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暑假人教版高三历史一轮复习世界大战部分非选择专题练习.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101572 上传时间:2023-05-23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96.3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暑假人教版高三历史一轮复习世界大战部分非选择专题练习.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届暑假人教版高三历史一轮复习世界大战部分非选择专题练习.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届暑假人教版高三历史一轮复习世界大战部分非选择专题练习.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届暑假人教版高三历史一轮复习世界大战部分非选择专题练习.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届暑假人教版高三历史一轮复习世界大战部分非选择专题练习.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届暑假人教版高三历史一轮复习世界大战部分非选择专题练习.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届暑假人教版高三历史一轮复习世界大战部分非选择专题练习.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届暑假人教版高三历史一轮复习世界大战部分非选择专题练习.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届暑假人教版高三历史一轮复习世界大战部分非选择专题练习.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届暑假人教版高三历史一轮复习世界大战部分非选择专题练习.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届暑假人教版高三历史一轮复习世界大战部分非选择专题练习.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届暑假人教版高三历史一轮复习世界大战部分非选择专题练习.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届暑假人教版高三历史一轮复习世界大战部分非选择专题练习.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届暑假人教版高三历史一轮复习世界大战部分非选择专题练习.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届暑假人教版高三历史一轮复习世界大战部分非选择专题练习.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暑假人教版高三历史一轮复习世界大战部分非选择专题练习.docx

《届暑假人教版高三历史一轮复习世界大战部分非选择专题练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暑假人教版高三历史一轮复习世界大战部分非选择专题练习.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届暑假人教版高三历史一轮复习世界大战部分非选择专题练习.docx

届暑假人教版高三历史一轮复习世界大战部分非选择专题练习

绝密★启用前

2020届暑假人教版高三历史一轮复习世界大战部分非选择专题练习

1.阅读下面地图:

请回答:

(1)两伊战争和海湾危机有何共同原因?

两场战争有什么联系?

(2)伊拉克、伊朗、科威特三国在地理位置上具有什么特点?

两伊战争和海湾危机的挑起者是哪个国家?

说明了什么问题?

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协定签订后,希特勒对他的党羽说:

“我必须……利用布尔什维主义的幽灵来遏制凡尔赛诸国,要使他们相信,德国是反对赤祸的决定性堡垒。

这是我们渡过危机、摆脱《凡尔赛和约》和重新武装的唯一方法。

材料二 日本驻英国大使吉田茂指出:

“尽管日本军部说防共协定只不过是反共的意识形态问题,但这个完全是表面上的借口,骨子里显然是要和德意联合起来对抗英法,并进而对抗美国。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协定”指的是什么?

为什么德日的这一策略取得了成功?

(4分)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二中吉田茂为什么说德日意要联合起来最终对付英法和美国?

(4分)

(3)请以20世纪30年代的事例证明德日意三国已挑战了英法和美国(三例)。

(6分)

3.阅读下列材料:

第一次世界大战席卷了每一个强国,事实上除了西班牙、荷兰、北欧三国以及瑞士之外,全欧洲都加入了这场战争。

……加拿大部队到法国作战;澳大利亚、新西兰人则跑到爱琴海的一个半岛上……美国印第安人被派到欧洲、中东;中国劳工来到西方;非洲人则成为法国部队的一员。

——(英)霍布斯鲍姆《极端的年代》

请回答:

(1)概括材料反映的主要现象。

这种现象反映了一种什么主要趋势?

(2)大战对传统世界格局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主要原因是什么?

(3)一战后的哪些重大事件可以体现材料所反映的主要趋势?

4.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自从我担任目前职务以来,我的主要任务就是为欧洲的绥靖……捷克斯洛伐克问题是最后的,说不定还是最危险的一个问题。

既然我们已经走过来了,我觉得可以沿着这条通向稳定的道路继续前进了。

——1938年10月3日张伯伦在下议院的辩论词

材料二 这是我们迄今体验到的最严重的后果。

由于我们五年来所做的和没有做的一切所造成的结果……五年孜孜以求尽量不抵抗路线的结果,五年英国势力不断退让的结果……我们处在一切降临英国和法国的最大灾难面前。

——1938年10月5日丘吉尔在下议院的辩论词

材料三 ……不论德苏协定属于什么性质,它都不能改变英国对波兰所承担的义务……并且决心加以履行。

……我希望向您重申我的信念:

我们两国人民之间的战争将是所能出现的最大灾难。

……我看不到德波之间有什么问题不能够以及不应该通过和平手段得到解决。

我们已经准备并将一直准备协助创造条件来进行这种谈判……——1939年8月22日张伯伦致希特勒的信

请回答:

(1)比较材料一和材料二,张伯伦和丘吉尔的辩论源于何事?

二者的观点有何不同?

(2)与张伯伦的辩词相比较,他写给希特勒的信反映了什么问题?

5.美国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认为:

“到1916年时同盟国已经在军事上占尽了优势”。

你同意他的观点吗?

试谈一谈你的观点和理由。

6.观察下面两幅地图:

请回答:

(1)图一中欧洲政治格局呈何特点?

造成这一格局的基本矛盾有哪些?

(2)比较图一、二,指出同盟国内部有何重大变化?

说明了什么?

(3)据图二概括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特点。

(4)从图中看出,同盟国作战面临的最大困难是什么?

有何影响?

7.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朝鲜战争期间“联合国军”的兵力组成(%)

材料二 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作战

材料三 朝鲜战争交战双方签署停战协定

材料四 1951年5月15日,美国三军参谋总长联席会议主席布莱德利在参议院军事外交委员会作证时说:

朝鲜战争“是在错误的时间、错误的地点,同错误的对手打的一场错误的战争”。

——《世界当代史资料选辑》

请完成:

(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现象?

这一现象是在怎样的背景下形成的?

(2)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材料二所示情景出现的原因。

(3)依据材料三指出朝鲜战争的结果,并说明其主要决定因素。

(4)依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我们应当怎样理解材料四中布莱德利的话?

8.阅读下列材料:

第一次世界大战席卷了每一个强国,事实上除了西班牙、荷兰、北欧三国以及瑞士之外,全欧洲都加入了这场战争。

……加拿大部队到法国作战;澳大利亚、新西兰人则跑到爱琴海的一个半岛上……美国印第安人被派到欧洲、中东;中国劳工来到西方;非洲人则成为法国部队的一员。

——(英)霍布斯鲍姆《极端的年代》

请回答:

(1)概括材料反映的主要现象。

这种现象反映了一种什么主要趋势?

(2)大战对传统世界格局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主要原因是什么?

(3)一战后的哪些重大事件可以体现材料所反映的主要趋势?

9.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50年)6月25日,朝鲜北方军队今天越过三八线。

几个小时之内,朝鲜北方迫使朝鲜南方边防人员丢弃广阔的前线地带向后撤退。

美国似乎对这一进攻感到惊讶,它将这次进攻归咎于苏联。

——克利夫顿·丹尼尔主编《二十世纪大博览》

材料二 1950年6月25日,朝鲜南方军队开始了美国预谋的对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的侵略,发动了内战。

——葛罗米柯、波诺马廖夫《苏联对外政策史》

材料三 1950年6月25日,朝鲜半岛发生内战……李承晚集团自认为有美国的支持,就能轻而易举地占领朝鲜北方。

但是,朝鲜北方军民在劳动党和金日成的领导下,团结一致,奋起反抗,不到两个月的时间,解放了汉城和朝鲜南方40%以上地区,李承晚集团处于瓦解之中。

——吴本祥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请回答:

(1)上述材料反映的是哪一历史事件?

它们在哪一历史要素上有相同的记录?

(2)在这一历史事件的起因问题上,材料二、三的观点与材料一的观点有何不同之处?

这种不同反映了当时国际关系怎样的突出特点?

(3)假如历史兴趣小组利用上述材料研究该历史事件,从史料收集角度看,存在怎样的不足之处?

10.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材料二 各主要参战国伤亡人数占其总人口的比例

材料三 

请回答:

(1)结合图片及所学知识论述,“一战”带来了哪些后果?

(2)西欧在“一战”后相对衰落,主要原因和表现是什么?

1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美国对苏联实行《租借法》,从1941年到1945年,实际给苏联的军用物资约为1600万吨。

这些物资品种繁多,总价值为102亿美元。

——《世界历史》杂志

材料二 罗斯福说:

“假若我邻居的房子着了火,而我有一节花园浇水用的皮带管……我不会在救火前对他说:

‘老兄,这根水管花了15美元,你将按价付款才能使用。

’”——罗斯福1940年12月的演说词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美国对苏联实行《租借法》的直接原因是什么?

其根本动机是什么?

(2)材料二“假若我邻居的房子着了火”主要喻指什么?

为什么要用“邻居”来比喻?

(3)材料二“皮带管”主要喻指什么?

罗斯福演说的目的是什么?

12.识读下列两幅历史图片,请完成:

    

(1)图一说明了什么问题?

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有哪些?

(2)结合图二和所学知识,说明德国法西斯的内外政策。

(3)综合上述问题,谈谈图一和图二所示现象的主要影响。

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20世纪初,是一个躁动与不安的年代。

自从以机器与大都市为代表的工业文明出现以后,各殖民大国及某利益集团,就开始了一场世界范围内的新的角逐,最后由一个看似偶然的恐怖事件导致了人类有史以来最大的战争——第一次世界大战。

——丘吉尔《第一次世界大战回忆录》

材料二凡尔登战役成了一场消耗战。

德军集中兵力兵器包括使用喷火器、窒息性毒气和轰炸机,对西岸法军实施重点突击……6月下旬,德军首次使用光气窒息毒气弹和催泪弹猛攻苏维耶堡,在4公里宽的土地上发射11万发毒气弹,给法军造成重大伤亡……

材料三如下图:

——《世界通史参考资料》

材料四第一次世界大战历时四年,31个国家、15亿人口卷入战争,占当时世界人口的四分之三。

双方动员兵力达889个师共计7351万人。

大战死亡人数达到900万人,受伤2000多万人,另有350万人成为终身残疾。

所有参战国的战争费用达3000多亿美元。

因战争造成的经济损失更是无法计算。

第一次世界大战使德国耗费了1500亿马克的财富,近200万德国人葬身战场,连同被俘虏受伤的共达750万人,约占德国人口的六分之一,损失惨重。

1918年德国民用工业生产下降57%,农业收成减少50%,经济濒临崩溃。

(1)材料一“偶然的恐怖事件”是什么?

(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分析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根本原因和大战产生的重大结果。

(3)江泽民总书记曾在日内瓦裁军会议上指出:

中华民族是爱好和平的民族。

我们要牢记两次世界大战的惨痛教训,为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而坚持奋斗。

谈谈一战带给我们的教训和启示。

14.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36年2月,英国保守党的报纸说:

“如果让现在正在西班牙和法国流行的共产主义传染病传播到其他国家,那么已经在自己的国土上消灭了传染病的两个政府——德国和意大利政府会是我们最有益的朋友。

材料二 《反共产国际协定》签字后,德国外长里宾特洛甫说:

“形式上让我们还要把苏联当作主要敌人。

”日本驻英大使吉田茂指出:

“尽管(日本)军部说防共协定只不过是反共的意识形态问题,但这个完全是表面上的借口。

材料三 希特勒曾对他的党羽说:

“我必须……利用布尔什维主义的幽灵来遏制凡尔赛诸国,要使他们相信,德国是反对赤祸的决定性堡垒。

这是我们度过危机、摆脱《凡尔赛和约》和重新武装的唯一方法。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英国当时的什么外交思想?

(2)材料二中里宾特洛甫和吉田茂的话反映了德、日签约的意图是什么?

(3)材料三中希特勒的真实意图何在?

15.情境材料 朝鲜的存亡与中国的安危是密切关联的。

唇亡则齿寒,户破则堂危。

中国人民支援朝鲜人民的抗美战争不只是道义上的责任,而且和我国全体人民的切身利益密切地关联着,是为自卫的必要性所决定的。

——《各民主党派联合宣言》

探究思考 

(1)中国人民参加朝鲜战争的目的是什么?

其性质如何?

(2)中国为什么能够取得抗美援朝战争的伟大胜利?

参考答案

1.【答案】

(1)共同原因:

领土边界之争是主要矛盾;伊拉克奉行地区霸权主义政策,企图成为阿拉伯世界的盟主;争夺石油资源。

两场战争的联系:

两伊战争,两败俱伤,没有胜者,双方经济损失很大。

伊拉克因为两伊战争欠科威特140亿美元的债务。

伊拉克企图占领吞并科威特而将债务一笔勾销,因而出现海湾危机。

(2)三国相邻。

挑起者是伊拉克。

说明伊拉克推行地区霸权主义政策是海湾地区动荡不安的重要原因。

【解析】第

(1)问需要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与地图没有很大的关系。

两伊战争和海湾危机涉及三个中东国家:

伊拉克、伊朗、科威特。

其中,伊拉克是两次战争的挑起者。

因为伊拉克总统萨达姆推行地区霸权主义政策,企图成为阿拉伯世界的盟主,所以他利用民族矛盾、宗教矛盾以及领土之争挑起战争。

(2)问需结合地理知识回答。

2.【答案】

(1)1936年11月德日签订的《反共产国际协定》。

这一策略表面上打着“反共”的旗号,好像站在了英法的一边。

(2)原有的国际关系格局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由英法和美国主导,日德意三国受到束缚。

随着三个法西斯国家势力的增长,他们加快了侵略扩张的步伐,注定最终要打破原有的国际秩序。

(3)1935年德国撕毁《凡尔赛和约》,宣布实行普遍义务兵役制,1936年出兵占领莱菌非军事区;1935年意大利入侵埃塞俄比亚,以上两国挑战了英法主导的凡尔赛体系。

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挑战了美国主导的华盛顿体系。

【解析】本题以德日勾结签订《反共产国际协定》为突破口,考查迁移运用和分析理解的能力。

(1)问结合材料“利用布尔什维主义的幽灵来遏制凡尔赛诸国”思考回答。

(2)问应围绕旧格局由谁主导,而法西斯国家要打破旧格局回答。

第(3)问结合时间“20世纪30年代”,列举相关史实。

 

3.【答案】

(1)现象:

一战把世界各国都卷入了世界政治(战争)的漩涡。

主要趋势:

人类社会向整体化方向发展。

(2)影响:

大战使几个世纪以来形成的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格局受到挑战。

主要原因:

大战使德、奥崩溃,英、法遭重创,欧洲的国际地位下降,美、日等国乘大战之机迅速崛起。

(3)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和民族觉醒,掀起了民族解放运动的新高潮;在十月革命影响下欧洲各国掀起了无产阶级革命运动。

【解析】该材料提供的有效信息是:

一战席卷了每一个强国……全欧洲都加入了这场战争……中国劳工、非洲人等。

这说明战争的世界性及战争把各地区联系到一起。

所以第

(1)题就迎刃而解。

(2)题要联系一战对欧洲的打击,因为传统的世界格局是以欧洲为中心的。

第(3)题主要结合以前学过的相关知识回答。

4.【答案】 

(1)慕尼黑协定的签订。

不同点:

①对慕尼黑协定的评价不同:

张伯伦认为解决了“最后的”“最危险的”问题,丘吉尔认为是“最严重的”后果。

②对以前实行的绥靖政策的看法不同:

张伯伦认为是成功的;丘吉尔认为是失败的。

③对绥靖政策前途的预测不同:

张伯伦认为是“通向稳定”,丘吉尔认为是走向“灾难”。

(2)说明英国的态度相比于捷克斯洛伐克危机时有所变化,对波兰危机作出了较强硬的表态,但英国仍寄希望于绥靖政策。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从材料中获取信息并进行分析比较的能力。

(1)问第一小问从材料中“捷克斯洛伐克问题”可看出他们的辩论源于慕尼黑协定的签订。

第二小问通过阅读材料分两个大的层次去解决:

①两者对慕尼黑协定的评价;②两者对绥靖政策的评价。

(2)问通过对比材料一、三,我们可以看出张伯伦的态度发生了一定的变化,材料一中张伯伦视推行绥靖政策为己任,材料三中出现了较强硬的态度,但仍寄希望于通过谈判方式解决。

5.【答案】同意他的观点,理由应该从1916年以前同盟国集团控制了发动各次战役的主动权、各项战役基本上是同盟国集团主动发起、协约国集团被动反击方面去找,也就是说,战争是按照同盟国集团的步调进行的。

不同意他的观点,理由可以从战役的后果和影响方面分析,每次战役后,同盟国集团都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主动权也开始向协约国集团倾斜。

6.【答案】

(1)形成对峙的两大军事集团。

法德矛盾、俄奥矛盾、英德矛盾。

(2)意大利加入到协约国集团与同盟国作战。

帝国主义国家的外交,一切以其根本利益为转移。

(3)遍及欧亚非地区,战争主要在欧洲战场上进行,且有东、西两条主要战线;战争同时在陆上、海上进行;战争主要是在两大军事集团之间进行。

(4)腹背受敌,两线作战。

导致同盟国集团最终失败。

7.【答案】

(1)现象:

美国以“联合国军”的名义发动侵朝战争。

背景:

朝鲜内战爆发后,美国操纵联合国安理会通过决议,由美国组织“联合国军”干涉朝鲜内政。

(2)原因:

美国纠集“联合国军”发动侵朝战争;美军派遣第七舰队插手中国内政;侵朝美军威胁中国安全;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请求中国援朝。

(3)结果:

美国被迫在停战协定上签字,朝鲜战争宣告结束。

因素:

朝鲜人民的英勇反击;中国人民的抗美援朝斗争;苏联对朝鲜的军事援助和外交声援。

(4)理解:

朝鲜战争以中朝两国的胜利而结束;美军不可战胜的神话被打破;美国扼杀亚洲社会主义国家的企图失败。

(如答其他且符合题意,同样正确)

【解析】第

(1)问中的“现象”可依据材料一中美国军队的数量等信息进行判断,“背景”需要结合朝鲜内战爆发时的状况进行分析;第

(2)问应联系朝鲜战争爆发后的状况,从美国、朝鲜等方面进行概括和说明;第(3)问中的“结果”可结合材料三中“交战双方签署停战协定”等信息进行归纳,“因素”应从朝鲜、中国、苏联三个方面进行说明;第(4)问应结合朝鲜战争的结果和影响,从中朝两国、美国等方面进行概括和总结。

8.【答案】

(1)现象:

一战把世界各国都卷入了世界政治(战争)的漩涡。

主要趋势:

人类社会向整体化方向发展。

(2)影响:

大战使几个世纪以来形成的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格局受到挑战。

主要原因:

大战使德、奥崩溃,英、法遭重创,欧洲的国际地位下降,美、日等国乘大战之机迅速崛起。

(3)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和民族觉醒,掀起了民族解放运动的新高潮;在十月革命影响下欧洲各国掀起了无产阶级革命运动。

【解析】该材料提供的有效信息是:

一战席卷了每一个强国……全欧洲都加入了这场战争……中国劳工、非洲人等。

这说明战争的世界性及战争把各地区联系到一起。

所以第

(1)题就迎刃而解。

(2)题要联系一战对欧洲的打击,因为传统的世界格局是以欧洲为中心的。

第(3)题主要结合以前学过的相关知识回答。

9.【答案】 

(1)朝鲜战争(或朝鲜战争的爆发)。

战争爆发的时间。

(2)不同:

材料一认为,可能是苏联人策划了这一进攻;材料二、三认为,朝鲜南方军队在美国的支持或预谋下发动内战。

特点:

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和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之间的对立和激烈斗争。

(答美苏冷战、美苏对抗也可)

(3)缺陷:

缺少当事方(朝鲜和韩国)观点的相关史料,缺少该事件相关的原始史料。

10.【答案】 

(1)后果:

①人员伤亡严重:

大量士兵在作战中伤亡,很多平民也因战争而受伤或丧生。

②经济遭受损失,城市出现萧条景象;工业生产因战争而受到影响甚至陷于停顿,城市萧条。

(2)主要原因:

①大战使欧洲遭受重创,引发严重的经济、政治危机;②美日迅速崛起。

表现:

第一,大战使欧洲失去大量海外投资,工业遭到严重破坏,在世界上的财政金融地位急剧下降,对世界经济的控制力不断减弱;第二,德意志、奥匈帝国战败,英法等战胜国也遭受重创,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格局受到了挑战。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识图及从图表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从材料一、二中可以得出,人员伤亡严重,从材料三可以看出城市及工业生产等遭到严重破坏。

11.【答案】 

(1)直接原因:

苏德战争爆发,苏联面临着巨大压力;法西斯势力日益嚣张。

根本动机:

为了美国自身的安全和利益。

(2)喻指英国遭到法西斯德国的侵略。

邻居着火威胁自家,喻意法西斯德国侵略英国直接构成了对美国的威胁。

(3)喻指武器、弹药等战争工具。

罗斯福演说的目的是要争取通过《租借法》,授权总统可以向“对于美国防务至关重要的”国家出售、转让、交换、出借军事设备和其他物品。

【解析】 本题围绕美国改变对法西斯的态度选取材料,解答时应注意分析美国实施《租借法》的原因及目的。

(1)问应围绕美国维护自身利益分析作答。

(2)问和第(3)问应注意结合美国“租借法案”的实施,认识罗斯福的演说。

12.【答案】

(1)说明:

德国法西斯专政的建立。

原因:

经济危机的沉重打击;纳粹运动的迅猛发展;垄断资产阶级的支持。

(2)对内实行一党专政和个人独裁,确立战争经济体制;对外扩军备战,积极进行侵略扩张。

(3)德国走上对内实行恐怖独裁、对外侵略扩张的道路,导致了欧洲战争策源地的形成。

【解析】第

(1)问中“说明的问题”可结合图一中“出任德国总理”等信息进行判断,“原因”需要从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等方面进行归纳;第

(2)问应结合图二中“战争宣传”等信息,从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进行说明;第(3)问需要结合所学知识,从德国形势和国际形势两个角度进行概括。

13.【答案】

(1)萨拉热窝事件,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

(2)根本原因:

资本主义国家之间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加剧,帝国主义国家要求按照自己的实力重新瓜分世界。

结果:

给人类造成巨大的物质和精神损失,严重削弱了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力量,摧毁了俄罗斯、德意志、奥匈、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削弱了英、法、意大利等资本主义国家,但美国、日本等国家乘大战之机迅速崛起;另一方面十月革命取得了胜利,战后初期,资本主义国家的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和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出现了高涨的新局面。

(3)人类发展需要和平的环境,和平环境需要全人类共同营造。

【解析】第

(1)题属于基础知识题,即一战导火线;第

(2)题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结果注意分析全面;第(3)题注意分析的角度,一方面人类发展需要和平的环境,另一方面和平需要全人类共同营造。

14.【答案】

(1)因惧怕共产主义甚于惧怕法西斯主义而不惜推行绥靖政策,把德国作为反共反苏的桥头堡。

(2)利用“反共产国际”的旗号勾结起来,蒙蔽西方资本主义国家。

(3)继续以“反共”为幌子,蒙蔽以英法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并图谋乘机扩张势力,东山再起。

【解析】第

(1)问结合材料“共产主义传染病传播到其他国家”“德国和意大利政府会是我们最有益的朋友”回答。

(2)问概括材料“形式上让我们还要把苏联当作主要敌人”“防共协定……完全是表面上的借口”进行判断。

第(3)问概括归纳材料“利用布尔什维主义的幽灵来遏制凡尔赛诸国”“这是我们度过危机、摆脱《凡尔赛和约》和重新武装的唯一方法”综合考虑。

 

15.【答案】

(1)目的:

保家卫国,维护世界和平。

性质:

是一场反侵略的正义战争。

(2)中国进行的是正义的战争;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全国人民的支援;中朝军民团结战斗;中国人民志愿军战略战术运用得当;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的大力支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少儿英语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