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光热声习题.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106340 上传时间:2023-05-23 格式:DOCX 页数:44 大小:392.4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物理光热声习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4页
初中物理光热声习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4页
初中物理光热声习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4页
初中物理光热声习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4页
初中物理光热声习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4页
初中物理光热声习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4页
初中物理光热声习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4页
初中物理光热声习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4页
初中物理光热声习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4页
初中物理光热声习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4页
初中物理光热声习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4页
初中物理光热声习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4页
初中物理光热声习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4页
初中物理光热声习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4页
初中物理光热声习题.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4页
初中物理光热声习题.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4页
初中物理光热声习题.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4页
初中物理光热声习题.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4页
初中物理光热声习题.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4页
初中物理光热声习题.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4页
亲,该文档总共4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初中物理光热声习题.docx

《初中物理光热声习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物理光热声习题.docx(4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初中物理光热声习题.docx

初中物理光热声习题

人教版第二章《光现象》单元检测题及答案1

编号姓名评分

一、单项选择题(13×3分=39分)

1.下列物体中属于光源的是()

A.放电影时所看到的银幕B.放电视时看到的电视机画面

C.月亮D.猫的眼睛

2.关于光的传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光只有在空气中才沿直线传播B.光在任何情况下都沿直线传播

C.光在玻璃中不是沿直线传播的D.光在同种均匀介质里是沿直线传播的

3.如图所示,水平桌面上斜放着一个平面镜,桌面上有一个小球向右滚去。

要使平面镜中小球的像沿竖直方向下落,则镜面与桌面间的夹角α应为()

A.30º

B.45º

C.60º

D.90º

4.如图所示,一只小鸭浮在平静的湖面上。

能正确表示小鸭和它在水中的“倒影”的是()

 

5.“猴子捞月”的寓言故事说,猴子看到井中有一个月亮,如图,以为月亮掉进水中了,就要去捞,结果什么也没捞到。

关于水中月亮离水面的远近,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

A.和天上月亮到水面的距离相等

B.井有多深,月亮就有多深

C.月亮就在水的表面上

D.和猴子眼睛到水面的距离相等

6.光污染已成为21世纪人们十分关注的问题。

据测定,室内洁白、光滑的墙壁能将射到墙上的太阳光的80%反射,长时间在这样刺眼的环境中会感到很不舒服。

如果将墙壁表面做成凹凸不平,其作用之一可以使射到墙上的太阳光变成散射光,减少光污染,这是利用了()

A.光的直线传播B.光的镜面反射

C.光的漫反射D.光的折射

7.一束光线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时,如果入射角逐渐增大,则折射角()

A.逐渐减小,且总大于入射角B.逐渐增大,且总小于入射角

C.逐渐减小,且总小于入射角D.逐渐增大,且总大于入射角

8.当光从一种介质射向另一种介质时,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一定会发生偏折B.发生折射时,折射角一定小于入射角

C.反射和折射不会同时发生D.只要光进入另一种介质,速度就一定改变

9.潜入水中工作的潜水员在水中看见岸上的路灯位置变高了。

如图所示的四幅光路图中,哪一幅图能正确说明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

 

10.光线在空气中通过平行玻璃板如图所示。

光路正确的是()

 

11.一束光线穿过玻璃三棱镜的四幅光路图如图所示,其中正确的是()

C

 

12.菜市场里,有些卖肉的商贩在肉摊的上方亮一盏红灯,其目的是()

A.杀菌消毒B.防止蚊、蝇叮肉

C.醒目,吸引顾客D.使肉看起来新鲜些

13.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红外线和紫外线在可见光谱以外,都属于看不见的光

B.大气层中的臭氧层能吸收太阳光中的大部分紫外线

C.红外线可以用来杀菌

D.适当的紫外线照射有利于人体合成维生素D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25分)

14.日食和月食是“光沿直线传播”最有说服力的自然现象,日食的影子在地球上,月食的影子在月亮上。

日食和月食发生时的光源是;发生月食时,挡住了太阳;发生日食时,挡住了太阳。

15.郊游时,同学们看到:

①水中的鱼;②中午树荫下的亮斑;③岸边树木花草在水中的“倒影”;④自己在阳光下的影子;⑤水底的奇石;⑥潭清疑水浅;⑦池水映明月。

上述现象中,属于光的直线传播的是;属于光的反射现象的是;属于光的折射现象的是。

(填序号)

16.一条光线垂直于平面镜入射时,入射角为°,反射角为°;若保持镜面不动,入射光线方向改变25°,则反射光线方向改变°,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的夹角为°。

17.如图所示,平面镜所成的像是由反射光线的

形成的,因此平面镜所成的像是(选填“实”或“虚”)像。

18.某人站立在竖直放置的平面镜前,他与像之间的距离是6m,则这个人

距镜子m;他向镜子前进1m后,人和像之间的距离为m;当他逐渐远离平面镜时,他在镜中的像的大小(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19.如图所示的是表示光从空气射入某种介质时的光路图。

其中光线a

是光线,光线c是光线,折射角的度数是,

界面的侧是空气。

20.多媒体教室中的投影银幕是用粗糙的白布做成的,其优点在于:

一是利用使教室里各座位上的同学都能看到画面;

二是白布能的光,使同学们能看到色彩正常的画面。

21.一切物体都在不停地辐射,物体的越高,辐射出的红外线越强。

天然紫外线的最重要来源是,地球周围大气层上部的能够吸收紫外线,从而保护地球上的动、植物和人类不受伤害。

三、作图题(共14分)

22.

(1)(2分)室内一盏电灯通过墙上的两个小洞,透过两条细小光束,如图所示。

请根据光束的方向确定室内电灯的位置S。

(2)(3分)在图中画出入射光线AO的反射光线,并标出反射角和入射角的度数。

空气

(3)(2分)如图所示的是一束从空气斜射向玻璃的光线,画出大致方向的折射光线。

O

 

23.

(1)(3分)如图所示,S′为发光点S在平面镜MN中的像,若S发出的一条光线SO经平面镜反射后过P点,请在图中找出发光点S的位置,并完成光路。

45º

(2)(4分)如图所示的是一条经水面反射后的光线,在图中画出其入射光线的准确方向

及对应的折射光线的大致方向。

 

四、探究与创新题(共22分)

实验序号

入射光线

入射角

反射角

1

AO

50º

2

CO

40º

3

EO

20º

24.(4分)如图所示的是研究光的反射规律的实验装置,其中O点为入射点,ON为法线,面板上每一格对应的角度均为10º。

实验时,当入射光为AO时,反射光为OB;当入射光为CO时,反射光为OD;当入射光为EO时,反射光为OF。

 

(1)请填写表格空白栏。

(2)分析上述数据可得出的结论是:

25.(6分)小宇同学用“可乐瓶”做小孔成像实验。

(1)请在如图甲所示的半透明纸上画出蜡烛AB的像A´B´。

(2)小宇发现蜡烛和小孔的位置固定之后,像离小孔越远,像就越大。

他测出了不同距离时像的高度,填在表格中。

像到小孔的距离s/cm

2.0

4.0

6.0

8.0

10.0

像的高度h/cm

1.0

2.0

3.0

4.0

5.0

 

①请你根据表中的数据在如图乙所示的坐标系中画出h与s的关系图象。

②从图象中可以看出h与s的关系为:

③请你猜想要想使像明亮些,半透明纸应(填“靠近”或“远离”)小孔。

26.(3分)右图是某小组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装置。

为了便于

观察,该实验最好在(选填“较明亮”或“较黑暗”)

的环境中进行。

点燃蜡烛后,某同学发现镜中出现了A蜡烛两个

不重合的像,这是由于光

造成的;为了保证实验效果,他们应选择(选填“平面镜”、“较薄的平板玻璃”或“较厚的平板玻璃”)做实验。

27.(5分)有一种家用取暖器,外形如图甲所示,它

是由电热丝发热达到取暖的目的;如果从侧面剖开,

它的主要结构如图乙所示,其中Q为电热丝,MN为

一个内表面极为光滑的金属弧面。

(1)电热丝通电后产生的是(选填“红外线”或“紫外线”),它通过MN的内表面产生(选填“镜面”或“漫”)反射。

(2)弧面金属板MN与下列哪种器材的作用相似()

A.凸面镜B.平面镜C.凹面镜D.潜望镜

(3)电热丝安装在图示位置的目的是使热能(选填“平行”或“发散”)射出。

空气中的入射角i

30°

45°

60°

水中的折射角r

22°

32°

40°

玻璃中的折射角β

17°

24°

30°

28.(4分)某实验小组在探究光的折射规律时,将光从空气分别射入水和玻璃,测得数据如下表:

 

分析表格中的数据,你肯定能得出一些规律。

请写出两条:

 

第二章《光现象》单元检测题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B

D

B

C

A

C

B

D

C

A

B

D

C

二、填空题

14.太阳,地球,月亮。

15.③⑦,②④,①⑤⑥。

16.0,0,25,50。

17.反向延长线,虚像。

18.3,4,不变。

19.入射,折射,30°,左。

20.漫反射,反射所有的色光。

21.红外线,温度,太阳光,臭氧层。

三、作图题

22.略。

23.略。

四、探究与创新题

24.

(1)50°,40°,20°。

(2)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25.

(1)略。

(2)①略,②成正比,③靠近。

26.较黑暗,在玻璃板的前后两个表面分别反射,较薄的平板玻璃。

27.

(1)红外线,镜面。

(2)C。

(3)平行。

28.①当光线垂直分界面入射时,传播方向不变。

②当入射角一定时,玻璃中的折射角小于水中的折射角。

③当入射角增大时,折射角跟着增大。

一单选题(本题共5小题,共计32分)

1:

下列关于声音传播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A.学生听到老师的讲课声是靠空气传播的B.“土电话”靠固体传声

C.声音在液体中比在空气中传播的慢D.真空不能传声

2:

以下几个实验现象,能说明声音产生的原因的是(  )

A.放在玻璃钟罩内的电铃正在发声,把玻璃罩内的空气抽去一些后,铃声明显减弱

B.把正在发声的收音机密封在塑料袋里,然后放入水中,人们仍然听到收音机发出的声音

C.拉小提琴时,琴弦的松紧程度不同,发出的声音不相同

D.拨动吉他的琴弦发出声音时,放在弦上的小纸片会被琴弦弹开

3:

甲、乙二人站在同一铁路的铁轨旁,相距几百米远,甲用铁锤敲击一下铁轨,乙把一个耳朵伏在铁轨上,乙将先后听到两个声响,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A.先听到的是原声,后听到的是回声

B.先听到的是通过铁轨传来的声音,后听到的是通过空气传过来的声音

C.先听到的是通过空气传过来的声音,后听到的是通过铁轨传过来的声音

D.无法知道先后听到的声音是通过什么途径传过来的

4:

合唱中“高音声部”和“低音声部”中的“高”和“低”是指(     )

A.响度B.音调C.振幅 D.音色

5:

声波传入人耳的顺序是(  )

A.外耳道→鼓膜→听小骨→耳蜗→听觉神经B.外耳道→听小骨→鼓膜→耳蜗→听觉神经

C.外耳道→鼓膜→耳蜗→听小骨→听觉神经D.以上答案均不对

二填空题(本题共3小题,共计27分)

6:

演奏琵琶时是靠琴弦的___发声的,用力拨动琵琶的弦,弦的振动幅度增加,发出的声音是___也增大。

解析:

声音是物体振动产生的;响度与物体振动幅度有关,振动幅度越大,声音响度也越大。

7:

歌声是由演唱者声带____产生,并通过____传到听众耳中的。

解析:

本题考查声音的产生及其传播条件。

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歌声是由演唱者声带振动产生的,声音的传播是需要介质的,我们听到歌声也是通过周围的空气传到我耳朵中的。

8:

晓桦不注意用眼卫生,造成近视。

他看远处物体时,眼球成像情况如下图中的_____图所示(选填“甲”或“乙”).应采用____透镜加以矫正。

他在听音乐时,耳机中的乐曲声是由耳机膜片____产生的。

晓桦不小心把边耳机的线扯断了,而另一边耳机仍有声音,根据此现象可以判断两边耳机是___联(选填“串联”或“并联”)。

三实验题(本题共2小题,共计20分)

9:

现有一个气球、一把木梳。

请至少选择一种器材,设计两个不同的物理小实验,并完成下表。

10:

下图是系有铃铛的烧瓶,李明用该装置按以下步骤探究声音的传播。

(1)用铁夹夹住橡皮管。

摇动烧瓶,铃铛虽未碰及烧瓶,但仍能听到清晰的铃铛声。

这一现象可作为固体和_________能够传声的证据。

(2)取下铁夹,并在烧瓶中倒入少量的水,然后加热使水沸腾,当瓶内的水风烧干时,立即停止加热,并用铁夹夹住橡皮管。

过一会儿,给烧瓶浇水使其冷却,此时烧瓶内壁出现了一些小水珠,这些水珠是瓶内的水蒸气遇冷_________而形成的。

(3)再次摇动烧瓶,却听不到铃铛声,由此可推测烧瓶内____________。

(选填“充满空气”“充满水蒸气”“接近真空”)

(4)接着将烧瓶倒置于装有水的水槽中,如图所示,拔除铁夹后,烧瓶内的水位将_____________。

(选填“与水槽内水面相平”“上升到顶部”“略高于水槽内水面”)

(5)将烧瓶装满水,用铁夹夹住橡皮管,摇动烧瓶,又听到铃铛声,这一实验事实可证实_________可以传声。

(选填“水”“橡皮管”“水蒸气”)

四计算题(本题共2小题,共计21分)

11:

如下图所示,一艘测量船将一束超声波垂直向海底发射,测出从发射超声波到接收反射回波所用时间是10s,已知声音在水中的传播速度是1500m/s。

问:

此处海底深度是多少?

12:

国庆期间,大伟和父母一起到黄山旅游。

他们所乘坐的小汽车朝山崖匀速行驶,汽车鸣笛5s后,大伟听到了回声。

当天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是340m/s,汽车行驶的速度是36km/h,求听到回声时汽车距山崖之间的距离。

 

声现象试卷答案:

1.答案:

C解析:

一般情况下,声音在固体中比在液体中传播得快,在液体中比在气体中传播得快。

2.答案:

D。

A说明声音靠介质传播;B说明液体也能传声;C说明音调的高低与振动频率有关;D说明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3.答案:

B解析:

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在钢管中的传声速度大于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

4.答案:

B解析:

本题考查乐音的三要素中的音调。

声音的高低叫音调,声音的大小叫响度。

5.答案A提示:

声音由外到内的顺序,A的顺序正确

6.正确答案:

答案:

振动;响度

7.正确答案:

振动;空气

8.解析:

本题考查近视眼的成因和矫正方法,以及声音的产生条件和串、并联电路的判断。

近视眼的晶状体会将进入眼睛里的光线会聚到视网膜的前方,所以以甲图是近视眼的示意图,应是凹透镜制成的眼镜来矫正;耳机中的声音是由耳机膜片振动产生的,一边耳机不工作,而另一边耳机仍工作,由此可判断两边耳机为并联。

正确答案:

答案:

甲   凹  振动 并联

9.解析:

利用实际生活中的简单器具可以完成很多的物理小实验,本题可从力学、声学、压强与浮力等方面进行考虑。

正确答案:

10.解析:

本题考查声音的传播、液化、大气压的相关知识。

(1)铃铛振动时没有碰到烧瓶也听到了声音,这说明烧瓶内的空气(气体)及烧瓶(固体)能传播声音;

(2)烧瓶里的水烧干时,里面充满了水蒸气,再给烧瓶浇冷水时,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大量小水珠;(3)烧瓶里的水烧干时,里面的空气膨胀排除瓶外,瓶内接近真空,声音无法在真空传播,故再次摇动烧瓶,却听不到声音;(4)由于烧瓶内接近真空,气压很小,在外界大气压的作用下可把水压入烧瓶;(5)装满水的烧瓶再次被摇动,又听到了声音,这说明烧瓶内的水(液体)可以传播声音。

正确答案:

(1)气体(或空气)   

(2)液化   (3)接近真空(4)上升到顶部  (5)水

11.解析:

设海底深度为S,声音在水中传播速度为v,从发射超声波到接收回波所用时间为t。

则:

正确答案:

7500m

12.

S声=v声•t=340m/s×5s=1700m

s车=v车t=10m/s×5s=50m

即听到笛声时,汽车距山崖之间的距离为825m.

正确答案:

825m

20XX年中考物理“热现象”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

 

  1.(20XX年黔东南州)如图是海波的熔化图象,从图象中获得的信息正确的是( C )

 

  A.海波在BC段没有吸热

 

  B.海波在CD段是气态

 

  C.海波的熔点是48℃

 

  D.6min时海波已全部熔化

 

  2.(20XX年安顺市)下列措施中为了加快蒸发的是( B )

 

  A.酒精灯不用时盖上灯帽

 

  B.将衣服晾在向阳、通风处

 

  C.用保鲜袋装蔬菜放入冰箱

 

  D.植树时剪除大量枝叶

 

  3.(20XX年贵阳市)下面哪项措施的目的是为了减慢水的蒸发( D )

 

  A.用电热吹风机将湿头发吹干

 

  B.用扫帚把地面的积水向周围扫开

 

  C.将湿衣服撑开晾到向阳、通风的地方

 

  D.将水果用保鲜膜包好后再放入冰箱的冷藏室内

 

  4.(20XX年山西省太原市)有一种“固体粮虫净”,放在粮仓里能预防粮食生虫,“固体粮虫净”过一段时间会变小,在这个过程中所发生的物态变化是( B  )

 

  A.凝华        B.升华            C.熔化        D.汽化

 

  5.(20XX年襄樊市)霜是由下列的哪一种物态变化形成的( D )

 

  A.熔化      B.液化       C.升华       D.凝华

 

  6.(20XX年哈尔滨市)如图所示,是模拟“云和雨”的实验装置,下列描述中不正确的是( C )

 

 

  A.酒精灯加热湿沙可以加快水的汽化

 

  B.石棉网的作用是使烧杯底部受热均匀

 

  C.烧杯里的“白雾”是水汽化成的水蒸气

 

  D.盘子里放冰块使水蒸气降温液化成小水珠

 

  7.(20XX年雅安市)下列各种自然现象形成的过程中,要吸收热量的是( A )

 

  A.春天,冰雪融化汇成的溪流

 

  B.夏天,冰棍“冒出”的“白气”

 

  C.秋天,草丛之上晶莹的露珠

 

  D.冬天,天上纷纷飘落的雪花

 

  8.(20XX年娄底市)物理学是人类探索自然、认识自然的有力武器,下列自然现象属于凝华的是( C )

 

  A.有时江面弥漫的大雾

 

  B.秋天花叶上的露珠

 

  C.冬天早晨地上的霜

 

  D.湖面上结了一层厚厚的冰

 

  9.(20XX年恩施自治州)下图分别表示几位同学在“练习用温度计测液体的温度”实验中的做法。

正确的是( D )

 

 

  10.(20XX年恩施自治州)“地面的水   后,在高空遇到冷空气,会   成小水滴或   为小冰晶。

大量的小水滴或小冰晶集中悬浮在高层空气中,这就形成了   。

”对于引号中这段文字空缺的内容,下列填充正确的是( C )

 

  A.汽化 液化 凝固 云

 

  B.蒸发 液化 凝华 雨

 

  C.蒸发 液化 凝华 云

 

  D.蒸发 凝华 液化 雨

 

  11.(20XX年广东省)某种物质的物态变化过程如图所示,该图象可以反映( D )

 

  A.蜡的熔化过程               

 

  B.蜡的凝固过程

 

  C.海波的熔化过程             

 

  D.海波的凝固过程

 

  12.(20XX年成都市)去年春节前后,我国南方部分地区遭遇了低温雨雪天气,某些地区的树枝上甚至出现了图所示的“雾凇”。

“雾凇”和霜的形成过程很相似,都是( B )

 

 

  A.水蒸气液化形成的

 

  B.水蒸气凝华形成的

 

  C.小水珠凝固形成的

 

  D.小冰晶升华形成的

 

  13.(20XX年福州市)北国的冬天,真的很美。

一代伟人毛泽东曾有诗词“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的描述,其中冰的形成属于物态变化中的( B )

 

  A.熔化         B.凝固          C.液化        D.凝华

 

  14.(20XX年湖北省荆门市)下列关于生活中常见热现象的解释,错误的是( C )

 

  A.在高山上烧水时,温度不到90℃水就沸腾了,是因为水的沸点与气压有关

 

  B.天热时,狗常把舌头伸出口,实际上是利用蒸发致冷

 

  C.衣柜里防虫的樟脑丸越来越小,这是汽化现象

 

  D.冬天,冰冻的湿衣服直接变干是升华现象

 

  15.(20XX年济宁市)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D )

 

  A.用久了的电灯灯丝变细是升华现象

 

  B.秋天的早晨,大雾逐渐散去是液化现象

 

  C.被水蒸气烫伤比沸水烫伤更严重是因为水蒸气液化时要放出热量

 

  D.人出汗后,微风吹过感到凉爽,是因为汗液蒸发加快,带走更多的热量

 

  16.(20XX年泰安市)下列自然现象中,属于凝华现象的是( D )

 

  A.雾的形成

 

  B.露的形成  

 

  C.冰的形成

 

  D.霜的形成

 

  17.(20XX年四川省自贡市)如图是海波的熔化图像,从图像中获得的信息正确的是( B )

 

 

  A.海波的沸点是48℃       

 

  B.海波在BC段吸收了热量 

 

  C.海波在CD段是气态       

 

  D.6min时海波已全部熔化

 

  18.(20XX年烟台市)长岛是个淡水严重短缺的海岛,海水淡化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措施。

如图是小明同学设计的海水淡化流程图,在这一过程中海水先后发生的物态变化( B )

 

 

  A.液化、汽化   

 

  B.汽化、液化   

 

  C.汽化、升华   

 

  D.升华、液化

 

  19.(20XX年潍坊市)热现象在一年四季中随处可见,下列有关说法中正确的是( C )

 

  A.春天的早晨经常出现大雾,这是激化现象

 

  B.夏天揭开冰棒包装后会看到冰棒冒“白汽”,这是凝华现象

 

  C.秋天的早晨花草上出现小的露珠,这是液化现象

 

  D.初冬的早晨地面上会出现白色的霜,这是凝固现象

 

  二、填空题

 

  20.(20XX年莆田市)在一个盛有冰水混合物的烧杯中插入一支温度计,用酒精灯对烧杯缓慢加热。

下表是明明同学的记录:

 

时间/min

0

2

4

6

温度/℃

0

0

0

9

现象

较多的冰,少量的水

少量的冰,较多的水

冰完全融化,只有水

全部是水

 

  分析上表可知:

 

  

(1)冰是 晶体 ;(填“晶体”或“非晶体”)

 

  

(2)你还能得出什么结论?

请答出两点:

 

  a.  晶体熔化过程中,温度保持不变      b.  晶体熔化过程要吸热  

 

  21.(20XX年湖北省宜昌市)某研究人员为了探究冰和水的体积与温度的关系,在一定的环境下将1g的冰加热,分别记录其温度和体积,得到了如图所示的图象。

请你观察此图象回答下列问题:

 

  

(1)冰从-4℃上升到0℃时体积将 增大 ,密度将 减小 。

 

  

(2)水从0℃上升到4℃时体积将 减小 ,密度将 增大 。

 

  (3)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