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语文第七单元教材分析.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0132923 上传时间:2023-05-23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34.3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四年级语文第七单元教材分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四年级语文第七单元教材分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四年级语文第七单元教材分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四年级语文第七单元教材分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四年级语文第七单元教材分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四年级语文第七单元教材分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5页
四年级语文第七单元教材分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5页
四年级语文第七单元教材分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5页
四年级语文第七单元教材分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5页
四年级语文第七单元教材分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5页
四年级语文第七单元教材分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5页
四年级语文第七单元教材分析.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5页
四年级语文第七单元教材分析.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5页
四年级语文第七单元教材分析.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5页
四年级语文第七单元教材分析.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5页
四年级语文第七单元教材分析.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5页
四年级语文第七单元教材分析.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5页
四年级语文第七单元教材分析.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5页
四年级语文第七单元教材分析.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5页
四年级语文第七单元教材分析.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5页
亲,该文档总共2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四年级语文第七单元教材分析.docx

《四年级语文第七单元教材分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年级语文第七单元教材分析.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四年级语文第七单元教材分析.docx

四年级语文第七单元教材分析

四年级语文集体备课

          吕丈坡小学武广庆

第七组

  本单元教材以"成长的故事"为专题,编排了精读课文《问中华之崛起而读书》《那片绿绿的爬上虎》和略读课文《乌塔》《尺有所短寸有所长》《语文园地七》。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篇课文写的是周恩来少年时代的一件事,他耳闻目睹了中国人在外国租界里受洋人欺凌却无处说理的事情,从中深刻体会到伯父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从而立志要为振兴中华而读书,表现了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襟和远大志向。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是作家肖复兴回忆了1963年叶圣陶先生给"我"批改作文,并请"我"到他家做客,使"我"受益匪浅的成长经历,表现了叶圣陶先生对文一丝不苟、对人平易真诚,堪称楷模的文品和人品。

《乌塔》讲的是一个4岁的德国女孩乌塔一个人在欧洲旅游的事。

《尺有所长寸有所短》则以书信的形式,讲了一位小朋友向一位作家请教如何与人和睦相处、平等交流的故事,学生在阅读时一定受到许多启发,在体验别人成长经历的同时,思考自己成长中的问题,学习如何理智,如何自立,如何与别人相处......《语文园地七》中安排的这一次口语交际和习作是在一起安排的提供了三个可供选择的活动。

三个活动中都包含了口语交际和习作的内容都是以综合性学习活动为依托,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和思想实际确定的,为学生深入地思考和交流成长中的故事或成长中的问题提供了一次很好的机会。

"我的发现"通过小林和小东的对话,揭示了一边读一遍想的读书方法和习惯。

"日积月累"安排的是一些古代名句,这些名句闪耀着古人的智慧,展示了他们对于成长、对于人生的一些积极向上的看法,会给成长中的少年以很大的启发。

"展示台"这次展示、交流的主要使学生开展综合性学习的活动成果,学生可以用多种形式方式展示、汇报自己这一阶段以来的学习收获。

  教学建议:

  在教学时,应以"成长的故事"为核心,讲课内外内的语文学习资源整合起来,将阅读、习作、口语交际和综合性学习等语文实践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

学习课文,要引导学生认真阅读,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进行综合性学习,要引导学生通过阅读、访问、写信等多种渠道了解跟多成年人或同龄人成长的故事,还要练习自己的生活实际,体验成长的快乐,思考成长过程中的问题;并在口语交际和习作中,把了解到的故事和想到的问题,以口头和书面的形式进行交谈;在"展示台"中,用各种形式展示本组语文学习的成果,和大家一起分享语文学习的快乐。

  25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写的是周恩来少年时代的一件事,他耳闻目睹了中国人在外国租界里受洋人欺凌却无处说理的事情,从中深刻体会到伯父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从而立志要为振兴中华而读书,表现了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襟和远大志向。

  课文结构严谨,层次清晰。

先写12岁的周恩来刚到沈阳,就听伯父叹着气说"中华不振",这使他疑惑不解;接着写周恩来在租界里亲眼看到一位中国妇女受到洋人的欺侮,而围观的中国人都敢怒不敢言,这使他真正体会到伯父说的话的含义;然后写在修身课上,周恩来在全班同学面前表明了自己的心迹:

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最后写周恩来在少年时代就心系中华的振兴,立下远大志向。

  课文各层次之间过渡自然,层层推进。

文中写了三件事,中间有两次过渡。

第一次是过渡句:

"一连串的问题使周恩来疑惑不解,好奇心驱使着他,一定要亲自去看个究竟。

"这句话承接的上文是周恩来在听到伯父说的话之后经常想问题,说明正是这些问题激起了他的好奇心,他要去租界看个究竟,这也就很自然地交代了周恩来闯入租界这件事情的起因。

第二次是过渡段,即课文的第9自然段。

"从租界回来以后,同学们常常看到周恩来一个人在沉思,谁也不清楚他究竟在想什么。

"紧承上文周恩来在租界里切身体会到"中华不振"的含义。

"直到在一次修身课上,听了周恩来的发言才解开了这个谜。

"这一句话巧妙地把课文引入了下文对修身课上这件事的叙述。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让学生了解少年周恩来立志为振兴中华而读书的志向,引发学生思考自己读书的目的,激励学生将自己的学习生活与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大业联系在一起;二是引导学生继续学习在阅读中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本课教学的重点是在阅读中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教学的难点是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深入体会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

  教学建议:

  1、本文记叙的事情发生在20世纪初,学生对当时中国的社会状况和周恩来的生平了解比较少,可以指导学生在课前搜集相关资料,为深入理解课文做准备。

  2.教学时,可以先让学生交流课前搜集的资料,了解课文的时代背景和周恩来的生平事迹。

学生初读课文后,要引导学生把握课文的思路,知道文章写了哪几件事。

深入阅读时,重点引导学生体会少年周恩来的志向,并联系全文深入思考周恩来立下这个志向的原因是什么。

  3.本课要求认识的生字中,"嚷、惩、铿、锵"是后鼻音,"范、巡"是前鼻音;"惩"的声调是二声,不能读成三声;"惩处"的"处"是多音字,在这里读chǔ。

要求会写的生字中,"范、惩"是上下结构,不能写成左右结构;"巡"字中的""是撇点,不能写成半圆;"嚷"字的右半部分应写得紧凑一些。

教师可以结合学生书写的具体情况作适当的指点。

课文中生词的含义,可以让学生运用已经掌握的查字典和结合上下文的方法来体会,还应引导学生找出文中的四字词语,抄写、积累下来。

  4.教学后,可以让学生谈谈课文哪些部分给自己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并畅谈自己读文后的感受;可以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想想自己读书是为了什么,在相互交流中提高认识,升华情感;还应引导学生认真阅读"阅读链接"中的文字,如果学生不理解部分诗句的内容,可以作一些讲解。

  5.课文后面安排了综合性学习的内容,主要有两个方面:

一是回忆自己成长的经历,一是了解别人成长的故事。

安排本次综合性学习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多种渠道了解伟人、名人或身边的人的成长故事,并在感受他人成长经历的同时,汲取营养,获得启示,主动思考自己成长中的问题。

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生活情况,帮助学生确定要了解的人物。

在活动之前,应让学生充分交流,并进行必要的方法指导。

如,怎样与长辈进行沟通,怎样设计提问。

  26《那片绿绿的爬山虎》

  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是作家肖复兴在1992年为了纪念叶圣陶先生写的回忆文章,回忆1963年叶圣陶先生给"我"批改作文,并请"我"到他家做客,使"我"受益匪浅的成长经历,表现了叶圣陶先生对文一丝不苟、对人平易真诚,堪称楷模的文品和人品。

  课文先写叶圣陶先生给"我"修改作文的事:

"我"看到了叶老对作文的修改,阅读了叶老的简短评语,对叶老的人品产生了初步印象,也树立了写作的信心。

  然后写"我"到叶老家里做客,两次具体描写了叶老家院子里满墙的爬山虎:

下午刚进院时见到的阳光照耀下的爬山虎和黄昏时落日余辉映照下的爬山虎,作者通过写爬山虎表达了自己当时的心情。

  最后写这件事给"我"留下的深刻印象,作者说:

"在我的眼前,那片爬山虎总是那么绿着。

"与题目呼应,含蓄地写出了15岁那个夏天的事情一直留在作者的脑海中,叶圣陶先生的音容笑貌、亲切教诲一直激励着他前进。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是引导学生通过阅读作家肖复兴的成长故事,体会学作文应先学做人的道理,学习通过描写景物抒发感情的方法,同时感悟如何修改作文。

  本课教学的重难点是体会文中含义深刻的语句,并从叶老对《一张画像》的修改中学习修改作文的方法。

  教学建议:

  1.课前可以布置学生查找有关叶圣陶和肖复兴的资料,阅读他们的作品。

通过阅读相关资料和作品,初步了解这两位作家。

  2.在教学中应先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内容和脉络,然后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最后再回归整体,升华认识。

引导学生了解课文写了哪两件事,知道这两件事虽然有着密切的联系,但也存在着独立性,然后引导学生一部分一部分地学习。

  第一件事讲叶老给"我"批改作文,是本文的重点部分。

可以让学生先自读这部分内容,提出不懂的问题。

教师重点引导学生就"叶老是怎样修改'我'的作文的"和"'我'有什么感受"这两个问题进行交流,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修改作文的方法。

学生解决这一问题时,可以边读书边用笔画出修改处,再用不同的符号把表达作者感受的句子标识出来;还可以让学生认真阅读课后"资料袋"中《一张画像》的修改原稿,然后通过讨论交流,了解叶圣陶先生用了哪几种方法修改这篇文章。

  课文第二件事中几次写到爬山虎,这些语句含义深刻,是教学的难点。

要通过反复朗读,抓关键词语揣摩其含义。

  在理解了文中这两部分内容之后,可以回归整体,讨论课文为什么以"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为题,使学生了解到,因为"我"的作文写得"亲切自然",叶老批改了"我"的作文,因而对"我"有所了解,才请"我"到他家做客。

我见到那片绿绿的爬山虎,叶老的教导使"我"懂得了应该怎样做人,怎样作文。

时间已过去将近三十年了,但当时的情景如在眼前。

一想起叶圣陶先生,就仿佛又看到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所以以此为题。

  3.本课要求会写的字中,"昏"字的上半部分是"氏",不能多加一点;"荐"字的下半部分是"存",不能错写成"在"。

教师还应引导学生分辨并正确使用同音形近字,如"燥"和"躁"、"洽"和"恰"。

  4.应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谈谈自己的学习收获,特别是在写作文和改作文方面的收获。

如,文中叶老给肖复兴的评语中写到:

"全是具体事实""深受感动""亲切自然"。

所有这些,都是写好作文的必要前提,可以让学生结合自己的作文实际谈谈感想。

还可以组织学生修改自己的习作,然后把修改前后的习作进行对比,提高学生修改习作的能力,培养学生修改习作的习惯。

  27乌塔

  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写的是14岁的德国女孩乌塔独自一人游欧洲的故事,表现了这个少年的自立意识和独立生活的能力,以及她对生活的热爱。

  文章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来写。

先写"我"在罗马的一个旅馆里结识了德国小姑娘乌塔,写她"睡得正香"以及起身后收拾好行装、外出游览;接着写晚上回到旅馆后"我"和乌塔的谈话,主要谈的是乌塔这次旅游的行程之长、安排之细、准备之久,以及她要在亲身经历中认识世界的想法;最后写乌塔与"我"道别,继续她未完的旅程。

  课文主要通过以下几种写作方法来突出乌塔鲜明的性格特点。

(1)在描写中展现性格特点。

语言描写集中在第8、9自然段里,这些语言表现了乌塔对事物有自己独特的见解,体现了她在思想上的独立。

文中的一些细节描写也很有特点。

这个14岁的女孩虽然独自在异国他乡,但是能在旅馆里"睡得正香",她能自己安排一天的活动,自己收拾东西,按时外出游览,从这些描写中可以看出乌塔做事很有经验、从容不迫。

(2)在对比中突出人物性格特点。

一是和作者对比。

作者写了自己在青年旅馆里"筋疲力尽""匆匆洗漱""疲倦地回到旅馆",而乌塔却可以在旅馆里"惬意地趴在床垫上,一边吃糖,一边看一本厚厚的书"。

二是和中国孩子对比。

文中写了中国孩子的生活,有电视,有儿童图书,有游乐园,但父母一般不放心让他们一个人出远门;而乌塔却在14岁的年龄独自一人游欧洲。

在这样的对比中突出了乌塔的自立意识和独立生活的能力。

  选编这篇课文的目的,一是为了开阔学生的视野,使学生了解世界上其他国家儿童的成长经历,培养自己独立生活的意识和能力;二是培养学生阅读有自己的见解,并愿意与大家交流阅读感受。

  本课教学的重难点是引导学生从课文的叙述和描写中了解人物特点,并在阅读后与同学交流自己的见解。

  教学建议:

  1.课前师生可以一起观察欧洲地图,了解欧洲的主要国家、著名城市,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2.本课的教学,应侧重指导学生在自读自悟中读懂课文内容,引导学生就课文的内容提出自己关心的问题,并组织学生进行交流。

  首先,可以要求学生自由阅读课文,借助工具书自学课文中的生字和新词,再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了解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然后,引导学生感受人物的性格特点,突破本课教学的重难点。

可以让学生带着问题读书,引导学生思考:

课文中哪些内容反映了乌塔在生活上的独立?

一边读一边找出相应的句段,并在空白处写下自己的理解,然后再进行交流,并引导学生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乌塔这个人物形象鲜明生动,可以通过读好乌塔的语言来体会人物的特点。

  在学生读懂课文之后,教师应引导学生就学习课文时产生的问题和想法谈谈自己的见解。

可以把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梳理,从中确定一两个大家关心的问题作为基本问题,组织学生进行讨论。

确定的基本问题要抓住自立精神这一中心,如:

乌塔的说法和做法好不好?

我们能向乌塔学习什么?

我们可以怎么做?

在讨论中,教师应提醒学生,向乌塔学习并不是要模仿她独自外出旅游,而是要在生活中克服依赖思想,培养自己独立生活的能力和自立的精神。

  3.课后,可以联系本组语文园地中的习作要求,让学生写一写"从《乌塔》想到的";还可以让学生把课文内容和课上讨论的情况讲给父母听,听听父母的意见。

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还可以指导他们把课文改编成课本剧,在适当的时候排练演出。

  28《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

课文由两封信组成,一封是张国强同学写给柯岩的信,他认为同学们嫉妒他获奖,因而疏远他,感到很寂寞,所以写信向柯岩老师讨教,希望得到柯岩老师的帮助。

一封是柯岩的回信,她在信中通过合理的推断,分析了张国强失去朋友的原因,并结合自己的经历告诫国强:

只有善于发现别人的长处,一点一滴地改正自己的缺点,才能拥有越来越多的好朋友;彼此知心交心,患难与共,才能飞快地进步。

张国强在信中提到的问题,是学生在生活中很有可能遇到的,因此这篇课文对学生思考自己的成长问题有较普遍的指导意义。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引导学生了解课文中提出的成长中存在的问题,提醒学生避免类似问题;二是学习用书信进行书面交际。

  本课教学的重点是引导学生读懂信的内容,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体会"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的道理,并学习书信的格式、写法。

  教学建议:

  1.在教学时,建议在学生自读自悟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围绕"课文主要提出了一个什么问题""如何解决这个问题""从中悟出些什么"展开讨论,让学生各抒己见。

同时,引导学生体会柯岩在回信劝告国强时是非常真诚、耐心的,这样才可能令国强信服。

然后拓展延伸,鼓励学生推想:

国强的问题还有可能会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你对此有何看法?

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经历畅所欲言,教师要注意倾听,相机指导,形成互动。

  还应根据文后的提示,引导学生共同讨论从课文中发现的书信的格式、写法。

  2.对要求认读的词语,应让学生多读几遍,并结合上下文理解大意。

  3.本文的课题富有哲理,教师可以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用举例的方法说说自己的理解。

  4.课后,可以建议学生之间互通书信,内容可以是互相沟通、消除误解,也可以是交流彼此对成长中遇到问题的一些看法,在实践中学习用书信进行书面交际。

  语文园地七

  口语交际·习作

  这次口语交际和习作是整合在一起编排的,提供了三个可供选择的活动角度:

说、写自己或别人的成长故事;交流读《乌塔》的想法,写"从《乌塔》想到的";讨论信中的问题,写回信。

三个活动建议中都包含了口语交际和习作的内容,都是以综合性学习活动为依托,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和思想实际确定的,为学生深入地思考和交流成长中的故事或是成长中的问题提供了一次很好的机会。

  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口语交际时,可以从以下两种做法中选用一种。

  一种做法是引导全班学生共同交流一个感兴趣的话题。

学生阅读口语交际和习作的要求之后,商量一下对哪个话题最感兴趣,然后围绕这一话题展开深入的交流。

  另一种做法是引导学生自由组合,从教材提供的三个话题中自由选择交流的内容,先在小组内充分交流,然后再全班相互交流。

  习作的内容也应鼓励学生自主选择。

可以先让学生说说准备写什么,交流一下各自的写作打算,然后学生分头习作。

在进行习作讲评时,要兼顾教材中的三个话题,力求使每一个学生都有收获。

另外,因为这是学生第一次练习写信,所以在讲评时应适当突出书信格式的学习,使学生通过交流了解应该怎样写信。

  我的发现

  这次"我的发现",通过小林和小东的对话,揭示了一边读一边想的读书方法和习惯。

从两个人的对话中,我们能够体会到,读书时要深入思考,善于发现问题;发现问题后,要想办法解决问题,如,可以查阅相关资料帮助解决,可以联系上下文深入体会。

这是精读文章的重要方法。

一定要潜下心来,仔细体会、揣摩文章中的词语、句子以及文章描写的细节,这样才有可能深入地理解文章,并在语言表达方面有所收获。

所以,引导学生交流这方面的读书体会是非常重要的。

  教学时,可以先让学生自读小林和小东的对话,然后交流自己从中发现的读书方法,学生对这些方法有所认识后,可以扩展开去,让学生谈谈自己的读书经验,说说自己读书时是怎样深入思考、发现问题的,以及发现问题后是用什么方法来解决的,让学生在实际的例子中加深体会,迁移运用。

  如果学生谈到了其他的读书方法,如,边读书边想象、不动笔墨不读书,只要说的有道理,也要加以肯定,但重点应引导学生围绕一边读一边想的读书方法展开交流。

  日积月累

  

(1)教学建议。

  这次"日积月累"安排的是一些古代名句,这些名句闪耀着古人的智慧,展现了他们对于成长、对于人生的一些积极向上的看法,会给成长中的少年以很大的启发。

  在教学时,要引导学生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背诵,还可以谈谈各自对这些名句的理解,或联系生活中自己或他人的例子谈谈体会。

  如果学生在综合性学习活动中还搜集了其他成长名言,也可以和大家一起交流,共同欣赏,使所有人都得到激励。

还可以建议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最喜欢的或最有针对性的名言写成卡片,放在自己经常能看到的地方,时刻激励自己前进。

也可以鼓励学生准备一个名人名言摘记本,把自己喜欢的名言记在上面,陪伴自己成长。

  

(2)相关链接。

  有志者事竟成:

意思是有志气的人只要坚持不懈,事情终究会取得成功。

《后汉书》共九十卷,是南宋范晔所作。

  莫以善小而不为,莫以恶小而为之:

意思是说好事再小也要去做,但坏事再小也不能去做。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出自唐代文学家韩愈的《进学解》,意思是说,学业的精深,在于勤奋刻苦,学业的荒废,在于嬉戏游乐;道德行为的成功在于深思熟虑,败毁在于因循苟且。

  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

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

是东晋文学家、田园诗人陶渊明的《杂诗》八首之一,感叹时间一去不复返,勉励人们应抓紧时间做有意义的事情

  展示台

  这次展示、交流的主要是学生开展综合性学习的活动成果,学生可以用多种方式展示、汇报自己这一阶段以来的学习收获。

  教材中提供了三个角度的展示建议,分别是写回信、办手抄报、排演短剧。

  手抄报的展示可以利用自习时间或课余时间进行,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自由参观、阅读,评出自己喜爱的手抄报。

可以设置最佳设计、最佳效果、最佳内容、最佳合作小组等奖项,奖项的安排由学生自定,以鼓励为主。

  如果有学生排演了关于成长故事的短剧,可以让他们在家长开放日表演,请家长来观看演出,以增进学生与家长之间的交流和沟通。

  学生的展示交流不一定局限于书中提供的三种形式,可以结合本班学生开展综合性学习的实际情况,由学生自己确定展示哪些学习成果,怎样展示学习成果。

教师要做到心中有数,并酌情指导,进行合理安排。

  25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

正确读写"帝国主义、伯父、风和日丽、灯红酒绿、热闹非凡、耀武扬威、巡警、吵嚷、得意扬扬、惩处、抱负、胸怀、喝彩、振兴中华"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深入地体会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

3.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树立为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而刻苦学习的远大理想。

教学重点、难点

  在阅读中能比较深入地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1、师生搜集有关周恩来同志生平的资料。

  2、师生搜集反映20世纪初中国社会状况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预习探究

(一)、创设情境。

  1、你知道哪些名人名言?

  2、教师多媒体出示周总理的名言: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3、指名读。

  4、大家想知道周总理是在怎样的情况下说出他读书的目的的吗?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第25课,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5、教师板书课题,学生齐读。

(二)、初读课文,感知大意,理请线索。

  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想从课文中知道了什么?

  2、学生自由读课文。

  3、汇报:

从课文中知道了什么?

概括说一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4、课文可分为几段?

(三)、学习生字生词,

  1、教师板书要求学会的字和要求认识的字。

  2、学生自由读生字。

  3、指名读生字

  4、学生带着以下要求小组内合作学习生字:

(1)、怎样读准要求学会的字的音?

怎样记住要求学会的字的形?

通过书中的生词和课外的词理解生字的意思。

(2)怎样记住要求认识的字的音?

  二、合作交流

  1、汇报小组学习生字的成果,教师相机点拨指导。

  2 汇报要求学会的字。

(1)、租是平舌音,指导学生读准。

"惩"是阳平,强调不要读成上声。

(2)、引导学生用比较法记忆:

租-祖振-晨嚷-囊

(3)、通过组词练习,引导学生理解"帝国主义、租界地"的意思。

(4)、"凡"的最后一笔是竖弯钩,"嚷"字右边分上、中、下三部分,这两个字教师边强调边范写,帮助学生正确记忆。

  3汇报要求认识的字。

(1)、指名读。

(2)、开火车读。

                       

  4、练习朗读课文。

  三、品读感悟

  

(一)自读思考:

课文章写了哪几件事。

  (文中写了三件事,中间有两次过渡。

第一次是过渡句:

"一连串的问题使周恩来疑惑不解,好奇心驱使着他,一定要亲自去看个究竟。

"这句话承接的上文是周恩来在听到伯父说的话之后经常想问题,说明正是这些问题激起了他的好奇心,他要去租界看个究竟,这也就很自然地交代了周恩来闯入租界这件事情的起因。

第二次是过渡段,即课文的第9自然段。

"从租界回来以后,同学们常常看到周恩来一个人在沉思,谁也不清楚他究竟在想什么。

"紧承上文周恩来在租界里切身体会到"中华不振"的含义。

"直到在一次修身课上,听了周恩来的发言才解开了这个谜。

"这一句话巧妙地把课文引入了下文对修身课上这件事的叙述。

1、出示旧中国东北的"外国租界地"图片。

  2、指名汇报课前查找的有关"外国租界地"和"帝国主义列强"的资料。

  3、师:

12岁的周恩来看到外国租界地的灯红酒绿、看到中国同胞任洋人欺侮,他是怎样想的、怎样做的呢?

下面我们就来深入学习课文。

(二)、学习第一部分,感受少年周恩来关心国家大事。

  1、自由读第一段,想一想少年时期的周恩来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2、指名回答上面的问题。

引导学生体会:

少年时期的周恩来是一个爱问问题、好奇心强、关心国家大事、热爱祖国的孩子。

  3、分角色朗读第一段。

(1)、周恩来的话应该怎样读?

伯父的话应该怎样读?

(2)、指名分角色读,师生评议后再指名读。

(三)、学习第二部分,感受少年周恩来胸怀祖国。

  1、过渡:

租界地对于少年周恩来来说是一个不解的谜团,他一定要弄个明白。

  2、请同学们自由读第二段,想一想"中华不振"的含义是什么?

你是从哪些句子体会到的?

  3、小组讨论后汇报交流。

  4、引导学生从描写租界地的街道的句子中体会帝国主义侵略者的为所欲为和中国巡警的奴颜媚骨。

引导学生从描写中国妇女被欺侮的句子中体会中国人任人宰割的悲惨境遇、体会侵略者的猖狂和中国巡警的麻木不仁。

  5、想象:

当时那位妇女是怎样哭诉的,那个中国巡警又是怎样训斥她的,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认证 > 从业资格考试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