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杭州市江南实验学校学年高一上学期月考物理精校解析 Word版.docx
《浙江省杭州市江南实验学校学年高一上学期月考物理精校解析 Word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浙江省杭州市江南实验学校学年高一上学期月考物理精校解析 Word版.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浙江省杭州市江南实验学校学年高一上学期月考物理精校解析Word版
浙江省杭州市江南实验学校2017-2018学年度高一年级12月月考
物理试卷
一、选择题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高速公路上限速牌上的速度值指平均速度
B.在研究足球的香蕉球运动时,可以将足球看成质点
C.运动员的链球成绩是指链球从离开手到落地的位移大小
D.选取不同的参考系,同一物体的运动情况可能不同
【答案】D
【解析】高速公路上限速牌上的速度值指瞬时速度,故A错误;在研究足球运动员踢出的香蕉球的偏转原理时,足球的大小和形状不可以忽略,否则就不能偏转,则不能看成质点,故B错误;链球成绩是比较从人的位置到球落地位置的水平距离的长度;不是球从离开手到落地的距离;故C错误;选取不同的参考系,同一物体的运动情况可能不同,故D正确。
所以D正确,ABC错误。
2.两辆汽车在平直公路上运动,甲车内一同学看见乙车没有运动,而乙车内一同学看见路旁的树木向西移动。
如果以地面为参考系,那么
A.甲车不动,乙车向东运动
B.乙车不动,甲车向东运动
C.甲车向西运动,乙车向东运动
D.甲、乙两车以相同的速度一起向东运动
【答案】D
【解析】因为甲车看乙车没有动,则甲和乙的运动情况一致,而乙车的人看到路旁的树木向西运动,说明乙车相对路旁的树木向东运动,则如果以大地为参考系则乙向东运动,因为甲车和乙车运动状态一致,故甲、乙两车以相同的速度向东运动.故D正确.故选D.
3.关于速度、速度的变化量和加速度,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物体运动时,速度的变化量越大,它的加速度一定越大
B.速度很大的物体,其加速度可能为零
C.某时刻物体的速度为零,其加速度不可能很大
D.加速度很大时,运动物体的速度一定很快变大
【答案】B
【解析】物体的速度变化大,但所需时间更长的话,物体速度的变化率可能很小,则加速度就会很小,故A错误;运动物体的速度很大,其加速度可能为零,例如匀速直线运动,故B正确;运动物体的速度为零,其加速度可能很大,刚开始发射的火箭,故C错误.加速度很大时,其运动物体的速度变化快,而不是速度一定很大,故D错误;故选B.
点睛:
加速度是运动学中最重要的物理量,对它的理解首先抓住物理意义,其次是定义式,以及与其他物理量的关系.
4.若汽车的加速度方向与速度方向一致,当加速度减小时,则
A.汽车的速度在减小
B.汽车的速度先增大后减小
C.当加速度减小到零时,汽车静止
D.当加速度减小到零时,汽车的速度达到最大
【答案】D
【解析】一个质点做方向不变的直线运动,加速度的方向始终与速度方向相同,但加速度大小逐渐减小直至为零,在此过程中,由于加速度的方向始终与速度方向相同,所以速度逐渐增大,当加速度减小到零时,物体将做匀速直线运动,速度不变,而此时速度达到最大值.故D正确.故选D.
5.下列关于摩擦力的说法正确的是
A.物体所受摩擦力的大小跟接触面的压力大小成正比
B.静摩擦力的方向总是沿接触面的切线方向,可能与物体运动的方向相同
C.两接触物体之间存在相对运动时就一定有摩擦力
D.相互接触的运动物体之间不可能产生静摩擦力
【答案】B
【解析】物体所受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接触面的压力大小成正比,选项A错误;静摩擦力的方向总是沿接触面的切线方向,可能与物体运动的方向相同,也可能相反,选项B正确;两接触物体之间存在相对运动时不一定有摩擦力,两物体间的接触面还必须粗糙,且相互有形变,选项C错误;相互接触的运动物体之间也可能产生静摩擦力,只要有相对运动就有可能产生静摩擦力,选项D错误;故选B.
6.关于弹力的说法,正确的是
A.物质互相接触,就有弹力的相互作用
B.物体发生弹性形变,就必然对别的物体产生力作用
C.由胡克定律可得:
k=F/x,可知弹簧的劲度系数与弹力成正比,与形变量成反比
D.压力和支持力的方向都垂直于物体的接触面,绳的拉力沿绳而指向绳收缩的方向
【答案】D
.........
二、多选题
7.一辆摩托车与一辆汽车在平直的公路上运动,下表是每隔1秒记录的两车的速度值.若两车的运动可看做匀变速直线运动,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t/s
0
1
2
3
4
摩托车v1/(m·s-1)
18.0
17.5
17.0
16.5
16.0
汽车v2/(m·s-1)
9.8
11.0
12.2
13.4
14.6
A.从t=4s开始计时,经过Δt=
s两车的速度相等
B.摩托车的速度变化快
C.在0~4s内,摩托车的平均速度较大
D.摩托车的位移在减小
【答案】AC
【解析】试题分析:
摩托车的加速度为
;
汽车的加速度为
,故汽车的速度变化快,故B错误;
0-4s内的平均速度为
;汽车的平均速度为
,故C错误;摩托车做匀减速运动,速度在减小,位移在增大,故D错误;摩托车速度为
;汽车速度为
,故A正确;故选A.
考点: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
【名师点睛】此题是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基本公式的直接应用,属于比较简单的题目,加速度是描述速度变化快慢的物理量,首先要求出各自的加速度;解题时要学会选择不同阶段重复使用同一个公式,这样很多问题就会迎刃而解了.
8.如图所示的是一个物体运动的v-t图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物体3s末开始改变速度方向
B.物体4s末开始改变速度方向
C.物体在第5s内的加速度的大小大于第1s内加速度的大小
D.物体在前5s内的总位移为负
【答案】BC
【解析】在0~4s时间内物体的速度均为正,运动方向没有发生改变,故A错误;在4s前速度为正,4s后速度为负,方向相反,所以物体4s末开始改变速度方向,故B正确;在速度时间图象中,图线的斜率表示加速度,物体在第5s内的斜率大于第1s内的斜率,所以物体在第5s内的加速度的大小大于第1s内加速度的大小,故C正确;图象与坐标轴围成的面积表示位移.在时间轴上方的位移为正,下方的面积表示位移为负,由图可知前4s内的位移大于第5s内的位移,所以物体在前5s内的总位移为正,故D错误。
所以BC正确,AD错误。
9.下列四幅图中,能大致反映自由落体运动图象的是
A.
B.
C.
D.
【答案】AD
考点:
自由落体运动;运动图像
【名师点睛】本题关键是:
(1)明确自由落体运动的条件和运动性质;
(2)明确x-t图象、v-t图象、a-t图象的画法。
10.为了测出楼房的高度,让一石块从楼顶自由落下(不计空气阻力),测出下列哪一个物理量就可以算出楼房的高度(当地的重力加速度已知)
A.石块开始下落第一秒内的位移
B.石块落地前最后一秒的位移
C.石块通过最后一米位移的时间
D.石块下落过程的平均速度
【答案】BCD
【解析】测出石块落地前最后一秒的位移根据
,可求得t,根据
,可计算出总高度;选项B正确;自由落体运动第一秒内的位移都是相同的,无法根据第一秒内的位移计算总高度,选项A错误;测出石块通过最后一米位移的时间
可求得h,选项C正确;根据平均速度等于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可以计算出下落的总时间,再根据位移时间关系求出下落的总高度,选项D正确;综上本题选BCD.
11.关于滑动摩擦力,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滑动摩擦力与物体的重力成正比
B.滑动摩擦力可能是动力
C.滑动摩擦力的方向总是与物体运动方向相反
D.滑动摩擦力总是阻碍着物体间的相对运动
【答案】BD
【解析】滑动摩擦力与物体间的正压力成正比,正压力不一定等于重力,故A错误;滑动摩擦力也可以是阻力,可以作为动力,如传送带上的物体,故B正确;滑动摩擦力的方向总是阻碍物体间的相对运动,故与相地运动的方向相反,但不一定与运动方向相反,故C错误,D正确。
所以BD正确,AC错误。
12.从高度为125m的塔顶,先后落下a、b两球,自由释放这两个球的时间差为1s,则以下判断正确的是(g取10m/s2,不计空气阻力)
A.b球下落高度为20m时,a球的速度大小为20m/s
B.a球接触地面瞬间,b球离地高度为45m
C.在球接触地面之前,两球的速度差增大
D.在a球接触地面之前,两球离地的高度差增大
【答案】BD
【解析】根据
得,b球下落高度为20m所需时间为2s,此时a已经下落了3s,由v=gt,可知此时a的速度为30m/s,选项A错误;同理,
,a球经过5s落地,此时b已经下落了4s,由位移时间公式可知已经下落的距离为80m,此时离地高度为45m,选项B正确;两球的速度差为△v=g△t=10m/s,选项C错误;设a球下落的时间为t,则b球下落的时间为(t-1),则两球间距△h=gt-
即为两球离地的高度差,根据表达式可知高度差在逐渐增大,选项D正确。
综上本题选BD.
三、实验题
13.某同学利用打点计时器测量小车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加速度.
(1)电磁打点计时器是一种使用________(选填“交流”或“直流”)电源的计时仪器,它的工作电压是4~6V,当电源的频率为50Hz时,它每隔________s打一次点.
(2)实验中该同学从打出的若干纸带中选取一条纸带,如图所示,图中A、B、C、D、E为相邻的计数点,每相邻的两个计数点之间还有4个点没有画出A点纸带运动的瞬时速度是________m/s,小车的加速度是________m/s2(以上两空小数点后保留两位数字)。
【答案】
(1).交流
(2).0.02(3).0.12(4).12.60
【解析】
(1)电磁打点计时器使用的是低压交流电源,当电源的频率为50Hz时,它每隔
打一次点
(2)每相邻的两个计数点之间还有4个点没有画出,则相邻计数点间的时间间隔为
,根据匀变速直线运动中间时刻速度推论可得
,根据逐差法可得
,
,联立解得
,故A点的瞬时速度为
14.李明同学在做《互成角度的两个力的合成》实验时,利用坐标纸记下了橡皮条的结点位置O点以及两个弹簧测力计拉力的大小,如图甲所示。
(1)试在图甲中作出无实验误差情况下F1和F2的合力图示,并用F表示此力。
(2)本实验采用的科学方法是________。
A.理想实验法 B.等效替代法
C.控制变量法 D.建立物理模型法
(3)有关此实验,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两弹簧测力计的拉力可以同时比橡皮条的拉力大
B.橡皮条的拉力是合力,两弹簧测力计的拉力是分力
C.两次拉橡皮条时,需将橡皮条结点拉到同一位置O.这样做的目的是保证两次弹簧测力计拉力的效果相同
D.若只增大某一个弹簧测力计的拉力大小而要保证橡皮条结点位置不变,只需调整另一个弹簧测力计拉力的大小即可
(4)图乙所示是李明和张华两位同学在做以上实验时得到的结果,其中哪一个实验比较符合实验事实?
(力F′是用一个弹簧测力计拉时的图示)答:
________。
【答案】
(1).
BAC
(2).李明
【解析】
(1)如图所示:
(2)本实验采用的科学方法是等效替代法,故选B.
(3)两弹簧测力计的拉力的合力与橡皮筋的拉力大小相等,两弹簧测力计的拉力可以同时比橡皮筋的拉力大.故A正确;两弹簧测力计的拉力与橡皮条的拉力的合力为零,它们之间不是合力与分力的关系,B错误;两次拉橡皮筋时,为了使两次达到效果相同,橡皮筋结点必须拉到同一位置O,故C正确;结点位置不变,合力不变,当一只弹簧测力计的拉力大小改变时,另一弹簧测力计的拉力的大小和方向必须都改变,故D错误.故选AC.
(4)作图法得到的F必为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单个弹簧测力计的拉力F'一定与橡皮筋共线,故李明同学的实验比较符合实验事实.
点睛:
本题考查验证平行四边形定则的实验,解答实验的出发点为明确实验原理、实验步骤、数据处理,并能进行正确的受力分析,同时注意应用所学物理基本规律解决实验问题,本实验中需要特别注意的点在于两次拉动中结点的位置必须相同.
四、计算题:
共3题每题10分共30分
15.一新能源电动汽车由静止开始在平直的公路上向右行驶,其运动过程的v-t图象如图所示.求:
(1)该电动汽车在45~75s这段时间的加速度a;
(2)该电动汽车在20~75s这段时间的平均速度大小`v.
【答案】
(1)1m/s2
(2)24m/s
【解析】试题分析:
在v-t图象中,图线的斜率等于加速度,由加速度的定义求解;由图象与时间轴所围的面积表示位移,求得位移,再求平均速度大小。
(1)根据加速度定义:
方向水平向左
(2)由图象与时间轴所围的面积表示位移:
20~75s这段时间的平均速度:
点睛:
本题主要考查了通过速度时间图象求加速度和位移进而求出平均速度,属于基础题。
16.一辆汽车以20m/s的速度在平直公路上做匀速直线运动,由于在正前方出现了险情,司机采取紧急刹车,加速度的大小是4m/s2。
求:
(1)从刹车开始计时,汽车在3s末的速度大小;
(2)汽车刹车后前进32m所用的时间t;
(3)刹车后10s内汽车前进的距离x。
【答案】
(1)8m/s
(2)2s(3)50m
【解析】试题分析
(1)汽车做匀减速运动,故由速度公式
。
(2)汽车做匀减速运动,故由位移公式
,带入数据可得
,
(舍去)。
(3)汽车刹车由速度公式可知5s时就停下来,故10s内位移
。
考点: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
【名师点睛】此题考查简单的匀变速直线运动,应用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公式及位移公式解答即可。
但物体做匀减速直线运动时注意“刹车陷阱”,做刹车的物体,速度减为零后停止运动,而一直做匀减速直线运动物体速度减为零后继续反向加速运动。
17.如图所示,公路上一辆汽车以v1=10m/s的速度匀速行驶,汽车行至A点时,一人为搭车,从距公路30m的C处开始以v2=3m/s的速度正对公路匀速跑去,司机见状途中刹车,汽车做匀减速直线运动,结果人到达B点时,车也恰好停在B点。
已知AB=80m,问:
汽车在距A多远处开始刹车,刹车后汽车的加速度有多大.
【答案】60m 2.5m/s2
【解析】试题分析:
人和汽车的运动时间t=
=
s=10s
设汽车从A点经t1时间开始刹车,则有:
v1t1+
(t-t1)=AB3分
代入数据解得t1=6s1分
则刹车时距A点距离x1=v1t1=60m1分
刹车时的加速度a=
=
m/s2=25m/s2。
3分
考点: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
【名师点睛】
(1)抓住汽车从A运动到B的时间与人从C到B的时间相等,汽车先做匀速再做匀减速直线运动,运用运动学公式求出汽车开始刹车距A点的距离;
(2)知道匀减速直线运动的时间,根据a=
求出刹车后加速度的大小本题属于运动学中的相遇问题,关键抓住时间相等,根据位移关系,运用运动学公式进行求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