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历史复习模块综合检测卷2.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100129 上传时间:2023-05-23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历史复习模块综合检测卷2.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高三历史复习模块综合检测卷2.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高三历史复习模块综合检测卷2.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高三历史复习模块综合检测卷2.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高三历史复习模块综合检测卷2.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高三历史复习模块综合检测卷2.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8页
高三历史复习模块综合检测卷2.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8页
高三历史复习模块综合检测卷2.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三历史复习模块综合检测卷2.docx

《高三历史复习模块综合检测卷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历史复习模块综合检测卷2.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三历史复习模块综合检测卷2.docx

高三历史复习模块综合检测卷2

课时检测(二十五)古代的罗马文明

(时间:

45分钟 满分:

85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2017·南昌模拟)“用法律保护个人权利,明确所有权归属,这些正是自由交易和市场形成的前提,也许正基于此,很多学者才把发明公司的荣耀归于罗马人。

真正公司时代的到来,还要在人被进一步解放之后。

”(央视大型纪录片《公司的力量》解说词)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

A.罗马法的最大荣耀是保障自由

B.罗马法影响后世公司组织诞生

C.产权保护是公司产生的前提

D.罗马法导致市场经济的形成

解析:

选C 材料中具体讲明了罗马法保护财产所有权,是自由交易和市场形成的前提,也是公司产生的前提,根据材料“真正公司时代的到来,还要在人被进一步解放之后”信息判断C项正确。

2.罗马的《十二铜表法》规定:

“凡高度达15尺的树木,为使其阴影不至损害近邻地区,其周围须加修剪。

”这表明《十二铜表法》(  )

A.倡导法律面前人人平等B.有效调节了社会矛盾

C.维护了人们的私有财产D.禁止权利滥用的思想

解析:

选D 《十二铜表法》是维护贵族利益的产物,本身就是不平等的,故A项错误;材料中强调法律是一种手段,有效调节了社会矛盾则是强调的结果,故B项错误;材料中“阴影不至损害近邻地区”强调的是权利,与私有财产无关,故C项错误;一方的树的生长不能侵害近邻的权利,故D项正确。

3.斯塔夫里阿诺斯说:

“罗马人在思想意识方面最重要的贡献在于他们的法律是基于理性而不是基于习俗。

”最能说明这一点的是(  )

A.罗马人完全尊重习惯法B.从习惯法发展到成文法

C.将公民法发展到万民法D.实现了人人平等法律至上

解析:

选C 这里的“理性”应该理解为罗马法具有的与时俱进、为现实服务的精神。

为了缓和平民与贵族的矛盾,罗马法从习惯法发展到成文法,故A项错误;为了缓和外邦人与罗马人的矛盾,罗马法从公民法发展到万民法,成文法使得罗马法有了明确清晰的条文,而万民法在制定过程中吸收了外邦法律的长处,更能体现罗马法的“理性”,故B项错误,C项正确;罗马奴隶不受法律保护,故D项错误。

4.“罗马人”是一个法律概念,从习惯法到成文法,从公民法到万民法,再到“法律面前公民人人平等”,不管如何变化,“罗马公民”的核心标准没有改变。

在此,“罗马公民”的标准是是否(  )

A.获得罗马政权授予的公民权

B.拥有罗马人的血统

C.拥有自由的身份和一定财产

D.是奴隶主贵族阶层

解析:

选A 罗马公民的标准是祖籍罗马并拥有一定财产的成年男子,即享有罗马政权授予的公民权的人,故A项正确。

5.“在共和国晚期,特别是在罗马帝国时期,司法者……建立起一项原则,即被告在被确认犯罪之前是无罪的,被告有权利在法庭的法官面前同原告对质。

”这项“原则”(  )

A.推动了罗马法由习惯法向成文法转变

B.确保了罗马境内居民权的平等

C.反映出民主是罗马法精神的本质内涵

D.体现出古罗马司法追求公平公正

解析:

选D 罗马第一部成文法是《十二铜表法》,公元前452~公元前450年制定,从时间上排除A项;罗马法实质上是维护奴隶主贵族统治的工具,故排除C项;材料强调“被告有权利在法庭的法官面前同原告对质”,但不能说“确保了……平等”,但能体现出“古罗马司法追求公平公正”的精神,故B项错误,D项正确。

6.(2016·天津模拟)下表是对罗马法的分类。

这体现出罗马法的主要特点是(  )

分类

标准

调整

对象

表现

形式

适用

范围

立法

方式

权利

主体

成文法

不成

文法

自然法

公民法

万民法

公民法

长官法

诉讼法

A.体系完备         B.博采众长

C.影响长远D.崇尚公平

解析:

选A 材料中“分类标准”有五种,故A项正确;罗马法是欧洲历史上第一部比较系统完备的法典,罗马法的分类来自于自身的发展,材料中没有涉及借鉴外来,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影响,与材料中“分类标准”不符,故C项错误;罗马法保护私有财产,提倡公民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但材料中“分类标准”没有涉及崇尚公平,故D项错误。

7.罗马法学家莫特斯丁称:

“婚姻是一夫一妻的终身结合,神事和人事的共同关系。

”查士丁尼《法学阶梯》中则提到:

“婚姻或夫妻关系是男女的结合,它包括不能分开的生活的亲密交往。

”对此表述正确的是(  )

A.罗马法的核心是调整公民人身关系

B.罗马法追求男女关系的平等

C.神学思想在罗马社会影响日益式微

D.罗马法有利于调整社会关系

解析:

选D 从材料规定的细节来看,“一夫一妻”“终身”“神事和人事”“生活的亲密交往”等关于婚姻的不同定义有利于维护婚姻家庭的稳定、有利于调整社会关系,故D项正确。

8.古罗马政治家、法律思想家西塞罗认为:

“法律是根据最古老的、一切事物的始源自然表述的对正义和非正义的区分。

人类法律受自然指导,惩罚邪恶者,保障和维护高尚者。

”这表明(  )

A.公平正义是罗马法永恒的价值追求

B.自然法为罗马法注入了血液和灵魂

C.罗马法源自于古希腊的自然法思想

D.罗马公民法充分体现了公平和正义

解析:

选A 材料说明法律与自然有关,其正义和公平是罗马法的永恒价值追求,故A项正确;自然法对罗马法的形成有一定影响,但却不是材料的主旨所在,故B项错误;罗马法源自于自然法,但本材料的主旨却不是讲罗马法的起源,故C项错误;材料讲述的罗马法而不是公民法,故D项错误。

9.(2016·皖南八校联考)罗马法中规定:

“如果道路因水灾或其他事变而毁坏时,邻近土地的所有人,在道路未修复前应任他人在自己道路上行走。

”这说明在古代罗马(  )

A.个人财产不受保护B.注重维护公众利益

C.法律制度并不健全D.保护奴隶主的权益

解析:

选B 根据所学,罗马法保护私有财产和贵族既得利益,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罗马法在维护私有财产的基础上,遇到特殊情况“道路因水灾或其他事变而毁坏”,应优先保障公众利益,故B项正确;该条款的规定,恰恰反映了罗马法法律制度的完善,故C项错误;材料不能体现维护奴隶主贵族利益的相关信息,故D项错误。

10.菲利普·内莫《罗马法与帝国的遗产》一书中说:

“如果说,罗马法……能有所创制,那是因为罗马共和国以及之后的帝国乃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多种族’的大国的缘故。

”据此可知罗马法的发展是因为(  )

A.罗马的扩张与各民族的融合

B.罗马法基本原则获得认可

C.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得到认同

D.奴隶制商品经济不断发展

解析:

选A 据材料“如果说,罗马法……能有所创制,那是因为罗马共和国以及之后的帝国乃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多种族’的大国的缘故”可知罗马的扩张与各民族的融合促进了罗马法的发展,故A项正确。

11.罗马帝国时期哈德良皇帝的一段批复明确指出:

“你们(裁判官、行省总督)最好能够确定证人的诚实信用程度,他们的身份,他们的尊严,他们的名声,谁似乎闪烁其词,是否自相矛盾或显然的据实以答。

”由此可知(  )

A.罗马人自由平等观念普及

B.罗马法注重对证据、证人的判断

C.罗马法注重法官提取证据

D.法官必须依据事实断案

解析:

选B 材料是关于裁判官、行省总督观察证人的规定,与罗马自由平等观念普及无关,故A项错误;从材料中裁判官、行省总督需观察证人诚信程度,可知罗马法注重判断证据和证人,故B项正确;材料中体现对证人的观察判断,不是强调法官提取证据,故C项错误;材料中没有涉及法官断案的标准,故D项错误。

12.(2017·黄冈模拟)罗马共和国时期,政府制定了一系列法律。

例如:

公元前445年,坎努利斯法案废除了平民不得与贵族通婚的限制;公元前367年,李锡尼—塞克斯图法案授予平民与贵族分享公有土地的平等权利。

罗马共和国制定上述法律的目的是(  )

A.维护帝国统治B.保护平民的利益

C.完善法律体系D.稳定社会秩序

解析:

选D 材料表明是“罗马共和国时期”,故A项错误;罗马法的制定主要是为了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而非被统治阶级的利益,故B项错误;“完善法律体系”是政府制定一系列法律的结果而非目的,故C项错误;罗马法的制定协调平民与贵族的关系与利益,缓和社会矛盾,稳定统治秩序,故D项正确。

 

二、非选择题(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共37分)

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如果说,罗马法……能有所创制,那是因为罗马共和国以及之后的帝国乃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多种族”的大国的缘故。

法规应该设立起来以作为分属于各个种族的个体之间的社会纽带,并使得原先在属于相同种族的各个小城邦的范围之内盛行的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也能在帝国范围内得以奉行。

体制上各类灵活的机制使新的规章得以形成、受到检验并获得确认,它属于“再试验再犯错”这一漫长的过程,最终选择出了受所有人真正理解的规章,并可有效地避免冲突及改善社会的合作状态。

——[法]菲利普·内莫《罗马法与帝国的遗产》

材料二 历史上各个王朝都有一整套典章制度……但人们如果稍稍翻阅一下史书,不能不对一种现象感到困惑不解:

正史中可以用《舆服志》《礼仪志》等大量篇幅来记载什么身份的人戴什么帽子,穿什么衣服,衣服用什么料子、什么颜色、多大尺寸、用什么装饰;仪仗队有多少人,排什么队伍,手里拿什么东西,每件东西什么尺寸这一类近于无聊的内容,甚至连演滑稽戏一样的“禅让”也要照录那三劝三让的表文和诏书,可是真要查什么有关国计民生的重大制度,却往往非常简略,或者前后矛盾,语焉不详,有的竟毫无踪影可见。

其实这倒并不是史官们的疏忽,而是由于有关国计民生的重大制度基本上都存在着两个系统:

由皇帝和官员们制定的正式制度,由官吏们执行着的实际制度。

前者是官方的、法定的、成文的,见于记载,却不一定起实际作用;后者是实际通用的、得到法律认可的,不成文的习惯做法,但从来未被正式记载,却真正得到了执行。

——葛剑雄《统一与分裂》

(1)依据材料一,概述古代罗马规章产生的社会背景。

(7分)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中国成文规章的特点,并分析其成因。

(10分)

(3)依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成文规章对罗马和中国分别产生了哪些影响。

(8分)

解析:

(1)问,由“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多种族’的大国的缘故”可以得出罗马的扩张及多民族的融合;由“原先在属于相同种族的各个小城邦的范围之内盛行的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也能在帝国范围内得以奉行”可以得出罗马法基本原则获得认可。

(2)问第一小问,由“大量篇幅来记载”“却往往非常简略”可以得出注重礼仪,忽视实务;由“见于记载,却不一定起实际作用”可以得出流于形式、难成体系。

第二小问,可从中国古代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以及儒家思想是正统思想等角度回答。

第(3)问,由“并可有效地避免冲突及改善社会的合作状态”可以得出对罗马产生的作用是稳定社会秩序,再由教材知识可以得出强化了司法精神;对于中国,由所学知识可知强化了等级观念,阻碍了经济发展,强化了君主专制。

答案:

(1)背景:

罗马的扩张;多民族的融合;罗马法基本原则获得认可。

(2)特点:

注重礼仪,忽视实务;流于形式;难成体系。

成因:

封建专制制度下重视等级、权威观念;儒家正统思想文化的束缚。

(3)对罗马:

稳定社会秩序;强化司法精神。

对中国:

强化君主专制;阻碍经济发展;固化等级观念。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不得为任何个人的利益,制定特别的法律。

——《十二铜表法》

没有东西比皇帝陛下更高贵和更神圣。

皇帝敕令具有法律的效用,奴隶和隶农必须无条件地服从主人,服从命运的安排,对逃亡的奴隶和隶农必须严加惩治。

——《查士丁尼民法大全》

材料二 (在马克思看来)法作为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一定的社会关系相互关联。

在特定的社会阶段,法很可能不能正确反映特定的生产关系,如此,法便成为特定生产关系这个“真实”表面的“面具”,只能歪曲的反映“事实”。

——李静《罗马法之歌——马克思与维柯的一场“对话”》

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材料二关于罗马法的观点进行探讨。

(12分)

解析:

首先从材料二中提取观点,即“罗马法与一定的社会关系相互关联,但罗马法不能正确反映特定社会阶段的特定的生产关系”,然后对此观点持赞同和不赞同的态度,如果是赞同,则结合罗马历史分两部分论证,第一部分论证罗马法与一定的社会关系相互关联,从罗马共和国早期的公民法和帝国时期的万民法角度论证,第二部分证明罗马法不能正确反映特定社会阶段的特定的生产关系,从罗马法的实质角度进行论证。

答案:

材料二认为,罗马法与一定的社会关系相互关联,但罗马法不能正确反映特定社会阶段的特定的生产关系。

罗马法在共和国早期用来调整罗马公民之间的关系,适用范围主要限于罗马公民;在帝国时期则适用于罗马统治范围内一切自由民,主要调整财产关系和经济纠纷。

但在奴隶社会这个特定的社会阶段,这些“法”只能代表奴隶主阶级的利益,并不能反映所有人的状况,由此甚至会带来社会矛盾的激化。

罗马法即便能反映奴隶社会的剥削实情,也不过是“歪曲”地间接反映,“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法律原则不能真正体现。

(若学生对材料二的观点持否定态度,论证充分,亦可酌情给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