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山和阿里山的传说.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0134771 上传时间:2023-05-23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27.1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武夷山和阿里山的传说.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武夷山和阿里山的传说.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武夷山和阿里山的传说.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武夷山和阿里山的传说.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武夷山和阿里山的传说.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武夷山和阿里山的传说.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武夷山和阿里山的传说.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武夷山和阿里山的传说.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武夷山和阿里山的传说.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武夷山和阿里山的传说.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武夷山和阿里山的传说.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武夷山和阿里山的传说.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武夷山和阿里山的传说.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武夷山和阿里山的传说.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武夷山和阿里山的传说.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武夷山和阿里山的传说.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武夷山和阿里山的传说.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武夷山和阿里山的传说.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武夷山和阿里山的传说.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武夷山和阿里山的传说.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武夷山和阿里山的传说.docx

《武夷山和阿里山的传说.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武夷山和阿里山的传说.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武夷山和阿里山的传说.docx

武夷山和阿里山的传说

武夷山和阿里山的传说

教学目的:

1.学会8个生字.

2.能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民间传说的通俗易懂,感情的丰富.学会复述课文.

3.了解花珊与妖怪做斗争的过程,感受花珊英勇顽强,保卫家乡的斗争精神.

4.体会大陆和台湾血肉相连,两岸人民盼望祖国早日统一的强烈愿望.

教学重难点:

1、学会复述课文.感受民间传说的通俗易懂,感情的丰富.

2、了解花珊与妖怪做斗争的过程,感受花珊英勇顽强,保卫家乡的斗争精神.

教学时数:

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生字词

2、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理清文章的条理。

教学重难点:

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理清文章的条理。

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出示课题,请学生结合自己查阅的资料简要介绍“武夷山”和“阿里山

”的地理位置.

2.教师介绍,在很久很久以前,武夷山和阿里山是连在一起的,后来发生了怎样的故事?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个动人的传说.

二.整体感知,读通课文。

1.自由地小声朗读课文,要求:

(1)读准课后生字词的字音,读通句子。

(2)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主要人物是谁?

他是怎样想的?

怎样做的?

结果怎样呢?

2、反馈学生学习情况。

分角色朗读全文,纠正字音.

(因为五年级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识字水平,而本课生字教学字音可能会出现问题的字是:

蹦、轰。

教学中还要注重几个难写的字形的区别:

陷、瀑等。

3、结合质疑,默读课文,在书上作相关批注;

三、深入学习第1——4自然段

4、找出相关句子、小声与同桌交流。

5、交流找出的相关句子、小节。

1)那时,漫山遍野的果树上挂满了果子,山下是肥沃的土地.

(我从“漫山遍野、肥沃”感受到这是一个美丽富饶的地方.那里的人们过者丰衣足食的生活,一定很快乐.)

2)从此,山上的树木死了,小溪没水了,肥沃的土地也干裂了.

引导学生通过对比朗读,初步感受花珊为民除妖的品质.

(同一个地方,环境完全不同,老百姓的日子过得也不一样,都是妖怪做的坏事,你们有什么想说的?

)引出第三句.

3)花珊看到人们被妖怪还得生活不下去,心理很难过.

4)于是,她开始苦练本领,经过九九八十一天,终于练就了高超的射箭本

领和一手好刀法.

引导学生交流对文字的品读:

“九九八十一天”说明了时间长。

“终于”表示苦练本领经过了很多磨难,最后成功.

师:

你们想一想,花珊是怎样苦练本领?

能具体描述当时的情景吗?

引导学生想象,发展语言水平.

指导有感情朗读.

四、生成新疑。

1、师:

读到这儿,你们又有什么想法?

引导学生找出花珊斗争的段落,质疑:

苦练本领后的花珊能除掉这个妖怪吗?

2、看来你们会思考了,想知道这些问题,下节课我们再来学习花珊除妖的故事.

板书设计:

14武夷山和阿里山的传说

花珊

苦练本领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8个生字.

2.能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民间传说的通俗易懂,感情的丰富.学会复述课文.

3.了解花珊与妖怪做斗争的过程,感受花珊英勇顽强,保卫家乡的斗争精神.

4.体会大陆和台湾血肉相连,两岸人民盼望祖国早日统一的强烈愿望.

教学重难点:

1、学会复述课文.感受民间传说的通俗易懂,感情的丰富.

2、了解花珊与妖怪做斗争的过程,感受花珊英勇顽强,保卫家乡的斗争精神.

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

精读课文

一、回顾旧知,导入新课

1、回顾课文内容,说一说花珊除妖的原因

2、花珊能除妖吗?

她是怎样想的?

怎样做的?

结果怎样呢?

3、这节课,我们就来看看花珊除妖的过程.

二、直奔重点,细致体会。

1、认真默读第4、5节,出示思考提纲:

花珊能除妖吗?

她是怎样想的?

怎样做的?

结果怎样呢?

2、反馈学生自学情况。

读中感悟,理解第5自然段。

用笔钩出花珊除妖的过程写得栩栩入声的动作词语.

抓住重点词句,读中感悟,重点体会以下要领:

1)这天晚上,乌云遮住了月亮,姑娘紧握弓箭,向山上走去。

(花珊为民除妖的决心大,这正是保家为国的高贵品质。

2)出示“于是搭上箭,用力朝绿光射去。

妖怪被射中了眼睛,痛得直打

滚。

花珊跳到妖怪身上,举起大刀,朝它的脖子使劲砍去,直砍得妖怪乱蹦乱跳。

从这些词中,你有什么感受?

(战斗激烈、花珊非常勇敢)

同学们,你们再想一想能让花珊除妖的斗争再激烈一些吗?

指导学生再创作

3)忽然,她觉得大地再向下陷,只听一声巨响,高大的武夷山簖为两

半,中间出现了一条很深的沟,妖怪“轰”的一声,掉到了沟底。

(读过程,谈体会)

3、有感情地朗读第3自然段,总结复述的方法。

抓重点词

围绕问题读文、思考

列出小标题。

谁能根据黑板上的词语和刚才总结的复述方法将花珊除妖的过程复述下来。

指名复述,教师做适当的提示。

三、学习课文6---8节

1.学生自由读这一部分。

从这部分内容体会到什么?

2.学生再读这部分内容,勾画出表达人们心中期盼的句子,写感受。

“从————句子中我想到了什么?

3.学生分小组交流,自由表达。

4.学生练笔:

你想对花珊说些什么?

你想对花珊的妈妈说什么?

让学生情感涌动,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教师还可以提供一些海峡两岸人们渴望祖国统一的资料。

5.指导朗读课文,学生评读。

6.课外阅读中国民间传说,感受中国文学艺术中的这一瑰宝。

四.作业设计

1你想对花珊说写什么呢?

写一写。

 

板书设计

武夷山和阿里山的传说

花珊

苦炼本领-----勇敢除妖--------盼望统一

 

16格列佛游记

教学目标:

1.学会10个字。

2.默读课文,用第三人称复述课文。

3.抓住重点词句,品味课文中的描述语言,感受其想象的神奇。

4.感受格列佛在充满敌意,奇特,语言不通的小人国,用他的善良,宽容获得了理解和尊重。

教学重难点:

1.默读课文,用第三人称复述课文。

2.抓住重点词句,品味课文中的描述语言,感受其想象的神奇。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新课

课前同学们查阅了有关<格列佛游记>的资料,你们都了解了些什么?

(<格列佛游记>是最早被介绍到中国的英国文学名著之一,作者是英国

作家斯威夫特。

这是一篇寓言小说,作者借托船长格列佛之口逼真地描述了在四次航海中的奇异经历。

我们今天学的课文就是四次经历中的一次----小人国奇遇。

板书课题:

格列佛游记----小人国奇遇

二.初读课文,理清文脉

自由地小声朗读课文,要求:

(1)读准课后生字词的字音,读通句子。

(2)浏览课文,找出文中四字词语,利用工具书,结合上下文,在小组内说说词语的意思。

轻举妄动一饮而尽肃然起敬举止文雅国泰民安

战无不胜一知半解急不可耐罪魁祸首号啕大哭

痛苦万状和颜悦色宽宏大量

齐读并说说各自理解的词语意思。

三、再次默读课文,想一想:

格列佛来到了什么地方?

你是从哪些词句中知道的,用笔勾画,在旁边批注。

(1)合作交流,感受小人国的奇特。

学生找到文中的关键词语,重点句子结合自己的理解交流。

学情预设:

A.二十辆车装满了肉……一饮而尽(从文中的数量词中,我看到了格列佛的巨人形象,他在小人国中永远是居高临下的,无论皇帝还是大臣,格列佛享受着俯视的痛快)

B.皇帝比所有的大臣高出大约我的一个指甲盖……肃然起敬。

(原来皇帝与别人不同的就是他比大臣们高一个指甲盖,这在现实生活中极其微不足道的高度,在小人国是成为皇帝的重要条件。

非常具有讽刺意味)

师:

皇帝自然是体态威严,只要一眼就可以看出他是小人国的统治

者。

可是他到底了不起在什么地方呢?

引导学生找出

C.他容貌雄健威武,张着奥地利人的嘴唇……战无不胜。

(作者的外貌描写,让我看到了小人国国王与众不同的地方。

我真佩服作者惊人的想象力。

(2)指导朗读,其他同学体会之后,互评,在评论的基础上再朗读。

四、教师过渡:

刚才我们通过朗读,知道了小人国的皇帝异与小人国臣民

的地方,并且感受到了小人国的“小”,格列佛来到了这个地方后,大家接受他吗?

他遇到了哪些挫折?

最后是怎样和他们成为朋友的?

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第四节,勾出重点词句并谈谈感受。

学情预设:

(1)这些人急不可耐地……挨近我.(格列佛给小人国的臣民带来了震动)

(2)我在房门口地上坐着的时候……射中了我的左眼。

(小人国的臣民对他充满了敌意)

(3)但我很快消除了他们的恐惧……从我的口袋里放出。

(引导学生说出“和颜悦色”“轻轻”“一个一个”等词表现出他的宽容,善良让小人国的人万分感激)

指导朗读并演一演。

小结:

格列佛来到一个神气的国度,这里的一切对他来说是新奇的,他给这个小人国的臣民也带来了震动,最后格列佛用宽宏大量赢得了小人国的任对他的好感。

五、用第三人称复述课文片段

(1)引导学生回顾复述的方法

(2)学生练习第三人称复述课文。

学生在复述时要变化人称,在理解

原文的基础上,对原文用自己的语言重新组织。

六.猜想一下格列佛在后来的游历中,还会发生怎样的故事?

大家互相说

一说。

作业设计:

1、课外读一读《格列佛游记》,又发生了哪些有趣的事情?

2、积累四字词语

 

板书设计:

16格列佛游记----小人国奇遇

小人国的“小”

宽宏大量赢得尊重

 

15刷子李

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了解“刷子李”高超的刷墙技艺,想象“刷子李”刷墙时的风采。

2.能抓住重点句段反复朗读,体会文章是怎样表现“刷子李”的技艺高超的,感受独特的语言韵味。

3.认识课文中的10个生字,摘录描写精彩的句子。

教学难点:

体会“刷子李”的技艺高超表现在哪里。

教学重点:

领悟并学习作者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出示课题“刷子李”,说说从课题中你可以看出一些什么?

可能的答案:

(1)课文描写的是一个姓李的人;

(2)这是一个用刷子干活的人;(3)这个人刷墙特别好,所以才叫“刷子李”……

2.刷墙特别好的,姓李人叫“刷子李”,这是一种很有趣的称呼。

你还知道类似的称呼吗?

比如:

做豆腐特别好的,姓王的人叫“豆腐王”,剃头特别好的,姓陈德任叫“剃刀陈”……

二、通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不通的地方多读几遍,要读得流利。

1.师巡视指导。

2.检查自读情况,正音,特别注意以下几个字的读音:

蘸(zhàn)和 (hè)着琴音 必得(děi) 发怔(zhèng) 调(tiáo)浆 天衣无缝(fèng)

3.默读课文,找出课文中最能表现“刷子李”技艺高超的句子,做好标记。

三、读课文,了解“刷子李”

1.自由朗读课文,认读课文中的生字,把课文读通顺。

2.说说“刷子李”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

学生可以自由说说初读课文后的感受,谈谈初步印象,可以用自己的话说,也可以用课文里的话来说。

3.默读课文,找出课文中最能表现“刷子李”技艺高超的句子,做好标记。

4.课堂交流,用一个词来说说“刷子李”的粉刷技艺高超到了什么程度,并在课文中找出理由。

学生可以多个词语来形容“刷子李”的粉刷技艺高超,比如:

出神入化、天衣无缝、出乎意料、不可思议。

理由主要有以下这些,教学时可以根据学生的回答,随机调整教学顺序。

教学时要把理解、朗读结合起来。

(1)“只见师傅的手臂悠然摆来,悠然摆去,如同伴着鼓点,和着琴音,每一摆刷,那长长的带浆的毛刷便在墙面上啪地清脆一响,极是好听。

──通过动作和声音的描写,写出了“刷子李”刷墙时动作熟练优美。

(2)“啪啪声里,一道道浆,衔接得天衣无缝,刷过去的墙面,真好比平平整整打开一面雪白的屏障。

──一个“天衣无缝”,一个比喻,写出了“刷子李”粉刷的墙面十分平整,质量很高。

做的活,效果非同一般。

(3)“这时候,刷子李忽然朝他说话……看上去就跟粉浆落上去的白点一模一样。

──这段话可以和文章开头的一段话联系起来,理解“刷子李”刷浆时必穿一身黑,干完活,身上真的没有白点,不可思议。

1.文中多次写到“刷子李”的黑衣服,你们发现了几处?

2.学生交流列举。

(四处)

3.教师小结:

听说黑衣服──看到黑衣服──检查黑衣服──发现“小白点”。

4.出示:

“最叫人叫绝的是,他刷浆时必……白刷不要钱。

5.从这句话你体会到了什么?

(技艺高超)

6.读一读,读出对他高超技艺的赞叹。

7.小组派代表朗读,要让同学听出“刷子李”的高超技艺,在读之前可让其他同学友情提醒,促进交流,深化感悟。

8.课文是写“刷子李”的技艺高超,本该花大篇幅描写他是怎样刷墙,刷得怎样好,可为什么却花了那么多的笔墨写他的黑衣服呢?

9、学生交流。

10、教师小结:

刷墙的描写是直接写他的刷墙的技艺高超,而黑衣服的描写虽然不是直接写,可从这些描写中却也让我们体会到了他的技艺高超,我们可以称这种描写为侧面描写,但无论是直接描写还是侧面描写,都是为了表现“刷子李”的技艺高超。

四、紧扣末句,总结课文

1.出示最后一小节。

2.为什么说曹小三学徒的头一天分别见到、听到。

一辈子也不一定明白呢?

总结:

这篇文章真是一波三折,引人入胜,起初,徒弟半信半疑,但大半天下来,一个小粉点也没发现,当徒弟时师傅佩服得五体投地时,却突然发现“刷子李”裤子上有一个白点:

师傅如山般的形象轰然倒去。

不料,“刷子李”揭开谜底:

那白点原是黑裤烧了个洞,使“刷子李”的“奇”得到了一次次的渲染。

“刷子李”

确实技艺高超。

但他的绝活是经过不断磨练,不断进取的结果。

“刷子李”的所言所行深深震撼了曹小三,曹小三感触很深,获益多多。

作业设计:

用这节课学到的方法,夸一夸身边有一技之长的人,用一段话写下来。

 

板书设计15刷子李

技艺高超

(出神入化、天衣无缝、出乎意料、不可思议)

 

参考资料:

冯骥才,天津大学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院长、著名作家。

他长于天津,对这里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怀着一种近乎狂热的激情。

他以学者式的渊博和填密,有条不紊为天津文化倾注着心血:

他对天津的历史文化遗存进行过抢救性考察;他写过不少具有天津地域特色的小说,如《神鞭》《三寸金莲》《俗世奇人》等,从而挖掘天津人的集体性格,展示这个城市的形态和灵魂。

其实,这些已超越了学术范畴,它对延续历史文脉、保持个性魅力、清晰城市形象、促进天津未来发展等,都具有深层的意义……

本文选自《俗世奇人》,其中所述之事,多以清末民国初年卫市

井生活为背景;天津卫,天津的旧称,是东南水路的门户,有守卫京都的意思。

即今天的塘沽码头。

冯骥才偏爱写“俗世奇人”,自有他的道理:

“码头上的人,一强活不成,不强就生出各样空前绝后的人物。

”如:

“刷子李”、“泥人张”等。

 

古诗寄扬州韩绰判官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能借助注释,课后练习,展开想象,理解诗句意思,感受优美的意境,体会诗人

与朋友之间的深厚友谊.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诗句意思,感受优美的意境,体会诗人与朋友之间的深厚友谊.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在我国江南有一座小城---扬州,那里风景秀丽,景色宜人,吸引了无数文人骚客留诗作画.我国唐代大诗人杜牧也曾留念忘返其间.他特别怀念与他共游扬州的好友韩绰,于是写下了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寄扬州韩绰判官>这首诗.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读入情

1.读一读《寄扬州韩绰判官》。

要求读准、读通,看看注释或借助字典

查不懂的词.

2.指数名学生读,正音.

3.看看诗词的题目,你能发现什么?

(指名答.)

4.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呢?

和你的伙伴一起反复读上三遍之后,再好好想想.

5.读了这么多遍,让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

(指数名答.)

三、品悟情

1.诗人那浓厚的化不开的思念之情,都藏在哪个句子中呢?

默读,画出来.

2.指名答.

3.“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从这句诗中你读懂了什么?

(“隐隐”和”迢迢”这一对叠字,不但画出了山清水秀,绰约多姿的江南风貌,而且隐约暗寓着诗人对故地和朋友的思念之情.)

4.学生同桌互相说一说;指名说.

5.指导朗读,读出诗人怅然情怀.

6.这句诗中诗人是借什么景物来抒发情感的呢?

(指名答.)

7.诗人为什么如此强烈地思念扬州好友呢?

8.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下面那句诗的意思吗?

小组内交流.

9.引读“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二十四桥,以及明月夜均为扬州美景,诗人以调侃的语气问韩绰:

在明月的夜晚,你这位风流才俊在何处与歌女们吹箫取乐呢?

其实是诗人自己在怀念扬州的美丽风光和纸醉金迷的游乐生活)

10.就让我们一起走入作者的情感中,去感同身受一番吧.(齐读.)

四、议深情

1.学生配乐背诵.

2.在你背诵时,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呢?

(指名答.)

3.诵读提炼。

 青山逶迤,隐于天际,绿水如带,迢迢不断.这真是——(学生齐读古诗)

 诗人问:

在明月的夜晚,你这位风流才俊在何处与歌女们吹箫取乐呢?

这正是——(学生齐读古诗)

这便是如诗如画、如梦如幻的扬州月夜,深深的惆怅情思,引人遐想。

(学生背诵全诗)

五、拓展学习:

从那抑扬的箫声中仿佛还荡漾着诗人思念江南的似水柔情。

请看欧阳修的《踏莎行》:

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平芜尽处是青山,行人更在青山外

正道出了杜牧这句诗的言外之意。

此时虽然时令已过了深秋,江南的草木却还未凋落,风光依旧旖旎秀媚。

正由于诗人不堪晚秋的萧条冷落,因而格外眷恋江南的青山绿水,越发怀念远在热闹繁花之乡的故人了。

作业设计:

1背诗、默诗

2诗配画

3理解诗意

板书设计:

寄扬州绰判官

唐杜牧

 

课题:

语文乐园(五)

教学目标:

1.一是积累词语,感受语言艺术的丰富;二是知道同一意思可用两字词语和四字词语分别表达,体会语言艺术表达形式的多样性.

2.知道”夸张”是民间文学中常用的修辞手法,感受这种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3.初步认识古文,感受中国古文化的魅力.

4.告诉学生默读的方法,并在平时阅读中运用.

5.用恰当的音量说话,能体现一个人的良好修养.

6.学习<格列佛游记>的写法,让学上进行大胆而合理的想象。

教学时数:

五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读一读,你发现了什么

1.先让学生自由读一读词语

2.想一想,你明白了哪些词语的意思

3.请小组合作,让学生用形象的动作解释词语的意思

4.请学生谈一谈自己发现了什么

小结:

这组词语虽然意思相近,但不是近意词,因为每组词语的字数不等.

二.读一读,说说下列句子的表达效果

1.学生初读句子,感受三句话表达的意思.

教师简单介绍”夸张”:

夸张是为达到某种表达需要,对事物的形象,特征,

作用,程度等方面着意扩大或缩小的修辞方式.

2.再读句子,说说自己读懂了什么,并提出疑问.(第一句和第三句分别使用缩

小夸张和扩大夸张.第二句也使用了夸张,让我们知道了燕山原来有这么冷,让人难以想象)

3.学生品句子,请说一说夸张的作用是什么?

夸张的作用:

A.揭示本质给人以启示

B.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

C.增强联想,创造气氛.

教师提醒应该注意的地方.

A.夸张不是浮夸,不能失去生活的基础和根据.

B.夸张不能和事实距离过近.

C.夸张要注意文体特征,如科技说明文,说理文章就很少使用夸张手

法,以免歪曲事实.

三.读一读,记一记

1.激情导人.

我们中华民族是礼仪之邦,古代许多贤人学士写了许多为人处世方面的警句,激励我们博爱广敬。

2、学生自由诵读,注意读准字音.

3、尝试理解:

学生交流对这些名言警句的大致理解。

第一句:

一件事情不亲眼看见只光听说,而根据猜测判断,可以吗?

第二句:

亲眼看见才是真,传言未必是真.

4.背诵名言.

5、交流收集的及老师推荐的,拓展积累.学生读一读、说一说、背一背.

6、鼓励学生课后将自己喜欢的读书名言制作成书签.

 

第二课时

一.读一读

1.默读短文,读文章后知道了什么?

学情预设

(1)刚才不出声的阅读形式叫默读.

(2)默读的方法是眼到,心到.

(3)默读的习惯该如何养成?

2.教师补充默读的方法

二.口语交际。

(一)创设情境,激发口语交际的热情

在学校图书室里,同学们在安静的看书,两位同学在一旁高谈阔论.你正在看书,你会怎么想,怎么做?

(二)合作讨论,丰富话题

1.小组内交流.组织小组成员轮流发言,相互启发,提问,评价,推荐说得好

的同学到班上交流.

2.指名试说,教师点评.

3.想一想,同学们在哪些场合要小声说话?

4.全班交流.

 

第三、四、五、六课时

习作:

<荒岛生存记>

一.回顾原文,激发兴趣

请学生将课外阅读的《格列佛游记》摘抄内容小组内讨论.

二.课堂讨论,揭示规律

你认为要写好此文,必须把握那几点?

学生归纳,教师小结.

(1)要结合荒岛的环境来写,让自己置身其中,当成格列拂写在荒岛上的种种经历.

(2)想象要大胆,合理,假设的推测是有理有据,情节要生动有趣.

(3)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要描述清楚,特别是在荒岛上遇到的困难的过程要重点写,几件事之间要注意详略得当.

三、全班交流,由说到写

  1.小组推荐一位同学介绍,师生共评。

  请这些小组派代表上台发言,每个代表发言完毕,教师组织学生对代表的发言做适当的评价或补充。

2.拟订提纲,起草。

 3.片断展示,组织评价

  教师请几位同学读出自己所描写的片断,然后说出自己是否满意自己的片断习作,为什么?

其他同学要认真听,然后给与适当的评价和修改意见,同时,也要对自己的片断习作进行自我修改。

 4.独立撰写,完成写作

  师:

同学们,你们已经成功的为你们的习作进行选材,并且还写出来精彩的片断。

老师已经隐隐约约的看到你们笔下家庭中的趣事了。

现在老师想看得更清楚一些,老师希望你们笔下的人物能够活灵活现的展现在读者的面前,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形象,好吗?

就请大家拿起你们的笔,完成习作。

 

第五、六课时(习作讲评)

一、集体评改

  1.选择优秀习作,请习作者上台朗读展示。

以“你欣赏这篇习作的哪些地方”或“这篇习作有什么地方值得你学习”“你对这篇习作还有什么建议”等引导语,引导学生展开互相评价;老师亦可指出写得好的地方和修改建议。

  2.投影或宣读一篇中等水平的习作。

  

(1)说出这篇习作哪些地方写得好?

  

(2)哪些地方要修改?

(3)应该怎么改?

二、同桌互改

  1.导语:

根据刚才同学们的修改意见,同桌之间互相交换读习作,进行互相修改。

  学生互改,教师巡视,发现修改较好的例子。

  2.展示改得好的典型。

  

(1)修改后的文章比原文好吗?

  

(2)好在哪里?

三、指导自改

  1.通过互改后,请学生归纳出修改这一类习作应注意的问题:

  

(1)叙述过程是否具体,是否突出“趣”。

  

(2)词语的使用是否恰当、生动?

文章是否通顺?

  (3)文章标点符号使用是否正确,书写是否规范?

  2.学生自改。

  请每位同学根据大家总结的修改注意事项及老师、同学的修改意见,再认真修改自己的习作,让家庭趣事能够更加活灵活现地展示在大家面前。

  四、总结课堂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不仅修改了自己的习作,还掌握了一些修改的方法,请大家牢牢记住这些方法,用以指导今后的习作,争取每次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