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的漫游.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0101379 上传时间:2023-05-23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1.0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思想的漫游.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思想的漫游.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思想的漫游.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思想的漫游.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思想的漫游.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思想的漫游.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7页
思想的漫游.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思想的漫游.docx

《思想的漫游.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思想的漫游.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思想的漫游.docx

思想的漫游

思想的漫游

    经不住检验的“性本善”    有出版物说,包括《三字经》在内的“三、百、千”(即《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今天仍然是“慧眼识珠”的“聪明的读者”所选择的“人生必读书目”。

  那一日,看见一位电视节目主持人在电视上毫无保留地推销“人之初,性本善”(《三字经》首句)的观点。

  又一日,看见一群孩子在电视里起劲地朗声背诵《三字经》:

“人之初,性本善。

性相近,习相远。

苟不教,性乃迁。

……”时间仿佛一下子倒退了回去。

  笔者认为,《三字经》这样的旧时读物,作为我们现代人了解那时社会流行思想的资料是可以的,我们今人从中吸收有益的东西也是应该的。

可是,若把“人之初,性本善”之类非唯物主义的观点奉为真理,却是不大也不小的误会。

  人之初,无性善可言。

性善性恶属于道德意识的范畴。

人出生后,最初处于懵懂阶段,并不知善和恶。

比如,婴儿随便拉尿哭闹,善吗?

我看是不善。

不善,却并非就恶,婴儿的那些行为无非就是一些缺点,以后是可以改的。

思想领域的性本善和性本恶两派争论了几千年,都不如唯物论的观点可靠。

人的善与恶都不是天生的,都是通过后天的学习、环境影响和在社会实践中形成的。

  

  服膺马列更是对的

  

  那天浏览某日的《报刊文摘》,见上面登了一篇关于《?

t望》周刊某篇文章的专题报道,主题为《实现两个平台的融合》,副题是“有选择地回归孔孟固然是对的,服膺马列更是对的”。

这样的题目和观点,我相信会得到许多人的赞赏。

  近些年来,一些同志似乎羞于提马列了;故纸堆中那些宣扬生而知之等唯心主义观点的话,还有肯定“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诸多文字,又堂而皇之地出现在某些书籍和刊物的版面上。

在此之时,提出“有选择地回归孔孟固然是对的,服膺马列更是对的”,并非没有针对性。

  想起了上世纪70年代在我国大地上掀起的批林批孔运动。

那时,在开展大批判的同时,许多人都知道一位伟人说过的从孔夫子到孙中山都要给以科学的总结那句话,孔子的某些话还是对的,有用的。

随着时日的延长和社会情况的变化,人们对“孔孟之道”的认识渐趋公正。

所以说,我们现在有选择地回归孔孟,是顺理成章的事。

回归孔孟既然是“有选择”的,就不应是不加分析和囫囵吞枣式的。

还有一点是,有选择地回归孔孟,毫不意味着马列的价值不高了,诚如上举那篇专题报道所说,“服膺马列更是对的”。

在地下长眠的马列,听到这样的话,该是很欣慰的吧?

  

  谁是菩萨

  

  “菩萨保佑”是旧时乡下很流行的一句通用语。

真有菩萨保佑吗?

很多人都知道那是一种迷信。

  小时候住在姥姥家,每当日本鬼子快要进村时,我就和妗子们到厢房里,跪在一个泥塑的菩萨前面,求她保佑平安。

可是,那是毫无用处的。

我的一个住在后院的大舅,因为给鬼子打开院门晚了点,就被鬼子仰卧着捆绑在院里的一个长条石上,连续往他的嘴里灌凉水。

无论我的妗子们怎样向鬼子们央求,都不起作用。

那个场面给我的印象太深了。

  电视连续剧《毛岸英》中,毛岸英向父亲毛泽东提到关于菩萨之事时,毛泽东说,老百姓才是真菩萨。

这其实是毛泽东以幽默的语调在对毛岸英进行唯物论的教育。

共产党就是依靠不信邪的“真菩萨”打败日本狗强盗,保证了人民自己和国家的平安的。

  

  糊涂与明白

  

  在现今的中国城乡,不知有多少家庭的墙壁上高挂着郑板桥所书“难得糊涂”横幅的印件。

我对此颇有点疑惑。

我以为“难得糊涂”虽有一定的思想价值,但是不能成为我们的信条。

多年前,曾在一个书法展览会上看到一竖写的条幅,反其道而书“难得明白”。

当时我感到眼前一亮,心想这位作者真是个有心人。

  人既要糊涂,又要明白。

在大事上糊涂而终不醒悟是可悲的,在小事上糊涂倒是可以的。

世上在什么事情上都糊涂或都明白的人大概是没有的。

从处世之道上说,大事明白,常在小事上糊涂的人,是真正的明白人。

我们应该具体地分析所谓“糊涂”,不能糊糊涂涂地信奉“糊涂”。

  

  《鞍钢宪法》的价值

  

  想起了《鞍钢宪法》。

此宪法是“文革”前制定的,据说曾到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蹲点劳动作调查的一机部老部长段君毅对它的内容的完善作出了重要贡献。

它的简括内容是“两参一改三结合”。

两参,就是工人参加管理,干部参加劳动。

一改,就是技术改造。

三结合,就是工人、技术人员、干部三结合。

当年工厂企业贯彻此宪法取得的巨大成果,恐怕是无法估量的。

“文革”后人们对它的冷淡,可能与当年贯彻它时掺杂了阶级斗争的内容有关。

其实,在字面上,它并没有阶级斗争的内容。

  当年有一句流行语说,《鞍钢宪法》是个宝。

我认为,称它“宝”并不为过。

我们今天贯彻科学发展观,建设和谐社会,仍然用得着它,它与我们今天想要达到的目标是完全一致的,它的科学内涵是无限丰富的。

从一个资料上看到,日本企业界的有识之士,对我国的《鞍钢宪法》评价特别高。

贯彻《鞍钢宪法》虽然已是过去的事了,但是它的基本精神对我们今天的工作仍有指导意义。

  从2010年第6期《东风文艺》杂志上读到东风变速箱公司吴莎同志所作散文《老韩》。

作者是大学毕业后进厂的一个技术人员,她在文章里把自己2009年7月下车间劳动初识韩师傅后,两人从不了解到互相了解,从隔心到以心发现心,心心相印,建立友谊,互相关心,互相爱护的过程,描述得十分感人。

我想,知识分子虽然也属于工人阶级,但他们与工人的身份是不同的,还是有一个怎样与工人相结合的问题存在。

我感到,吴莎同志就是一个技术干部参加生产劳动和知识分子与工人相结合的模范。

  

  女人如何

  

  那一日,收看了某电视台一个谈女人的节目。

主讲人直言他是女人的崇拜者。

我认为,他可以放开讲崇拜女人的理由,讲得没有说服力也不要紧;但是他在讲述中简单地否定一句很有名的话和否定当年的大寨铁姑娘队,却使人百思不得其解。

  时代不同了,男女都一样,男同志能办到的事情,女同志也能办得到。

许多人都知道这话是谁说的,过去不少谈到妇女问题的文章都引用过。

我的理解,这句话谈的是关于妇女解放的事,无非是说新时代解放了的妇女与过去在封建制度束缚下的妇女不一样了,现在是男女平等的时代,广大妇女也可以做男子做的事情。

实践证明了,这句话是完全对的。

我看不出这句话有丝毫否认男女两性之间存在差别的意思。

  那人在否定了这句话之后,举了一个否认男女差别的实例,即大寨铁姑娘队。

我认为,大寨的姑娘们走出家门,参加农业劳动,这恰恰是新时代妇女解放的一个实例。

人们称她们“铁姑娘”,无非是说她们最能吃苦,最顽强,最能干,她们一个个像钢铁那样结实。

她们是大寨的骄傲,也是中国妇女的骄傲。

其实,无论过去,还是现在,在农村,特别能干,可称为“铁姑娘”的女子有的是。

她们虽然在体力上比不过男子,但是同样能为自己也为社会创造财富。

  我很奇怪,那人既然崇拜女人,列举了女人的几大优点,那句有名的话不是正好可以给他的看法增加“砝码”么,他为何要否定呢?

大寨铁姑娘队所表现的精神,正好可以支持他关于女人有刚性、韧性的看法,他为什么也要加以否定呢?

  

  编辑和作者

  

  我曾当过多年报纸和刊物的编辑。

当编辑有时要给自己的报纸或刊物写稿,向别的报刊投稿,因此,还是脱不开作者的身份。

不当作者的编辑大概是不多的。

  编辑的岗位是光荣的,因为它是为别人做嫁衣,需要吃苦的岗位。

  编辑锐利的眼光和点石成金的功力,是长期学习和积累的结果。

  编辑最高兴的时刻是看见了好稿子,是他的工作得到了作者的认可或称赞。

  作者最高兴的时刻是遇到了慧眼识珠的编辑,得到了编辑真诚的帮助。

  浅尝即止是作者在创作上止步不前的主要原因,厚积薄发是作者获得成功的一大法宝。

  编辑怕遇到牛气冲天的作者,作者怕遇到挥笔如刀的编辑。

  对编辑心怀感激的作者很多,心怀怨恨的极少。

  可以把作者与报刊的关系比喻为鱼和水的关系,报刊是水,作者是鱼。

作者和编辑的目标是一致的,按老的说法,他们是一个战壕里的战友。

编辑和作者的关系,最好的状态应是朋友关系,有少数是见过面的,多数是没有见过面的。

当然,他们的工作是不一样的,有时也会产生矛盾,他们的关系是矛盾的统一体。

  编辑之道有许多,我以为最要紧的是编辑在处理作者的稿子时,应是一种如履薄冰的态度。

修改作者的稿子要特别小心、谨慎,即使动一个字也要反复斟酌,坚持可改可不改的不改原则。

改前或改后,只要有可能,尽量征求作者的意见。

这可能是编辑与作者建立良好关系的最重要条件。

若是随便大删大改作者的稿子,何谈“文责自负”?

  

  关于好文章的

  标准问题

  

  早就听人说过,好文章的标准是凤头、猪肚、豹尾。

这套比喻的意思是说,好文章应该是开头好看,中间部分丰满,结尾有力。

在女作家王安忆《用你的矛攻你的盾》这篇文章里,对好文章的标准是另一样说法,她写道:

“俗话说:

故事要虎头、龙身、豹尾。

”所谓虎头,无非是说开头要有气势。

所谓豹尾,肯定也是说结尾要有力。

至于龙身,根据文中的叙述文字推断,大概是指故事的中间部分要单纯而曲折,曲折不是靠旁生枝节产生,而是由情节自身生出。

  上述两套比喻,不少同志认为不必太信它们,文章怎么写,应根据具体情况而定。

这看法当然有一定的道理,只是太笼统了。

  我的看法是,对两套比喻,不可一语肯定,也不可一语否定。

若是真把它作为套子或模式来使用,就会造成新“八股”,可能带来害处;若是把它们拆开来,根据需要运用一二,则可能带来好处。

两套比喻里,毕竟包含着前人为文的甘苦之言和宝贵体会,我们不能轻看它们。

特别是其中的“猪肚”和“龙身”之说,很值得我们重视。

文章无论怎样写,丰满总比消瘦好,单纯和曲折总比芜杂和平直强。

  文章的事,广如天,深似海,入其境探其秘者,有得有失,往往是艰难迈步,即使常有所得,也永远达不到边缘。

可是,坚韧不拔者总会迈开脚步,再加上大家都来探讨文章之事,说长道短,不厌争论,总会到达新的境界。

  

  《要塞》一记

  

  在《2007中国年度散文》里读到一篇《要塞》,它写的是辽宁旅顺港的要塞。

作者王陆是一位大学教师,在他所写的诸多事情中,特别写到他2007年5月带领他教的九个外国留学生到旅顺参观时,给他们读了100年前日本女作家谢野晶子写给她去旅顺打仗的小弟的诗,这首题为《君勿死去》的诗是这样写的:

“我为小弟泣啊,泣弟勿战死:

/家中最幼是你,父母最念是你。

/父母何曾这般教你,这般拿尖刀,这般杀死人家兄弟?

/父母养你二十四载啊,我的小弟,/哪里是要你这样去异国他乡,先杀人,后葬己?

/……天皇不会去那里,不会靠近战役。

/如此皇恩啊,如此的圣旨?

――/让你们去流血,让你们死无葬身之地,/在那边异国的荒野啊,却说那是什么英名传世。

……”王老师写道:

“我想:

能不能有一天,把这首诗雕刻在石碑上,用中文、日文、朝鲜文、俄文和英文并排写出,就矗立在旅顺城区入口处?

或者,能不能有一天,东北亚几国把首脑峰会就安排在旅顺军港,就在这弹痕累累、往事殷殷的白玉山上,看白浪汹涌,数斜阳墓冢?

”接下去,他又说:

“这肯定是幼稚的思想,或者说幼稚的智慧”。

但最后还是肯定说:

“我觉得坚持这种幼稚很重要”。

应该怎样解读他的这些话呢?

我的解读是,因为真理往往是最浅显易懂的,所以他对自己的话的正确性充满了自信。

  《要塞》使我感动。

关于立碑刻诗的这些话更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我愿包括大海那边的人在内的世人们,都把那座诗碑立在自己的心里。

  

  时间是什么

  

  鲁迅先生在《且介亭杂文》的《门外文谈》一文中写道:

“美国人说,时间就是金钱;但我想:

时间就是性命。

无端的空耗别人的时间,其实是无异于谋财害命的。

  在我国改革开放初期,广东有的地方提出了“时间就是金钱”的口号。

记得当时北京的一位老作家著文对这一口号提出了批评,认为时间并不总是用金钱来衡量的。

我感到他的批评有道理。

譬如那些志愿者,那些义工,那些参加学雷锋活动的人,他们的劳动时间,就是不能用金钱来衡量的。

可是批评归批评,即使到了现在,还偶尔听到“时间就是金钱”的说法。

看来,“时间就是金钱”可能就是从美国抄来的,也可能是不谋而合的一个说法。

从根本上说,它大概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有一定的道理,但是从语言的含义来说并不严密。

今天再看鲁迅先生的解读,感到他的话深刻得多,也没有漏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理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