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心理学复习资料全.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0130073 上传时间:2023-05-23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26.1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学心理学复习资料全.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大学心理学复习资料全.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大学心理学复习资料全.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大学心理学复习资料全.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大学心理学复习资料全.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大学心理学复习资料全.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大学心理学复习资料全.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大学心理学复习资料全.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大学心理学复习资料全.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大学心理学复习资料全.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大学心理学复习资料全.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大学心理学复习资料全.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大学心理学复习资料全.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大学心理学复习资料全.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大学心理学复习资料全.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大学心理学复习资料全.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大学心理学复习资料全.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大学心理学复习资料全.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大学心理学复习资料全.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大学心理学复习资料全.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大学心理学复习资料全.docx

《大学心理学复习资料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学心理学复习资料全.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大学心理学复习资料全.docx

大学心理学复习资料全

心理学

第一章心理发展概述

第一节心理与心理学

一、心理学的概念:

心理学可以定义为研究人的行为与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

二、科学心理学的诞生

特于1879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实验室,标志着科学心理学的诞生,特因此被称为心理学的始祖。

心理现象(个体心理)

1.心理过程

(1)认知过程(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

(2)情感过程(3)意志过程

第二节心理学的流派

1、构造心理学代表人物:

W.特和E.B.铁钦纳

2、机能心理学代表人物:

W.詹姆斯

3、行为主义学派代表人物:

华生s-r刺激-反应

4、行为主义心理学代表人物:

巴甫洛夫、斯金纳

5、格式塔心理学代表人物:

柯勒、考夫卡、韦特海默

6、精神分析代表人物:

西格蒙特.弗洛伊德(潜意识)

7、人本主义心理学代表人物:

马斯洛、罗杰斯

第三节心理学的研究

二、心理学研究方法

1.观察法:

由研究者直接观察记录被试的行为活动,从而探究两个或多个变量之间存在何种关系的方法称为观察法。

2.实验法:

在控制的条件下系统的操纵某种变量的变化,来研究此种变量的变化对其他变量所产生的影响。

3.调查法:

以被调查者所了解或关心的问题为围,预先拟就问题让被调查者自由表达态度或意见的一种方法。

4.个案法:

搜集单个被试各个方面的资料以分析其心理特征的方法。

三、心理的实质

(一)心理是脑的机能;

脑是心理活动的主要器官,心理是脑的机能。

没有人脑,心理活动就不能产生。

(二)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

1、客观现实是人的心理活动的源泉和容;

2、人的心理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有主观能动性。

3、人的心理在实践活动中发生发展。

第二章感觉与知觉

一、什么是知觉

㈠概念:

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各个部分和属性的整体反映。

㈡知觉与感觉的关系:

感觉对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知觉的基础

知觉的直接反映整体感觉的深入

一、感觉的基本规律

(一)感受性和感觉阈限:

有机体对刺激物的感受能力叫感受性;用来度量的感觉性的大小的指标叫感觉阈限。

绝对感觉阈限和差别感觉阈限

㈡感觉的相互作用:

(选择题)

1、感觉对比:

同一分析器在不同刺激作用下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叫感觉对比。

2、不同分析器的相互作用。

(1)感觉补偿,它是指某种感觉缺失后,其他感觉的感受性增强而起到部分弥补作用的现象。

(2)联觉也是一种不同感觉间相互作用的现象,它是指一种感觉的感受器受到刺激时,在另一感觉道也产生了感觉的现象。

三、知觉的特性

㈠知觉的选择性:

指的是人们能迅速地从背景中选择出知觉对象的特性。

影响因素:

1、对象与背景的差别:

对象和背景的差别越大,对象就越容易从背景中区分出来。

2、对象的动静状态在固定不变的背景上,运动的物体容易被知觉为对象。

3、人的主观状态符合人们需要、兴趣、爱好、知识经验的事物更容易成为人们的知觉对象。

㈡知觉的整体性

是指对客体的各种属性或各个部分进行整体性的反映的特性。

知觉整体性的组织定律:

(1)接近性(proximity):

距离上相近的物体容易被知觉组织在一起

(2)相似性(similarity):

凡物理属性相近的物体容易被组织在一起。

(3)连续性(continuity):

凡具有连续性或共同运动方向的刺激容易被看成一个整体。

(4)封闭性(closure):

人们倾向于将缺损的轮廓加以补充使知觉成为一个完整的封闭图形。

㈢知觉的理解性:

是指人们以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去理解和解释事物,并有语词加以标志的特性。

影响因素:

1、知觉对象的特点;

2、知觉者的主观因素(知识经验、实践经历、兴趣爱好、言语提示)

㈣知觉的恒常性

知觉恒常性即当知觉条件在一定围发生变化时,知觉映象仍保持相对不变的特性。

第三章注意

注意不是独立的心理过程。

(一)、注意的概念

1、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与集中。

指向性和集中性是注意的两大特征。

(三)注意的品质

1、注意的广度(注意的围)

指一个人在同一时间能够清楚觉察到的对象的数量。

(5-9个单位)

影响注意广度的重要因素有两个:

(1)知觉对象的特点如:

对象的排列,复杂程度

(2)个人知觉活动的任务和知识经验

2、注意的稳定性(持久性)

指在一定事物上,注意所能持续的时间。

与注意的稳定性相反的是注意的分散(分心)。

注意分散是指心理活动受到无关刺激的干扰,离开当前应该注意的对象。

3、注意的分配

注意的分配是指在同一时间把注意指向两种或几种不同的事物或活动上。

注意分配的条件:

首先,同时并进的两种活动中必须有一种是熟练的。

其次,同时进行的几种活动之间的关系也很重要。

4、注意的转移

注意的转移,是指根据新的任务,自觉主动地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上。

神经活动灵活的人,注意的转移就迅速、容易。

(四)注意的分类

根据注意的目的性和维持注意是否需要意志努力,可以将注意分为:

1.无意注意

无意注意是事先没有预定的目的,也不需要付出意志努力的注意,又称不随意注意。

无意注意无预定目的,自觉性较差,保持时间较短,但人在无意注意状态下消耗精力少,不容易疲劳。

2、有意注意

有意注意是事先有预定的目的,需要付出意志努力的注意,又称随意注意。

有意注意事先有预定目的,自觉性较好,保持时间较长,但人在有意注意状态下消耗精力多,很容易因疲劳而导致注意分散。

3、有意后注意

有意后注意是事先有预定目的,但不需要付出意志努力的注意。

(五)引起和保持注意的原因和条件

1、引起无意注意的原因

(1)刺激物的特点

刺激物的强度;刺激物的对比关系;刺激物的新异性;刺激物的运动和变化

(2)人的部状态

需要和兴趣;情绪和过去经验

2、引起和保持有意注意的条件

(1)明确活动的目的和任务

(2)培养间接兴趣(3)加强意志锻炼(4)排除外界干扰

(5)合理组织有关活动

二、注意规律与教学

⑴正确运用无意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

①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教学环境尽可能避免分散学生注意的因素。

②教学容要尽量丰富;

③教学方法力求生动活泼,尽量防止单调呆板。

⑵运用有意注意的规律进行教学。

①让学生加深对活动的理解;

②让学生清楚了解活动的具体任务,不断组织自己的行为,使自己的注意集中于所要完成的活动上;

③让学生运用自我提醒和自我命令;

④让学生在进行智力活动时把智力活动与外部的实际动作结合起来。

第四章记忆

一、记忆的概念

记忆是过去经验在头脑中的反映。

记忆就是人脑对有关信息进行编码、贮存和提取的认知加工过程。

二、记忆的过程

1.识记2.保持3.再认、回忆

三、记忆系统

⒈感觉记忆(sensorymemory):

当引起感知觉的刺激物不再继续呈现时,其信息仍能保持一个极短暂时间的记忆形式。

感觉记忆的特点:

①信息保持时间短:

约0.25-1秒;

②信息编码依据其物理特性,具有鲜明的形象性;

③记忆容量大:

一般认为是9个-20个字母;

2、短时记忆(short-termmemory)

短时记忆包含的是我们正在思考和正在操作的信息,又叫工作记忆。

短时记忆的特点:

①信息保持时间短:

约15-30秒,不超过1分钟;②记忆容量有限:

记忆广度为7±2

③短时记忆多以声音形式进行存储,也能够存储图像。

3、长时记忆(long-termmemory)

信息经过充分的和有一定深度的加工后,在头脑中保留下来的记忆形式。

长时记忆的特点:

①信息保持时间长:

1分钟以上,甚至终生②记忆容量无限

③信息编码多为言语编码和表象编码存储

四、遗忘

1、遗忘:

对过去曾经识记过的事物不能或进行错误的再认或回忆。

遗忘的规律:

遗忘的进程是先快后慢的。

2.影响遗忘进程的因素:

⑴材料的性质、数量:

一般认为,对熟练的动作和形象材料遗忘得慢,而无意义材料比有意义材料遗忘要快得多;在学习程度相等的情况下,识记材料越多,忘得越快,材料少,则遗忘较慢。

⑵材料的系列位置

一般情况下,人门在学习中最后学习的项目最先回忆起来,其次是最先学习的那些项目,而最后回忆起来的是词表的中间部分。

这种在回忆系列材料时发生的现象叫系列位置效应。

最后呈现的材料最易回忆,遗忘最少,叫近因效应。

最先呈现的材料较易回忆,遗忘较少,叫首因效应。

(3)学习的程度:

一般认为,对材料的识记没有一次能达到无误背通的标准,称为低度学习的材料;如果达到恰能成诵之后还继续学习一段时间,这种材料称之为过度学习材料。

实验证明,过度学习达到150%,效果最为经济合理。

3.遗忘的原因:

前摄抑制前摄抑制是指在先前所学习的材料对后学习的材料发生的干扰作用。

倒摄抑制倒摄抑制是指后学习的材料对先学习的材料所发生的干扰作用。

请联系我们学过的记忆相关理论来谈一下如何组织复习?

1、及时复习2、尝试回忆与反复识记相结合3、进行适当的过度学习

4、复习方法多样化5、合理分配复习时间

第五章思维、问题解决

一、思维的概念与特征

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间接的、概括的反映。

感知觉:

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直接反应。

思维:

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间接反应。

思维的两个基本特征:

1、间接性:

是指思维能对感官所不能直接把握或不在眼前的事物,借助于已有的知识经验或其他媒介来进行反映。

2、概括性:

它所反映的不是个别事物的个别特征,而是一类事物的共同的、本质的属性和事物之间的规律性联系。

二、思维的分类

(二)、根据思维进程的方向分:

1、聚合思维又称:

“求同思维”或“集中思维”。

指把问题所提供的各种信息聚合起来,朝着同一方向思考并得出一个正确答案的思维。

2、发散思维又称:

“求异思维”或“分散思维”。

指从目标出发,沿着各种不同途径思考、探求多种解决问题答案的思维。

第二节问题解决

问题解决:

在有特定目标而没有达到目标的手段和情境中,运用特定领域的知识和认知策略实现目标的一种思维活动。

四、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

1.呈现的刺激模式

刺激模式与个人的知识结构越接近,就越容易选用恰当的知识与策略使问题得到解决

2、问题的表征

说明问题在头脑中是如何呈现的。

问题表征不同,就会产生不同的解决方案,它直接影响问题的解决

3、定势(心向)

定势是指主体对一定活动的预先准备状态.

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如果以前以某种想法解决此类问题多次并成功,则以后遇到同样的问题时,也会重复同样的想法。

4、功能固着(functionalfixation):

是一种从物体的正常功能的角度来思考物体的一种定势。

5、酝酿效应:

当人花很长时间解决一个问题还是不能成功时,把它搁在一边几个小时、几天或者几个星期,而后再来解决这个问题,似乎立刻就发现了解决的途径,这种现象称为酝酿效应。

6、动机与情绪

一个人的动机状态,对解决问题起着不同的影响作用

动机水平与解决问题效率之间的关系呈倒“U”字曲线

7、专家与新手

问题解决是一个应用知识的过程。

一个领域中的专业知识对于这一领域的问题是至关重要的。

第三节想象

一、想象的概念

想象是人脑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创造新形象的过程。

第四节创造性

一、创造性概述

(一)创造性即创造力。

以思考和执行的新奇性和适宜性为特征。

二、创造性的评定

1、流畅性指在一定时间对问题所能给出的解决方案的多少

2、灵活性指对所给定的问题产生可供选择的解决方案的种类

3、独创性指想出的主意的独特程度,即别人很少这样想。

(二)人格特征

1、自我激励。

2、冒险、不怕失败的精神。

3、少从众、不落俗套、不依赖集体的公认4、喜欢虚构、敢于幻想

第六章智力与智力开发

一、智力的涵

智力是以语言和数理—逻辑能力为核心的,以整合的方式存在的一种能力。

加德纳多元的智力概念:

在《智能结构》中,加德纳把智力定义为“  智力是在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下,个体用以解决自己面临的真正难题和生产及创造出社会所需的有效产品的能力”

加德纳多元智力理论的容

1言语—语言智力

2音乐—节奏智力

3逻辑—数理智力

4视觉—空间智力

5身体—动觉智力

6.自知—自省智力(自我认识智力)

7.交往—交流智力(人际智力)

8.自然观察智力

9.存在智力

1.尊重每个学生的个体差异,树立新的学生观、教学观、课程观和评价观

2.注意鉴别并发展学生的优势智能领域

3.向学生展示多方面的智能领域,着眼于促进学生多方面智能的发展

4.树立多元评价标准

三、智力的类别

美国心理学家卡特尔(Cattell,1963)把智力分为两种类别:

液态智力和晶态智力

(一)液态智力,也称液体智力,是指受先天遗传因素影响较大的智力。

它主要表现在对于新奇事物快速地辨认、记忆和理解的能力上,

(二)晶态智力,又称晶体智力。

是指受后天经验影响大的智力。

主要表现在运用已有的知识和技能去吸收新的知识或解决问题的智力上。

四、影响智力的因素

1、遗传2、环境

家庭环境和教养方式会影响孩子的智力发展。

改善社会条件和教育能够提高智力水平

第二节智力测验

一、智力测验的起源(小题目)

智力测验(intelligencetest)是指用标准化测量工具评定个人智力的高低

世界上第一个智力测量工具是法国心理学家比奈(比、比纳)(Binet)和他的同事西蒙(Simon)于1905年编制的,称为比奈-西蒙量表。

二、斯坦福-比奈测验(小题目)

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推孟(Terman修订了比奈-西蒙量表,于1916年发表了斯坦福-比奈量表

使用了智商的概念(intelligencequotient,简称IQ)

(一)比率智商

智商=心理年龄/生理年龄×100

智商是心理年龄与实足年龄的比值,所以又称为比率智商(ratioIQ)

(二)离差智商

比率智商存在的问题:

智力不可能随着年龄不断增长

1960年开始,韦克斯勒使用了离差智商(deviationIQ),即以标准差为单位,来衡量个人的智力分数偏离平均水平的方向和程度

离差智商是平均数为100,标准差为16的一种标准分数,IQ=100+15×(X-x)/s

离差智商的分数本身不反映个体拥有多少知识或技能,它反映的是个体与同年龄组人的智力分布相比较所处的水平位置

第三节智力的发展与开发

二、智力发展的差异

1.水平差异2.早晚差异3.结构差异

第七章人格的发展

一、“人格”的词源分析

人格:

稳定的行为方式和发生在个体身上的人际过程。

二、人格的基本特征

(一)人格的整体性

(二)人格的稳定性

(三)人格的独特性(人心不同,各如其面)

(四)人格的社会性

第三节气质

一、气质的概念

气质:

(temperament)气质是表现在人的心理活动和行为动力方面的稳定的个人特点。

其动力特征主要表现在

心理活动的强度(如情绪的强弱、意志努力的程度等)、心理活动的稳定程度(如,注意力的稳定程度、情绪的稳定程度等)、心理活动的指向性(例如,有人倾向于外部、有人倾向于部)等、心理活动的速度(如,知觉的速度、言语速度、思维的速度等)

三、高级神经活动类型说

巴甫洛夫认为,决定气质特点的是大脑皮层的三个神经特性:

(1)强度。

指神经细胞接受强烈刺激的能力或持久工作的能力和耐受力;

(2)平衡性。

指兴奋过程和抑制过程的相对均势或优势;(3)灵活性。

指兴奋过程和抑制过程相互转换的速度。

气质类型与高级神经活动类型的关系

神经类型

(气质类型)

强度

均衡性

灵活性

兴奋型

(胆汁质)

不均衡

 

活泼型

(多血质)

均衡

灵活

安静型

(粘液质)

均衡

惰性

抑制型

(抑郁质)

 

 

四、气质类型及其特征

胆汁质坦白、直率、精力旺盛、反应迅速、情绪发生快而强、易怒且暴躁、具有外倾性。

多血质活泼好动、反应迅速、敏感、情绪发生快而多变、注意和兴趣容易转移、思维语言敏捷、善交际、亲切、有生气,但往往轻率、具外倾性。

粘液质沉着、安静、情绪发生慢而弱、反应缓慢、注意稳定、不易转移、往往表现为固执和淡漠,具有倾性。

抑郁质情绪发生慢、体验深沉、反应慢,动作迟缓、行为孤僻、善于观察别人不易察觉的细小事物,具有倾性。

五、气质研究对教育工作的意义

作为教育工作者,了解学生的气质特点,对于做好教育工作,培养学生优良个性,具有重要意义。

1、教师应该认识到每一个学生的气质都有优点和缺点,都有可能掌握知识技能,形成健康人格,成为有价值的社会成员,教师的任务是根据学生身上的气质特点在组织教育活动时使他们不断克服缺点,发展其优点。

2、依据不同气质类型,进行职业指导;

3、对于不同气质类型特点占主导的学生应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和方法;

4、教师本人也要正确认识自己的气质,加强自身的行为修养

第四节性格

一、性格的定义

性格定义

性格(character):

个人对现实的态度和习惯化的行为倾向

性格主要是在后天生活过程中形成的。

性格在个性心理结构中具有核心意义。

二、性格的特征

1、性格的态度特征

体现在对社会、集体、他人、自己和工作的态度。

2、性格的意志特征,表现在以下方面:

(1)个人行为的目的性

(2)自我行为的控制

(3)在长期工作中表现出来的特征

(4)在紧急或困难情况下表现出来的特征

3、性格的情绪特征,表现在以下方面:

(1)情绪的强度特征

(2)情绪的稳定性特征(3)情绪持久性特征(4)主导心境特征

4、性格的理智特征

人在感知、记忆、想象、思维等认识过程中所表现出的个人稳定的品质和特征。

气质与性格的区别

气质

主要是先天的

受高级神经活动类型制约

可塑性小、变化慢

反应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

性格

主要是后天的

受社会环境影响

可塑性较大、变化较快

反应人的一切稳定的心理特征

气质与性格的联系

性格与气质的联系是相当密切而又相当复杂的。

性格对气质有重要的调节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可掩盖和改造气质,使气质服从于生活实践的要求。

三、性格类型

性格类型:

指按照某种标准将人们的性格所作的分类。

(2)A型性格、B型性格、C型性格

根据易感心身疾病的不同而划分的

A型性格:

易患冠心病的行为模式

特点:

对时间有紧迫感,做事快,感觉时间不够用;

长期亢奋状态,喜欢同时做几件事情;

勇于竞争,雄心勃勃,追求成就;

遇到挫折容易产生敌意、愤怒,缺乏耐心。

B型性格特点:

按部就班,从不加班加点,将生活看成是享受而不是战斗。

放松坐着与人谈话。

C型性格特点即癌症倾向性格。

特点:

过分控制自己的愤怒;行为上过多的与人合作;原谅不该原谅的行为;没有目标;对别人的过多耐心;回避冲突;屈从权威。

以认知方式为标准划分性格类型

(1)场依存型和场独立型

第八章行为的动机机制

一、动机

动机:

引起和维持一个人的行为活动,并使之朝向某一目标的心理倾向。

动机产生的条件:

在条件:

需要:

人对客观事物的需求在头脑中的反映。

需要是人的积极性的源泉,是动机最根本的心理基础。

外在条件:

诱因:

能够满足个体需要的刺激物。

二、需要层次理论

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

马斯洛认为人的需要是按层次递进的,早期,他把需要分了五个层次,由低到高依次是:

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爱和归属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后来他又补充了认知的需要和审美的需要两种。

自我实现

审美需要

认知需要

尊重需要

爱和归属需要

安全需要

生理需要

马斯洛认为这些需要层次之间存在着以下关系:

其一,越是低级的需要就越基本,越不可缺少。

其二、低一层需要基本满足后,便会降低对人的影响力,使人转而追求高一层的需要。

其三、如果某一层需要长期得不到满足,便会使人长期停留在该层需要的追求之中,该层需要就成为个体的优势需要。

其四,只有前几层需要都大体满足之后,个体才能够形成自我实现的需要。

这种需要是永无止境的。

其五,个人的需要结构的发展过程不完全像陡立的、间断的阶梯那样的东西,每一低级的需要不一定要完全满足,较高一级的需要才出现。

它更多像波浪式地演进,各种不同需要的优势由一级演进到另一级。

二、动机冲突理论

动机总是与目标相联系的,当个体可追求的目标不只是一个时,往往会产生动机冲突。

动机冲突有以下类型:

1、双趋冲突

两个对个体有吸引力的目标同时出现但双不能兼得时形成的心冲突。

“鱼与熊掌难以兼得”。

2、双避冲突

两个对个体不利的目标都想回避但不得不选择其一时的心冲突。

如:

“贫穷与吃苦”

3、趋避冲突

同一目标既有利又有害,即想追求又想回避的心冲突。

如:

“甜食与肥胖”,“再婚者的心理”。

4、双重趋避冲突

对两个目标均形成趋避冲突。

“改行与跳糟”。

影响行为动力的因素

一、价值观因素

二、情感因素

三、认知因素

1、效价和期望评价(弗洛姆)

行为动机=效价*期待

2、自我效能感

班杜拉认为:

自我效能感是个体对自己从事某项工作所具有的能力的主观评价和确信。

习得性无助:

指通过学习形成的一种对现实的无望和无可奈何的行为、心理状态

自我效能感对行为的影响:

(1)、影响个体对活动的选择性

(2)、影响个体对活动的坚持性

(3)、影响个体对活动中所谓困难的态度

(4)、影响个体在活动时的情绪状态

(5)、影响个体在活动中新行为的习得和习得行为的表现

3、归因作用

对行为结果原因的推论称为归因

任何人都有探索自己行为成败原因的倾向。

一般说,把行为结果成败原因归结为外部的或不可控制的因素,会降低个体对后继行为的动力;而把行为结果成败原因归结为部的或可控制的因素,则会增强个体对后继行为的动力。

如努力程度、方法运用等,则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4、认知失调理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