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与人生.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104749 上传时间:2023-05-23 格式:DOCX 页数:57 大小:48.0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哲学与人生.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7页
哲学与人生.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7页
哲学与人生.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7页
哲学与人生.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7页
哲学与人生.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7页
哲学与人生.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57页
哲学与人生.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57页
哲学与人生.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57页
哲学与人生.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57页
哲学与人生.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57页
哲学与人生.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57页
哲学与人生.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57页
哲学与人生.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57页
哲学与人生.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57页
哲学与人生.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57页
哲学与人生.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57页
哲学与人生.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57页
哲学与人生.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57页
哲学与人生.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57页
哲学与人生.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57页
亲,该文档总共5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哲学与人生.docx

《哲学与人生.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哲学与人生.docx(5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哲学与人生.docx

哲学与人生

第一课客观实际与人生选择

【课型】讲授课

【教学目标】

1.认知:

使学生了解一切从实际出发的辩证唯物主义基本观点。

理解从实际出发、尊重客观规律是进行人生选择、走好人生路的前提。

2.情感态度观念:

培养学生正视现实,自强不息,尊重规律,脚踏实地的人生态度与观念。

3.运用:

培养学生运用本课知识把握客观规律,判明客观实际,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人生选择的基本能力。

【教学重点】

1.一切从实际出发的观点和方法。

2.正确选择适合自己发展的人生道路。

【教学难点】

1.物质世界的统一性和多样性。

2.人生发展的现实性与可能性。

【教学方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

【课时安排】2学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选择正确的道路,永远比跑得快更重要。

选择就是给自己定位,选择就是给自己寻找前进的方向,选择就是把握自己的生命,选择就是为自己的生命重新注入激情。

人生如同在池塘里钓鱼,选对池塘才能钓大鱼,在错误的地方垂钓,肯定钓不到想要的鱼。

20世纪最伟大的哲学家萨特说过一句富于哲理的话:

人有选择的自由,但是没有不选择的自由。

这位大师的话道出了这样一个真理:

人生处处有选择。

选择是什么?

选择就是给自己定位,选择就是给自己寻找前进的方向,选择就是把握自己的命运,选择就是为自己的生命重新注入激情,因而,选择就是人生的第一推动力。

只有选择,人生才有主题;只有选择,人生的坎坷才会被踏平;只有选择,人生才能冲破世俗的藩篱;只有选择,人生才能演奏出生命的华彩乐章。

通过短文让学生了解人生必须要选择,并思考选择的依据是什么!

运用教材第2页中“小赵从事农机维修成功”的事例,让学生讨论分析,导入本课的学习,引入客观实际的教学内容。

<新课讲授>

一、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公元前638年11月初一,宋楚两军在泓水(今河南柘城北)相遇。

宋军的数量小于楚军,处于劣势。

但是宋军占据了河边的有利地形,在楚人还没渡完河的时候,宋军已经列阵完毕。

公子目夷建议说:

“彼众我寡,我军获胜的希望不大,不如趁现在楚军还没有完全渡过泓水,我们发动截击,完全有把握扭转劣势。

”宋襄公不听,他认为截击正在渡河的对手是不道德的,于是就约束全军不得出击。

待楚军渡过泓水、正在慌忙列阵的时候,公子目夷又建议道:

“我们趁敌人还没有列阵完毕,掩杀过去,还有希望获胜。

”宋襄公又拒绝说:

“要等敌人列阵完毕,我军才能出战。

很快,楚军排列完毕,严阵以待,宋襄公这时候才下令对楚军发动全线进攻。

他自己亲自驾着兵车,车上飘扬着“尊王攘夷”的大旗,杀向楚国的中军。

一场大战下来,宋军惨败,宋襄公精锐的中军全军覆没。

宋襄公本人也在乱军中被砍伤了屁股,亏得公子目夷和公孙固等人拼死搭救才逃回商丘。

宋国在泓水之战中损失惨重,国势从此一蹶不振。

就连齐孝公也趁火打劫,借口宋国没有参加由陈国发起的颂扬齐桓公的盟会,起兵伐宋。

宋国开始沦为大国的附庸,在楚国、晋国等大国之间艰难摇摆以求生存。

宋襄公的霸国梦自此彻底终结了。

而他本人也因这次战争的伤势而去世了。

通过这个故事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宋襄公会失败?

引导学生得出客观实际的含义,以及一切从实际出发的重要性。

通过引导得出下列三个结论。

1.把客观实际作为想问题、办事情的出发点,做到主观符合客观。

2.从实际出发,就要探寻和把握客观事物的内在规律,做到实事求是。

运用教材第3页中“张仲景诊病”一例,强调客观事物具有内在规律性。

运用教材第4页中“存奶请客”一例,强调违反客观规律的后果。

3.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做好各项工作和处理好人生问题的基本要求。

二、客观实际是人生选择的前提和基础

一只秃鹰飞过王宫,看见王宫中的一只黄莺十分受到国王的宠爱,于是就问黄莺:

“你是怎么得到国王宠爱的?

黄莺回答说:

“我到王宫后,唱歌十分动听,国王非常喜欢听我唱歌,就经常拿珍珠来打扮我。

秃鹰听了,心中很是羡慕,它想:

“我也应该学学黄莺,这样说不定国王也会喜欢上我的。

”于是它就飞到国王睡觉的地方,开始叫起来。

正好国王在睡觉,听了秃鹰的叫声,感到十分恐怖。

就叫属下去看看是怎么回事。

属下禀报说是秃鹰在叫。

国王感到十分愤怒,就吩咐手下去把秃鹰抓来,并命令拔光秃鹰的羽毛。

秃鹰浑身疼痛、满是伤痕地回到鸟群中,它恼羞成怒,到处对别的鸟儿说:

“这都是黄莺害的,我一定要报仇!

通过这个故事,要求学生思考秃鹰的问题到底出在哪里。

再进行分析,引导学生得出以下结论。

1.正确进行人生选择,走好人生路,也要从客观实际出发。

2.人生实际既包括对象的实际,也包括人自身条件的实际。

3.人生不同阶段有不同的实际。

一位先哲询问古罗马的两面门神:

“请问尊神,你为什么一个头长着两副面孔?

”“为的是一面察看过去,记取历史的教训;一面展望未来,给人们以美好的憧憬。

”门神说。

“可是,您为什么不注视最有意义的现在呢?

”先哲问道。

“现在……”门神哑然了。

“要知道,”先哲说道:

“过去是现在的逝去,明天是今天的继续。

您既然无视现在,对那逝去者即使了如指掌,对未来者纵然明察秋毫,又意义何在?

“呜呜……”门神听到此,忍不住抽泣起来。

原来,正是由于先哲所指出的原因,它没有看守住罗马的城池,被敌人攻陷了,于是,人们遗弃了它……

以此故事,引导学生正确理解过去、现在和未来。

三、人生选择的多样性和可能性

近代德国著名的哲学家和科学家莱布尼兹有一天同国王谈论哲学。

莱布尼兹说世界上没有两个彼此完全相同的东西。

国王不信,马上命人在花园里找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结果总是被莱布尼兹挑出它们之间的差别。

其实何止是树叶,世界上一切事物都不会是完全相同的,即使是孪生兄弟,也有差异。

有一位作家说过:

“世上没有两粒相同的沙子,没有两只相同的苍蝇,没有两双相同的手掌,没有两个相同的鼻子。

”这个作家这样说是有道理的,世界上的事物和现象,形形色色、千差万别、千姿百态。

莱布尼兹对国王说世界上没有两个彼此完全相同的东西后,他又继续说世界上没有两个彼此完全不同的东西。

国王又不信,马上命人在花园里找两片完全不同的树叶。

结果总被莱布尼兹指出它们之间相同的地方。

这个问题概括起来,就是世界上的事物和现象居然千差万别,但又具有物质统一性。

以此故事引导学生认识物质世界的统一性与多样性的概念。

1.物质世界的统一性与多样性为人生选择提供了多种可能性。

使用教材中的“名人名言”引导学生理解人生发展的现实性与可能性。

2.人生发展的现实性与可能性。

使用教材第9页中“残奥冠军侯斌”一例,引导学生思考。

总结出总有一条适合你的人生路。

3.总有一条适合你的人生路。

四、从实际出发,选择适合自己发展的人生道路

23岁的文花枝,是湖南省湘潭市新天地旅行社的一名导游员。

文花枝出生在韶山市大坪乡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家境贫寒,为供弟妹读书,她做出了不少牺牲。

2000年,成绩优秀的花枝中专毕业后,在浙江的一家酒店找到了一份工作,打工3年里,花枝没回家过过年,她把省下的钱,全部寄给了家里。

平时出游在外,文花枝考虑最多的总是游客。

她说:

“作为导游,得为游客着想!

”一次,一位游客发现文花枝在解说时直冒冷汗,问她是不是身体不舒服,她说没事儿。

游客很心疼,要她坐下来休息一下,但她硬是坚持带游客将所有的景点参观完后,才瘫坐在车里。

2005年8月28日,22岁的文花枝率团旅游途中遭遇交通事故,在自己左腿严重骨折的情况下,她对前来施救的救援人员说:

“我是导游,请先救游客。

”直到最后一名游客被送上救护车,文花枝才同意接受施救。

因错过了最佳救治时机,文花枝最终左腿高位截肢。

引导学生思考:

为什么文花枝做出了这样的选择?

什么样的人生能实现自我的价值?

从而得出下列的几个要点。

1.做力所能及的选择,使自己的选择符合自己的主观条件。

2.适应时代潮流,使自己的选择适应社会环境和时代的需要。

3.抓住选择的机遇,主动选择,把握自己的命运。

组织学生进行选择实践与评价:

要求学生写出希望自己将来第一份工作应该具备的五个条件,并排列顺序。

然后对这些条件进行逐项删除并排序。

最后剩下的一个条件,往往是学生心目中最重要的,也是真正需要的条件。

最后对这个条件进行分析,判断其是否符合客观实际。

引导学生完整理解“客观实际”的概念。

体会从实践到认识的第一次飞跃。

<板书小结>

一、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1.把客观实际作为想问题、办事情的出发点,做到主观符合客观。

2.从实际出发,就要探寻和把握客观事物的内在规律,做到实事求是。

3.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做好各项工作和处理好人生问题的基本要求。

二、客观实际是人生选择的前提和基础

1.正确进行人生选择,走好人生路,也要从客观实际出发。

2.人生实际既包括对象的实际,也包括人自身条件的实际。

3.人生不同阶段有不同的实际。

三、人生选择的多样性和可能性

1.物质世界的统一性与多样性为人生选择提供了多种可能性。

2.人生发展的现实性与可能性。

3.总有一条适合你的人生路。

四、从实际出发,选择适合自己发展的人生道路

1.做力所能及的选择,使自己的选择符合自己的主观条件。

2.适应时代潮流,使自己的选择适应社会环境和时代的需要。

3.抓住选择的机遇,主动选择,把握自己的命运。

《哲学与人生》教案

 

第一课 客观实际与人生选择

 

【教学目标】

1.认知:

使学生了解一切从实际出发的辩证唯物主义基本观点。

理解从实际出发、尊重客观规律是进行人生选择、走好人生路的前提。

2.情感态度观念:

培养学生正视现实,自强不息,尊重规律,脚踏实地的人生态度与观念。

3.运用:

培养学生运用本课知识把握客观规律,判明客观实际,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人生选择的基本能力。

【教学重点】

1.一切从实际出发的观点和方法。

2.正确选择适合自己发展的人生道路。

【教学难点】

1.物质世界的统一性和多样性。

2.人生发展的现实性与可能性。

【教学方法】

讨论法、案例分析法。

【教学手段】

多媒体课件教学。

【课时安排】

2学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选择正确的道路,永远比跑得快更重要。

选择就是给自己定位,选择就是给自己寻找前进的方向,选择就是把握自己的生命,选择就是为自己的生命重新注入激情。

  人生如同在池塘里钓鱼,选对池塘才能钓大鱼,在错误的地方垂钓,肯定钓不到想要的鱼。

  20世纪最伟大的哲学家萨特说过一句富于哲理的话:

人有选择的自由,但是没有不选择的自由。

这位大师的话道出了这样一个真理:

人生处处有选择。

  选择是什么?

选择就是给自己定位,选择就是给自己寻找前进的方向,选择就是把握自己的命运,选择就是为自己的生命重新注入激情,因而,选择就是人生的第一推动力。

只有选择,人生才有主题;只有选择,人生的坎坷才会被踏平;只有选择,人生才能冲破世俗的藩篱;只有选择,人生才能演奏出生命的华彩乐章。

通过短文让学生了解人生必须要选择,并思考选择的依据是什么!

运用教材第2页中“小赵从事农机维修成功”的事例,让学生讨论分析,导入本课的学习,引入客观实际的教学内容。

<新课讲授>

一、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公元前638年11月初一,宋楚两军在泓水(今河南柘城北)相遇。

宋军的数量小于楚军,处于劣势。

但是宋军占据了河边的有利地形,在楚人还没渡完河的时候,宋军已经列阵完毕。

公子目夷建议说:

“彼众我寡,我军获胜的希望不大,不如趁现在楚军还没有完全渡过泓水,我们发动截击,完全有把握扭转劣势。

”宋襄公不听,他认为截击正在渡河的对手是不道德的,于是就约束全军不得出击。

待楚军渡过泓水、正在慌忙列阵的时候,公子目夷又建议道:

“我们趁敌人还没有列阵完毕,掩杀过去,还有希望获胜。

”宋襄公又拒绝说:

“要等敌人列阵完毕,我军才能出战。

     很快,楚军排列完毕,严阵以待,宋襄公这时候才下令对楚军发动全线进攻。

他自己亲自驾着兵车,车上飘扬着“尊王攘夷”的大旗,杀向楚国的中军。

一场大战下来,宋军惨败,宋襄公精锐的中军全军覆没。

宋襄公本人也在乱军中被砍伤了屁股,亏得公子目夷和公孙固等人拼死搭救才逃回商丘。

     宋国在泓水之战中损失惨重,国势从此一蹶不振。

就连齐孝公也趁火打劫,借口宋国没有参加由陈国发起的颂扬齐桓公的盟会,起兵伐宋。

宋国开始沦为大国的附庸,在楚国、晋国等大国之间艰难摇摆以求生存。

     宋襄公的霸国梦自此彻底终结了。

而他本人也因这次战争的伤势而去世了。

通过这个故事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宋襄公会失败?

引导学生得出客观实际的含义,以及一切从实际出发的重要性。

通过引导得出下列三个结论。

1.把客观实际作为想问题、办事情的出发点,做到主观符合客观。

2.从实际出发,就要探寻和把握客观事物的内在规律,做到实事求是。

   运用教材第3页中“张仲景诊病”一例,强调客观事物具有内在规律性。

运用教材第4页中“存奶请客”一例,强调违反客观规律的后果。

3.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做好各项工作和处理好人生问题的基本要求。

二、客观实际是人生选择的前提和基础

一只秃鹰飞过王宫,看见王宫中的一只黄莺十分受到国王的宠爱,于是就问黄莺:

“你是怎么得到国王宠爱的?

黄莺回答说:

“我到王宫后,唱歌十分动听,国王非常喜欢听我唱歌,就经常拿珍珠来打扮我。

秃鹰听了,心中很是羡慕,它想:

“我也应该学学黄莺,这样说不定国王也会喜欢上我的。

”于是它就飞到国王睡觉的地方,开始叫起来。

正好国王在睡觉,听了秃鹰的叫声,感到十分恐怖。

就叫属下去看看是怎么回事。

属下禀报说是秃鹰在叫。

国王感到十分愤怒,就吩咐手下去把秃鹰抓来,并命令拔光秃鹰的羽毛。

秃鹰浑身疼痛、满是伤痕地回到鸟群中,它恼羞成怒,到处对别的鸟儿说:

“这都是黄莺害的,我一定要报仇!

 通过这个故事,要求学生思考秃鹰的问题到底出在哪里。

再进行分析,引导学生得出以下结论。

1.正确进行人生选择,走好人生路,也要从客观实际出发。

2.人生实际既包括对象的实际,也包括人自身条件的实际。

3.人生不同阶段有不同的实际。

一位先哲询问古罗马的两面门神:

“请问尊神,你为什么一个头长着两副面孔?

”“为的是一面察看过去,记取历史的教训;一面展望未来,给人们以美好的憧憬。

”门神说。

“可是,您为什么不注视最有意义的现在呢?

”先哲问道。

“现在……”门神哑然了。

“要知道,”先哲说道:

“过去是现在的逝去,明天是今天的继续。

您既然无视现在,对那逝去者即使了如指掌,对未来者纵然明察秋毫,又意义何在?

“呜呜……”门神听到此,忍不住抽泣起来。

原来,正是由于先哲所指出的原因,它没有看守住罗马的城池,被敌人攻陷了,于是,人们遗弃了它……

 以此故事,引导学生正确理解过去、现在和未来。

三、人生选择的多样性和可能性

近代德国著名的哲学家和科学家莱布尼兹有一天同国王谈论哲学。

莱布尼兹说世界上没有两个彼此完全相同的东西。

国王不信,马上命人在花园里找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结果总是被莱布尼兹挑出它们之间的差别。

其实何止是树叶,世界上一切事物都不会是完全相同的,即使是孪生兄弟,也有差异。

有一位作家说过:

“世上没有两粒相同的沙子,没有两只相同的苍蝇,没有两双相同的手掌,没有两个相同的鼻子。

”这个作家这样说是有道理的,世界上的事物和现象,形形色色、千差万别、千姿百态。

莱布尼兹对国王说世界上没有两个彼此完全相同的东西后,他又继续说世界上没有两个彼此完全不同的东西。

国王又不信,马上命人在花园里找两片完全不同的树叶。

结果总被莱布尼兹指出它们之间相同的地方。

这个问题概括起来,就是世界上的事物和现象居然千差万别,但又具有物质统一性。

   以此故事引导学生认识物质世界的统一性与多样性的概念。

1.物质世界的统一性与多样性为人生选择提供了多种可能性。

使用教材中的“名人名言”引导学生理解人生发展的现实性与可能性。

2.人生发展的现实性与可能性。

使用教材第9页中“残奥冠军侯斌”一例,引导学生思考。

总结出总有一条适合你的人生路。

3.总有一条适合你的人生路。

四、从实际出发,选择适合自己发展的人生道路

23岁的文花枝,是湖南省湘潭市新天地旅行社的一名导游员。

文花枝出生在韶山市大坪乡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家境贫寒,为供弟妹读书,她做出了不少牺牲。

2000年,成绩优秀的花枝中专毕业后,在浙江的一家酒店找到了一份工作,打工3年里,花枝没回家过过年,她把省下的钱,全部寄给了家里。

平时出游在外,文花枝考虑最多的总是游客。

她说:

“作为导游,得为游客着想!

”一次,一位游客发现文花枝在解说时直冒冷汗,问她是不是身体不舒服,她说没事儿。

游客很心疼,要她坐下来休息一下,但她硬是坚持带游客将所有的景点参观完后,才瘫坐在车里。

2005年8月28日,22岁的文花枝率团旅游途中遭遇交通事故,在自己左腿严重骨折的情况下,她对前来施救的救援人员说:

“我是导游,请先救游客。

”直到最后一名游客被送上救护车,文花枝才同意接受施救。

因错过了最佳救治时机,文花枝最终左腿高位截肢。

    引导学生思考:

为什么文花枝做出了这样的选择?

什么样的人生能实现自我的价值?

从而得出下列的几个要点。

1.做力所能及的选择,使自己的选择符合自己的主观条件。

2.适应时代潮流,使自己的选择适应社会环境和时代的需要。

3.抓住选择的机遇,主动选择,把握自己的命运。

组织学生进行选择实践与评价:

要求学生写出希望自己将来第一份工作应该具备的五个条件,并排列顺序。

然后对这些条件进行逐项删除并排序。

最后剩下的一个条件,往往是学生心目中最重要的,也是真正需要的条件。

最后对这个条件进行分析,判断其是否符合客观实际。

引导学生完整理解“客观实际”的概念。

体会从实践到认识的第一次飞跃。

<板书小结>

一、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1.把客观实际作为想问题、办事情的出发点,做到主观符合客观。

2.从实际出发,就要探寻和把握客观事物的内在规律,做到实事求是。

3.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做好各项工作和处理好人生问题的基本要求。

二、客观实际是人生选择的前提和基础

1.正确进行人生选择,走好人生路,也要从客观实际出发。

2.人生实际既包括对象的实际,也包括人自身条件的实际。

3.人生不同阶段有不同的实际。

三、人生选择的多样性和可能性

1.物质世界的统一性与多样性为人生选择提供了多种可能性。

2.人生发展的现实性与可能性。

3.总有一条适合你的人生路。

四、从实际出发,选择适合自己发展的人生道路

1.做力所能及的选择,使自己的选择符合自己的主观条件。

2.适应时代潮流,使自己的选择适应社会环境和时代的需要。

3.抓住选择的机遇,主动选择,把握自己的命运。

<随堂练习>

1.宋代诗人苏轼在“题西林壁一诗中说: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它体现了(   )。

A.人是无法真正认识事物的

B.客观事物是不断变幻的

C.人的主观认识是受到客观条件限制的   

D.客观条件不能限制主观认识

2.“实事求是”这句成语中的“是”字是指(   )。

A.客观实际     B.客观规律

C.主观愿望     D.正确观点

3.下列哪一项内容属于个人自身实际中的主观条件(   )。

A.自己的体质       B.自己的学业基础

C.自己的家庭情况   D.自身的性格

4.下列哪个成语可以正确体现从客观实际出发进行人生选择(   )。

A.量力而行   B.自知之明

C.不自量力   D.妄自菲薄

5.以爱因斯坦的观点看来:

支配着人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是(   )。

A.物质       B.意识

C.社会       D.精神

   答案:

1.C   2.B  3.D 4.A 5.C

<课后作业>

1.教材体验与探究:

第1题,第2题。

2.我们国家有很多成语,请同学们查一查以下一些成语的意思和出处:

自知之明、不自量力、量力而行、妄自菲薄。

请列举说明这几个成语的出处和意思,指出这几个成语的异同,并谈谈这几个成语与从客观实际出发的哲学观点的关系。

 

 

 

 

 

 

 

 

 

 

 

 

 

 

 

 

 

 

 

 

 

 

 

 

 

 

 

第二课物质运动与人生行动

【教学目标】

1.认知:

了解物质运动及规律的有关知识,了解人生行动的特点、意义,了解人生行动的制约因素,理解人生与行动的关系。

2.情感态度观念:

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人生行动的目的性和自觉性,增强人生行动的效率。

3.运用:

运用所学的知识,从自己做起,从小事做起,勇敢走出自己的人生之路,用积极的行动构筑辉煌的人生。

【教学重点】

1.事物运动都是有规律的。

2.敢于行动,善于行动。

【教学难点】

1.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

2.人生存在于行动中。

【教学方法】

情境讨论法、案例教学法。

【教学手段】

多媒体课件教学。

【课时安排】

2课时。

【课前准备】

教师课前布置学生温习教材。

【教学过程】

〈创设情景〉

案例1:

(多媒体展示)歌曲《山不转水在转》

山不转那水在转,水不转那云在转,云不转那风在转,风不转那心也转,心不转那风在转,风不转那云在转,云不转那水在转,水不转那山也转。

没有憋死的牛,只有愚死的汉,蜘蛛吐丝画它自己圆,那太阳掏洞也要织它那条线,再深的巷子也能走出那个天。

山不转那水在转,水不转那云在转,云不转那风在转,风不转那心也转,心不转那风在转,风不转那云在转,云不转那水在转,水不转那山也转。

没有流不出的水,没有搬不动的山,没有钻不出的窟隆,没有结不成的缘

那小曲好唱,唱好了那也难,再长的路程也能绕过那道弯,也能绕过那道弯。

提问:

“山不转水在转”,这句俗语的寓意是什么?

学生讨论:

(略)

教师:

世间万物都是运动的。

“山”、“水”、“云”、“风”、“心”都在不停地“转”,运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我们无法让世界停止运动。

“山不转水转,水不转人转”,也说明,不管有多少苦难,有多少坎坷,只要用积极的行动去克服困难,总会有峰回路转、阳光明媚的一天。

案例2:

“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

吕蒙是三国时期吴国人,自小未曾读书,没有文化,别人都看不起他,称他“吴下阿蒙”。

他因此发愤学习,终成饱学之士。

人们对吕蒙的进步十分惊讶,吕蒙笑道:

“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

毛主席曾经高度评价吕蒙道“吕蒙如不折节读书,善用兵,能攻心,怎能充当东吴统帅?

我们解放军许多将士都是行伍出身的,不可不读《吕蒙传》。

提问:

“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这个典故说明了什么道理?

学生讨论:

(略)

教师:

人生也是运动变化的,不会停滞不前,我们要积极行动,开创人生的新局面。

用运动变化的眼光看待他人,理解他人的不完善、不成熟。

一、物质在运动中存在

1.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

运动的定义

运动是绝对的(多媒体展示)

案例1:

“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

提问:

“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这种说法正确吗?

为什么?

学生讨论:

(略)

教师:

“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形象地说明了物质运动的哲学原理。

恩格斯曾评价说:

“这个原始的、朴素的但实质上正确的世界观是古希腊哲学的世界观,而且是由赫拉克利特第一次明白地表述出来的:

一切都存在,同时又不存在,因为一切都在流动,都在不断地变化,不断地产生和消失。

案例2:

“流水不腐,户枢不蠹” 

提问:

这句话说明了什么道理?

学生讨论:

(略)

教师:

水不流动会发臭,木门轴不转就会被虫蛀,物质在运动中才能存在和发展。

物质世界因为运动而生生不息,人类社会在运动中由落后走向兴盛,由愚昧走向文明。

个体在运动中不断自我完善,自我超越。

案例3:

刻舟求剑

提问:

刻舟求剑的错误在哪里?

学生讨论:

(略)

教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