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一体化进程中乡村学校教育的文化选择汇编.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119794 上传时间:2023-05-23 格式:DOCX 页数:52 大小:73.2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城乡一体化进程中乡村学校教育的文化选择汇编.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2页
城乡一体化进程中乡村学校教育的文化选择汇编.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2页
城乡一体化进程中乡村学校教育的文化选择汇编.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2页
城乡一体化进程中乡村学校教育的文化选择汇编.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2页
城乡一体化进程中乡村学校教育的文化选择汇编.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2页
城乡一体化进程中乡村学校教育的文化选择汇编.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52页
城乡一体化进程中乡村学校教育的文化选择汇编.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52页
城乡一体化进程中乡村学校教育的文化选择汇编.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52页
城乡一体化进程中乡村学校教育的文化选择汇编.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52页
城乡一体化进程中乡村学校教育的文化选择汇编.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52页
城乡一体化进程中乡村学校教育的文化选择汇编.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52页
城乡一体化进程中乡村学校教育的文化选择汇编.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52页
城乡一体化进程中乡村学校教育的文化选择汇编.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52页
城乡一体化进程中乡村学校教育的文化选择汇编.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52页
城乡一体化进程中乡村学校教育的文化选择汇编.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52页
城乡一体化进程中乡村学校教育的文化选择汇编.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52页
城乡一体化进程中乡村学校教育的文化选择汇编.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52页
城乡一体化进程中乡村学校教育的文化选择汇编.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52页
城乡一体化进程中乡村学校教育的文化选择汇编.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52页
城乡一体化进程中乡村学校教育的文化选择汇编.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52页
亲,该文档总共5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城乡一体化进程中乡村学校教育的文化选择汇编.docx

《城乡一体化进程中乡村学校教育的文化选择汇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城乡一体化进程中乡村学校教育的文化选择汇编.docx(5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城乡一体化进程中乡村学校教育的文化选择汇编.docx

城乡一体化进程中乡村学校教育的文化选择汇编

城乡一体化进程中乡村学校教育的文化选择

摘要

在城乡一体化的新格局中,乡村学校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也是其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学校肩负着文化发展和传承的使命,它与所在地区的文化应该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但是二元结构下的乡村学校中,乡村本土文化不再受到重视,乡村学生们本应熟悉的"田园牧歌"式的生活远离了他们所受到的教育。

城市文化对乡村文化侵略性的排挤,将乡村学生带离了他们原有的"生活母体"而进入"他者的世界",乡村文化的根基受到了动摇。

我国是一个拥有多样性文化的社会,学校教育担负着弘扬优秀文化和提高社会群体整体素质的重要使命。

随着现代化的进行,乡土社会也在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巨大变迁,城市主流文化的渗入和冲击让地方性知识的传承从学校中一步步退让,传统文化的丢失对乡村而言等于-丢失了自己的根基。

学校教育是通过文化选择对乡村传统文化进行去粗取精的过程,所以学校教育在乡村文化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

学校教育在传统文化发展方面的优势决定了乡村传统文化理应成为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

城乡一体化要求的是城乡协调、互助、共同发展,城乡之间的教育也应当做到缩小差别良性互动。

乡村学校教育应该改变以往的完全追随城市文化、以城市为中心的发展模式,从乡村的发展实际出发,将乡村传统文化引入学校教育之中来,使学生能够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通过校本课程的建设,让乡村传统文化找到一个稳定、系统的传承模式,实现对乡村传统文化的选择。

关键词:

城乡一体化;学校教育;乡土文化;文化选择

绪论

(-)选题缘由

城乡一体化是针对着城乡二元结构提出的发展的新思维,反映了现代化与城市化进程中对城乡关系的变化的新认知。

我国城乡二元结构有着特殊的发展历程,开始于1958年的城乡分割的户籍制度,使得农业和乡村处在一个被剥夺的状态,农民被固定在乡村,之后,在二元经济结构影响下,我国二元社会结构逐渐形成,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各个方面,城乡的差距越来越大。

随着城市化的推进,又产生了进城务工农民权益受损、流动儿童教育等问题,"三农"问题凸显。

具体来说,城乡一体化包含以下内涵:

(1)体制的一体:

打破城乡市场和空间的体制分治和要素分割的制度障碍。

(2)经济的链接:

根据城乡特点,在发展农村型产业(农业经营为主)和城市型产业(工商业经营)的基础上,建立城乡产业关联和链接。

(3)社会的趋同:

指破除"重城市、轻农村"、"发展城市,掠夺农村"的想法,鼓励城乡生活方式的趋同,公共物品的享受公平。

(4)空间的融合-合理利用城乡空间,强化生态环境保护,妥善安排产业发展、城乡建设和区域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城乡之间基础设施衔接和配置一体化,在兼顾各方面利益的基础上促进合作、有序竞争、共享设施。

①长期在二元结构影响下,我国对乡村教育的理解一直存在两种截然不同的价值取向。

一方面,乡村教育表现为一种"离农"的教育,以城市为中心,为城市培养需要的人才,培养离开乡村进入城市主流文化而非回归乡土文化的人才。

另一方面,乡村教育又表现为一种"为农",它强调乡村经济发展对教育的要求,要求乡村教育发挥为乡村社会服务的功能。

这种"为农"的教育有时也被狭义地理解为"务农"的教育。

"离农"和"为农"悖论的存在,既来自城乡二元对立的社会结构,又源于非此即彼的二元对立思维模式。

由于教育的话语权与决策权都集中在城市阶层,更潜在地是我们的教育政策与主流教育话语更多地带有"城市取向"。

②事实上,当乡村在被动地接收由我们设计、他们却并没有选择余地的教育模式的时候,我们也把"城市取向"的价值预设渗透其中,并使之成为乡村教育的主导性价值取向与价值目标。

乡村的儿童在教育中更多地感受到的是来自另一个世界的强势的价值预设,他们总是在有意无意中,不得不放弃在原有世界中潜在的价值特质。

文化的多样性是人类的宝贵财富,但是在后发展的乡村地区在追求与发达地区一样的"现代化"的背景下,乡村的传统文化和地方性知识渐渐受到忽视是不争的事实。

乡村的传统文化在城市化的冲击下,既有的文化已经退却,优秀的文化又难以进入,这必然导致乡村社会整体文化的虚空。

实际上,在乡村地域文化中经过长期积淀形成的地域、民俗文化传统,以及乡村生活中原本存在的许多合理的文化因素,对于乡村生活以及乡村生活秩序的建构有着弥足珍贵的价值,换句话说,乡村地域文化中原本就蕴藏着非常丰富的教育资源。

当外来文化与乡村文化相对平衡时,如果两者能够和谐地作用于个体,使其既能成为外来文化的受者,又能成为本土文化价值的继承与阐扬者,本土的文化价值才能有效地得到活化,并彰显在乡村儿童身上,成为他们成长的重要因素。

而当外来文化价值渲染闩渐强势,甚至完全淹没本土文化价值视野时,本土文化价值不再能有效地活化、彰显于乡村儿童身上,而成为排斥的对象,或者在价值甄别的劣势中内化为他们的自卑情结。

"文化是人类社会按照与自然和谐一致的方式由简单到复杂、有低级到高级的演进过程。

这个过程不断化生出在精祌、物质、制度、习惯等方面具有相对稳定形态的结构与秩序,它们被赋予符号意义并获得生命的功能,在不断变化的时空环境中,以自我复制和自我更新的方式发展"。

①文化的产生与影响是一个逐步深入的互动过程,从人类整体文化到各集团文化再到小群体文化最后到个人具体行为。

而作为学生,在学校环境中,学生是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学校教育是文化传递的最直接的方式。

由此可见学校教育在城乡教育一体化中的重要作用。

综上所述,笔者研究城乡一体化中学校教育的文化选择有以下原因:

1、城乡一体化的现状对乡村学校教育的发展提出了新要求。

如前面所讲的,在城乡二元结构影响下的乡村教育,乡村本身的文化己经受到极大冲击,乡村社会在走向现代化的过程中,完全处在被动的位置,在以发展为中心的现代化框架中,乡村社会的文化内涵逐渐式微,以城市取向为中心的外来文化的冲击使得原有的文化秩序土崩瓦解。

乡村社会的独特性正在流失,逐渐沦为城市文明的附属品。

城乡一体化是一个城乡共同发展的过程,对乡村人口的素质提出更高要求,这就意味着乡村教育需要培养出能基本适应城乡一体化需要的人。

作为培养人才的主要场所,如何消除二元对立思维下乡村教育的离农性和应试性,正是乡村学校教育首先该解决的问题。

2、城乡教育发展不平衡的现状对乡村学校教育的发展提出了新要求。

我们的乡村教育模式看起来对每个乡村儿童都是开放的,每个人升学的机会均等,但由于家庭条件、教育条件等多方面的限制,这种均等其实并非很现实。

由此看来,目前乡村教育的问题直接就表现在由于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导致的教育机会不平衡。

但是我们的学校教育,并不是只用提供教育资源配置就够了的,另一个同样重要的问题是建构合宜的乡村教育模式,如何使他们真实拥有的教育资源发挥最好的教育效用。

在提出学校教育应当回归乡村独有文化的时候,这并不意味着乡村教育就是要乡村儿童局限于乡村生活,他们应该享有更广阔美丽的生活世界,但我们对乡村教育的预设应在更基本的层面去关照他们的生活境遇之中的生存方式的改善和生活幸福的实现,使他们既可能享有进入更高级教育的机会,又是那些没有这机会的孩子能在他们的人生中享受一段对于他们而言良好的教育。

①陈斐."城乡一体化"内涵的讨论[J].现代经济探讨,2009(5).

刘铁芳.乡土的逃离与1。

1归——乡村教育的人文重建[M].福州:

福建教育出版社,2008,第18页.

倪胜利.教育文化论纲[M].重庆:

重庆大学出版社,2010,第37页

(二)基本概念

1、城乡一体化

城乡一体化是指一定区域范围内城市与乡村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发展的有机结合,形成以城带乡、以乡促城、相互依存、互补融合、协调发展的城乡关系,逐步消除城乡二元结构格局,实现城乡共同发展、共同繁荣。

②社会学和人类学界从城乡关系的角度出发,认为城乡一体化是指相对发达的城市和相对落后的乡村,打破相互分割的壁鱼,逐步实现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优化组合,促使生产力在城市和乡村之间合理分布,城乡经济和社会生活紧密结合与协调发展,逐步縮小直至消灭城乡之间的基本差别,从而使城市和乡村融为一体。

刘维新指出-"城乡一体化,其涵义是指在城市化中人口逐步向城市转移的同时,城乡经济共同得到发展,城市居民与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生活水平和生活方式基本在相等线上发展,也就是马克思指出的从城乡分离到逐步实现城乡结合的设想。

"③

2、学校教育

学校教育是依托一定的场所,由教育者按一定的社会目的,有组织、有计划、系统地对受教育者传授知识和技能,发展他们的智力和体力,培养良好的思想品德,形成个性的活动。

3、文化

文化系统是由逻辑与历史交织成的生命系统。

⑤在《教育大辞典》中将之定义为"人类在社会历史过程中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

"文化一词广义地用来表达在一定的历史时代中的物质和精神文明发展的水平,也用来说明具体社会、部落、民族的风俗习惯及生活方式的特点。

狭义的文化,特指社会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机构等。

文化是个有机系统,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是统一的整体,其基础是物质生产的发展;制度文化体现为一定社会的机构和制度,联结者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

文化是社会现象,具有历史连续性。

每一个社会都有与其相适应的文化,并随着社会物质生产的发展而发展。

在阶级社会中,作为意识形态的文化,具有阶级性。

文化还具有民族性,每个民族文化都有其特定的内涵。

①刘铁芳.乡土的逃离与回归一乡村教育的人文重建[M].福州:

福建教育出版社,2008,第7页.

*褚宏启.城乡教育一体化:

体系重构与制度创新一中国教育二元结构及K破解[J].教育研究,2009(11).

中国小城镇改革发展研究院.城乡一体化与小城镇发展[M].上海:

上海科学院出版社,2005,第53页.

兒胜利.教育文化论纲[M].重庆:

重庆大学出版社,2010,第10页.

*顾明远主编.教育大辞典.上海:

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第1619页.

4、文化选择

指对某种文化自动撷取或排斥。

②文化的主体根据时代的要求和自己的需要在传递已有文化或吸收异质文化时强调或者增加一些东西,贬斥或者舍弃一些东西。

③文化选择主要依靠的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来对文化做出强有力的选择,因此,它具有较强的主观性。

"教育中的文化选择具有两种取向:

一是按社会的需要选择文化,二是按教育的需要选择文化。

"④文化选择的内容有两种:

①对本民族的文化选择,②对外来文化的选择。

(三)文献综述

1、国内的相关研究

长期以来乡村学校教育就是我国教育界关注的重要问题之一,以"乡村学校"与"文化"为检索词,在CNKI中搜索后,一共搜到文章136篇,其中核心期刊论文10篇,硕士学位论文11篇,博士学位论文5篇。

这些文章多半以民族教育或不平衡的教育视角为主。

从文化方面来分析乡村学校文化教育的资料很有限,包括优秀硕博学位论文,陈玉伟《学校教育中民族传统文化传承现状研究》(2010)气付春敏《文化视野中的彝族乡村学校教育研究——羊圈村小和面坝村小之个案比较》(2006)⑦结合了传统文化来研究乡村学校教育,蔡志华《农村教育知识城市化问题探讨》(2006)?

、余秀兰《中国教育的城乡差异种文化再生产现象的分析》(2002)@通过城乡的比较分析乡村学校的文化传递,张耀武《文化选择与教育现代化——梁漱溟的新儒学文化观与乡村教育思想研究》(2006)?

用梁漱溟的新儒学文化观结合现在乡村教育面对的问题进行分析。

袁同凯的《传统文化习俗与学校教育——教育人类学的视角》过实地调研,探讨土瑶传统文化习俗与学校教育之间的关系及其对土瑶儿童血液成就的影响,认为一个族群的传统文化习俗与历史背景,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其成员的学业成就。

冯青来的《乡村教育方向之我见》③认为,是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带来了"乡村教育"的萧条,"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的构想应成为"乡村教育"从过去到现在乃至将来的发展方向。

陶圣琴《重建乡村文化:

追寻乡村教育的文化之根》④针对现代化进程中乡村文化边缘化的问题及其给乡村教育带来的困境,提出重建乡村文化的使命。

万明钢《"文字上移"——渐行渐远的乡村教育》⑤回顾了费孝通曾提出的"文字下乡"现象,结合现在乡村教育的现状,指出了现在的教育布局调整对教育突出问题的不足。

蒋纯焦《试析陶行知乡村教育思想对新农村建设的启示》⑥以陶行知乡村教育思想为视角,探析心农村建设中农村教育与农村文化建设、道德建设、经济建设、社会生活等方面的关系。

刘铁芳《乡村教育的问题与出路》⑦指出目前乡村教育的问题直接表现为教育机会的充分保障和义务教育的普遍实施,并从政策方面给出了建议。

在现代化视野中梁漱溟提出了新儒学文化观一"文化三路向"说和"文化三期重现"说,形成了多元文化价值取向与一元文化发展归宿的矛盾统一,他认为中国文化的特点在于"理性早启"与"文化早熟",中国传统的社会结构是"伦理本位、职业分立",人类文化最近应该是以"理性"为特征的中国传统儒家人生态度的复兴,他提出以中国社会存在为本位的人类文化互补论作为重构中国文化的路径,而"老根新芽"的主张则强调了新旧文化之间的联系,"人生在创造",文化是天才的创作,"天才创造"与"民族自觉"是创造新文化的主题,而儒者的复出启发着中华民族的觉醒。

潘光旦提出"位育"的概念,认为人或民族都应当做到"安所遂生"。

他认为就物质的环境而论,"中国的教育早应以农村做中心,凡所设施,在是应该百分之八十五以上的农民的安所遂生做目的的,但是二三十年来普及教育的成绩,似乎唯一的目的在教他们脱离农村,而加入都市生活。

这种教育所给他们的是:

多识几个字,多提高些他们的经济的欲望和消费的能力,一些一知半解的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知识和臆说为多,……至于怎样和土地及其动植物的环境,发生更不可须臾的关系,使85%的人口更能安其所遂其生,便在不闻不问之列。

"①张诗亚的《"位育"之道——全球化中的华人教育路向》和《回归位育——汶川大地震周年祭之教育反思》两篇文章中,也对位育思想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分析,"不是简单的'适应',不是强调单纯地、被动地适应他文化,而是要用自己的文化主题的确定性、特征、长处、特色跟他文化相互交往。

"②后来在面对21世纪跨文化对话时,费孝通提出"文化自觉"的论点。

在他的《乡土中国生育制度》一书中,他指出乡土社会的生活是富于地方性的,文化作为社会共同经验的累积,是依赖象征体系和个人的记忆而维持着的社会共同经验。

③文化自觉有超越"全盘西化"或"文化回归"的内涵,文化自觉要求一个文化群体首先要认识自己的文化,并有能力理解所接触到的多种文化,努力在多元文化所组成的世界里确认自己的位置,从中审慎地选择适用的文化资源,利用这些资源对自己的文化进行创造性的发展。

④刘铁芳在其《重新确立乡村教育的根本目标》一文中,指出了目前乡村文化秩序遭遇的危机:

①自然生态秩序方面,滥捕滥杀,使用有毒农药,过度开发;②文化秩序方面,年长者边缘化、年轻人外出打工;③公共生活方面,以乡村情感维系的乡村公共生活不复存在;④心态秩序方面,传统的乡村伦理秩序难以为继,新的伦理秩序又尚未生成,利益成为乡村人联系的唯一纽带。

⑤另外在刘铁芳的著作《乡土的逃离与回归——乡村教育的人文重建》中,一方面在乡村教育自身的视域中揭示乡村教育的人文意蕴,突显乡村教育何以呵护乡村少年完整的生命成长,另一方面置于现代教育的整体背景,审视乡村教育在整个现代教育体系中的位序,探索乡村教育之于现代教育不可或缺的人文意义。

刘云杉的《学校生活社会学》中,也指出,乡土社会是稳定、封闭的社会,农耕文化中的安全感就建立在生产方式的稳定性、预先性和自我与环境的同一性中。

张耀武.文化选择与教育现代化——梁漱溟的新儒学文化观与乡村教育思想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6

袁同凯.传统文化习俗与学校教育——教育人类学的视角[J].西北民族研究,2009

(1).

冯青来.乡村教育方向之我见[J].教育发展研究,2009

(2).

陶圣琴.重建乡村文化:

追寻乡村教育的文化之根[J].教育导刊,2010(5).

万明钢."文字上移"——渐行渐远的乡村教育[J].教育科学研究,2010(7).

蒋纯焦.试析陶行知乡村教育思想对新农村建设的启示[J].教育发展研究,2006(10).

刘铁芳.乡村教育的问题与出路[J].读书,2001(12).

张耀武.文化选择与教育现代化——梁漱溟的新儒学文化观与乡村教育思想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6

潘乃谷.潘光旦释"位育"[J].西北民族研究,2000

(1).

张诗亚."位育"之道一全球化中的华人教育路向[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11).

费孝通.乡土中国生育制度[M].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第18页.

王军.文化自觉与文化建设[J].社会观察,2005(4).

刘铁芳.重新确立乡村教育的根本目标[J].探索与争鸣,2008(5).

刘铁芳.乡土的逃离与回归一乡村教育的人文重建[M].福州:

福建教育出版社.

刘云杉.学校生活社会学南京:

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第94页.

①顾明远主编.教育人辞典.上海:

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第1619页.

②鲁洁、吴康宁编.教育社会学[M].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第165页.

②顾明远.中国教育的文化基础[M].太原:

陕西教育出版社,2004,第13页.

鲁洁、吴康宁编.教育社会学[M].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第166页.

顾明远.中国教育的文化基础[M].太原:

陕西教育出版社,2004,第36页.

陈玉伟.学校教育中民族传统文化传承现状研究——以古林省朝鲜族聚居区与散居区初中为例[D].延边大学2010年硕上学位论文.

付春敏.文化视野中的彝族乡村学校教育研究一羊圈村小和面坝村小之个案比较[D].四川师范大学2006年硕士学位论文.

蔡志华.农村教育知识城市化问题探讨[D].江西师范大学2006年硕士学位论文.

余秀兰.中国教育的城乡差异一一种文化再生产现象的分析[D].南京大学2002年博上学位论文.

2、国外的相关研究

国外关于乡村教育的文章多从多元文化角度入手。

美国著名社会学家、教育学家詹姆斯班克斯教授是多元文化教育学者中的杰出代表人物。

他根据多元文化教育发展的历程将多元文化教育的理论研究过程划分为单一种族课程研究(Monotoniccoursesstudy)>多种族研究课程(MultiethnicStudiescourses)、多禾中族教育(Multiethniceducation)、多元文化教育(Multiculturaleducation)等几个阶段,各阶段研究的重点问题和理论建树各有差异、反映了多元文化教育的演进决定了多元文化教育研究工作的内容。

?

班克斯教授指出,多元文化教育的目标有三:

一种理念的反映、一场教育改革运动、一个持续的过程。

多元文化教育力图通过反映不同文化和不同族群社会而改变学校整体环境和课程,进而为所有的学生提供受教育的机会,作为一个持续的过程,是因为多元文化教育的目标和理想需要广大教师和教育行政人员的长期不懈的努力才能实现。

强化校园文化和社会结构的影响是指多元文化教育的实施必须要受环境的影响和制约,而校园文化和社会结构则是至关重要的,这就要求对学校和社会的结构从整体上进行改革。

②针对乡村学校的日益城市化和工业化,生态区域主义者提出了与本土生态相和谐的教育哲学。

反对效率至上的工业化、城市化的乡村教育模式,强调生态和谐的教育理念;以回家而非向上流动作为乡村教育的目的,以学生个体的幸福及本土文化和生态的完善作为乡村教育的任务,以广博知识为基础的乡土化课程作为乡村学校的教育内容。

③面对日益城市化和工业化的乡村学校,温德尔?

拜瑞倡导以本土为中心的乡村教育哲学。

拜瑞认为,乡村教育的目的应该是增进个体的幸福,为社区和生态体系谋福祉;乡村学校的首要任务是发展学生的判断力,建立民主化的乡村社区;而乡村教育目的和任务的达成需要自由课程和本土化知识的支撑。

④阿柏杜雷在对印度西部农村技术与价值的再生产研究中发现,上一世纪在印度西部的农业商业化过程中,在技术知识及其较广阔的知识论语境之间创造出一种新的分割。

一种脱离了较为广泛的农业论述的农学学识的出现正好代表了这类知识与其语境的分离。

在分离的过程中,相应的技艺就被淘汰掉。

与此同时,社群自身的知识论结构,也同时被视作落伍,只能在式微的状态下生存。

这种改变,总会同时涉及个人和团体的选择的减少(和风险的增加),也导致中心文化价值被侵蚀。

许多贫农正陷入困境,他们承受极大压力去参与农业商业化活动,不得不脱离就有复杂的社群关系。

⑤马格林的《农民、种籽商和科学家:

农业体系和知识体系》一文中分析了现代化科技进入传统农业生产生活后对农业社会的冲击,他指出,西方知识的意识形态阻止了传统和现代的知识体系和平共处,在实践上,意识形态使西方的知识体系提出全面的和排他的要求,因而排除了和平共处的可能。

在/[*兰德曼的《哲学人类学》一书中,他提出"群体本身不仅是文化范围,同时也是全部文化的保存者和传递者。

人只有生长在他的同类的一个承受传统的群体中才能成为一个完全的人。

人的文化方面只有以这样的方式才能发展。

"②胡塞尔提出了"生活世界"的概念,在他看来,"生活世界"是指我们个人与各个社会团体生活于其中的现实又具体的环境。

生活世界具有以下四个特征:

其一,生活世界是一个非课题性的世界;其二,生活世界是一个奠基性的世界,"只要我们不再陷身于我们的科学思维只要我们能够察觉到我们的科学家诗人,并且是生活世界的一个组成部分,那么整个科学都与我们一起进入到这个——主观的、相对的——生活世界之中。

"③其三,生活世界是一个主观相对的世界。

其四,生活世界是一个直观的世界。

胡塞尔这样描述现象学所特有的基本态度:

我们的出发点先于所有的立场,以直观的、并先于所有理论思维的自身被给予之物为出发点,以所有人都可以直接看到并且可以直接把握到的东西为出发点,相对于现象学,知识社会学更提倡走入日常生活,知识社会学所分析的是实体社会性建构的过程。

将社会凝聚在一起的并不是价值观念、道德规范、共同定义、利益联盟等,而是人们明显与不明显的创造社会秩序的假定方法。

新教育社会学则从微观的层面对教育与社会经济等结构的关系进行了研究,他们将知识社会学引入教育社会学的研究中。

伯恩斯坦从语言编码的角度对学校中的课程(知识)与社会阶层结构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他在《论教育知识的分类与建构》中指出:

"社会如何选择、分类、分配、传递与它认为属于公众的教育知识,反映了权力的分配和社会控制的原则。

"@威纳尔在从教育与现代化关系角度谈到教育的时候也说:

"教育一方面推翻就生活,一方面奠定新生活的基础,教育的效果愈好,变迁的结果也愈好。

……学校本身是现代化的薄弱工具,但是,如果得到其他社会力量的支持,它就成为坚强有力的现代化工具。

"⑦

王鉴、万明钢.多元文化教育比较研究[M].北京:

民族出版社,2006,第237页.

王鉴、万明钢.多元文化教育比较研究[M].北京:

民族出版社,2006,第238页.

③徐湘荷、赵占强.生态区域主义视野下的乡村教育哲学[J].外国教育研究,2009(4).

徐湘荷、潭春芳.温德尔?

拜瑞的乡村教肓哲学[J].比较教育研究,2009

(1).

许宝强、汪晖选编.发展的幻象[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第205-240页.

3、已有研究述评

第一、目前对乡村教育的研究主要着眼于乡村教育政策与教育现状的调査。

这些研究对乡村教育面临的困境已经有了充分认识,大多从教育管理者的角度提供政策性的建议,对根植于当地文化的具体分析较少,关于乡村地区学校的实际教育教学工作的切实可行的策略建议也较少。

第二、在乡村教育中,学校教育常常被视为一种改造传统文化的外在力量,而没有被视为区域文化系统内的一个因素和一种文化存在来加以认识,区域学校教育的形式也应当是区域文化选择的结果。

己有的研究往往对乡村学校的发展状况多有贬抑之词,却较少从文化的角度去理解其中蕴含的区域文化与学校发展的关系和意义。

第三、在传统的学校教育研究中,学者们主要采用历史或者教育的方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