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四川省人文地理概况.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0123729 上传时间:2023-05-23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100.6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四川省人文地理概况.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最新四川省人文地理概况.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最新四川省人文地理概况.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最新四川省人文地理概况.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最新四川省人文地理概况.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最新四川省人文地理概况.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5页
最新四川省人文地理概况.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5页
最新四川省人文地理概况.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5页
最新四川省人文地理概况.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5页
最新四川省人文地理概况.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5页
最新四川省人文地理概况.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5页
最新四川省人文地理概况.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5页
最新四川省人文地理概况.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5页
最新四川省人文地理概况.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5页
最新四川省人文地理概况.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5页
最新四川省人文地理概况.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5页
最新四川省人文地理概况.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5页
最新四川省人文地理概况.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5页
最新四川省人文地理概况.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5页
最新四川省人文地理概况.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5页
亲,该文档总共2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最新四川省人文地理概况.docx

《最新四川省人文地理概况.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四川省人文地理概况.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最新四川省人文地理概况.docx

最新四川省人文地理概况

 

四川省人文地理概况

四川概况

四川地大物博,历史悠久,自古以来就享有“天府之国”的美誉。

新中国成立以后,四川进入了新的历史发展时期。

经过50多年的社会主义建设,特别是20多年的改革开放,四川的经济建设突飞猛进,综合经济实力不断增强。

  古有“蜀道难,难于上青天”之说,经过建国后40多年的建设,目前已初步形成了一个铁路、公路、水路、航空和管道综合发展的现代化立体交通体系,成了西南地区的交通枢纽。

铁路是四川沟通省内外运输的大动脉。

目前,四川省铁路已形成包括宝鸡-成都等5条铁路干线、8条铁路支线和4条地方铁路组成的铁路网。

宝成复线电气化铁路连接陇海线,是中国第一条电气化铁路。

襄渝铁路与达成铁路连接,是四川与湖北间的重要通道。

成渝铁路沟通巴蜀,同是也是四川通往贵州及华南地区的重要通道。

成昆铁路南接南昆线,是成都至北海、至海边最近的铁路线。

正在修建的内江至昆明、遂宁至重庆、达州至万州铁路,将继续完善四川与邻省市的铁路交通状况。

全省公路以成都为中心,干、支线公路呈辐射状分布,同时,又辅以东西、南北线路的相互交织。

主要的公路干线有:

川藏公路、川青公路、川陇公路、川陕公路、川渝公路、川云东路、川云中路、川云西路及川滇路等。

成都汽车中心客运站是四川最大的公路客运枢纽站。

四川第一条高速公路——成渝高速公路是四川省与重庆直辖市之间的公路交通大动脉。

它全长340.2公里,于1995年全线开通。

此外,成都—都江堰、成都—绵阳、成都—乐山—峨眉山、成都—雅安以及内江—自贡—宜宾等高速公路也在四川的公路交通中发挥着日益巨大的作用。

四川的航空事业发展很快,成都双流国际机场已成为中国四大航空港之一。

全国民用航空机场已发展到6个(成都、泸州、宜宾、达川、西昌、南充)。

目前使用成都双流国际机场的航空公司有16家,航线140多条,可以直飞国内外众多城市。

四川是全国水运发达的省份之一,长江横贯全省,是水路运输的干线,并与岷江、金沙江等支线沟通,在境内形成了一个天然的水路运输网络。

四川水路主要有金沙江段、长江段、沱江和嘉陵江水系水域。

其中,金沙江新市镇以下,岷江乐山以下,嘉陵江阆中以下常年可通轮船,乐山、宜宾、泸州是水路干道上的重要城市。

四川是全国的农产品供应大省,是国家最大的粮、油、猪生产基地之一。

经济作物油菜籽、甘蔗、茶叶、柑桔、蚕丝产量居全国前列;中药材驰名中外;银耳、生漆、毛竹等产品享誉全国。

四川也是中国重要的工业基地之一。

其中冶金、采矿、化工、机械、宇航、电子工业等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

攀枝花钢铁公司、成都飞机公司、长虹集团、希望集团等为代表的一大批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闻名国内外。

四川的交通通讯发展迅猛。

水陆空交通日趋完善发达,微波、光纤、卫星、程控电话、无线寻呼、图文传真、INI联网等现代通信遍布全省各市、地、州、县及部分乡村,初步形成了现代交通、通信网络。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各种基础设施的完善,人们观念的转变,信息市场、科技市场、人才和劳务市场、资金和金融市场以及各种物资市场、服务市场、旅游休闲娱乐市场也相应建立。

特别是在党的十五大之后,四川加快了改革开放的步伐,全面实施《四川省国民经济跨世纪发展战略》。

在深化国企改革,“抓大放小”的方针指引下,股份制、股份合作制、企业收购与兼并正逐步推行。

全方位推进对外开放,进一步扩大招商引资,取得了显著成绩。

农业产业化经营步伐加快,商业、服务业也得到迅速发展,城市建设加快,人民的居住条件和环境卫生条件都得到了一定的改善,为实现“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创造了条件。

四川是一个综合科技力量较强的省份。

科研机构、大专院校、中等专科学校和技术学校、中等师范学校、职业高中、普通中小学等都发展到了一定的规模。

文化艺术独具特色,川剧、歌剧、杂技、曲艺享誉国内外。

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遍布全川。

广播电视、报纸、杂志等新闻产业兴旺发达。

医疗机构也基本能满足人民的健康需要。

环境保护卓有成效,并逐步走上了法制化的轨道。

  四川省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丰富多彩,是有名的旅游资源大省,旅游资源具有数量多、类型全、分布广、品位高的特点,历来就有“天下山水之观在蜀”之说,许多景观在中国乃至世界上都是独有或罕见的。

有人用这样的话形容四川境内的风景:

“峨眉天下秀,青城天下幽,剑门天下险,九寨天下奇。

”但秀、幽、险、奇其实只是四川风景的一个侧面,峨眉山、青城山、剑门、九寨沟也只是四川众多美景的一小部分

  四川作为旅游资源大省,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有3处:

九寨沟一黄龙列入世界自然遗产,青城山一都江堰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峨眉山一乐山列入世界文化和自然双遗产;列入联合国《人与生物圈保护网络》的自然保护区的有4处:

九寨沟自然保护区、汉川卧龙自然保护区、蜀南竹海自然保护区、黄龙自然保护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有5座:

成都市、峨眉山市、都江堰市、乐山市、祟州市;国家4A级旅游区有9处:

峨眉山、都江堰、青城山、乐山大佛、九寨沟、黄龙、三星堆、蜀南竹海、海螺沟;中国旅游胜地四十佳有5处:

九寨沟、蜀南竹海、峨眉山、乐山大佛、自贡恐龙博物馆;国家级地质公园有2处:

龙门山地质公园、自贡恐龙地质公园;国家级自然风景名胜区有9处:

九寨沟、黄龙寺、峨眉山—乐山、青城山—都江堰、蜀南竹海、贡嘎山、四姑娘山、西岭雪山、剑门蜀道;省级风景名胜区57处;国家森林公园有11处:

都江堰市龙池、大邑西岭、洪雅瓦屋山、攀枝花市二滩、泸定海螺沟、九寨沟县九寨沟、剑阁剑门关、样撞七曲山、盐亭高山、合江佛宝、邓州天台山;省级森林公园有46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有13处:

汉川卧龙、青川唐家河、九寨沟县九寨沟、宝兴蜂桶寨、马边大风顶、美姑大风顶、攀枝花市苏铁、甘孜州贡嘎山、成都龙溪虹口、若尔盖辖曼、四姑娘山、长江合江—雷波段、亚丁;省级自然保护区有45处;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有7座:

成都市、泸州市、自贡市、宜宾市、乐山市、都江堰市、阆中市;省级历史文化名城(镇)有46座;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62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有227处;省级各类博物馆、纪念馆、陈列馆有63座;社会科学类馆有43座;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有55处。

  四川是一个个性化的省份,它正敞开胸怀恭候五洲宾朋的光临。

巴山蜀水无限美,天府之国欢迎您。

省树:

珙桐、桢楠

  2004年4月23日“搜寻四川省树暨评选天府树王”活动在四川日报报业集团办公大楼召开专家评审会。

大会决定,开全国省树评定先河,将桢楠、珙桐两种珍稀树种同列为四川省省树。

省花:

木芙蓉

  别名:

芙蓉花、拒霜花、铁箍散

  木芙蓉产于我国南部,在长江流域及其以南都有栽培,在四川、湖南两省较为常见。

木芙蓉在成一带十分常见,因此成都又称“芙蓉城”、“蓉城”,而木芙蓉也是成都市的市花。

国内外多栽培观赏。

四川天气气候:

四川位于亚热带范围内,由于复杂的地形和不同季风环流的交替影响,气候复杂多样。

东部盆地属亚热带湿润气候。

西部高原在地形作用下,以垂直气候带为主,从南部山地到北部高原,由亚热带演变到亚寒带,垂直方向上有亚热带到永冻带的各种气候类型。

复杂多样的气候类型,有利于全面发展四川经济特别是农业生产。

日照:

东部盆地全年日照900—1600小时,是全国日照最少的地区。

在地域上由西向东递增:

盆西900—1200小时,盆中1200—1400小时,盆东1400-1600小时。

在时间上,春夏多于秋冬,盛夏最多。

全年太阳总辐射量3100—4200兆焦尔/平方米,其时空分布与日照类似。

西部高原全年日照数为2000-2500小时,地区差异不大,仅龙门山区相对少,为1600—2000小时。

全年太阳总辐射量多为5000—6800兆焦尔/平方米,属全国光能丰富区之列。

西南山地全年日照时数1200—2700小时,较东部盆地多一倍。

空间上,由东北向西南部递增;时间上,干季多于雨季。

全年太阳总辐射量4000—6200兆焦尔/平方米,除小凉山东侧外,光能资源大于东部盆地。

气温:

东部盆地年平均气温14—19℃,比同纬度地区高1℃。

一月平均气温3—8℃,盆周略高;四月平均气温15℃—19℃;七月平均气温25℃—29℃,是全年最热月份:

十月平均气温15℃-19℃,接近该区年平均气温。

四季分明:

春季候温10°-21.9°,长约3个月;夏季候温≥22°,长3个多月;秋季候温10℃—21.9℃,长2.5个月;冬季候温<10℃,长3.5个月。

全年日平均气温≥10℃的积温4200℃—6100℃,无霜期280-300天。

川西高原主体部分年平均气温<8°C;一月平均气温-5°C左右;四月平均气温5℃—10℃;七月平均气温10℃—15℃;十月平均气温5℃左右。

全年无夏,冬季漫长,可分3期:

寒期候温≤0℃,冷期候温1.1℃—9.9℃,温凉期候温≥10℃。

全年日平均气温≥10℃积温在2000℃以下。

川西南山地年平均气温:

谷地15℃—20℃,山地5℃—15℃。

一月平均气温5℃,德昌以南谷地10℃—12℃,为全省冬季最暖地区;四月平均气温10℃—24℃;七月平均气温15℃—26℃;十月平均气温10℃—20℃。

四季不分明,一般只分两季。

全年日平均气温≥10℃,积温德昌以南河谷>4500℃,以北锐减至2000℃。

降水量:

东部盆地大部年降水量900—1200毫米。

但在地域上,盆周多于盆底,盆西缘山地是全省降雨最多之地,为1300—1800毫米;次为盆东北和东南缘山地,为1200—1400毫米;盆中丘陵区降雨最少,为800—1000毫米。

在季节上,冬季(12月—2月)降水最少,占全年总雨量的3—5%,夏季(5月—10月)降水最多,占全年总雨量的80%,冬干夏雨,雨热同期。

川西高原降雨少,年降水量大部为600—700毫米,金沙江河谷<400毫米。

干雨季分明,6月—9月为雨季,降雨占全年总雨量的70—90%;11月—4月为干季,各月降水量小于10毫米。

川西南山地降水地区差异大,干湿季节分明。

大部年降水800—1200毫米。

木里以北与川西北高原接壤,年降水小于800毫米;安宁河东侧与东部盆地相当,年降水1000毫米左右。

雨季(6月—9月)降水占全年总降水量的85—90%。

地理环境

四川省位于中国西南,地当长江上游,介于东经92°21′~108°12′和北纬26°03′~34°19′之间,东西长1075余公里,南北宽900多公里。

东连重庆市,南邻滇、黔,西接西藏,北界青、甘、陕三省。

面积48.5万平方公里,次于新疆、西藏、内蒙和青海,居全国第五位。

四川地貌东西差异大,地形复杂多样。

位于我国大陆地势三大阶梯中的第一级和第二级,即处于第一级青藏高原和第二级长江中下游平源的过渡带,高差悬殊,西高东低的特点特别明显。

西部为高原、山地、海拔多在4000米以上;东部为盆地、丘陵,海拔多在1000~3000米之间。

全省大致可分为四川盆地和川西高原两大部分。

东部四川盆地是我国四大盆地之一,面积16.5万平方公里。

盆地四周为邛崃山、岷山、大巴山等山地和贵州山地环绕,重峦叠嶂。

盆地中部海拔400~800米,地势微向南倾斜,岷江、沱江、嘉陵江从北部山地向南流入长江。

气候温暖湿润,冬暖夏热,大部分地区年降水量900~1200毫米,多亚热带植物。

西部为川西高原,海拔3000~5000米,山高谷深,高山峡谷间大江如带。

山河呈南北走向,有沙鲁里山、大雪山、峨眉山等和金沙江、雅砻江、大渡河等。

气候高寒,植物呈垂直分布,以针叶林和草地为主。

自然资源

水资源

四川降雨量大,全省多年平均降水量约为4889.75亿立方米。

水资源以河川径流最为丰富,境内共有大小河流近1400条,被誉为“千河之省”。

四川省水资源总量共计约为3489.7亿立方米。

其中,多年平均天然河川径流量为2547.5亿立方米,占水资源总量的73%;上游入境水942.2亿立方米,占水资源总量的27%。

另外还有地下水资源量546.9亿立方米,年可开采量为115亿立方米;境内遍布湖泊冰川,有湖泊1000多个、冰川约200余条及一定面积的沼泽,多分布于川西北和川西南,湖泊总蓄水量约15亿立方米,加上沼泽蓄水量,共计约35亿立方米。

能源资源

 四川省能源资源丰富,以水能、煤炭和天然气为主,它们在四川一次能源生产总量中占99.96%的比重。

其中水能资源最为丰富,理论蕴藏量达1.43亿千瓦,占全国的21.2%,仅次于西藏;技术可开发量1.03亿千瓦,占全国的27.2%,经济可开发量7611.2万千瓦,占全国的31.9%,均居全国首位。

水能资源集中分布于川西南山地的大渡河、金沙江、雅砻江三大水系,约占全省水能资源蕴藏量的2/3,也是全国最大的水电“富矿区”。

全省已经和正在开发的水能资源约1034万千瓦,其开发利用规模居全国前列。

在全省四种常规能源(水能、煤、天然气、石油)的总储量中,水能资源超过了80%,是四川未来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

  煤炭资源保有储量97.33亿吨,探明储量约占全国总储量的0.9%。

天然气资源远景资源量为7.19万亿立方米,累计探明地质储量为7590.56亿立方米。

四川省属贫油省份,四川盆地累计探明新增地质储量6796万吨。

生物能源比较丰富,每年有可开发利用的人畜粪便量3148.53万吨,薪柴1189.03万吨,秸秆4212.24万吨,沼气约10亿立方米。

泥炭资源初步查明储量约20亿吨。

此外,太阳能、风能、地热资源也较为丰富,有望很好地开发利用。

矿产资源

 四川省矿产资源丰富且种类比较齐全,能源、黑色、有色、稀有、贵金属、化工、建材等矿产均有分布。

已发现各种金属、非金属矿产132种,占全国总数的70%;已探明一定储量的有94种,占全国总数的60%,分布在全省大部分地区。

有32种矿产保有储量居全国前5位,其中钛矿、钒矿、硫铁矿等7种矿产居全国第一位。

钒、钛具有世界意义,钛储量占世界总储量的82%,钒储量占世界总储量的1/3;天然气、锂矿、芒硝等11种矿产居全国第二位;铂族金属、铁矿等5种居全国第三位;炼镁用白云岩、轻稀土矿等8种矿产居全国第四位;磷矿居全国第五位。

四川矿产资源有以下特点:

一是资源总量丰富,但人均占有量低于全国水平;资源种类齐全,但多数矿种储量不足,除钒钛磁铁矿、岩盐、芒硝、铅锌、硫、铁矿、石棉、云母、金、磷、水泥灰岩等储量可满足开发需要外,多数矿产资源都存在资源数量不足、质量差、探明矿山不足的问题。

二是分布相对集中,有利于形成综合性矿物原料基地。

如川西南以黑色、有色金属和稀土资源为优势,是我国的冶金基地之一;川南地区以煤、硫、磷、岩盐、天然气为主的非金属矿产种类多、蕴藏量大,是我国化工工业基地之一;川西北地区稀贵金属(锂、铍、金、银)和能源矿产(铀、泥炭)资源丰富,是潜在的尖端技术产品的原料供应地。

三是共、伴生矿产多,具有重要的综合利用价值。

如攀西地区的钒钛磁铁矿是我国著明的三大综合利用共生矿之一。

四是已探明储量的矿产中贫矿多、富矿少。

除铅、锌、镉、银、岩盐、钙芒硝等品位稍高外,其他矿产多为中、贫矿。

气候概况

2005年,四川省气候总体正常。

特点是:

全省年平均气温比常年值偏高0.4℃,属正常年份,其中德阳、西昌两市最为突出,偏高1.2℃。

各月平均气温中,6、9月异常偏高,4、7月偏高,8月显著偏低,其余月份正常。

全省年平均降水量1029.3毫米,较常年偏多7%,属正常年份。

各月降水量中,1、3月显著偏多,偏多幅度均位居1961年以来第三位,2、4月偏多;9月偏少,位居61年以来同期第三低位;其余月份正常。

年内,在各种气象灾害中,暴雨、洪涝、地质灾害、盛夏阴雨寡照、森林火灾相对较为明显,干旱和秋绵雨轻。

2005年,四川省年平均气温16.4℃。

其中盆地区14.4~18.5℃,川西南山地11.6~21.3℃,川西北高原1.1~13.5℃。

与常年同期比较全省偏高0.4℃,属正常年份,年平均气温连续9年高于常年值;德阳、西昌两市偏高1.2℃,为异常偏高;资阳、广安、眉山3市偏高0.7~0.8℃,属显著偏高;成都市偏高0.5℃;省内其它地方正常。

全省平均降水量1029.3毫米,较常年同期偏多7%。

盆地区和川西南山地两地大部在1000毫米以上,其中达州市大部、巴中市东部及洪雅、峨眉山、天全均在1500毫米以上,天全县年降水量最大,为1763毫米。

川西北高原大部在900毫米以下,其中得荣、巴塘、汶川、茂县、乡城最少,分别为378、494、521、528、542毫米。

与常年相比,省内大部偏多2成以内,盆地东北部和川西高原少数县市偏多约3成,盆地西北部和川西南山地中部偏少1~3成。

各月降水量中,1、3月显著偏多,2、4月偏多;9月偏少,其余月份正常。

1月,四川省降水显著偏多,平均降水量17.3毫米,较常年同期偏多6成,偏多幅度位居1961年以来第三位。

与常年同期比较,除盆南及盆东北部分地方偏少外,盆地大部偏多,其中盆西北、盆西部分地方偏多近1倍;川西高原大部偏少,川西南山地北多南少。

3月,四川省降水显著偏多,月平均降水量41.9毫米,较常年同期偏多6成,偏多幅度位居1961年以来第三位。

与常年同期比较,只有盆东北和盆北的部分地方偏少3~4成,省内其余地区大部偏多明显。

9月,四川省降水偏少,月平均降水98.9毫米,较常年同期偏少3成,位居61年以来同期第三低位。

与常年同期比较,全省大部偏少,其中盆地偏少3~7成。

历史沿革

四川省简称川或蜀。

在商周时期,四川地区建立了两个国家:

一个是在今川西地区,由古蜀族为中心建立的蜀国;另一个是在今川东地区(包括今重庆市),由古巴族为中心建立的巴国。

所以,四川地区古称“巴蜀”。

公元前316年,秦灭巴蜀,置巴蜀二郡,汉属益州,唐属剑南道及山南东、西等道,宋置川陕路,后分置益、梓、利、夔四路,总称四川路,至此始有四川之名。

元设四川行中书省,简称“四川行省”,明置四川布政使司,辖区内还包括今贵州省遵义和云南东北部及贵州西北部。

清为四川省,并对川、滇、黔3省省界进行较大调整,基本确定了现在四川的南部省界。

民国时期,今四川西部分治为西康省,1955年西康省划归四川。

1997年将四川分为今重庆直市和四川省,川渝分治。

目前,四川省辖18个市,3个民族自治州。

自古以来四川就享有“天府之国”的美誉。

优越的地理条件和经济条件,使四川成为中国经济开发最早的地区之一。

据考古证明,旧石器时期今四川境内就有人类活动,在距今4000~5000年时期,成都平原地区是长江上游区域文化的起源中心。

其中广汉三星堆和成都金沙遗址,是古蜀国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农业文明和城市文明的很早兴起,使历史上四川的农业、冶金、丝织、建筑等都得到一定发展。

民族宗教

四川省位于中国西南部,是一个多民族的大省,有55个少数民族。

据2000年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统计,四川少数民族人口415万人。

其中世居的14个少数民族按在省内人口的多少依次为彝族、藏族、羌族、苗族、回族、蒙古族、土家族、傈僳族、满族、纳西族、布依族、白族、壮族、傣族。

 少数民族主要聚居在凉山彝族自治州、甘孜藏族自治州、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及木里藏族自治县、马边彝族自治县、峨边彝族自治县、北川羌族自治县。

四川民族地区幅员辽阔,面积30.21万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的60.14%。

凉山彝族自治州有彝族人口181万人,是全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藏族人口122万人,是全国第二大藏区;羌族人口30万人,是全国惟一的羌族聚居区。

此外,省内有18个市为少数民族散杂居地区。

2005年底,散杂居少数民族人口达80万人,其中有6个享受民族地区待遇的县(区)和95个民族乡。

四川民族地区资源富集,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增长点。

有耕地面积730万亩,荒地面积4145万亩,草原面积24548万亩(占全省草原面积的78.3%);森林面积836.5万公顷,森林蓄积量10亿立方米;水能资源蕴藏量10431万千瓦,可开发量达6762万千瓦(占全省可开发量的88.84%);有色金属和贵重金属品种多,储量大,已探明的矿种有49种,中型以上矿床200余处,稀土、钒钛、磷矿、锂矿、铝土矿及金、银、铁、铅、铜等储量居于全国前列;奇特的自然风光,浓郁的民族风情及悠久的藏族康巴文化,羌族释比文化、彝族毕摩文化、泸沽湖的摩梭母系文化等,构成了独特的旅游资源;有国家级名胜风景区4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6个,列入联合国世界自然遗产名录的有2个,国家森林公园3个,省级自然保护区15个。

四川民族地区的区位特殊,地位十分重要,对全国、全省可持续发展与长治久安有重大影响。

它地处长江、黄河和各大支流地带,既是长江、黄河和各大支流的重要水源涵养地,也是全国、全省生态保护和建设的重点地区。

其中:

长江流域面积28.57万平方公里(占长江流域面积的30%),黄河流域面积1.63万平方公里。

民族地区的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不仅对实现民族地区的可持续发展意义深远,而且对全省的可持续发展及确保长江流域生态平衡和三峡库区的安全都十分重要。

四川民族地区东通成都平原,北连甘肃、青海,西接西藏,南邻云南,地处青藏高原东南隅,云贵高原西北缘和四川盆地的过渡地带,是内地通往边疆地区的重要通道。

四川藏区的一部分史称“康区”,历史上有“治藏必先安康”之说。

党中央十分重视四川藏区的稳定,江泽民曾指出“稳藏必先安康”。

努力实现四川民族地区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对实现全省的经济社会发展及社会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四川现有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基督教五种宗教,在彝、土家、羌、傈僳、纳西等民族中还保存着一些原始宗教信仰。

汉族地区佛教、道教分布较广,川西高原上的甘孜、阿坝和凉山州木里县是藏族聚居地,几乎全民信仰藏传佛教,信仰伊斯兰教的回族群众主要分布在川西北和川西南的阿坝、凉山等地区。

天主教、基督教的信众则多分布在长江沿线的大中城市及农村。

四川省天主教现有五个教区:

宜宾教区、南充教区、成都教区、乐山教区和西昌教区。

截至2005年底,全省有信教群众800余万人,宗教活动场所2165个,宗教教职人员55833人,其中有全国政协委员3人、省人大常委1人、省人大代表9人、省政协常委8人、省政协委员24人。

有经国务院批准开办的四川尼众佛学院、四川藏语佛学院、四川天主教神哲学院、四川神学院四所宗教院校和由省佛教协会开办的四川佛学院。

现有爱国宗教团体191个,其中全省性宗教团体7个:

四川省佛教协会、四川省道教协会、四川省伊斯兰教协会、四川省天主教爱国会、四川省天主教教务委员会、四川省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四川省基督教协会。

经济发展

2006年,四川省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加强宏观调控,紧紧抓住西部大开发机遇,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工业强省战略,全省经济呈现“高增长、高效益、低通胀”的运行态势,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实现了“十一五”良好开局。

完成生产总值8637.8亿元,增长13.3%。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增长3%,第二产业增加值增长20%,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长11.6%。

三次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4.5%、62.2%和33.3%。

2006年,全省农业生产虽然受百年一遇的干旱影响,但仍然保持稳定增长。

一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

落实“一保四补”政策,编制规划,开展新农村建设试点。

二是种植业结构继续调整。

全年粮食作物播种面积688.8万公顷,增加38.6万公顷;油料作物107万公顷,减少2.4万公顷。

粮食总产量3247.7万吨,减产161.5万吨;肉类总产量1025万吨,增加69.1万吨,其中猪肉产量702万吨,增加44.9万吨。

三是农业产业化经营得到提升。

规模以上龙头企业达到1819户,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达到13386个,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带动的农户占农户总数的51.5%。

四是劳务开发效益有所提高。

转移输出农村劳动力1874.1万人,实现劳务收入913.5亿元,增长26.5%。

五是农业生产条件不断改善。

全年新增农田有效灌溉面积1.7万公顷,年末有效灌溉面积249.8万公顷,综合治理水土流失面积543.7万公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