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校WORD版合肥市名校冲刺高考最后一卷联考通用版.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119668 上传时间:2023-05-23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31.3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精校WORD版合肥市名校冲刺高考最后一卷联考通用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精校WORD版合肥市名校冲刺高考最后一卷联考通用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精校WORD版合肥市名校冲刺高考最后一卷联考通用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精校WORD版合肥市名校冲刺高考最后一卷联考通用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精校WORD版合肥市名校冲刺高考最后一卷联考通用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精校WORD版合肥市名校冲刺高考最后一卷联考通用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精校WORD版合肥市名校冲刺高考最后一卷联考通用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精校WORD版合肥市名校冲刺高考最后一卷联考通用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精校WORD版合肥市名校冲刺高考最后一卷联考通用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精校WORD版合肥市名校冲刺高考最后一卷联考通用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精校WORD版合肥市名校冲刺高考最后一卷联考通用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精校WORD版合肥市名校冲刺高考最后一卷联考通用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精校WORD版合肥市名校冲刺高考最后一卷联考通用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精校WORD版合肥市名校冲刺高考最后一卷联考通用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精校WORD版合肥市名校冲刺高考最后一卷联考通用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精校WORD版合肥市名校冲刺高考最后一卷联考通用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精校WORD版合肥市名校冲刺高考最后一卷联考通用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精校WORD版合肥市名校冲刺高考最后一卷联考通用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精校WORD版合肥市名校冲刺高考最后一卷联考通用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精校WORD版合肥市名校冲刺高考最后一卷联考通用版.docx

《精校WORD版合肥市名校冲刺高考最后一卷联考通用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校WORD版合肥市名校冲刺高考最后一卷联考通用版.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精校WORD版合肥市名校冲刺高考最后一卷联考通用版.docx

精校WORD版合肥市名校冲刺高考最后一卷联考通用版

合肥市2015年名校冲刺高考最后一卷(联考通用版)

合肥市2015年名校冲刺高考最后一卷(联考通用版)

本试卷分第卷(阅读题)和第卷(表达题)两部分,全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卷(阅读题

共66分)

一、(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人类历史上,民族和国家,不论大小久暂,几乎都在广义的文化方面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人类的文化宝库是众多的民族或国家共同建造成的。

文化有一个很突出的特点,就是,文化一旦产生,立即向外扩散,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文化交流。

人类到了今天,之所以能随时进步,对大自然,对社会,对自己内心认识得越来越深入细致,为自己谋的福利越来越大,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文化交流。

文化虽然千差万殊,各有各的特点:

但却又能形成体系。

全人类文化又可以分为东方文化体系和西方文化体系。

东西两大文化体系有其共同点,也有不同之处。

其最基本的差异的根源,我认为就在于思维方式之不同。

东方主综合,西方主分析,这种差异在各有所表现,不论是在人文社会科学中。

有人认为这种时文化和东西文化差异的看法是当代或近代的产物,实则不然。

这里引述几段法国伊朗学者阿里·玛扎海里所著《丝绸之路》中古代波斯人和阿拉伯人论述中国文化和希腊文化的话。

由扎希兹的一种萨珊王朝的说法是:

希腊人除了理论之外从未创造过任何东西。

他们未传授过任何艺术。

中国人则相反。

他们确实传授了所有的工艺,但他们确实没有任何科学理论。

约萨法·巴尔巴罗于1471年和1474年在波斯就曾听到过安息——萨珊——阿拉伯——土库曼语中一句话:

希腊人只有一只眼睛,唯有中国人才有两只眼睛。

他同时还听说过这样一句学问深奥的表达形式:

希腊人仅懂得理论,唯有中国人才拥有技术。

这些说法都证明:

东西文化之分的说法,古已有之,于今为烈而已;东西方思维方式是东西文化的基础,分析出理论,综合出技术。

东西文化的变迁是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

中国古代哲学讲变易,佛家讲无常,连西方辩证法也讲事物时时都在变化中。

大自然、人类社会和人类内心,无不证明这两句话的正确。

可是东西方都有人昧于这个浅显的道理。

特别是在西方,颇有人在有意识或无意识中,觉得自己的辉煌文化会万岁千秋地辉煌下去的。

他们根本没有意识到,文化也像世间的万事万物一样,不会永驻的,也是有一个诞生、发展、成长、衰竭、消逝的过程的。

借用上面的说法,希腊人及其后代的那一只眼睛,后来逐渐变成了两只眼睛;可物极必反,现在快要闭上了。

中国人的两只眼睛,闭上了一阵,现在又要睁开了。

对西方的文化,鲁迅先生曾主张拿来主义。

这个主义至今也没有过时。

在主张拿来主义的同时,我们应该提倡送去主义,而且应该定为重点。

送去的一定是我们东方文化中的精华。

送去要有针对性,针对的就是西方文化的危机。

我们还没有正式地送大规模地送。

连我们自己还不知道,还不承认自己有这种宝贝,立即要求西方接受.不也是过分了吗?

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学习,就是了解。

我们责怪西方不了解东方丈化,不了解东方,不了解中国,难道我们自己就了解吗?

如果是一个诚实的人,他就应该坦率地承认,我们中国人自己也并不全了解中国,并不全了解东方,并不全了解东方文化,实在说,这是一出无声的悲剧。

(摘编自季羡林《东方文化集成》总序)

1.下列关于文化的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人类的文化宝库是不同的国家和民族创造的,一个国家或民族,只要曾经存在,就已经为人类文化宝库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B.交流是文化冲突的特征,它可以推动人类历史不断进步,促进人们对自然、社会以及人类自身的渐进认识,创益于人类。

C.不同的文化有不同的特点,但更多的是相同之处,从而能成体系;人类文化整体上可改分为东方文化体系和西方文化体系。

D.东西方文化差异普遍存在,不论是人文社会科学,还是理工科学;文化一经产生,这些差异就经存在,并被人们认识到。

2.下列对原文思路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由阐述文化的特征入手,段首先说明不同文化对人类文化的贡献,接着强调文化交流的客观存在和在诸多领域里的作用,为后文论述推广东方文化奠定基础。

B.段承接上文,从东两方文化对比的角度继续阐释文化的特征,先指出东西方文化同中有异,各成体系,然后引述文献中古代说法进行证明,为下文论述张本。

C.段主要论述文化有一个诞生、发展、衰竭、消逝的变迁过程,符合东西方哲学,也被自然、社会和人类内心证明,并顺便指出东西方文化现状和问题,引出下文。

D.段存前三层的基础上,指出我们今天正确的做法是针对西方文化的危机,送去东方文化的精华。

段进一步强调我们首先要学习了解自己的文化和东方的文化。

3.下列对原文观点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化对社会发展有积极的推动作用,但它以文化交流为前提,离开交流,文化只会阻碍社会进步,希腊和中闭都曾有过教训。

B.不同的文化千差万别,但它们之间的最基本的差别在于思维方式,正是这种差异性导致不同文化及不同文化体系之间可以互补。

C.只懂得理论的希腊人和拥有技术的中国人后来都拥有了理论和技术,但前者的文化由盛而哀,后者的文化由一个低谷趋于辉煌。

D.如果我们自己不了解自己的文化,即使将中国文化的精华送给处于文化危机中的西方社会,也不会被接受,这将是文化的悲剧。

二、(3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韦处厚,字德载,京兆人。

父万,监察御史。

幼有至性,事继母以孝闻。

居父母忧,庐于墓次。

既免丧,游长安。

通《五经》,博览史籍,而文思赡逸。

元和初,登进士第,为宰相韦贯之所重。

时贯之以议兵不合旨出官,处厚坐友善,出为开州刺史。

入拜户部郎中,俄以本官知制诰。

穆宗以其学有师法,召入翰林,为侍讲学士,换谏议大夫,改中书舍人,侍讲如故。

时张平叔以便佞诙谐,宣授户部侍郎。

平叔以征利中穆宗意,欲希大任。

以榷盐旧法,为弊年深,疏利害十八条,欲官自粜盐,可富国强兵。

诏下令公卿议。

处厚抗论不可,以平叔条奏不周,经虑未尽,以为利者返害,为简者至烦,乃取其条目尤不可者,发十难以诘之。

时平叔倾巧有恩,自谓言无不允。

及处厚条件驳奏,穆宗称善,令示平叔。

平叔词屈无以答,其事遂寝。

宝历季年,急变中起。

文宗底绥内难,诏命制置及践祚礼仪,不暇责所司,皆出于处厚之议。

以佐命功,旋拜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监修国史。

处厚在相位,务在济时,不为身计。

中外补授,咸得其宜。

然文宗勤于听政,浮于决断,宰相奏事得请,往往中变。

处厚常独论奏曰:

陛下不以臣等不肖,用为宰相,参议大政。

凡有奏请,初蒙听纳,寻易圣怀。

微臣才薄,首蒙陛下擢用,非出他门,言既不从,臣宜先退。

即趋下再拜陈乞。

上矍然曰:

何至此耶!

卿之志业,朕素自知,登庸作辅,百职斯举。

纵朕有所失,安可遽辞,以彰吾薄德?

处厚谢之而去,出延英门,复令召还。

谓曰:

凡卿所欲言,并宜启论。

处厚因对彰善瘅恶,归之法制,凡数百言。

帝皆听纳。

俄而沧州李同捷叛,朝廷加兵。

魏博史宪诚,中怀向背,裴度以宿旧自任,待宪诚于不疑。

尝遣亲吏请事至中书。

处厚谓曰:

晋公以百口于上前保尔使主,处厚则不然,但仰俟所为,自有朝典耳。

宪诚闻之大惧,自此输竭,竟有功焉。

处厚质状非魁伟,如甚懦者;而庶僚请事,畏惕相顾,虽与语移晷,不敢私谒。

急于用才,尝病前古有以浮议坐废者,故推择群材,往往弃瑕录用,亦为时所讥。

酷嗜文学,奉文宗诏修《元和实录》,未绝笔,其统例取舍,皆处厚创起焉。

《实录?

之成,处厚之功也。

太和二年卒,年五十六,赠司空。

(节选自《新唐书·处厚传》,有改动)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疏利害十八条,欲官自粜盐

疏:

B.自谓言无不允

允:

公允

C.中外补授,咸得其宜

授:

授职

D.但俟所为,自有朝典耳

俟:

等待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发十难以诘之

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B.皆出于处厚之议

且贰于楚也

C.纵朕有所失

当其欣于所遇

D.其虽与处厚语移晷

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韦处厚德才兼备。

他能幼时即孝顺继母,父母去世能尽节守丧;入仕后先受到宰相韦贯之看重,其后虽受到宰相牵连,但终得穆宗皇帝赏识、提拔。

B.韦处厚刚正敢言。

谗臣张平叔深得皇帝喜爱,上书要求改革榷盐旧法,为官府自卖;韦处厚坚决反对,认为张平叔虑事粗疏,办法繁琐而有害。

C.韦处厚为政有方。

他深得文宗信任,尽心辅佐国政;文宗决断轻率,他以辞职相抗争;魏博史宪诚心怀悖逆,韦处厚使之迷途而返,平乱建功。

D.韦处厚富有文才。

他博通经史,穆宗时曾因学有师法而成为侍讲学士;文宗时奉诏修《元和实录》,韦处厚笔耕不辍.完成了《实录》的编修工作。

7.把原文中间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及处厚条件驳奏,穆宗狳善,令希乎叔。

平叔词屈无以答,其事遂寝。

(5分)

译文:

(2)尝病前古有以浮议坐废者,故推择群材,往往弃瑕录用,亦为时所讥。

(5分)

译文: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8~9题。

几年羸疾卧家山,牧竖樵夫日往还。

至论本求编简上,忠言乃在里闾间。

私忧骄虏心常折,念报明时涕每潸。

寸禄不沾能及此,细听只益厚吾颜。

注:

本诗原有题注:

路逢野老共语,归舍赋此诗。

识通志。

陆游自注:

二句实书其语。

厚颜:

惭愧。

8.请简要分析这首诗中诗人的形象。

(4分)

9.本诗将多种表达方式结合在一起,试结合全诗分析。

(4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甲、乙两题任选一题作答;如果两题都答.则按甲题计分)(6分)

甲:

至若春和景明,

(1)

(2)

(3)

;(4)

,(5)

;(6)

,郁郁青青。

(范仲淹《岳阳楼记》)

乙:

(1)士也罔极,

(《诗经·氓》)

(2)

,则芥为之舟。

(《庄子-逍遥游》)

(3)

,百年多病独登台。

(杜甫《登高》)

(4)沧海月明珠有泪,

(李商隐《锦瑟》)

(5)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杜牧《阿房官赋》)

(6)

,渺沧海之一粟。

(苏轼《赤壁赋》)

三、(2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4题

丁香花下

黄秋耘

今年的暮春和初夏,我是在北京度过的。

除了刮风天和阴雨天,我吃过晚饭后就遛达到中山公园去,去紫丁香花丛中消磨掉整个黄昏。

一个人安静地坐在公园的长椅子上,让那浓郁的花香弥漫在包围着我的气氛里,沉思着四十多年来像云烟一般的前尘往事。

对于一个性情孤僻而心境寂寞的老年人来说,这恐怕是最难得的享受了。

一个熟悉而亲切的面孔突然出现在我的面前:

怎么,老王,又是在这儿碰到你,你好像对紫丁香花有点特殊的感情似的。

唔,也许。

他狡黠地眨着眼睛:

在你的一生中,说不定有一件不寻常的事情和紫丁香花有点什么关系。

比方说,在年轻时候,你是不是认识过一个像紫丁香花一般忧郁的姑娘?

我稍微沉默了一会儿,就开了腔。

这是44年前的事了。

1936年3月31日,北平的大、中学生在沙滩北大三院开过一个追悼在狱中受刑病死的战友的大会,会后举行抬棺游行。

我们的队伍跟上千名反动军警碰上了,他们挥舞着警棍、皮鞭和大刀片向游行队伍冲击。

我在前面跑,两个警察在后面追,我后脑勺挨了一下警棍,鲜血渗出了便帽。

看着有一户人家虚掩着门,我推开门一闪身躲了进去。

当时我浑身都是污泥和血迹,脸上也是红一块花一块的,不像个人样。

院子里收拾得挺干净,静悄悄的,没有一个人影。

过了半晌,门帘子一掀开,走出来一个很文静的姑娘,小个子,大眼睛,年纪看来还比我小一两岁,大概是个高中学生吧。

她看到我这个模样,吓了一跳,但还是很镇定地问我‘您怎么啦?

哪儿受的伤?

‘我是个学生,刚才去参加游行,被警察打伤了。

他们要抓我。

借您这儿躲一躲,行不行?

假如您不同意,我马上就出去。

‘您不能出去。

这个样子出去,岂不是自投罗网!

’接着,她把我领进屋里,拿出绷带和药棉,上了药,给我包扎好伤口,用酒精擦干净我的脸孔,关切地问道:

‘弄痛了您没有?

不难受吗?

我整理整理衣服,站起来:

‘不怎么痛啦!

我可以走了。

她拦住我:

‘不行,您身上有血迹,警察会认出来的!

’她从衣柜里拿出一件蓝布大褂儿和一顶旧呢帽:

‘是我大哥的,您穿戴上大概还合适,他个子和您差不多。

我一再推辞,她有点生气了:

‘唉,您这个人呀,真是个书呆子!

生死关头,逃命要紧嘛,还顾得上那么多礼数?

我走出这户人家,回头望一眼门牌号码。

靠着蓝布大褂和呢帽的掩护,我安然无恙地脱险了。

我养好伤以后,总想着要把蓝布大褂和呢帽还给人家。

直接送到她家里去吗?

万一出来应门的不是她而是别人,那我该怎么说才好呢?

我只好写了一封短信,请她在下一个星期六的傍晚亲自到中山公园来今雨轩旁边的紫丁香花丛附近,取回我借去的大褂和呢帽。

收信人的姓名只写着‘大小姐’收。

我们终于在紫丁香花下见面了。

她很大方地走到我面前,稍微点点头示意。

当时我总觉得,随便询问一个不认识的姑娘的姓名或者介绍自己的姓名都太唐突的。

我只是激动地对她说:

‘非常感谢您的帮忙,那一天,要不是换了衣服,我一出门就会被捕的。

‘别客气!

这些都是我应该做的。

其实这些旧东西您大可不必还给我。

‘我怕您不好向您的大哥交代!

‘不要紧。

他不是经常穿戴的。

再说,他和您一样,也是个大学生。

他是爱国的,不过,没有您那么勇敢。

她将手上的纸包递给我:

‘给,这是您那天换下来的布大褂和便帽,上面的血迹我给洗掉了。

多可惜,这是志士的鲜血啊!

’她半开玩笑半认真地说。

当时有一支流行的爱国歌曲《五月的鲜花》,开头有一句歌词:

‘五月的鲜花开遍了原野,鲜花掩盖着志士的鲜血。

‘其实,您也大可不必还给我。

这件血衣,留下来作纪念不是很好吗?

她稚气地笑着说:

‘您叫我搁在哪儿呢?

假如家里的人问起来,我又该怎么说才好呢?

这件事,除了咱俩,现在还没有第三个人知道!

我爹是个好人,在中学里教书,他胆子小得要命!

假如让他知道了……’

她默默地望了我一眼,好像要记住我的容貌似的。

但很快就说:

‘假如没有什么事,我该走了!

’临别时我们轻轻地握了握手,手指尖仅仅接触到对方的手指尖。

她走到离开我约莫十多步的地方,迅速地回过头来望了我一眼,好像有点依依惜别的样子。

她那轻盈而苗条的身影,很快就消失在苍茫的暮色和茂密的紫丁香花丛里面了。

我猛地想跑上前去跟她多说几句话,至少问清楚她的姓名,但我终于痛苦地克制住自己,我不愿意株连她,因为我还随时有被捕的危险。

这就是全部事情的经过,要说是‘爱情’吧,恐怕算不上;要说是友谊呢,又和普通的、寻常的友谊不太一样,好像多了一点什么东西——革命的情谊,一种患难与共、信守不渝的革命情谊,这是人世间最值得珍贵的东西。

不知怎的,虽然事情已经过去四十多年了,每当我一看到紫丁香花,一闻到紫丁香花的香味,我就情不自禁地想起了这么一件事,这么一个人,仿佛又看到她那消逝在紫丁香花丛中的身影,仿佛又听到她离去时轻轻的脚声。

听完了我的故事,那位老先生无限感慨地说:

在我们一生中,生活有时会像河流一样,和另一条河流遇合了,又分开了,带来了某一种情绪的波流,永远萦绕着我们的心灵……唉!

怪不得你那样喜欢紫丁香花。

不过,你真是个古怪的老头儿,在斑白的头发底下还保持着一个二十岁小伙子般强烈的感情,这样的人是不会幸福的。

(选自《丁香花下》百花文艺出版社1981年版,有改动)

11.本文内容的展开,有似于电影镜头的切换。

阅读全文,回答下面问题。

(6分)

(1)概括全文最主要的四个镜头。

(4分)

(2)简要分析这种镜头切换的手法对叙事和写人有怎样的效果?

(2分

12.文章两次写到大可不必还给我,表现的人物心理有什么不同?

(6分)

13.赏析文中画线语句。

(4分)

生活有时会像河流一样,和另一条河流遇合了,又分开了,带来了某一种情绪的波流,永远萦绕着我们的心灵……

14.文尾老先生说你真是个占怪的老头儿,这样的人是不会幸福的。

你同意他的观点吗,请联系文章,结合自己的认识,说明理由。

(8分)

第卷(表达题

共84分)

四、(24分)

15.下面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惬意/书箧

甘霖/水淋淋

吆五喝六/当头棒喝

B.剽悍/肥膘

便笺/歼击机

兵不血刃/血流成河

C.裹挟/胁迫

贵胄/压轴戏

差强人意/强诃夺理

D.揆度/葵花

瞋目/撑门面

曲径通幽/曲尽其妙

16.下列词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3分)

A.搏弈

伸张

装门面

披星戴月

殒身不恤

B.缘分

坐落

挖墙脚

绿草如茵

吉人天相

C.陨落

磐石

水蒸汽

天理昭然

结草衔环

D.荟萃

账号

绿蓑衣

貌和神离

形迹可疑

17.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同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3分)

A.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这是占人的风雅和精气神。

现代人应该学一学,或许在风雪飘至时和友人扺掌而谈自然宇宙、人生际遇,是一件真正的美事。

B.近年来,对处在箪食壶浆艰苦生活中的困难群众,安徽持续加大扶持力度,全面建立救急难发现机制,编密织牢救助安全网,确保他们得到有效救助。

C.在3月14日福斯特经典赛上,短跑名将博尔特获得400米冠军,这位牙买加闪电体能极佳、状态良好,他奔跑时如白驹过隙,有媒体称之为追风者。

D.西方有些人士常会戴着有色眼镜看中国,果不其然.在国际奥委会评估中国申办2022年冬奥会工作期间,人权观察组织就发表了混淆舆论的所谓声明。

18下面文字中有三处语病和一处标点符号使用错误,请写出相应句子的序号,并对错误加以修改。

(4分)

2015年3月16日中国政府网公布了题为《中国足球改革发展总体方案》的改革方案。

作为中国足球改革与发展的纲领性文件,该方案指明了中国足球未来发展的方向和道路。

该方案提出,推动成立大中小学校园足球队,抓紧常态化、纵横贯通的大学、高中、初中、小学四级足球竞赛体系。

广泛开展足球运动,不仅能够提升中国的体育大国形象,更能够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

相关部门在制定教育招生政策时,体育特长生的权益要得到切实保障。

在招生录取时,教育招生管理邵门要允许体育特长生合理流动,以获得良好的特长发展环境。

19.阅读下面的航天育种程序图,给航天育种技术下定义。

(5分)

20.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

(1)~

(2)题。

(6分)

淮河以北地区是以小麦、粟、稷、棉花、大豆为主要作物的旱地农业区。

在历史上长期受中原文化的直接影响,其经济结构、生活习俗、民情风尚等都包含了较多的北方文化因素。

江淮之间是我国旱地农业区与水田农业区的过渡地带.农作物是小麦、水稻兼种,在经济结构方面与淮北地区有较大的差异。

该地区在历史上一直是北方文化和南方文化碰撞与交融的主要地带,文化风貌兼具南北特征。

其文化风貌也更多地包含了南方文化的因素,具有悠久的水稻种植历史,沿江平原与皖南山区是典型的水田农业区,农业经济结构很早就出现了南方特色。

其中,两个因素至关重要:

首先,地理环境的多样性,为安徽文化的多样性发展提供了条件;其次,安徽文化多样性的出现,与历史上中国南北文化在安徽境内的不断碰撞和融合有密切的关系。

(1)材料中画线的句子顺序已打乱,请准确排序。

(只写序号)(2分)

(2)请根据上下文,在甲、乙两个空格处补写出相应内容。

要求:

语意连贯,表达简明,每处不超过10个字。

(4分)

五、(60分)

21.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小诗(节选)

林徽因

小蚌壳里有所有的颜色;

整一条虹藏在里面。

绚彩的存在是他的秘密,

外面没有夕阳,也不见雨点。

这首小诗给你怎样的感受,引发你哪些思考?

请自选角度,自拟题目,自定文体(诗歌除外),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2015年名校冲刺高考最后一卷(联考通用版)参考答案与解析

1.B(A项一个国家或民族,只要曾经存在,就已经为人类文化宝库做出了自己的贡献错,过于绝对。

C项更多的是相同之处,从而能成体系错,无中生有,强加因果。

D项文化一经产生,……差异就被人们认识到错,原文为对文化和东西文化差异的看法古已有之。

2.B(引述文献中古代说法已在证明东西文化之分的说法古已有之,于今为烈而已;东西方思维方式是东西文化的基础,分析出理论,综合出技术,而非东西方文化同中有异,各成体系。

3.C(A项离开交流,文化只会阻碍社会进步错。

B项最基本的差别在于思维方式错,偷换概念,原文为最基本的差异的根源就在于思维方式之不同。

D项文中的文化的悲剧指中国人自己也并不全了解中国,并不全了解东方,并不全了解东方文化,不是指中国文化不被西方接受,概念理解错误。

4.B(允:

应允。

5.C(C项所与动词组成所字结构。

A.连词,表目的;连词,表结果。

B.介词,从;介词,对。

D.介词,和;连词,和。

6.D(韦处厚没有修完《元和实录》)

7.

(1)等到韦处厚逐条逐件驳奏,穆宗称赞认可,命人将韦处厚的奏书拿给张平叔看。

张平叔理屈词穷没有话回答,他奏请的事情就作罢了。

(条件单音节词,作状语,1分;称善同义复词,赞许认可等,1分;示,给……看,1分;寝,推断可知为停止作罢等,1分;全句大意1分。

(2)韦处厚曾经对古时有人因为轻浮的议论而被废弃不用的事感到不满,所以他推荐选拔众多人才,往往抛开缺点录用他们,这也受到时俗讥讽。

(病,意动用法,1分;废,据文意,译为废弃不用,1分;弃瑕录用,1分;为时所讥,被动句式,1分;全句大意1分。

8.诗人晚年病居故乡,每天与牧童樵夫交往,发现平民百姓虽没有俸禄,却比达官士人爱国,心感惭愧。

在这些对比中可以看到一个落寞自责而充满爱国情怀的诗人形象。

9.首联叙述描写了自己的生活处境,颔联在对比中发议论,颈联直接描写野老的语言,尾联议论兼抒情。

全诗运用多种表达方式,赞美了民间爱国力量,抒发了自己的爱国情怀。

10.甲:

(1)波澜不惊

(2)上下天光(3)一碧万顷(4)沙鸥翔集(5)锦鳞游泳(6)岸芷汀兰

乙:

(1)二三其德

(2)覆杯水于坳堂之上(3)万里悲秋常作客(4)蓝田日暖玉生烟(5)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6)寄蜉蝣于天地

11.

(1)全文主要的四个镜头:

花下静思,被老友追问;游行避难,姑娘巧相救;互还衣服,花下再约会;听完回忆,老友发感慨。

(2)这种镜头切换方式,可以使叙述突破时空限制,加快情节推进节奏;使笔墨更集中,增强镜头的特写效果,有助于表现人物的心理、情感等特征。

12.小姑娘说此话,是考虑到哥哥的衣服不经常穿戴,哥哥也是爱国大学生,会同意借衣服的。

同时也含蓄表明了对我的赞许。

我说此话,主要是希望姑娘把衣服留作纪念,表达了对她的好感和继续交往的渴望。

13.运用比喻,把生活中人的遇合分离比作河流的交汇分流,强调一时产生的美好情感会长久地保留在生命中;借老先生的感慨说明我难以忘怀姑娘和那份情感的原因。

14.是个古怪的老头。

对丁香花有着与众不同的喜爱;斑白头发下保持着二十岁小伙子般的强烈情感,仍然迷恋着40多年前的往事。

不是个古怪的老头。

我是一个有高尚品格和情趣的人,珍惜生活巾的美好事物和情感;人的心理年龄可以小于生理年龄,老年人爱回忆也是正常现象。

会幸福的。

因为我有那样美好的经历,并且时常回忆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