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四年级语文桂林山水教学设计.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104448 上传时间:2023-05-23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119.7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四年级语文桂林山水教学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小学四年级语文桂林山水教学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小学四年级语文桂林山水教学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小学四年级语文桂林山水教学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小学四年级语文桂林山水教学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小学四年级语文桂林山水教学设计.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0页
小学四年级语文桂林山水教学设计.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0页
小学四年级语文桂林山水教学设计.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0页
小学四年级语文桂林山水教学设计.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0页
小学四年级语文桂林山水教学设计.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小学四年级语文桂林山水教学设计.docx

《小学四年级语文桂林山水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四年级语文桂林山水教学设计.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小学四年级语文桂林山水教学设计.docx

小学四年级语文桂林山水教学设计

《桂林山水》教学设计

西和县姜席镇上胡小学胡少平

一、教材分析(概述)

《桂林山水》是九年义务教育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的课文,这是一篇典型的写景的文章,全文共四个自然段,以总分总的结构,抓住桂林的水静、清、绿和桂林的山奇、秀、险的特点,生动得描绘了桂林山水的秀丽风光。

语言优美流畅,描述生动逼真,赞美了祖国的锦绣河山,表达了作者热爱祖国山水的思想感情。

很显然,这是一篇适合对小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好教材!

二、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通过看图和理解课文,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受到热爱祖国锦绣河山的思想教育,陶冶其爱美的情趣。

2.引导学生学习作者细致观察和具体形象的描写景物的方法,培养观察能力和理解、表达能力;了解分号的用法;模仿课文例段,学习用相同的句式写一段话。

3.指导学生学习本课11个生字,会认8个生字,联系课文理解“荡漾、玩赏、屏障、竹筏、波澜壮阔、水平如镜、峰峦雄伟、拔地而起、连绵不断”等词语。

4.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知识与技能]

(1)掌握本课生字词

(2)了解课文内容,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

(3)认真读课文的最后一段,联系上下文,说说自己对桂林山水的感受。

(4)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过程与方法]

(1)以朗读代替讲解,欣赏桂林山水的美。

(2)运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对最后一段展开想象,谈谈感受。

[情感与评价]

理解作者的情怀,热爱祖国的山河。

三、学习特征分析

1.指导学生理解第二、三自然段,了解漓江水和桂林山的特点。

2.指导学生想象“这样的山围绕着这样的水,这样的水倒映着这样的山”是怎样的景象。

四、教学策略的选择与设计

采用启发式,问答式进行教学,分2课时

五、教学资源与工具设计

教学挂图,课件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谈话导入]

同学们,你们知道广西最美的风景是什么吗?

?

?

对!

桂林山水(板书)。

那么,谁去过桂林欣赏过这一美景,可以给我们介绍一下么?

学生自由描述。

教师附和:

是啊,大自然的美比人工雕琢的美更让人感到神奇。

(听你这么一说我真想快点去看看呢。

)咱们没去过也不遗憾,来,现在我们就随着作者到桂林去游山玩水,好吗?

[初读课文,学习字词]

1.教师:

我们快来读书吧,看看作者陈淼是运用怎样的语言让桂林山水跃然纸上的。

这一遍读书,请同学们注意把课文读正确,读熟练,尤其要注意生字的读音,没读好的地方可以反复练一练。

2.检查生字词的读音。

一些较难读好的四字词要特别注意:

波澜壮阔、水平如镜、峰峦雄伟、拔地而起、连绵不断。

3.指名读通课文。

[整体感知,领略美感]

1.教师:

同学们读得多认真呀!

大家预习时读课文了吧,现在又读了课文,你最想说的感受是什么呢?

(学生纷纷发表见解。

2.教师小结:

看来,大家都有一个共同的感受,那就是?

?

美。

(板书:

美)同学们从整体上把握了课文的主要内容,但要充分领略桂林山水的美,这还远远不够。

下面我们该怎样读书呢?

(学生自由发言。

3.教师小结提炼:

我们可以一边读一边展开想象;我们可以抓住重点的词句体会作者这样写的好处;我们可以欣赏作者的表达手法……

这就叫做“品味语言”。

[精读第二段,品味语言]

1.大家自由地读一读第二段课文,这一遍读书,我们可以静下心来,咬文嚼字地一边读,一边发挥自己的想象力,看能不能在脑海里再现桂林山水的美丽画面。

你仿佛看到什么了呢?

学生若答:

当我读到……,我仿佛看到了波澜壮阔的大海,又看到了非常平静的西湖的水。

教师则教学:

这里用了一个什么词?

(水平如镜)不知道你是否发现,这个词含有什么表达手法呢?

(比喻)

指导读词。

教师:

“波澜壮阔”在这里是什么意思呢?

(海水一浪赶着一浪,奔涌向前。

)声势浩大呀!

大家再听我说一句话:

“反抗日本帝国主义的群众运动波澜壮阔。

”和刚才的意思一样吗?

看来,理解词语要联系句子才行,有时同一个词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意思完全不同了。

你又仿佛看到了什么呢?

学生若答:

当我读到漓江的水真静啊……时,我仿佛看见漓江的水非常的安静,一点声音也听不到,也看不到它在流动;仿佛看见漓江的水清澈见底,江底的沙石都清晰可见;仿佛看见漓江的水非常的绿……

教师则教学:

同学们都根据文中的词句展开了丰富的想象,这也是一种品味语言的好方法。

2.比较句子。

看看,跟你们想象的一样吗?

?

?

看配乐课件,教师旁白:

这就是漓江的水,静静的,清清的,绿绿的,美吗?

那么,把你最喜欢的句子读给我们听听吧(估计多数学生会读第二句)。

老师也是一读这一段就喜欢上了这一句,它好在哪里呢?

请看大屏幕,我们来比较一下?

?

(出示一句就请同学读一句。

漓江的水真静啊!

漓江的水真清啊!

漓江的水真绿啊!

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很清,可以看得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多绿啊,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

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

哪一句用在这里比较好?

好在哪里?

(第三句好,它是用排比的句式表达的。

使句式整齐,读起来朗朗上口;它不仅用上了排比的修辞手法,同时还用上了打比方的修辞手法,比喻非常具体,生动,形象,使我们一读就仿佛身临其境了……)

3.指导朗读。

漓江的水美,作者写得也美,还得靠我们读得美呀。

谁再来读?

(教师指名读,教师先指导读好第一句。

这里的“真”是“真假”的“真”么?

?

?

“多么”在这里是感叹、赞美的语气,该怎么读?

大家都练练。

“我听出了一种音乐的旋律美,节奏美。

”教师读。

“我听出你控制不住对漓江的喜爱之情。

”“你的声音很柔美,我感觉到你是生怕破坏了这江水的静谧。

”“同学们的朗读虽然不一样,但都是在根据自己的理解表达感情啊!

”一起读。

这一句我们一起读得多好呀!

下面两个分句,老师不指导了,相信大家能读好,练一练吧。

教师再一次指名朗读。

教师范读:

大家都读得这么美,我也忍不住想读了?

?

(画面出示,教师范读。

)大家觉得美吧!

那么就练一练。

(学生再自由读,又指名读。

4.背诵课文。

现在,我们这些游客已经来到了漓江边,坐在了竹筏小舟上,就等着导游来跟我们讲解了,谁来当导游?

要当好导游,当然不能拿着稿子,请你准备准备,记一记导游词。

(点名声情并茂地讲解。

小结:

读到这里,你明白了这样的水是什么样的水了吗?

?

?

静、清、绿。

(板书)

[课堂小结,练写生字]

1.这节课,我们一起领略了漓江的水美,下节课,我们还要去看看桂林的山。

2.练习书写本课的生字词。

对笔画较多、字形结构复杂的生字,如,“澜、瑕”等要让学生在看清字形的基础上认真书写。

[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词。

2.朗读全文,背诵第二自然段。

[板书设计]

2  桂林山水

水美                   山美

静 清 绿           奇 秀 险

第二课时

[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一起去观赏了漓江的水,它是那样的……(集体背诵课文第二自然段。

)这节课,我们继续去游览桂林的山。

[精读第三段,品味语言]

1.过渡语:

我们刚才通过读书,通过想象,通过品味与比较,充分领略了漓江水的美。

那么,“这样的山”又是怎样的山呢?

现在请同学们自己去读书,去品味,去想象,去发现吧!

(学生自主读书。

2.通过读书,你发现了些什么呢?

(如“我发现这一段和上一段的结构一模一样。

”“我发现这一段中的表达手法也是用了比喻和排比。

”“我发现……”)同学们,你们数一数,这一段里面有多少打比方的句子呢?

(5个。

)这就是语言的魅力,正是用我们生活中熟悉的事物打比方来描写事物,才使我们读起来格外亲切、好懂。

值得我们好好的学习。

3.指导朗读。

读读自己喜欢的句子吧。

(通过画面理解一些重点词,如学生汇报期间,老师自然简笔勾勒“危峰兀立”,再如请大家看看“奇峰罗列”“翠绿的屏障”“怪石嶙峋”的画面。

不必花太多时间去解释词语。

老师和学生一起配乐朗读,背诵。

4.小结:

谁能总结一下桂林山的特点呢?

?

?

奇、秀、险。

(板书)

5.仿照课文,写句子。

注意分号的用法。

如:

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真___________啊,________得____________________。

[精读第四段,品味语言]

过渡语:

单看漓江的水,美;单看桂林的山,也美;可当它们共同构成一幅山水相依的图画时,那才是美不胜收啊!

我们再来读最后一段课文。

1.联系全文想象一下,这“连绵不断的画卷”中有些什么景物?

(有山、有水、有迷蒙的云雾、有绿树红花、有竹筏小舟等。

)请同学们想象一下,桂林的山和水本来就很美,加上了云雾会怎样?

加上了绿树红花怎么样?

加上了竹筏小舟呢?

有了人会怎样?

(学生自由想象回答。

教师小结:

有了人就有了生气;有了人就使山水充满了情趣;人寄情于山水之间,得到了美的享受,而山水美景也会因人的欣赏而生气勃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已融合成一幅“连绵不断的画卷”,这真是?

?

“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2.谁来声情并茂地为这美景配上画外音?

(配上图像、音乐。

[回应第一自然段]

所以,我们一起思考?

?

“甲天下”是什么意思?

(天下第一)“天下第一”的美景更因为有了人们去欣赏它,它才能得以闻名于中外啊!

[课堂小结,拓展练习]

1.同学们,你们对这个板书满意吗?

还应加点什么呢?

(“甲天下”)对,同学们真聪明,这才是全文的“文眼”呀!

2.这篇课文的结构是什么样的?

大家一起回答(“总?

?

分?

?

总”),条理清晰地写出了桂林山水的美丽景色,读到这里,相信大家一定想饱含深情地赞叹。

谁能把课题扩充为一句表示赞叹的话?

(“啊,美丽的桂林山水!

”“桂林山水甲天下!

”“我爱桂林山水!

”“我想看桂林山水!

”等。

3.有感情地朗读或背诵全文。

[布置作业]

1.进一步背诵课文。

2.把自己最喜欢的句段抄下来。

3.拓展阅读《浓碧》。

[板书设计]

2  桂林山水

水美                  山美

静 清 绿           奇 秀 险

天下

七、教学流程图

 

八、教学评价

【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

1、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

1)通过第二节课的课前复习检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尤其是对生字的掌握和课文结构有一些知识并总结出《桂林山水》的特点;

2)通过和学生交流评价学生在课堂中的学习过程和态度,即评价学生是否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并参与各项学习活动。

以老师给予及时地肯定、适度的鼓励、树立榜样和互评为主。

2、通过提问进行学生自我评价:

学生自己总结本课堂学会了哪些方面的知识

[对课堂教学效果的评价]:

通过和听课教师的交流来评价自己在本节课教学时优点与不足,并适时进行教学反思

通过和学生交流来评价自己这堂课的教学活动开展情况、教学进度安排等各方面情况是否合适,从而评价这堂课的教学效果。

九、总结

这篇课文抓住桂林山水的特点(水:

静、清、绿山:

奇、秀、险),以优美、简练的语言,生动形象地展示了桂林山水的美景,表达了作者对桂林风景的喜爱之情。

文中的插图基本反映了课文中描写的桂林山水的特点。

作者以诗一般的语言,带着读者观赏了风景秀丽的桂林山水。

课文从“桂林山水甲天下”讲起,既概括说明了桂林山水在祖国名胜中的地位,又交代了作者观赏桂林山水的缘由。

同时引起了我们对桂林山水的向往。

然后,用对比的方法描述了漓江的水、桂林的山的突出特点。

最后,把桂林的山和水联系起来,作为一个完美的整体,展现在读者面前。

作者在第二自然段中,以激情的赞叹引出了漓江水的特点:

静、清、绿。

在点出特点之后,又具体描写了漓江的水怎样静、怎样清、怎样绿。

这种以赞叹的语气写实,让读者和作者一样,犹如亲临漓江,荡舟观赏这一美景。

接着,作者在第三自然段以同样的笔法,描写了桂林山的特点:

奇、险、秀。

文中二、三自然段以抒情的语言写实,并运用排比、比喻的手法让读者切实地感受到漓江的水美,桂林的山美,《桂林山水》这篇课文的语言更美!

文章第四自然段,综合观赏印象。

山水相映,云雾迷蒙,绿树红花、竹筏小舟点缀其间,构成一幅连绵不断的画卷。

“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是全文的总结,和开头“桂林山水甲天下”首尾呼应。

本课较难理解的是最后一段的“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一句。

这句话的意思是:

游船航行在碧绿的河水上,船上的游人就像在一幅美丽的画卷中游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