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调歌头》 2.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120524 上传时间:2023-05-23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0.8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水调歌头》 2.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水调歌头》 2.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水调歌头》 2.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水调歌头》 2.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水调歌头》 2.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水调歌头》 2.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0页
《水调歌头》 2.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0页
《水调歌头》 2.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0页
《水调歌头》 2.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0页
《水调歌头》 2.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水调歌头》 2.docx

《《水调歌头》 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水调歌头》 2.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水调歌头》 2.docx

《水调歌头》2

 

细化解读课程标准优秀案例评选

 

姓名:

李喜银

学校:

薛店镇第一初级中学

学科:

语文

年级:

八年级

课题: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时间:

2010年5月10日

 

细化解读课程标准案例设计

科目:

语文      年级:

八年级     教材版本:

人教版

章(节)或单元:

第五单元    课题: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撰稿人:

李喜银

一、课标描述

(1)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2)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3)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

二、教材分析

八年级下册共有六个单元,前四个单元为现代文阅读,后两个单元为文言文阅读。

《水调歌头》是第五单元中的一首词。

本单元的教学内容都是古诗文。

学习古诗文,应以诵读为主。

在诵读的基础上,落实背诵的要求。

在读背的过程中,让学生完成默写的练习。

通过默写,使学生更熟练地识记古诗词。

在诵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品读、比较、鉴赏古诗词。

品读时,要求读出作品的节奏韵味,把握作品的感情基调,读出诗人表达的内在情感。

三、单元教学目标

本单元的教学内容都是古诗文。

本单元的教学目标为:

1、朗读古诗文,积累文言词汇;

2、诵读古诗文,品味这些诗文的优美意境和深邃哲理;

3、培养学生阅读古诗文的能力;

4、激发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四、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对古诗词学习的要求已比较清楚。

初步具备了朗读、赏析古诗词的能力。

朗读能读准字音,读得流畅。

但对感情以及语气的把握不会很到位,需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

赏析古诗词对八年级学生来说仍然是个难点,需要教师的适时点拨。

五、分解课标

《水调歌头》是第五单元《诗词曲五首》中的一首词。

结合阅读教学和古诗词教学的要求,我认为加强诵读应是本节课的一个教学重点。

诵读时要求学生能把握作品的感情基调,读准语句的节奏、重音、语速、语气和思想感情(诗人最初的苦闷、彷徨和后来的乐观、旷达)。

“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主要是指让学生了解这首词上、下两阕各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重点是让学生赏析这首词当中的哲理句“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所蕴含的哲理和名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体会作者乐观、旷达的胸襟。

“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

”主要是指让学生结合课下注释疏通文意,积累一些文言词汇。

在朗读、背诵这首词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品读、赏析这首词。

品读时,重点赏析上、下两阕作者的情感变化,体会并学习作者在政治失意、兄弟分离的情况下能自我排解的乐观精神,从而得到精神上的愉悦和心灵上的启迪。

六、学习目标的叙写

根据《新课程标准》对古诗词教学的要求、单元教学要求、教参建议和课后习题的设计,以及学习目标叙写的要求(行为主体——行为动词——行为条件——行为结果),我设计本课的学习目标为:

1、在老师的指导下,能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2、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自主学习,能准确说出“把酒、宫阙、何似、婵娟”等词语和“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等重点句子的含义。

3、通过小组讨论和师生交流,能简明、准确地概括上、下两片的主要内容,细致交流文中的哲理句、名句的含义及这首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七、教学评价设计

《新课程标准》对朗读的评价要求是:

“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朗读的总要求。

评价学生的朗读,可从语音、语调和感情等方面进行综合考察。

”  对古诗文阅读的评价要求是:

“重点在于考察学生记诵积累的过程,考察他们能否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文大意,而不应考察对词法、句法等知识的掌握程度。

根据《新课程标准》对朗读和古诗文教学的评价要求,根据本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的重难点,我制订本课的教学评价任务与设计如下:

1、评价任务:

在教学过程中落实教学目标和教学的重难点,并以学生(集体和个体)的目标达成度作为评价的基本任务。

2、评价设计:

把课后的“研讨与练习”渗透在教学过程的相关环节,并以学生(集体和个体)的达成度作为评价的基本标准。

3、评价的形式:

(1)积累文言词汇环节,学生做在导学稿上,小组评价。

(2)朗读环节,个人朗读,有学生老师共同评价。

学生齐读,由老师评价。

(3)研讨课文内容,小组讨论得怎么样由老师评价,小组代表发言情况由学生和老师共同评价。

(4)“课堂检测部分”学生当堂完成后,由老师评价。

八、教学流程设计

科目语文设计者李喜银单位(学校)薛店镇第一初级中学

授课班级八、一班学生人数40人

课题《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课型新授课授课日期2010年3月9日

一、学习目标:

1、在老师的指导下,能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2、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自主学习,能准确说出“把酒、宫阙、何似、婵娟”等词语和“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等重点句子的含义。

3、通过小组讨论和师生交流,能简明、准确地概括上、下两片的主要内容,细致交流文中的哲理句、名句的含义及这首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评价设计:

1、评价任务:

在教学过程中落实教学目标和教学的重难点,并以学生(集体和个体)的目标达成度作为评价的基本任务。

2、评价设计:

把课后的“研讨与练习”渗透在教学过程的相关环节,并以学生(集体和个体)的达成度作为评价的基本标准。

3、评价的形式:

(1)积累文言词汇环节,学生做在导学稿上,小组评价。

(2)朗读环节,个人朗读,有学生老师共同评价。

学生齐读,由老师评价。

(3)研讨课文内容,小组讨论得怎么样由老师评价,小组代表发言情况由学生和老师共同评价。

(4)“课堂检测部分”学生当堂完成后,由老师评价。

三、教学重点及解决措施:

根据《新课标》、单元要求及教学目标的要求,我确定的教学重点是:

1、在老师的指导下,能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2、通过小组讨论和师生交流,能简明、准确地概括上、下两片的主要内容,细致交流文中的哲理句、名句的含义及这首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我主要采用朗读法、讨论法和师生交流法来突出教学重点。

四、教学难点及解决措施:

根据学生的认知情况,我确定的教学难点是:

体会作者的旷达胸襟。

为了分散这个教学难点,我主要是采用讨论法和师生交流法来施教。

五、教学流程预设

(一)导入新课(1分钟)(课前听王菲的《但愿人长久》)

同学们,刚才大家听到的那首非常好听的歌是王菲演唱的。

大家知道这首歌的词作者是谁吗?

对!

是苏轼。

今天呢,我们就来学习这首词——《水调歌头》。

(二)明确学习目标(1分钟)

1、在老师的指导下,能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2、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自主学习,能准确说出“把酒、宫阙、何似、婵娟”等词语和“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等重点句子的含义。

3、通过小组讨论和师生交流,能简明、准确地概括上、下两片的主要内容,细致交流文中的哲理句、名句的含义及这首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了解词及词牌(1分钟)

词——词来源于民间,原是配乐的歌词。

后乐谱失传,学者依据前人的词制成图谱,词人按图谱填词。

词又名诗余、乐府、长短句,是诗歌的一种,也是格律诗。

形式上具有律诗的一些特点,只是句子一般长短不齐。

填词依据的乐谱叫词调。

每种词调都有特定的名称叫“词牌”。

词的段落叫做阕,也叫做片。

(学生介绍)

(四)学生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1分钟)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北宋文学家。

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三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

写此词时,作者41岁,当时作者在密州(今山东诸城)任太守。

除政治上失意外,他与情谊深厚的弟弟苏辙已有七年不见,中秋对月,心情抑郁惆怅,于是便写下了这首词。

(五)预习检测(4分钟)

1、给加横线的的字注音

宫阙()琼楼()绮户()

婵娟()不胜寒()丙辰()

2、《水调歌头》是一首,“水调歌头”是,作者是,

字,自号,朝的家。

3、词的小序交代了哪些内容?

(本环节让学生做在导学稿上,由同桌互相评价。

(六)学习研讨

1、朗读课文,生成语感。

(10分钟)

(1)听老师范读,感知韵律和情感基调。

(2)自主把握节奏、重音、语速、语调,诵读课文。

方法指导:

朗读诗词速度要慢一些,一边读一边品味,使作品中的形象在自己头脑中浮现出来。

另外也要划分节奏,韵脚要读出延长音。

如:

明月/几时/有?

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3)朗读比赛

(本环节由老师和学生共同评价,检查学生的达标情况,落实目标1)

2、自主探究、展示自我(10分钟)

(1)自主学习,结合课下注释疏通文意(5分钟)

(2)小荷才露尖尖角——展示自我

(1)、说出下列重点词语的含义(2分钟)

把酒宫阙归去不胜何似朱阁

绮户不应何事此事但婵娟

(2)、翻译句子(3分钟)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积累重点词句的含义让学生做在导学稿上,以小组评价为主,检查学生的达标情况,落实目标2)

3、合作研讨(10分钟)

(1)词的上下两阕各写了什么内容?

引导——上阕:

写作者在天上、人间的徘徊、矛盾。

下阕:

对月怀人,表达了诗人的乐观旷达的情怀。

(2)词的下阕中哪句话蕴含了人生的哲理?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胸襟?

引导: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乐观、旷达的胸襟。

(3)词的最后一句是千古传诵的名句,你是如何理解的?

引导:

只希望亲人都能彼此珍重,即使相隔千里,也能共享着美好的月光。

这句诗表达了作者对亲人的美好祝愿。

(4)这首词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引导:

表现了作者由郁闷到心胸开阔的乐观旷达的情怀。

(研讨课文内容先让学生小组讨论,然后小组代表发言,最后师生交流、评价。

评价由老师和学生共同完成。

本环节的考查落实目标3)

(七)展示风采,背诵佳作(3分钟)

(背诵环节通过提问来完成,有师生共同评价,检查学生的达标情况,落实目标1)

(八)课堂小结(1分钟)

上阕:

写作者在天上、人间的徘徊、矛盾。

下阕:

对月怀人,表达了诗人的乐观旷达的情怀。

思想感情:

表现了作者由郁闷到心胸开阔的乐观旷达的情怀。

(九)课堂检测(3分钟)

1、理解默写

(1)词中蕴含人生哲理的句子是:

(2)表达对亲人的美好祝愿的句子是:

2、“此事古难全”中的“此事”指什么?

3、写出两句与月有关的古诗句。

(本环节让学生当堂做在导学稿上一起上交,由老师评价。

重点考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情况,落实目标3)

(十)板书设计:

水调歌头

上阕:

写作者在天上、人间的徘徊、矛盾。

下阕:

对月怀人,表达了诗人的乐观旷达的情怀。

思想感情:

表现了作者由郁闷到心胸开阔的乐观旷达的情怀。

(十一)课后反思

在备课过程中,我发现了几个问题。

一、教学参考书在前边的“整体感知”部分分析《水调歌头》的上阕内容写作者在天上、人间的徘徊、矛盾,而在后边的“有关资料”中分析上阕的内容写作者见月思君,抒发自己政治上的感慨。

这引起了我的思考:

上课到底给学生怎么讲呢?

是浅层次理解?

还是由浅入深,两个层面都讲呢?

二、一般情况下,文言文里面的“户”是指门,但本课的课下注释把“绮户”解释为“雕花的窗户”。

很明显,教材是把“户”理解为“窗户”,这不符合一般规律,上课学生会不会提出这个问题呢?

带着这几个问题,我和学生一起走进了《水调歌头》的预习环节,我想看看,我班的学生会不会发现困惑我的那几个问题。

时间在一分一秒的悄然流逝,预习也在紧张有序的进行着。

当我走到花伟红身边时,这个一向善于发现问题的姑娘叫住了我:

“老师,我拿的资料上说《水调歌头》的上阕写作者见月思君,抒发自己的政治感慨。

我不理解,从哪儿看出他见月思君呀?

”我稍微思考了一会儿,回答道:

“这首词上阕浅层次理解为作者在天上、人间的徘徊、矛盾。

写这首词的背景是,作者被贬出朝廷,到山东密州做了太守。

政治上的失意,是作者抑郁寡欢。

作者此时虽然是地方官,但是却很想回到朝廷中去。

然而他又怕党争激烈,难以容身。

于是他想,既然天上回不去,还不如在人间好。

这里所谓的“天上”指在朝廷,而“人间”即指做地方官而言。

因此,上阕可以深层次理解为作者见月思君,抒发自己的政治感慨。

”从花伟红的表情不难看出,她听明白了我的讲解。

回答了花伟红的问题,我的心里一下子变得轻松起来。

我庆幸自己备课时注意到了这个细节,要不然我不能圆满地回答这个问题。

3月9号(星期二)上午,我在八年级多媒体教室讲授《水调歌头》一词。

课前我让学生欣赏了王菲演唱的《但愿人长久》。

我的教学思路为:

欣赏歌曲——引出词作者苏轼——导入新课《水调歌头》——理解词牌——介绍写作背景——预习检测——朗读课文——自主探究、疏通文意——小组研讨、理解内容、体会感情——背诵课文——课堂检测。

由于预习比较充分,学生发言介绍作者、朗读、理解词义等方面都表现比较好。

不出我的预料,在小组展示环节,第二组也提出了和花伟红同样的问题,我轻松应对,圆满回答了这个问题。

不过,当问学生“绮户”的“户”如何理解时,学生都按课下注释理解为“窗户”,并没有人提出异议。

这节课总的来说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学生读书、回答问题、背书都比较大胆。

但通过检测,我发现学生会说并不代表会写。

比如:

有的学生把“矛盾”的“矛”写成了“予”,把“婵娟”的“婵”写成了“蝉”,把“古难全”中的“古”写成了“故”等等。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得到的启示是:

一、教师备课必须充分。

教师备课不仅要熟悉新课标的要求,更要钻研教材,多翻阅资料。

因为,教师所备的内容不完全是为了让学生明白,重要的是教师对教材内容要吃透、吃准,这样,教师自己才能在课堂上游刃有余、得心应手。

只有这样,教师才能轻松应对课堂上有可能出现的任何情况。

二、多给学生创造条件,引导学生去发现、解决教材或资料中存在的疑难问题。

因为现在的资料,包括教材和教参,只要我们认真阅读,就不难发现,问题相当多。

教师鼓励学生用怀疑的精神去阅读资料,对学生能力的提高很有好处。

三、要重视学生的默写。

现在的学生,你让他说,他会说的头头是道;你让他读,这也不是多么难的事。

但是,如果你让他默写,那就说不准了。

因此,对学生加强默写训练很有必要。

只有让学生多写多练,才能不断提高学生的汉字书写能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