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特色决定大学的发展方向.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108191 上传时间:2023-05-23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1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文化特色决定大学的发展方向.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文化特色决定大学的发展方向.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文化特色决定大学的发展方向.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文化特色决定大学的发展方向.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文化特色决定大学的发展方向.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文化特色决定大学的发展方向.docx

《文化特色决定大学的发展方向.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化特色决定大学的发展方向.docx(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文化特色决定大学的发展方向.docx

文化特色决定大学的发展方向

文化特色决定大学的发展方向

  

论文关键词大学文化特色办学自主权大学评价重塑文化特色

论文内容摘要一所大学有无特色是由一所大学的文化特色决定的。

一所大学的文化特色,不是“自贴”或“被贴”的标签,而必须在与社会的互动中形成,其价值必须取决于对科学发展、人才培养做出的成就,并最终以被社会广泛承认的实际贡献大小来鉴别。

当前,一些大学文化特色的缺失令人担忧,其背后的深层原因就是某些大学没有根据自己的校情准确定位,而更深层的原因是高校缺乏办学自主权,缺乏教育家办教育,没有形成“人才至上、教学为先、名师品牌”的大学理念。

政府和大学排行榜主办者以及大学自身,要担负起重塑中国大学文化特色的重任。

  大学是人类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现代大学经历了一个不断进行文化觉醒和理念创新的过程,从英国纽曼“崇尚人文,注重理性”的大学理想到德国洪堡“教学与科研相统一”的崭新理念,并造就了一些着名的大学,他们以其独特的大学理念和文化个性广为人知。

  一

  什么是大学文化?

什么是大学文化特色?

大学文化就是一所大学所持有和嗣承的概念模式、价值模式、行为模式——办学理念、校训、校风。

大学文化特色是指一所大学的办学理念、校训、校风是独特的,具有与众不同的个性,并能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不断地转变或提升。

一所有文化特色的大学,应该有独特的办学理念,并与国家的前途和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对国家的前途和命运担负起责任。

在近代中国,最着名的两所大学,当数北京大学、清华大学。

这两所学校与近代中国的政治和社会变革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对国家的前途和命运产生举足轻重的影响。

  大学如何引领社会?

人类社会有三项基本实践活动:

一是物资生产活动,这是人类最基本的社会实际活动,活动的主体是企业;二是治理国家和国际交往的政治活动,它主宰着一个国家的命运,活动的主体主要是政府和政党;三是以传承和创新文化为主要目的的人才培养活动,是人类社会整个实践的基础,活动的主体主要是大学。

[1]在当代,由于文化与经济和政治的相互交融越来越深入,文化的力量越来越深刻地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代表文化力量的大学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

在实施创新型国家的活动中,大学已由传承和创新文化活动的文化机构演变成为创新型国家的细胞——基层创新型组织。

  在大学的组织建构中,一所大学拥有独特的办学理念至关重要。

有什么样的大学独特办学理念,就能够形成什么样的大学核心能力,从而形成什么样的大学核心竞争力。

大学的核心竞争力是一所大学整合其所拥有的各种有形和无形的资源而提升成为具有独特的、持久创造力的能力,是能够给这所大学在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社会服务方面为国家和世界带来超越同类大学的产出能力。

一所大学的文化特色就是形成上述核心竞争力的文化底蕴。

  在现代,一所有文化特色的大学,它必须具有大学的共性文化:

懂得把大学自身的发展与民族和人类的使命感、对社会的责任心结合起来,懂得培养把个人利益融入集体利益和国家利益之中,有团结协作精神的个体;懂得没有文化上的哺育,没有人文理念的支撑,在理论上或实践上就很难取得成功。

除了这些共性,大学还应发展特色文化,在一个或几个领域里担负起解决社会发展中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的重任,形成独特的人文理念,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世界繁荣作出贡献。

  一所大学的文化特色更重要的是它的文化个性。

大学的文化个性是由其所处的历史、地理和办学的各种不同的条件决定的;是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下,在文化传统中沿袭形成的,而不是靠贴标签形成的。

这些个性包括学校建立的背景和宗旨、学校所处的地域和环境、举办者的学识和品格、学科设置的个性和共性、教师与学生的来源和构成以及由此产生的办学理念等文化特征。

如果一所大学一味贪求规模大、校名响、专业多而新,校训随大流,校风赶浪潮、重表面,热衷并校、改名,那么这所大学不仅没有形成新的特色,而且会丧失原有的文化特色。

一所大学的文化特色,必须在与社会的互动中形成,其价值取决于对科学发展、人才培养做出的成就,并最终为社会发展做出的、被社会广泛承认的实际贡献大小来衡量。

  二

  然而,我国一些大学并没有形成属于自己的文化特色,主要表现是,在规模、专业设置和校训方面的雷同化。

规模是大而全:

学生成千上万,学科门类齐全;校名是贴标签:

全国有上百所学校取名“科技”或“理工”大学;校训是模仿:

据有关人员统计,在104所大学中,校训里有“团结”二字的41所,在68所学院中,校训里有“团结”二字的38所,出现了“创新”二字的37所,出现了“求实”二字的42所。

[2]并不是说大学校训里不能出现“团结”、“创新”等字眼,而是说大学的校训应该有自己的文化特色。

  一些大学为什么没有文化特色?

原因在于,中国的大学缺乏自主办学的理念和机遇,而国外的大学大多是在自主办学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一直存在着不同形式的竞争,这种竞争对于高等教育以及大学自身的发展都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尽管我国的大学制度在某种程度上是借鉴国外的,但我国的大学竞争模式则与国外大学完全不同。

在过去的计划体制下,我国高等教育资源的配置完全由政府通过行政手段进行直接控制,如上世纪50年代进行的范围广泛并从根本上改变我国高等教育格局的大学院系调整,就是一个典型的政府主导的例子。

在这种背景下,大学之间尽管也存在一定的利益冲突和竞争,但由于大学对政府的绝对从属地位以及当时所强调的各大学之间根本利益上的一致,教育资源分配的决策者在主观上很少或者根本没有让大学进行竞争的意图;改革开放已经近30年了,大学办学理念有了重大转变,但原有的格局在一定程度上依然影响大学的发展。

  

  三

  如何重塑大学的文化特色呢?

笔者认为,重塑大学的文化特色的重任应由政府和大学排行榜主办者以及大学自身来共同承担。

  首先,政府要担负起重塑中国大学文化特色的重任。

针对目前一些大学文化特色存在的问题,笔者建议:

用是否有利于学校的准确定位、办出特色的标准,来对近十年来大学热衷的改校名“运动”、并校“运动”和大学排行榜“运动”进行清理。

凡是不符合这一标准的校名、并校后的专业设置都要进行规范:

多校合并的学校要进行专业调整、突出特色,并规范和引导大学排名朝着有利于重塑大学文化特色的方向发展,鼓励学科、专业和特色单项指标排名。

政府要认真总结借鉴西南联合大学的办学经验,把办学自主权交还给学校,大学、特别是“211工程”大学要设立教授委员会,其校长应在全省或全国甚至全世界招聘、并由教授委员会投票产生,实行校长负责制。

  另外,办学自主权对大学的发展非常重要,在我国的条件下,一所大学能否具有办学自主权,关键在于主办者是否拥有决策权和行政指挥权。

无论是上世纪50—60年代,还是70—80年代,我国有一些大学的主办者都曾获得过相当大的办学自主权,取得了一定的成功。

华中科技大学和中南大学就是例证。

这两所学校都是20世纪50年代组建的、从事民用的工学或专业学院,是在1960年的“大跃进”时代、与44所学校一道齐步进入当时64所全国重点学校行列的;经过近50年发展,这两所学校进入特色单项指标综合排名的前20名中。

其它18所大学,有12所是1960年前确定的重点大学,有6所是老牌大学、综合性大学、国防院校;这两所学校与上述18所大学相比,获得政府的投入最少。

但是,由于这两所学校的领导者带领同仁,能充分利用改革赋予的权力,充分施展自己的才能,建立了具有本校特色的文化。

其次,大学排行榜主办者也要担负起重塑中国大学文化特色的重任。

大学排行榜主办者应把精力放在学科、专业、特色单项指标排名上。

只有这种学科、专业、特色单项指标排名才能促进大学特色文化方向的形成。

大学综合排名,虽然从它诞生的那天起,就一直受到质疑,是误导一些大学盲目合并、求大求全,是大学个性文化的潜在杀手,但是单项排名依然具有公信力。

中国的大学经历20世纪中叶和20世纪末两次大的调整中以及学校更名等,产生了很大的变化:

有的名存实亡,有的名不符实,有的无名实强。

因此,一般的社会声誉调查排名不能反映一所大学的真实情况。

论文排名、社会声誉调查排名,再加上毕业学生数排名、一般的数量指标排名,这些排名都可能产生误导,往往扼杀大学个性文化。

为了贴近中国国情,最能反映一所大学真实水平和文化特色的是特色单项指标排名。

教育界、科技界、学术界普遍认为,有特色的单项指标是可以促进大学向特色文化发展,因而可以对大学进行排名。

目前受到普遍认可的是学科排名、专业排名、杰出校友排名,提高其普遍认可度,以起到对重塑大学文化特色的引导作用。

  最后,大学自身更应该承担重塑中国大学文化特色的重任。

差异性战略是重塑大学文化特色的有效途径。

所谓差异性战略就是扬长避短:

充分发挥自己的长处,尽可能避开自己的短处。

这种长处是自己独有的,是其它同类、同层次、同地域的大学所没有的。

这种长处的物化载体,如学科、研究成果、杰出人才等,在竞争中处于“非我莫属”的地位。

一所大学拥有这种长处的物化载体越多,这个大学的文化特色就越显着。

一所大学要培育自己的文化特色,就要善于发现、挖掘自己的长处,持之以恒地进行培育。

具有差异性的的大学,如北京大学的激进风格和“兼容并包”,清华大学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南京大学的“诚、朴、雄、伟”,它们的文化特色,都有上百年的文化沉淀;又如,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科技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理工大学等着名高校,从它们诞生起就打上了特定的文化印记,再如,华中科技大学和中南大学靠拼搏形成自己的“经世致用”的文化特色。

  事实证明,这种差异性的文化定位是有效的。

在上世纪90年代末,这些差异性文化在市场化和重塑政府与大学关系的背景下,在我国开展的新一轮院校调整——院校合并中,得到了充分展现。

一些具有显着差异性的大学,如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靠自己的实力,在并校过程中,得到了优质的教育资源,实现了优化组合,增强了核心竞争力;一些在上世纪50年代院校调整中才组建的工科和专业院校,由于特定的历史环境形成一种奋发向上、勇争一流的精神,在新一轮院校调整——院校合并中,获得了优质的教育资源,实现了腾飞,如华中科技大学、中南大学等;而另一些具有差异性的大学,在这场新一轮院校调整——院校合并中,坚持原先的特色,没有随波逐流,其发展势头仍然很好,如中国科技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

所有这些都证明差异性是一个大学文化特色的生命线。

  参考文献:

  [1]王冀生、王霁.大学文化是大学核心竞争力之所在.高教发展与评价,2007

  [2]张楚廷.论大学的校名.现代大学教育,2007(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