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地理学》复习整理笔记.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0109913 上传时间:2023-05-23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5.0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自然地理学》复习整理笔记.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自然地理学》复习整理笔记.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自然地理学》复习整理笔记.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自然地理学》复习整理笔记.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自然地理学》复习整理笔记.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自然地理学》复习整理笔记.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自然地理学》复习整理笔记.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自然地理学》复习整理笔记.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自然地理学》复习整理笔记.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自然地理学》复习整理笔记.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自然地理学》复习整理笔记.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自然地理学》复习整理笔记.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自然地理学》复习整理笔记.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自然地理学》复习整理笔记.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自然地理学》复习整理笔记.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自然地理学》复习整理笔记.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自然地理学》复习整理笔记.docx

《《自然地理学》复习整理笔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自然地理学》复习整理笔记.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自然地理学》复习整理笔记.docx

《自然地理学》复习整理笔记

《自然地理学》复习整理笔记

《自然地理学》复习笔记第一章:

地球

(一).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1.产生了昼夜更替的现象,并使地表个中国成具有一昼夜的节奏;2.由于自转,产生了地球自转偏向力;3.造成地球上同一时刻,不同经度的地方有不同的地方时;4.天体引力产生潮汐,由于自转,相反的潮汐又阻碍它的运动;5.地球整体的自转,同它的局部运动也有密切的关系。

此外,可以影响大陆漂移、地震、潮汐摩擦、洋流等。

此外,自转产生的离心力,也是影响地球形状的原因。

(二).地球公转的意义1:

昼夜长短的变化昼夜的长短,视晨昏圈分割纬线的情况而定。

一般情形下,纬线被晨昏圈分割成两部分:

位于昼半球的部分叫昼弧;位于夜半球的部分叫夜弧。

昼弧和夜弧的弧长,决定该地的昼长和夜长。

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使太阳直射点发生南北移动,因此,除了在赤道和春秋分日外,各地的昼弧和夜弧都不等长。

2: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太阳高度,是指太阳对于地平的高度角。

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地面或得太阳热能的多少。

太阳高度最大的时候,地面上得热最多(光束面积、途径短)。

3:

四季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和地球的公转,造成地球上各地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一年分成春夏秋冬四季。

季节变化是半球性的现象,南北两个半球没有同事来临的同一季节,而总是彼此相反。

这是因为影响季节变化的两个主要的因素:

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是半球性的。

这两个因素影响地球所得太阳热量在南北两个半球之间的分配。

(三)、地球表面的基本特征1.太阳辐射集中分布于地表,太阳能的转化亦主要在地表进行。

2.固态、液态、气态物质同时并存于地表,三相物质相互转化,形成多种多样的物质系统。

3.地球表面具有其特有的、由其本身发展形成的物质和现象。

4.相互渗透的地表各圈层之间,进行着复杂的物质、能量交换和循环。

5.地球表面存在着复杂的内部分异。

6.地球表面是人类社会发生、发展的环境,在人类的参与下,使其变得更加复杂。

(四)、试述地球的内部圈层构造和外部圈层构造分别有哪些?

要点:

(四)、试述地球的内部圈层构造和外部圈层构造分别有哪些?

要点:

1)根据地震波在地下不同深度传播速度的差异和变化,可将地球的内部圈层构造划分为:

A)地壳(按书简述);B)地幔(简述);C)地核(简述)。

2)根据地球的外部圈层构造特征,可将地球的外部构造依次划分为:

A)大气圈(简述);B)水圈(简述);C)生物圈(简述)。

第二章:

地壳1.简述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三大类岩石之间的区别和相互转化关系。

要点:

1)1.简述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三大类岩石之间的区别和相互转化关系。

要点:

1)区别:

首先在分布情况上存在不同,结构上火成岩大部分是结晶的岩石,部分是隐晶体,玻璃质;沉积岩是碎屑结构,泥质结构和化学结构。

变质岩属于重结晶岩石。

在构造上火成岩多为块状构造,沉积岩是各种层理构造,变质岩大部分片理构造,部分是块状构造。

在矿物成分上三种岩石各有所不同。

2)相互转化关系:

岩浆上升冷却凝结形成岩浆岩;岩浆岩经过外力作用(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固结成岩)堆积后转化形成沉积岩;岩浆岩和沉积岩,在高温高压环境下经过变质作用,转化形成变质岩,如石英岩、大理岩等;沉积岩和变质岩,在特定条件下,又可以先转变为岩浆后,再转化形成岩浆岩。

2.根据勒比雄的板块构造学说,将全球岩石层划分为哪几大板块?

板块的边界常有哪些地质现象?

论述其形成原因。

要点:

2.根据勒比雄的板块构造学说,将全球岩石层划分为哪几大板块?

板块的边界常有哪些地质现象?

论述其形成原因。

要点:

1)我们通常根据勒比雄的板块构造学说,将全球岩石层划分为六大板块:

A)欧亚板块;B)非洲板块;C)太平洋板块;D)美洲板块;E)澳大利亚板块;F)南极板块。

2)板块的边界类型,依次划分为:

A)扩张型边界;B)俯冲型边界;C)转换断层型边界。

3)板块的边界常有以下地质现象,主要有:

A)地震活动与火山活动;A)造山运动、高原的隆起;C)发生变质作用;D)发生混杂堆积等现象。

4)板块在运动时,由于碰撞和挤压及俯冲,其边界表现为强烈的地质作用。

第三章:

大气和气候1.大气环流

(一):

全球环流

(1)全球气压带:

全球近地面气层形成赤道低压带、副热带高压带、副极地低压带、极地高压区。

(2)行星风系:

不考虑海陆和地形的影响,地面盛行风的全球型式称为行星风系。

P126.(3)经向环流:

假设地球不自转,地表均匀。

这样形成一个直接热力环流圈。

P127.

(二)季风环流大陆和海洋之间的广大地区,以一年为周期、随着季节变化而方向相反的风系,称为季风。

季风是海陆之间季风环流的简称。

是由大尺度的海洋和大陆之间的热力差异形成的大范围热力环流。

(三)局地环流:

由于局部环境比如地形起伏、地表受热不均等引起的小范围气流,称为局地环流。

(1)海陆风:

海陆风是由于海陆热力差异引起的,但影响范围局限于沿海,风向转换以一天为周期变化。

(2)山谷风在山地区域,日出以后山坡受热,其上空气增温很快,而山谷中同一高度上的空气,由于距地面较远,增温较慢,因而产生由山谷指向山坡的气压梯度力,风由山谷吹向山坡,这就是谷风。

夜间,山坡辐射冷却,气温降低很快,而谷中同一高度的空气冷却较慢,因而形成与白天相反的热力环流,下层风由山坡吹向山谷,这就是山风。

3.焚风气流受山地阻挡被迫抬升,空气冷却,水汽凝结;气流越山之后顺坡下沉,此时空气中水汽含量大为减少,下沉气流按干绝热递减率增温,以致背风坡气温比迎风坡同一高度气温为高,从而形成相对干而热的风,这就是焚风。

4.气候形成影响因素[见教材p148]厄尔尼诺(ElNino):

重点内容包括太阳辐射、大气环流、地理因子(海陆分布、洋流、地形)。

1.辐射因素地表热能的收支状况是形成气候的基本因素。

而太阳辐射是受纬度制约的,太阳辐射因素,可以说就是纬度因素。

2.大气环流大气环流在气候形成过程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它调整了热能因纬度分布不均而使差异减小。

通过气流的运动,还同时进行水分的输送。

我国大部分地区呈现的冬季干燥、夏季多雨,就是在一定的大气环流条件下产生的。

比如,赤道带,全年以上升气流占优势,水汽来源充沛,气温高,所以赤道带的气候具有全年高温、高湿的特点。

副热带,以下沉气流为主,降水很少,尤其是大陆内部或大陆西岸,气候干旱。

由于所处的海陆位置不同,盛行气流来向不一样,以致纬度相同,气候差异悬殊。

3.地理因素:

海陆分布、洋流、地形5.试论述城市热岛效应和全球气候变化的成因。

答案要点:

1)城市热岛效应:

5.试论述城市热岛效应和全球气候变化的成因。

答案要点:

1)城市热岛效应:

通常是指城市温度高于郊野温度的现象。

由于城市地区水泥、沥青等所构成的下垫面导热率高,加之空气污染物多,能吸收较多的太阳能,有大量的人为热进入空气;另一方面又因建筑物密集,不利于热量扩散,形成高温中心,并由此向外围递减。

2)气候变化2)气候变化是指气候平均状态统计学意义上的巨大改变或者持续较长一段时间(典型的为10年或更长)的气候变动。

气候变化的原因可能是自然的内部进程,或是外部强迫,或者是人为地持续对大气组成成分和土地利用的改变。

3)全球气候变化的成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引起气候变化的因素有内因和外因,且内因和外因可相互转化。

内因包括:

气候系统内各组分的物理状态和它们之间的反馈作用。

内因包括:

气候系统内各组分的物理状态和它们之间的反馈作用。

外因包括:

下垫面和环绕地球的太空变化等影响因素,主要有:

①外因包括:

下垫面和环绕地球的太空变化等影响因素,主要有:

①天文因素:

A.太阳辐射强度变化B.太阳活动的周期变化:

黑子、光斑、耀斑、射电等C.地球轨道要素变化:

日地相对位置、偏心率、岁差等②地理因素(地文因素):

②地理因素(地文因素):

A.地极移动和大陆漂移B.造山运动:

对海陆分布产生直接影响C.火山活动:

熔岩、烟尘、CO2、H2S等气体③人类活动因素:

③人类活动因素:

A.人口活动B.下垫面性质改变C.CO2排放增加D.其它污染物增加(如热岛效应等影响)。

第四章海洋和陆地水一、水分循环地球上的水并不是处于静止状态的。

海洋、大气和陆地的水,随时随地都通过相变和运动进行着连续的大规模的交换。

这种交换过程,就是水分循环。

由于太阳辐射,海面和陆面水分蒸发到空中。

自海洋表面蒸发的水分,直接降落海洋中,就形成海洋水分的内循环。

当海洋上蒸发的水分,被气流带到陆地上空以雨雪形式降落到地面时,一部分通过蒸发和蒸腾返回大气,一部分渗入地下形成土壤水或潜水,另一部分形成径流汇入河流,最终仍注入海洋,这就是水分的海陆循环。

内流区的水分循环具有某种程度的独立性。

二、海水运动基本规律和类型

(一)洋流的概念和性质洋流即海流,是指海洋中具有相对稳定的流速和流向的海水,从一个海区水平地或垂直地向另一海区大规模的非周期性的运动。

(二)洋流分类按成因可分3类①风海流:

是在风力作用下形成的;②密度流:

是由于海水密度分布不均匀引起的,当摩擦力可以忽略不计时,密度流又称地转流或梯度流;③补偿流:

是由于海水从一个海区大量流出,而另一个海区海水流来补充而形成的。

(三)大洋表层环流模式:

与盛行风系相适应,所形成的格局有以下特点:

(1)以南北回归高压带为中心形成反气旋型大洋环流;

(2)以北半球中高纬海上低压区为中心形成气旋型大洋环流;(3)南半球中高纬海区没有气旋型大洋环流,而被西风漂流所代替;(4)在南极大陆形成绕极环流;(5)北印度洋形成季风环流区。

(四)绘图说明北太平洋的环流模式,并分析其形成原因。

答案要点:

(四)绘图说明北太平洋的环流模式,并分析其形成原因。

答案要点:

1)北太平洋的环流模式,分别有顺时针方向和反时针方向的两种环流模式;2)绘制北太平洋环流模式示意图(如左图所示)北太平洋的环流模式示意图北太平洋的环流模式示意图3)北太平洋环流模式的形成原因主要有:

A)大气环流影响;B)洋流本身影响;C)大洋东、西岸地形等因素影响。

(五)径流的形成和集流过程1.停蓄阶段降水落到流域内一部分被植物截留,另一部分被土壤吸收,然后经过下渗,进入土壤和岩石孔隙中,形成地下水。

所以降水初期不能立即产生径流。

降水进行到大于上述消耗时,便在一些分散洼地停蓄起来。

这种现象称为填洼。

2.漫流阶段降水进行到植物截留和填洼都已达到饱和,降水量超过下渗量时,地表便开始出现沿天然坡向流动的细小水流,即坡面漫流。

坡面漫流逐渐扩大范围,并分别流向不同的河槽里,叫漫流阶段。

3.河槽集流阶段坡面漫流的水进入河道中,沿河网向下游流动,使河流流量大为增加,叫做河槽集流。

这个阶段包括雨水由坡面进入河网,最后流出出口断面的整个过程,它是径流形成的最终环节。

在径流形成中通常将流域蓄渗过程,到形成地面汇流早期的过程,称为产流过程,坡地汇流与河网汇流合称为流域汇流过程。

径流形成过程实质上是水在流域的再分配与运行过程。

产流过程中水以垂向运行为主,它构成降雨在流域空间上的再分配过程。

汇流过程中水以水平侧向运行为主,水平运行机制是构成降雨过程在时程上再分配的过程。

第五章:

地貌部分(重点内容)1.河流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影响:

河流是所在流域内自然地理总背景下的产物。

河水是以不同形态和经过不同转化途径的降水为补给来源的。

河流的地理分布受着气候的严格控制。

实际上,河流的水文特征,包括水源的补给形式及其比例,水位、流量及其季节变化,结冰与否及结冰期长短等等,无不受气候条件制约。

除气候条件外,其他自然地理要素也对径流发生影响。

如流域海拔高度、坡度和切割密度直接影响着径流汇聚条件;地表物质组成决定着径流下渗状况;植被则通过对降水截留影响径流等。

另一方面,河流对地理环境也有显著的影响。

1、河流是地球水分循环的一个重要的、不可缺少的环节,内陆河流把水分从高山输送到内陆盆地底部或湖泊中,实现水分小循环;外流河把大量水分由陆地带入海洋,弥补海水的蒸发损耗,实现水分大循环。

同时,热量和矿物质也随水分一起输送。

2、固体物质的随河水迁移,则使地表的高处不断夷平和低处不断被充填。

故河流既是山地景观的创造者,又是大小冲积平原的奠基者,还是内陆和海洋盆地中盐类的积累者。

3、荒漠地区绝大多数绿洲的形成与河流有密切的联系,流入干旱区的河流,不仅给那里带来水分,而且使荒漠河岸林和灌溉农业得以发展,从而形成了生机勃勃的绿洲景观。

4、河流对于人类社会的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

2.简述河漫滩是如何形成的?

其沉积结构特点主要有哪些特点?

答案要点:

2.简述河漫滩是如何形成的?

其沉积结构特点主要有哪些特点?

答案要点:

1)河漫滩通常是指某条河流在汛期被洪水淹没而平水期露出水面的河床两侧的谷底部分;2)河漫滩的形成主要是受到河流汛期的洪水淹没等因素影响、平水期的流水沉积作用影响;通常有河流的边滩不断发育、扩展为河漫滩。

3)其沉积结构特点为二元结构:

具体为①细粒悬移质即河漫滩相沉积物,如粉沙、黏土和亚黏土;②粗粒推移质:

即河床相沉积物,如鹅卵石、粗砂等。

3.河流阶地原先河谷的谷底,由于河流下切侵蚀而相对抬升到洪水位以上,呈阶梯状顺河谷分布于河谷两侧,即为河流阶地,简称阶地。

阶地形成的原因主要有构造运动、海面变化和气候变迁等。

根据阶地的组成物质和结构,可分为三类:

侵蚀阶地、堆积阶地和基座阶地:

(1)侵蚀阶地多由基岩构成,没有或很少有冲积物覆盖,所以又称石质阶地。

侵蚀阶地多发育在山区河谷中,由于当时水流流速大,侵蚀力强,所以很少沉积。

(2).堆积阶地阶地全为河流冲积物所组成,在河流中下游最为常见。

它的形成过程,首先是河流侵蚀展宽谷地,同时发生大量堆积,然后河流下蚀形成阶地,唯后期的切割深度,一般不超过冲积层的厚度。

(3)基座阶地阶地上部由冲积物组成,下部为基岩的阶地称为基座阶地。

它主要是由于后期河流下蚀深度超过了原冲积层的厚度,切至基岩内部而成的。

这种阶地分布相当广泛。

4.简述地表和地下喀斯特地貌的主要类型。

答案要点:

4.简述地表和地下喀斯特地貌的主要类型。

答案要点:

1)地表喀斯特地貌的主要类型为:

A)石芽、溶沟;B)溶蚀洼地、溶蚀谷地(盲谷);C)峰林、峰丛、孤峰;D)溶蚀平原、盆地;E)喀斯特漏斗;F)落水洞。

2)地下喀斯特地貌的主要类型有以下几种:

A)溶洞;B)喀斯特天窗、天生桥;C)喀斯特滴石类地貌:

如石钟乳;D)喀斯特滴石类地貌:

如石笋石笋;E)喀斯特滴石类堆积地貌:

如石柱、边石坝(石梯田)等;F)喀斯特滴石类堆积地貌:

如石幔(石灰华)等;G)地下河;H)地下暗湖等。

5.风沙地貌:

(一)风沙作用风沙作用指气流沿地表流动时,对地面物质的侵蚀、搬运和堆积等过程。

(二)风沙地貌的形成条件风沙地貌是风对地表侵蚀、堆积的结果。

因此地表特征、风动力状况是风沙作用及形成风沙地貌的基本条件。

(三)风沙地貌分为风蚀地貌和风积地貌。

6.海岸地貌(重点是海蚀地貌)。

教材的第七章:

生物群落与生态系统一:

生物群落概念:

p297任何生物种都不是孤立地生存,总有许多其它生物种与之同群共居,形成一个完整的生物群体。

正如种群是个体的集合体一样,群落是种群的集合体。

群落因其组成成分中生物类别不同而有不同名称。

如果在一定地段上,共同生活在一起的植物种以多种多样的方式彼此发生作用,形成一种有规律的组合,这种多植物种的组合就叫做植物群落。

它是不同种类植物松散地组织起来的单位。

其类型繁杂多样,其面积差别悬殊,彼此之间的边界明显或不明显。

动物同植物一样,也常常是以群落的形式组合在一起共同生活着。

只是由于动物的流动性很大,群落的组合更松散,在科学研究上多以种群为对象而很少应用动物群落一词。

1、群落的组成(边缘效应、优势种、建群种)2、群落的外貌(概念)3、群落的结构(垂直、水平)4、群落的动态(植物群落的季节变化、生物群落的演替)二:

生态系统1、概念p3062、生态系统的组分3、生态系统的结构(营养结构:

食物链、食物网、营养级)4、生态系统功能(有机物质的生产、能量流动)5、生态系统的反馈调节与生态平衡。

(概念P319)C、掌握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特征和利用在一定的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条件下,经过人的干预把自然生态系统分别改造成为农业生态系统和城市生态系统。

这些人工生态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在组成成分、结构和功能方面有其基本相似的一面,但也有它们的独特性。

它既服从自然规律的制约,也受社会性质和经济规律的制约。

1、农业生态系统2、城市生态系统D、掌握生物多样性的概念和保护1:

概念2:

保护第八章自然地理综合研究考试要求1、掌握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2、掌握人地关系的内涵、人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A、掌握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一:

地带性分异规律的表现由于地球作为一个行星所具有的形状和运动特性,以及它在宇宙中的位置,致使太阳辐射在地表分布不匀而引起的地域分异,称为地带性。

太阳辐射能的地带性分布直接、间接地反应在地球表面各种过程中。

1、纬向地带性首先反映在大气过程中。

热量带影响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不同气压带和风带的降水量及降水季节不同。

可见,气温与降水都与纬度相关(其中起主导作用的是气温),因而地球表面就存在自赤道到两极的东西向延伸、南北向更替的气候带。

气候的纬向地带性分异往往成为导致其他自然要素纬向地带性分异的主导因素。

2、土壤和生物(首先是植物)的纬向地带性更是地带分异的集中表现和具体反映。

不同地域的特定水热组合长期与地表物质作用就形成该地域中有代表性的植被和土壤类型。

土壤的纬向地带性表现在土壤的水热和盐分状况、淋溶程度、腐殖质含量、种类和组成等方面。

与此相联系,风化过程和风化壳类型也具有明显的地带性差别。

植物的纬向地带性最为鲜明,不同地带具有显著不同的植被外貌和典型植被型。

植被的种类、组成、群落构造、生物质储量、生产率等也都受到地带性规律的制约。

如热带森林的猩猩、河马、以及极地冰原带的北极熊、海豹等都具有鲜明的纬向地带性差异。

3、大气降水是地表水来源的主要形式。

由于不同气候带内降水量和降水季节不同,因而地表水资源分布及水文过程具有地带性特征。

诸如径流的补给形式,流量的大小,流量的年变化;湖泊的热力状况,沉积类型,化学成分;沼泽的沼泽化程度,泥炭堆积程度,沼泽类型等等,都具有明显的纬向地带分异。

4、地貌纬向地带性往往被人们所忽视。

但是由于地貌的外营力因素具有纬向地带性,因此决定于外力作用的地貌特征都具有一定的纬向地带性。

地貌的纬向地带性分异尤其与气候带相适应。

在不同气候带内有不同的水热组合,促使外力作用的性质和强度发生变化。

5、不仅陆地表面存在着纬向自然带,在海洋表面,由于水温、盐度以及海洋生物、洋流等都具有纬向地带性差别,因此在海洋上也可分出一系列纬向自然带。

二:

非地带性

(一)海陆分异

(二)干湿度分异(三)具有构造――地貌成因的地域分异(四)具有地方气候背景的地域分异:

1、海岸气候的特点是相对湿度高,也有些地方海岸气候比较特殊。

如非洲大陆西岸。

2、湖泊沿岸,由于湖水的蒸发影响,气候比较温暖湿润。

可形成带有偏低纬度特征的地方气候。

3、森林和灌区气候。

同海岸气候相类似。

4、城市气候5、地方风影响地方气候。

(五)垂直带分异B:

掌握人地关系的内涵、人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一:

掌握人地关系的内涵、人与地理环境的相互作用。

人地关系的内涵:

人地协调发展;人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地理环境对人类的反馈。

二:

人地关系的协调发展:

人口、资源、环境问题。

可持续发展是整个人类社会发展的目标,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基本手段,而人地关系的协调需要从全球、国家和地区等不同尺度和层次上进行。

人口、经济发展、资源、环境和生态等可持续发展的核心问题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无不表现出明显的区域差异。

人地系统包括人对地的依赖性和人的能动作用,它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变化。

在处理人与自然关系上,应倡导三种态度:

1:

倡导一种尊重自然、善待自然的伦理态度;2:

倡导一种拜自然为师、循自然之道的理性态度;3:

倡导一种保护自然、拯救自然的实践态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