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湖北省普通高中联考协作体高二上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 解析版.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0114701 上传时间:2023-05-23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28.4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湖北省普通高中联考协作体高二上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 解析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学年湖北省普通高中联考协作体高二上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 解析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学年湖北省普通高中联考协作体高二上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 解析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学年湖北省普通高中联考协作体高二上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 解析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学年湖北省普通高中联考协作体高二上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 解析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学年湖北省普通高中联考协作体高二上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 解析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学年湖北省普通高中联考协作体高二上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 解析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学年湖北省普通高中联考协作体高二上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 解析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学年湖北省普通高中联考协作体高二上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 解析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学年湖北省普通高中联考协作体高二上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 解析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学年湖北省普通高中联考协作体高二上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 解析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学年湖北省普通高中联考协作体高二上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 解析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学年湖北省普通高中联考协作体高二上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 解析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学年湖北省普通高中联考协作体高二上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 解析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学年湖北省普通高中联考协作体高二上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 解析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学年湖北省普通高中联考协作体高二上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 解析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学年湖北省普通高中联考协作体高二上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 解析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学年湖北省普通高中联考协作体高二上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 解析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学年湖北省普通高中联考协作体高二上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 解析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学年湖北省普通高中联考协作体高二上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 解析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湖北省普通高中联考协作体高二上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 解析版.docx

《学年湖北省普通高中联考协作体高二上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 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湖北省普通高中联考协作体高二上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 解析版.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学年湖北省普通高中联考协作体高二上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 解析版.docx

学年湖北省普通高中联考协作体高二上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解析版

2018-2019学年湖北省普通高中联考协作体高二上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解析版

第Ⅰ卷选择题(共48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

在每小题所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国君为了实现富国强兵,多次发布“招贤令”,甚至对士人免去君臣之礼而行宾主之礼,一些政治军事重大决策,也向有名望的贤士征求意见,有些君主拜名士为师,屈执弟子之礼。

这反映出

A.战国时期学术氛围日渐宽松

B.士阶层的社会地位凸显

C.贵族垄断教育的局面被打破

D.教育奉行“以吏为师”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甚至对士人免去君臣之礼而行宾主之礼……也向有名望的贤士征求意见,有些君主拜名士为师,屈执弟子之礼。

”结合所学可知战国时期士阶层受到统治者的高度重视,体现了士阶层社会地位较高,故B项正确。

材料没有涉及春秋时期的学术氛围,无法体现学术氛围由“严”到“松”的过程,故A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私学的出现打破了贵族垄断教育的局面,材料中君主拜名士为师与此无关,故C项错误。

“以法为教,以吏为师”是秦朝的教育制度,与题意无关,故D项排除。

2.《三国演义》中曹操,孙权,刘备三股力量发展历程是主体内容,其中以刘备的势力起步最晚也相对来说最弱,但书中却是以刘备这一方为主。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宗法观念根深蒂固

B.《三国演义》记事秉笔直书

C.王位继承制度混乱

D.外戚干政影响深远

【答案】A

【解析】

【详解】刘备是汉代皇室后裔,为“正统”继承人,所以材料实质上体现出宗法观念的深厚,故A项正确。

《三国演义》并非按正史角度阐述,故B项错误。

材料没有描述王位继承制度的混乱,也没有涉及外戚干政的影响,故CD两项错误。

3.在我国封建时代,开国帝王即位以后大多都追封自己祖父母和父母为皇帝和皇太后,并在都城建立太庙以祭祀,更为重要的是还要赋予神授理论,如汉高祖斩白蛇、唐朝皇帝自称老子后裔,以彰显皇位传承的正统思想。

材料主要体现了

A.开国皇帝企图强化皇权

B.儒家思想影响政治行为

C.君权受到出身的制约

D.皇权受到神权的制约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赋予神授理论,如汉高祖斩白蛇、唐朝皇帝自称老子后裔”结合所学可知开国帝王往往给自己披上神权的色彩以彰显皇位传承的正统,从反面说明了皇权受到神权的制约。

故D项正确。

材料主要强调神权成为制约皇权,AC两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

儒家思想影响政治行为应该是在汉武帝之后,材料中提到汉高祖,故B项错误。

4.有一些古代帝王在位期间,如果出现一些政令上的失误,特别是迭加灾害频繁发生的时候,便会起草一份“罪己诏”诏告天下,用天人感应理论来告诫自己的过失。

这表明

A.统治者放弃儒家学说

B.迷信思想日益强化

C.皇权受到儒学的影响

D.皇权与儒学冲突不断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天人感应的内容包括如果天子无道,上天就会降下灾异。

因此人君必须遵循天道,实行仁政。

材料中如果出现一些政令上的失误,特别是迭加灾害频繁发生的时候,皇帝便会起草“罪己诏”诏告天下,用天人感应理论来告诫自己的过失。

这正说明皇权受到儒学的影响,故C项正确。

汉武帝时期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统治者并没有放弃儒家思想,故A项错误。

天人感应理论虽然体现了一定的神学迷信色彩,但B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

材料主旨不是强调皇权与儒学的冲突,故D项错误。

5.西周“礼乐制”、秦始皇“以法为教,以吏为师”、汉武帝“独尊儒术”、唐朝“三教并行”、李贽批判孔子,这些现象既是一定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反映,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对思想文化意识的不同取舍。

以下各项中,能用来解释这样一种状况的比较科学的观点是

A.“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

B.“历史就是过去的人和事”

C.“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

D.“历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

【答案】A

【解析】

【详解】材料“这些现象既是一定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反映,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对思想文化意识的不同取舍。

”结合所学可知一定时期的思想是由一定时期的政治、经济决定的,是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故A项符合题意。

B项强调历史研究的客观性,排除。

历史不仅表现在思想方面,还表现在政治、经济各个领域,故C项错误。

D项属于历史唯心主义的错误,排除。

【点睛】“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是意大利历史学家克罗齐的史学思想的精华,他强调历史的现时性。

“历史就是过去的人和事”强调历史研究的客观性。

“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是西方历史哲学家柯林伍德提出,是指历史的叙事、评判与信念,离不开思想的主观判断。

“历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强调历史研究的主观性。

6.“孟子去(离开)齐,三宿而后出昼(地名),犹曰!

王其庶几召我。

……‘方今天下,舍我其谁哉?

而吾何为不豫(不高兴)?

’……夫如此而不用,然后知天下果不足与有为。

……”材料很大程度上反映了该学派的思想主张在当时

A.是各国改革的指导思想

B.不被统治者所重视

C.成为当时尉然大宗

D.取得独尊的地位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犹曰!

王其庶几召我。

……夫如此而不用,然后知天下果不足与有为。

……”结合所学可知儒家思想在当时不被统治者所重视,故B项正确。

A项与史实不符,排除。

墨家在战国时期成为尉然大宗,故C项错误。

儒家思想在汉代取得独尊的地位,故D项错误。

7.反对理学家只谈义理不谈功利的虚无说教,肯定封建社会揭竿起义的农民,歌颂汉朝司马相如和卓文君自由恋爱,称赞武则天是杰出的女政治家,赞颂商鞅、吴起等改革家。

上述材料主要反映了明代“异端”思想家

A.提倡拜金主义,发展工商实业

B.主张以“法治”代替“人治”

C.反对以三纲五常为核心内容的封建礼教

D.倡导“经世致用”思想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反对理学家只谈义理不谈功利的虚无说教,肯定封建社会揭竿起义的农民,歌颂汉朝司马相如和卓文君自由恋爱,称赞武则天是杰出的女政治家,赞颂商鞅、吴起等改革家。

”结合所学可知上述材料主要反映的是明代“异端”思想家李贽,A项与材李贽无关,故A项错误。

黄宗羲提出了“法治”代替“人治”的思想。

故B项错误。

结合所学可知“三纲五常”被宋明理学作为天理,禁锢了人们的思想。

李贽批判封建伦理道德,反对礼教的束缚,被称为“异端”。

故C项正确。

顾炎武倡导“经世致用”,故D项错误。

8.“自秦汉以降,虽有一副君主专制的骨架,但骨肉之间实含有浓厚的民本主义血脉,而因此民本主义血脉的周身流转,遂使君主专制的政治弊害得以减轻和纾解。

”秦汉以来,“民本主义血脉”能够“周身流转“,最早得益于

A.士人群体都极力反对君主专制

B.“民贵君轻”理念的成功实践

C.法家思想因违背潮流而被抛弃

D.汉武帝确立了儒学的正统地位

【答案】D

【解析】

【详解】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将以“天人感应”为特征的董仲舒新儒学确立为统治思想,从而推动了儒学的发展,使先秦儒学中浓厚的“民本”思想得以推广、发展,“遂使君主专制的政治弊害得以减轻和纾解”,故D项符合题意。

董仲舒的新儒学推崇君主专制,是对儒法思想的融合和发展,故AC两项错误;“屈民而伸君”主张臣民要绝对服从君主的权力和意志,违背了“民贵君轻”理念,故B项错误。

【点睛】本题考查汉武帝确立儒学独尊地位的措施,解答本题需把握材料“但骨肉之间实含有浓厚的民本主义血脉”“最早得益于”,并结合汉武帝时期的儒学发展状况。

儒家思想主张“民贵君轻”、“民为邦本”,材料体现了民本思想对君主专制有一定的约束作用,汉武帝确立了儒学的正统地位使得这种作用能够得以“周身流转”。

9.“一物不知,以为深耻;遭人而问,少有宁日”这一格言体现了一位思想家要把天下的物,格得“表里精粗无不到”,而后“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

该思想家应该是

A.董仲舒

B.王阳明

C.朱熹

D.李贽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要把天下的物,格得‘表里精粗无不到’”结合所学可知这是朱熹的主张,故C项正确。

王阳明的心学主张“致良知”,与朱熹主张不同,故B项排除。

AD两项与题干无关,排除。

10.汉唐训诂之学偏重于对名词的注解训诂以及对于经典的注解,宋明理学“直接面向经典、回复圣人之道”的气势.因此有学者认为,宋明理学所强调的义理颇有一点“文艺复兴”的味道。

该学者的依据是宋明理学

A.强调三纲五常的教化作用

B.突出儒学的社会伦理道德

C.倡导恢复儒家个人主义精神

D.突出了三教合一的特点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理学所强调的义理,实质上就是儒学的伦理道德学说,因而材料中学者称“宋明理学所强调的义理,表现出一种想要摈弃汉唐训诂之学而直接面向经典、恢复圣人之道的气势”是指突出儒学的伦理道德,故B项正确。

三纲五常思想是汉朝董仲舒提出的,与题意不符,故A项错误;理学强调“存天理,灭人欲”,扼杀人性,故C项错误;材料和三教合一无关,排除D。

11.格言:

不打通义利关头,且莫轻言学问;能语默,还须实力躬行。

材料符合的思想家应该是

A.董仲舒

B.王夫之

C.王阳明

D.顾炎武

【答案】C

【解析】

【详解】上联指出摆正“义”与“利”的正确关系,是做学问的关键。

下联进一步提出要“实力躬行”。

躬行,亲自实行。

这里辩证地说明了“知行”的关系,“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思想家是王阳明,故ABD项排除,C项正确。

12.明正德十三年正月,王阳明领兵进入广东龙川,剿灭山中之贼后,告谕百姓:

嫁娶之家,丰俭称赀,不得计论聘财妆奁,不得大会宾客,酒食连朝……街市村坊,不得迎神赛会,百千成群。

凡此皆靡费无益。

有不率教者,十家牌邻互相纠察;容隐不举正者,十家均罪。

此举根本目的是

A.严禁聚会,避免盗贼再起

B.提倡节俭,形成淳朴民风

C.推行连坐,维护社会稳定

D.教化百姓,挽救封建危机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

据材料提到,王阳明领兵进入广东龙川,……告谕百姓:

嫁娶之家,丰俭称赀,不得计论聘财妆奁,不得大会宾客,酒食连朝……有不率教者,十家牌邻互相纠察;容隐不举正者,十家均罪。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王阳明教化百姓,挽救封建危机的目的,故D正确。

严禁聚会,避免盗贼再起,不是根本目的,故A排除。

提倡节俭,形成淳朴民风,也不属于根本目的,故B排除。

推行连坐,维护社会稳定,也是为了挽救封建危机,故C排除。

考点: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王阳明思想

13.伯利克里:

“让一个人担任公职优先于其他人的时候,所考虑不是某一个特殊阶级的成员,而是他们具有的真正的才能。

”体现的原则是:

A.法律至上

B.民主平等

C.轮番而治

D.集体统治

【答案】B

【解析】

【详解】抓住材料的关键“所考虑不是某一个特殊阶级的成员”,可知主张民主平等,故B项正确。

材料没有体现法律至上、轮番而治和集体统治,故排除ACD项。

14.苏格拉底主张美德即知识,因为他以为一切都需要通过证据,才能清晰、朴真、实证。

由此可以看出苏格拉底

A.反对智者学派追求功利,忽视道德

B.提倡怀疑精神,强调人的价值和地位

C.尊崇理性,批判传统,强调道德作用

D.认为社会中的人应该具备基本的美德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是从两个方面来介绍苏格拉底(美德即知识)美德来自于知识。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是从其道德认知角度说明“他以为一切都需要通过证据,才能清晰、朴真、实证”是从推崇人的理性来说明。

因此C项符合题意。

ABD都没有完整的从两个角度去理解苏格拉底。

15.人文主义是古希腊时期兴起的一种以人为核心、强调人的价值、人的尊严的思潮。

这种思潮在中世纪受到埋没,但是在14世纪开始复兴,16世纪改革天主教时期得到发展,17、18世纪发展到成熟阶段,此三次重大思想解放潮流在历史作用上的一致性表现在

①发展了人文主义

②冲击了天主教会的朿缚

③抨击了封建君主专制

④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答案】A

【解析】

【详解】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实质上都是人文主义的发展,都冲击了天主教会的束缚,进而促进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因此①②④正确。

故答案选A。

只有启蒙运动提出了反对君主专制的要求,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并未上升到反对封建制度的高度,故③错误,排除BCD项。

【点睛】本题属组合型选择题,此类选择题是将同一类事件或现象按一定的关系进行组合的选择题,解答此类型题的方法主要是筛选法,大体可以分为肯定筛选法和否定筛选法。

肯定筛选法是先根据试题要求分析各个选项,确定一个正确的选项,这样就可以排除不包含此选项的组合,然后一一筛选即可;否定筛选法即是排除法。

16.在中世纪的欧洲,“人类把自己用才华和智慧创造的一切几乎都视为上帝的恩典。

”远古时期的中国女娲造人,“女娲娘娘用手捏造的人是高等级别的人,用绳子甩出去变成的人是低等级别的人”下列各项中,与材料观点对立的是

A.启蒙思想;民贵君轻

B.人文主义;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C.因信称义;天人感应

D.信仰得救;致良知

【答案】B

【解析】

【详解】最先给中世纪的欧洲“人类把自己用才华和智慧创造的一切几乎都视为上帝的恩典”这种认知带来冲击的是文艺复兴。

由于天主教会和封建神学桎梏着人们的思想,文艺复兴开始时,人们借用古代希腊、罗马的古典文化,来宣传自己的主张,因而人们称之为文艺复兴。

文艺复兴运动是14-17世纪兴起于欧洲意大利的资产阶级文化运动,其思想的核心是人文主义。

“女娲娘娘用手捏造的人是高等级别的人,用绳子甩出去变成的人是低等级别的人”,强调等级差别。

最早对这种等级思想提出冲击的是陈胜吴广起义,提出“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口号。

所以,可知与材料相对立的观点是人文主义和“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故B项正确。

启蒙思想是理性主义,是材料观点的对立;民贵君轻的思想是孟子思想,本质上是维护封建制度的,是等级制度,和材料观点一致,故A项排除。

因信称义、信仰得救和材料观点一致,天人感应、致良知是维护封建等级制度的,故CD项排除。

17.这些哲人使法国和整个欧洲的旧制度受到毁灭性的批判。

更重要的是,他们发展起一系列革命的原则。

而康德却说:

“通过一场革命或许很可以实现推翻个人专制以及贪婪心和权势欲的压迫,……新的偏见也正如旧的一样,将会成为驾驭缺少思想的广大人群的圈套。

然而,这一启蒙运动除了自由而外并不需要任何别的东西。

”这说明康德认为启蒙运动的本质就是寻求

A.思想自由

B.推翻专制

C.人身自由

D.主权在民

【答案】A

【解析】

【详解】从材料中的一场革命“绝不能实现思想方式的真正改革”“启蒙运动除了自由而外并不需要任何别的东西”等关键语句可知,康德认为武力无法实现思想上由专制转向自由,启蒙运动只是在思想上转变人们的观念,所强调的是思想上的自由。

所以选A项,排除BCD三项。

18.如果把启蒙哲人们思想与当时大约同时期的中国新儒学家们的主张相联系的话,发现他们有一些相似的地方。

下列主张能够体现他们共同性的是

A.提倡开明专制

B.主张三权分立

C.反对君主专制

D.经世致用

【答案】C

【解析】

【详解】启蒙思想家主张是反对君主专制,中国新儒学家们抨击君主专制,在反对君主专制方面是一致的,故C项正确。

A项是伏尔泰的主张,B项是孟德斯鸠的主张,D项是顾炎武的主张,不是中国的新儒家和西方启蒙思想家的共同主张,故排除ABD项。

19.有学者发现:

中国古代很多重要科技成果都没有转化成为社会生产力,在19世纪传入欧洲的《天工开物》,被欧洲人誉为“17世纪中国科技的百科全书”。

而当时的中国士大夫对这部书是不屑一顾的,这种差异根源于当时中国

A.周期性动乱造成技术失传

B.传统行业技术被严格保密

C.缺乏发展成为生产力的土壤

D.重农抑商使手工技术停滞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反映的是古代先进科技并未大规模转化为生产力,根本原因是小农经济落后的生产方式和发展水平对科技的阻碍作用,即生产方式未发生本质的变化。

故C项正确。

结合所学知识,“周期性动乱”属于题干所给历史现象的原因之一,并非根本原因,故排除A项。

“传统行业技术被严格保密”属于题干所给历史现象的原因之一,并非根本原因,故排除B项。

“手工技术停滞”表述错误,与古代中国手工业生产技术不断进步的史实不符,排除D项。

【点睛】根本原因或主要原因类选择题是历史中的常见题型,快速找到某一历史事件或现象的根本原因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①政治现象的根本原因从经济关系上入手;②经济现象的根本原因从当时的生产力入手;③社会意识形态的根本原因从当时的社会生产方式入手;④历史事件的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原因从内因入手。

总之,可以充分结合哲学原理中的原因分析方法来解析根本原因问题。

20.“(人)与天地相应,与四时相副,人参天地”是古代中医学经典著作《黄帝内经》反复强调的。

这一思想

A.不利于中医向现代化发展

B.否定了人对自然的作用

C.强调了顺应自然的重要性

D.是汉代儒学发展的产物

【答案】C

【解析】

【详解】“(人)与天地相应,与四时相副,人参天地”认为作为独立于人的精神意识之外的客观存在的“天”与作为具有精神意识主体的“人”有着统一的本原、属性、结构和规律,强调了人要顺应自然,故选C。

根据题干信息可知,中医强调人顺应自然的重要性,这一思想有利于中医向现代化发展,故A项错误;中医强调人顺应自然的重要性,并不等于否定了人对自然的作用,故B项错误;《黄帝内经》编撰于战国,成书于西汉,非汉代儒学发展的产物,故D项错误。

21.宋元话本中人物形象所涵盖的社会阶层出现了很大变化,包括了各种工匠、店铺伙计、商人、作坊主、婢妾、吏卒、僧侣、媒婆、盗贼等在内的各种各样的市民形象。

不再仅仅是那些百姓遥不可及的才子佳人、将相游侠,这种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A.重农抑商政策废止

B.商业发展和市民阶层的兴起

C.社会教育的普及

D.文学平民化的发展趋向

【答案】B

【解析】

【详解】重农抑商政策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基本政策,排除A项;宋元时期,商业发展和市民阶层兴起,推动文化的世俗化,故B项正确;宋元时期话本不能说明社会教育的普及,排除C项;宋元话本中人物形象出现这种变化说明文学平民化的发展趋向,但不属于根本原因,排除D项。

22.“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这样一种英雄豪杰结义场景在明清小说里频繁出现。

无论是帝子神孙、富豪将吏,还是猎户渔人、屠儿刽子,“都一般儿哥弟称呼,不分贵贱”。

这反映出

A.对传统艺术的巨大挑战

B.对社会平等的精神诉求

C.对英雄主义的高度赞扬

D.对下层人民的深切同情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关键信息有“都一般儿哥弟称呼,不分贵贱”所反映的本质问题是一种平等平均的思想观念,即对平等平均的精神诉求而己,故B正确。

并不是对传统艺术的巨大挑战、对英雄主义的高度赞扬及对下层人民的深切同情,故排除ACD项。

【点睛】材料式选择题要把握住材料的中心,这是解题的关键。

对材料的理解要注意几个原则:

一是全面性,不要断章取义,也不能以偏代全,二是准确性,不要曲解材料的原意。

对选项的理解要注意说法是否符合史实;要注意说法与材料是否相关;还要注意说法是否体现材料的中心。

23.维尔•杜兰特认为:

“牛顿革命的影响……事实上极大地改变了整个欧洲思想界的精神面貌。

”据此可知

A.科学知识进步促成启蒙运动

B.启蒙思想源于科学知识进步

C.宗教改革推动启蒙运动产生

D.文艺复兴促进自然科学发展

【答案】A

【解析】

【详解】牛顿革命撼动了欧洲的宗教一统天下的局面,促进了思想解放,而启蒙运动是发生在17、18世纪欧洲的一场反封建、反教会的思想文化解放运动,故文中“整个欧洲思想界”主要指的是启蒙运动的兴起,故A项正确。

启蒙思想的根源是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故排除B项。

文艺复兴、宗教改革的时间和牛顿力学体系形成时间不符合,故CD项错误。

24.爱因斯坦从实验事实出发,重新考察了物理学的基本概念,在理论上作出了根本性的突破,大大推动了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

这里的“大大推动”主要表现在

A.推动了天文学的发展

B.推动了量子理论的形成

C.推动了经典力学体系的确立

D.推动人们对潮汐现象作出科学解释

【答案】B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爱因斯坦提出相对论,并对量子论的形成做出了重大贡献。

据此依据材料“在理论上做出了根本性的突破,大大推动了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可知B项正确。

A项与文艺复兴时期天文学的发展有关,排除。

B项与伽利略等人的贡献有关,排除。

D项与牛顿的经典力学有关,排除。

非选择题(共52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个小题,25题20分,28题20分,27题12分,共52分)

25.在中华传统思想文化发展历程中,历代思想家们对君臣关系的定位和论证一直是要面对的重要课题,其研究成果影响着自身学说的命运。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孔子的学说从根本上说是不打算损害现存的社会秩序和社会关系,主张“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孔子的学说在他生前并没有被普遍接受,更不用说贯彻了。

材料二韩非在《有度》中说:

“威不两错,制不二门。

”这是韩非借用《管子》中的话,“……故明主之治天下也,威势独在于主,而不与群臣共”。

故曰“威不两错”。

又曰“……故明主之治天下也,法政独出于主,而不从臣出”。

故曰“制不二门”。

材料三天亦有喜怒之气,哀乐之心,与人相副,以类合之,天人一也。

……天子受命于天,诸侯受命于天子,子受命于父,臣妾受命于君,妻受命于夫,诸所受命者,其尊皆天也,虽谓受命于天亦可。

……天地之常,一阴一阳,阳者,天之德也,阴者,天之刑也,迹阴阳终岁之行,以观天之所亲而任

——《春秋繁露》

……终阳以成岁为名,此天意也。

王者承天意以从事,故任德教而不任刑。

——《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四顾炎武说:

“人君之于天下,不能以独治也。

独治之则刑繁矣;众治之,而刑措矣。

”他认为只有皇帝同各级官吏共同掌握政权,才能达到“天下治矣”的目的,他还提倡“以天下之权,寄天下之人”。

请回答:

(1)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一中孔子所主张的君臣关系的依据,并简析“没有被普遍接受,更不用说贯彻了”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韩非的政治主张。

(3)汉代儒学已不同于先秦儒学。

依据材料三,说明董仲舒发展儒学的表现;并简述董仲舒的观点仍然属于儒家学说的原因。

(4)根据材料四,指出顾炎武所提倡的思想主张。

从经济、政治角度分析这一思想产生的背景。

【答案】

(1)依据:

周礼。

原因:

孔子代表了没落的奴隶主的利益,因此他极力鼓吹周礼,维护奴隶制的等级秩序;这种做法违背了历史潮流,不利于社会进步,故其思想也没有得到当时统治阶级的足够重视。

(2)加强君主集权。

(3)发展:

董仲舒吸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的思想,宣扬“天人感应、君权神授、三纲五常”、德刑并用。

原因:

观点依据《春秋》,主张德为主,强调君主要实行德政。

(4)顾炎武主张“以天下之权,寄天下之人”。

背景:

经济方面,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产生;政治方面,明清君主专制强化。

【解析】

【详解】

(1)第一问,由材料“孔子的学说从根本上说是不打算损害现存的社会秩序和社会关系”,也就是维护当时的社会秩序和社会关系,所以孔子所主张的君臣关系的依据是奴隶社会的周礼。

第二问,“没有被普遍接受,更不用说贯彻了”,是由于其阶级属性和历史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