午夜以后还在窗边手舞足蹈的狂态:

一脑子古怪欲迸而未迸的狂态。

这个有修养的老洋人真上了火,皱了个八字眉摇头说:

“嗐,艺术家,你难道当真已经和地球那边有些人一样,为音乐着了迷吗?

”过不久,他们在法租界的小饭馆同吃饭时,偶然有了说话的机会,一谈天,才知道定和原来当真是个音乐迷。

肖邦、巴赫、莫扎特,或这位或那位,总之,凡是地球另外一边那些会用五线谱先迷住了自己一生,又迷住了世界一世纪半世纪的人物,早已把定和征服了。

他的可爱处就是那点狂与痴混合作成的无可比拟的忠诚,简直是病入膏肓,不可救药。

这位久住中国的洋先生说:

“这性格太可爱了。

我就想不到十五岁就玩政治、二十岁就吃政治饭的早熟的中国青年中,还有你这么一个天真烂漫的人!

”从此他们成了好朋友。

④九年前的八月二十一,上海战事正十分激烈。

定和担心他的乐谱会丧失,抱了一堆不值钱的物事,由上海回到苏州家中。

看看家中那一房子旧书,那几大箱旧画,以及那些老式大皮箱中的世传的珍贵古玩、貂褂狐裘,觉得不拘是什么,都在战争中无意义,存在或遗失,对于他都无多关系。

临走时,只是抱了那一捆沉甸甸的旧乐谱,上路向后方跑。

苏州,合肥,武汉,一直跑到重庆,知道音乐迷的资格还存在,方才停住放了心。

身边除了一堆使个人发迷的乐谱外一无所有,好,那就啃乐谱吧,于是在国立戏剧学校教音乐了。

这就是他后来作曲和近十年话剧发生重要关联的原因,过不久,他又离开了剧校,转入重庆中央广播电台,任作曲专员,定期将新作的抒情歌曲,或与战争时事有关的新歌曲,由电台广播。

⑤在困难的局面下,对伟大文学能产生如何作用,我不免感到困惑——可是却保留一点希望,即文学或其他艺术,尤其是最容易与年青生命结合的音乐,此一时或彼一时,将依然能激发一些人做人的勇气和信心,使之对一切不良现实所形成的信仰敢于怀疑,承认以外还知否定,于明日将来接受更大挫败时,始终不至于随便倒下或退逃躲避,这点希望使我想起“音乐迷”三个字的庄严意义。

定和的年龄刚过青年而转入壮年时代,过去的“迷”__既已证明了迷的收获,而他自然不会即以当前成就自限,还能作更庄严持久的跋涉。

(选自《沈从文全集》,有删改)

【注】 定和,即张定和,著名作曲家,沈从文夫人张兆和的三弟。

1.本文第②段介绍“我”与定和初见时的情形,在文中有何作用?

(4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理解文中两处画线句子的含意。

(4分)

(1)凡是地球另外一边那些会用五线谱先迷住了自己一生,又迷住了世界一世纪半世纪的人物,早已把定和征服了。

(2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过去的“迷”既已证明了迷的收获,而他自然不会即以当前成就自限,还能作更庄严持久的跋涉。

(2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本文③④段通过哪些方面的内容表现定和对音乐的痴迷?

请作简要概括。

(4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定和追求音乐的经历带给我们怎样的启示?

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认识。

(6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8题。

(18分)

与11位总统“斗争”的漫画家

灵 子

他曾经被尼克松列入“白宫敌人”名单,他曾经被里根及其妻子南希电话投诉,他从杜鲁门开始连续对1l位总统开展了不懈“斗争”。

虽然三次赢得普利策新闻奖,但他觉得,登上尼克松臭名昭著的敌人名单“比得普利策还荣耀”。

作为《洛杉矶时报》的社论漫画作者保罗·康拉德,他对这位来自加利福尼亚的总统始终“穷追猛打”。

爱与总统作对

“但愿我的伟大一如我的痛苦,或者比我的名字渺小;或者能让我忘记过去的身份,或者记不起现在要被迫变成什么。

”莎士比亚笔下理查二世的名言,被康拉德赠予“水门事件”之后的尼克松,显得更加意味深长。

“水门事件”暴露的第一天,他便在漫画中加以嘲弄:

一身工具的尼克松满头大汗在凿民主党总部的墙壁,旁边几个人指指点点说:

“他说自己是电话公司的……”他笔下的尼克松永远皱眉头、长鼻子、耷下巴、脑袋缩进耸起的肩膀里,阴险又惶恐。

为此,康拉德上了尼克松的“白宫敌人”名单。

另一位在康拉德笔下不得善终的是总统里根,康拉德总是将他描画为小丑或头脑简单者,比如针对里根的军备竞赛政策,康拉德在一幅漫画里将其置于齐腰高的浴缸里,兴致勃勃跟在橡胶鸭子后面摆弄一串玩具军舰。

他的画笔辛辣直接、一针见血、生动形象,以至于《洛杉矶时报》主编常常在早餐时间接到里根或其妻子南希的投诉电话,但康拉德的不屈不挠丝毫不变。

近30年来,康拉德日复一日发表针对国内外重大时事的漫画,尤其对于白宫新闻,从杜鲁门开始连续对11位总统开展了不懈“斗争”。

最近一次“中奖者”是小布什,筋疲力尽推着西西弗斯的石头上山,石头上写着大字:

伊拉克。

唯一被康拉德的钢笔画逗笑的大概只有福特,他说过:

“你笑,全世界会跟你一起笑;你哭,就只有成为保罗·康拉德的漫画了。

2010年9月4曰,康拉德于加利福尼亚家中离世,享年86岁。

直到去世前,他的创作几乎从未停歇。

历数下来,他进行了近半个世纪的漫画创作。

比得普利策还荣耀

“永远不要因为客观而控告我。

”这是康拉德的名言。

不公正、不民主、浮夸,是他持续关注的主题。

1965年发生黑人暴乱之后,康拉德画了一群中年白人将一位黑人置于手术台上捅针管:

“你提到失业、住房、教育、警察暴力、绝望……但是,你暴乱的原因是什么?

“读者们每天早上都在期待他的作品,他总能让你愤怒、让你大笑,或者让你思考。

”《洛杉矶时报》编辑拉斯·斯坦顿说。

为此,他曾三次赢得普利策新闻奖。

但康拉德觉得,登上尼克松的敌人名单“比得普利策还荣耀”。

这样与强权作战免不了付出代价。

有人以诽谤名义将他告上法庭,有人写文章谩骂抗议。

“我们曾经不止一次讨论过,康拉德带来了多大的麻烦。

”1971年到1989年的《洛杉矶时报》社评版编辑托马斯说,“我们经常为此挨一顿臭骂。

但是你还是忍不住欣赏他漫画的艺术性、背后的智慧及其老拳击中的要害。

除了宽松的舆论环境,他的成功更得益于个人的艺术天赋、人性关怀、新闻敏感、广泛阅读和深入思考。

这个出生于1924年衣阿华州的穷小子有一对志在高远的父母,他们尽管生活拮据,却决定送孩子去学习艺术。

康拉德常说,自己第一幅画作是8岁时在男厕所墙壁的涂鸦。

高中之后,他还曾与双胞胎兄弟辍学去阿拉斯加闯荡。

二战期间,康拉德参加了太平洋战役,他被身边随时发生的死亡、残缺、暴力深深震动,此后的画作无一不是在为反对暴行、争取人权而努力。

战场归来后,他进入衣阿华大学学习,并在校刊上首次发表了自己的漫画作品,兴奋的感觉激励他持续创作,从此走上漫画创作道路。

“漫画家应该保持自己的火气并转化为创作。

”康拉德曾这样阐释自己的理念,“漫画的功能显然应该是否定性质的,一幅鼓吹、吹捧意味的漫画通常等于什么也没说。

5.康拉德为什么认为“登上尼克松的敌人名单‘比得普利策还荣耀’”?

(4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请结合文本概括康拉德漫画的创作特征。

(4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请简要分析文章第一段的作用。

(4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请结合文本内容及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你对文中画线的句子的理解。

(6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4分)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9~12题。

(18分)

歌由心飞于淑珍

紫 茵

听于淑珍唱歌已有30多年,同于淑珍聊天还是头一回。

冬日的午后,我走进她栖身京城的居室。

和善的脸庞,银白的卷发,弯弯的笑眼,76岁的老人讲起话来清甜甘润如少女一般。

“老师不是一个,而是所有人”

从小工厂唱到大舞台,于淑珍说自己从未想过当歌唱家。

上世纪50年代初,天津歌舞剧院将这个爱唱歌、会唱歌的小女工招进去,正是看中她的艺术潜质。

于淑珍靠着灵慧悟性,在舞台实践中摸索、进步、成长、成熟。

上海音乐学院王品素教授是才旦卓玛的恩师,曾给于淑珍上过课,发现并保护了她的美妙歌喉。

于淑珍说:

“中国传统戏曲演唱有很多讲究、很多学问。

所有人都可能成为我的老师!

”京剧、梆子,她学过、唱过,《沙家浜》的阿庆嫂,《杜鹃山》的柯湘,响当当挂头牌的角儿。

“小彩舞”骆玉笙讲话,于淑珍听得很用心,从民间说唱艺术汲取营养,丰富自己的歌唱艺术。

将科学的发声方法与民族民间音乐融会贯通,就是于淑珍的“独门秘笈”。

她歌喉纯美甜润,吐字亲切晓畅,行腔流丽柔婉,风格清新淡雅。

她最擅长演绎抒情性作品,注重把握地域特点和韵味。

北方的健朗舒放,南方的柔婉细腻,她总能恰如其分地表现作品的意境和内涵。

“高如行云,低若流水;声从情发,歌由心飞”,人们褒扬称道。

“首唱作品非常多,传唱很有限”

从艺58年,于淑珍同施光南、吕远、唐柯、冯国林等作家成功合作,经由她首唱的作品已超过400首。

早在改革开放初期,已故音乐家施光南为于淑珍写了很多优秀的歌曲作品。

“他写完一首,就在钢琴上边弹边唱给我听。

我再试唱给他听,直到大家都满意。

”《漓江谣》、《姑娘的爱情》………一向抒情柔婉的于淑珍,演唱河北梆子风格的《七律·长征》另有一番硬朗与豪放。

《月光下的凤尾竹》是作曲家在云南采风写的一首傣族音乐风格的歌曲。

有人曾提出,优美抒情的歌曲不应有直白浅显的语言,应将原作“一起走向啊,结婚登记处”改为“一起走向啊,那绿色的雾”。

一向温和的于淑珍,内心始终操守艺术标准与原则底线。

无论什么场合,她坚持按原词演唱,“我要尊重历史,尊重作者”。

1980年2月16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听众最喜欢的15首广播歌曲”揭晓,《我们的生活充满阳光》荣获前三。

这首电影插曲为于淑珍带来最高声誉,并首次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选入亚太地区音乐教材。

歌唱家的精妙演绎,通过1984年CCTV春晚更加影响远播、深入人心。

“幸福的花儿”一开30多年了,于淑珍说:

“我还有好多好听的歌的儿,可不止这一首啊!

”在中国文联2013年春节联欢晚会上,76岁的于淑珍再次挥洒“阳光”,歌声依旧清润甘甜。

“学生不可随便收,歌要继续唱”

功成名就的于淑珍,“从来没有感觉自己有多了不起”,在她心里,是许多人的辛苦换来了这一切。

有些年轻人慕名而来登门拜师,她一概婉言相拒。

“我不敢随便收学生。

一是自己没有正式进过音乐学院,学得不够厚实;二是怕她们徒有虚名,不是真心学本事,举着‘我是于淑珍的学生’当招牌。

”于淑珍不收私人学生,但乐意去音乐学院开讲座,她喜欢和现在的年轻人说心里话:

“同学们,千万别只学一首歌,一定要多唱新作品,一定要有自己首唱、原唱的歌”。

现在的民族声乐演员,“共性多了些,个别就差了些。

”她最爱听的一句话:

一群人唱歌,闭着眼睛就能听出来,这是于淑珍!

“无论唱民歌还是通俗,都要唱出自己的特点、自己的味道。

一个毫无个性特征的人,一定不会在艺术上成功。

一位“自学成才”的女高音歌唱家,古稀之年仍葆有艺术青春,难以可贵。

现在每逢演出,她仍保持着一个习惯,提前穿好演出服,独自静静地酝酿感情。

“我可不敢分神,最怕上台出错。

”于淑珍将坚实的功底和超群的实力付诸频繁的舞台实践,“只要观众接受,我就继续唱”。

(有删改)

9.简要赏析文章第一段中画线的句子。

(4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于淑珍是如何达到“高如行云,低若流水;声从情发,歌由心飞”境界的?

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4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为什么于淑珍最爱听“一群人唱歌,闭着眼睛就能听出来,这是于淑珍”这句话?

请结合文本简要说明原因。

(4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本文在写作方面有何艺术特点?

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6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16题。

(18分)

周汝昌:

一生做着红楼的梦

启 风

1939年,已过了二十岁的周汝昌考入燕京大学。

但当年天津发大水,他只得要求燕京大学保留学籍一年,谁料到了1941年,日本占领军关闭了燕京大学。

一直到1947年秋天,他才得以重回燕园。

1947年,周汝昌的四哥周祜昌来信说,他在胡适的一篇文章中得知,胡适已有敦诚的《四松堂集》,而敦敏的《懋斋诗钞》却遍寻不见。

周汝昌见信后就跑到燕京大学图书馆,谁知一索即获,而此前竟从未有人借阅过。

读完《懋斋诗钞》后,周汝昌发现书中有六首诗是咏及曹雪芹的,而《四松堂集》中只有三首。

周汝昌据此发表了《〈红楼梦〉作者曹雪芹生卒年之新推定》一文。

胡适看到这篇文章后,当即给周汝昌写了一封信,肯定他发现《懋斋诗钞》是一“大贡献”,但不同意文中“推测雪芹大概死在癸未除夕”的观点。

此后两人书信往来不断,在这些信件中,他们讨论的大都是有关《红楼梦》的学术问题。

为了提携后学,胡适不但在家中约见了周汝昌,还将作为“海内孤本”的《甲戌本石头记》(《脂砚斋重评石头记》)慷慨相借。

1948年底,胡适离开北平,从此周汝昌与之再无联系。

几年后,周汝昌的《红楼梦新证》出版之时,政权早已鼎革,胡适成了被批判的对象。

编辑为让此书顺利出版,就将对胡适的原有敬称一律删去,改称“妄人”“风头主义者”云云。

很多人时常以此责难周汝昌,其实书中的这些改动,他事前是毫不知情的。

当时远在大洋彼岸的胡适深表理解,他在给小说家高阳的信中说:

“他在形式上不能不写几句骂我的话,但在他的《新证》里有许多向我道谢的话,别人看不出,我看了当然明白的。

虽然有了“批胡”的表态,但周汝昌依旧因为同其兄周祜昌合作校勘了真本《红楼梦》,被人告密说是“写作反动的书”,告密者还说周汝昌与胡适有政治联系,这让他三次遭受抄家之苦,最后更是被“扫地出门”。

在这种情势下,上世纪七十年代周汝昌不得不再次批判胡适。

周汝昌对胡适的人格至为钦佩,说“他是有仁者之心的厚道人,不计较那些历史造成的琐末细故”,而且在其交往的所有鸿儒、名士中,如果“称量其为人的气度气象、胸襟视野,我感到唯有胡适之先生能够称得上一个‘大’字”。

但如果言及学术观点,周汝昌则毫不掩饰自己对胡适大力推崇“程乙本”(被大量窜改,但胡适认为这种改写“更白话化”的《红楼梦》版本)言论的不屑。

1950年,周汝昌从燕京大学西语系毕业,后到人民文学出版社古典部当起了编辑。

1954年一场思想文化运动已然在酝酿之中,它的导火索正是《红楼梦》。

胡适和俞平伯是被批判的主要对象,与胡适有关系的周汝昌自然没法置身事外。

但毛泽东在读过《红楼梦新证》一书后,对其中一些章节十分欣赏,所以指示要周汝昌写文章,与胡适划清界限。

后来据率先批判俞平伯的李希凡说,当初他只奉命写过两篇文章,其中一篇《评〈红楼梦新证〉》就是为了将周汝昌与胡适、俞平伯做一个区分,达到保护的目的。

在胡适的指引下走进红学研究大门的周汝昌,后来以两大创见奠定了自己“红学泰斗”的学术地位。

周汝昌提出《红楼梦》为曹雪芹“写实自传”的观点,否则《红楼梦》的作者何必费尽心机地“以讥为赞”,来写贾宝玉这样一个性格乖张的怪物?

其次,周汝昌开创性地指出,为《红楼梦》做批注的脂砚斋,就是小说中的史湘云,这是他“自觉最为得意而且最重要的一项考证”。

周汝昌的这些学术观点,在当今主流红学界是饱受争议,乃至于被批判的。

事实上,很多红学研究者都得益于周汝昌对《红楼梦》史料的发掘和整理。

为写《红楼梦新证》一书,他查阅了文集、笔记、地方志等各种史料。

作家刘心武说,因为周老“一不懂政治,二不善人际经营,因此申请退出红学所……学刊这些年基本成了‘批周园地’”。

周汝昌自三十岁起听力就大为衰退,只能依靠助听器与人交谈;后来一只眼睛视网膜脱落,另一只眼睛也仅存的视力,读书要在阳光下,将两面放大镜叠放,才能勉强看清书上的字。

到了生命的最后几年,老人已是完全失明,连微光也看不到了,他的遗著《寿芹心稿》是通过口述完成的。

(有删改)

13.文章主要叙述了周汝昌哪些方面的内容?

请简要概括。

(4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胡适对周汝昌的态度是怎样的?

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4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文章以“一生做着红楼的梦”为题有何妙处?

(4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周汝昌成为中国著名红学家的历程给我们哪些启示?

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的看法。

(6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20题。

(18分)

他不是小溪,是大海!

鲁先圣

任何一个热爱音乐的人,都不会绕过巴赫。

他第一个把各国不同风格的音乐成功地糅合在一起,他为人类谱写了几百首不朽的传世乐章,他一生的创作被后人评价为:

“使上帝的话语广为流传,使音乐达到了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顶点。

”在巴赫以后出现的世界上所有伟大的音乐家,几乎全部受过他的滋养。

但是,就是这样一位伟大的音乐家却在有生之年一直没有摆脱卑微的职位和贫穷的窘迫。

巴赫于1685年出生在德国中部的爱森纳赫。

虽然这是一个小城镇,可它的市民却酷爱音乐。

该市古代的城门上就刻着“音乐常在我们的市镇中照耀”的字样。

中世纪的吟歌者,经常手执竖琴,在这里吟唱诗歌并举行歌唱比赛。

巴赫家族是地地道道的音乐世家,他父亲是一位优秀的小提琴手,祖父的兄弟中有两位是具有天赋的作曲家,叔伯兄弟姐妹中有几位是颇受尊敬的音乐家。

对于具有极高音乐天赋的小巴赫来说,在这样的家庭成长原是十分幸运的,然而命运之神却给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