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困生导师制农村高中个别化教育的实践与探索.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0135488 上传时间:2023-05-23 格式:DOCX 页数:54 大小:1.24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困生导师制农村高中个别化教育的实践与探索.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4页
学困生导师制农村高中个别化教育的实践与探索.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4页
学困生导师制农村高中个别化教育的实践与探索.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4页
学困生导师制农村高中个别化教育的实践与探索.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4页
学困生导师制农村高中个别化教育的实践与探索.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4页
学困生导师制农村高中个别化教育的实践与探索.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54页
学困生导师制农村高中个别化教育的实践与探索.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54页
学困生导师制农村高中个别化教育的实践与探索.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54页
学困生导师制农村高中个别化教育的实践与探索.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54页
学困生导师制农村高中个别化教育的实践与探索.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54页
学困生导师制农村高中个别化教育的实践与探索.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54页
学困生导师制农村高中个别化教育的实践与探索.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54页
学困生导师制农村高中个别化教育的实践与探索.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54页
学困生导师制农村高中个别化教育的实践与探索.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54页
学困生导师制农村高中个别化教育的实践与探索.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54页
学困生导师制农村高中个别化教育的实践与探索.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54页
学困生导师制农村高中个别化教育的实践与探索.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54页
学困生导师制农村高中个别化教育的实践与探索.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54页
学困生导师制农村高中个别化教育的实践与探索.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54页
学困生导师制农村高中个别化教育的实践与探索.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54页
亲,该文档总共5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困生导师制农村高中个别化教育的实践与探索.docx

《学困生导师制农村高中个别化教育的实践与探索.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困生导师制农村高中个别化教育的实践与探索.docx(5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学困生导师制农村高中个别化教育的实践与探索.docx

学困生导师制农村高中个别化教育的实践与探索

1201-05

目录

一、研究缘起:

对现有中学导师制的反思1

(一)学困生导师制是深化我校教育教学改革,实现学校跨越式发展的需要1

(三)学困生导师制个别化教育的特点2

1.以学生和导师的双向选择为前提2

2.以形式多样的育人活动为载体3

3.以个案会诊为主要手段3

4.以发展性评估为考核机制3

二、研究目的:

以导师制促学困生有效学习3

(一)促进学生尤其是学困生的全面发展3

(二)加速教师的专业成长3

(三)推动学校的长足发展3

三、研究内容:

构建中学学困生导师制的个别化教育模式4

(一)农村中学学困生的现状及成因分析4

(二)学困生导师制个别化教育的运作策略研究4

(三)学困生导师制个别化教育的教育方式研究4

四、研究过程:

精心建设导师团,科学探索导师工作新机制4

(一)精心建设导师团4

1.导师的聘用和培训4

2.导师的职责目标5

3.导师团的制度建设5

4.导师的考评7

(二)科学探索导师工作新机制7

1.建立高效的学困生导师制运行机制7

2.形成流畅的学困生导师制操作流程9

3.探索合理的学困生导师制指导方法10

4.总结有效的学困生导师制交流方式25

五、研究成效:

使全体学生包括学困生都得到最优发展28

(一)促进了学生个性发展,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28

(二)增强了教师的科研意识,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29

(三)提升了办学理念,构建了和谐校园,推动了学校的迅速发展30

六、研究结论:

农村高中个别化教育的创造性模式31

 

学困生导师制:

农村高中个别化教育的实践与探索

【课题概要】21世纪,教育走向生本已成为教育发展的主流,新课程的实施将实现我国中小学课程从学科本位、知识本位向关注每个学生发展的历史性转变。

在新课程背景下,如何促进每个学生特别是学困生的发展,一直是学校和教育工作者面临的重要课题,也是落实素质教育的关键所在。

本课题主要采用行动研究法和个案研究法,依托新课程教育理念——“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在“学困生导师制”的机制上作了有益探索,积累了一套农村高中导师制个别化育人的基本经验(一个目标、双向选择/互动、三种策略、四个特征、五种“导”法、六个原则),形成了以学生的选择为前提、导师和学生双向互动、学业指导与成长指导同步、教学德育一体的个别化教育模式,促进了学困生的健康成长,提高了教育教学质量,提升了教师的专业意识和水平,推进了学校发展,为我校乃至我市新课程的实施提供了先导性经验和制度保证。

【关键词】导师制·个别化教育·策略·实践

一、研究缘起:

对现有中学导师制的反思

(一)学困生导师制是深化我校教育教学改革,实现学校跨跃式发展的需要。

导师制起源于英国,创始人是曾任温切斯特主教和英格兰大法官的威廉·威克姆,导师制最早出现于英国牛津大学的“新学院”。

国外也有一些国家在中等教育的某些领域采用导师制,如英美等国在中学职业指导过程中采用导师制。

近几年来,国内一些名知高校如北京大学、浙江大学也开始在本科生教育中实行导师制,在基础教育领域有几所重点高中,如上海市建平中学、湖北宜昌市第一中学、江苏南京市第一中学、北京八十中等正在实行导师制。

南京第一中学提出了导师制课堂教学的四条原则——“全面引导、崇实引导、及时引导、因才引导”;北京八十中则致力于为有特殊兴趣爱好的学生选择导师,指导学生的深入发展。

近年来,我省长兴中学的班级德育导师制和湖州的学生成长导师制也开展的如火如荼。

上述这些学校实施的高中导师制虽取得较好的效果,但我们也不难看出其关注的重点是导师对学生学业和学习能力的指导或思想品德教育的单一指导,而在学业指导的同时,如何有效地进行思想、生活的分类指导或有针对性的道德品行的个别化辅导,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则很少见到。

另外对导师队伍的建设,导法研究,导师工作中的资源利用,以及导师工作的评价机制的研究还存在空白。

而事实上,这才是导师制实施之真谛所在,以实现“教书育人”,道德教育生活化,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健康成长创造条件。

这也是本课题研究的重点所在。

我校是一所具有60多年办学历史的普通高完中,但生源一直为我市重点中学招生以后的学区内二、三流学生为主。

近年来随着我省普及十五年教育计划的实施,初中学龄人口高峰向高中段转移。

入学新生的不断增加,使学困生的比例呈不断上升趋势。

从我校对2003年9月15个班入学新生的调查表明,有15%左右的学生在学习上跟不上教学要求,表现为学习效率低,学习不得要领,厌学情绪严重。

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和升学的具体功利目标以及高中教学要求相对较高,而学校传统的教学模式采取“一刀切”和“齐步走”的方式,以致学生学习的两极分化现象日趋严重。

学困生的大量存在一度成为我校大面积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的瓶颈因素。

同时我校是一所寄宿制高中,现有41个班级,1800名左右的住校生,班级规模大,住校生多,给学生管理工作带来了很大的挑战,班主任往往感到力不从心,而科任教师又难以在指导学生进行学习时顾及思想、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发展,教学与德育工作长期脱节,学校德育实效性受到责疑。

因此建立以班主任为核心、班级科任教师组成导师组负责整个班级建设的学困生导师制管理模式,在不增加校舍和师资的情况下,在大班化教学中实行小班化管理,成为我校实现教学德育一体化管理,促成学困生发展的有效途径。

(二)学困生导师制个别化教育的界说

学困生,顾名思义,就是学习困难学生。

学习困难也称“学习障碍”、“学习无能”或“学业不良”。

这一概念由美国学者柯克(S.Kirk)在20世纪60年代首先提出,我国在80年代中后期开始进行研究。

至于学困生的定义,我国学术界对学习困难还没有一个明确的界定。

根据我校学生的实际情况,综合专家的有关论断,我们对学习困难学生(简称学困生)的理解是:

在知识基础、学习习惯、学习方法、学习能力、心理品德等方面存在偏离常规的结构性缺陷,智力得不到正常的开发,能力目标、知识目标均不能达到教学大纲或课标的基本要求,需要通过有针对性的教育、教学给予补偿和矫治的学生。

具体包含三层含义:

具有一定的学习动机;智力正常,没有感官障碍;学习成绩明显低于同年级学生,不能达到预期学习目的。

因此这些学生要达到一般学习水平或达到教学大纲所要求的水平需要额外的督促与辅导。

学困生导师制个别化教育就是在生本教育理念和“整体、合作、优化”教育理念的指导下,以学生选择为前提,以优质师资为核心,将学困生转化的诸多目标、任务分解到担任“导师”的任课教师身上,“导师”们既教书又育人的责任制教育模式。

学校选聘思想素质好、业务水平高、责任心强、能为人师表的优质教师作为导师,全面负责了3-4名学困生的教育教学,开始是原班级任课教师,逐步可在年级同学科任课教师选聘。

导师在学困生转化工作中既教书又育人,既管教又管导,它与班级授课制相辅相承,共同促进学困生的发展。

(三)学困生导师制个别化教育的特点

农村中学学困生导师制个别化教育是在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让每一位学生都得到发展”的理念下,更新教师的教育观念、服务观念的一项重要举措。

也是新基础教育形势下一种超越传统意义上的新型个别化教育模式,它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1、以学生和导师的双向选择为前提。

学校校长办公室和教科室分别在教职工会议和班团活动课时间向教师和学生说明导师制工作的现实意义和学校的初步设想。

让学生认识到能成为一位受导学生,选择一位优秀的教师作为自己的成长导师,是件非常荣幸的事;让教师认识到自己被聘为导师,被学生选择是自身价值的体现。

由教师和学生分别向教科室和班主任提出申请。

学校在校内向学生公布导师名单和导师个人简介,供学生选择。

同时,班主任根据班级工作实际确定受导学生名单。

导师和受导学生双向选择,并签订相关带教协议。

导师制师生职责协议书

导师(以下称甲方):

学生(以下称乙方):

学校生活对教师和每个学生而言都是生命历程中的一段重要经历,是人生中充满生命活力和价值的重要部分。

为了导师和学生的共同成长,为更好地开展导师制活动,严格遵循双向选择、尊重了解原则,特制定以下协议:

一、乙方恳请甲方作为自己的导师,自愿履行以下义务:

1、与导师坦诚交往,彼此尊重,互相信任;

2、恳请导师分析自身状况,制定发展规划;

3、主动做好阶段发展分析,定期向导师汇报;

4、谦虚接受、认真听取导师的指导意见。

二、甲方愿意承担对乙方的指导工作,本着对乙方和学校负责的态度,自愿履行以下职责:

1、了解学生状况,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2、定期与学生交流,关心学生的思想进步;

3、关心学生的生活,与家长取得一定的联系,帮助学生解决生活中出现的问题;

4、根据学生的特点和志向指导学生制定好个人的学习计划,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5、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和成长需求,辅导学生解决各种心理困惑;

6、引导学生逐步学会规划人生,为其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7、对学生选课、文理分班、高考择校给以一定的建议;

8、其他学生请求事项的解决。

三、任何一方违背导师制工作原则,不履行上两条规定的义务和职责,可以向学校导师领导小组提出导师变更申请,由导师领导小组在接到申请15天内裁决;裁决解除协议的,本协议自裁决生效之日起失效。

本协议一式三份,学校、甲方、乙方各持一份,从签订之日起生效。

甲方签约人(签名)

乙方签约人(签名)

年月日

2、以形式多样的育人活动为载体。

导师制个别化教育是在学校导师制和班主任制双轨运行的机制下开展的,在不影响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情况下,导师育人工作多在课余时间进行。

导师育人方式以活动为主,从单一的口头教育到采用电话、网络、书信等多种方式对学生进行人文的关怀,将道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学业指导融为一体,导师和学生的沟通方式多样,可以是谈话、写信、读书读报、听课或看作业布置任务,也可以是比赛、游戏、远足(郊游),还可以是家访、网上交流等。

导师通过与学生的活动了解学生,在活动中扮演一个顾问,一个激励者和交换意见的参加者,从而促进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学会主动地学习。

3、以个案会诊为主要手段。

个案会诊类似于医生给病人看病的会诊,它是在导师主持下,班主任教师、特邀专家、家长代表、学生等共同参与的,研究学生特殊情况的会议。

与会者应充分发表意见,找出学生学习不良、行为欠佳、心理素质较差、生活习惯不好等问题的原因;也可以开展学生优点的发掘、习惯的培养,学生发展性的辅导、学习潜能的挖掘等共同性问题的研讨;并采取合适的对策。

个案会诊有利于避免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做法,同时导师之间也能达到经验分享,优势互补。

4、以发展性评估为考核机制。

导师制工作的考评工作由学校导师制工作考评小组操作,我们在考核中注重多元化评价,过程性评价和质性评价,采用导师工作自评(占10%),学生对导师测评(占70%),班主任对导师工作评结(占20%)三大部分。

由学校导师工作考评领导小组综合审议,确定考核等级。

考核结果实行“淘汰制”,结果分为优秀、合格、不合格三等。

对工作成绩突出的导师给予表彰和奖励,考核不及格的由学校考核领导小组取消其导师资格,中止奖励。

二、研究目的:

以导师制促学困生有效学习

实行学困生导师制,是实现教学德育一体化管理,促成学困生发展的有效途径。

我们希望通过本课题的研究,达到以下目标:

(一)促进学生尤其是学困生的全面发展。

通过导师学科具体指导及个别化教学,营造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使学生学到许多为人之道,学会尊重他人,刻苦学习,使每位学生对学习充满信心,对生活充满信心,并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加速教师的专业成长。

通过本课题的实践研究,强化教师对教育教学目标、策略、方法的更新与改进,提高教师的业务能力和科研水平,为新课程方案的实施构建起一支适合新基础教育形势,擅长并热心于弱势教育的科研型教师队伍。

(三)推动学校的长足发展。

通过学困生导师制个别化教育的实施,探索适合学生差异特点和发展需求的教育策略,寻求一种操作性强、实效性高的农村中学学困生转化模式,以形成教育的整体合力和适合学困生发展的教育环境,推动学校的长足发展。

同时,为周边县市非重点中学开展学困生教育,全面提升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提供可借鉴的实践经验。

三、研究内容:

构建中学学困生导师制的个别化教育模式

(一)分析农村中学学困生的现状及成因。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证明,绝大多数学习成绩落后的中学生,原因不在于智力因素,而是由于某些特殊原因造成的学习困难,科学地了解学困生的学习困难找到学困生失败的真正原因,是转化学困生的关键所在。

为此我们运用华东师大心理学系周步成教授编制的AAT、FAT量表对学困生学业不良进行诊断,初步分析影响学困生学习能力的相关因素,如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学习方法、学习热情、学习周围的环境以及与师生关系等,我们把学困生的成因归纳为三个方面,一是心理原因,如认识能力差,学习技能未形成,所学知识有很多漏洞,情感和意志的缺陷,未形成学习动机,不守纪律等。

二是生理原因如体质弱,弱神经型,视、听发音器官不全,其它疾病等。

三是外因。

如师源性学困生,缺少教师的个别指导缺乏情感语言影响,家长和教师爱护关心不够等。

由于长时间学习成绩低下,社会老师同学的不认可,甚至受到嘲讽打击,学困生普遍存在厌学情绪,在学习上,学困生的心理矛盾错综复杂,表现在自尊心与失落感的矛盾,好胜心强与进取心弱的矛盾,独立性与依赖性的矛盾,这种心理状况导致学困生的学习状况时常出现反复,短时间的成功感和积极性伴随着因学习困难产生的灰心丧气交替出现。

(二)学困生导师制个别化教育的运作策略研究。

学困生导师制研究能否取得突破性的进展,关键在于导师制的运作,这也是本课题研究的关键所在,我们将力图构建操作性强、实用性强的导师制运作策略,如导师责职和导师工作手册的制定,导师的选拔与培训,开放式师生档案袋的建立,导师与学困生互动方式(写信、打电话、E-mail、座谈等)、导师制师生绩效评定内容和发展性评价机制等。

(三)学困生导师制个别化教育的教育方式研究。

个案是教育研究成功与否的基础与缩影,本课题的研究将以个案研究的方式,探索学困生导师制个别化教育的有效方式。

学校政教处、团委和心理辅导室将开展学困生导师制个别化教育的个案研究,收集学校教育教学中学困生导师制个别化教育的成功案例,编写学困生个案集和学困生成长录。

教务处将组织各学科教研组成立子课题,以个案研究为基础,探索、总结对学困生进行个别化教学,以学困生导师制促学困生发展的行之有效的教育方式。

四、研究过程:

精心建设导师团,科学探索导师工作新机制

(一)精心建设导师团

导师队伍的建设是学困生导师制个别化教育课题研究的关键,一个学校导师团的成熟就是该校中学“导师制”教育模式成功的标志。

我校把创建“奉献型、学习型、创新型、科研型”的导师团作为课题研究之本,采取“重视学习、强化师德、专业引领、培训骨干”等措施,不断建立健全导师的校本培训体系,努力提升导师团的整体素质。

1、导师的聘用和培训

学校在教职工会议上说明导师制工作的现实意义和导师任职资格的相关要求。

让教师明确导师制概念(它与单纯以提高学生成绩为目的的“辅优补差”不同,注重的是“育人”,着眼的是“发展”,并以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为目的)。

学校导师制工作领导小组在各教研组个人申报的基础上,根据导师制对导师的要求和教师教育教学水平及实际的工作能力,审议确定思想素质好,业务水平高,责任心强,能为人师表的优质教师为导师。

导师的任职期限一般为一学年。

市(县)教坛新秀,学科带头人,高级教师一般为学校首选导师。

学困生导师制个别教育计划的制定和实施是一项专业要求较高的工作,尤其是对学生进行分析评估,更是需要导师具备心理学和教育测量学的专门知识,否则很难制定出切合学困生的个别化教育(方案)计划,为了提高导师的专业素养,我校利用多种形式对导师进行培训。

导师的培训具体由教科室负责,培训的主要内容为国内外导师制的相关理论,导师制的工作方式,导师制个案研究等。

培训方式有理论讲座,个案会诊,外出考察等,边培训边工作,不断促进导师工作的深入开展。

2、导师的职责目标

导师的职责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引导,学科辅导,生活指导,心理疏导。

把思想教育和学科教学、课堂教育和课外教育、共性教育和个性教育、严格管理和人格感化结合起来,形成教与学的双向互动,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1)“导师”要在教育和教学中对学生全面负责,既教书,又育人;既面向全体学生,又因材施教;既注重学生的共性,又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

2)对学生成长方向的引导。

注意对学生进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引导;帮助和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和心理素质。

3)对学生学习途径和学习方法的指导。

关心学生的学业进步和个性特点发展,合理指导学生的学习,

4)关注学生在校的课内外一切活动,指导学生合理安排课余生活,引导学生参加积极向上的文娱活动

5)对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情况、生活情况、心理健康、人际关系等方面跟踪了解。

及时帮助学生消除和克服心理障碍。

6)善于与学生家长、班主任和其他任课教师沟通,全面了解学生各方面的表现。

3、导师团的制度建设

1)谈心汇报制度:

(1)学生每周一次向导师汇报学习生活情况。

汇报一般用口头形式,根据需要也可以用书信、周记、电子邮件等形式。

(2)导师每两周至少与结对学生谈话交流一次,谈话应做好谈话记录。

谈话一般个别进行,根据需要(同伴关系、团体生活指导),也可以小组进行(同一导师的3-5人)。

(3)谈话记录附于《导师制工作手册》,内容包括:

时间、地点、人员、谈话主题、谈话内容纪要、谈话后记、其他。

2)家长联络制度:

(1)一般情况下,学校和导师应将导师制情况通报学生家长知晓,并希望得到家长的配合和协作,提高导师制的实效。

(2)导师每月至少一次电访,每学期至少一次家访。

导师必须了解学生本人及其家庭情况,注重家庭背景和学生的思想、学业、心理相关分析,并给予切实的指导。

(3)电访和家访必须作好相应的记录。

记录附于《导师制工作手册》,内容包括:

联络时间、联络对象、联络形式(电访、家访)、联络主题、联络内容纪要、联络效果评估、其他。

3)活动交流制度:

(1)导师制不限于个别指导,根据需要,可以组织:

①导师群体人员和学生群体人员参加的座谈会、讨论会、联谊会;

②导师之间的经验交流会、案例分析会、总结表彰会;

③学生之间的联谊会和其他团体活动。

(2)活动应有充分的准备,应由组织者提供活动方案、活动程序、活动注意事项等。

(3)活动记录附于《导师制工作手册》,内容包括:

活动时间、活动地点、参加对象、活动主题、活动准备、活动内容、活动后分析、其他。

4)分析会诊制度:

(1)下列情况必须作好分析工作:

①导师制关系建立后,首次谈话、家访(或电访)、活动后;

②导师制发展过程中,学生状况发生重大变化时;

③期中、期末考试前后;

④学生面临分科、选科等困惑时;

导师制关系结束时;

有关部门征集《个案分析》时;

其他应予以分析的情况。

(2)下列情况必须作好会诊工作:

导师制发展中遇到复杂问题时;

导师制发展中遇到典型案例时;

学导双方关系遇到严重障碍时;

其他认为应予以会诊的情况。

会诊可以由导师、班主任、年级组长、学校领导提起,年级委员会或学校组织进行,邀请有关导师、班主任、学校领导和校外专家进行。

(3)情况分析记录和会诊记录附于《导师制工作手册》,内容包括:

案例简介、分析(会诊)焦点、案例分析、分析(会诊)结论、其他。

5)手册记录制度:

(1)为保证导师制工作顺利开展,导师制课题组提供《导师制工作手册》(电子版、传统版),内容包括:

第一部分:

概况篇

浙江省高中导师制总方案;

XXXX高中导师制课题方案;

XXXX高中导师制操作方案;

XXXX高中导师制操作模式;

XXXX高中导师制操作流程;

其他学校导师制情况介绍。

第二部分:

足迹篇

导师申请书;

学生名单一览表(姓名、性别、班级、情况摘要);

学生情况个体分析(姓名、性别、班级、家庭情况、学历情况等一般状况;学业、生活、品行、心理等重点情况分析,因人而异)

谈话汇报记录;

家长联络记录;

活动交流记录;

分析会诊记录;

第三部分:

成果篇

学生发展成果;

教师发展成果;

学生汇报材料;

导师工作评价表;

导师绩效评议用表;

师生档案袋制作。

(2)每一位导师必须作好《导师制工作手册》记录,记录可以采用电子版,可增加记录项目;如果不采用电子版,导师可以打印制作文本或采用传统填写方法。

6)档案袋制度:

(1)导师制是一种全新的育人模式,从关注学生成长、积累工作资料、评定导师实绩、评价学生成长等方面均需要建立档案袋制度。

档案袋分导师档案袋和学生档案袋两种。

(2)导师档案袋由导师制领导小组和导师个人共同制作,内容包括:

导师简介;

历年受导学生一览表;

历年《导师制工作手册》;

历年导师制考核记录;

个案分析和研究成果;

其他业绩材料。

(3)学生档案袋由导师个人和班主任共同制作,内容包括:

学生一般状况表(姓名、性别、班级、家庭和社会关系、学历情况);

基础分析(要突出重点,一般在学导关系建立2个月后由导师作出);

成长记录(每月表现,考试成绩……);

成果记录(文字记录,复印件……)。

潜能分析(学导关系终止前,由导师作出)。

其他。

(4)档案袋记录必须实事求是,充分肯定学生发展成果,对问题必须持十分慎重的态度,必须用发展的眼光对待问题。

档案文字必须打印或用钢笔记录。

4、导师的考评

导师制个别化教育的实施需要依托新型的评价机制,在导师制师生绩效评定中应强化多元化评价、过程性评定、质性评定等,营造发展性评价机制。

在实施中我们确立了以导师制个别化教育是否有利于指导学生自主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内容和学习计划,规划自己的发展方向;是否有利于指导学生的品德与个性的健康发展;是否有利于促进学生的精神成长为主要依据,从日常工作运作记载、结对学生反馈和发展表现、查看学困生成长档案袋材料、听取来自班主任、年级组长的情况反映四个方面,进行绩效评定。

每年评出优秀导师,并作为评优和晋升职称的优先条件。

(二)科学探索导师工作新机制

1、建立高效的学困生导师制运行机制。

导师制是学校内部素质教育的运行机制,旨在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两方面的积极性,创造性和内在的潜力,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为了保证导师制个别化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我校确定了阶段侧重,分层推进的思路。

提出了以下策略:

(1)构建一支高素质的导师制育人工作队伍。

导师制育人工作成败的关键是导师的选拔和导师工作积极性的激发。

为此,学校成立了导师制工作领导小组,由校长担任组长,按照教师自愿的原则,挑选责任心强,有组织能力,有积极性,教育教学能力强的教师来担任导师工作。

为了提高导师的素质,深入高效地开展育人工作,学校专门聘请省市教科院的有关专家来校做报告,使导师对高中生的身心特点,现代教育教学和管理理念的认识有了理论上的飞跃,同时聘请校内有经验的班主任和优秀教师介绍实践经验,结合本校特点对导师进行校本培训,以促进导师制育人工作的深入开展。

(2)形成网络式的导师制育人工作共同体。

学校导师制育人课题由学校校长亲自参与组织研究与管理,并担任课题组组长,课题组成员已形成学校、行政处室、教科研人员的三结合,为落实课题研究的开展,我们把课题研究任务分解到各处室,责任到人,作为课题开展研究的基点,从德育线和教学线分别着手,双轨运行。

在导师制运作策略、导师制与学生心理健康,导师制与学生品德修养等层面展开滚动研究,形成网络式课题研究共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