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第三世界的崛起Word文档格式.doc

上传人:聆听****声音 文档编号:1013706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 页数:55 大小:255.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六章-第三世界的崛起Word文档格式.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5页
第六章-第三世界的崛起Word文档格式.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5页
第六章-第三世界的崛起Word文档格式.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5页
第六章-第三世界的崛起Word文档格式.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5页
第六章-第三世界的崛起Word文档格式.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5页
第六章-第三世界的崛起Word文档格式.doc_第6页
第6页 / 共55页
第六章-第三世界的崛起Word文档格式.doc_第7页
第7页 / 共55页
第六章-第三世界的崛起Word文档格式.doc_第8页
第8页 / 共55页
第六章-第三世界的崛起Word文档格式.doc_第9页
第9页 / 共55页
第六章-第三世界的崛起Word文档格式.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55页
第六章-第三世界的崛起Word文档格式.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55页
第六章-第三世界的崛起Word文档格式.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55页
第六章-第三世界的崛起Word文档格式.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55页
第六章-第三世界的崛起Word文档格式.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55页
第六章-第三世界的崛起Word文档格式.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55页
第六章-第三世界的崛起Word文档格式.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55页
第六章-第三世界的崛起Word文档格式.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55页
第六章-第三世界的崛起Word文档格式.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55页
第六章-第三世界的崛起Word文档格式.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55页
第六章-第三世界的崛起Word文档格式.doc_第20页
第20页 / 共55页
亲,该文档总共5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六章-第三世界的崛起Word文档格式.doc

《第六章-第三世界的崛起Word文档格式.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六章-第三世界的崛起Word文档格式.doc(5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第六章-第三世界的崛起Word文档格式.doc

印度政府接受中国政府的主张,就上述问题同中国谈判。

主要内容(266字)

1953年12月31日,中印双方在北京就西藏问题展开谈判。

当天周恩来总理接见印度代表团时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即:

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印度代表表示赞同。

1954年12月9日双方签订了《中印关于中国西藏地方和印度之间的通商和交通协定》。

该协定把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指导两国关系的原则。

这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一个整体见诸与国际条约。

1954年六月下旬,周恩来总理应邀访问印度和缅甸,中印总理和中缅总理分别于6月28日和6月29日发表联合声明,重申了指导中印关系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同意其作为中缅关系的指导原则。

意义(149字)

1:

促进了中印、中缅睦邻关系的发展,改善了中国的国际环境

2:

它增进了亚非国家对社会主义中国和平外交政策的认识,为中国同亚非国家

关系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3:

它沉重地打击了西方殖民主义和霸权主义,推动了民族主义国家反对帝国主义侵略政策和战争政策的斗争,对亚洲和世界的国际关系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名词解释:

1: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211字)

答:

社会主义国家领导人提出的国际关系准则。

是指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首先有列宁在20世纪初提出和平原则,作为处理不同社会制度国家间相互关系的准则,后来有周恩来总理发展成为五项原则,并与1954年与印度、缅甸两国领导人共同倡导,作为处理国际关系的基本准则。

半个世纪以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不仅成为中国奉行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基础,而且也被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接受,成为规范国际关系的重要准则。

亚非会议的召开

本节的重点是:

当时的国际环境------五国总理科伦坡会议------五国总理印尼茂物会议及其联合公报------亚非会议的召开及其议题------帝国主义的阻挠------中国为确保会议所做的努力------亚非会议最后公报------会议通过的“十原则”------亚非会议的意义。

(151字)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亚非地区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

帝国主义势力受到沉重打击。

2:

殖民体系遭到严重削弱。

3:

亚非国家民族意识迅速增强,掀起了规模空前的民族解放运动,民族独立国家不断涌现。

4:

亚非国家仍面临着反对新老殖民主义,实现彻底的民族独立的共同任务。

广大亚非国家迫切需要加强相互间的团结与合作。

五国总理科伦坡会议:

(105字)

1954年4月28日---5月2日,印度、印度尼西亚、巴基斯坦、缅甸、锡兰(今斯里兰卡)五国总理在锡兰首都科伦坡举行会议,讨论了共同关心的国际问题。

印尼总理阿里.沙斯特罗阿米佐约提出了召开亚非会议的建议,与会各国表示赞同。

五国总理印尼茂物会议及其联合公报:

(215字)

1954年12月28日---29日,五国总理又在印尼茂物举行会议,进一步讨论有关亚非会议召开的准备工作。

五国同意联合发起召开这一会议,并在其发表的《联合公报》中确定了会议的目的:

促进亚非各国间的亲善与合作,探讨和促进相互间的共同利益,建立与促进友好与和睦邻关系。

讨论与会各国的社会经济与文化问题及国家间关系。

讨论与亚非各国人民有直接利害关系的民族主权的、种族主义和殖民主义的问题。

讨论亚非国家对于促进世界和平与合作所能做出的贡献。

亚非会议的召开:

(120字)

1955年4月18-24日,来自29个亚非国家共计340名代表在印度尼西亚的万隆举行了会议,即亚非会议,也成为万隆会议。

印尼总统苏加诺发表了题为《让新亚洲和新非洲诞生吧》的开幕词,表达了亚非国家和人民

谋求民族独立

掌握自己命运

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积极作用

的强烈愿望。

亚非国家会议议题(63字)

反对殖民主义问题。

大多数国家在会上强烈谴责了殖民主义和种族主义。

促进世界和平与合作问题。

印度总理尼赫鲁表示:

印度不会站在东西方阵营的任何一边,主张通过实行中立政策,建立不结盟地区来维护世界和平。

缅甸总理吴努建议

与会各国宣布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联合国宪章精神作为相互间关系准则。

促进亚非国家友好合作问题。

(或者表述为,亚非会议讨论了殖民主义问题、关于世界和平与合作问题以及如何确定亚非国家间建立友好合作关系的共同原则问题。

(58字))

帝国主义的阻挠(180字)

会前,亚非会议曾受到美国和一些国际反动势力的破坏和阻挠。

会议前夕,美国通过所谓的“援外款项”做诱饵,拉拢一些与会国家,企图挖会议的墙角。

美国还伙同台湾特务策划了为谋杀中国代表团团长周恩来的“克什米尔公主号”飞机事件。

会议期间,美国蓄意派出70多人组成的“记者代表团”在万隆到处活动,毒化会议气氛。

提出所谓“共产主义威胁”和“宗教信仰自由”等问题,把矛头直指中国。

中国为确保会议所做的努力(71字)

中国代表团和其他许多国家代表团共同努力为消除会议的分歧,确保会议的宗旨做出了积极贡献。

周恩来总理在会议的发言中提出了著名的“求同存异”的方针。

周恩来强调,

亚非国家有许多共同点,

首先,他们有长期遭受殖民压迫的共同经历:

其次,他们也面临着消除殖民主义所带来的“灾难和痛苦”、维护民族独立和国家主权、反对外来干涉的共同任务。

所以,亚非国家应该求同存异,为维护和平、开展合作寻求共同基础。

亚非会议最后公报(136字)

1955年4月24日,与会各国一致通过了《亚非会议最后公报》。

公报谴责了殖民主义和种族主义。

表示坚决支持亚非人民自决和独立的权利,支持一切反对种族歧视的斗争。

公报强调亚非国家应加强经济合作,在切实可行的最大程度上互相提供技术援助。

公报强调要促进亚非人民间的文化合作,加强相互了解。

(或者可以表述为,公报涉及了经济合作、文化合作、人权和自决、附属地人民问题、其他问题、促进世界和平与合作以及促进世界和平与合作的宣言七项内容(69字))

会议通过的“十原则”(310字)

公报在关于促进世界和平与合作宣言部分,提出了各国和平相处,友好合作的十项合作原则:

①尊重基本人权、尊重《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

②尊重一切国家的主权和领土完整;

③承认一切种族的平等、承认一切大小国家的平等;

④不干预或干涉他国内政;

⑤尊重每一国家按照《联合国宪章》单独地或集体地进行自卫的权利;

⑥不使用集体防御的安排来为任何一个大国的特殊利益服务;

任何国家不对其他国家施加压力;

⑦不以侵略行为或侵略威胁,或使用武力来侵犯任何国家的领土完整或政治独立;

⑧按照《联合国宪章》,通过谈判、调停、仲裁或司法解决等和平方法,以及有关方面自己选择的任何其他和平方法,来解决一切国际争端;

⑨促进相互的利益和合作;

⑩尊重正义和国际义务。

亚非会议的意义(298字)

亚非会议是亚非国家召开的第一次没有西方国家参加的国际会议,是亚非国家国家民族解放运动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首先,与会各国第一次就重大国际问题表明了共同立场,体现了长期遭受殖民统治和奴役的亚非人民掌握自己命运的迫切要求;

其次,它们第一次寻求在互利和互相尊重主权的基础上进行合作并取得巨大成就,标志着两极对抗的世界上出现了一股崭新的政治力量,并进一步推动了世界各被压迫民族争取民族独立运动的发展;

第三,亚非会议所倡导的反对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争取民族独立、加强各国团结、发展友好合作、共同维护世界和平的“万隆精神”,不仅对亚非国际关系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而且为不结盟运动、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奠定了基础。

名词解释

万隆会议十项原则(402字)

万隆会议又称亚非会议,1955年4月18~24日在印度尼西亚万隆举行,是摆脱殖民统治后取得独立的亚洲和非洲国家,第一次在没有殖民国家参加的情况下,讨论有关亚非人民切身利益问题的大规模国际会议。

会议于24日通过了《亚非会议最后公报》,提出了各国和平相处和友好合作的十项原则。

它们是:

万隆会议(BandungConference)(358字)

万隆会议,即二战后第三世界国家的第一次亚非会议。

战后初期到20世纪50年代中期,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蓬勃兴起。

为了团结斗争,维护自身经济政治利益,在铁托、尼赫鲁等的积极倡导和组织下,二战后一些新独立的亚非国家1955年4月18~24日在印度尼西亚万隆召开亚非会议。

会议广泛讨论了民族主权和反对殖民主义、保卫世界和平及与各国经济文化合作等问题。

一致通过了包括经济合作、文化合作、人权和自决、附属地人民问题和关于促进世界和平和合作宣言等部分的《亚非会议最后公报》,确定了指导国际关系的10项原则,产生了亚非人民团结一致、和平相处、友好合作、共同反对帝国主义与殖民主义的“万隆精神”。

它是亚非国家召开的第一次没有西方国家参加的国际会议,是亚非国家国家民族解放运动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从此,亚非国家开始作为一支独立的力量登上了国际舞台。

简答题

亚非会议召开的背景、过程、主要成就和重要意义。

(1158字)

万隆会议,即第一次亚非会议,于1955年4月18日至24日在印尼的万隆开幕,共有来自亚洲和非洲的29个国家和地区代表参加。

(133字)

经过第二次世界大战,帝国主义势力受到沉重打击,殖民体系遭到严重削弱;

亚非国家民族意识迅速增强,中国、朝鲜在朝鲜战争中的胜利,印度支那人民抗法战争的胜利,鼓舞了亚非国家,它们掀起了规模空前的民族解放运动;

过程:

(232字)

1、首先是一般性发言阶段,大多数国家表达了反帝反殖的共同愿望。

表示希望加强亚非国家的团结。

但伊拉克、土耳其等国受到美国挑拨,把矛头指向中国和共产主义。

对此,周恩来总理重新准备了发言稿,提出了著名的“求同存异”原则,阐明了中国的立场和态度,为会议的成功奠定了基础。

2、然后是分组讨论阶段,各国代表分成经济、文化、政治委员会三个小组进行主题讨论,虽然争论很激烈,但在求同存异的原则指导下,最终达成了协议。

3、1955年4月24日,会议通过最后公报,是会议取得的重大成就的总结。

主要成就(514字)

亚非会议是亚非国家第一次在没有西方殖民国家参加的情况下召开的讨论自己的命运和问题的会议,这本身就反映了亚非国家发生的深刻的历史性变化。

会议本着“求同存异”的精神,讨论了殖民主义问题、关于世界和平与合作问题以及如何确定亚非国家间建立友好合作关系的共同原则问题。

经过充分协商,会议一致通过了包含经济合作、文化合作、人权和自决、附属地人民问题、其他问题、促进世界和平与合作以及促进世界和平与合作的宣言七项内容的《亚非会议最后公报》。

其中,《关于促进世界和平与合作的宣言》提出了国际关系十原则。

即:

意义:

(257字)

首先:

亚非会议是亚非国家召开的第一次没有西方国家参加的国际会议,体现了长期遭受殖民统治和奴役的亚非人民掌握自己命运的迫切要求;

是亚非国家民族解放运动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其次,它们第一次寻求在互利和互相尊重主权的基础上进行合作并取得巨大成就,标志着两极对抗的世界上出现了一股崭新的政治力量,推动了亚非民族运动的发展;

第三,亚非会议所倡导的反帝反殖、争取维护民族独立、加强各国团结、发展友好合作、共同维护世界和平的“万隆精神”,不仅对亚非国际关系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而且为不结盟运动、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奠定了基础。

不结盟运动

本节重点及知识脉络:

背景------会议的酝酿、筹备以及几个重要的人物----预备会议上的五条标准------会议的召开及第一到第六次会议简介------不结盟运动的意义

(178字)

20世纪50年代以后,国际形势发生巨大变化。

一方面,出现了以美苏为首的北约和华约两大军事政治集团的对抗,国际关系更加紧张;

另一方面,民族解放运动迅速高涨,殖民体系迅速瓦解,亚非新独立国家阵营日益扩大。

新兴国家在确定自己在世界事务中的地位和作用时,都希望置身于美苏对抗的冷战之外,加强合作,相互支持,通过奉行和平中立和不结盟政策,巩固自身独立,维护世界和平。

会议的酝酿、筹备以及几个重要的人物:

(193字)

(1954年,印度总理尼赫鲁在科伦坡五国总理会议上提出“不结盟”概念。

1954年底到1955年初,南斯拉夫总统铁托在访问印度时进一步提出了“不结盟运动”的设想。

1956年南斯拉夫总统J.B.铁托、印度总理J.尼赫鲁、埃及总统纳赛尔在南斯拉夫布里俄尼岛会晤,正式提出了“不结盟的主张”。

随后,印尼总统苏加诺、加纳总统K.恩克鲁玛对此积极响应。

1961年初,铁托访问非洲,提出召开由“不结盟国家首脑参加的国际会议”。

1961年6月由埃及、南斯拉夫、印度、印度尼西亚、阿富汗5国发起,在开罗举行了第一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的筹备会议。

会议明确规定了参加不结盟国家会议的5个条件:

预备会议上的五条标准:

(112字)

  ①奉行以和平共处和不结盟为基础的独立的外交政策或应表现出这一政策的态度;

  ②始终不渝地支持民族独立运动;

  ③不参加以大国对抗为背景的军事联盟;

  ④不与大国订立一大锅对抗为背景的双边军事协定或地区性防务条约;

  ⑤不为大国提供军事基地。

会议的召开及第一到第六次会议简介:

(1000字)

1961年9月1~6日,25个国家在南斯拉夫首都贝尔格莱德举行了第一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正式宣告了以独立自主、不结盟、非集团为基本宗旨的不结盟运动正式形成。

会议通过了《不结盟国家的国家或政府首脑宣言》,表示全力支持各国争取民族独立、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强调只有根除帝国主义、殖民主义和性殖民主义才能维持持久和平;

要求撤除一切设在别国领土上的军事基地,全面彻底裁军,销毁和武器;

呼吁美苏首脑进行谈判,缓和警长的国际局势,强调和平共处原则是代替冷战、避免发生核灾祸的唯一办法。

宣言还呼吁与会国加强经济与贸易合作以及要求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权利。

(276字)

1964年10月5---10日,在开罗举行了第二次不结盟国家首脑会议。

会议成员国增加到47个。

会议通过了《和平和国际合作纲领》,重申了不结盟运动的反帝、反殖、全力支持各国争取民族独立的立场,进一步深化了不结盟运动的斗争目标,首次提出了“建立国际秩序新秩序”的口号。

(123字)

1970年,9月8---10日,第三次不结盟国家首脑会议在赞比亚首都卢萨卡举行,正式成员国增至54个。

会议通过了(《关于和平、独立、发展合作和国际关系民主化宣言》,又称)《卢萨卡宣言》,强烈谴责美苏“恐怖均势”、使用武力对别国进行干涉、颠覆活动以及对世界和平与安全造成的威胁,要求实现国际关系民主化;

会议还通过了《关于不结盟和经济发展宣言》,指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差距在不断扩大,强调“争取实现平等互利基础上的经济独立和相互合作”是不结盟运动的基本目标之一。

(196字)(这次会议表明,不结盟运动的斗争目标开始由主要反对美国发展为反对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经济问题开始向政治问题一样受到同等重视。

同时会议决定今后每三年召开一次首脑会议,会议东道国首脑担任会议主席和不结盟运动的发言人。

这是不结盟运动在制度化发展卖出的重要的一步。

第四次不结盟国家首脑会议于1973年9月5---9日在阿尔及利亚首都阿尔及尔举行,正式成员国增至75个。

不结盟国家不顾苏联压力,在政治宣言中明确把矛头指向美苏两个超级大国,首次提出反对霸权主义口号;

会议首次通过《经济宣言》和《经济合作共同纲领》,把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提高到“新的全球发展战略”的高度,第一次提出了南南合作和南北对话思想;

为加强各成员国之间的协调与合作,强化不结盟运动在国际舞台上的作用,会议决定设立由17国组成的“协调局”,有关国家驻联合国代表负责协调不结盟国家在联大和安理会的立场。

(242字)

第五次不结盟国家首脑会议于1976年8月16日---19日在科伦坡举行,正式成员国增至86个。

会议提出集体自力更生的思想,强调经济独立和政治独立不可分割,号召反对经济霸权主义,明确指出“建立国际秩序新秩序具有极其重要的政治意义”。

(107字)(但这次会议表明不结盟国家已经分裂为两个不同的派别,“激进派”力图使不结盟运动发展成为反西方阵营,“稳健派”强调不结盟运动硬件持中立、非集团立场。

第六次不结盟运动会议于1979年9月3---9日在古巴首都哈瓦那召开,有正式成员95个。

会议重申消灭帝国主义、霸权主义以及形形色色的扩张主义和外国统治仍是不结盟运动的基本目标。

(81字)

不结盟运动的意义(237字)

(不结盟运动是在民族解放运动不断发展、美苏争霸日趋激烈的背景下产生的,)一方面,它充分地反映了民族独立国家反帝、反殖、反霸、反对集团政治的迫切愿望,通过成员国彼此间的协调、合作以及联合行动为维护亚非拉民族独立和主权发挥了重要作用;

另一方面,作为独立于超级大国对抗之外的“第三种势力”,不结盟运动为稳定世界局势、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做出了积极贡献。

随着规模不断扩大,不结盟运动的斗争目标也在不断深化,从争取和巩固民族独立的政治斗争到侧重争取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从反帝反殖到反对霸权,不结盟运动作为国际舞台上的一支政治力量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237字)

不结盟运动(282字)

战后第三世界不结盟、联合自强的运动组织。

20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亚非地区民族解放运动在不断发展同时,开始出现联合斗争的趋势。

第三次不结盟运动会议后,决定每隔三年召开一次首脑会议,根据形式的发张和中小国家的共同要求确定会议的内容和主题。

不结盟运动兴起以来,坚持了反帝、反殖、反霸以及反对种族主义的斗争方向。

支持被压迫民族的解放斗争。

不结盟运动的兴起是第三世界发展中国家举起的重要标志之一,是第三世界发展的里程碑。

相关简答题:

不结盟运动的基础及其意义,其创始国和发起人有哪些?

(934字)

(481字)

1961年6月13---19日,由埃及、南斯拉夫、印度、印度尼西亚、阿富汗5国发起,在开罗举行了第一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的筹备会议。

  ①奉行以和平共处和不结盟为基础的独立的外交政策;

  ②支持民族独立运动;

  ③不参加大国军事同盟;

  ④不与大国缔结双边军事协定;

  ⑤不向外国提供军事基地。

1961年9月1日至6日,在南斯拉夫、埃及、南斯拉夫、印度、印度尼西亚、等国发起的第一次不结盟运动首脑会议在南斯拉夫首都贝尔格莱德召开,共有25个国家出席了会议,标志这以独立自主、不结盟、非集团为基本原则的不结盟运动正式形成。

不结盟运动奉行独立、自主和非集团的宗旨和原则;

支持个国民做维护民族独立、捍卫国家主权以及发展民族经济和民族文化的斗争;

坚持反对帝国主义;

呼吁发展中国家加强团结;

主张国际关系民主化和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一方面,它充分地反映了民族独立国家反帝、反殖、反霸、反对集团政治的迫切愿望,通过成员国彼此间的协调、合作以及联合行动为维护亚非拉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