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地理学.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125257 上传时间:2023-05-23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213.9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自然地理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自然地理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自然地理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自然地理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自然地理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自然地理学.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6页
自然地理学.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6页
自然地理学.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6页
自然地理学.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6页
自然地理学.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6页
自然地理学.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6页
自然地理学.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6页
自然地理学.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6页
自然地理学.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6页
自然地理学.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6页
自然地理学.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6页
自然地理学.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6页
自然地理学.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6页
自然地理学.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6页
自然地理学.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6页
亲,该文档总共2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自然地理学.docx

《自然地理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自然地理学.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自然地理学.docx

自然地理学

绪论

1、地理环境的分类;自然地理环境的概念和分类;自然地理学研究的对象、自然地理学的学科体系划分。

2、自然地理环境的范围和边界;

3、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包括哪些;物质组成、能量组成和要素组成具体又包括什么。

4、自然地理环境的结构概念、特点、分类;自然地理环境的空间结构的概念和分类;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结构和地域结构的概念,各自是什么的反映;自然地理环境的时间结构的概念。

5、自然地理环境的基本特征

6、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内容或任务。

第一章行星地球

1、太阳活动的概念和对地球的影响;

2、研究月球的意义;

3、地球形状和大小的地理意义;

4、地球自传的地理意义;

5、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第二章地壳

1、地壳的组成从微观到宏观概括哪些:

元素、矿物、岩石;地壳元素丰度前两位的是:

O、SI;主要造岩矿物前两位的是:

石英和长石;按成因把岩石分为三类是:

火成岩、变质岩、沉积岩;

2、矿产资源的概念、特点和合理利用;

3、地壳运动的概念和按照向量的分类;

4、地质构造的概念和分类;世界主要地震和火山带的分布是?

如何应对地质灾害?

5、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观点?

6、地质年代的单位有?

第三章大气

1、大气的组成,大气按温度随高度变化的结构划分;

2、试结合当前的大气污染问题分析大气污染形成的原因和治理的对策;

3、主要气象要素包括?

4、大气凝结物的类型;降水的类型;

5、气候的概念、天气的概念、气团按温度的分类、锋的类型;

6、试述气候形成和变化的影响因素:

辐射和热力因素、环流因素、下垫面因素、人类活动的影响;

7、城市小气候的特点和形成原因。

第四章水

1、水循环的概念、过程和模式分类;水循环的意义;

2、海洋资源的概念、类型和合理利用;

3、河流水情要素包括?

河流的利用和改造;

4、湖泊的演化及其原因;沼泽的利用;

5、地下水利用中的问题及其成因?

6、水资源的概念、特点和合理利用。

第五章地貌

1、影响地貌形成的要素;地貌的分类;

2、内力地貌的类型;

3、外力地貌的类型;

4、地貌灾害的概念、成因、类型和防治。

第六章土壤

1、土壤概念、土壤肥力概念;土壤组成;

2、土壤发育的影响因素有?

3、土壤资源的概念、特点、利用中的问题和保护。

第七章生物

1、影响生物的主要生态因子有?

2、生态系统的概念、组成、结构、功能;

3、生态平衡的概念和机制;

4、城市生态系统的概念和特点;

5、生物多样性的概念和保护的意义、对策。

第八章自然地理规律

1、整体性规律的概念和启示;

2、时间演化规律的概念和启示;

3、地域分异规律的概念和启示;

4、应用:

土地利用和自然综合区划。

第九章人地关系

1、科学的人地关系是

1)理论上:

自然地理环境影响人类:

;人类影响自然地理环境:

;人地之间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一方面,它们按各自的规律发展,另一方面,它们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所以是协调发展的关系。

因此,人类社会的发展必须与自然资源的供应,自然地理环境的演变相协调。

2)实践上:

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是人地协调发展的准则,其具体的含义和途径:

2、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涵义、意义、途径。

 

绪论

1.地理环境的分类:

自然环境、经济环境、社会文化环境

自然地理环境的概念:

由地球表层中无机和有机的、静态和动态的自然界各种物质和能量所组成,具有地理结构特征并受自然规律控制的环境整体

自然地理环境的分类:

天然环境和人为环境。

自然地理学研究的对象:

研究地球表层的自然地理环境

自然地理学的学科体系划分:

综合自然地理学、部门自然地理学、区域自然地理学

2.自然地理环境的范围和边界:

范围:

由海陆表面附近的大气圈(下部)、水圈、岩石圈(上部)和生物圈相互交织组合形成。

自然地理环境的边界:

是一种具有一定过渡区间的渐变界限。

1953年,А.Г.伊萨钦科他认为地理壳的上限在对流层顶,下限在沉积岩石圈的底界(约在地面以下5—6公里)。

3.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包括哪些:

物质组成、能量组成和要素组成。

物质组成(对流圈、水圈、沉积岩石圈、生物圈)

能量组成(太阳辐射、地球内能以及潮汐能等等)

要素组成(地质、地貌、气候、水文、土壤和生物)具体又包括什么。

4.自然地理环境的结构概念(是指自然地理环境各组成要素之间以及各组成部分之间的组合格局)、特点(分层性、交织性、集中性、综合性、差异性)、分类(空间结构和时间结构);

自然地理环境的空间结构的概念(是指在时间上稳定的自然地理要素及自然综合体的分布格局(结合方式))和分类(组成结构和地域结构);

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结构(是指自然地理环境各组成要素相互联系所构成的格局。

组成结构实质是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基本反映)和地域结构(是指自然地理环境各不同自然综合体之间相互联系所构成的格局。

这种分布格局实质上是自然地理环境地或差异的基本反映。

)的概念,各自是什么的反映;

自然地理环境的时间结构的概念(是指维持着空间结构的自然综合体随时间的周期性变化模式)。

5.自然地理环境的基本特征

(l)地球的外能和内能作用显著。

(2)气体、固体和液体三相物质并存。

(3)有机界和无机界相互转化。

(4)人类聚居的场所。

6.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内容或任务。

(1)研究各自然地理要素的特征、形成机制和发展规律。

(2)研究各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彼此之间物质循环和能量转化的动态过程,从整体上阐明它的变化发展规律。

(3)研究自然地理环境的空间分异规律,进行自然地理分区和土地类型划分,阐明各级自然区和各种土地类型的特征和开发、利用方向。

(4)参与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评价。

(5)研究人为环境的变化特点、发展动向和存在问题。

第一章行星地球

1.太阳活动的概念(太阳大气层局部的、在有限时间间隔内的各种物理过程的总称。

有太阳黑子、光斑、谱斑、耀斑、日珥、太阳射电等)

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1成地球磁层;保护地球生物,形成“范•艾伦辐射带”

2对电离层影响:

干扰电离层

3地磁影响:

产生磁暴、极光等

4其他方面影响:

降水、气温等的影响;

2.研究月球的意义

理想的对天观测和对地监测站;

人类资源补给的新生长点;

天然实验室与特殊材料生产基地。

3.地球形状和大小的地理意义

地球形状的地理意义

(1)当平行光线射到地球表面时,不同纬度地区的正午太阳高度角将各不相同。

从而造成地球上热量的带状分布和所有与热量状况有关的自然现象也具有纬向地带性分布特征。

(2)由于地球是一个不透明的圆球体,当它受到来自一个光源的照射时,就必然分为昼半球和夜半球两部分,从而产生昼夜现象。

地球大小的重要意义

(1)地球的巨大质量,使它能够吸着周围的气体,保持一个具有一定质量和厚度大气圈。

(2)没有现在这样的大气圈,就没有海洋和河湖,没有风,没有生物。

4.地球自传的地理意义

(1)地球自转决定昼夜更替,并使地表各种过程具有昼夜节奏。

(2)产生自转偏向力(3)地方时不同

(4)月球和太阳的引力使地球体发生弹性变形,在洋面上则表现为潮汐。

(5)地球的整体自转运动同它的局部运动。

5.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1)太阳直射点的移动

(2)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

(3)昼夜长短变化与极昼极夜现象以及天文五带

(4)产生四季更替和二十四节气

第二章地壳

1、地壳的组成从微观到宏观概括哪些:

元素、矿物、岩石;

地壳元素丰度前两位的是:

O、SI;

主要造岩矿物前两位的是:

石英和长石;

按成因把岩石分为三类是:

火成岩、变质岩、沉积岩;

2、矿产资源的概念:

是指赋存在地壳中的,具有开采经济价值或潜在经济价值的有用岩石、矿物和元素的聚集体。

特点⑴数量的有限性;⑵分布的不均衡性;⑶赋存状态的复杂性。

和合理利用⑴建立合理的经济模式:

经济、环境和社会协调发展的模式

⑵提高矿产资源的利用率;

⑶积极寻找新的矿源;

⑷开发替代资源。

3、地壳运动的概念:

是指地球内部动力作用所引起的地壳结构改变和地壳内部物质变位的机械运动。

又称构造运动。

和按照向量的分类:

水平运动,垂直运动,旋扭运动

4、地质构造的概念:

地壳运动所造成的岩层产状和构造形态的改变称为地质构造

和分类

(1)水平构造

(2)倾斜构造(3)褶皱构造(4)断裂构造

5、世界主要地震(环太平洋地震活动带或称环太平洋震环、地中海-喜马拉雅带、大洋中脊带、东非裂谷带)和火山带(环太平洋火山带、地中海火山带、大西洋海底隆起带、东非火山带)的分布是?

如何应对地质灾害

地质灾害防治途径主要有以下2条:

一是防止致灾地质作用的发生,包括作用发生前的预防和发生中的制止;

二是避免受灾对象与之遭遇,即移动受灾对象位置、改变致灾作用方向和隔绝两者遭遇通道。

防治的措施

行政措施主要是采取行政法令和技术法规等手段,规范人民群众的生活、生产活动,避免诱发致灾地质作用的发生,监测预报致灾作用的变化动态,使拟建工程设施或流动性人、物避开地质灾害危险区(主动避让)或将处于灾害危险区中的已有居民设施迁出危险区(被动撤离)等。

工程措施则是采取建(构)筑物或岩土体改造工程、疏排水工程及生物植被工程等,以加固、稳定变形地质体,调整、控制致灾地质作用,从而制止致灾地质作用的发生、发展及其与受灾对象的遭遇。

发生地质灾害后,该如何应急自救?

应及时采取五项必要的避灾措施:

首先,不要立即进入灾害区搜寻财物,以免再次发生滑坡、崩塌。

第二,立即派人将灾情报告政府,以便尽快开展救援。

第三,迅速组织村民查看是否还有滑坡、崩塌发生的危险。

并应迅速划定危险区,禁止人员进入。

第四,查看天气,收听广播,收看电视,关注是否还有暴雨。

第五,有组织地搜寻附近受伤和被困的人员。

6、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观点?

(1)地球岩石圈不是整体一块,而是被一些构造活动带如大洋中脊、裂谷、海沟、转换断层等分割成相互独立的构造单元,称之为板块;

(2)板块内部是比较稳定的区域,板块接合处则是相对活动的地带;

(3)刚性的板块在软流层上作大规模的水平运动,驱动板块运动的机制主要是由于地幔物质的对流,其中地幔上升流导致板块分离,下降引起板块汇聚;

(4)板块可以增生也可以消减。

7、地质年代的单位有隐身宇宙和显生宇宙,宙下面又一次分为代、纪、世、期

相应的地层单位宇、界、系、统、阶

第三章大气

1、大气的组成(地球大气由多种物质混合组成,包括干洁空气、水汽、悬浮尘粒和杂质等)大气按温度随高度变化的结构划分;

根据大气在垂直方向上的温度、成分、密度、电离等物理性质和运动状况,将之分为5层。

1、对流层:

平均11km。

气温随高度的升高而降低

2、平流层:

从对流层顶到55km。

气温随高度的升高不变或微升。

3、中间层:

从平流层顶到85km。

温度随高度升高迅速降低

4、暖层:

从中间层顶到800km。

温度随高度上升迅速升高

5、散逸层(外层):

800—约3000km。

气温很高,而且随高度升高

2、试结合当前的大气污染问题分析大气污染形成的原因和治理的对策;

大气污染:

当大气中污染物质的浓度达到有害程度,以至破坏生态系统和人类正常生存和发展的条件,对人或物造成危害的现象叫做大气污染

所谓大气污染就是指正常的大气中主要含对植物生长有好处的氮气(占78%)和人体、动物需要的氧气(占21%),还含有少量的二氧化碳〈0.03%〉和其他气体。

当本不属于大气成分的气体或物质,如硫化物、氮氧化物、粉尘、有机物等进入大气之后,大气污染就发生了。

大气污染主要由人的活动造成,大气污染源主要有:

工厂排放、汽车尾气、农垦烧荒、森林失火、炊烟(包括路边烧烤)、尘土(包括建筑工地)等。

大气污染的问题:

全球性大气污染问题主要表现在温室效应、酸雨和臭氧层遭到破坏

大气污染的危害:

大气污染对人体的影响,首先是感觉上不舒服,随后生理上出现可逆性反应,再进一步就出现急性危害症状。

大气污染对人的危害大致可分为急性中毒、慢性中毒、致癌等三种。

大气污染物对工业的危害主要有两种:

一是大气中的酸性污染物和二氧化硫、二氧化氮等,对工业材料、设备和建筑设施的腐蚀;二是飘尘增多给精密仪器、设备的生产、安装调试和使用带来的不利影响。

大气污染除对天气产生不良影响外,对全球气候的影响也逐渐引起人们关注。

河流干涸,森林减少,动物灭绝,臭氧层破坏,温室效应等等

污染形成的原因:

造成大气污染的原因,既有自然因素如火山喷发、森林火灾、风沙浮尘、流星燃耗等,又有人为因素如工业废气、各类燃烧、汽车尾气和核爆炸等。

随着人类社会迅速发展,科学技术和生产活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规模迅猛发展,增强了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给人类社会带来空前的繁荣和进步。

然而,在长期掠夺自然资源、大量消耗能源的同时,人类也将大量的废气、烟尘物质排入大气,影响了大气环境的质量,特别是在人口稠密的城市和工业区域情况十分严重。

人类活动愈来愈成为大气污染的主要因素。

研究也表明,城市空气质量好坏与季节及气象条件的关系十分密切。

如:

大气逆温现象直接影响大气污染物的扩散;大气湍流混合和垂直对流加强,有助于污染物质的扩散;空气质量也与风力大小也有关(沙尘暴天气例外);自然降雨、降雪对空气污染物能起着清除和冲刷作用。

治理的对策:

1.合理安排工业布局和城镇功能分区。

2.加强绿化。

3.加强对居住区内局部污染源的管理。

4.控制燃煤污染。

①采用原煤脱硫技术;优先使用低硫燃料。

②改进燃煤技术,减少燃煤过程中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的排放量。

③开发新能源,如太阳能,风能,核能,可燃冰等。

5.加强工艺措施。

①加强工艺过程。

②加强生产管理。

③综合利用变废为宝。

6.区域集中供暖供热设立大的电热厂和供热站,实行区域集中供暖供热,尤其是将热电厂、供热站设在郊外,对于矮烟囱密集、冬天供暖的北方城市来说,是消除烟尘的十分有效的措施。

7.交通运输工具废气的治理。

8.烟囱除尘。

首先要监测和检测大气污染状况;其次要对现况和趋势进行评估;然后拿出对策,更重要的是付诸于行动。

例如有以下一些措施:

1、减少污染物排放量。

如能源结构改革,燃料预处理,燃烧技术改进,使用除尘消烟、回收处理技术等等。

2、控制排放和充分利用大气自净能力。

根据不同气象条件,不同地区和时段进行排放量的有效控制等。

3、厂址选择、烟囱设计、城区与工业区规划等要合理,以免形成局地严重污染事件发生。

4、绿化造林种草,使有更多植物吸收污染物,减缓大气污染程度。

5、从个人、小家庭做起。

3、主要气象要素包括------气温;气压;湿度;风;云;降水;水平能见度

4、大气凝结物的类型(露、霜、雾凇和雨凇、云和雾);

降水的类型(成因分类)1、对流雨2、地形雨3、锋面雨(气旋雨)4、台风雨

5、气候的概念-----指某一地区多年间大气的一般状态及其变化特征;指某地区多年间常见的和特有的大气过程和现象的综合。

天气的概念-----某地区短时间内大气过程和现象的综合。

即短时间内风、云、降水、温度和气压等气象要素连续变化的综合现象。

其特点是多变。

气团按温度的分类------凡是气团温度高于流经下垫面温度的,称为暖气团;相反,气团温度低于流经下垫面温度的,称为冷气团。

锋的类型

根据锋面两侧冷暖气团移动方向和结构可分为:

1冷锋:

冷气团主动向暖气团方向移动的锋;

2暖锋:

暖气团主动向冷气团方向移动的锋;

3准静止锋:

很少移动或移动速度很慢的锋;

4锢囚锋:

两条移动的锋相遇合并所形成的锋。

根据形成锋的气团源地可分为:

冰洋锋:

冰洋气团——极地气团;

极锋:

极地气团——热带气团;

赤道锋:

热带气团——赤道气团;);

6、试述气候形成和变化的影响因素:

辐射和热力因素(①太阳活动;②地球轨道要素变化;)、环流因素()、下垫面因素(①地极移动;②造山运动;③火山活动;)、人类活动的影响();

7、城市小气候的特点(城市热岛效应:

比郊区热,形成热岛环流(城市风系);

城市干岛效应和湿岛效应:

白天干、夜晚湿,交替出现;

城市浑浊岛效应:

污染物多,凝结核多,雾多,低云多,日照较短。

范围小、差别大、变化快、日变化剧烈、小气候规律较稳定

和形成原因城市面积虽小,但人口密集,工业集中,是人们生活的重要舞台。

由于这种高度集中,造成空气污染,大量人为热量的释放和特殊的下垫面条件,使城市和农村的气候产生了明显的差异,形成了独具特点的城市小气候。

第四章水

1、水循环的概念水循环是指贮水库水体之间的水分不断地蒸发、输送、凝结、降落的往复运动过程。

过程------蒸发、降水、径流3个阶段和水分蒸发、水汽输送、凝结降水、水分下渗、径流5个环节

和模式分类-----海洋水分的内循环、海陆间的循环、陆地水分的内循环;

水循环的意义⑴首先使各水体的水分得到交换和更新。

⑵水分循环对于全球性水分和热量的再分配起着重大的作用

⑶水分循环具有物质“传输带”的作用

⑷在水分循环过程中伴随产生了各种常态地貌和河流、地下水、湖泊等。

⑸水分循环起着有机界和无机界联系的纽带作用。

2、海洋资源的概念---指来源、形成和存在方式均直接与海水或海洋有关的资源。

类型-------------------⑴海水化学资源⑵海底矿产资源⑶海洋动力资源⑷海洋生物资源⑸海洋空间资源)

和合理利用⑴合理开发利用海洋资源,限制污染物排放的数量;

⑵制定并实施可持续发展的国家海洋战略,通过海洋知识的普及教育和专业教育,增强公众的海洋意识,促进海洋事业的公众参与;

⑶要进一步加强我国海洋资源调查、勘查,开展海洋功能区划,以区划实施开发和保护;

⑷要以《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为基础,积极推进海洋资源立法,建立海洋法规体系;

3、河流水情要素包括-----水位、流速、流量、河流泥沙、河水化学、水温与冰情

河流的利用和改造

(1)利用:

河水是重要的淡水资源和水能资源,也可发展航运、进行水产养殖和灌溉等;对水循环和水量平衡有重要意义;

(2)改造:

兴建水库、跨流域调水、修建防洪滞洪工程、流域水土保持和综合治理等。

4、湖泊的演化:

湖泊有湖泊的“生命”(演化)过程,通常表现为湖泊生成于洼地聚水,而消失于由物质堆积充填或水量减少而引起的水深变浅。

及其原因自然因素(气候变化、盐分平衡发生改变)和人为因素(工业废水和农田灌溉用水的排入)

沼泽的利用①利用沼泽地开垦成农田;

②综合利用沼泽地中的泥炭:

作化工原料、制药原料、建筑材料等;

③利用沼泽植物。

5、地下水利用中的问题及其

成因

地下水开采量的环境问题,局部地下水的过量开采而带来了一系列新的环境问题:

1部地下水资源面临枯竭的危险。

2过量开采地下水带来地面沉降。

3地下水水质的恶化

过度使用:

一些地区(如中国的华北平原等地,台湾的云嘉南一带)以地下水作为工业、农业、养殖渔业和生活用水的主要来源,这些地区过量开采地下水,造成地层下陷,某些沿海地区还造成海水渗入,造成地下水咸化。

影响:

开采漏斗、地下水、地面沉降、岩溶塌陷、海水入侵、水质污染、土壤盐渍化

6、水资源的概念:

广义指水圈中一切有直接、间接利用价值的水体,狭义指在当前技术下大陆上可供生产、生活直接利用的江河、湖泊、地下水等淡水资源。

特点⑴补给的循环性(是可更新的)和有限性(每年的补给是有限的)

⑵时空分布的不均匀性

⑶用途的广泛性和不可替代性

⑷利与害两重性

和合理利用-----坚持开源节流并重,以提高用水效率为核心,全面推行各种节水技术和措施,发展节水型产业,建立节水型社会。

第五章地貌

1、影响地貌形成的要素----营力因素、地质构造因素、岩石因素、时间因素、外力剥蚀作用与剥蚀速率

地貌的分类(内力地貌和外力地貌)

2、内力地貌的类型;

内力地貌:

新构造地貌(断块地貌)、火山地貌、热液活动(温泉堆积)地貌

3、外力地貌的类型;

外力地貌:

剥蚀地貌、河流地貌

4、地貌灾害的概念:

指由于自然条件及人类活动的影响,使地貌恶化,以致对生态环境和人类生产生活产生灾害性的破坏的现象。

成因:

自然动力和人为因素,前者包括内力和外力。

加快了自然灾害发展的速率。

类型:

(1)崩塌与塌陷

(2)滑坡(3)泥石流(4)水土流失

防治:

加强对灾害的动态监测和预报,改变人类活动方式和观念以减少灾害的发生、通过生物、工程、化学等措施减少和防治灾害,等。

第六章土壤

1、土壤概念、土壤肥力概念;土壤组成;

土壤:

是地球陆地表面由风化产物经生物改造作用形成的具有肥力的薄的疏松物质层

土壤肥力:

指土壤可以为植物生长提供养分、水分、空气和热量的能力

土壤的组成:

土壤的组成使一种多相的分散体系,即由矿物质、有机质、水分和空气等四种

2、土壤发育的影响因素有?

土壤发育的影响因素:

母质因素(不同岩石风化壳)、生物因素(植被类型,草地与森林)、气候因素(影响风化,控制植被生长)、地形因素(影响物质与能量的分配)、时间因素(控制土壤发育进程)、人类活动

3、土壤资源的概念、特点、利用中的问题和保护。

土壤资源:

指具有农林牧业生产性能土壤类型的总称,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最基本和最重要的自然资源,是地球陆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特点:

①有一定的生产力和重复使用性②可培育性③可更新性

4有地域分异规律⑤具有位置的固定性和面积的有限性。

土壤资源利用中的问题

1耕地逐年减少,人地矛盾突出②土壤侵蚀的危害

2土壤退化,生产力下降④土壤盐碱化

5土地沙化⑥土壤污染

土壤退化的类型:

土壤侵蚀、土壤沙化、土壤盐化、土壤污染、土壤性质恶化、耕地的非农业占用

土壤退化的后果:

加剧人地矛盾、土地沙漠化、重金属污染与农药污染为主,耕地不断减少

土壤污染和土壤退化的防治:

必须以防为主,治为辅,综合治理

科学施肥与灌溉、合理耕作栽培,尤其是推广应用粮草轮作、水旱轮作、保护性耕作,重点在防治土壤水蚀和土壤风蚀

土壤资源的保护

1、不同的土壤类型采用不同的改良方法

酸性土壤——采用化学方法,主要是加石灰;

盐碱土——灌溉洗盐配合排水,以绿肥与作物轮作;

干旱、半干旱地区土壤——发展灌溉,采用节水技术;

沼泽地区土壤——排水、加石灰、加沙土;

2、不同的土壤类型采用不同的保护方法

水土流失的土壤:

种草植树,改进耕作技术;

风蚀和沙漠化的土壤:

种草植树;

次生盐碱化的土壤:

改进灌溉技术为主。

3、加强对土壤污染的立法和执法

4、防治土壤退化的首要任务是保护耕地土壤。

第七章生物

1、影响生物的主要生态因子有?

光、温度、水、空气、土壤和其他生物等

2、生态系统的概念、组成、结构、功能;

生态系统:

是指在一定的空间内生物与非生物环境通过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而相互作用、相互依存形成的一个统一整体,是一个生态学单位。

生态系统组成:

1生物成分:

包括气候因子、无机物质、有机物质等。

2生物成分:

①生产者。

②消费者。

③分解者。

非生物成分、生产者和分解者称为生态系统的基本成分,消费者则使生态系统多样化。

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形态结构和营养结构

生态系统的功能------具有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的功能。

3、生态平衡的概念和机制;

在稳定状态下,生物种群的结构与数量比例持久地没有明显的变动,能量与物质的输入与输出接近平衡,同时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之间相互适应并达到最和谐的协调关系,这种状态即生态平衡。

生态系统平衡的调节机制主要通过反馈机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