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桐庐分水高级中学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阶段检测语文试题.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105020 上传时间:2023-05-23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59.8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浙江省桐庐分水高级中学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阶段检测语文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浙江省桐庐分水高级中学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阶段检测语文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浙江省桐庐分水高级中学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阶段检测语文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浙江省桐庐分水高级中学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阶段检测语文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浙江省桐庐分水高级中学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阶段检测语文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浙江省桐庐分水高级中学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阶段检测语文试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浙江省桐庐分水高级中学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阶段检测语文试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浙江省桐庐分水高级中学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阶段检测语文试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浙江省桐庐分水高级中学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阶段检测语文试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浙江省桐庐分水高级中学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阶段检测语文试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浙江省桐庐分水高级中学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阶段检测语文试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浙江省桐庐分水高级中学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阶段检测语文试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浙江省桐庐分水高级中学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阶段检测语文试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浙江省桐庐分水高级中学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阶段检测语文试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浙江省桐庐分水高级中学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阶段检测语文试题.docx

《浙江省桐庐分水高级中学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阶段检测语文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浙江省桐庐分水高级中学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阶段检测语文试题.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浙江省桐庐分水高级中学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阶段检测语文试题.docx

浙江省桐庐分水高级中学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阶段检测语文试题

浙江省桐庐分水高级中学2015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阶段检测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全卷共四大题,24小题,满分为150分。

考试时间为150分钟。

●答题前,请在答卷相应位置填写班级、姓名、试场号和座位号。

●本卷答案必须用0.5mm黑色水笔做在答卷的相应位置上,做在试卷上无效。

一、语言文字运用(共27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症候(zhèng)悄然(qiǎo)蒙头转向(mēng)休戚相关(qī)

B.颔联(hàn)妩媚(wǔ)量体裁衣(liáng)飞来横祸(héng)

C.倔强(juè)聒噪(guō)蓦然回首(mù)奔走相告(bēn)

D.摒弃(bìng)诰命(gào)载歌载舞(zǎi)沆瀣一气(hàng)

2.下列各组句子中,没有错别字的一句是()

A.辩论双方唇枪舌箭,针锋相对,相持不下,后来正方二辩出其不意地抛出三个有力论据,令反方措手不及,只好甘拜下风。

B.深化政治体制改革,要坚持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树立社会主义法制理念,实现国家各项工作法治化,保障公民合法权益。

C.没有噱头遍地的打斗和情感戏,没有明星“大腕”加盟,没有没完没了的花边新闻,《恰同学少年》这部看起来似乎没有任何“亮点”的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恰恰点亮了近期的荧屏。

D.事实雄辩地证明,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决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3.下列句中,划线的成语或熟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做事情要未雨绸缪,不可临渴掘井,要知道“船到江心补漏迟”啊,你要早做打算。

B.那林立的大石,千态万状,有的像卧虎,有的像奔马,无不惟妙惟肖。

C.应用文,比如“合同”、“调查报告”、“总结”等官样文章,一般不使用文学语言

D.宁老师针对班上学生良莠不齐的现状,讲课时注意分层指导,同学们都很满意。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北京奥运会火炬接力的主题是“和谐之旅”,它向世界表达了中国人民对内致力于构建和谐社会,对外努力建设和平繁荣的美好世界。

B.台湾检方在以贪污罪起诉马英九之后,马英九13日18时举行记者会,宣布辞去国民党主席一职,并决定参选2008年的台湾地区领导人。

C.日本大地震引发的核电危机导致多个国家对核电发展前景产生忧虑,但我国相关部门表示此次危机不会影响我们既定的核电发展方针和规划。

D.除能够发出海啸预警外,这套新研制的天灾预警系统还可以对火山爆发和地震等极端天气状况发出警报,通知民众迅速撤离。

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画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闲情,是,什么也不做,也不想了。

也是,去水边品茗。

有时,从午后一直坐到日暮黄昏,。

人散去,一回头,仿佛看见丰子恺先生那幅画《人散后,一钩新月天如水》,只见天空淡月一弯,竹帘半卷,竹椅几把,桌上剩茶几盏,就是。

①三月间看桃花开遍陌上,听杜鹃鸣②不知不觉,一弯月儿挂上柳梢

③不见一个人,却有着说不出的意境④偷得浮生半日闲,邀三两知己

A.②①③④B.④③①②C.②③④①D.①④②③

6、下面是某班黑板报上的一段文字。

请参考上下文,在横线上写出恰当的句子。

(3分)

我不想知道你的电脑多么高级,我只想知道它是不是你了解世界的窗口;

我不想知道你的语言有多么华美,;

,;

我不想知道你的理想多么远大,我只想知道他是不是你学海航行的灯塔。

7、将下面的材料概括成一句话新闻。

(不超过20字)(3分)

高速公路的边坡遇到暴雨、台风等恶劣天气,极有可能塌方,威胁行车安全。

怎样快速准确地掌握边坡的移动情况,以便及时预警,提醒过往车辆?

这个一直困扰着人们的技术难题,现在被浙江攻克了。

由浙江省交通运输厅牵头完成的科技项目“高速公路边坡稳定评价与安全监控技术及工程示范”已通过国家鉴定,这个项目开发出了岩土位移直读仪,可以精确、实时地监控高速公路边坡状况。

这个科技项目填补了国内空白,目前正在申报专利。

8.下图是“北京奥运会志愿者”的标志,试根据这一标志,完成下列题目(6分)

(1)、请用简洁的语言描述标志。

(3分)

(2)、请描述该标志所象征的寓意。

(3分)

(注:

图中上半部分两圈的背景为红色)

 

二、现代文阅读(共27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3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9—11题。

(9分)

从筚路蓝缕到蔚为大观,汉学的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汉学是什么”的问题一直存在。

作为一门学科,汉学的内核比较清晰,边界则相对模糊。

这与汉学发展情况有密切关系。

日本在14—15世纪萌生了传统汉学,作为一种区域性汉学,它的历史有700来年;从1582年利玛窦来华算起,传教士汉学的历史约为400余年;以1814年法兰西学院设立第一个汉学教席为标志,学院式、专业化的汉学已走过了将近200年的历程;“二战”之后,美国汉学转向对现代中国的关注与研究,至今也有了60多年的学术积累。

由于时代和文化观念等原因,汉学研究当然也具有某些历史的局限,各种形态的汉学研究当然各有不同。

然而,天下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虑。

一代代汉学研究者的艰辛努力,为中国文化走出遥远的东方、成为世界历史发展的积极动力,做出了不可忽视的贡献。

形态各异的汉学研究应当共同持守一个内在品质——对话精神。

中国与西方的认识方式,思维逻辑乃至整体的文化观念,存在这样那样的差异和不同。

比如,西方式的执着,可能推衍出渐进的认识,强调主体与客体的关系,强调对象描述的精确性;中国式的洒落,则通向了圆融和体悟,描述对象时往往在清晰中又带有某种模糊。

但二者并没有孰优孰劣,孰是孰非,只有因“差异”生发的对话与启迪、互补与和谐。

通过“差异”而达到“中和”,这样的“和而不同”才能成全一个相生共融、丰富多彩的世界。

不同文化又包含诸多相似的元素,有共同的追求和理想。

“汉学”这门学问,正是以差异为前提,以人类所渴望的正义、公平、自由等基本价值为基础,启发着文化间的对话和共识。

对话赋予了汉学深远的文化意义。

当汉学在世界范围内营构中国形象并影响到不同文明对中国的理解时,中国学界对海外汉学的关注也在日益增长,海外汉学已经成为中国学界面对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

这标志着一个无法回避的大趋势:

中国不再仅仅是被认识和想象的对象,更是通过这种认识和想象加强自我理解的价值主体。

任何一种文明都已经无法在单一的语境中自给自足。

互为观照的基本格局,不仅使汉学研究,也将使整个世界进入文明对话的新范式。

海外汉学与中国本土学术进行对话,才能洞悉中国文化的深层奥秘;随着汉学的不断发展,不同文明对中国人和中国文化的认识将会更加深入。

中国学人向世界敞开自己,才能进一步激活古老的传统和思想的底蕴。

中国学人对海外汉学的研究也将成为海外汉学的研究对象,这会使汉学变得更为丰富。

9、下列对中西文化观念“差异”的解说,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西方注重主客体关系和精确描述对象,中国则倾向于圆融和体悟,清晰性和模糊性共存。

B.“差异”指的是作者所说的“殊途而同归”中的“殊途”、“百虑而一致”中的“百虑”。

C.文化观念的差异以及共同的追求和理想,是启发两种文化对话和共识的前提和基础。

D.文化观念有差异,但没有优劣是非的区别,它们可以通过对话弥补各自的不足。

10、下列对于“海外汉学”和“中国文化”关系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海外汉学要加深对中国文化的认识,必须加强与中国本土学术的对话。

B.不同文明对中国文化的理解,与海外汉学在世界上所营构的中国形象有密切关系。

C.中国文化始终从海外汉学研究中获得对自身更深入更全面的理解。

D.海外汉学给中国学界提供了从不同角度认识中国文化的镜子。

 

11、根据对本文内容的理解,对如何促进汉学的发展提出自己的建议。

(3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5题(18分)

浣花草堂

黄裳

到四川来以前,在行筐里放进了几册旧书,其中清初朱鹤龄的《杜诗辑注》是部头最大的。

虽然觉得有些累赘,可是终于还是放进去了。

半月以来,枕上灯前,有时间就拿来翻翻,真也给旅途平添了无限趣味。

尽管已经是平日熟读了的,可是在蜀道上重读,就会给你带来更为新鲜的感受。

诗人的写景抒情、用字遣词,有时候也只有面对真实的山川风物才体会得出那严肃的创作态度和可贵的才华。

  杜甫在成都住过一段不短的时间,在集子里留下了四五卷诗,约占他全部留下来的作品的六分之一。

人们就从她的诗里追寻他当日居住的草堂的遗址。

从宋代开始,人们就在成都西郊为他建了一座祠堂,这就是“浣花草堂”。

历代经过十次以上大小的修缮,直到今天,更修整得焕然一新,成为游赏的登临胜地。

  走出西郊,经过青羊宫、百花潭,沿着公路走去,二三里后更左折走上一条田间小径,就可以远远望见一丛浓绿,那就是草堂的所在了。

  这里有好大的一座庭院,四面是连绵不断的围墙,远远绕过去,才看得见那山门。

走进去又是照例的几重佛殿,伽蓝,天王,佛像,这些都给迫切想要看到工部祠的人们增添了焦急的心情。

一直走到最后的一层大殿,才在一块石碑上看到,这原来是草堂寺,还不是草堂。

  从大殿里出来,向和尚问了路,才从右面的一道侧门里穿出去,来到真正要拜谒的地方。

从侧门出,迎面就可以看到用青花碎瓷片叠起来的“草堂”两个大字,再转过去,就是一条曲折的、为两堵矮矮的红墙围起来的夹道。

那暗红色的夹墙,碎石的泥径,墙外的翠竹幽篁,幽静极了。

古建筑里经常使用的这种暗红色,不知怎的,自然会产生那样庄严宁静的气韵。

  从夹墙里穿出去,眼前展开了一个新的天地,几十棵参天的翠柏、香楠矗立在绿草如茵的庭院里。

一套四座厅堂,由石径小桥连接起来,这就是草堂的一系列主要建筑了。

  穿过花径,走到工部祠去。

这是草堂几组厅堂的最后一座。

小小的殿宇,前面的院子里散布着几株用石坛围起来的大树。

洁净无尘。

这时候,云影微破,秋天金黄色的太阳洒了下来,穿过翠柏的枝叶,留下了满庭稀疏的日影。

  走进祠里去看,厅内一排三龛,当中塑着杜甫的像。

虽然是一般化的塑像,却也还清疏,没有怎样的仙气,不能不说是难得的了。

旁边两座龛里是陆游和黄庭坚两位宋代诗人的塑像。

好像是怕他独居寂寞,所以才陪了一起在这里排排坐的。

黄、陆都有石刻像,都比泥塑高明得多。

在这间厅堂背后的墙上,还嵌着两块更旧的杜甫石刻画像碑。

  草堂后身是一座小小的土山,一道溪水从草堂的右侧绕了出去。

前面有回廊曲槛,可以凭栏欣赏池里的圆荷。

草堂简朴却不失规模,给人一种清疏而幽峭的感觉,和杜甫当年居处的风格是近似的。

这个新修缮的草堂,和几百年前重修的原样相去不远,在最外面一进过厅墙上有一块石刻旧图,看那里勾勒出来的轮廓,和今天是十分相近的。

像这种地方,不用说,大红大绿的建筑,大屋顶之类的铺陈,都是完全不合适的。

  这里还新修了一个文物陈列室。

在外面的柱子上,看到郭沫若先生所题的一副对联:

  世上疮痍,诗中圣哲

  民间疾苦,笔底波澜

这是一副出色的对联,它概括了诗人伟大成就的主要方面。

人们一直非常喜欢杜甫,说他的作品是“诗史”,在中国文学史上留给他一个最光辉的席位——诗圣。

  坐在水槛上休息。

默默地在心里复诵了一下杜甫的草堂诗,会使你像一个梦游者似的走入四时不同、风光各异的如许境界。

仿佛看到了在晓雾里沾湿了露水的笼竹,呢喃的定巢燕子,冉冉发出幽香的红藻,往还追逐的蝴蝶,相并相亲的白鸥,随风的柳絮,逐水的桃花,袅袅有如少女腰肢的垂柳,轻得只禁受得起两三个人的野渡,柴门月色,江路梅香……

  老杜是一个多么勤恳的诗人!

他从不放过一切刻画现实的机会。

他的诗里有丰富的人民生活的写照,可是也不缺乏自然风物的描写。

因为这一切都出现在祖国的土地上,也都是诗人所挚爱的。

杜甫写出了多么美好的自然景色,多么可爱的和平环境!

可有人提到杜甫描写自然的草堂诗,总不免有些惴惴然,仿佛这些诗里的“人民性”总看不大清楚,这恰恰把诗人的伟大处缩小了。

  一九五六年十月十五日,成都

  (选自《黄裳散文选集》,有删改)

12、这篇游记为什么从杜诗写起?

(4分)

13、理解文中划线句子的含意。

(4分)

(1)虽然是一般化的塑像,却也还清疏,没有怎样的仙气,不能不说是难得的了。

(2分)

 

(2)默默地在心里复诵了一下杜甫的草堂诗,会使你像一个梦游者似的走入四时不同、风光各异的如许境界。

(2分)

14、文中作者对杜甫有哪些新的认识?

请加以概括。

(4分)

 

15、要全面地认识一个诗人,作者的做法给了我们哪些启示?

(6分)

三、古诗文阅读(共36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3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6-20题。

(18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3分)

奚谓过而不听于忠臣?

昔者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为五伯长,管仲佐之。

管仲老,不能用事,休居于家。

桓公从而问之曰:

“仲父家居有病,即不幸而不起此病,政安迁之?

”管仲曰:

“臣老矣,不可问也。

虽然,臣闻之,知臣莫若君,知子莫若父。

君其试以心决之。

”君曰:

“鲍叔牙何如?

”管仲曰:

“不可。

鲍叔牙为人,刚愎而上悍。

刚则犯民以暴,愎则不得民心,悍则下不为用。

其心不惧,非霸者之佐也。

”公曰:

“然则竖刁何如?

”管仲曰:

“不可。

夫人之情莫不爱其身,公妒而好内,竖刁自獖以为治内,其身不爱,又安能爱君?

”公曰:

“然则卫公子开方何如?

”管仲曰:

“不可。

齐、卫之间不过十日之行,开方为事君,欲适君之故,十五年不归见其父母,此非人情也。

其父母之不亲也,又能亲君乎?

”公曰:

“然则易牙何如?

”管仲曰:

“不可。

夫易牙为君主味,君之所未尝食唯人肉耳,易牙蒸其子首而进之,君所知也。

人之情莫不爱其子,今蒸其子以为膳于君,其子弗爱,又安能爱君乎?

”公曰:

“然则孰可?

”管仲曰:

“隰朋可。

其为人也坚中而廉外少欲而多信夫坚中则足以为表廉外则可以大任少欲则能临其众多信则能亲邻国。

此霸者之佐也,君其用之。

”君曰:

“诺。

”居一年余,管仲死,君遂不用隰朋而与竖刁。

刁莅事三年,桓公南游堂阜,竖刁率易牙、卫公子开方及大臣为乱。

桓公渴馁而死南门之寝、公守之室,身死三月不收,虫出于户。

故桓公之兵横行天下,为五伯长,卒见弑于其臣,而灭高名,为天下笑者,何也?

不用管仲之过也。

故曰:

过而不听于忠臣,独行其意,则灭其高名,为人笑之始也。

(取材于《韩非子·十过》)

16、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欲适君之故适:

适合

B.少欲则能临其众临:

治理

C.君遂不用隰朋而与竖刁与:

任用

D.桓公渴馁而死南门之寝馁:

饥饿

17、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3分)()

A.君其用之其可怪也欤

B.刚则犯民以暴臣以险衅,夙遭闵凶

C.夫易牙为君主味会其怒,不敢献。

公为我献之。

D.愎则不得人心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18、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齐国离卫国并不太远,卫公子开方却十五年没有回家看望父母,如此无情无义,管仲认为这不符合人之常情。

B.易牙杀了自己的儿子并作为菜肴献给齐桓公。

管仲提醒齐桓公,一个连自己儿子都不爱的人,又怎会爱别人呢?

C.管仲向齐桓公推荐隰朋,认为他内心坚强行为廉洁,淡泊寡欲诚实守信,是个贤臣。

齐桓公深表赞同,最终采用他的建议。

D.管仲死后仅三年,竖刁便伺机联合易牙、公子开方以及权贵大臣们造反,结果把齐桓公活活饿死,以至于死了三个月也没人去收尸。

19、给文中画线的句子用“/”断句。

(3分)

其为人也坚中而廉外少欲而多信夫坚中则足以为表廉外则可以大任少欲则能临其众多信则能亲邻国。

20、翻译下列句子。

(6分)

(1)仲父家居有病,即不幸而不起此病,政安迁之?

(3分)

译文:

(2)过而不听于忠臣,独行其意,则灭其高名,为人笑之始也。

(4分)

译文:

(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21-22题。

(8分)

郊行(王安石)

柔桑采尽绿阴稀,芦箔[注]蚕成密茧肥。

聊向村家问风俗,如何勤苦尚凶饥?

[注]芦箔:

养蚕器具,用芦苇编织成的席子或筛子,蚕可在上面吐丝织茧。

21、请对“柔桑采尽绿阴稀”中的“稀”字作赏析。

(4分)

22、这首诗主要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

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4分)

(三)古诗文默写。

(10分)

23、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

(6题中选5题)(10分)

1.,,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2.故木受绳则直,,,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3.,则芥为之舟;,水浅而舟大也。

4.左丘无目,孙子断足,终不可用,,。

5.云销雨霁,彩彻分明。

,。

6.,佳木葱茏而可悦。

草拂之而色变,。

四、作文(60分)

24.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60分)

年轻人与一位老者饮茶,年轻人喝了一口茶说:

“据我所知,茶叶在高温之中的形态与制作水平有着很大的关系。

”老者说:

“是的,炒制好茶需要在温锅中慢慢揉炒,长达数个小时,茶中香味慢慢聚集。

而若要炒制粗茶,那就简单了,把锅加热,半个小时足矣。

但这样的茶满是焦火之味,饮之索然无味。

”年轻人若有所悟:

茶道即人道。

人们出生时都是平等的,但经过岁月的打磨之后,就成了形形色色的人,品性高低不同。

综合上述材料,结合你的所思所感,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注意】①选好角度,确定立意。

②不得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的范围作文。

③明确文体,自拟题目。

④不得抄袭、套作。

1、A

B飞来横祸hèng量体裁衣liàngC倔强jué蓦然回首mò

D载歌载舞zài

2、C

A唇枪舌剑B法治D抉择

3、A

B形容描写或模仿得非常好,非常逼真。

此句的主体是天然的“大石”。

C官样文章:

照例敷衍的虚文滥调,含贬义。

D良莠不齐:

指好人坏人都有,此处使用不当,可改为“参差不齐”。

4、C

A成分残缺,“表达”缺少宾语,在句末加上“的愿望”。

B陈述对象不一致,应将“在”放在句首。

D不合逻辑海啸、火山爆发和地震不属于极端天气状况。

5、D

6、仿写“我只想知道它是不是你与人沟通的桥梁;我不想知道你的藏书多么丰富,我只想知道它是不是你通向成功的阶梯。

7、(3分)示例:

浙江攻克高速公路边坡塌方预警技术难题。

(“浙江攻克……难题”“高速公路边坡塌方预警技术”各1分,语言表达流畅给1分。

8、

(1)标志的上半部分是两个红色心心相扣的心形,下面是三个手拉手欢乐舞动的人形以及英文词“volunteer”,最下面是中文的拼音“Beijing”和数字“2008”。

(2)心心相扣的心形,象征志愿者与运动员、奥林匹克大家庭和所有宾客心连着心、用心服务、奉献爱心,为奥林匹克运动增添光彩。

欢快舞动的人形,展现了志愿者,奉献为乐的志愿精神。

志愿者真挚的笑容、出色的服务、友善的行为将唤起每一位奥运会参与者的心灵共鸣。

由中文拼音、英文和数字的完美组合表现出强烈的中西合璧、多元文化和谐融合的意境。

红色代表着热情,展现了志愿者,奉献为乐的志愿精神。

(任选其中的三点)

 

现代文

8.B [A项运用了第2段西方“强调主体与客体的关系,强调对象描述的精确性”,中国“通向了圆融和体悟,描述对象时往往在清晰中又带有某种模糊”等信息。

这属于西方和中国的差异。

B项“殊途而同归”“百虑而一致”出于第2段“天下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虑”,但对其解说不当。

“殊途”指各种不同的发展途径,“百虑”指各种不同的思想观念。

并不专指中西文化差异。

C项依据原文“不同文化又包含诸多相似的元素,有共同的追求和理想。

“汉学”这门学问,正是以差异为前提,以人类所渴望的正义、公平、自由等基本价值为基础,启发着文化间的对话和共识。

”D项承认文化观念有差异,但“二者并没有孰优孰劣,孰是孰非”,“只有因‘差异’生发的对话与启迪、互补与和谐”(见原文第2段)。

]

9.C[C项说“中国文化始终从海外汉学研究中获得对自身更深人更全面的理解”不符合文意,因为原文说“中国学界对海外汉学的关注也在日益增长”,“日益增长”是一种由不够关注到非常关注的发展过程,既然如此,那就不是“始终”这样了。

A项依据原文最后一段“海外汉学与中国本土学术进行对话,才能洞悉中国文化的深层奥秘”。

B项依据原文最后一段“汉学在世界范围内营构中国形象并影响到不同文明对中国的理解”,改换了一种表述顺序而已。

D项说“海外汉学给中国学界提供了从不同角度认识中国文化的镜子”依据语文最后一段“中国不再仅仅是被认识和想象的对象,更是通过这种认识和想象加强自我理解的价值主体”,中国不再是被动地被人认识和想象,而是可以从别人的认识和想象中加强对自我的认识,这就是将海外汉学看作从不同角度认识中国文化的镜子。

]

10.①中国学人向世界敞开自己,生发对话与启迪、互补与和谐②中国学界要关注海外汉学,形成互为关照的格局。

③我们要大力倡导汉学复兴,比如开设相关的课程,举办汉学节等等。

(答到1点得1分,答到2点即得3分)

 

11、①符合浣花草堂主人杜甫的诗人身份。

②杜诗中那些描写山川风物的诗,引发了作者更为新鲜的感受,以此统领全文。

③引出浣花草堂。

12、

(1)①塑像虽然艺术水平一般,但还是清疏的,没有把杜甫仙化,②能够表现诗人本色,这是值得肯定的。

  

(2)①作者将自己复诵草堂诗比喻成“梦游”,写出了作者沉迷于草堂诗意境中的情态。

②凸现了杜诗中描写自然风物诗歌的意境之美,表现作者对杜诗的新感受。

13、①杜甫有惊人的才华和严肃的创作态度。

  ②杜甫具有清疏、朴实的精神气质。

  ③杜甫是一个勤恳的诗人。

  ④杜甫热爱美好的大自然与安宁和平的生活。

  ⑤杜甫描写自然风物的诗歌同样具有巨大成就。

  (答出其中任意4点即可)

14、①反复研读诗人的作品。

  ②深入了解诗人生活的环境和诗歌所描写的对象。

  ③不盲从,有自己独到的见解。

  ④不片面理解诗人作品,不凭主观随意取舍。

  (答出其中任意3点即可)

文言文ACC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