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利普斯曲线及其概况范文.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120818 上传时间:2023-05-23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29.1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菲利普斯曲线及其概况范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菲利普斯曲线及其概况范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菲利普斯曲线及其概况范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菲利普斯曲线及其概况范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菲利普斯曲线及其概况范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菲利普斯曲线及其概况范文.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菲利普斯曲线及其概况范文.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菲利普斯曲线及其概况范文.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菲利普斯曲线及其概况范文.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菲利普斯曲线及其概况范文.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菲利普斯曲线及其概况范文.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菲利普斯曲线及其概况范文.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菲利普斯曲线及其概况范文.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菲利普斯曲线及其概况范文.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菲利普斯曲线及其概况范文.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菲利普斯曲线及其概况范文.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菲利普斯曲线及其概况范文.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菲利普斯曲线及其概况范文.docx

《菲利普斯曲线及其概况范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菲利普斯曲线及其概况范文.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菲利普斯曲线及其概况范文.docx

菲利普斯曲线及其概况范文

第一章引言

通货膨胀和失业之间的关系在近半个多世纪以来吸引了一些重要经济学家的关注。

在一定的时间社会往往会面临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的权衡取舍。

如果财政政策决策者货币政策制定者和货币政策制定者扩大总需求,使得经济沿着短期总供给曲线向上移动,那么在短期内可以扩大总需求并增加就业,但这样却会导致更迅速的物价上涨。

如果决策者通过减少总需求,使经济沿着短期总供给曲线向下移动,就可以降低通货膨胀,但需要以短时间的低产量和高失业为代价。

而菲利普斯曲线正是描述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短期权衡取舍的一条曲线[1]。

稳定物价和降低失业率是政府经济决策者的主要目的。

我国目前正处于经济高速发展时期,如何使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保持更加适当的短期平衡对我国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如果一味的追求高GDP增长率,虽然可以增加就业,但必然会导致高通货膨胀率。

对于我国目前而言正处于高通胀与高失业双重压力下,如果采取扩张型财政政策,就业压力虽然可以有所缓解但物价会持续上涨,人民生活压力将会变大。

因此我国要从当前基本国情出发,适当放缓经济发展速度,稳定物价,提高就业。

因此,只有在依据本国国情的基础上对通货膨胀和失业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分析才可以实现这个目标。

第二章菲利普斯曲线概述

2.1菲利普斯曲线及其概况

一、菲利普斯曲线概述

菲利普斯曲线刚开始是说明失业率和货币工资变动率之间交替关系的一条曲线。

它是由新西兰经济学家菲利普斯根据1861—1957年英国的失业率和货币工资变动率的实际情况统计资料提出来的,故称之为菲利普斯曲线[1]。

因为西方经济学家认为,货币工资率的提高是引起通货膨胀的原因,即货币工资率的增加超过劳动生产率的增加,而引起物价上涨,从而导致通货膨胀。

所以,菲利普斯曲线又成为当代经济学家用来表示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相关关系的曲线。

如图1所示。

菲利普斯曲线表示通货膨胀率越高失业率越低,失业率越高通货膨胀率越低,即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存在的相关关系[2]。

二、理论模型

菲利普斯曲线说明了通货膨胀率取决于以下几种因素:

预期的通货膨胀;实际失业率与自然失业率的背离(即周期性失业)以及供给冲击。

通货膨胀=预期通货膨胀-(*周期性失业)+供给冲击

上式中是表示通货膨胀周期性失业反映程度的参数,负号说明了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之间是反向变动的。

2.2对菲利普斯曲线的修正和理论发展

1967年以费里德曼为代表的货币学派提出了自然失业率假定。

费里德曼认为从长远看失业率终归会回到自然失业率,因此从长远来看菲利普斯曲线指一条从自然失业率出发的直线。

根据适应性预期,菲利普斯曲线可以分为长期菲利普斯曲线和短期菲利普斯曲线。

在短期中通过适当提高通货膨胀率可以降低失业率,也就是说在短期中宏观经济政策是有效的。

而在长期中菲利普斯曲线是一条从自然失业率出发的垂直线,即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之间不存在交替变化的关系。

长期菲利普斯曲线如图2所示。

费尔普斯于1968年对菲利普斯曲线提出质疑,他指出失业率不仅与通货膨胀率有关,也与企业和雇员对价格和工资增长的预期有关。

费尔普斯认为不管失业率处于怎样的水平,如果人们和企业预期通货膨胀会上涨,他们就会希望获得更高的工资,或把商品价格定得更高一些。

如此一来,对于通货膨胀的预期就会成为现实,导致的结果是失业率不会继续下降,但是通货膨胀却会上升。

费尔普斯提出的这个经济学模式,被称为“附加预期的菲利普斯曲线”。

这一理论也在随后得到了证实。

2.3菲利普斯曲线的基本假设

菲利普斯曲线最初是通过研究1861年—1957年间英国失业率与货币工资变动情况数据资料而得出的。

而这一时期英国已经完成工业革命,资本主义制度得以确立,市场经济体制也发展成熟,有此可发现菲利普斯曲线成立有以下基本假定。

1、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是菲利普斯曲线成立的首要条件

在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下,产品市场与要素市场是完全均衡的,价格由市场自发调节,价格变动幅度可以客观的反应市场供需情况。

由于要素市场最主要的就是劳动力市场,因此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反应劳动力市场是否均衡的指标失业率与反应市场整体价格水平的通货膨胀率之间存在内在联系。

这种联系正是菲利普斯曲线所反映的内容。

2、工业化完成是菲利普斯曲线成立的重要条件

工业革命以后西方工业化已经基本完成。

传统以农业为主的经济产业结构有很强的季节性,而且往往是劳动者直接拥有生产资料,并没有成熟的劳动力市场。

这一特性也就决定了农业中很难有明确的雇佣关系,即使有失业也往往是隐性失业。

工业与农业有截然不同的特性,工业生产是以雇佣关系为主。

劳动力也是一种商品,劳动力市场是整个市场经济中的重要组织部分。

资本家通过劳动力市场雇佣工人,在经济高速发展时期资本家会雇佣更多的劳动力,失业人口减少,在经济衰退期则会有很多工人失业。

在有明确的雇佣关系的劳动中,失业人口就可以很容易被统计出来,由此可以计算出失业率指标。

因此只有在进入工业社会后才得出菲利普斯曲线所表示的经济现象。

西方在工业革命后已经已经进入了资本主义社会,具备了上述条件,因此菲利普斯曲线所阐述的经济现象在西方国家得以验证。

随着经济发展传统菲利普斯曲线也不能准确描述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的关系。

西方经济学家对菲利普斯曲线进行了更加深入的研究,指出菲利普斯曲线只在短期有效,在长期中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没有直接关系,菲利普斯曲线是一条从自然失业率出发并垂直于自然失业率的直线。

第三章我国目前经济发展水平、通货膨胀与就业情况分析

宏观经济中,一定的时间内,一个国家所有人的总收入和用于经济中的物品与劳务产出的总支出用GDP来衡量。

GDP由四部分组成:

消费、投资、政府购买与净出口,他们之间存在如下恒等式[1]:

Y=C(消费)+I(投资)+G(政府购买)+NX(净出口)(3.1)

消费、投资、政府购买和净出口不仅影响GDP,对失业率、通货膨胀率也有直接的影响。

3.1我国目前经济发展情况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GDP不断增长,中国经济实现了30多年的持续的高速的增长,创造了“中国经济奇迹”。

我们国家也成为了世界上经济增速最快的国家,我们国家的整体经济实力得到了巨大提升,人民生活水平也得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我们国家也成为了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从图3可看出国内生产总值从1978年的3645.2亿元,到2014年已经突破了亿元,达到了亿元,增长了174.6倍。

“十二五”期间通过不断深化改革,调整产业模式,我国的经济增长模式从以制造业为主逐步向以服务业为主的第三产业发展。

产业结构也逐渐趋向于合理。

由上图可以看出我们国家2014年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已经超过了第二产业,自1978年以来第三产业发展良好。

以服务业为主的第三产业在2013年首次超过了第二产业,2014年第三产业所占GDP比重达到了49%。

说明我们国家产业结构的调整已经有了初步的成效。

第三产业已经逐步开始取代第二产业,成为带动国民经济增长的支柱性产业。

虽然我们国家的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毕竟发展时间不长,其中存在很多问题[4]:

1、收入差距过大。

社会财富分配不均匀,少数人占有了绝大部分的社会财富。

另外不同地域收入差距也很大,东部沿海地区发展迅速人均收入水平较高,而西部地区由于地理因素发展缓慢,与东部地区相比差距较大。

2、能源消耗过多,环境问题日益严重。

我国长期以来实行粗放式的经济发展模式,消耗大量的资源但并没有带来应有的经济效益,反而对环境造成了极大的污染。

3、人均GDP处于较低水平。

虽然2014年我国的GDP总值已达到亿元,但由于我国人口基数大,人均GDP与发达国家比存在很大差距。

人均GDP反映了各国生活水平。

自2000年以来我们国家经济增长迅速,人均GDP从2000年的949.2美元到2014年的6747美元,人均GDP增速为5.73%。

我门国家GDP增速较快,总量较大,已经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经济体,但由于我么国家人口基数较大,人均的GDP与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很大的差距,2014年我国人均GDP排名为84位,德国的人均GDP是我国的6.7倍,美国的人均GDP是我国的6倍。

4、“三农”问题成为制约我们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大多农村地区依旧延续着传统的农业种植模式,生产力水平相对较为低下,难以形成规模经济,因此我国的农业现代化很长的路要走。

如何处理好农村农民的问题,推动城市化进程,对我国经济发展水平有很大的影响。

3.2我国目前就业形势

虽然现阶段我国经济仍旧保持较快速度的增速,但是就业形势却不容乐观。

我国目前比较突出的问题是高经济增长率与高失业率并从。

从上表可以看出,我国的GDP一直在持续增长,但高速的经济增长率并没有缓解就业压力,反而失业率一直居高不下,如果长此以往必然会给社会带来一些不安定的因素,影响社会稳定。

我国当前会出现高经济增长与高失业率并从的现象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一、岗位竞争激烈,就业问题严峻

随着经济体制的改革,我国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逐渐向市场经济转变,传统的粗放型产业模式也逐渐向集约型产业模式转变,就业问题更为严重。

我国人口较多,劳动力市场普遍供过于求,在加速工业化进程中,很多传统的行业如制造业已经开始向集约经营的模式转变。

企业要寻求发展就要转变经营模式,导致大量的劳动力要素被资本、技术要素替代。

同时由于全球经济不景气,不少企业特别是对外出口企业受到了很大的冲击,产量减少,相关产业所需人员大幅减少,岗位竞争加剧。

二、高失业率与用工荒并从现象

由于国家宏观政策、地理环境等多方面影响,各种资源多向中东部地区倾斜,加之中东部地区地理环境较为优越,经济发展水平较快,因此吸引了大批务工者前往“北上广”等一线城市求职,加之我国的高等院校在中东部地区也比较密集,大批高校毕业生也选择在中东部地区就职,反观西北地区由于经济欠发达,自然条件恶劣,大批当地劳动者也选择了到外地去求职。

虽然近些年来国家对西北地区加大了扶持力度,给与了更优厚的就业政策,但是西部地区仍旧劳动力匮乏,出现了严重的用工荒。

三、高校毕业生每年增多,就业更加困难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以来三十多年的教育改革,民办高等院校兴起,大学逐年扩招,我国本科入学比例从1977年的4.8%逐渐升高,到2010年已经达到了69%。

研究生人数更是出现“跨越式发展”,招生人数2010年已经增加到51.7万人,相比于1994年的4.2万人提高了12倍。

高等教育早已不是以前的精英化,而是全面走向了大众化。

根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数据显示,2015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727万人,2015年相比于去年毕业生人数增加了22万人,达到了749万人,再创历史新高,更是被冠以“更难就业季”称号。

在当前的经济形势下,毕业生人数每年都在不断增加,使得“就业难”得到了毕业生、家长以及媒体的广泛关注。

但是“就业难”最主要的不是难在岗位的缺乏,而是难在毕业生对未来发展方向、社会需求的认知错位及对自我缺乏了解产生的迷茫[5]。

多年的教育体制改革并没有使毕业生及家长的观念发生变化。

家长希望自己的孩子可以成为“天之骄子”,从小就向孩子灌输“精英”式定位,注重强调自身价值却忽视了社会需要,就业心态和择业观念不切实际,与经济发展的现实差距较大。

多数家长以及毕业生仍旧认为,蓝领技工、服务业等又苦又累,报酬相对较低的工作不适合这些手握大学文凭的高才生。

正是在这样的心理作用下多数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多会选择政府部门、国企、外企等中端职位,而这些单位的用工需求较低,竞争激烈。

对于财务,人力等看似“高大上”的职位趋之若鹜,而销售、服务类岗位却少有人问津,加之高校毕业生逐年增多,岗位竞争激烈,致使高校毕业生难以就业。

因此转变就业观念是解决目前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根本途径。

四、未来5—10年我国就业形势仍旧严峻

在未来很长时间内,就业问题都将会成为影响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在未来的5—10年内我国人口仍旧会持续增长,使得需要就业的人数继续增加。

加之产业结构调整使得传统制造业向技术密集型转变,大量人员失去工作,就业形势在未来仍旧非常严峻[6]。

3.3我国目前通货膨胀水平

通货膨胀是一种引起物价上涨,货币贬值的现象,它的发生会使物价迅速上涨,货币不断贬值贬值。

自2009年开始我国逐渐出现了通货膨胀并且情况越来越严重,一些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的商品价格上涨迅速,影响了居民的正常生活水平。

在工业方面,煤炭、矿产、金属制品价格不断上涨,使的通货膨胀问题更加严重;在农业方面,农民使用的种子、农业工具、农药等价格也有不同程度的上升,使得农民种地的成本大大增加了。

根据图6可以看出,2014年全年CPI创五年来新低,通货膨胀情况得到了初步缓解,但通货膨胀率依旧达到了2%。

导致我国通货膨胀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既有国内因素,又有国际因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货币发行量过大

货币发行量过大是导致通货膨胀最直接的原因。

货币政策会直接作用于市场,改变市场的供需关系。

市场对货币的需求量小于实际发行的货币量,就会导致通货膨胀。

2014年我国广义货币(M2)发行量为120万亿,与2013年相比增长了21%。

货币发行量越大,流通中的货币越多,物价就会越高,如果央行可以保证一个稳定的货币供应量,势必可以稳定物价,降低通货膨胀。

我国目前处于经济高速发展时期,为了促进经济增长,货币供应量逐年增加,如今又面临国际汇率调整。

正是这些原因导致了人民币贬值,通货膨胀严重。

二、固定资产投资过剩

由于我国重投资而轻消费的经济发展模式,投资在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投资和生产价格指数(PPI)息息相关。

投资的增加导致原材料、能源的需求量大于供给量,与此同时相关产品的价格也进一步上涨,同时也造成了产能过剩的局面。

加之我国内需较弱,长久以来大量的商品需要出口,对国际市场的依赖性较大,这使得原本就存在的贸易顺差不断加大,我国的外汇储备随之增加,很大程度上加剧了增加了我国通货的膨胀[7]。

3.4我国目前就业与通货膨胀双重压力的成因

根据菲利普斯曲线通货膨胀与失业率是此消彼长的,保持适当的通货膨胀率可以增加就业,促进经济发展。

但导致我国目前出现的与GDP高速增长相伴随的物价持续上涨和就业形势严峻的双重压力的直接原因就在于经济增长和就业的交集较少。

从宏观经济角度看,我国的大多是宏观经济变量都几乎是同时波动的。

长期以来我国经济增长与投资相互依赖,相互促进,与就业情况联系不是很密切。

因此就造成了高通胀与高失业并存的情形。

只是单纯的追求GDP的高速增长而不关心就业以及物价水平,势必会影响社会安定,进而影响经济发展。

另外,我国的教育结构与现有的产业结构脱节,只是大批毕业生无法具备实用的工作技能,难以适应社会需要。

再加上大批农村以及西部地区的剩余劳动力向东部发达地区转移,造成劳动力供给严重过剩,失业人员增多。

想要从根本上解决我国目前高失业与高通胀并存的现象就必须改变宏观经济政策,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第四章运用SPSS统计软件分析菲利普斯曲线在我国经济条件下是否适用

关于通货膨胀与失业的关系本文选用2000年—2014年我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和城镇登记失业率来进行分析,使用SPSS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8]。

4.1我国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变动的统计分析

使用SPSS统计软件对我国通货膨胀与失业率之间的相关关系进行分析。

如表2所示,使用2000—2014年我国通货膨胀率和城镇登记失业率数据绘制散点图,观察两者之间的相关性。

散点图如图7所示:

由以上散点图可以看出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之间不存在负相关关系,再作拟合回归线发现拟合回归线向右上方倾斜,呈较弱的正相关关系。

虽然散点图可以较为直观的反应失业与通货膨胀之间的相关关系,但并不精确,所以需要进一步检验。

4.2相关系数检验

相关系数以数值的方式精确的反映了两个变量间线性相关的强弱程度,所以本文运用相关系数法对通货膨胀和失业率进行进一步检验。

1、提出原假设

原假设H。

为:

通货膨胀与失业率之间无显著线性关系,存在零相关。

2、选择检验统计量

选择Pearson简单相关系数来度量通货膨胀与失业率之间的线性相关关系。

相关系数:

上式中,r的取值在-1~1之间,n为样本量;和分别为两变量的变量值,r>0表示两变量存在正的线性相关关系;r<0表示两变量存在负的线性相关关系。

r=0表示两变量不存在线性相关关系。

由上式可计算简单相关系数,即

Pearson简单相关系数的检验统计量为t统计量,其数学定义为:

上式中,t统计量服从n-2个自由度的t分布。

3、计算检验统计量的观测值和对应概率P-值

由上表,简单相关系数r=0.158,概率P=0.575.

4、给定显著性水平ɑ,作出决策

由表4可知,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之间的简单相关系数为0.158,说明两者之间存在较弱的正相关关系,其相关系数检验的概率P-值为0.575。

给定显著性水平ɑ为0.05,0.575>0.05=ɑ,应当接受原假设,即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之间不存在显著的线性关系。

由相关系数检验结果可看出我国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之间的关系并不像菲利普斯曲线所描述的是此消彼长的关系。

4.3回归方程和回归系数的显著性检验

4.3.1回归方程的显著性检验

运用SPSS统计软件对一元线性回归方程进行显著性检验。

1、提出原假设

原假设为:

,即回归系数与零无显著差异。

它意味着:

当回归系数为为零时,无论x如何取值都不会引起y的线性变化,x无法解释y的线性变化,他们之间不存在线性关系。

2、回归方程的显著性检验

选择F统计量进行检验,F统计量服从(1,n-2)个自由度的F分布。

由表5可知:

被解释变量的总离差平方和为59.529,回归平方和为1.480,方差为1.480,剩余平方和为58.049,方差为4.465,F检验统计量的观测值为0.332,对应的概率P-值为0.575。

如果显著性水平ɑ为0.05,由于P-值大于显著性水平ɑ,应该接受原假设,即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不存在显著地线性相关关系。

4.3.2回归系数的显著性检验

原假设为:

,即回归系数与零无显著差异。

它意味着:

当回归系数为为零时,无论x如何取值都不会引起y的线性变化,x无法解释y的线性变化,他们之间不存在线性关系。

在一元线性回归模型中,回归系数估计值的抽样分布服从:

式(4.10)中为回归方程的标准误差,它是均方SSE的平方根,反应了回归方程无法解释y变动的程度。

t统计量服从n-2个自由度的t分布。

由上表可知t统计量为0.576,概率P-值为0.575,如果显著性水平ɑ为0.05,概率P-值大于给定的显著性水平ɑ,所以应该接受原假设,认为回归系数与零无显著差异,被解释变量与解释变量的线性关系不显著,即通货膨胀和失业之间不具有显著的线性相关关系。

综上可知我国通货膨胀与失业率之间不存在显著地线性关系,并不像短期菲利普斯曲线描述的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呈负相关关系,也就是说菲利普斯曲线在我国是失灵的,并不适用。

但是由于存在遗漏变量偏差、函数形式误设以及样本选择上的误差,上述分析结果并不能确定表明中国的经济内部不存在菲利普斯曲线。

第五章2000年—2014年中国的菲利普斯曲线

根据上面的分析,我国通货膨胀率有失业率不存在现行相关性,接下来运用SPSS统计软件对2000年—2014年我国的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数据进行分析绘制折线图,以通货膨胀率为纵轴,城镇登记失业率为横轴,中国2000年—2014年的菲利普斯曲线。

由图8可知中国的菲利普斯曲线出现了以下几种情况:

(1)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之间相互促进。

在2000——2001年,2002——2003年、2007-2008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同时上升了。

在2005——2006年、、2013——2014年,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同时下降。

(2)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之间相互交替。

在2001——2004年、2008——2009年,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之间是此消彼长、交替变化。

(3)失业率不变,通货膨胀率上升或下降。

在2010——2013年间失业率保持在4.1%的水平上,而通货膨胀率有所变化。

在2000年——2014年间我国的菲利普斯曲线既不符合菲利普斯的相互交替曲线,也不符合弗里德曼的菲利普斯曲线长期内无效结论。

从数据上看虽然在有些年份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出现了同增同减的现象,但是在一些年份也是符合菲利普斯曲线的。

因此菲利普斯曲线在我国并不能说是完全失效的,对我国的宏观经济政策制定还是具有指导作用的[9]。

只是由于一些客观因素致使菲利普斯曲线在我国不能完全适用。

第六章分析菲利普斯曲线在我国不适用的原因

运用SPSS统计软件对我国2000年—2014年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进行分析,选择不同的检验方法,进行检验。

最终结果发现我国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之间不存在显著地线性关系,也就是说菲利普斯曲线在我国并不适用。

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由以下几个方面:

6.1菲利普斯曲线前提假设不成立

菲利普斯曲线成立的两个基本前提是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与工业化完成,但就我国目前情况来看,这两个基本假设前提并不成立。

西方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经过了两三百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相对比较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市场各要素流动比较自由,市场竞争机制与市场定价机制能充分发挥。

劳动力的供给和需求由市场自发调节,劳动力市场的变化直接回作用于市场整体价格水平,那么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之间就有比较紧密的联系。

菲利普斯曲线实在英国已经完成了工业革命的前提下提出的,此后,菲利普斯曲线又在自有资本主义、个人垄断和国家垄断三个资本主义阶段得到了完善和发展。

菲利普斯曲线与资本主义的生产水平是相适应的。

工业化的完成是菲利普斯曲线成立的一个重要条件,脱离了这个条件菲利普斯曲线就能难以成立。

就我国来说,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市场经济体制才开始初步建立,经济体制并不完善,市场自发性较差,劳动力市场的变化程度与市场整体价格之间的关系并不密切。

另外我国工业化过程还没有完成,生产力水平相对低下,加之在城市化进程中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使得我国并不具备菲利普斯曲线成立的前提条件。

6.2市场自发调节性差,宏观政策干预性强

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建立较晚,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才开始初步建立,距今不过经过了三十几年的发展,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相比显得较为幼稚。

我国市场经济体制并不完善,市场的自发调节能力较差,对风险的承受和应变能力也较差,更多的是依赖于政府的宏观调控,致使劳动力市场与产业结构脱节,劳动力市场的供需变化不能反映市场整体价格水平,菲利普斯曲线难以成立。

6.3我国就业形势比较复杂

我国本就是一个人口大国,在当前城市化的进程中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转向城市务工,致使劳动力严重过剩,特别是东部地区,外来务工人员较多,劳动力始终供大于求。

在工业化进程中,制造业普遍从劳动力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变,对劳动力的需求大幅减少,但我国的经济活动人口逐年增加,而第三产业发展程度不高,大量劳动力处于失业状态。

6.4我国新型工业化进程对我国经济和就业有很大的影响

1、我国劳动力供应充足,但也存在结构性问题

和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一样,我国处于一种劳动力无限供给的状态,在很长的时间内不会存在劳动力短缺的问题,反而劳动力市场供大于求。

充足的劳动力在传统制造业的产业模式下占有很大的优势,廉价的劳动力使得工业产品价格低廉,可以迅速抢占市场,但在新型工业化的进程中技术创新是第一生产力,这种优势就会不复存在。

2、技术进步与劳动力挤出问题

新型工业化进程使得就业形势面临重大挑战。

新型工业化战略的主要目标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降低能源消耗。

在经济持续增长的情况下,高新技术产业的快速发展使得劳动力需求降低,特别是对于低层次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