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成都市中考语文真题.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116977 上传时间:2023-05-23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32.5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41成都市中考语文真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41成都市中考语文真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41成都市中考语文真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41成都市中考语文真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41成都市中考语文真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41成都市中考语文真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1页
41成都市中考语文真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1页
41成都市中考语文真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1页
41成都市中考语文真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1页
41成都市中考语文真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1页
41成都市中考语文真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1页
41成都市中考语文真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1页
41成都市中考语文真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1页
41成都市中考语文真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1页
41成都市中考语文真题.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1页
41成都市中考语文真题.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1页
41成都市中考语文真题.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1页
41成都市中考语文真题.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1页
41成都市中考语文真题.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1页
41成都市中考语文真题.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41成都市中考语文真题.docx

《41成都市中考语文真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41成都市中考语文真题.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41成都市中考语文真题.docx

41成都市中考语文真题

成都市二008年高中阶段教育学校统一招生考试试卷

(含成都市初三毕业会考)

语文

全卷分A卷和B卷,A卷满分100分,B卷满分5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A卷分第Ⅰ卷和第Ⅱ卷,第Ⅰ卷为选择题,第Ⅱ卷为其他类型的题。

A卷(共100分)

第I卷(选择题共16分)

注意事项:

1.第I卷共2页,答第I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试科目涂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

考试结束后,监考人员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收回。

2.第I卷各题均有四个选项,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请注意机读答题卡的横竖格式。

一、基础知识(10分,每小题2分)

1.下面语句中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人类的智慧与大自然的智慧相比实在是相形见绌(zhuō),无论是令人厌恶(wù)的苍蝇蚊子,还是美丽可人的鲜花绿草,都是大自然精巧绝伦的艺术品。

B.我常常把手放在大地上,我会感到她在跳跃(yuè),和我的心的跳跃是一样的,它们的热血一直在流,在热情的默契(qì)里它们彼此呼唤,终有一天它们要汇合在一起。

C.这是某种令人惊骇(hài)而不知名的杰作,在不可名状的晨曦(xī)中依稀可见,宛如在欧洲文明的地平线上瞥见的亚洲文明的剪影。

D.峰环水抱的萨尔茨堡,高高低低的房屋鳞次栉(zhì)比,庄严肃(sù)穆的修道院坐落在绿树浓阴中。

2.下面语句中书写准确无误的一项是

A.黄土高原啊,只有你,才能承受如此惊心动魄的博击!

B.因为我听到海依然在远方为我喧腾——那雪白的海潮啊,夜夜奔来一次次漫湿了枯干的心灵。

C.读书的要决,全在于会意。

对于这一点,陶渊明尤其有独到的见解。

D.不管扔进去什么东西,这个慷概大方的洞全部一视同仁,照收不误。

3.依次填入下列句子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那时候,他已经诗兴不作而研究志趣正浓。

他正向古代典籍钻探,有如向地壳宝藏。

②在这次为汶川大地震举行的各种赈灾活动中,人们点燃一支支贮满真情的蜡烛,_________受灾的人们渡过难关,走出灾难。

③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

只要拥有希望,一切都将过去。

A.寻找祈求尽管B.寻求乞求尽管

C.寻找乞求但是D.寻求祈求但是

4.下列语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挪威国旗耀武扬威、洋洋得意地在这被人类冲破的堡垒上猎猎作响。

B.这么多树根在大地里面触类旁通,吸收着大地母亲给予的食粮的供养。

C.对这一转变作出了巨大贡献的,有一位长期以来鲜为人知的科学家:

邓稼先。

D.“正确答案只有一个”这种思维模式,在我们头脑中已不知不觉地根深蒂固。

5.根据下面这段话的意思,填到横线上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生命中不是永远快乐,也不是永远痛苦,。

好比水道要经过不同的两岸,树木要经过常变的四时。

在快乐中我们要感谢生命,在痛苦中我们也要感谢生命。

A.痛苦和快乐是相生相成的B.快乐和痛苦是相生相成的

C.在生命中痛苦总是相伴的D.在生命中快乐总是相伴的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8题。

(6分,每小题2分)

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成,将以攻宋。

子墨子闻之,起于鲁,行十日十夜而至于郢,见公输盘。

公输盘曰:

“夫子何命焉为?

子墨子曰:

“北方有侮臣者,愿借子杀之。

公输盘不说。

子墨子曰:

“请献十金。

公输盘曰:

“吾义固不杀人。

子墨子起,再拜,曰:

“请说之。

吾从北方闻子为梯,将以攻宋。

宋何罪之有?

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杀所不足而争所有余,不可谓智。

宋无罪而攻之,不可谓仁。

知而不争,不可谓忠。

争而不得,不可谓强。

义不杀少而杀众,不可谓知类。

公输盘服。

子墨子曰:

“然胡不已乎?

公输盘曰:

“不可,吾既已言之王矣。

子墨子曰:

“胡不见我于王?

公输盘曰:

“诺。

”(节选自《公输》)

6.对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愿借子杀之愿:

希望

B.公输盘不说说:

通“悦”,高兴

C.吾义固不杀人固:

坚决

D.然胡不已乎已:

停止

7.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A.将以攻宋B.子墨子闻之

扶苏以数谏故辍耕之垄上

C.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D.知而不争

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8.下列对选文内容的理解和写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墨子热心救世,反对战争。

在得知楚将攻宋的消息后,为阻止战争爆发,昼夜兼程,不辞辛劳,赶到楚国进行劝说。

B.墨子辩术高明。

他先言其他,诱使公输盘落入圈套,然后一针见血,从几个方面批驳了公输盘的行为,让公输盘理屈词穷,无话可说。

C.公输盘在墨子的劝说下,明白了攻宋将使自己陷入不义的境地,于是听从了劝说,主动带墨子去劝说楚王。

D.这段文字以对话为主,语气时缓时急,语言长短交错,富于表现力,从中可以感受到人物鲜明的性格特征。

成都市二OO八年高中阶段教育学校统一招生考试试卷

(含成都市初三毕业会考)

语文

题号

总分

总分人编号

分数

A卷

题号

总分

总分人编号号

分数

B卷

第Ⅱ卷(共84分)

注意事项:

1.第Ⅱ卷共5页,用蓝、黑钢笔或圆珠笔直接答在试卷上。

2.答卷前将密封线内的项目填写清楚。

得分

评卷人

三、(12分)

9.把上面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4分)

(1)杀所不足而争所有余,不可谓智。

(2分)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胡不见我于王?

(2分)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用课文原句填空。

(任选四句)(4分)

(1)风烟俱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吴均《与朱元思书》)

(2)水何澹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曹操《观沧海》)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对影成三人。

(李白《月下独酌》)

(4)晨兴理荒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陶渊明《归园田居》)

(5)春蚕到死丝方尽,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李商隐《无题》)

(6)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铁马冰河入梦来。

(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11.根据下面提示或语境填空。

(任选两题)(4分)

(1)在《<论语>十则》里,孔子提出了儒家所倡导的待人接物的处世之道,这就是:

“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陆游在《卜算子·咏梅》中,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句话表达了对梅花虽遭摧残,却仍保持高洁、坚贞品格的赞颂。

(3)朋友即将远行,依依惜别。

为表达你对朋友的不舍、宽慰或祝愿等感情,请你从所积累的送别诗中选出一句(含上下句),填写在下面横线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得分

评卷人

四、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2-15题。

(12分)

善待挫折

①漫漫人生,茫茫人海,生活道路上无不充满坎坷。

如生活困难,高考落榜,升职无望,体质不佳,办事受阻,无端受控等等。

不管你喜欢不喜欢,不管你愿意不愿意,挫折随时都可能降临。

②应该怎样看待挫折,怎样去面对挫折呢?

③历史上许许多多仁人志士在与挫折斗争中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

司马迁在遭受宫刑之后,发愤著书,写出了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名著《史记》。

音乐家贝多芬,一生遭遇的挫折是难以形容的。

他17岁失去母亲,26岁耳聋,接着又陷入了失恋的痛苦之中。

对一个音乐家来说,这打击是多么的大啊!

可贝多芬不消沉,不气馁,他在一封信中写道:

“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它妄想使我屈服,这绝对办不到。

”他始终顽强地生活,艰难地创作,成为世界不朽的音乐家。

④挫折虽给人带来痛苦,但它往往可以磨练人的意志,激发人的斗志;可以使人学会思考,调整行动,以更佳的方式去实现自己的目的,成就辉煌的事业。

科学家贝佛里奇说:

“人们最出色的工作往往是处于逆境的情况下做出的。

”可以说,挫折是造就人才的一种特殊环境。

⑤当然,挫折并不能自发地造就人才,也不是所有经历挫折的人都能有所作为。

法国作家巴尔扎克说:

“挫折就像一块石头,对于弱者来说是绊脚石,让你却步不前;而对于强者来说却是垫脚石,使你站得更高。

”只有抱着崇高的生活目的,树立崇高的人生理想,并自觉地在挫折中磨练,在挫折中奋起,在挫折中追求的人,才有希望成为生活的强者。

(有删改)

12.第③自然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采用这种论证方法有什么好处?

(3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第④段“人们最出色的工作往往是处于逆境的情况下做出的”一句中“往往”一词能否删去?

为什么?

(3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文章第⑤段加点的“绊脚石”和“垫脚石”的含义分别是什么?

(2分)

答:

绊脚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垫脚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本文所论述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请针对这一论点补充一个事实论据并作简要分析。

(4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得分

评卷人

五、作文(60分)

16.请在下面的作文题中任选一题。

(60分)

(1)请以“震撼心灵的”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

①把题目补充完整再作文;②自定立意,自选文体;③不少于600字;④不得抄袭、套作;⑤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和地名。

(2)阅读下面的材料,然后作文。

有一个人,他有四个儿子。

他要他们分别去远方看一棵梨树。

四个儿子分别选择在春、夏、秋、冬四个季节前往。

当他们都回家后,他让他们形容自己所看到的情景。

大儿子说,这棵树被青春的嫩芽所覆盖,充满了希望。

二儿子说,不是这样,那里树上花朵绽放,充满香气,看起来十分美丽,这美景是他从来不曾见到过的。

三儿子说,不是的,树上结满了果子,累累下垂,充满了生气和满足。

小儿子不同意他们三人的说法。

他说那棵树很丑,枯槁、扭曲。

他就对儿子们说,你们都是正确的,因为你们每个人都只看到这棵树一个季节的风景。

读了这则材料,你会产生怎样的感触和联想呢?

请结合自己的生活和体会,写一篇文章。

要求:

①自拟题目,自定立意,自选文体;②不少于600字;③不得抄袭、套作;④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和地名。

 

B卷(共50分)

注意事项:

1.B卷共5页,用蓝、黑钢笔或圆珠笔直接答在试卷上。

2.答卷前将密封线内的项目填写清楚。

得分

评卷人

一、诗歌鉴赏(4分)

阅读下面诗歌,按要求回答问题。

(4分)

赤壁

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1.这是一首咏史诗。

诗人借“____________”这件古物引出对前朝人物和事迹的感叹,抒发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之情。

(2分)

2.如果把诗歌最后一句“铜雀春深锁二乔”改为“国破人亡在此朝”好不好?

为什么?

(2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得分

评卷人

二、文言文阅读(1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3~5题。

魏与赵攻韩,韩告急于齐。

齐使田忌将而往,直走大梁。

魏将庞涓闻之,去韩而归,齐军既已过而西矣。

孙子谓田忌曰:

“彼三晋之兵①,素悍勇而轻齐,齐号为怯,善战者因其势而利导之。

兵法:

百里而趋利者蹶上将②,五十里而趋利者军半至。

使齐军入魏地为十万灶,明日为五万灶,又明日为三万灶。

”庞涓行三日,大喜,曰:

“我固知齐军怯,入吾地三日,士卒亡者过半矣。

”乃弃其步军,与其轻锐倍日并行逐之。

孙子度其行,暮当至马陵。

马陵道狭,而旁多阻隘,可伏兵,乃斫大树白③而书之曰:

“庞涓死于此树之下。

”于是令齐军善射者万弩夹道而伏,期曰:

“暮见火举而俱发。

”庞涓果夜至斫木下,见白书,乃钻火烛之。

读其书未毕,齐军万弩俱发,魏军大乱相失。

庞涓自知智穷兵败,乃自刭,曰:

“遂成竖子之名!

”齐因乘胜尽破其军,虏魏太子中申以归。

孙膑以此名显天下,世传其兵法。

(节选自《史记·孙子吴起到传》)

【注释】

①三晋之兵:

这里专指魏军。

②百里而趋利者蹶上将:

用急行军走百里去争取胜利,会使上将遭到失败(因与后续部队脱节)。

③白:

使……露出白木。

3.对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2分)

A.齐使田忌将而往将:

率兵

B.士卒亡者过半矣亡:

死亡

C.期曰:

“暮见火举而俱发。

”期:

约定

D.乃钻火烛之烛:

照亮

4.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6分)

(1)善战者因其势而利导之。

(3分)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孙子度其行,暮当至马陵。

(3分)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孙膑为取得战斗的胜利,采取了哪些好的做法?

请归纳回答,并写出相应的依据(用原文回答)。

(4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得分

评卷人

三、阅读(22分)

(一)名著阅读(4分)

6.阅读名著,我们在作家所塑造的人物艺术画廊中,可以看到一个个鲜活的个性突出的人物形象。

比较人物形象,是阅读名著的一个重要方法。

下面所列小说中的人物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请从所提供的三组人物中,任选一组进行比较。

(4分)

第一组:

林冲(《水浒》)与武松(《水浒》)

第二组:

诸葛亮(《三国演义》)与周瑜(《三国演义》)

第三组:

保尔·柯察金(《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与鲁滨孙(《鲁滨孙漂流记》)

答:

(1)所选内容:

第______组

(2)相同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不同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7~10题。

(18分)

倾听生命行走的声音

易宗明

秋日里,我从遥远的大山往公路边扛木头,一截黑乎乎的用来做拐棍的干枯杨木桩,被我顺手捎回,插在了院子内的土堆上。

之后,我很快便把它忘掉了。

只有母亲,偶尔会把一个湿筐子或一块刚洗出的旧布挂在它上面晾晒,它干裂皱巴的躯体因而浸上了一层湿漉漉的水渍。

过了一段时间,我突然惊奇地发现,这截木桩的到来,使院子里有了很大的改变。

以前,院子里只有一棵小枣树,孤零零的。

风刮来时,是一种寡不敌众很无奈且软弱无力的声音,听了,总叫人感到沮丧。

现在不一样了,有天晚上,当尖利的吼叫声将我从梦中惊醒时,我还以为是凶猛的野兽呢。

仔细辩听,才知是从杨木桩上发出的声音。

它不像枣树那样弯腰曲膝,总想尽力摆脱风的肆虐,把落在自己身上的风再推给别人,结果是被风撕扯得披头散发,没有了往日的形状。

杨木桩不慌不乱,静立在那里迎接风的挑战,一副岿然不动的样子。

它让风从身边溜过,又吸收着风,让风进入自己的毛孔,成为自己身体的一部分。

它们是朋友而不是仇敌。

杨木桩使得落在院子里的雨也仿佛有了灵性。

多数情况下,雨会在院子的东西两边布出疏密不同的两种雨幕,每回西边的杨木桩被淋得直往下流水,东边的小枣树却干渴得蔫巴巴的没一点儿精神。

母亲心疼小枣树,细心地用木棍围住它,给它浇水,还多次想在杨木桩旁为小枣树再造一个新居,因怕把枣树挪死,才终未为其迁址。

大雪天,小枣树裹着棉絮,被冰雪盖得严严的,几乎看不见任何枝梢。

而杨木桩却光溜溜、水亮亮的,冰雪一附上去即刻就化,从不积存。

一样的雪,一样的严冬,却是两种情景。

是风有意所为,还是枣树和杨木桩内部的原因?

困惑中的我总涌起太多说不清的神秘猜测。

无风无雨的天气,我总能听出一种声音。

这声音隐约而清晰,细微而执著,愈来愈深,就像是一个人在奋力行走;一会儿翻山,一会儿趟河,一会儿在清风丽日下奔跑,一会儿又走在烟雨迷蒙的山间小径——开始的时候,我怀疑是自己的耳朵在作怪,产生了误听。

后来,无意中,当我的目光触到杨木桩上那几片嫩黄的叶芽,那饱胀着绿色汁液的肌体时,我似乎也看到那早已扎牢结实得再也拔不出来的根须,我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呢?

由一截枯木桩成为一棵枝繁叶茂的大树,这之间,是一种怎样的生命行走啊。

固然是我捡拾了它,但如果它自己就此停止生命的脚步,树便永远只能成为一个虚幻的影子了。

小枣树依旧灰黑着,山风把它的枝梢摧折得七零八落,我轻轻地拍了拍它的枝干。

此时,它还在沉睡,在被动地等待着季节的到来,看不出它对未来有什么特别的打算。

这是许多生命共有的选择,是它们共同的生命方式,似乎也不应苛责,毕竟,成长太惨烈,抗争太艰难了。

无喜无忧的杨木桩,静静地指向天空,指向天幕上一颗很明亮的星。

我双手搂着它,如同在抚摸一个冬天的童话。

7.作者为什么以“倾听生命行走的声音”为题?

请结合文章简要作答。

(4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文中的“小枣树”具有怎样的特点?

作者描写小枣树的意图是什么?

(5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文章开篇写我将杨木桩“顺手捎回”任意一插的情形,结尾却写“我双手搂着它,如同在抚摸一个冬天的童话。

”这样写矛盾吗?

为什么?

(5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杨木桩生命行走的历程是让人感动、令人感叹的。

读完文章,你从中获得了怎样的感悟呢?

请结合你对生活的认识谈谈自己的看法。

(4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语言运用(12分)

11.“大难更显大爱,天灾尤见真情。

”“5·12”汶川大地震发生后,全国各地积极投入到抗震救灾活动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