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ICU危重病人护理常规.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098489 上传时间:2023-05-23 格式:DOCX 页数:41 大小:230.2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EICU危重病人护理常规.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1页
EICU危重病人护理常规.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1页
EICU危重病人护理常规.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1页
EICU危重病人护理常规.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1页
EICU危重病人护理常规.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1页
EICU危重病人护理常规.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1页
EICU危重病人护理常规.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1页
EICU危重病人护理常规.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1页
EICU危重病人护理常规.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1页
EICU危重病人护理常规.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1页
EICU危重病人护理常规.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1页
EICU危重病人护理常规.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1页
EICU危重病人护理常规.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1页
EICU危重病人护理常规.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1页
EICU危重病人护理常规.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1页
EICU危重病人护理常规.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1页
EICU危重病人护理常规.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1页
EICU危重病人护理常规.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1页
EICU危重病人护理常规.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1页
EICU危重病人护理常规.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1页
亲,该文档总共4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EICU危重病人护理常规.docx

《EICU危重病人护理常规.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EICU危重病人护理常规.docx(4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EICU危重病人护理常规.docx

EICU危重病人护理常规

 

EICU常见病护理常规

 

 

一、ICU护理常规

1.保持环境安静、舒适,空气清新、流通,调节室温在22~24℃,湿度在50%~60%之间;定期消毒环境物品,减少环境对病人的不良刺激。

2.严格遵医嘱进行各项治疗。

一般情况下不允许执行口头医嘱(抢救情况除外),抢救时护理人员应分工明确、团结协作、保持镇静,配合医生进行抢救,口头医嘱在执行前必须复述一遍,确保无误后方可执行,并保留空安掊以备抢救后查对。

3.所有治疗及药物使用时必须三查七对,严格执行无菌操作、

4.持续24小时心电监测,动态观察病人的病情变化,如有异常情况,应及时报告医生。

5.给予吸氧,按需雾化吸入,保持呼吸道通畅。

6.熟悉各类监护仪器及抢救仪器的使用及性能,了解报警原因,正确排除故障,并确保抢救用物时刻处于备用状态。

7.病人的各种管道要妥善固定、标识明确并保持引流管通畅,观察并记录引流液的量及性状。

8.烦躁、谵妄、昏迷等意识不清或障碍的患者应使用保护性约束,松紧适宜,并做好局部皮肤的观察。

9.做好各项基础护理,严防护理并发症。

10.及时准确记录危重患者护理记录单。

11.给病人以安慰和心理疏导,及时发现并减轻其焦虑恐惧情绪,做好心理护理。

12.有气管插管、气管切开、机械通气、持续床旁血液滤过等特殊治疗时按各常规护理执行。

13.有专科特殊治疗及护理者按各专科护理执行。

14.遵医嘱给予抗感染治疗,并严密观察病人体温的变化。

 

二、昏迷患者护理常规

【一般概念】

昏迷是指各种原因引起的大脑皮层或皮下网状结构发生高度抑制的一种症状。

【监护】

1.参见ICU护理常规。

2.严密观察生命体征(T、P、R、BP)、瞳孔大小、对光反应。

评估GLS意识障碍指数及反应程度,了解昏迷程度。

3.建立并保持呼吸道通畅,防止误吸,抬高床头30~45度或给予半卧位姿势。

4.保持静脉输液通畅:

严格记录所用药物及量,记录24h出入量。

5.保持肢体功能位,促进脑功能恢复。

6.注意检查患者粪便,观察有无潜血反应。

7.定时进行床上擦浴和会阴擦洗,更换清洁衣服。

8.注意安全:

躁动者适当给予约束;固定各种管路,避免滑脱。

9.预防肺部感染:

定时翻身拍背,及时吸痰;注意保暖,避免受凉。

10.预防压疮:

每1~2h翻身一次,保持床单位整洁、干燥。

11.眼部护理:

用眼药膏或凡士林油纱保护角膜,预防角膜干燥及炎症。

12.详细记录危重患者护理记录单,并严格床头交接班。

 

三、气管切开患者护理常规

【目的】

气管切开术是进行急症抢救和呼吸监护,保证重症患者气道通畅的方法。

【监护】

1.严密观察患者生命体征、神志、瞳孔、SpO2变化,特别是气管切开术后三天的患者应重点加强巡视,床旁应备气管切开包。

2.正确吸痰,防止感染:

吸痰前后应充分给氧,吸痰管吸一次换一根,顺序为气道、口腔、鼻腔;吸引时间一次不超过15秒;遵医嘱配置气道湿化液,每24小时更换一次。

3.手术创面的护理:

常规每日两次气切护理,并注意观察切口愈合情况,有无感染等征象及分泌物颜色,一旦出现应及时进行分泌物培养,以便指导临床用药。

4.随时注意气囊压力,防止漏气。

5.每班检查套管固定是否牢靠,松紧以能容一指为度。

变动体位、意识不清、烦躁不安的患者肢体应加以约束。

随时调节呼吸机支架,妥善固定呼吸机管道,防止牵拉过度致导管脱出。

6.保持口腔清洁、无异味,口腔护理每日两次。

7.严密监测有无并发症发生:

如出血、气胸、纵隔气肿、皮下气肿等。

8.拔管:

于呼吸功能衰竭纠正后,全堵管进行观察,并于24小时后拔管。

拔管1~2天内应严密观察。

 

四、气管插管患者护理常规

【目的】

气管内插管临床多用于全身麻醉手术及呼吸衰竭、心脏骤停的复苏抢救。

【监护】

1.严密观察患者生命体征、神志、瞳孔、SpO2变化及观察导管插入的深度。

2.妥善固定插管,随时了解导管的深度并记录。

可通过听诊双肺呼吸音或X线判断导管是否在位。

3.气囊管理:

定时监测气囊压力,在拔除导管前,必须清除气囊上滞留物。

4.保持气管插管通畅,及时有效的进行气管内吸痰及湿化。

5.适当约束,根据患者的病情,遵医嘱给予适量的镇静药。

6.保持气管插管局部清洁,固定气管插管的胶布如被污染应立即更换,每天做口腔护理两次。

7.拔管后的观察:

(1)严密观察病情变化,监测心率、血压、血氧饱和度,观察呼吸道是否通畅,呼吸交换量是否足够,皮肤黏膜色泽是否红润,同时遵医嘱行血气分析;

(2)观察有无喉头水肿、黏膜损伤等情况,发现异常及时通知医生处理。

(3)床旁备气管切开包。

严重喉头水肿者,则立即行气管切开。

*最小漏气技术:

套囊充气后吸气时容许不超过50毫升的气体从套囊与气管壁间的空隙漏出。

先把套囊注气至吸气时无气体漏出,然后以毫升/次进行套囊放气,直到吸气时有少量气体漏出为止。

*最小闭合容积技术:

套囊充气后刚好吸气时无气体漏出。

先把套囊注气至吸气时无气体漏出,然后以毫升/次进行套囊放气,听到漏气声后向套囊内注气毫升/次,无漏气即可。

 

五、机械通气患者护理常规

【一般概念】

机械通气是在病人自然通气和(或)氧合功能出现障碍时,运用器械(主要是呼吸机)使病人恢复有效通气并改善氧合的方法。

【监护】

1.保持管道连接紧密,各种导线、传感线无松脱,确认呼吸机工作状态。

2.向清醒患者及家属解释使用呼吸机的目的,取得合作,消除恐惧心理。

3.保持气道通畅,及时吸痰及湿化,严格无菌操作。

4.观察神志、瞳孔、心率、血压、SpO2变化及痰量及性状。

5.了解呼吸机报警原因,及时通知医生并予处理。

未经医生同意护士不可任意调节呼吸机参数。

6.保持湿化罐内无菌蒸馏水或注射用水于正常刻度范围内。

保持吸入气体温度在36℃左右。

及时倾倒冷凝水,呼吸机管道和人工气道加接螺纹管,以免牵拉刺激引起气道损伤和人工气道脱出。

7.呼吸机管道一人一换,长期带机患者应每周更换。

每周冲洗呼吸机上的过滤网。

8.注意患者体位的舒适度,病情许可的情况下每日两次振动排痰。

9.每日行动脉血气分析,了解pH、PaO2、PaCO2的变化,根据变化调整呼吸机参数。

发现呼吸性酸、碱中毒时,及时予处理。

10.适当约束,遵医嘱使用镇静剂。

11.呼吸机旁备简易人工呼吸器。

12.重视心理护理,建立护患之间有效的沟通交流方式,鼓励患者主动加强自主呼吸,争取早日脱机。

 

六、深静脉置管患者护理常规

【目的】

1.需长期大量输液或周围静脉穿刺困难者。

2.测定中心静脉压、心血管造影、放置心内起搏器等。

【护理常规】

1.保持穿刺点皮肤的清洁、干燥,每日换药一次,疑有污染随时更换。

2.妥善固定导管,导管各连接处用无菌纱布包裹,防止脱落。

3.深静脉测压通道连接专用延长管和三通,禁止连接头皮针、肝素帽。

肝素帽3~4.天更换一次;每次输液完毕,不需维持通道者,用肝素液和生理盐水脉冲式正压封管。

5.及时更换液体,测压后及时打开输液通道,以避免血液回流引起导管堵塞。

6.血管活性药物应单通道泵入,连接专用微泵延长管在深静脉管近端;防止速度过快或过慢,影响药物疗效;如需快速输液、输血应直接连接三通,TPN、血液制品、普通液体不能在同一静脉通道输入。

7.拔除导管后按压穿刺点5分钟,防止出现局部血肿,用消毒液消毒局部,并用无菌敷料覆盖24小时以上。

8.观察置管的长度、时间及局部皮肤有无红、肿、渗液、分泌物等感染征象。

 

七、胸腔闭式引流护理常规

【目的】

1.引流胸腔内渗液、血液及气体。

2.重建胸膜腔内负压,维持纵膈的正常位置。

3.促进肺的膨出。

【适应症】

用于外伤性或自发性气胸、血胸、脓胸及心胸手术后的引流等。

【护理常规】

1.保持管道的密闭和无菌:

使用前注意引流装置是否密封,胸壁伤口引流管周围,用油纱布包盖严密,更换引流瓶时,必须先双重夹闭引流管,以防空气进入胸膜腔,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程,防止感染。

2.体位:

胸腔闭式引流术后常置患者于半卧位,以利呼吸和引流。

鼓励患者进行有效咳嗽和深呼吸运动,利于积液排出,恢复胸膜腔负压,使肺扩张。

3.妥善固定:

运送患者时双钳夹管;下床活动时,引流瓶位置应低于膝关节,保持密封。

严格无菌操作,防止逆行感染。

4.准确记录:

每日更换水封瓶,作好标记,记录引流量。

5.严密观察生命体征的变化,维持引流通畅,定期挤压引流管,如引流液异常增多,及时报告医生,记录引流液的量、颜色、性质及水柱波动范围及引流管处伤口的情况。

6.脱管处理 :

若引流管从胸腔滑脱,立即用手捏闭伤口处皮肤,消毒后用凡士林纱布封闭伤口,协助医生做进一步处理。

如引流管连接处脱落或引流瓶损坏,立即双钳夹闭胸壁导管,按无菌操作更换整个装置。

7.拔管指征 :

48~72小时后,引流量明显减少且颜色变淡,24h引流液小于50ml,脓液小于10ml,X线胸片示肺膨胀良好、无漏气,患者无呼吸困难即可拔管。

8.拔管后观察:

有无胸憋、呼吸困难、切口漏气、渗液、出血、皮下气肿等症状。

发现异常应及时通知医生处理。

八、血(气)胸护理常规

【一般概念】

血胸:

胸膜腔内液体的形成与吸收处于动态平衡状态,任何原因使胸液形成过多或吸收过少时,均可导致胸液异常积聚,称为胸腔积液。

根据发生机制和化学成分不同分为渗出液、漏出液、血液(称为血胸)、脓液(称为脓胸)、乳糜液(称为乳糜胸)。

气胸:

胸膜腔为不含气体的密闭潜在腔隙,当气体进入胸膜腔,造成积气状态时,称为气胸。

可分为自发性、外伤性和医源性三类。

【监护】

1.参见ICU护理常规

2.观察缺氧、呼吸困难的程度;胸部X线阳性体征,推测(血)气胸严重程度及观察胸腔闭式引流液的性质、颜色和量,判断进行性血胸出现。

3.体位:

合并昏迷或休克时取平卧位,生命体征平稳取半(坐)卧位。

4.保持呼吸道通畅:

及时清理呼吸道异物。

5.及时变开放性气胸为闭合性气胸,用凡士林纱布加棉垫封闭伤口。

6.迅速纠正呼吸及循环系统障碍:

立即协助做好胸腔闭式引流或胸腔穿刺术;维持有效的心排出量和组织灌注量,建立静脉通路,积极补充血容量和抢救休克,根据病情掌握输液速度,准确记录出入量。

7.氧疗:

根据病情需要,应用呼吸机或鼻塞、面罩吸氧;给予有效的高浓度吸氧,必须在通气功能及呼吸困难得到充分改善,完全纠正缺氧时方可停止。

8.应用呼吸机的患者,根据血气分析结果,遵医嘱调整呼吸机参数,纠正酸碱失衡。

9.镇静镇痛:

应用镇静镇痛剂预防患者躁动和减轻疼痛;合并肋骨骨折患者可遵医嘱予胸带或宽胶布固定胸壁,患者咳嗽、咳痰时指导或协助其用双手按压患侧胸壁。

10.保持胸腔引流管通畅,定期挤压引流管,如引流液异常增多,及时报告医生。

11.预防控制感染:

遵医嘱合理足量使用抗菌药物;指导和协助患者咳嗽咳痰,及时清理分泌物,加强肺部体疗,防止肺部并发症。

九、休克患者护理常规

【一般概念】

休克是指机体受到强烈致病因素侵袭后,有效循环血量锐减,机体代偿失调所引起的一种临床综合征。

其特点为急性微循环灌注不足、细胞缺氧和全身重要脏器功能障碍.通畅分为低血容量性、感染性、心源性、神经源性和过敏性休克五类。

【监护】

1、参见ICU护理常规。

2、取平卧位或休克卧位,保持病房安静。

3、迅速建立静脉通道,保证及时用药。

根据血压情况随时调整输液速度,给予扩容及血管活性药物后血压不升时作好配血、输血准备。

4、做好一切抢救准备,严密观察病情变化,行心电、呼吸、血压、血氧等监护。

5、需要时配合医生行深静脉穿刺术及其它有创监测,以便抢救用药,随时监测CVP。

若无条件做深静脉穿刺,应注意大剂量的血管活性药物对患者血管的影响,避免皮肤坏死。

6、保持呼吸道通畅,对实施机械辅助治疗的,按相关术后护理常规护理。

7、留置导尿,严密测量每小时尿量,准确记录24h出入量,注意电解质情况,做好护理记录。

8、保持床单位清洁、干燥,注意保暖,做好口腔护理,加强皮肤护理,预防压疮。

9、做好各种管道的管理与护理,预防各种感染。

10、病因护理:

积极配合医生治疗原发病,按其不同病因进行护理。

 

十、重症肺炎的护理常规

【诊断标准】

主要标准:

次要标准:

1.呼吸频率》=30次/分2.氧合指数《=250

符合一条主要标准和三条次要标准即可诊断.

【监护】

1、参见ICU护理常规。

2、发热病人应卧床休息,做好口腔护理。

3、给予能提供足够热量、蛋白质和维生素的流质或半流质,以补充高热引起的营养物质消耗。

鼓励病人多饮水,1~2L/d。

心脏病或老年人应注意补液速度,避免过快导致急性肺水肿。

4、高热时可采用酒精擦浴、冰袋、冰帽等措施物理降温,以逐渐降温为宜,防止虚脱。

病人出汗时,及时协助擦汗、更换衣物,避免受凉。

5、注意观察生命体征、精神和意识状态、皮肤、黏膜等变化。

6、准确记录出入量,协助医生完善相关实验室检查。

7、遵医嘱输入多巴胺、间羟胺(阿拉明)等血管活性药物。

输注过程中注意防止液体溢出血管外,引起局部组织坏死和影响疗效;联合使用广谱抗菌药物控制感染时,应注意药物疗效和不良反应。

8、需呼吸机辅助者做好相关护理。

 

十一、AECOPD的护理常规

【一般概念】

AECOPD是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病程分期中的急性加重期,是指在疾病的过程中,短期内咳嗽,咳痰,气短和(或)喘息加重,痰量增多,呈脓性或黏液脓性,可伴发热等症状。

【监护】

1、参见ICU护理常规。

2、病人采取舒适的体位,视病情安排适当的活动量。

3、给予能提供足够热量、蛋白质和维生素的流质或半流质,必要时予鼻饲。

4、合理用氧,一般给予低流量、低浓度持续吸氧。

5、保持气道通畅,鼓励患者有效咳嗽,翻身拍背,协助排痰,痰液粘稠者行雾化吸入,必要时行机械通气,并按机械通气护理常规。

6、观察咳嗽、咳痰,呼吸困难的程度,监测动脉血气分析和水、电解质、酸碱平衡情况。

7、合理抗感染治疗,注意观察药物疗效和不良反应。

8、指导呼吸功能锻炼:

缩唇呼吸:

缩唇呼吸的技巧是通过缩唇形成的微阻力来延长呼气时间,增加气道压力,延缓气道塌陷。

病人闭嘴经鼻吸气,然后通过缩唇缓慢呼气,同时收缩腹部。

吸气与呼气时间比为1:

2或1:

3。

缩唇大小程度与呼气流量,以能使距口唇15~20cm处,与口唇等高点水平的蜡烛火焰随气流倾斜又不至于熄灭为宜。

 

十二、肺血栓栓塞症的护理常规

【一般概念】

肺栓塞是指各种栓子阻塞肺动脉系统时所引起的一组以肺循环和呼吸功能障碍为主要临床和病理生理特征的临床综合征,当栓子为血栓时,称为肺血栓栓塞症。

临床表现为不明原因的呼吸困难、胸痛、咯血、晕厥、烦躁不安、惊恐等。

【监护】

1、参见ICU护理常规。

2、保持氧气供需平衡:

病人应绝对卧床休息,抬高床头,选择适当的给氧方式和吸入氧流量进行给氧治疗

3、严密监测病人的呼吸、血氧饱和度、动脉血气、心率及肺部体征的变化;监测病人有无烦躁不安、嗜睡、意识模糊、定向力障碍等脑缺氧的表现。

4、溶栓治疗病人应密切观察出血征象及严密监测血压;给药前宜留置外周静脉套管针,避免反复穿刺血管。

5、保持大便通畅,避免用力。

6、右心功能不全护理:

如病人出现右心功能不全的症状,需按医嘱给予强心剂,限制水钠摄入。

7、按医嘱给予静脉输液和升压药物,注意记录液体出入量,

8、适当使用镇痛、止痛、镇咳等相应的对症治疗措施,注意观察疗效和不良反应。

 

十三、呼吸衰竭和ARDS的护理常规

【一般概念】

呼吸衰竭是指各种原因引起的肺通气和(或)换气功能严重障碍,以致在静息状态下亦不能维持足够的气体交换,导致低氧血症伴(或不伴)高碳酸血症,进而引起一系列病理生理改变和相应临床表现的综合征。

ARDS是急性肺损伤的严重阶段,是由心源性以外的各种内、外致病因素导致的急性、进行性呼吸困难。

临床上以呼吸急促、呼吸窘迫、顽固性低氧血症为特征。

【监护】

1、参见ICU护理常规。

2、病人取半卧位或坐位。

选择合适的氧疗。

3、促进有效通气:

指导Ⅱ型呼吸衰竭的病人进行缩唇呼吸

4、用药护理:

按医嘱及时准确给药,并观察疗效及不良反应。

5、心理支持:

经常巡视,多了解关心病人的心理状况。

对使用机械通气的病人,指导病人放松、分散注意力,以缓解病人的紧张和焦虑。

6、病情监测:

①呼吸困难程度②缺氧及CO2潴留情况③循环情况:

监测心率、心律及血压,必要时进行血流动力学监测。

④意识状况及神经精神症状,有异常及时通知医生。

昏迷者应评估瞳孔、肌张力、腱反射及病理反射。

⑤观察和记录每小时尿量和液体出入量,有肺水肿的病人需适当保持负平衡。

⑥实验检查结果:

监测动脉血气分析和生化检查结果,了解电解质和酸碱平衡情况。

7、配合抢救:

备齐有关抢救用品,发现病情变化时需及时配合抢救,赢得抢救时机,提高抢救成功率。

同时做好病人家属的心理支持。

 

十四、急性心衰的护理常规

【一般概念】

急性心衰系指由于心脏功能异常而出现的急性临床发作,无论既往有无心脏病病史均可发生。

临床上以急性左心衰较为常见,多表现为急性肺水肿或心源性休克。

【监护】

1、参见ICU护理常规。

2、体位:

协助病人取半坐位,双腿下垂,以减少静脉回流,减轻心脏负荷。

3、氧疗:

予鼻塞吸氧,氧流量6-8L/min,给氧时在湿化瓶内加30%-50%的酒精,有助于消除肺泡内的泡沫。

病情危重者可予面罩给氧或无创通气。

4、迅速建立静脉通道,遵医嘱正确使用药物,观察疗效及不良反应。

5、病情监测:

a.严密监测血压、呼吸、血氧饱和度、心率、心电图,检查血电解质、血气分析等.

b.对安置漂浮导管者应检查血流动力学指标的变化,记出入量。

c.观察呼吸频率和深度、意识、精神状态、皮肤颜色及温度、肺部啰音的变化。

6、心理护理:

加强心理护理,陪伴在病人床旁,以消除紧张恐惧的心理。

7、做好基础护理与日常生活护理。

 

十五、急性心肌梗死的护理常规

【一般概念】

急性心肌梗死是指在冠状动脉病变的基础上,发生冠状动脉血供急剧减少或中断,使相应的心肌严重而持久地急性缺血导致心肌坏死。

临床表现为持久的胸骨后剧烈疼痛、发热、白细胞计数和血清心肌坏死标记物增高及心电图进行性改变。

常可发生心律失常、心源性休克或心力衰竭。

【监护】

1、参见ICU护理常规。

2、饮食与休息:

起病后4-12h内给予流质饮食,随后过渡到低脂、低胆固醇清淡饮食,少量多餐。

发病12h内应绝对卧床休息,保持环境安静,限制探视。

3、给氧:

鼻导管给氧,氧流量2-5L/min。

4、心理护理:

给予心理支持,鼓励病人战胜疾病的信心,简明扼要的解释疾病过程及治疗配合,消除不良情绪,减轻病人心理负担。

5、止痛治疗的护理:

遵医嘱给予吗啡或哌替啶止痛,注意有无呼吸抑制等不良反应。

给予硝酸酯类药物时应随时监测血压变化。

6、防止便秘:

合理饮食,及时增加富含纤维素的食物。

必要时采用缓泻剂。

7、严密心电监护,及时发现心率和心律的变化;监测电解质及酸碱平衡情况。

准备好急救药物和抢救设备如除颤仪、起搏器等,随时准备抢救。

8、溶栓治疗的护理:

1)溶栓前先检查血常规、出凝血时间和血型。

2)迅速建立静脉通道,遵医嘱应用溶栓药物,注意有无不良反应。

3)溶栓疗效观察:

可根据以下指标间接判断溶栓是否成功:

①胸疼2h内基本消失②心电图ST段于2h内回降>50%③2h内出现再灌注性心律失常④血清CK-MB酶峰值提前出现(14h以内)。

冠状动脉造影可直接判断冠脉是否再通。

 

十六、恶性心律失常的护理常规

【一般概念】

恶性心律失常指在短时间内引起血流动力学障碍,导致患者晕厥甚至猝死的心律失常。

它是根据心律失常的程度及性质分类的一类严重心律失常,也是一类需要紧急处理的心律失常。

包括:

室颤、室速、多形性室早、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室速等。

【监护】

1、参见ICU护理常规。

2、嘱病人当心律失常发作时取高枕卧位、半卧位或其他舒适体位,尽量避免左侧卧位。

做好心理护理,保持情绪稳定,必要遵医嘱给予镇静剂,保证病人充分的休息与睡眠。

3、给氧:

给予2-4L/min氧气吸入。

4、制定活动计划:

对严重心律失常病人应卧床休息,以减少心肌耗氧量。

卧床期间加强生活护理。

5、用药护理:

严格遵医嘱按时按量给予抗心律失常药物,速度宜慢(腺苷除外),观察病人意识和生命体征,必要时监测心电图,注意用药前、用药中及用药后的心率、心律、PR间期、QT间期的变化,以判断疗效及不良反应。

6、备好抗心律失常药物及其他抢救药、除颤仪、临时起搏器等。

7、避免诱因:

嘱病人避免剧烈活动、情绪激动或紧张、快速改变体位等,一旦有头晕、黑蒙等先兆时立即平卧,以免跌伤。

8、饮食护理:

多食纤维素丰富的食物,保持大便通畅。

9、家庭护理:

对反复发作严重心律失常,危及生命者,教会家属心肺复苏术以

备急用。

十七、高血压急症的护理常规

【一般概念】

高血压急症是指短时期内(数小时或数天)血压重度升高,舒张压﹥130mmHg和(或)收缩压﹥200mmHg,伴有重要器官组织如心、脑、肾、眼底、大动脉的严重功能障碍或不可逆损害。

【监护】

1、参见ICU护理常规。

2、避免诱因:

避免情绪激动,保持心情平和、轻松、稳定,指导其尽量避免过劳和寒冷刺激。

3、病情监测:

定期监测血压,一旦发现血压急剧升高、剧烈头痛、呕吐、大汗、视力模糊、面色及神志改变、肢体运动障碍等症状,立即通知医生。

4、用药指导:

指导病人正确用药,不可自行增减药量或突然停服,以免血压突然急剧升高。

5、高血压急症的护理:

a.嘱病人绝对卧床休息,抬高床头,避免一切不良刺激和不必要的活动,协助生活护理。

b.饮食护理:

限制钠盐,增加粗纤维食物,戒烟酒。

c.保持呼吸道通畅,吸氧。

安定病人情绪,必要时使用镇静剂。

d..连接好心电、血压、呼吸监护。

e.迅速建立静脉通道,遵医嘱尽早应用降压药物,用药过程中注意监测血压变化,避免出现血压骤降。

 

十八、冠状动脉介入性诊断及治疗的护理常规

【一般概念】

冠状动脉造影术可以提供冠状动脉病变的部位、性质、范围、侧支循环状况等的准确资料,有助于选择最佳治疗方案,是诊断冠心病最可靠的方法。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是用心导管技术疏通狭窄甚至闭塞的冠状动脉管腔,从而改善心肌的血流灌注的方法。

【监护】

1、术前护理:

(1)术前指导:

向病人说明介入治疗的必要性、简单过程及手术成功后的获益等,帮助病人保持稳定的情绪,增强信心。

进行呼吸、闭气、咳嗽训练以便于术中顺利配合手术。

进行床上排尿排便训练,避免术后因卧位不习惯而引起排便困难。

(2)术前口服抗血小板聚集药物

(3)拟行桡动脉穿刺者,术前行Allen试验

2、术中配合:

(1)告知病人如术中有心悸、胸闷等不适,应立即通知医生。

球囊扩张时病人可有胸闷、心绞痛发作的症状,应做好安慰解释工作,并给予相应处置。

(2)重点监测导管定位时、造影时、球囊扩张时及有可能出现再灌注心律失常及心电和血压的变化,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生并采取有效措施。

3、术后护理:

(1)心电、血压监护24h。

(2)即刻做12导联心电图,与术前对比,有症状时再复查。

(3)一般于术后停用肝素4~6h,测定ACT<150s,即可拔除动脉鞘管。

拔除动脉鞘管后,按压穿刺部位15~20min以彻底止血,以弹力绷带加压包扎,砂袋压迫6~8h,术侧肢体制动24h,防止出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