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与小学学科教学的有效整合研究Word下载.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1012127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3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信息技术与小学学科教学的有效整合研究Word下载.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信息技术与小学学科教学的有效整合研究Word下载.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信息技术与小学学科教学的有效整合研究Word下载.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信息技术与小学学科教学的有效整合研究Word下载.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信息技术与小学学科教学的有效整合研究Word下载.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信息技术与小学学科教学的有效整合研究Word下载.doc_第6页
第6页 / 共8页
信息技术与小学学科教学的有效整合研究Word下载.doc_第7页
第7页 / 共8页
信息技术与小学学科教学的有效整合研究Word下载.doc_第8页
第8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信息技术与小学学科教学的有效整合研究Word下载.doc

《信息技术与小学学科教学的有效整合研究Word下载.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信息技术与小学学科教学的有效整合研究Word下载.doc(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信息技术与小学学科教学的有效整合研究Word下载.doc

由于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使一部分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了变化,表现为自主学习增多,同时利用网络技术也导致师生互动方式趋向于更为民主与和谐;

教师的信息素养明显提高,教师独立制作课件的能力显著提高,教学效率与质量普遍提高。

本次课题研究参加的成员平均年龄在30岁左右,对信息技术具有很强的接受性,业务能力较高。

其中副校长一名,中层人员三名,教研组长三名;

县级教学能手一名;

中学高级教师一名,小学高级教师三名。

整体较高的业务水平保证了本课题研究的顺利进行。

三、课题界定及支撑性理论。

  1、有关概念的界定。

课题中的“信息技术手段”是指以计算机为核心的多种教育媒体、网络系统资源以及在这种条件下的教学设计的理论和教学方法。

“运用”是指将信息技术整合到各学科教学中,根据现代教育信息技术的特性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加以合理利用,解决原来课堂教学中动态过程差、信息储量少,技术整合难、综合感觉单调、师生之间缺乏快速有效的信息反馈渠道等问题,服务于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把“信息技术手段”“运用”到学科教学中去、把“信息技术手段”当作获取信息、探索问题、协作讨论、解决问题和构建知识的认知工具。

为使两者融合、为同步达成双方的目标,从而“促进教学效率与质量提高”。

2、研究理论依据。

(1)、早在两年前,教育部就做出决定“我国中小学将逐步全面开设信息技术必修课”。

陈至立部长更是强调:

“要深刻认识现代教育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及其应用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充分认识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是现代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对教育的需求,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

(2)、瑞士著名教育学家、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由于多媒体计算机和基于Internet的网络通信技术所具有的多种特性特别适合于实现建构主义学习环境,换句话说,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通信技术可以作为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的理想认知工具,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所以随着多媒体计算机和Internet网络教育应用的飞速发展,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正愈来愈显示出其强大的生命力,并在世界范围内日益扩大其影响。

(3)、前苏联教育家巴班斯基在“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认为,教学过程是一个完整的系统,实现系统综合最优化,就是从整体上达到最优设计、最优控制、最优管理和最优决策。

从教学过程上来说,教学过程的最优化,就是把教学目标作为整体核心,使教学过程中的多层次、多因素之间能有机结合,关系协调,使学生的身心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取得最佳教学效果。

教学过程的最优化包括两个有机组成部分,一是教师教学方式的最优化,二是学生学习方式的最优化。

现代教育技术,尤其是信息技术的运用,可以有力地促进这两个最优化。

(4)、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教育家布鲁姆提出掌握学习理论。

他认为大多数学生完全可以掌握教学过程所要求的内容,在任何时间和地点,学校都可以向几乎所有学生提供最好的教育——如果他们打算这样做的话,与此相关的是他的掌握学习策略。

掌握学习理论面向全体学生,着眼于多数学生成绩的提高与学习内容的掌握,重视教学目标的具体化。

它重视反馈——矫正程序,赋予教学评价以新的意义。

掌握学习理论对当前的素质教育的实施极有价值。

(5)、现代化教育技术,可以为教育提供形式活泼,内容丰富,具有交互功能的学习资源。

因此,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把集文字、图像、动画、影像于一体的多媒体计算机广泛地引入课堂,优化课堂教学已成为研究热点。

利用现代教育技术促进课堂教学优化将成为必然,它以其信息量大,交互性强等优势成为今后教育教学研究和主攻的方向,从而达到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效率,这是现代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

四、研究的目标、内容、过程和方法设计。

㈠研究的目标。

1、总结并形成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小学各学科教与学的基本理论和模式;

2、促进学科教学质量,提高学习效果和效率。

3、开发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小学教育教学各各领域中教与学的工具平台,研究并开发小学教育教学资源;

4、全面地锻炼我校师资队伍,切实提高我校教师的信息素养和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

㈡研究的内容。

1、利用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优化学科课堂教学过程,促使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进而增强教与学的有效性。

具体内容包括:

(1)寻求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最佳结合点,围绕教学目标把信息技术与传统教学手段在教学过程中形成最佳组合,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2)发挥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优势,实施网络教学、多媒体教学,设计好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教学方案;

(3)利用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优化整合,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有效进行创新能力和自主学习的习惯培养。

2、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小学语文、数学、英语等学科学与教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出行之有效的方法,恰当地运用各种媒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各科素养和审美情趣。

3、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的语文、数学、英语、等学科教学设计理论与实践,针对教育教学的实际情况,合理适时地应用现代教育技术,优化课堂结构,提高课堂效率;

4、有关优化教学过程的理论与实践。

(1)教学环节的安排

根据教学大纲和教材要求,以及学生的年龄特点、知识水平、班级实际情况,遵循学生学习的规律和认识事物的规律,严密地科学地安排教学环节,研究如何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和方法,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效果。

(2)新课的导入

新课导入是课堂教学的首要环节,也是课堂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根据启发性原则、传情性原则、趣味性原则、针对性原则,精心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使导入导到教材的要害处,导到学生的心坎上,起到顺风张帆、敲山震虎的作用。

(3)教学重难点的突破。

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确定教学目的,分清教材内容的主次,合理选择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抓住主要矛盾,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能力。

(4)教学活动的开展

在教学过程中,通过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结合学生的自主学习、探求研讨等教学活动的开展,优化教学过程。

(5)教学目标的制订与达成

课堂教学目标是教学的出发和归宿。

根据大纲的目的要求、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不同的教学内容,遵循系统性、科学性、递进性、集中强化和行为化等原则,拟定相实的教学目标。

教学环节的安排、教学方法的选择以及师生活动都环绕目标认真实施。

在教学中实施对目标的调控,进行矫正性教学,使教学目标顺利达成。

㈢课题实施过程。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

2011年5月--2011年10月。

课题组成员组织开题培训,进行必要的现代教育信息技术理论和相关技能的学习、培训。

对上网知识技能及网页制作技能的培训、运用Authorware、Powrpoint或Flash等软件制作课件进行培训,课题组掌握电化教育器材的使用,积累现代教育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的经验。

同时研究现代教育信息技术对教师教法的影响,在哪些方面有哪些改变,学生的学法有哪些变化,作好调查分析。

在此基础上制定研究方案。

第二阶段(研究阶段):

2011年11月--2012年12月。

课题组成员分工、合作开始研究“在现代教育信息技术条件下,研究教法转化为学法,实现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学法的优化;

利用现代教育信息技术增大、整合课程信息资源及其处理速度,合理分配信息传递容量,提高教学质量的方法;

利用现代教育信息技术,突出教学重点、突破难点,延伸学生的视野,提高对数学知识的理解能力;

在不同类型的课型上运用现代教育信息技术进行教学设计等”。

期间开发、编制一些多媒体课件、积累一些典型案例。

在以上研究基础上对存在的问题进行验证,或采用其它方法进行改进。

数据整理、分析得出结论。

完成阶段性研究成果报告

第三阶段(研究总结阶段):

2013年1月--2013年5月。

对研究的各项数据、报告进行统计分析,完成研究的各项主体报告和总结,准备结题。

㈣、研究的方法。

1、实验法。

我们将采取各种手段了解学生对信息技术的运用情况,在学科教学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及时调整课题研究的步骤和方案,在实践研究中不断充实完善课题内涵,使本课题研究的效果达到最优化。

2、行动研究法。

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将信息技术与学科进行整合,不断从研究案例中反思、探究、寻找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效整合模式。

3、调查法。

通过访谈、问卷、测试等方法,搜集相关资料进行分析研究。

4、经验总结法。

对具体教学过程中的某一成功经验进行思维加工,以探讨其普通意义。

5、行动研究法。

这是主要研究方法。

即行动者用科学的方法为解决自己实践中的问题而进行研究。

其主要环节包括计划、行动、考察和反思,同时进行课件制作、积累和配套工作。

6、数据统计法。

搜集研究过程中的数据资料,利用计算机及统计工具进行统计和分析,了解情况,得出某些规律性结论。

五、组织机构、人员分工。

为使研究顺利进行,本课题设立“课题组——子课题——教师”的课题研究网络,以保障课题研究的顺利进行。

课题组由校长室、教导处的人员及部分骨干教师一起组成,负责对本课题的确立以及研究的监控与调节。

既是本课题学术思想和研究方案的提出者、设计者,同时也是研究过程中重要现象或改革方案的发现者、阐释者;

承担或参与该项目的主要研究任务,协调课题组成员的力量,保证课题研究计划顺利展开;

提供完成课题所需经费、时间、人员,培训实验队伍,解决实验过程中重大疑难问题;

加强与各级部门的联系,申请并组织成果鉴定,宣传推广研究成果等。

课题研究领导小组

组长:

王勇

副组长:

陈联王清周寿亮周军民

成员:

刘勇军夏文龙于海荣沈文建王洪军祁高俊

张可可许小艳卢建刘梅周学军王娣娣

各子课题及具体分工如下:

运用信息技术手段,促进语文学科教学效率与质量提高的研究,组长:

陈联

运用信息技术手段,促进数学学科教学效率与质量提高的研究,组长:

周军民

运用信息技术手段,促进英语学科教学效率与质量提高的研究,组长:

王清

运用信息技术手段,促进艺术学科教学效率与质量提高的研究,组长:

周寿亮

六、预计研究成果。

课题研究成果包括结题报告、论文发表获奖、案例论文集、观摩现场、资源库等。

具体安排如下:

 

成果名称

成果形式

完成时间

负责人

阶段成果(限5项)

申报、立项、开题研究

校课题研讨活动

(一)

2011.5-2011.10

校“成长”杯教研活动

(1)

组织教师课件制作培训

(1)

校年级组研究课教研活动

(1)

校课题研讨活动

(二)

教学案析

研究汇报课

研究论文

2011.11-2012.3

祁高俊

王洪军

张可可

校“成长”杯教研活动

(2)

组织教师课件制作培训

(2)

校年级组研究课教研活动

(2)

中期汇报

中期研究报告、展示研究成果资料

2012.4-2012.7

校“成长”杯教研活动(3)

组织教师课件制作培训(3)

校年级组研究课教研活动(3)

校课题研讨活动(三)

示范课

2012.8-2012.12

夏文龙

于海荣

刘梅

最终成果(限3项)

教学案例分析

课件研究论文

展示成果资料

校“成长”杯教研活动(4)

展示研究成果资料、研究论文集、示范课展示汇报

2013.1-2013.3

周学军

许小艳

王娣娣

沈文建

结题汇报

结题研究报告

2013.4-2013.5

刘勇军

卢建

七、课题研究的保障措施。

1、培训过硬的课题研究骨干队伍

(1)相关教育理论培训

相关教育理论的学习和研究是保证课题研究顺利进行的必要前提之一。

理论学习制度化,规定每周周五为学习时间,并要求老师认真写好学习笔记,学校电教中心教科室及时做好相关理论的收集、整理工作,将其印成资料,下发每位教师手中。

我们采取集体学习、小组学习、个人学习相结合的开放式学习,使教师能够更新教育观念,进行创造性教育,使“学、教、研”进入良性循环状态。

(2)强化教师的科研意识,帮助教师掌握教育科学的研究方法。

为了使教师形成正确的科研观念,增强教师的科研意识,使“科研兴教”“科研兴校”“科研为先导”的思想深入人心,我们要求教师全员参与教育科研,人人有研究课题,并鼓励支持教师参与区级以上此类科研课题的研究,掌握科研课题的选题、论证、方案设计、方案选择、整理与分析,使教师能够按科研程序规范操作。

2、创设宽松的课题研究软硬环境

(1)学校为教师研究提供便利条件,请专家辅导,提供外出学习交流的机会,购买相关的资料。

(2)对教师参加教育科研工作的成绩,及时予以表彰,并纳入教师的工作量化、评优、评先、评职、晋级等。

3、健全规范的课题管理机制

为了保证该课题的研究出成果,由教学科研副校长主管、电教中心主任主抓该项工作,建立学术科研小组,规范课题管理制度,规范课题的申请、立项、审批、验证等操作程序。

完善并建立课题研究责任制、科研工作表彰制度、科研资料管理制度,完善课题研究工作监督机制。

4、建立可靠的课题研究保障机制

(1)组织保障

学校成立课题研究领导小组,领导课题研究工作,学校电教中心负责课题研究日常工作,各相关部门协作。

(2)经费保障

建立课题研究专项奖金,实行专用,并纳入学校财经预算。

使课题研究的日常经费开支,如资料费、国内调研费、小型会议费、计算机使用费、打印费、课题管理费等有充分保障。

(3)激励保障

学校对课题研究工作进行切实评价,对优秀实验教师,成绩突出,贡献巨大者,报请上级教育主管部门表彰,上报总课题组奖励。

把教师工作实绩与评优、评先、晋级、聘任挂钩。

骨干教师与学科带头人必须参加课题研究,否则,实行一票否决。

二O一一年十月十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