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15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教案.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0111064 上传时间:2023-05-23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637.6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15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15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15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15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15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15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教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15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教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15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教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15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教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15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教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15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教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15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教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15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教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15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教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15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教案.docx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15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15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教案.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15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教案.docx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15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教案

15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课前解析】

本单元的主题是“科学精神”,而这篇课文就是通过三个科学发现的具体事例,向我们展示了科学家是如何敏锐地抓住常见的,司空见惯的或不为人注意的想象,不断发问,反复实践探索研究,进而“找到真理”的。

课文观点明确,思路清晰,结构严整。

同时,本单元要落实的语文要素是“用具体事例说明观点”教师在讲解时要注意全文是按照提出观点-印证观点-总结观点的思路展开,写法具有代表性。

可引导学生学习写法,并进行仿写,这样可以更好地落实单元语文要素。

关注文本特征:

本文是按照“提出观点---印证观点---总结观点”的思路展开来写的,很有代表性。

关注主旨:

这篇课文用三个具体事例论述了只要善于观察,不断发问,反复实践探索,锲而不舍地追根求源,就能在现实生活中发现真理这一观点。

关注写法:

用具体事例说明观点,是一种先提出观点,然后用具体的事例说明道理,最后总结观点的写作方法。

关注作者:

叶永烈生于1940年,浙江温州人。

著名科普文艺作家、报告文学作家。

1957年开始发表科学小品,1959年出版第一步科学小品集《碳的一家》。

代表作品有《世界最高峰上的奇迹》《飞向冥王星的人》《丢了鼻子以后》等。

他还是《十万个为什么》的作者之一。

关注人文主题词语:

描写人有恒心的词语

持之以恒百折不挠水滴石穿坚持不懈始终如一

铁杵磨针锲而不舍坚韧不拔精卫填海始终不渝

描写科学精神的词语

勇往直前坚持不懈不怕困难努力奋斗奋斗到底

热爱学习热爱祖国不怕失败坚持到底精益求精

【教学目标】 

  1.会写“域、惯”等12个字,会写“真理、领域”等20个词语。

  2.能联系上下文理解“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含义,并说出自己受到的启发。

  3.能概况文中列举的三个事例,体会课文是怎么用事例在说明观点的;能了解每一个事例的表达顺序。

  4.能仿照课文的写法,用具体事例说明一个观点。

【教学重点】

  1.三个关于科学发现的故事,能从具体事例中正确理解“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含义,引导学生认识到凡事多问几个为什么的重要性。

  2.体会作者的写作特点,能仿照课本的写法写一篇短文,用几个具体事例说明一个观点。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新词,理解词语,把课文读通读顺。

2.围绕课题,理解课文想要表达的观点。

【教学过程】

一、激发科学兴趣,导入新课

1.教师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一起来看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课文的题目,请同学们谈谈对课题的理解。

(设计意图:

先从题目入手,在质疑、解疑中初步理解作者所表达的观点。

出示课件1:

 

预设1:

只有努力研究探索才能获得成功。

教师及时鼓励。

预设2:

我们平时应该不断发问,了解事情的真相。

教师引导,回答问题的孩子一定也是一个爱发问的孩子。

2.教师评价:

看来同学们都认真预习了课文,接下来,让我们带着这些思考,一起来学习课文。

3.(教师板书课题15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要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1)开火车读课文。

教师和学生一起指出读错的字让朗读同学更正。

(2)指读。

2.教师出示词语

预设1:

指名读词语。

出示课件3:

预设2:

齐读词语

预设3:

在书上画出不理解的词语,通过查字典、联系上下文、小组讨论等方法解决。

预设4:

教师特别指出:

见微知著的著不要写成籍,司空见惯的惯不要写成贯。

(教师板书:

见微知著籍贯司空见惯一贯)

3.教师引导:

同学们默读课文,想一想课文是围绕哪句话来写的?

出示课件4:

预设1:

课文就是围绕题目来写的。

预设2:

课文的题目也是课文的主要观点。

三、围绕课题,理解课文表达的科学精神

1.教师引导:

同学们,作者通过这篇课文要证明一个什么观点?

预设1: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预设2:

教师可以进一步追问:

“一百个问号”是什么意思?

“一百个”是指具体的数量吗?

预设3:

“一百个不是具体数量”是指不断探索的科学精神。

预设4:

教师追问:

真理一定会“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吗?

是不是所有真理都要“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呢?

(设计意图:

学生一开始可能打不出正确的答案,也可能通过课本的帮助答出答案,因为课文的题目就是作者想要表达的观点,但是这一表达较为概况,需要进一步的解释。

在具体教学中,教师可以围绕课题,引导学生阅读第一自然段,思考问题再回答。

出示课件5:

2.在理解课题的实质含义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结合第2自然段的学习,让学生说说这一段的内容。

3.教师小结:

第二段对观点做出阐释,阐明它的实质---从常见现象出发,不断发问,追求根源,最后就能找到真理。

4.你能不能用第2自然段中的话解说课文题目的意思。

5.引导学生赏析第2自然段具有修饰性、限制性的语言。

预设1:

教师提问:

“差不多”“细小的”“司空见惯的”,意思都差不多,请学生品读体会,说说它们的表达效果。

预设2:

教师引导学生把“把‘?

'拉直变成‘!

'”的真正意义是什么?

这样的表达方式有什么好处。

预设3:

教师总结:

“?

”是不断的追问,“!

”是通过探索找到真理,这个句子把抽象的道理讲得直观形象,令人印象深刻。

(设计意图:

让学生初步体会作者凝练概况与生动形象相结合的表达特点。

四、课后作业

同学们,今天回家后可以把课本上科学家的故事讲给家长听,还可以多看一些关于科学家的故事的书籍来学习他们的精神。

出示课件6:

五、板书设计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提出观点)

见微知著籍贯司空见惯一贯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引导学生理解“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含义,并说出自己受到的启发。

2.能概况文中列举的三个事例,体会课文是怎么用事例来说明观点的;能了解每一个事例的表达顺序。

3.能仿照课文的写法,用具体事例说明一个观点。

【教学过程】

一、回顾旧知识,导入新课

1.教师认读听写部分生字,选几个同学到黑板上写,其他人在自己的本上写。

2.教师回顾:

作者这篇文章要证明一个什么观点?

出示课件7:

预设: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二、细读事例,了解事例如何印证观点

1.结合课后第二题,教师引导学生边读边分组思考讨论问题。

预设1:

作者列举了哪些事例?

通过填表交流帮助学生理清三个事例的内容和思路。

出示课件8:

预设2:

英国教授波义耳发现溅上盐酸的紫罗兰花瓣变红,想到让花变红的物质是什么?

别的物质中有没有同样的物质?

别的酸对这种物质会有什么样的反应?

发现了大部分花草受酸或碱的作用都会改变颜色,发明了石蕊试纸。

预设3:

德国气象学家魏格纳发现世界地图上版块凹凸吻合的情况,通过比较研究完善了他的“大陆漂移学说”,出版了《海陆的起源》一书。

预设4:

奥地利医生从儿子做梦时眼珠转动这个现象,经过反复观察实验,推断出凡睡者眼珠转动时都表示在做梦的普遍规律,这一发现成为心理学家研究做梦的重要依据。

2.教师追问:

这三个事例有共同点吗?

为什么要举这三个事例?

每个事例是按照怎样的顺序进行介绍的?

出示课件:

9:

预设1:

这三个事例都是生活中突然发现的。

教师总结,学生找的特别准确,这些事例就是生活中偶然发现的。

预设2:

这三个事例都在说明作者的观点“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教师总结,作者选这三个事例就是为了证明观点。

预设3:

这三个事例的写法上都相同,顺序都是先写偶然发现问题,再写不断追问,科学家再进行反复的研究和探索最后发现了原因,取得了成绩。

3.教师小结:

是的,作者用了三个事例,都是先写“司空见惯”“细微”的现象,再由现象引发问题,最后写发现或发明也就是所谓的“真理”。

这就是作者写文章用到的用事例来印证观点的方法。

(设计意图:

作者列举的三个事例,学生不难了解。

但事例和观点之间的印证关系,学生不易领会,常常会认为事例能“自动”证明观点。

因此,结合三个事例的阅读,教师要引导学生思考:

所选的三个事例能证明课文的主要观点吗?

在思考中发现三个事例的共同点:

科学家能从细微的、常见的现象中发现别人观察不到之处,在不断发问的过程中显现他们善于思考的品质,在不断探索的过程中显现他们追求真理的恒心与毅力。

让学生认识到,三个事例虽然内容不同,但事例与观点是紧密关联的,从而理解课文为什么要列举这三个事例。

4.教师引导学生关注“一连串”“反复”“许多”这样的词语,通过这些词语,你体会科学家什么样的科学精神?

预设1:

科学家想到的问题特别多,实验的时候不不怕失败反复实验,都特别认真,锲而不舍。

预设2:

一切的发明与创造得益于他们对真理的不懈追求。

5.教师引导学生找出课文在介绍三个事例时采用的过渡句,说一说“无独有偶”“更有趣的是”这样的词句在文中承上启下的作用。

(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理解这样的过渡词句也突出了三个事例的相似性,使三个事例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说明作者紧扣课文的观点选取事例,能够更好地证明观点,增强课文的说服.力。

三、明确事例与观点的关系

1.教师点拨:

课文的6、7自然段与事例和观点有什么关系?

预设1:

第六段印证了文章开头的观点,并对前文是一个总结。

预设2:

既然第六段已经总结了全文,作者为什么还要写第七段?

引导学生阅读,并思考。

预设3:

第七段是对前面文章的补充。

预设4:

善于发现不断探索的能力,是从哪里来的呢?

预设5:

科学家都有“独立思考”“锲而不舍”的相同点。

预设6:

原来,作者这么写是在重申自己的观点,又和文章开头照应,文章的叙述就更加严谨。

整个文章就是按照提出观点-事例验证观点-总结观点的顺序写的。

(教师板书:

提出观点-事例验证观点-总结观点)

2.教师交流:

“这样的事例”指的是怎样的事例?

你还知道哪些类似的事例?

预设:

居里夫人发现镭……

3.请学生联系上文简单交流“找到真理”需要的条件。

预设:

见微知著,善于发问并不断探索。

(教师板书:

见微知著,善于发问并不断探索)

4.结合“阅读链接”《詹天佑》,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一谈自己获得的启示。

预设1:

学习过程中遇到了困难,就不再坚持,打了退堂鼓。

预设2:

对周围五花八门的事物懒得观察。

预设3:

不会独立思考,人云亦云。

四、回顾写法,仿写练习

1.教师引导学生确立自己想要说明的观点。

2.我们应该围绕观点初步选取事例。

关注所选取的事例是否能够说明观点,所举事例与观点是否一致。

3.注意在不同事例之间加上过渡语,增强论证说服力。

4.对具体事例的叙述是否有一定的顺序。

出示课件10:

五、课后作业

仿写这一课,注意要用具体事例说明自己的观点。

出示课件11:

六、板书设计

提出观点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证明观点见微知著,善于发问并不断探索。

总结观点

【课后反思】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是语文教材六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第二课,这篇课文通过三个科学发现的具体事例,向我们展示了科学家是如何敏锐地抓住常见的或不为人知的现象,不断发问,反复实践探索,进而“找到真理”的。

课文观点明确,思路清晰,结构严整。

全文按照提出观点---印证观点----总结观点的思路展开,写法很有代表性。

课文在事例的选取和怎样用事例证明观点方面都有一定特点。

课文的语言表述既注重逻辑性、准确性和严密性,又能够将概括抽象与生动具体相结合。

课后的小练笔则让学生仿照课文的写法,试着用具体事例说明一个观点,落实单元语文要素。

通过这样的练习,让学生从课文学习表达,培养学生随时随处提笔写作、记录生活的好习惯。

因为在课堂上关于这一部分落实的比较扎实,同学们的练笔基本都能做到用具体事例说明观点,但也有一部分学生举例不够明确,还有个别学生举例的说服性不强,这也是我以后在教学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课文中心思想

第一单元

1、《北京的春节》作者是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北京人,满族。

文章以时间为经线,以人们的活动为纬线结构全文。

作者用充满京味的朴实无华的语言,描绘了一幅老北京春节的民风民俗画卷,再现了北京人过春节的热闹、隆重、温馨和美好,反映了老百姓过年高兴的心情。

展示了中国节日习俗的温馨与美好,表达了自己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和喜爱。

2、《腊八粥》作者沈从文,作家、历史文物研究者,原名沈岳焕。

课文主要写了等粥和喝粥。

其中重点写了八儿等待母亲熬粥的情景,通过八儿和母亲的对话,表现了八儿对腊八粥的渴望,以及喝粥时的满足。

字里行间展现出作者对于普通百姓的无比热爱,对于家庭亲情的无比眷恋。

3、《寒食》作者是唐代诗人韩翊,诗的前两句写寒食节长安城的白天之景,后两句写入夜时分宫廷寒食节的景象,讽刺了封建统治者滥用特权现象。

《迢迢牵牛星》作者是宋朝诗人苏轼。

这首诗描述了牛郎与织女被银河隔断而不能相见的民间故事。

诗中充满了浓厚的浪漫气息,表现了思妇对游子的思念之情,抒发了人间别离之苦。

《十五夜望月》作者是唐朝诗人王建。

这首诗前两句写了中秋月色的美景,后两句写望月怀人的心情,为读者描绘了一幅冷清、沉静的中秋之夜的图画。

表达了诗人中秋望月而思念亲人的情感。

4、《藏戏》作者是马晨明。

这篇文章作者用生动传神的语言,为我们介绍了藏戏的形成过程和其独具特色的艺术形式,同时让我们感受到了藏戏独特的魅力以及藏戏带给人们随心所欲、不拘一格的艺术享受。

表现了藏戏强烈、鲜明的民族特点。

第二单元

5、《鲁滨逊漂流记(节选)》作者是英国作家丹尼尔•笛福。

本文内容由“梗概”和“节选”组成。

“梗概”按照时间顺序写了鲁滨逊“流落荒岛”“建房定居”“养羊种麦”等情节。

“节选”写的是鲁滨逊来到荒岛的生活情况和面对现实的思索。

这两部分表现了鲁滨逊面对恶劣的生存环境,不怕困难、机智坚强、乐观向上、充满智慧的特点。

6、《骑鹅旅行记(节选)》作者是瑞典作家塞尔玛•拉格洛芙。

本文主要写了一个名叫尼尔斯的男孩变成了狐仙,他被动物们纷纷责怪,最后因为不让雄鹅飞走而被带上了天空,表现了童话作品的奇幻想象和美妙的构思。

7、《汤姆•索亚历险记》作者是美国作家马克•吐温。

由这部名著的梗概和精彩片段组成。

梗概围绕“历险”,介绍了主人公汤姆的五次历险过程:

精彩片段讲述了汤姆和贝琪从路的山洞返回家后的故事,作品成功塑造了汤姆•索亚这个“顽童”形象,让我们看到他身上所具有的敢于探险、追求自由的精神。

第三单元

8、《匆匆》文章紧紧围绕着“匆匆”二字,细腻地刻画了时间流逝的踪迹,表达了作者对时间流逝的无奈和惋惜。

提醒我们:

时光在不知不觉中就会溜走,要珍惜分分秒秒,不要虚度光阴。

9、《那个星期天》一文写了一个小男孩在某个星期天里等候母亲带他出去玩的经历。

一开始他既兴奋又满怀期待,后来因为母亲一拖再拖而焦急万分,到最后因母亲没有兑现承诺而失望、委屈乃至“绝望”,文章细腻而深婉地表现了主人公丰富而敏感的情感世界,以及孩童世界与成人世界存在的鸿沟。

第四单元

10、《马诗》是唐代诗人李贺写的一首诗,这首诗看起来是写马,其实是借马来抒情,抒发诗人怀才不遇,不被统治者赏识,但又热切期望自己的抱负得以施展,可以为国建立功业。

《石灰吟》是明代诗人于谦写的一首诗,这是一首托物言志诗。

作者以石灰作比喻,表达自己为国尽忠,不怕牺牲的意愿和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

《竹石》是清代诗人郑燮写的一首诗,是一首托物言志的诗,托岩竹的坚韧顽强,言自己刚正不阿、正直不屈、铁骨铮铮的骨气。

11、《十六年前的回忆》本文记叙了“我”的父亲李大钊在形势和处境极其危险的情况下坚持党的工作,被捕时处变不惊,在法庭上镇定、沉着,被害后全家人无比悲痛的情形,表现了李大钊同志忠于革命事业,在敌人面前坚贞不屈精神,表达了作者对父亲的怀念之情。

12、《为人民服务》一文是毛泽东在张思德同志追悼会上所做的演讲,开始就提出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的宗旨是为人民服务,然后结合实际,从树立正确的生死观、正确对待批评和搞好团结三个方面号召大家学习张思德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团结起来,打败敌人。

13、《金色的鱼钩》一文作者抓住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等细致入微的描写,揭示出老班长崇高的内心世界,使我们受到忠于革命、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的教育,从而理解“在这个长满了红锈的鱼钩上,闪烁着灿烂的金色的光芒”这句话的含义。

第五单元

14、《学弈》一文写了全国最善于下棋的弈秋,教两个学习态度不同的人下棋,结果两个人一个学的好,一个学的不好。

通过这件事,说明了学习应该专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

《两小儿辩日》围绕太阳什么时候离人近的问题,两个小儿争持不下,连孔子也无法裁决的故事,表现了两个小儿善于观察、说话有理有据的精神和孔子谦虚谨慎、实事求是的态度。

15、《表里的生物》叙述了作者小时候一段幼稚可笑的经历。

他认为“凡能发出声音的,都是活的生物”,听到父亲的怀表发出清脆的声音,就认为里面也是一定有一个小生物。

这使他充满了好奇,可是父亲不许他动,这又使他的心很痛苦。

一次父亲打开表盖让他看,并说这摆来摆去的小东西是蝎子尾巴,他信以为真,见人就说父亲有一个小蝎子在表里。

文章叙述质朴,就像与人倾心交谈自己童年的一件难忘的趣事。

16、《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本文开门见山提出论点“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接下来主要用科学发展史上的三个有代表性的事例,证明了只要善于观察、不断发问、不断解决疑问,锲而不舍地追根求源,就能在现实生活中发现真理。

17、《他们那时候多有趣啊》这篇课文展开丰富的想象,将一百多年后的上学情形讲得生动有趣:

专门的教学楼,同样的课程都不复存在,老师被机器人取,纸质书被电子书取代,互相讨论变为独立思考等。

这一切让读者在玩味情节的同时,也对未来和现实的学习进行反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