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景归纳专题.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0132090 上传时间:2023-05-23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586.3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情景归纳专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情景归纳专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情景归纳专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情景归纳专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情景归纳专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情景归纳专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情景归纳专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情景归纳专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情景归纳专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情景归纳专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情景归纳专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情景归纳专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情景归纳专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情景归纳专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情景归纳专题.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情景归纳专题.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情景归纳专题.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情景归纳专题.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情景归纳专题.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情景归纳专题.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情景归纳专题.docx

《情景归纳专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情景归纳专题.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情景归纳专题.docx

情景归纳专题

2012情景归纳专题

一解答情景归纳题的基本方法:

审题——对比、归纳——组织结论

例1.某同学研究定滑轮的使用特点,他每次都匀速提起钩码,研究过程如图1所示,请仔细观察图中的操作和测量结果,然后归纳得出初步结论。

(1)比较(a)、(b)两图可知;

(2)比较(b)、(c)、(d)三图可知。

图1

分析:

第一环节——审题。

审题在任何题型中都很重要,情景题中也不例外。

从题中我们一般能获得这样两种信息:

1.实验目的;2控制的变量。

本实验研究的是定滑轮的使用特点,所以应该带着“定滑轮有怎样的使用特点”这个问题去分析情景,去回答结论。

除了实验目的,从题干中我们还发现,每次他都匀速提起钩码,因此我们所得的结论都是在使用定滑轮匀速提起重物时得到的,那么“使用定滑轮匀速提起重物”应该作为控制条件出现在你的结论中。

第二环节——对比、归纳。

审题之后,我们需要做的事情是对比图片间的不同点,归纳图片间的相同点,本题中的相同点是匀速提起相同重物,不同点是(b)图中使用了定滑轮,作为结果:

使用了定滑轮后,由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反映出所用力的大小没有变,而用力的方向发生了改变。

第三环节——组织结论。

结论的基本格式为“控制的变量(即没有发生改变的)+改变的变量+结果的改变”。

答案:

(1)使用定滑轮匀速提起同一重物能改变用力方向,但不能省力;

(2)使用定滑轮匀速提起同一重物,用力方向改变,力的大小不变。

补充说明:

在总结结论时,同学们要善于进行信息的转换,本题中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一定要转换成力的大小,提弹簧测力计的示数是没有意义的。

类似的有:

在加热方法相同的条件下,加热时间的长短,同学们就应该转换成吸收热量的多少等等。

二从题干中分析,筛选出变量

例2.为了研究导电溶液的导电性能与哪些因素有关。

某同学分别将饱和食盐水与饱和硫酸铜溶液分别灌入直径1.5厘米,长为10厘米和20厘米的塑料管中,其实验过程如图2所示。

 

(1)比较图2a、b(或c、d)可初步得出结论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比较图2a、c和b、d可初步得出结论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分析:

首先要审题,本实验中要研究导电溶液的导电性能,控制的不变的变量没有体现,但却体现了三个变化的变量:

溶液种类、直径(可理解成横截面积)和长度。

总结结论是要注意信息的转换,电流表示数反映的是导电溶液的导电性能。

答案:

(1)同种导电溶液,横截面积相同时,长度越短的导电性能越强;

(2)相同条件下,饱和硫酸铜溶液比饱和食盐水导电性能强。

三明辨实验目的,紧紧围绕实验目的组织结论

例3.某同学感觉到物体运动状态变化情况与物体所受合力方向有一定的关系,该同学想验证自己的想法,做了如图3所示实验。

他在光滑水平桌面上放一小车,小车两端通过细绳悬挂两个完全相同的小桶,分别在两边小桶中放质量相等细沙,小车运动情况如图3(a)所示。

当小车在向左匀速直线运动的过程中,该同学往左桶中加一些细沙,小车运动情况如图3(b)所示。

当小车在向左匀速直线运动的过程中,该同学往右桶中加一些细沙,小车运动情况如图3(c)所示。

请根据实验现象及相关条件,归纳得出初步结论。

(1)由图3(a)现象及相关条件可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由图3(b)现象及相关条件可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由图3(c)现象及相关条件可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匀速向左运动加速向左运动减速向左运动

(a)

 

图3

(b)

(a)

(c)

分析:

本题的关键是理解实验目的,运动状态变化情况与物体所受合力方向的关系,从而决定了本题的结论应该是“合力方向**,物体运动状态怎么变”的模式。

答案:

(1)物体所受合力为零,物体运动状态不变;

(2)物体所受合力不为零时且合力方向与物体运动方向相同,物体在原来运动方向上做加速运动;

(3)物体所受合力不为零时且合力方向与物体运动方向相反,物体在原来运动方向上做减速运动。

补充说明:

同学们要注意实验目的“研究物体运动状态变化情况与受力情况的关系”,在这种实验目的下,物体具体的运动情况如何改变是需要写入结论的,而如果实验目的是“研究物体的运动状态与受力之间的关系”时,描述起来就只有两句话是需要记住的:

当物体受力平衡时,运动状态不发生改变,当物体受力不平衡时,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四切忌主观推断,重视小题中的提示

例4.在研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小明同学所用凸透镜的焦距为10厘米。

他将凸透镜固定于光具座上“0”刻度处,并将蜡烛置于主光轴上距凸透镜一定距离处,移动光屏使光屏上的像最清晰,此时成像情况如图4(a)所示。

接着他将蜡烛逐渐向凸透镜方向移动,重复上述实验过程,成像情况分别如图4(b)和(c)所示。

 

(1)观察并比较图4中____________________可以得到:

当物距大于焦距小于两倍焦距时,通过凸透镜可成一个倒立、放大的实像。

(2)观察并比较图4(a)、(b)和(c)中物距与像距的变化关系及成像情况可以得到:

当物距大于一倍焦距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分析:

三张图放在一起,很多同学无从下手,问题出在很多同学忽略了“物距与像距的变化关系及成像情况”这几个字,所谓物距与像距的变化关系就是指随着物距的变化,像距怎么变。

答案:

(1)(b)、(c);

(2)同一物体通过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距越小,像距越大,所成倒立的实像也越大。

补充说明:

请同学们注意“物距与像距的变化关系”与“物距与像距的关系”的区别,“物距与像距的关系”指的是两段距离的大小关系。

 

1.(07年中考题)如图5(a)所示,木块与小车一起做匀速直线运动,当小车的运动状态发生变化时,木块的状态如图5(b)所示。

把木块换成盛有水的烧杯,重复上述过程,烧杯中水面的状态分别如图5(c)和(d)所示。

由图5(a)、(b)或图5(c)、(d)可知:

小车运动状态变化的可能情况是

(请将两种可能的情况填写完整)。

得到上述结论是利用了

木块和水都具有的性质。

答案:

向右运动速度减小、向左运动速度增大;维持它原先运动状态

2.(08年中考题)某小组同学研究动滑轮的使用特点,他们先用弹簧测力计缓慢提起钩码,如图6(a)所示,再分别用重力不同的动滑轮甲、乙、丙(G甲>G乙>G丙)缓慢提起相同钩码,如图6(b)、(c)、(d)所示。

请仔细观察图6的操作和弹簧测力计的示数,然后归纳得出结论。

 

图7

 

图6

 

(a)(b)(c)(d)

(1)比较图6(a)与(b)[或(a)与(c),或(a)与(d)]两图可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比较图6(b)与(c)与(d)三图可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缓慢提起相同重物)使用动滑轮能省力,但不能改变用力方向;

(2)使用动滑轮(缓慢)提起相同重物时,动滑轮的重力越小,所用的拉力越小。

3.(09年中考题)在研究大气压强的实验中,某小组将一根1米长的透明硬质细管装满水,管子上端封闭,下端浸在水槽中,发现管中的水不会流出,如图7(a)所示;换用较长的细管,重复实验,管中的水仍不会流出,如图7(b)所示;换用更长的细管,重复实验,管内水面静止后的位置分别如图7(c)、(d)所示。

观察上述实验现象,归纳得出初步结论。

①由图7(a)[或(b)或(c)或(d)]可知:

答案:

(1)大气中存在压强;

②由图7(b)与(c)与(d)可知:

(2)(同一地点)大气压强值很大且是一定值。

情景归纳练习题

1.某同学在用厚玻璃做平面镜成像实验时,发现能成两个像,如图1(a)所示。

于是用三块材料相同、厚度不同的厚玻璃分别进行实验,并将现象分别记录在如图1(b)、(c)、(d)所示的方格纸上。

图中A1、A2(B1、B2和C1、C2)为物体A(B和C)分别在厚玻璃中通过前、后反射面所成的像。

请仔细观察装置和实验现象,然后归纳得出结论:

(b)(c)(d)

(1)比较图1(b)或(c)或(d)中前反射面所成的像与物到前反射面的距离关系,可以初步得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进一步分析比较图1(b)和(c)和(d)中同一支蜡烛形成的两个像间的距离与玻璃板厚度的关系,可以初步得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某同学通过实验研究凸透镜成实像时的规律。

他用同一光具座分别进行了三次实验,每次都使光屏上的像最清晰,实验的结果如图2(a)、(b)、(c)所示。

请比较图中的实验结果及相关条件,归纳得出初步结论。

图2

(1)分析比较图(a)、(b)、(c)中像距随物距变化的关系及相关条件可知:

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分析比较图(a)、(b)、(c)中物与像的距离关系及相关条件可知:

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某中学初二年级同学在探究同一直线二力合成的实验中,把一根轻质弹簧的一端固定在O点,另一端用尼龙细线固定在弹簧秤的挂钩上,每次实验时,他们都将弹簧由A拉伸到B位置。

研究过程及实验数据如图3(a)、(b)、(c)所示,请仔细观察图3中的装置、操作及现象,然后归纳得出初步结论。

(1)比较图中(a)与(b)或(a)与(c)可知,此探究实验采用的科学方法的是。

(2)分析比较图中(a)与(c)中拉力的方向及弹簧的示数可得出的结论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某小组同学研究同一直线上两个力的作用特点,他们先将橡筋的一端固定在竖直墙面上,然后在另一端用弹簧测力计沿同一方向拉伸橡筋,如图4所示。

请仔细观察比较图4中(a)、(b)、(c)的操作和弹簧测力计的示数,然后归纳得出初步结论。

(1)比较图4(a)与(b)两图可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比较图4(b)与(c)两图可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某小组同学为了研究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他们先后做了三次实验,实验器材和实验过程如图5(a)、(b)、(c)所示,请仔细观察图中的操作和弹簧测力计的示数,然后归纳得出结论。

(1)比较图5(a)与(b)两图可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比较图5(b)与(c)两图可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某同学通过实验研究物体运动状态与受力情况之间的关系,实验过程如图6所示。

他首先设法测得(a)图中静止的木块在该水平面上运动时受到的摩擦力大小为4牛,然后用弹簧测力计拉动木块,使木块在水平面上以图6(b)、(c)、(d)三种方式运动。

观察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图中已标示)和木块上方竖直悬挂小球的不同现象,可以归纳得出的初步结论:

图6

(1)由图6(a)、(b)、c)、(d)中现象及相关条件中可知:

(2)由图6(a)、(b)、(c)、(d)中木块上方竖直悬挂小球的不同现象及相关条件可知:

7.某同学用如图7(a)、(b)、(c)所示实验研究物体运动与受力之间的关系,他用测力计拉着小木块在长木板上沿水平方向从A匀速移动到B如图7(a)所示,记下测力计的示数为1牛。

将长木板竖直放置如图7(b)所示,用测力计吊着小木块沿竖直方向从A匀速移到B,记下测力计的示数为5牛。

用测力计吊着小木块静止在位置B如图7(c)所示,记下测力计的示数也为5牛。

已知木块的的重力为5牛,木块与水平面间的滑动摩擦力为1牛。

(1)分析图7中(a)和(b)可得:

当物体_________时,物体将做匀速直线运动。

(2)分析图7中(a)、(b)、(c)可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a)图7(b)(c)

8.某同学研究杠杆的使用特点,他先用弹簧秤(测力计)直接提三个钩码。

然后在杠杆上挂三个相同的钩码,且保持位置不变,他三次用弹簧秤(测力计)提着杠杆使其水平静止,研究过程如图8所示,请观察图中的操作和测量结果,然后归纳得出初步结论。

图8

(1)比较图8中(a)、(b)[或(a)、(c)或(a)、(d)]可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比较图8中(b)、(c)、(d)可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某小组同学研究有关杠杆平衡的问题,他们在已调节水平平衡的杠杆上,用弹簧秤、钩码分别进行实验,研究过程如图9所示(弹簧秤对杠杆的力为动力、钩码对杠杆的力为阻力,钩码均相同且位置保持不变),请你根据实验情况和测量结果进行分析和归纳。

图9

(1)由(a)(b)两图中动力与动力臂大小间的关系可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四个图中杠杆的平衡与动力、阻力对杠杆转动效果的关系可知:

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某同学选用相同的实验器材,用实验研究某个物理问题。

实验过程以及可以得到的实验数据如图10所示(他每次都是匀速提起钩码)。

(1)根据图10中得到的信息,你认为该同学在研究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一物理问题。

(2)比较图中(a)、(b)、(c)三图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某同学研究动滑轮的使用特点,他每次都匀速提起钩码,研究过程如图11所示,请仔细观察图中的操作和测量结果,然后归纳得出初步结论。

已知动滑轮的重为0.2牛。

(1)比较(a)、(b)两图可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比较(b)、(c)、(d)三图可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图11

12.为了探究物质质量与体积的关系,某同学利用若干体积相等的铝块、铁块、铜块和天平等器材进行了实验。

他将铝块、铁块或铜块放置在已调平衡的天平的左右盘中,研究过程如图12所示。

请仔细观察图中的操作和现象,然后归纳得出初步结论。

⑴比较图12(a)或(b)可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比较图12(c)或(d)可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为了探究液体内部的压强与哪些因素有关,小华同学将一根两端开口的玻璃管的一端扎上橡皮膜,将其浸入盛有水的烧杯中,并不断增加玻璃管浸入水中的深度,实验操作过程及实验现象如图13(a)、(b)和(c)所示。

他继续实验,在玻璃管中分别注入酒精、盐水,使之与烧杯中水面相平,实验操作过程及实验现象如图13(d)、(e)所示。

(已知ρ盐水>ρ水>ρ酒精)

 

(1)观察比较图13(a)、(b)与(c)可归纳出的初步结论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观察比较图13(d)与(e)可归纳出的初步结论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小伟同学用塑料管做成内部相通的J形管,在J形管的A、B两个管口扎上相同的橡皮膜,并利用该器材进行实验,以此提出关于液体内部压强特点的猜想。

如图14(a)所示,当他将J形管放入盛有水的容器中的某一深度时,发现A管口处的橡皮膜凹陷程度比B管口处的大;如图14(b)所示,当他将J型管放入盛有盐水的容器中,所处的深度与图14(a)中J型管的相同时,发现A管口处的橡皮膜凹陷程度与图14(a)中的不同。

小伟同学根据以上的实验操作和现象,提出了自己的猜想。

图15

(1)根据图14(a)所示的操作和现象,他提出的猜想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14(a)与(b)两图所示的操作和现象,可归纳出的初步结论是:

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如图15是研究圆柱体对水平沙面的压力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图中圆柱体由同种合金材料制成,圆柱体的高度ha=hb

观察图中现象及相关条件:

(1)分析比较图(a)和图(b)可初步得出结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分析比较图(a)和图(c)可初步得出结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某同学为了研究漂浮在液面上的物体浸入液体中体积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为此,他用密度相同但体积不同的A、B两块实心物块,分别放在甲、乙两种液体中进行实验。

已知甲液体的密度大于乙液体的密度,实验过程如图16所示,请根据实验现象及相关条件,归纳得出初步结论。

(1)由图16(a)和(b)可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由图16(a)和(c)可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现有两个完全相同的容器,分别盛有适量的水和浓盐水。

为鉴别这两种液体,某探究小组的同学设计了甲、乙两种方案,如图17所示,并最终得出了结论。

 

(1)通过方案甲的比较可知(a)图中装的是水,判断依据是:

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通过方案乙的比较可知(d)图中装的是水,判断依据是:

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某同学通过实验研究导体的某种特性,他将常温下同种材料制成的长度相同的电阻丝A、B、C、D、E分别连入不同电路中,如图18所示。

它们的横截面积大小关系为SC=SD=SE>SB>SA,并通过电流表的示数大小来反映导体的某种特性,实验过程及现象如图18(a)、(b)、(c)、(d)、(e)所示。

(图18中电源均为新干电池)

(1)比较图18(a)、(b)、(c)三图中电流表的示数及相关条件,归纳得出的初步结论是:

(2)比较图18(c)、(d)、(e)三图中电流表的示数及相关条件,归纳得出的初步结论是:

 

19.某同学通过实验研究导体的电阻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他将同种材料制成的粗细相同的电阻丝分别连入同一电路中,并通过电流表的示数大小来判断导体的电阻大小,实验过程及现象如图19(a)、(b)、(c)、(d)、(e)所示。

(1)比较(a)与(b)[或(a)与(c),或(b)与(c)]两图中电流表的示数及相关条件,归纳得出的初步结论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由(c)、(d)、(e)三图中电流表示数的变化趋势及相关条件,推理可得:

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李莉同学在“探究并联电路电阻的规律”实验中,她利用2节干电池作为电源,将电阻R1分别与电阻R2、R3并联,研究过程如图20(a)、(b)、(c)所示。

请仔细观察图中的操作和现象,然后归纳得出初步结论。

图20

(1)比较图20中(a)、(b)或(a)、(c)可知:

(2)比较图20中(b)、(c)可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某小组同学在研究串并联电路的特点时,有个意外的发现,当L1和L2两灯串联时,L1比L2亮,而当两灯并联时,L1比L2暗,该小组同学很想知道灯的亮暗是由什么因素决定的,他们猜想可能与电流和电压有关。

为了验证自己的猜想,做了如图21所示三次实验,实验数据记录在电路图中电表的边上。

第一次实验中发现L1比L2亮,第二次实验中发现L1比L2暗,第三次实验中发现L1比L2暗。

还发现第一次实验中灯L1和第二次实验中灯L1的亮暗是相同的;第一次实验中灯L2和第三次实验中灯L2的亮暗是相同的。

(1)分析图(a)中数据及相关现象可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