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必修2第3章.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0113285 上传时间:2023-05-23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30.3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生物必修2第3章.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高中生物必修2第3章.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高中生物必修2第3章.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高中生物必修2第3章.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高中生物必修2第3章.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高中生物必修2第3章.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3页
高中生物必修2第3章.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3页
高中生物必修2第3章.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3页
高中生物必修2第3章.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3页
高中生物必修2第3章.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3页
高中生物必修2第3章.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3页
高中生物必修2第3章.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3页
高中生物必修2第3章.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3页
高中生物必修2第3章.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3页
高中生物必修2第3章.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3页
高中生物必修2第3章.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3页
高中生物必修2第3章.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3页
高中生物必修2第3章.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3页
高中生物必修2第3章.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3页
高中生物必修2第3章.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3页
亲,该文档总共2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生物必修2第3章.docx

《高中生物必修2第3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生物必修2第3章.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中生物必修2第3章.docx

高中生物必修2第3章

高中生物必修2第3章第1节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测试题(附答案)

一、单选题

1.关于科学史实验,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A.植物学家萨克斯的实验成功的证明了光合作用的产物中有淀粉

B.用S型肺炎双球菌的DNA处理R型活细菌,只有少数R型菌转化为S型菌

C.仅用32P标记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就可证明DNA是噬菌体的遗传物质

D.温特的实验证明胚芽鞘的弯曲生长是由一种化学物质引起的

2.下列关于“核酸是遗传物质的证据”的相关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A.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中,用32P标记的噬幽体侵染细菌后的子代噬菌体多数具有放射性

B.肺炎双球菌活体细菌转化实验中,R型肺炎双球菌转化为S型菌是基因突变的结果

C.肺炎双球菌离体细菌转化实验中,S型菌的DNA使R型菌转化为S型菌,说明DN谜遗传物质,蛋

白质不是遗传物质

D.烟草花叶病毒感染和重建实验中,用TMVA的RN闵日TMVB的蛋白质重建的病毒感染烟草叶片细胞

后,可检测到A型病毒,说明RN班TMVA的遗传物质

3.下列关于基因和染色体的叙述,错误的是

A.体细胞中成对的等位基因或同源染色体在杂交过程中保持独立性

B.受精卵中成对的等位基因或同源染色体一半来自母方,另一半来自父方

C.减数分裂时,成对的等位基因或同源染色体彼此分离分别进入不同配子

D.雌雄配子结合形成合子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4.为了证实DNA是遗传物质,科学家用T2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部分过程如图所示。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实验一和实验二分别用32P、35S标记了噬菌体的外壳蛋白和DNA分子

B.实验中第二步用来培养噬菌体的大肠杆菌必须是未经标记的,且培养时间不宜过长

C.搅拌的目的是让细菌外的噬菌体与细菌分离,离心是为了让大肠杆菌沉到底部

D.

DNAt是遗传物质

图中实验则只能说明DNA是否进入细菌,而不能证实

5.T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部分实验如下图所示。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上清液放

射枚根低

叩在沁定中

A.①中噬菌体为子代DNAM制提供了模板和逆转录酶

B.适当时间保温后进行②操作,使细菌外的噬菌体外壳与细菌分离

C.由该图分析可知,实验结果可说明DNA^主要的遗传物质

D.该实验得到的子代噬菌体中,大多数含有放射性32P

6.下列关于“DNAb遗传物质证据”的叙述,正确的是

A.活体细菌转化实验证明DNAM以改变生物体的遗传性状

B.S型菌的DNA经RN醐处理后,不能使活的R菌转化成S菌

C.若改用未标记的噬菌体侵染被35s标记的细菌,则子一代噬菌体都不含35s

D.培养基中的32P经宿主摄取后可出现在无噬菌体的核酸中

7.下列关于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和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培养基中的32P经宿主摄取后可出现在T2噬菌体的核酸中

B.格里菲斯和艾弗里所做的转化实验都能证明DNA是遗传物质

C.离心的目的是让上清液中析出重量较轻的T2噬菌体颗粒

D.将S型菌的DNA与R型活菌混合培养,一段时间后培养基中会有两种菌落

8.下列有关教材生物学实验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在恩格尔曼探究叶绿体的功能的实验中,放有水绵的临时装片需放在黑暗、有空气的环境中

B.可用哺乳动物的睾丸为材料观察细胞的有丝分裂

C.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中保温时间过长或过短对实验结果的影响相同

D.在观察DN简日RN砒细胞中的分布时,盐酸的作用之一是使染色质中的DNAf蛋白质分离

9.T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部分实验如下图所示。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①中噬菌体为子代DNAM制提供了模板和逆转录酶

B.适当时间保温后进行②操作,使细菌外的噬菌体外壳与细菌分离

C.由该图分析可知,实验结果可说明DNA^主要的遗传物质

D.该实验得到的子代噬菌体中,大多数含有放射性32P

10.在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中,指导子代噬菌体蛋白质外壳合成的是

A.噬菌体的RNAB.噬菌体的DNA

C.细菌的DNAD.细菌的RNA

11.下列有关生物学实验的叙述,错误的是

A.用台盼蓝染液对酵母菌细胞进行染色,可鉴别酵母菌细胞是否有活性

B.可通过观察根尖分生区细胞中染色体的数量和形态来判断有丝分裂的各时期

C.在注射R型菌与经高温处理过的S型菌的混合物后,老鼠死亡,证明了转化因子的存在

D.温特实验证明了燕麦胚芽鞘尖端产生的影响胚芽鞘下部弯曲生长的物质是呵噪乙酸

12.下列有关生物学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A.摩尔根通过果蝇杂交实验,采用假说演绎法,证明了基因在染色体上

B.在观察植物细胞有丝分裂实验中,使用盐酸的目的是使蛋白质和DN"离

C.在35s标记的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中搅拌不充分,不会使沉淀物中放射性增强

D.酵母菌呼吸方式为兼性厌氧型,改变培养液氧气供应对酵母菌种群的K值没有影响

13.对下列生物学实验的分析,正确的是

实验名称

实验分析

恩格尔曼用水绵作材料研究叶绿体的功能

A.该实验运用了对照试验的科学思想

赫尔希和祭斯进行噬菌体侵染细园的实验

B.该实验没有涉及到细菌细胞的裂解

斯他林和贝利斯研允胰液分泌的调下机制

C.狗的胰腺分泌胰液仅受神经的调节

局斯培养大草履虫和双小核草履虫的实验

D.双小核草履虫分泌了杀死大草履虫的物质

A.A.B.BC.CD.D

14.下列关于肺炎双球菌离体转化实验的叙述,错误的是

A.本实验需对细菌进行悬浮培养

B.转化效率与S型菌的DNA纯度有密切关系

C.转化来的S型菌的遗传物质中不含R型菌的遗传信息

D.一种细菌的DNA掺入到另一种细菌中,能够引起稳定的遗传变异

15.下列关于埃弗里所做的肺炎双球菌离体转化实验的叙述,错误的是

A.实验结果可证明DNA是遗传物质、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

B.S型肺炎双球菌是利用宿主细胞中的核糖体合成自身的蛋白质

C.实验方法是设法分开DNA^蛋白质,然后让其单独作用进行对比

D.该实验是通过观察培养基上形成的不同菌落特征来判断转化是否成功的

16.下列关于物质或生物“转化”的叙述,错误..的是

A.在细胞正常生命活动过程中,ATP与ADP可以相互转化

B.在光合作用的暗反应过程中,C3与G可以相互转化

C.在植物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质与染色体可以相互转化

D.在肺炎双球菌的培养过程中,S型细菌与R型细菌可以相互转化

17.下列关于探索DNA^遗传物质的实验,叙述正确的是

A.肺炎双球菌的离体转化实验证明DNAM以控制生物性状

B.转化而来的S型肺炎双球菌的后代中有R型活菌和S型活菌

C.噬菌体侵染实验中大肠杆菌是否裂解对实验结果没有影响

D.32P标记的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后得到的噬菌体都带有32P

18.人类对遗传物质本质的探索经历了漫长的过程,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是其中一个经典实验,该实验说明

A.DN班遗传物质B.蛋白质是遗传物质

C.噬菌体不含蛋白质D.噬菌体不含DNA

19.下列有关生物学实验及研充的叙述正确的有

1用微电流计测量膜电位时,要将微电流计的两极置于膜外或膜内

2经健那绿染液处理,可以使活细胞中的线粒体呈蓝绿色

3在观察细胞的DN碍日RN"布时,盐酸的作用是对细胞进行解离

4探索淀粉酶对淀粉和蔗糖作用的专一性时,可用碘液替代斐林试剂进行鉴定

5正在发生质壁分离的植物细胞中观察不到染色体

6在证明T2噬菌体的遗传物质是DNA的实验中,不可同时用32P和35S标记其DNA^蛋白质外壳

A.①②⑤⑥B.②⑤⑥C.①②④⑤D.①②③④⑤⑥

20.研究人员用32P标记T2噬菌体与大肠杆菌混合培养短时间后,进行搅拌、离心,并测定上清液和沉淀

物中的放射性。

下列有关本实验的分析中,错误的是

A.本实验使用的生物材料还应包括不含32P的大肠杆菌等

B.T2噬菌体混合培养时间、搅拌和离心方式等是本实验的无关变量

C.本实验预期的结果是上清液的放射性强,而沉淀物中放射性弱

D.本实验可用于证明在噬菌体侵染细菌的过程中其DNA进入大肠杆菌细胞

21.假设一个双链均被32P标记的噬菌体DNA由5000个碱基对组成,其中腺喋吟占全部碱基的20%。

这个噬菌体侵染只含31P的大肠杆菌,共释放出100个子代噬菌体。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该过程至少需要3X10个鸟喋吟脱氧核昔酸

B.含32P与只含31P的子代噬菌体的比例为1:

49

C.噬菌体增殖需要细菌提供模板、原料和酶等

D.该DNA发生突变,其控制的性状即发生改变

22.赫尔希与蔡斯分别用含32P和35S的T2噬菌体与未被标记的大肠杆菌培养液混合,一段时间后经过搅

拌、离心得到了上清液和沉淀物。

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用32P和35S标记的T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需长时间保温培养

B.32P主要集中在上清液中,沉淀物中也不排除有少量放射性

C.如果离心前混合时间过长,会导致上清液中32p放射性升高

D.本实验证明病毒的遗传物质是DNA或RNA

23.下列有关噬菌体侵染细菌过程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噬菌体在细菌内繁殖的过程中存在氢键的断裂和形成

B.一个15N标记的噬菌体侵染未被标记的细菌,繁殖多代最终获得均被N标记的噬菌体

C.35S和32P标记同一个噬菌体,通过上清液和沉淀物放射性的差异证明DNA是遗传物质

D.噬菌体DNA^n个碱基,转录得到的mRN醐基数为n/2个

24.下列有关噬菌体侵染细菌过程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噬菌体在细菌内繁殖的过程中存在氢键的断裂和形成

B.一个15N标记的噬菌体侵染未被标记的细菌,繁殖多代最终获得均被15N标记的噬菌体

C.35S和32P标记同一个噬菌体,通过上清液和沉淀物放射性的差异证明DNA是遗传物质

D.噬菌体DNA^n个碱基,转录得到的mRN醐基数为n/2个

25.下列关于“核酸是遗传物质证据”相关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A.R型菌转化为S型菌属于基因突变

B.活体细菌转化实验证明了DN谜“转化因子”

C.将S型菌的DNA注射到小鼠体内导致小鼠死亡

D.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中揽拌可使细菌外的噬菌体与细菌分离

26.下列关于科学研究和实验方法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萨顿用类比推理的方法证明了基因位于染色体上

B.用同位素标记法证明光合作用释放的氧全部来自水

C.摩尔根等人通过假说一一演绎法证明了基因在染色体上

D.利用不同色素在层析液中的溶解度不同来分离色素

27.下列有关艾弗里等人的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的叙述,错误的是

A.S型菌的DN破相关的酶水解后,仍能使R型菌发生转化

B.该实验的原理与基因工程的原理相同,都实现了基因重组

C.该实验设计思路是设法把DNAW蛋白质分开,研究各自的作用

D.该实验与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实验都证明DN谜遗传物质

二、非选择题

28.烟草花叶病毒(TMV)对烟草叶片光合特性的影响的相关实验数据如下图,所有数据都是在适宜条件下测得的。

回答下列问题

植株类型

叶绿素a含量(lhg/g)

叶绿素b含量(mg/g)

健康株

2.108

0.818

感病株

1,543

0.604

(1)用纸层析法分离烟草叶绿体中的色素后,距离滤液细线最远的色素是。

(2)由上图的实验数据可知:

当光强小于1500klx时,感病株的净光合速率大于健康株,说明此时叶

绿素的含量(是/不是)影响净光合速率的主要因素。

当光强等于1500klx时,感病株的实际光合速率为

mol-m2-s1oTMW条件下对感病株光合作用的抑制更显著。

(3)用TMV的RNA与车前草病毒的蛋白质外壳重组在一起,用重组的病毒侵染烟叶,烟叶表现的是

病毒侵染的症状,这说明TMV的遗传物质是。

29.某生物兴趣小组用模型模拟的T2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过程如下图,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T2噬菌体的遗传物质与HIV相比,特有的化学组成是。

T2噬菌体的遗传物质复制发生在图中(用字母和箭头表示)过程之间,原料是,子代T2噬菌体的外壳是在上合成的。

(2)以35S标记组为例,如果,可能造成的结果是上清液和沉淀物都出现较强的放射性。

(3)T2噬菌体与细菌保温时间长短与放射性高低的关系图可能如下,下列关联中最合理的是___(甲组为35S标记的T2噬菌体,乙组为32P标记的T2噬菌体)。

A.甲组-上清液-①B.乙组-上清液-②C.甲组-沉淀物-③D.乙组-沉淀物-④

30.某科研机构发现了一新型病毒,并对该病毒的遗传物质做了进一步研究。

请思考并回答下列相关问题:

(1)据研究人员介绍,该病毒的遗传物质比HIV的遗传物质更加稳定。

据此可初步推测,该病毒的遗传物质是,理由是。

(2)通过化学分折的方法对该病毒的遗传物质种类进行研究,分析其五碳糖或碱基种类均可做出判

断,如果,则为DNA如果,则为RNA

(3)也可以用同位素标记技术研究其遗传物质种类,将宿主细胞在含有放射性标记核昔酸的培养基中培养,再用该病毒感染宿主细胞,一段时间后搜集病毒并检测其放射性。

培养基中的各种核昔酸是否都需要标记?

,理由是。

第3章第1节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测试题

参考答案

1.C

【解析】植物学家萨克斯用经过黑暗处理过的一组叶片,一半曝光,一半遮光,一段时间后,再用碘蒸汽检测两部分叶片,只发现曝光部分变蓝,所以他成功证明了光合作用的产物中有淀粉,A正确;在艾

弗里及其同事的实验中,用S型肺炎双球菌的DNA处理R型活细菌,由于转化率较低,所以只有少数R型

菌转化为S型菌,B正确;仅用32P标记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不符合实验应遵循的对照试验原则,所以不能证明DNA是噬菌体的遗传物质,C错误;温特的实验是在达尔文、詹森和拜尔等多为科学家的基础上进一步了证明胚芽鞘的弯曲生长是由一种化学物质引起的,并将这种物质命名为生长素,D正确。

2.D

【解析】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中,用32P标记的是噬菌体的DNA而DN涮行半保留复制,因此子代噬菌体极少数具有放射性,A错误;肺炎双球菌活体细菌转化实验中,R型肺炎双球菌转化为S型菌是基因重

组的结果,B错误;肺炎双球菌离体细菌转化实验中,S型菌的DNA使R型菌转化为S型菌,说明DNA^

遗传物质,C错误;烟草花叶病毒感染和重建实验中,用TMVA的RN闵日TMVB的蛋白质重建的病毒感染

烟草叶片细胞后,可检测到A型病毒,说明RN班TMVA的遗传物质,D正确。

3.D

【解析】等位基因是指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的相同位置上、控制相对性状的基因,同源染色体是指形状和大小一般都相同,而且一条来自父方、一条来自母方的两条染色体。

可见,体细胞中成对的等位基因或同源染色体在杂交过程中保持独立性,受精卵中成对的等位基因或同源染色体一半来自母方,另一半来自父方,A、B正确;减数分裂时,成对的等位基因随同源染色体的彼此分离而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C

正确;减数分裂形成配子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D错误。

4.A

【解析】在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中实验一和实验二分别用32P、35S标记了噬菌体的DNA分子和外壳蛋

白,A错误。

实验中第二步用来培养噬菌体的大肠杆菌必须是未经标记的,培养时间不宜过长,否则会出现裂解释放子代噬菌体的现象,影响实验结果,B正确。

搅拌的目的是为了让细菌外的噬菌体与细菌分离,

离心是为了让大肠杆菌沉到底部,C正确。

图中实验则只能说明DNA是否进入细菌,而不能证实DNA就是

遗传物质,要证明DN班遗传物质需要检测新形成的噬菌体中的放射性,D正确。

点睛:

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中用标记的P标记DNA,用标记的S标记蛋白质外壳,在侵染时必须是

分别标记,并且去侵染未被标记的大肠杆菌。

该实验只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但没有证明蛋白质不是

遗传物质。

5.B

【解析】噬菌体侵染细菌时,只有DNA进入细菌并作为模板控制子代噬菌体合成,而DNA复制所需的原料、能量、酶等条件均由细菌提供,且该过程不需要逆转录酶,A错误;适当时间保温后进行②操作,使细菌

外的噬菌体外壳与细菌分离,B正确;由该图分析可知,实验结果可说明DNA是遗传物质,而不能证明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C错误;由于含有放射性的DNA进入细菌体内复制,所以沉淀物中应该有放射性,但由于DNA的半保留复制特点,只有少部分含有放射性,D错误。

【点睛】本题考查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DNA分子的复制,要求学生识记噬菌体的结构特点,掌握

噬菌体侵染细菌的过程及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步骤和结论,再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

6.D

【解析】活体细菌转化实验只能证明S型菌体内含有转化因子,A错误;由于酶具有专一性,RNA酶只能

分解RNA,因此S型菌的DNA经RNA酶处理后,DNA不会被水解,仍然可使活的R菌转化成S菌,B错误;由于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中,所用原料都是细菌的,所以在该实验中,若改用未标记的噬菌体侵染被35S标记的细菌,则子一代噬菌体100%含35S,C错误;噬菌体侵染细菌时,其DNA进入细菌并作为

模板控制子代噬菌体的蛋白质的合成及DNA的复制,复制及表达需要大肠杆菌提供原料、酶、ATP,所以培养基

中的32P经宿主摄取后可出现在T2噬菌体的核酸中,D正确。

【点睛】本题考查DNA是遗传物质的实验过程,意在考查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掌握教材中实验的原理和探究历程,可以培养学生的实验与探究能力。

7.B

【解析】培养基中的32P经宿主摄取后,可以作为噬菌体DNAM制的原料,因此可出现在T2噬菌体的核

酸中,A正确;格里菲斯的转化实验只都证明转化因子的存在,B错误;离心的目的是将噬菌体与大肠杆

菌分离,让上清液中析出重量较轻的T2噬菌体颗粒,C正确;将S型菌的DNA与R型活菌混合培养,S菌

的DNA可以将R菌转化为S菌,因此将S型菌的DNA与R型活菌混合培养,一段时间后培养基中会有两种菌落,D正确。

8.A

【解析】在恩格尔曼探究叶绿体的功能的实验中,放有水绵的临时装片需放在黑暗、有空气和极细的

光束照射的环境中,A错误;可用哺乳动物的睾丸中的精原细胞可以进行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因此可以材料观察细胞的有丝分裂或减数分裂,B正确;若用32P标记的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保温时间过短,部分噬菌体

没有侵染到大肠杆菌细胞内,经离心后分布于上清液中,使上清液出现放射升高;保温时间过长,噬菌体在大肠杆菌内增殖

后释放子代,经离心后分布于上清液中,也会使上清液的放射性含量升高,C正确;在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时,

盐酸能够改变细胞膜的通透性,加速染色剂进入细胞,同时使染色体中的DNAa蛋白质分离,有利于DNA与染色剂结合,D

正确。

9.B

【解析】噬菌体侵染细菌时,只有DNA进入细菌并作为模板控制子代噬菌体合成,而DNA复制所需的原料、能量、酶等条件均由细菌提供,且该过程不需要逆转录酶,A错误;适当时间保温后进行②操作,

使细菌外的噬菌体外壳与细菌分离,B正确;由该图分析可知,实验结果可说明DNA是遗传物质,而不能

证明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C错误;由于含有放射性的DNA进入细菌体内复制,所以沉淀物中应该有放射性,但由于DNA的半保留复制特点,只有少部分含有放射性,D错误。

【点睛】本题考查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DNA分子的复制,要求学生识记噬菌体的结构特点,掌握

噬菌体侵染细菌的过程及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步骤和结论,再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

10.B

【解析】噬菌体侵染细菌后,在自身遗传物质的指导下,利用细菌的原料、场所和能量来合成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B正确。

噬菌体的遗传物质是RNA,A错误。

细菌的DNA和RNA不能指导噬菌体蛋白质外壳,C、D错误。

11.D

【解析】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因此活细胞不能让台盼蓝进入,因此台盼蓝染液可鉴别酵母菌细胞是否有活性,A正确;细胞内染色体的数量和形态可作为判断有丝分裂各时期的依据,B正确;在注射R型

菌与经高温处理的S型菌的混合物后,老鼠死亡,说明S型菌中存在转化因子能将R型转化为S型,C正

确;温特实验证明了胚芽鞘尖端产生了某种物质能促进生长,但此时还不能确定该物质是呵噪乙酸,D错

误。

12.A

【食军析】摩尔根通过果蝇杂交实验,采用假说演绎法,证明了基因在染色体上,A正确;在观察植物细胞有丝分裂实

验中,使用盐酸和酒精作为解离液的目的是使组织细胞分散开来,B错误;在35S标记的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中搅拌

不充分,会导致沉淀物中放射性增强,C错误;酵母菌呼吸方式为兼性厌氧型,其通过有氧呼吸大量繁殖,

因此改变培养液氧气供应会影响酵母菌种群的K值,D错误。

13.A

【解析】恩格尔曼用水绵作材料研究叶绿体的功能,用照光和不照光部位作为对照,证明了光合作用

的场所是叶绿体,A正确;赫尔希和蔡斯进行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中,部分细菌会裂解,从而造成放射性有一定的偏差,B错误;斯他林和贝利斯研究胰液分泌的调节机制,证明了狗的胰腺分泌胰液存在体液调节,C错误;高斯培养大草履虫和双小核草履虫的实验中,由于双小核草履虫繁殖速度快,在竞争中占有优势,最终只剩下双小核草履虫,D错误。

14.C

【解析】本实验需从活的S型菌中抽提DNA、蛋白质和荚膜物质,分别与活的R型菌混合并进行悬浮培养,A项正确;转化效率与S型菌的DNA纯度有密切关系,DNA屯度越高,转化效率就越高,B项正确;转化来的S型菌的遗传物质中含R型菌的遗传信息和S型菌的遗传信息,C项错误;一种细菌(S型细菌)的DNA掺入到另一种细菌(R型细菌)中,能够引起稳定的可遗传变异,使R型细菌具备了S型细菌的可遗传的性状(如具有荚膜和毒性),D项正确。

【点睛】

本题考查肺炎双球菌离体转化实验的相关知识。

解题的关键是理解该实验的原理,识记该实验的步骤。

15.B

【解析】埃弗里及其同事做的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证明,噬菌体的遗传物质是DNA而不是蛋白质,

A正确;S型肺炎双球菌是利用自身的核糖体合成自身的蛋白质的,B错误;实验思路是将S菌的DNA^蛋

白质分开,然后让其单独作用进行对比,C正确;该实验是通过观察培养基上形成的不同菌落特征来判断

转化是否成功的,D正确。

16.D

【解析】在细胞正常生命活动过程中,ATP和ADP的相互转化时刻不停地发生并且处于动态平衡之中,A正确;在光合作用的暗反应过程中,在有关酶的催化下,CO与C5结合生成两个G,C3接受ATP释放的能

量并且被[H]还原为糖类和C5,可见,C3与C5可以相互转化,B正确;在植物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前期染色质高度螺旋化成为染色体,末期染色体解开螺旋变为染色质,C正确;在肺炎双球菌的培养过程中,S

型细菌的DNA可促使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D车昔误。

17.A

【解析】肺炎双球菌的离体转化实验证明DNA可以控制生物性状,A正确;转化而来的S型肺炎双球

菌的后代中只有S型活菌,B错误;噬菌体侵染实验中大肠杆菌是否裂解对实验结果影响很大,如标记DNA

大肠杆菌裂解会导致上清液放射性增强,c错误;32p标记的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后得到的噬菌体只有少部

分含有32P,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