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必修3 第二章 第一讲 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 学案湘教版.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0131952 上传时间:2023-05-23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306.9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必修3 第二章 第一讲 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 学案湘教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必修3 第二章 第一讲 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 学案湘教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必修3 第二章 第一讲 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 学案湘教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必修3 第二章 第一讲 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 学案湘教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必修3 第二章 第一讲 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 学案湘教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必修3 第二章 第一讲 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 学案湘教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必修3 第二章 第一讲 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 学案湘教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必修3 第二章 第一讲 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 学案湘教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必修3 第二章 第一讲 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 学案湘教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必修3 第二章 第一讲 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 学案湘教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必修3 第二章 第一讲 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 学案湘教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必修3 第二章 第一讲 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 学案湘教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必修3 第二章 第一讲 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 学案湘教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必修3 第二章 第一讲 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 学案湘教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必修3 第二章 第一讲 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 学案湘教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必修3 第二章 第一讲 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 学案湘教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必修3 第二章 第一讲 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 学案湘教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必修3 第二章 第一讲 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 学案湘教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必修3 第二章 第一讲 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 学案湘教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必修3 第二章 第一讲 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 学案湘教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必修3 第二章 第一讲 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 学案湘教版.docx

《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必修3 第二章 第一讲 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 学案湘教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必修3 第二章 第一讲 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 学案湘教版.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必修3 第二章 第一讲 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 学案湘教版.docx

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必修3第二章第一讲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学案湘教版

第一讲 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

考纲解读

了解我国西北地区以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理解荒漠化防治的主要内容、原则、重点及综合治理

知识导图

一、荒漠化的含义

1.概念:

指由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等因素导致的土地退化。

2.类型:

沙质荒漠化——主要分布在我国西北内陆地区;石质荒漠化——主要分布在我国南方低山丘陵地区和云贵高原地区。

3.成因

(1)自然原因:

气候干旱,多大风,风蚀强烈;土质疏松;地表植被稀少;降水集中且强度大,水蚀强烈等。

(2)人为原因:

过度放牧、乱砍滥伐、盲目开垦等不合理的生产活动。

特别说明:

荒漠化≠荒漠

荒漠化不是指荒漠景观,而是指由土地退化逐步形成荒漠景观的过程,可表示如下:

二、荒漠化的危害

1.许多村庄、交通线、水库等受到风沙的威胁。

2.表土裸露,为沙尘暴的形成提供了充足的沙源。

3.导致植被和地表形态的破坏。

4.使生物的生产力持续下降,粮食和牧草减产甚至绝收。

三、荒漠化的防治

1.防治工程:

“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

2.防治方针:

“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

3.防治措施:

退耕还林还草,建设生态防护林,封沙禁牧、禁樵禁采,合理用水,生态移民。

考点一 荒漠化的成因(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1.自然原因——为荒漠化创造条件

(1)基本条件——气候干旱

西北地区深居内陆,降水稀少,有利于荒漠化的发展。

(2)物质条件——地面疏松,为沙质沉积物

(3)动力条件——大风日数多且集中

接近亚洲高压中心,大风日数多,且集中在冬春干旱的季节,从而为风沙活动创造了有利条件。

(4)重要影响因素——气候异常

本区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降水、气温的变率大。

多雨年有利于抑制风沙活动;少雨年则加速荒漠化进程。

2.人为因素——决定性因素

人为原因大大加剧了荒漠化的发展,是导致荒漠化的主要原因。

形成荒漠化的人为原因,一方面来自人口激增对生态环境的压力,另一方面则是由于人类活动不当,对土地资源、水资源的过度使用和不合理利用。

具体如下表所示:

因素

分布地区

破坏原因

危害

过度樵采

能源缺乏地区

樵采天然植被作为燃料

严重破坏植被,易造成风沙侵蚀

草原地区

采挖药材、发菜增加收入

过度放牧

半干旱的草原牧区、干旱的绿洲边缘

为求得短期经济利益,尽可能多地放牧牲畜

加快了草场退化和沙化进程

过度开垦

干旱、半干旱沙质土壤地区

从事农业(种植业)生产

使沙化土地连片发展

水资源利用不当

绿洲地区

中上游过度利用水资源,导致下游水资源短缺,生态恶化

导致土壤次生盐渍化

灌溉农业区

大水漫灌

1.(2018·天津一模)下图为非洲大陆荒漠化示意图。

读图回答

(1)~

(2)题。

(1)非洲荒漠化严重区主要出现在(  )

A.热带雨林带     B.热带草原带

C.热带荒漠带D.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

(2)造成非洲荒漠化的主要人为原因有(  )

①人口增长——荒漠化面积与人口密度呈正相关 ②过度砍伐——大约600万公顷的森林遭到砍伐 ③过度放牧——大约2.4亿公顷的草场遭到破坏 ④过度开垦——耕地面积扩大是荒漠化的首要因素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解析:

 第

(1)题,依据图中荒漠化严重区位置,结合非洲气候分布,可判断答案。

(2)题,从图中可看出,荒漠化面积与人口密度呈正相关。

图中显示过度砍伐面积大约为60百万公顷,过度放牧面积大约为240百万公顷。

在人为因素中,过度放牧面积最大,应该是首要因素。

答案:

 

(1)B 

(2)A

考点二 荒漠化的防治重点及措施

1.防治重点:

因地制宜地对已遭沙丘入侵、风沙危害严重的地段进行综合整治。

2.防治的措施

(1)合理利用水资源

地区

措施

农作区

改善耕作和灌溉技术,推广节水农业,避免土壤盐渍化

牧区草原

减少水井的数量,以免牲畜的大量无序增长

干旱内

陆地区

合理分配河流上、中、下游水资源,既要考虑上、中游的开发,又要顾及下游生态环境的保护

(2)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体系

(3)调节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

(4)采取综合措施,多途径解决农牧区的能源问题

(5)控制人口增长

不同地区的荒漠化与防治

存在的生态问题

问题形成原因

防治措施

黄淮海平原

土壤次生

盐碱化

自然原因:

①春季气温回升快蒸发强;②地势低平,地下水位高,洼地排水不畅;③地表组成物质黏重,颗粒小

人为原因:

不合理的灌溉(只灌不排,大水漫灌)

①引淡淋盐;②井灌井排;③生物措施;农田覆盖;④合理的灌溉,不能只灌不排;⑤采取喷灌、滴灌技术等

南方丘陵

水土流

失,形成

红色荒漠

自然原因:

①春夏季多暴雨,对土壤的冲刷能力强;②丘陵山区,坡度较陡,土壤更易侵蚀

人为原因:

能源短缺,农村薪柴匮乏,乱砍滥伐,植被破坏严重

①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发展立体农业;②开发山区小水电;③大力开发农村沼气;④营造薪炭林;⑤推广生活用煤

云贵高原

水土流

失,导致

“石漠化”

自然原因:

①降水多,流水侵蚀强;②山地地形,坡度大,土层薄

人为原因:

人类对植被破坏、陡坡开垦

保护地表植被,禁止陡坡开垦

2.石羊河流经甘肃省中部,流域内灌溉农业较发达、生态环境问题严重。

根据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完成

(1)~(4)题。

材料一 石羊河流域示意图(图甲)。

材料二 石羊河流域某采样点垂直剖面图(图乙)。

(1)石羊河的总体流向为________________。

从内、外流河类型看,该河为________河,判断理由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图乙所示地层,埋藏越深,距今年代越__________;深度1.6米处是________沉积,由此可推断该地的干湿状况,距今5000年前后比现在________,理由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该河流中下游地区的气候类型是______________,目前面临的最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为了防止该流域生态环境恶化,在农业生产中,应该采取哪些措施?

解析:

 第

(1)题,先从等高线弯曲状况确定石羊河流向,再根据其最终流经地区的自然状况确定其河流类型。

(2)题,从图中信息直接观察即可解答。

第(3)题,从材料一图中给定的经纬度及有关注记信息即可判断气候类型及存在的生态环境问题。

第(4)题,从发展节水农业、合理分配利用水资源、加强农田水利工程建设、调整农业生产结构等角度分析即可。

答案:

 

(1)自西南流向东北 内流 没有注入海洋

(2)久远 湖沼 湿润 该地当时是湖泊、沼泽,现在是沙漠

(3)温带大陆性气候 土地荒漠化

(4)措施:

①提高灌溉技术,发展节水农业;②加强对全流域水资源的协调管理,合理分配水资源;③合理开采地下水;④加强农田水利工程建设;⑤因地制宜,调整农业生产结构。

考向一 荒漠化的原因、危害与防治

(2014·课标Ⅰ)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下图所示区域海拔在4500米以上,冬春季盛行西风,年平均大风(≥8级)日数157天,且多集中在10月至次年4月。

青藏铁路在桑曲和巴索曲之间的路段风沙灾害较为严重,且主要为就地起沙。

风沙流主要集中在近地面20~30厘米高度范围内。

(1)说明上述沙源冬春季易起沙的原因。

(2)简述风沙对该路段铁路及运行列车的危害。

(3)针对该路段的风沙灾害,请提出防治措施。

[关键点拨] 风沙自然灾害的产生原因:

影响及治理措施为本题主要考查点。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听课笔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第

(1)题,冬春季起沙的原因可从地表裸露及风力强劲角度分析。

(2)题,注意从铁路和列车两个角度分析危害。

第(3)题,可从“阻沙”和“固沙”两个角度分析。

答案:

 

(1)冬春季气候干燥(降水少),地表缺乏植被(草)的保护;大风多,湖面较宽阔,西风经湖面无阻挡,沙源东部为河谷,风力强劲。

(2)(铁路路基较高)风沙堆积,填埋路基和轨道;侵蚀路基(和路肩);损害机车车辆和通信、信号设备等,加大钢轨、车轮等设备的磨损;影响运行列车安全。

(3)(阻沙措施)在铁路两侧设立阻沙墙(高立式沙障)。

(固沙措施)在沙地上用碎石等覆盖沙面,设置石(草)方格沙障。

考向二 水土流失的影响与防治措施

(2015·上海卷)黄土地貌是一种独特的地貌形态,它对当地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有着巨大的影响。

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黄土峁、黄土梁和黄土塬是黄土高原的基本地貌形态。

材料二 随着时间的推移,黄土高原的地表越来越破碎,对农业生产的不利影响越来越严重。

为减少这种影响,需要采取一系列针对性的措施。

(1)分别写出甲、乙、丙图所示黄土地貌的名称。

从自然地理的角度阐述黄土高原基本地貌形态的演变过程。

(2)简述黄土地貌的演变对农业生产的不利影响。

(3)为减缓黄土地貌演变对农业生产的不利影响,人们动用了推土机等大型机械,实施土地平整工程。

简要分析这一措施的有利作用及产生的不利影响。

解析:

 本题考查黄土地貌的形成过程及其治理。

(1)题,黄土塬为顶面平坦宽阔、周边为沟谷切割的黄土堆积高地,故甲为黄土塬;黄土梁为长条状的黄土丘陵,故乙为黄土梁;黄土峁为沟谷分割的穹状或馒头状黄土丘陵,故丙为黄土峁。

黄土高原地貌的演变过程需紧扣该地的黄土特性、多暴雨的气候特征等叙述,黄土结构疏松,黄土高原地处东部季风区,降水集中且多暴雨,易于形成冲沟,原始地表被破坏,形成顶面平坦开阔的黄土塬;黄土塬在流水侵蚀作用下,原有的及新形成的冲沟进一步发展、深切、变宽,顶部面积减小,变为长条形的黄土梁;黄土梁被后来形成的沟壑横向切割,逐渐破碎,演变为黄土峁。

(2)题,从图中可以看出,黄土地貌的演变即先前的地貌顶部面积逐渐减小的过程,这使得耕地面积不断缩减,在水土流失过程中,土壤肥力不断下降,耕作条件越来越差,土壤逐渐贫瘠化。

第(3)题,黄土地貌的演变主要是流水不断侵蚀地表使其碎片化,平整土地可以减少地表径流的形成,有利于减少流水侵蚀和防止地表形态破碎;而平整土地可能导致土壤更加疏松,会加剧水土流失,破坏原有的耕作层。

答案:

 

(1)名称:

甲为黄土塬、乙为黄土梁、丙为黄土岇。

演变过程:

由于黄土结构疏松,加之黄土高原地处东部季风区,降雨主要集中在7、8、9月,多暴雨,易于形成冲沟,原始地表被破坏,形成黄土塬;黄土塬在持久的流水作用下,原有的及新形成的冲沟进一步发展、深切、变宽,顶部面积减小,变为长条形的黄土梁;黄土梁被后来形成的沟壑横向切割,逐渐破碎,演变为黄土峁。

(2)不利影响:

黄土地貌塬、梁、峁的演变过程,实际上是黄土地貌的碎片化过程,即先前的地貌顶部面积逐渐减小的过程。

这一过程导致可耕地面积不断缩减;耕种条件越来越差;土壤逐渐贫瘠化;水土流失加剧。

(后三点任答一点即可)

(3)有利作用:

平整土地可以使黄土高原地表不易形成径流,或减少地表径流的形成,从而减少冲沟和沟壑的形成,有利于减少和防止地表形态破碎。

有利于耕地面积扩大;有利于机械化耕作;有利农田灌溉。

(任答一点即可)

不利影响:

可能导致平整后的土地更加疏松,加剧了水土流失;破坏了原有的耕作层。

(任答一点即可)

1.水土流失的成因分析

(1)水土流失的自然原因

气候、地形、植被、土壤等,是形成水土流失的基本自然因素。

它们对水土流失的影响如下表所示:

自然因素

对水土流失产生的影响

气候

与降水的多少和强度有关。

降水越多越集中,强度越大且多暴雨,侵蚀作用就越强,水土流失也越严重

地形

与地形的坡度和坡面组成物质有关。

在一定范围内,地形坡度越大,坡面物质越不稳定,越容易产生水土流失

植被

与植被的覆盖程度有关。

植被覆盖率越低,削减降雨强度和径流量的能力就越低,水土流失也越严重

土壤

与土质的疏密程度有关。

土质越疏松,水土流失越严重

(2)水土流失的人为原因

人为因素是目前形成水土流失的主导因素。

重点分析导致地表植被破坏、土质疏松的人类活动。

①生活能源短缺,大量砍伐薪柴。

②山地资源开发利用不合理,毁林开荒、耕作方式不当、管理粗放。

③开矿、开采石料、修路、建房屋、修水利工程等开发建设不当。

2.水土流失的危害

(1)使耕地土层变薄,土壤养分流失,耕地质量下降,导致农作物单位面积产量降低。

(2)使大量泥沙汇入黄河,黄河泥沙含量剧增。

(3)造成当地生态环境恶化,直接或间接地诱发和加剧自然灾害。

3.黄土高原流域水土流失的治理:

小流域综合治理措施

1.立足综合思维,考查土地荒漠化

呼伦湖随着构造运动和气候的变迁,其范围曾不止一次的扩大与缩小,其南部呼伦贝尔土地沙化日趋严重。

下图为呼伦贝尔土地沙化分布图。

据此完成

(1)~(3)题。

(1)图示呼伦贝尔地区最为显著的自然特征是(  )

A.地势西高东低   B.区域气候干旱

C.河流水系发达D.森林草原广布

(2)造成呼伦贝尔土地沙化日趋严重的人为原因主要是(  )

A.过度开垦、放牧、樵采和采矿

B.过度放牧、樵采和不合理灌溉

C.过度采矿、开垦和抽取地下水

D.过度开垦、放牧和抽取地下水

(3)针对呼伦贝尔土地沙化问题应采取的措施主要有(  )

①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推广节水农业 ②严格实施禁牧或轮牧,保护草场植被 ③控制人口增长,落实移民沿海地带方案

④积极营造防风固沙林,保护生态环境 ⑤调整能源结构,积极发展风能和太阳能

A.①②③④B.②③④⑤

C.①③④⑤D.①②④⑤

解析:

 第

(1)题,根据水系判断,呼伦贝尔地区地势四周高中部低,A项错;呼伦贝尔地区以草地、沙地为主,气候干旱,河流支流少,流域面积小,C、D两项错,B项对。

(2)题,根据位置及图示信息判断呼伦贝尔地区位于农牧交错地带,过垦、过牧、过樵及露天开矿是导致土地沙化的主要原因。

第(3)题,结合呼伦贝尔的区域特征,对症下药推断治理土地沙化的合理措施:

在水源充足的地区发展节水农业,沙化严重的地区要禁牧或轮牧;营造防风固沙林,防止沙进人退;利用风能、太阳能丰富的优势,调整能源结构,减少过樵导致的沙化。

沿海地区环境承载力有限,也不适宜呼伦贝尔地区居民的生产方式、生活习俗,故移民沿海不可取。

答案:

 

(1)B 

(2)A (3)D

2.立足地理实践力,考查水土流失

读某地水土流失治理示意图,回答

(1)~

(2)题。

(1)对图中梯田进行开发建设,最合理的是(  )

(2)若此水土流失治理模式存在于黄土高原地区,该地区的地带性植被是(  )

A.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B.亚热带常绿硬叶林

C.亚寒带针叶林

D.温带落叶阔叶林

解析:

 第

(1)题,A项图中为反坡梯田,适合在陡坡面积小的坡面修建,可以改变水土流动的方向,能够有效地保持水土;B项图中为隔坡梯田,适合修建在缓坡与陡坡相间分布地区;C项图中为水平梯田,适合在陡坡面积小的坡面修建;D项图中为坡式梯田,适合在坡度相差小的坡面修建。

(2)题,黄土高原是温带季风气候,对应的植被类型是温带落叶阔叶林。

答案:

 

(1)A 

(2)D

常考综合题系列

析经典·悟真谛·知能提升

建模(十三) 地理原因分析

1.思维模板

(1)地形成因=内力作用+外力作用。

内力作用主要从地壳运动——板块碰撞或张裂、地质构造(褶皱、断层)的角度分析;外力作用应先根据区域特征判断外力作用的类型(流水、风、海浪、冰川等),进而找出对应的外力作用形式(侵蚀、搬运、沉积作用等)。

(2)气候类成因=太阳辐射(纬度位置)+大气环流(气压带、风带及季风环流)+下垫面(地形、海陆、洋流)。

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决定下的太阳辐射和大气环流是气温和降水特点的决定因素;局部地区气温和降水发生改变是海陆分布、地形、洋流等下垫面因素影响的结果。

(3)水环境成因=气候+地形+植被。

地形影响河流流向、流域面积、水系形状;气候决定河流的流量及其季节变化、汛期长短、有无结冰期及结冰期长短;流域内的植被状况影响河流含沙量的大小、调节径流的季节变化。

(4)自然灾害成因=天(气象、气候、常见天气系统)+地(地形、地质、地貌、植被等)+人(不合理的人类活动)。

(5)区域生态环境问题成因=自然原因(地形、气候、土壤、水文和植被)+人为原因(侧重不合理的人类活动)。

2.答题技巧

(1)明确考查方向:

是分析自然原因还是人为原因?

自然原因侧重地形、气候、水文等要素,人为原因突出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

(2)理清因果联系:

要清楚重要地理要素的组成因子,并理解“因子”与相关“地理要素”之间“因”与“果”的联系。

(3)多角度综合分析:

依托宏观或微观的区域地图,用“地理环境整体性”和“人地关系”多角度综合分析,突出主导因素的影响。

(4)由果溯因细描述:

首先弄清题中已知信息与所设问题的内在联系,由果到因搭建思维线索;最后再由因到果,正向综合形成答案。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天漠”是一种特殊的地理现象,它们像是形形色色的“迷你沙漠”,却会神秘出现在降水丰富的湿润地带,与江河湖海如影随形。

下图中M地附近有很多沙丘。

2011年11月,位于M沙地的风力发电站成功并网发电。

(1)湖畔沙丘形成要有“丰富的沙源”“强劲的风力”,分析M地沙丘的成因。

(2)简述M地建风力发电站的区位优势。

[套用模型] 第

(1)题,根据题目提示:

湖畔沙丘形成要有“丰富的沙源”“强劲的风力”,M地所在的位置特点,湖泊附近地形为低山丘陵,地势较为陡峻,人为破坏植被造成水土流失,湖区地势低洼,有大量泥沙堆积,枯水期湖面下降,沉积在湖床中的泥沙露出水面,带来大量的沙源。

由材料可知,该地有风力发电站,故风能资源丰富。

(2)题,首先该地风力资源丰富,提供了物质条件;风力电站属于清洁能源,潜力大;当地人口众多,工业、农业发达,需求量大,提供的市场条件;加上政府的大力支持与宣传,为建立风力电站提供了后盾。

尝试解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沙丘的形成:

湖区附近多低山丘陵(地势起伏大);雨季,多暴雨而且植被破坏严重,水土流失加剧,湖区地势低洼,有大量泥沙堆积,枯水期湖面下降,沉积在湖床中的泥沙露出水面,成为风沙活动的沙源;M地附近风力强劲,强风作用促进了湖边M地沙丘的发育形成。

(2)风力资源丰富;沙地面积广,地价较低,风力发电清洁;政府支持,市场需求量大;交通便利等。

 (2013·课标Ⅱ)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原产澳大利亚东北部热带雨林中的几种高大桉树,主根深扎地下,能大量吸收地下水。

这几种桉树适应性强,生长迅速,3~5年即可成材,统称“速生桉”。

我国西南地区某地引种速生桉作为造纸原料。

下图中a、b分别示意该地速生桉种植前、后的变化。

(1)读图a,分析当地沼泽获得稳定水源的原因及过程。

(2)读图b,分析种植速生桉后当地其他植被的变化及原因。

(3)简述我国西南地区引种速生桉发展造纸业的理由。

(4)就降水条件简述我国西南地区不适宜大面积种植速生桉的原因。

解析:

 本题以速生桉种植对环境的影响为背景,考查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综合表述能力。

(1)题,上游植被截留大气降水,增加下渗,涵养水源,为沼泽提供了稳定的水源。

(2)题,读图可知,种植速生桉后,地下水水位下降,并导致天然次生林、灌丛退化以及沼泽萎缩。

原因是速生桉大量消耗地下水。

第(3)题,利用材料信息,从速生桉的生长习性及发展造纸业能促进经济发展两方面作答。

第(4)题,一方面我国西南地区的年降水量少于热带雨林气候区且有旱、雨季之分,另一方面速生桉大量消耗地下水,如在西南地区大面积种植速生桉会引发生态环境问题。

答案:

 

(1)原因:

山坡上的天然次生林和灌木丛能涵养水源。

过程:

截留大气降水,减缓地表径流,增加雨水下渗,(在山地形成水分蓄积地带,)(通过地表径流和地下水)为沼泽提供稳定的水源。

(2)植被变化:

天然次生林和灌木丛退化;沼泽萎缩。

原因:

速生桉大量消耗地下水,地下水位下降。

(3)速生桉适应性强,成材快,是良好的造纸原料。

发展造纸业能增加就业,创造产值,带动相关产业发展。

(4)(我国西南地区属亚热带、热带季风气候,)年降水量低于热带雨林区;(有旱、雨季之分,)旱季时间较长,降水较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其它模板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