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济宁市任城区一模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0117400 上传时间:2023-05-23 格式:DOCX 页数:35 大小:1.95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东省济宁市任城区一模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山东省济宁市任城区一模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山东省济宁市任城区一模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5页
山东省济宁市任城区一模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5页
山东省济宁市任城区一模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5页
山东省济宁市任城区一模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5页
山东省济宁市任城区一模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5页
山东省济宁市任城区一模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5页
山东省济宁市任城区一模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5页
山东省济宁市任城区一模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5页
山东省济宁市任城区一模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5页
山东省济宁市任城区一模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5页
山东省济宁市任城区一模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5页
山东省济宁市任城区一模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5页
山东省济宁市任城区一模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5页
山东省济宁市任城区一模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5页
山东省济宁市任城区一模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5页
山东省济宁市任城区一模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5页
山东省济宁市任城区一模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5页
山东省济宁市任城区一模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5页
亲,该文档总共3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山东省济宁市任城区一模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

《山东省济宁市任城区一模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东省济宁市任城区一模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3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山东省济宁市任城区一模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

山东省济宁市任城区一模生物试题解析版

2021-2022学年度第二学期一模质量检测

初三生物试题

选择题(下列各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意,每小题2分,共40分)

1.下列生命现象与体现的生物特征相符的是(  )

选项

生命现象

生物特征

A

千里之堤,遗于蚁穴

环境影响生物

B

秋风萧瑟,落叶纷飞

生物排出废物

C

猫妈妈生出几只毛色各异的小猫咪

生物可以遗传

D

“蛙鸣求偶”是一种世代相传的性状

生物的应激性

A.AB.BC.CD.D

【1题答案】

【答案】B

【解析】

【分析】生物的共同特征有:

①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②生物能进行呼吸;③生物能排出身体内产生的废物;④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⑤生物能生长和繁殖;⑥生物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⑦除病毒以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详解】A.“千里之堤,溃于蚁穴”是白蚁在大堤内挖穴活动导致大堤的牢固性降低,洪水来临时容易溃堤,表明生物白蚁对环境大堤的影响,体现了生物影响环境,A错误。

B.植物的叶片在脱落之前,一方面把植物能再利用的东西和营养物质转移走,另一方面把一些代谢废物转移到落叶中,在叶片衰老过程中蛋白质含量显著下降,RNA含量也下降,叶片的光合作用能力降低。

因此,落叶能带走植物的部分废物,B正确。

C.生物的亲代与子代之间以及子代的个体之间在性状上的差异叫变异。

因此,猫妈妈生出几只毛色各异的小猫咪,体现了生物的变异现象,C错误。

D.遗传是指亲子间的相似性。

所以,“蛙鸣求偶”是一种世代相传的性状,体现了生物具有遗传的特点,D错误。

故选B。

2.在低倍显微镜下“观察小鱼尾鳍内血液流动”的实验中,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

A.图丙中,观察到的血管b为静脉

B.图甲中,只能通过a来调节亮度

C.图乙中,物镜由①转换到②后,视野变暗,细胞数目增多

D.图丙中,为使物像b移到视野的中央,载玻片应向上移动

【2题答案】

【答案】D

【解析】

【分析】低倍视野与高倍视野:

【详解】A.毛细血管管腔最细,只允许红细胞单行通过。

因此,图丙中,观察到的血管b为毛细血管,A错误。

B.在使用显微镜时,调节光线强弱的结构是遮光器和a反光镜。

当外界光线亮时,用平面镜、小光圈;当外界光线暗时,用凹面镜、大光圈,B错误。

C.结合分析可知,观察同一玻片的同一部位:

低倍镜下物镜距离玻片标本的距离远,看到的视野范围大、视野亮,细胞小、细胞数量多;高倍镜下物镜距离玻片标本的距离近,看到的视野范围小、视野暗,细胞大、细胞数量少。

所以,图乙中,物镜由①(低倍)转换到②(高倍)后,视野变暗,细胞数目减少,C错误。

D.我们在显微镜下看到的物像是上下左右均颠倒的物像,所以我们移动玻片标本时,标本移动的方向正好与物像移动的方向相反。

物像b在视野中央的上方,向上方移动装片,物像会向下方移动到视野的中央,D正确。

故选D。

3.图为胡萝卜的组织培养图解,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过程①中,细胞核内的染色体数目减半

B.过程②中,只进行细胞分化不进行细胞分裂

C.乙中的叶肉细胞内的遗传物质与甲相同

D.甲中的细胞通过细胞膜内陷的方式进行分裂

【3题答案】

【答案】C

【解析】

【分析】

(1)分裂时细胞核先由一个分成两个,随后细胞质分成两份,每份各含有一个细胞核,最后在原来的细胞的中央,形成新的细胞膜,植物细胞还形成新的细胞壁,于是一个细胞就分裂成为两个细胞。

细胞核分裂时,染色体的变化是明显,染色体的数量在细胞分裂时已经加倍,在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分成完全相同的两份,分别进入两个新细胞中。

两个新细胞的染色体形态和数目相同,新细胞和原细胞所含有的遗传物质是一样。

(2)在正常的情况下,经过细胞分裂产生的新细胞,在遗传物质的作用下,其形态、结构、功能随着细胞的生长出现了差异,这就是细胞的分化。

细胞分化的结果形成了不同的组织。

【详解】A.细胞核分裂时,染色体的变化是明显,染色体的数量在细胞分裂时已经加倍,在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分成完全相同的两份,分别进入两个新细胞中。

两个新细胞的染色体形态和数目相同,新细胞和原细胞所含有的遗传物质是一样,所以过程①细胞分裂过程,细胞核内的染色体数目增倍,故A错误。

B.过程②中即进行细胞分化,还有部分细胞具有细胞分裂,使细胞数目增加,故B错误。

C.两个新细胞的染色体形态和数目相同,新细胞和原细胞所含有的遗传物质是一样,所以乙中的叶肉细胞内的遗传物质与甲相同,故C正确。

D.细胞分裂就是一个细胞分成两个细胞的过程,细胞的分裂过程是指首先细胞核一分为二,接着细胞质一分为二,然后在两个细胞核的中央形成新的细胞膜,植物细胞形成新的细胞壁,所以甲是植物组织,细胞通过形成新的细胞壁和细胞膜的方式进行分裂,故D错误。

故选C。

4.下图代表生物体的部分结构层次,相关描述正确的是(  )

A.组成乙的细胞结构和甲图所示是完全相同的

B.叶片的上下表皮属于有保护作用的上皮组织

C.乙所示的胃和图丙中的叶属于同一结构层次

D.丙和丁的结构层次均为:

细胞→组织→器官→系统→生物体

【4题答案】

【答案】C

【解析】

【分析】1.植物细胞具有:

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线粒体、液泡,绿色植物细胞还有叶绿体。

动物细胞基本结构包括:

细胞膜、细胞核、细胞质和线粒体。

2.植物体的结构层次为:

细胞→组织→器官→植物体;动物体的结构层次为:

细胞→组织→器官→系统→动物体。

【详解】A.植物细胞有细胞壁、液泡,绿色植物细胞还有叶绿体,而动物细胞没有细胞壁、液泡和叶绿体。

因此,组成乙的细胞(动物细胞)结构和甲图所示(植物细胞)是不完全相同的,A错误。

B.叶片的上下表皮属于有保护作用的保护组织,上皮组织属于动物的组织,B错误。

C.乙所示的胃和图丙中的叶属于器官这一结构层次,C正确。

D.结合分析可知,动物体的结构层次比植物体多了系统这个结构层次,D错误。

故选C。

5.某兴趣小组对下图各植物的特征进行了观察分析,相关描述正确的是(  )

A.水绵光合作用的部位是绿色的叶片B.葫芦藓茎叶已分化,有输导组织

C.肾蕨用孢子繁殖,孢子是生殖器官D.向日葵的种子外面有果皮包被

【5题答案】

【答案】D

【解析】

【分析】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包括藻类植物、苔藓植物、蕨类植物和种子植物,种子植物又包括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

【详解】A.水绵属于藻类植物,无根、茎、叶的分化,A错误。

B.葫芦藓属于苔藓植物,有茎和叶的分化,根是假根,但茎中无导管,叶中无叶脉,所以无输导组织,B错误。

C.肾蕨属于蕨类植物,有根茎叶的分化,用孢子繁殖,孢子属于生殖细胞,不是生殖器官,C错误。

D.向日葵属于被子植物,种子外有果皮包被着,D正确。

故选D。

6.某科技小组准备了粒大饱满的400粒胡萝卜种子来探究“影响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实验方案及结果见下表。

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装置

种子数

实验条件

萌发数

80粒

适量的水

4℃

有光

0粒

80粒

完全干燥

20℃

有光

0粒

80粒

浸没水中

20℃

有光

0粒

80粒

适量的水

20℃

无光

0粒

80粒

适量的水

20℃

有光

76粒

A.胡萝卜种子要粒大饱满,目的是满足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

B.⑤是对照组,其发芽率为95%,萌发时胚芽最先突破种皮

C.比较③与⑤两组,说明胡萝卜种子的萌发需要一定的水分

D.上述实验探究

四个变量依次为:

温度、水分、空气和光照

【6题答案】

【答案】D

【解析】

【分析】种子在环境条件和自身条件都具备时才能萌发。

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为一定的水分、适宜的温度和充足的空气;自身条件是胚是完整的、胚是活的、种子不在休眠期以及具有足够的胚发育所需的营养物质。

【详解】A.饱满大豆种子子叶的内贮存着更丰富的营养物质,能够保证种子的正常萌发。

因此,胡萝卜种子要粒大饱满,目的是满足种子萌发的自身条件,A错误。

B.⑤是对照组,其发芽率为:

76÷80×100%=95%,萌发时胚根(不是胚芽)最先突破种皮,B错误。

C.比较③(浸没水中,则空气不足)与⑤(适量的水,则空气充足)两组,说明胡萝卜种子的萌发需要一定的空气,C错误。

D.结合题表分析可知,上述实验探究的四个变量依次为:

温度(①⑤对照)、水分(②⑤对照)、空气(③⑤对照)和光照(④⑤对照),D正确。

故选D。

7.下图为植物体的某些器官或结构示意图,相关阐述错误的是(  )

A.图丁中结构B和C使根不断伸长B.图丙中的b由图甲或图乙中的②发育而来

C.图戊中的传粉方式属于自花传粉D.受精后图戊中的3子房壁将来发育成果皮

【7题答案】

【答案】B

【解析】

【分析】观图可知:

甲图中,①是胚芽,②是胚根,③是子叶,④是种皮。

乙图中,①是幼叶,②是芽轴,③是芽原基。

丙图中,a是叶,b是茎,c是侧芽。

丁图中,A是成熟区,B是伸长区,C是分生区,D是根冠。

戊图中,1是花药,2是花丝,3是子房壁,4是柱头,5是花柱,6是花瓣,7是胚珠。

【详解】A.丁图中的结构B伸长区细胞的不断伸长和C分生区细胞的不断分裂可以使根不断长长,A正确。

B.种子萌发时,种子胚芽发育成茎和叶,叶芽的芽轴将来发育成茎。

因此,图丙中的b茎由图甲的①胚芽或图乙中的②芽轴发育而来,B错误。

C.图戊中所示花粉落在同一朵花的柱头上,表示自花传粉,C正确。

D.一朵花只有经过传粉、受精后,子房才能发育成果实,子房壁发育成果皮。

因此,受精后图戊中的3子房壁将来发育成果皮,D正确。

故选B。

8.某生物社团的同学将放在黑暗处一昼夜的银边天竺葵做图一处理,图二为叶片甲的放大图,光照一段时间后,取甲、乙、丙三叶片脱色、漂洗并滴加碘液(透明塑料袋内固体氢氧化钠的作用是吸收二氧化碳)。

下列推论正确的是(  )

A.置于黑暗处是通过呼吸作用消耗掉淀粉

B.叶片乙与丙对照说明光合作用释放氧气

C.叶片甲上的A与C可形成对照实验

D.滴加碘液后AC处变蓝,B处不变蓝

【8题答案】

【答案】A

【解析】

【分析】选作实验的植物实验前已经进行了光合作用,叶片里面储存了丰富的有机物(如淀粉),若不除去会对实验结果造成影响。

所以,将实验装置放入黑暗处一昼夜的目的是把叶片内原有的淀粉运走消耗,以排除原来贮存的淀粉对实验的干扰。

植物进行呼吸作用的实质是:

分机有机物,释放能量,为生物的生命活动提供能量。

因此,耗尽淀粉靠叶片细胞的呼吸作用。

【详解】A.结合分析可知,把植物置于黑暗处是通过呼吸作用消耗掉淀粉,A正确。

B.透明塑料袋内固体氢氧化钠的作用是吸收二氧化碳。

叶片乙与丙对照,变量是二氧化碳,说明光合作用需要二氧化碳,B错误。

C.叶片甲上的A与C,具有叶绿体和光照两个变量,不可形成对照实验,C错误。

D.光合作用的原料是二氧化碳和水;场所是叶绿体;条件是光。

B处能进行光合作用合成淀粉等有机物,而A处缺少叶绿体,C处遮光都不能进行光合作用,不能合成淀粉等有机物。

所以,滴加碘液后B处变蓝,AC处不变蓝,D错误。

故选A。

9.生物学知识在生产生活中应用广泛。

下列做法符合科学原理的是(  )

选项

日常做法

主要原理

A

正其行通其风

增加氧气浓度,促进光合作用

B

雨后及时排涝

减少根对水分、无机盐的吸收

C

带土移栽花草

降低蒸腾作用,提高其成活率

D

及时晾晒小麦

抑制呼吸作用,延长贮藏时间

A.AB.BC.CD.D

【9题答案】

【答案】D

【解析】

【分析】

(1)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并且释放出氧气的过程,叫光合作用。

影响光合作用效率的环境因素有:

光照、温度、二氧化碳的浓度。

(2)呼吸作用指的是细胞内有机物在氧的参与下被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同时释放能量、供生物生命活动的需要的过程。

呼吸作用进行的场所为线粒体,表达式为:

有机物+氧→二氧化碳+水+能量。

【详解】A.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的原料之一,“正其行,通其风”能使作物周围有充足的二氧化碳(不是氧气),利于光合作用,A错误。

B.植物根的呼吸作用需要的氧气,来自空气中,所以田间松土、雨后及时排涝,有利于根的呼吸,促进根的生长,B错误。

C.移栽幼苗时根部总是带一个土坨是,为了保护根毛和幼根,提高成活率,C错误。

D.收获的小麦及时晾晒,可以减少小麦中的水分,抑制小麦的呼吸作用,能够延长贮藏时间,D正确。

故选D。

10.如下为人的生殖和发育流程图,相关解读正确的是(  )

A.图中A表示受精的部位是卵巢B.精子和卵细胞分别由睾丸和输卵管产生

C.B植入子宫内膜的过程叫怀孕D.新生儿诞生的瞬间标志着新生命的开始

【10题答案】

【答案】C

【解析】

【分析】观图可知:

此图为受精过程和胚胎发育过程。

受精过程是精子和卵细胞形成受精卵;卵细胞受精以后即开始分裂、分化,形成胚泡。

胚胎发育初期所需的营养物质来自卵黄。

先形成的细胞团为桑椹胚,然后形成囊胚,并植入子宫内膜中,吸收母体的营养,继续发育。

胚胎经过两个月的发育,长度可达22毫米,从外形上看已初具人形,到第8周左右的胚胎就叫作胎儿;怀孕到40周左右,胎儿发育成熟,成熟的胎儿和胎盘一起从母体的阴道排出,即分娩,据此解答。

【详解】A.图中A表示的在输卵管中完成受精,精子和卵细胞结合形成受精卵,A错误。

B.精子由父亲的睾丸产生,卵细胞由母亲的卵巢产生,B错误。

C.受精卵不断进行细胞分裂和分化,逐渐形成胚胎,胚胎沿着输卵管向子宫移入,这一过程称为着床,也就为人们常说的怀孕,C正确。

D.精子和卵细胞在输卵管内结合形成受精卵,受精卵标志着新生命的开始,D错误。

故选C。

11.如图模拟淀粉的消化过程,“剪刀1”、“剪刀2”分别代表两种消化酶。

其中“剪刀2”能出现在消化道的哪个部位(  )

A.口腔B.胃C.小肠D.大肠

【11题答案】

【答案】C

【解析】

【详解】淀粉的消化从口腔开始,口腔中的唾液淀粉酶能够将部分淀粉分解为麦芽糖,当淀粉和麦芽糖进入小肠后,因此,淀粉等糖类物质在小肠内被彻底消化为葡萄糖,图示①表示淀粉在口腔内的消化过程,②表示麦芽糖和淀粉在小肠内在胰液和肠液的作用下分解为葡萄糖的过程,可见C符合题意。

12.化验某人十二指肠内的食糜时发现含有蛋白质、淀粉和脂肪,图中①和②内的液体进入十二指肠后会参与上述物质消化,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①中液体由肝脏分泌,其内含有脂肪消化酶

B.②中的液体能够参与上述三种物质的消化

C.①和②中的液体消化物质的原理完全相同

D.胰岛的分泌物进入②后会消化淀粉等糖类

【12题答案】

【答案】B

【解析】

【分析】题图中:

①是胆管,其中的液体是由肝脏分泌的胆汁;②是胰管,其中的液体是由胰腺分泌的胰液。

【详解】A.肝脏分泌的胆汁中没有消化酶,但它能使脂肪变成微小的颗粒,从而增加脂肪酶与脂肪的按触面积,起到促进脂肪分解的作用。

故①中的液体(胆汁)是由肝脏分泌的,能参与脂肪的消化,但不含有脂肪消化酶,A错误。

B.胰腺的外分泌部属于外分泌腺,能够分泌胰液,胰液则通过导管进入小肠。

胰液含有消化糖类、脂肪和蛋白质的酶。

在这些酶的作用下,糖类被分解成葡萄糖,蛋白质被分解为氨基酸,脂肪被分解为甘油和脂肪酸。

故②中的液体(胰液)能参与上述三种物质的消化,B正确。

C.食物在消化系统中的变化,既有物理性消化又有化学性消化。

物理性消化:

在消化道内,大的食物颗粒变为小的食物颗粒,物质成分没有发生变化。

化学性消化:

食物在消化道内在各种消化酶的作用下被分解的过程,物质成分发生了变化。

故①属于物理消、而②属于化学消化,所以,①和②中的液体消化物质的原理不同,C错误。

D.胰腺的内分泌部有胰岛,是内分泌腺,胰岛分泌的是激素是胰岛素,胰岛素具调节血糖含量的生理功能,能够调节糖在体内的吸收、利用和转化等,如促进血糖(血液中的葡萄糖)合成糖元,加速血糖的分解等。

故胰岛的分泌物(胰岛素)不参与消化淀粉等糖类物质的过程,D错误。

故选B。

13.下图一为呼吸系统组成图,图二为肺泡与毛细血管气体交换图解,图三表示膈肌收缩舒张时在胸腔内的位置,图四表示一次平静呼吸中肺内气压的变化曲线。

下列分析推理错误的是(  )

A.图一中的2使吸入的空气温暖、湿润和清洁

B.图二中的气体b需要穿过两层细胞到达血液

C.图四曲线的c点,膈肌处于图三中的乙状态

D.图四曲线中a→b→c段,膈肌舒张,膈顶上升

【13题答案】

【答案】D

【解析】

【分析】呼吸运动的结果实现了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即肺的通气)。

呼吸运动包括吸气和呼气两个过程。

①膈肌与肋间肌收缩,引起胸腔前后、左右及上下径均增大,膈肌顶部下降,胸廓的容积扩大,肺随之扩张,造成肺内气压减小,小于外界大气压,外界气体进入肺内,完成吸气;②当膈肌和肋间外肌舒张时,肋骨与胸骨因本身重力及弹性而回位,膈肌顶部升高,结果胸廓容积缩小,肺也随之回缩,造成肺内气压大于外界气压,肺内气体排出肺,完成呼气。

【详解】A.呼吸系统由呼吸道和肺组成。

呼吸道包括鼻、咽、喉、气管、支气管,呼吸道是气体的通道,并对吸入的气体进行处理,使到达肺部的气体温暖、湿润、清洁,但是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能力是有限的。

因此,图一中的2呼吸道使吸入的空气温暖、湿润和清洁,A正确。

B.肺泡外面包绕着丰富的毛细血管,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都很薄,是一层扁平上皮细胞。

因此,肺泡中的b氧气透过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进入血液,需要穿过两层细胞,B正确。

C.图四曲线的c点处于气压低、胸廓容积大的位置,表示吸气刚刚结束时的状态。

结合分析可知,膈肌处于图三中的乙状态,C正确。

D.图四曲线中a→b→c段,气压降低、胸廓容积增大,表示吸气状态,此时膈肌收缩,膈顶下降,D错误。

故选D

14.图为人体血液循环路线,相关表述错误的是(  )

A.[1]是上腔静脉,[5]是肺静脉,[6]是主动脉

B.肺循环的起点是[D]左心室,心腔壁最厚

C.氧气到达脑的途径:

肺→5→C→D→6→9→脑

D.用餐后,图中血糖浓度最高的血管是[8]

【14题答案】

【答案】B

【解析】

【分析】如图是人体部分生理活动示意图,观图可知:

1是上腔静脉、2是下腔静脉、3是肺动脉、4是肝静脉、5是肺静脉、6是主动脉、7是肝动脉、8是肝门静脉,9、10是体动脉,A是右心房、B是右心室、C是左心房、D是左心室、a是肺与外界气体的交换、b是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解答即可。

【详解】A.[1]与右心房相连,是上腔静脉;[5]与左心房相连,是肺静脉;[6]与左心室相连,是主动脉,故A正确。

B.心脏壁越厚,肌肉越发达,收缩和舒张就越有力。

体循环的距离比肺循环的长,因此其起点是壁最厚的[D]左心室,故B错误。

C.体循环的路线是:

左心室→主动脉→全身各级动脉→毛细血管网→各级静脉→上腔、下腔静脉→右心房;肺循环的路线是:

右心室→肺动脉→肺部毛细血管网→肺静脉→左心房。

体循环是血液从心脏左侧出发回到右侧,肺循环是血液从心脏右侧出发回到左侧,这样就形成了一个完整的血液循环途径。

因此,外界氧气到达脑的途径是:

肺→5肺静脉→C左心房→D左心室→6主动脉→9脑部动脉→脑,故C正确。

D.营养物质通过消化道的管壁进入循环系统的过程,叫做吸收。

小肠是吸收营养物质的主要器官。

用餐后,大部分营养物质进入小肠绒毛中的毛细血管中,因此血糖浓度最高的血管是8,故D正确。

故选B。

15.下表为某健康人待推断的三种液体一血浆、原尿和尿液的主要成分,图为尿的形成过程为料如下分析正确的是(  )

液体

蛋白质

葡萄糖

尿素

无机盐

900-930

70-80

1

0.3

9.0

970

微量

1

0.3

9.0

850

0

0

1.8

11.0

A.肾单位是组成肾脏的基本单位,由①、②、④构成

B.④内液体为原尿对应丙,⑤内液体为尿液对应乙

C.与①中液体相比,③内液体尿素的含量明显减少

D.丙和乙比葡萄糖变为0,说明②处发生了过滤作用

【15题答案】

【答案】C

【解析】

【分析】

(1)肾单位是肾脏的结构和功能单位,肾单位包括肾小体和肾小管。

肾小体包括呈球状的肾小球和呈囊状包绕在肾小球外面的肾小囊,囊腔与肾小管相通。

(2)尿的形成要经过肾小球和肾小囊内壁的滤过作用和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两个连续的过程。

(3)图中:

①是入球小动脉,②是肾小球,③是肾静脉,④是肾小囊,⑤是肾小管。

(4)表格中:

甲是血浆,乙是原尿,丙是尿液。

【详解】A.肾单位是肾脏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包括:

②肾小球、④肾小囊、⑤肾小管,A错误。

B.血浆的成分主要是蛋白质(含量多)、水、无机盐、尿素、葡萄糖等;原尿的成分是水、无机盐、尿素、葡萄糖;尿液的成分是水、无机盐和尿素(含量多)。

因此,④内液体为原尿对应乙,⑤内液体为尿液对应丙,B错误。

C.血液中多余的水、无机盐和许多尿素、尿酸等一起形成尿液被排出体外,因此与①入球小动脉内液体相比,③肾静脉内的液体尿素含量减少,C正确。

D.当原尿流经肾小管时,全部葡萄糖、大部分的水和部分无机盐等被肾小管重新吸收。

因此,丙尿液和乙原尿比葡萄糖变为0,说明⑤肾小球处发生了重吸收作用,D错误。

故选C。

16.学习生物学知识时我们经常用图像建模。

下列分析有误的是(  )

A.图甲中饭后1小时(BC段)的血糖含量大幅上升,主要原因是糖类被消化吸收

B.图乙表示夏季晴朗一天内植物两项生理活动强度的变化曲线,Ⅱ表示光合作用

C.图丙表示大豆萌发成幼苗过程中鲜重和有机物含量的变化曲线,②代表有机物

D.图丁中曲线Ⅲ表示脂肪的消化过程,最终在器官d内被消化成了甘油和脂肪酸

【16题答案】

【答案】B

【解析】

【分析】

(1)正常人的血糖浓度总是维持在一个稳定的水平上,这是因为胰岛分泌的胰岛素能调节体内糖的代谢。

(2)绿色植物在光下既能进行光合作用,又能进行呼吸作用,而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是相反的两个生理过程。

(3)蛋白质在胃内胃液的作用下初步分解,初步分解的蛋白质在小肠内消化液的作用下分解为氨基酸。

糖类在口腔内唾液淀粉酶的作用下分解为麦芽糖,麦芽糖在小肠内消化液的作用下分解为葡萄糖。

脂肪在小肠内胆汁的作用下乳化为脂肪微粒,脂肪微粒在小肠内消化液的作用下分解为甘油和脂肪酸。

【详解】A.由分析可知,正常人的血糖浓度总是维持在一个稳定的水平上。

餐后,人体内刚吸收了大量的葡萄糖,血糖浓度会升高,即BC曲线升高,A正确。

B.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出氧气,光合作用的条件是光照,缺少光照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吸收氧气,释放二氧化碳,在有光和无光的条件下均在进行,只要是活细胞在进行呼吸作用,分析图乙表示夏季晴朗一天内植物两项生理活动强度的变化曲线,Ⅱ表示呼吸作用,相对平稳,Ⅰ表示光合作用,故B错误。

C.大豆在萌发过程中,由于不断地吸水,其鲜重是不断增加,大豆幼苗还没长出叶前,植株不能进行光合作用,不能制造有机物,长出幼叶后在光照下进行光合作用,有机物不断增加,所以图丙表示大豆萌发成幼苗过程中鲜重和有机物含量的变化曲线,②代表有机物,故C正确。

D.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过程:

图丁中曲线Ⅲ表示脂肪的消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