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七八单元.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103121 上传时间:2023-05-23 格式:DOCX 页数:60 大小:60.5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七八单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0页
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七八单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0页
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七八单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0页
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七八单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0页
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七八单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0页
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七八单元.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60页
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七八单元.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60页
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七八单元.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60页
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七八单元.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60页
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七八单元.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60页
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七八单元.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60页
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七八单元.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60页
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七八单元.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60页
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七八单元.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60页
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七八单元.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60页
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七八单元.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60页
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七八单元.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60页
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七八单元.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60页
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七八单元.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60页
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七八单元.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60页
亲,该文档总共6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七八单元.docx

《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七八单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七八单元.docx(6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七八单元.docx

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七八单元

总第88、89、90课时

25、两个铁球同时落地

教材分析:

1.课文简说。

这篇课文讲述了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在年轻时代追求真理的过程中,敢于挑战权威,对人人信奉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所谓真理产生了怀疑,经过反复试验求证后,在人们的辱骂与猜疑中走上比萨斜塔,用事实验证了真理。

课文赞扬了伽利略不迷信权威的独立人格和执著追求真理的精神。

本文故事引人入胜,叙述条理清晰,结构严谨。

在写法上有两个突出特点,一是通过从质疑、求证到公开试验这样的具体事例来表现人物品质,二是通过环境或侧面描写来烘托人物,在第2自然段和第5自然段,通过人们对亚里士多德的信奉和对伽利略的嘲讽的描写,衬托出了伽利略追求真理的执著精神,说明了伽利略在双方力量对比极为悬殊的情况下,他在冒着多么大的风险!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让学生感受并学习伽利略大胆怀疑、相信科学、执著追求的精神;二是结合理解课文,学习作者通过典型事例表现人物品质的方法。

教学目标:

1.认识3个字,会写12个字。

正确读写“辩论、寻常、解答、信奉、容许、违背、曾经、拖住、解释、教授、宣布、固执、胆大妄为”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试验过程,学习伽利略不迷信权威,执著求实地探求科学真理的精神。

4.初步学习通过对具体事例及人物的动作、语言等描写来表现人物品质的方法。

课文重点:

4,5.6段。

朗读训练点:

第6自然段。

读写结合点:

以《伽利略走下斜塔后》为题写一段话,注意对人物语言、动作的描写。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和难点是理解伽利略试验的过程与结论,并受到启发,初步学习一些描写人物的基本方法。

教学准备:

布置学生收集伽利略和亚里士多德的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三课时。

预习提纲:

1.根据常规预习要求预习课文。

2.读读记记下列词语,并在文中标画出来。

辩论寻常解答信奉容许违背

曾经拖住解释教授宣布固执胆大妄为

3.抄写课文中的生字词,看看谁写得又干净又漂亮。

4.把下面的多音字整理在课本上(注音、组词)

着更的为

5.结合上下文(或查词典)解释词语。

(写在课本上)

信奉固执胆大妄为

6.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7.读课文完成以下问题。

(1)画出文中描写伽利略疑问的句子,读一读,想想他的疑问是怎样产生的?

(2)伽利略为了证明自己的想法是正确的,是怎样进行试验的?

别人有哪些反应?

(3)谈一谈你对这句话“这时大家才明白,原来像亚里士多德这样的大哲学家,说的话也不是全都对的。

”的理解。

8.通过各种途径了解伽利略,并了解一下他的成就。

9.质疑。

(至少提出2个问题,并在文中做好标记)

教学过程:

一、      成果展示。

1、指名读生字,自主记忆字形。

导入新课,检查预习

2、指名分段读课文,检查是否读流利。

注意正音:

着地 违背 的确 固执

同时画出你最受启发的句子,想想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3、同学们,我们已经初步预习了课文(板书课题),这个试验是谁做的,在什么情况下、怎样做的?

为什么要做这个试验?

连起来说一说。

二、精讲点拨。

结合重点语段,感知人物形象,填空并说明理由。

读第—自然段,思考:

  

(1)这一段讲什么?

(讲人们称伽利略为辩论家)

  

(2)什么样的人叫“辩论家”?

人们为什么称伽利略为辩论家?

(辩论家指有一定辩论口才和辩论能力的人。

因为伽利略在学校念书的时候,提出的问题,有的连老师也无法解答,可见伽利略当学生时候就善于思考,有自己独到的见解)

  (3)根据老师刚才的叙述,想—想“不寻常”在文中是什么意思?

(不平常,不简单。

伽利略平时肯动脑,善思考,能发现疑问,与其他同学不一样)

引导结合重点语段体会人物的精神品质,并指导有感情朗读。

如:

伽利略是一个()的科学家。

(一)  认真读第三自然段。

二)朗读课文第四自然段

  1.读后思考:

伽利略是怎样用事实来证明的?

(经过多次试验来证明)

  2.为什么要进行多次试验?

(一次试验,没有说服力,要经过多次试验才能说明问题。

伽利略进行了许多次试验)请找出能反映试验多次的—个词语,说说它的意思。

(总是同时着地的“总是”一词。

它的意思是每一次都这样)

  3.伽利略多次试验的结果怎样?

(两个不同重量的铁球同时从同一高处落下,总是同时着地,铁球往下落的速度跟铁球的轻重没有关系)

  4.齐读这段话,加深印象。

伽利略是一个(善于思考的)科学家。

1、汇报并说明理由:

伽利略在念书时就提出都是难以解答的问题,被同学们称为“辩论家”;15岁时就对里士多德的话提出了质疑。

亚里士多德在众的眼里是趔的化身,他的话不容置疑,可伽利略经过严密思考后却发现了疑点。

所以说他关于思考。

教师引导:

那就请同学们再次认真读第三自然段,能否用简单的方式说明伽利略的思考过程,可以与同学们讨论,也可以请都是帮忙。

(算式法10+1<10)两个铁球拴在一起,落得慢的会拖往落得快的,落下的速度应该比10磅的慢;10+1>10两个铁球拴在一起,就有11个磅重,落下的速度应当比10磅快。

图示法等)

2、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读出伽利略思维的严密,注意“如果…那么”“…但是”“如果…就…”这样的关联词语,来突出伽利略的质疑是经过严密的逻辑思考,不是妄下结论。

(二)  认真读第五自然段。

伽利略是一个(执著追求真理)的科学家。

1、学生汇报:

在当时,众人都信奉亚里士多德,并把他的话汪作不容置疑的真理,伽利略却大胆质疑,说明他不迷信权威,只追求真理(教师引导理解“信奉”)

伽利略为了追求真理,反复做了多次实验来证实,并且要面对无数人的讥笑与嘲讽,在比萨斜塔上公开试验。

2、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五自然段。

3、伽利略是一个(勇敢)的科学家。

4、学生汇报:

面对众的怀疑、嘲笑与讥讽,伽利略没有退缩,仍然坚持公开试验,他顶着巨大的心理压力,在追求真理的路上表现得十分勇敢。

教师补充阅读资料《布鲁诺》,使学生了解到伽利略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这样做,是有着生命危险的,这更体现了他献身科学的精神。

三、升华情感,体会写法

1、就是这样一位伟大的科学家,在比萨斜塔上做了这个著名的试验。

(出增示图投影,教师范读第六自然段)

2、请同学们把最后一句话抄写下来,并反复地读一读,再说说自己的体会。

(我们应该尊敬知识渊博的人,但不要迷信他)

(任何人都不是十全十美的,都会有出错的地方)

(盲目迷信和崇拜任何人都是愚蠢的行为)

3、伽利略做这个实验的意义不公仅在于证明亚里士多德是错的,更重要的是使从们树立起正确的科学观,那就是不迷信权威,执著地追求真理。

请同学们再次默读课文,看课文是通过怎样4的描写使我们感受到伽利略的精神的。

(学生默读勾画)

4、交流。

如对人物的心理、动作、语言等的描写。

怎样说,怎样做。

以《伽利略走下斜塔后》为题写一段话,注意对人物语言、动作的描写。

推荐课外阅读《世界上下五千年》,走近并结识更多的伟人。

板书设计:

25两个铁球同时着地

产生疑问→公开试验→得出结论

(铁球往下落的速度跟铁球的轻重没有关系)

限时作业。

一、听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选择正确的读音打“√”。

着(zhuózháo)地更(gènggēng)正

的(dídì)确胆大妄为(wèiwéi)

三、联系上下文解释词语。

信奉:

四、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的      ,他说的话被当作         。

伽利略在年轻时被同学称为“           ”。

2.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伽利略决定在          作一次公开试验。

虽然当时受到很多人的          和           ,但事实证明了真理。

本课赞扬了伽利略的      人格和              的精神。

五、从“这时大家才明白,原来像亚里士多德这样的大哲学家,说的话也不是全都对的。

”这句话中你体会到什么?

教学反思:

我觉的一节精彩的有智慧的语文课,不在于教师讲授无数个知识点,而在于学生提出更多的为什么;不在于教师运用什么方法,而在于学生是否在学习过程中大量的参与和自由表达的机会;不在于设计的课堂有无基础型、拓展型或研究型之分,而于于学生是否对所学的东西感兴趣,通过学习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不在于学生从课本中接受了多少,而在于他们质疑和评判了多少,在于他们是否展开想象的翅膀,拓展广阔的心灵,在于学生对自己的发展是否有足够的自信。

总第91、92课时26*全神贯注

教材解读:

这篇略读课文,生动地记叙了法国大雕塑家罗丹邀请奥地利作家斯蒂芬·茨威格到家里做客,自己却如痴如醉地投入到工作之中,完全忘记了客人的事。

文中对罗丹语言、神态和动作的描写,生动传神,使我们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充分表现出了罗丹全神贯注的工作态度和对艺术执著追求的精神。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让学生学习做事要有执著的态度和全神贯注的精神,培养一丝不苟的作风;二是初步学习通过人物言行等描写表现人物的品质。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6个生字,结合上下文体会新词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体会并学习全神贯注的工作态度及通过具体事例表现人物品质的写法。

教学重点和难点:

通过人物言行体会“全神贯注”的含义,学习描写人物的方法;联系实际体会课文最后一段话的含义。

课文重点:

第二段。

朗读训练点:

第五段。

读写结合点:

仿写。

教学准备:

课前搜集关于罗丹的图文资料,名人名言投影片。

教学时间:

两课时。

预习提纲:

1.根据常规预习要求预习课文。

2.读读记记下列词语,并在文中标画出来。

邀请挚友仪态端庄叽里咕噜痴笑上锁

3.抄写课文中的生字词,看看谁写得又干净又漂亮。

4.结合上下文(或查词典)解释词语。

(写在课本上)

全神贯注仪态端庄端详径自

5.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提示:

(这篇课文主要写谁,因什么事而全神贯注?

6.读课文完成以下问题。

(1)画出文中描写罗丹全神贯注工作时的语言、神态和动作的句子,读一读,体会体会罗丹的全神贯注的工作作风与作者形象生动的语言是怎样结合起来的?

(2)谈一谈你对这句话“那一天下午,我在罗丹工作室里学到的,比我多年在学校里学到的还要多。

因为从那时起,我知道人类的一切工作,如果值得去做,而且要做得好,就应该全神贯注。

”的理解。

7.读课后的“资料袋”,欣赏罗丹的传世杰作,认识罗丹的精神。

8.质疑。

(至少提出2个问题,并在文中做好标记)

教学过程:

一、成果展示。

1、检查识字,用生字卡片了解并巩固识记,多笔画字可辨形认读。

(如,邀挚痴锁)

2、自读课文,要求用“全神贯注”说一句话,来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二、阅读、点拨感悟

(一)、带着问题读书,并把问题连起来说一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1、以自读为重点,读出全神贯注

2、默读,把自己认为最能表现罗丹工作时全神贯注的句子画下来,并做一些批注。

罗丹一会儿上前,一会儿后退,嘴里叽哩咕噜的,好像跟谁在说悄悄话。

(罗丹一会儿近观,寻找细微的毛病;一会儿远观,观察整体;一边还自言自语,说着自己发现的问题。

忽然眼睛闪着异样的光,似乎在跟谁激烈地争吵。

(罗丹忽然有了灵感,想到了比较满意的修改方案,但又在反复推敲,仔细斟酌。

他把地板踩得吱吱响,手不停地挥动……(罗丹在紧张忙碌地修改塑像。

他像喝醉了酒一样,整个世界对他来讲好像已经消失了。

(罗丹心里只有一个念头,就是使塑像更完美,他已完全忘记了周围的一切,连同自己的朋友也忘了,完全沉醉于他的艺术世界中。

大约过了一个小时,罗丹才停下来,对着女像痴痴地微笑,然后轻轻地吁了口气,重新把湿布披在塑像上。

(罗丹经过长达一个小时全神贯注的工作,对自己修改的作品终于满意了,感觉到轻松和高兴。

4、放声练习朗读,结合插图,把自己的感受读出来。

(二)、以诵读为重点,感受全神贯注

1、同一段落比赛读,结合课文内容,说说对重点语句的理解,从而使学生能体会得深刻,读得动情。

(如,第一自然段,通过罗丹语言中的“偏了点儿,等一等”等诩,说明在朋友认为是杰作的情况下,罗丹仍能找到瑕疵,并“立刻”修改,表明他精益求精、严肃认真的工作态度。

读时应能领会到这一点。

2、第二自然段作为重点段落,要读出罗丹动作神态的变化,谳出工作的时间长和如痴如醉的状态,谳出罗丹全神贯注的工作情景。

可通过多名学生比赛读、教师范读、看插图想象情境读多种开工,将这一段读充分,在评读中逐步深入体会罗丹工作时全身心的投入。

3、再次出示最后一段话,结合自己的学习和生活谈感受,加深对“全神贯注”一词的理解。

(三)、体会写法,积累语言。

1、再次速读课文,作者是怎样写出罗丹全神贯注的工作态度的,说说自己的发现。

(对人物的语言、动作描写)

2、选择你认为描写最精彩的句子摘抄下来。

三、拓展:

师生共同背诵名人名言。

如:

天才就是这样,终身努力,便成天才。

——门捷列夫

天才免不了有障碍,因为障碍会创造天才。

——罗曼。

罗兰

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

——爱迪生

师生共同背诵名人名言。

如:

天才就是这样,终身努力,便成天才。

——门捷列夫

天才免不了有障碍,因为障碍会创造天才。

——罗曼。

罗兰

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

——爱迪生

板书设计:

26*全神贯注

语言:

不,还有毛病左肩偏了点儿,脸上

上前后退叽里咕噜

全神贯注动作踩得吱吱响不停地挥动

微笑吁

神态:

激动→更加激动→像喝醉了酒→痴

限时作业:

一、选择正确的读音打“√”。

挚友(zìzhì)痴笑(zhīchī)

上锁(suǒshuǒ)邀请(yāoyō)

二、联系上下文解释词语。

全神贯注:

仪态端庄:

三、请给下面的句子加上合适的标点。

罗丹自己端详一阵却皱着眉头说啊不还有毛病左肩偏了点儿脸上对不起请等一等他立刻拿起抹刀修改起来

四、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仿写。

茨威格是怎样全神贯注地看罗丹修改女像的?

想象茨威格的动作、神态、语言来写一写。

(可以自个儿写,也可以模仿罗丹全神贯注修改女像的句子来写)

只见茨威格一会儿,一会儿,脸上(嘴角、眼睛),好像。

 教学反思:

这节课体现了新课标中提出的尊重学生独特的体验与感悟,体现了个性化的阅读。

你觉得哪一句最能体现罗丹的全神贯注就读哪一句,你觉得应该怎样朗读,由你所体会到的情感所决定,不必一个模式,一种腔调,你能猜出老师要提什么样的问题吗等等。

老师有给学生个性化读书和培养创新精神的意识。

但其中也不乏老师的点拨与鼓励。

再如,这节课也体现了新课标中提出的以读代讲,以读代答,读中感知,读中感悟,读中感情,读中理解,受到熏陶。

在读中去与文本对话,生生对话,师生对话,老师完全成了参与读,参与对话中的一员。

总第93、94、95课时27、鱼游到了纸上

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精读课文。

文章按事情发展顺序,以青年人“特别”的举止为线索,随着“我”对他认识的不断深入,一位勤奋专注、画技高超的残疾人形象跃然纸上,作者的敬佩之情也越来越浓。

 

课文在写法上有两个特点,一是人物描写细致入微,对聋哑青年的外貌、神态、动作刻画传神;二是语言平实而含义深刻,很有启发性,令人回味无穷。

 

学习这篇课文的目的,一是让学生从青年人做事勤奋、精神专注中受到的感染,培养坚持不懈的品质;二是学习作者对人物的观察和描写方法。

 

教学本文的重点是引导学生从语言文字中体会文章说明的道理,受到启发,教学的难点是理解“鱼游到了纸上”与“鱼游到了心里”的关系。

 

一、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学习课文中的聋哑青年做事勤奋、专注的优秀的品质。

  2、学习作者留心周围事物和描写人物的方法。

  3、理解重点词句。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体会文章说明的道理

难点:

理解“鱼游到了纸上”与“鱼游到了心里”的关系。

读写结合点:

课本130页小练笔

感情朗读训练点:

5到13段

教学准备:

教师:

多媒体课件

学生:

完成预习提纲

预习提纲:

导语:

同学们,我们都知道鱼是在水里游的,可是今天,

 我们要学的这篇文章却是《鱼游到了纸上》,怎么回事呢?

大家快打开书读一读吧!

1.根据常规预习要求预习课文。

2.读读记记下列词语,并在文中标画出来。

清澈水壶罢了鱼缸绣花厂徽挥笔聋哑人

花港清澈见底赏心悦目一丝不苟融为一体

3.结合上下文(或查词典)解释词语。

泉白如玉一丝不苟融为一体赏心悦目工笔速写

4.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5.读课文完成以下问题,在文中标出相关的句子。

(1)“我”是怎样认识那位举止特别的青年的?

他有什么“特别”的地方?

从哪看出这是个聋哑青年?

(2)为什么说“鱼游到了他的纸上”?

作者在写法上是通过怎样的描写,使你感受到“鱼游到了纸上”的,在文中做批注。

(3)“鱼先游到了我心里”是什么意思?

“游到心里”和“游到了纸上”是什么关系?

6.把描写聋哑青年看鱼、画鱼的句子选一句抄写下来。

7.质疑。

(至少提出2个问题,并在文中做好标记)

 课时:

三课时

教学过程:

一、成果展示:

1、检查生字词。

出示:

花港 清澈见底 一壶茶 赏心悦目 罢了 工笔细描 一丝不苟

   绣花 细致 挥笔速写 融为一体 厂徽 咯噔 聋哑 

2、大家词语读得不错,那课文呢?

谁先来读读课文。

指名几位学生读课文,其他同学评议。

3、虽然这几个同学有些地方读错了,但老师发现他们个个都读得很认真,一点都不马虎。

他们这样的表现可以用哪个词来形容?

(一丝不苟),“苟”字什么意思?

一丝不苟就是?

课文中指谁干什么一丝不苟?

(板书:

聋哑青年)

4、听写本课的词语

5、指导书写

你认为哪个字最容易写错?

教学“徽”字,注意跟“微”的区别。

在书上写2个“徽”字,同桌互相校对。

6、让学生提出质疑重点:

(师改写“游”字)质疑:

不对吧,鱼怎么会游到纸上呢?

应该在水里游的呀。

  二、精读感悟,

(一)体会“画技高超”研读课文,体会人物品质。

A.出示问题1:

课文中哪些句子,使你感受到青年的“忘我”?

请选择你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边读边用“——”画出有关句子,并说说自己的体会,有感情朗读。

1、学生自读课文,圈点勾画,体会字词句含义,有感情朗读。

2、全班交流,教师引导学生品味语句并借助多媒体来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让其体会青年画家技法之高超。

B.问题2:

这位聋哑青年怎样把鱼画的鲜活逼真,如同游到了纸上?

请一边默读课文,一边用“~~~~”画出有关句子,体会字词句的含义,将你的感受读出来。

1、学生进行“读——思——画——批——读”,教师巡视指导。

2、全班交流。

我引导学生通过品词析句,并用多种方法阅读,如:

指名读、范读、比赛读、评价读等,体会青年人虽然聋哑,但专注和勤奋,这是他画的鱼之所以栩栩如生、赢得了大家赞叹的原因。

过渡:

接下去,就让我们一起走近这位聋哑青年,请大家快速默读课文,看看课文哪些地方写到他画的鱼游到了纸上?

把它划出来。

在一旁写上批注。

集体交流

  1、课文有三处写到了鱼游到了纸上,但最直接最明显的是一个小女孩说的话。

出示:

“哟,金鱼游到了他的纸上来啦!

”一个女孩惊奇地叫起来。

2、谁来朗读这一句?

从一个“哟”字,你体会到了什么?

你再来读读。

3、指名几个同学来读读。

  师引读:

一个“哟“字,就引来了许多游客的目光,我挤过去一看,原来是――(出示:

“我挤过去一看,原来是那位青年在静静地画画。

他有时工笔细描,把金鱼的每个部位一丝不苟地画下来,像姑娘绣花那样细致;有时又挥笔速写,很快地画出金鱼的动态,仿佛金鱼在纸上游动。

”)

 (1)细细读读这句话,说说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从哪些词语体会到的?

可以拿出笔在旁边写写批注

(引导学生从重点词语:

工笔细描、一丝不苟、像姑娘绣花、细致、挥笔速写这些重点词语进行理解。

)(板书:

画技高超)

(2)师及时评价:

你体会得真好,能把你的体会通过朗读表现出来吗?

(3)多可爱的金鱼呀,让我们来美美地读一读!

(师生分读。

)我挤过去一看,原来是——他有时——有时又——(“工笔细描”这句子要读出青年的细致,“挥笔速写”这一句要读得稍快,)

(4)多么生动的一幅画呀。

听大家读得那么好,老师也想读了,可以吗?

大家闭上眼睛,一边听,一边感受年轻人画鱼的情景。

说说在你眼前都浮现出金鱼的哪些动态了?

出示,口头填空:

看着看着,那画板似乎游动起来,你瞧,一条金鱼在   ,那一条金鱼正   ,那边的一群金鱼在    。

(5)多么活泼可爱的一群金鱼呀,让我们带着刚才的想象,加上你们的动作,再来美美地读一读!

(6)是呀,青年的画技真是太了不起了!

如果你就是旁边的围观者,你会怎么赞叹?

4、再次出示句子:

“哟,金鱼游到了他的纸上来啦!

”一个女孩惊奇地叫起来。

(1)谁来惊奇地赞一赞?

(师:

哟,你读得真好,我听出了你对这位青年的赞叹)

(2)女游客来赞一赞。

(3)男游客们来赞一赞。

(允许学生用不同的语气读。

5、一个“游”字把金鱼画活了,用得多好呀,咱们也来用一用。

出示:

把鸟画活了,应是:

鸟(

)了纸上。

把青蛙画活了,应是:

青蛙(

)了纸上。

(二),品读“特别”,感受勤奋专注

1、如此生动的一副画,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前来驻足观看。

出示:

围观的人越来越多,大家赞叹着,议论着,唯一没有任何反应的是他自己,他好象和游鱼已经融为一体了。

(1)指名来读。

你从这句话中又体会到什么。

“融为一体”什么意思?

谁和谁融合在一起,体会到什么?

(板书:

专注)

(2)是呀,此时青年已经和金鱼融为一体了。

好像青年就是――金鱼,金鱼好像就是――青年,他爱鱼已到了忘我的境界。

让我们带着自己的这份理解和感受读读这句话。

2、聋哑青年如此专注,如此认真地画鱼、看鱼的句子,在文中随处可见。

请大家再细细读读课文的1至8小节,找一找,你还从哪些句子,哪些词,甚至是哪些标点,感受到青年的专注,把它划起来,可以写写你的体会,也可以与同桌轻轻交流。

3、根据学生回答,出示:

他老是一个人呆呆在站在金鱼缸边,静静地看着金鱼在水里游动,而且从来不说一句话。

(1)你是怎么理解这句话的?

抓“老是”、“呆呆”、“静静”“从来不说一句话”来理解。

“老是”体会到青年爱看鱼;“呆呆”写出了青年看鱼看得入神,着迷;“静静”体会到青年在用心记鱼的样子。

(2)指导朗读

A你体会得真好,你能把自己的感受读出来吗?

B你真会读书,相信你读得更棒!

……。

(3)引读,是呀,聋哑青年看鱼就是专注这么忘我。

假如星期天,风和日丽,他就这样——

  假如这个星期天,寒风凛冽,他也──

如果这个星期天,烈日炎炎,太阳炙烤着大地,他仍旧──

4、不管春夏秋冬,严寒酷暑,为了画好鱼,聋哑青年都要来玉泉来看金鱼。

此时此刻,你想这位聋哑青年说些什么吗?

拿出你们的笔,写一写吧。

(学生写话)(板书:

勤奋)

5、指名说。

6、是呀,聋哑青年这种专注忘我的精神深深地打动着身边的每一个人,让我们把对青年的赞叹融入到我们的朗读中。

(再次出示:

他老是一个人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