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酒地区未来发展之我见.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0137671 上传时间:2023-05-23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31.7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嘉酒地区未来发展之我见.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嘉酒地区未来发展之我见.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嘉酒地区未来发展之我见.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嘉酒地区未来发展之我见.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嘉酒地区未来发展之我见.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嘉酒地区未来发展之我见.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嘉酒地区未来发展之我见.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嘉酒地区未来发展之我见.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嘉酒地区未来发展之我见.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嘉酒地区未来发展之我见.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嘉酒地区未来发展之我见.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嘉酒地区未来发展之我见.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嘉酒地区未来发展之我见.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嘉酒地区未来发展之我见.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嘉酒地区未来发展之我见.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嘉酒地区未来发展之我见.docx

《嘉酒地区未来发展之我见.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嘉酒地区未来发展之我见.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嘉酒地区未来发展之我见.docx

嘉酒地区未来发展之我见

嘉酒地区未来发展之我见

嘉酒地区由于其资源构成、地域位置和历史发展的特殊性,成为西部大开发中甘肃经济发展的热点关注地区。

地处甘肃最西端的酒泉地区和嘉峪关市地域相连,经济、文化发展有很强的互补性,两地、市理所应当开展区域联合,携手迎接西部大开发。

兰州--乌鲁木齐长达2000公里的广阔地域内,对于两大城市的人流、物流、信息流向周边区域进行有效扩散和发展拉动,缺乏一个象样的中间支撑城市;虽然张掖决心成为河西地区的中心城市,并作了由目前10万人,向未来50万人城市发展的宏大长远规划;但从自然资源配置,大中型企业分布情况,发展前景等客观条件来讲,本人仍看好嘉酒地区。

河西五个有影响的大中型企业和科研单位在嘉酒地区集中了四个:

玉门油田、酒钢公司、四零四厂和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相隔间距基本上在百公里之内。

以敦煌莫高窟为代表的石窟艺术,以嘉峪关关城遗址为代表的“长城文化”,以“大漠孤烟”、七一冰川为代表的自然景观等又构成了甘肃西部的“黄金旅游线”。

除东西走向的312国道,兰新铁路穿境而过外,还有向北延伸连接卫星发射场和内蒙古西部的清绿铁路支线(未来可成为自西北向北联结蒙俄铁路的一部分),向南分别经镜铁山、当金山与青海西部和西藏北部连接的公路(对应规划有两条连接兰新和青藏铁路的联络线),具有成为西部又一个东西南北“十字”交通枢纽的条件。

在百公里之内还有嘉峪关、鼎新和下河清三座民用和军民两用飞机场。

为西北独有的嘉峪关市环城铁路又为发展仓储业,建设物流中心,降低批转成本提供了最好的基础(酒泉地区物资总公司、位于嘉峪关的三个省属商业采购批发二级站均依托该环铁建设)。

在兰州--乌鲁木齐地域区间,嘉酒地区较张掖相对居中,主要的工农业经济体系基本配套,并形成了众所周知的鲜明特色,是目前甘肃经济增长最快的地区,更适于组成疆东、青西、蒙西、藏北以及河西自身发展和建设的重要支撑和区域中心城市群带。

一、嘉酒分离的客观历史原因

1955年,西北地质局645队(酒泉地质大队的前身)秦世伟小组在祁连山发现了镜铁山大型铁矿,从此拉开了建设西北钢铁基地的序幕。

1958年8月1日,在酒泉祁连剧院正式宣布成立“酒泉钢铁公司”,同时会上还宣布成立地级酒泉市,辖酒泉、金塔二县及嘉峪关区(当时原属张掖地区管辖);酒钢公司党委书记,经理赵北克同时被任命为中共酒泉市委第一书记、市长,以鞍钢冶建公司为主,5.4万人参加的酒钢建设正式开始。

1959年下半年,整个国民经济开始出现困难,众所周知浮夸风导致的“三年困难时期”开始。

1960年夏季后,由于农作物严重欠收,甘肃粮食供应越来越困难,长期饥饿的职工开始依靠骆驼草面,苦曲菜度日,便秘、浮肿、肝炎比比皆是,职工身体越来越差并开始出现死人现象,饥病交加的情况就连后来升任全国人大委员长的当时主要领导之一的乔石同志都未能幸免(据其1989年9月到酒钢视察回忆)。

1961年1月,冶金部正式通知酒钢缓建,甘肃省委通知酒钢职工赶快撤离甘肃,否则将无粮供应。

酒钢公司不得不决定“易地就食”,大批队伍整建制调往江西新余、陕西、抚顺、本溪、富拉尔基等地参加当地的生产建设,还有7000余名职工保留身份赴新疆,由生产建设兵团农八师付薪参加农垦。

数万人轰轰烈烈的队伍象戈壁上的流水一样散失,仅剩下1300人凄凉地看管弃放在戈壁滩上数万吨物资以及未建完的厂房、高炉。

1964年春,毛泽东主席在听取三线建设汇报后,对报告批示:

“攀枝花和酒钢建设不起来,我睡不好觉;成昆铁路修不通,我将来只好骑着毛驴去……,打起仗来,我不放心”。

自此,1964年7月,酒钢第二次上马。

尽管“三年困难时期”全国大部分地区工农业生产濒于崩溃,但政企合一甚至半军事化高度控制的军工、石油、铁路等仍得到了发展,如1960年大庆油田建成使中国结束了贫油状态;1962年使用导弹击落美蒋U-2高空侦察机,1964年原子弹成功爆炸,有效的交通组织保障了中印边境冲突和反击蒋军登陆的胜利。

这种特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不得已的管理模式,对此后三十年企业建设和经济管理模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弊端至今还妨碍着许多大中型企业对市场经济的适应能力。

鉴于过去的经验教训,三年困难恢复后开展的“三线”建设大都采用了政企合一的模式,但此时多数还仅仅是党政一把手的个人兼职,其下各部门、系统仍各司其责。

在以农业为主的国家开展工业建设,这种高度集权的行政管理模式一开始就不适应,不得已在“一元化”领导的体制下又将工业区与农业区分开管理,以至于在建国后的重点发展区域内,普遍存在着类似的同级洛阳市和洛阳地区,柳州市和柳州地区等两套平行管理机构在同一座城市共存的现象,直到20世纪90年代初才逐步得到解决。

此管理体制弊端是工业化进程对农业发展带动的滞后,形成了城乡严重差别的“二元”经济结构。

在此大环境下酒钢的建设也未例外,第二次上马即开始筹建基本是工业区的嘉峪关市,虽然是酒泉地区领导下的县级框架市(原因是人口太少),但主要领导的任命和调动却由省委直接负责。

此后,以酒泉地区为主,甘肃省各地方抽人承担了政府、财税、商贸服务、交通邮电和银行等市属机构的筹建工作。

酒泉地区为支援酒钢的建设曾在经费和人力、物力等方面付出了很多,酒钢公司发展以后也一直没有忘记对地方的回报;如对周边地方采矿业、乡镇企业发展给予资金和技术上的支持;对酒泉两个轧钢厂通过资产重组、合并,组建了酒钢控股的长峰轧钢有限责任公司。

1966年爆发“文化大革命”,在“造反有理”、“革命无罪”、“打到保皇派”等口号下,各级政府机关受到了严重的冲击,造成了社会秩序持续的混乱,1969年国民经济濒临崩溃。

国际上,与前苏联发生边境冲突。

酒钢处于三线位置的说法发生了动摇,于是将已经运到酒钢的炼钢、轧钢设备,又一件件运走,施工队伍一批批撤出,酒钢陷入“半死不活”的瘫痪状态。

为防止地方政府工作的瘫痪过多地影响到企业生产,1969年下半年,经周恩来总理提议,总结了大庆油田保障生产的成功经验后,由毛泽东主席提出了“抓革命、促生产、促战备”的号召,将政企集权管理推向了极至,铁路、民航系统甚至实行军管。

至此为解决城市混乱的“号召”“知识青年上山下乡”、企业大量办社会以自救维护正常生产、学校半工半读求生存等也达到了高潮;其原因是各地方政府财税体系被打乱,已无法支持正常履行政府应承担的社会义务。

政企不分造成的企业办社会负担问题,在1978年政府体系恢复正常工作后并没有得到妥善解决。

企业一方面需要正常交纳各种税费,另一方面还要为内部办社会付出成本。

以至于今天许多老的国有大中型企业虽拥有价廉的劳动力,因用人太多,生产成本仍居高不下(不否认还有管理和装备等问题)。

近年来国企改革提高竞争力的“减人增效”、“下岗分流”等措施,对社会秩序造成了许多负面效应,是为解决昔日政企集权管理所积累的弊端不得不付出的代价。

1970年初春,中央军委领导粟裕大将按照周恩来总理的嘱咐,去新疆路过嘉峪关时表示了对酒钢的关怀;于是有关方面决策,缩小酒钢建设规模,先上炼铁,三上酒钢。

当年6月份即开始全国25个省、市、自治区53个城市325个单位参加的全国抬酒钢的“万人大会战”,经过4个多月的艰苦奋战,于1970年国庆前夕的9月30日凌晨,一号高炉采用原矿入炉简易投产的方式,顺利炼出了第一炉铁水。

由此使几上几下的、来回折腾的酒钢,终于在祖国大西北的雄关脚下巍然屹立起来。

鉴于酒钢职工人数的逐渐增多,配套的市政建设也得到了相应的发展;由此在计划经济的体制下,基于甘肃省薄弱的农业基础,为减轻酒泉地区农副产品供配的负担,1971年12月完全政企合一的地级嘉峪关市成立,嘉酒地区正式分离(改革开放后,1980年6月嘉市政企分开)。

1971年至1984年酒钢在“有铁无钢”的连续十四年亏损徘徊期间,解决了难选贫铁矿的强磁选技术,酒钢看到了扭亏为盈和继续生存的希望之光。

1985年炼钢连铸工程投产,酒钢结束了“有铁无钢”和长期亏损的历史;1988年高速线材轧钢工程投产,酒钢终于配套成龙;1998年中板轧钢工程投产,酒钢进入新的发展时代;2000年炉卷轧制工程开工,不锈钢工程已获准立项,酒钢开始逐步转变为以生产高附加值的板管材和特种钢为主,向生产高水平、精产品的现代化钢铁企业进军;“十五”期间投资将达60亿元,形成250万吨的生产能力,同时积极发展非钢铁高技术产业,年销售收入将达100亿元。

二、嘉酒两地建设的分歧与合作

1、水资源对嘉酒两地市发展的影响

西北地区水资源严重匮乏,地处戈壁包围的酒泉绿洲盆地更不例外。

虽有“(讨)赖河绕野”滋润着嘉峪关、酒泉和金塔两市一县的土地,但伴随工农业以及城市的建设发展、人口的增多,如何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的矛盾日趋突出。

水资源的争执严重地阻滞了嘉酒两地市的发展,错失数次发展机遇。

从1985年成立酒泉钢铁公司后,至1993年以前,一直由酒钢自备水源承担嘉峪关全市的生产和生活供水任务。

随着酒钢生产建设规模扩大,市政建设速度加快,城市人口不断增加,城区园林绿化面积逐年扩大,城市用水供不应求的矛盾日渐突出。

80年代开始,每年的6至10月份,时常发生平房停水,3层以上楼房白天缺水;市政部分企业因缺水时常被迫停产;绿化覆盖率不但不能提高,反而成片园林和庭院林草因缺水而枯死。

1986年1月嘉峪关市委听取了市建委的汇报后,责成市建委对所提出的开发新水源的6个方案请甘肃省水文地质二、三队进行勘察论证。

经聘请专家和水文部门的反复论证,一致认为第6个方案最佳可行,即从铁路交叉桥以西的嘉西断层隆起处引潜流入酒西盆地的地下水库水源。

该水源不影响下游用水。

经省水资源委员会、省建委、省城建局及省计委批准,国家建设部及省建委还拨款给予支持。

当时的酒泉、金塔闻知嘉市要在北大河水源地取水的讯息后,担心影响下游用水,开始千方百计阻止引水(讨赖-北大河日常管理由原酒泉地区讨赖河管理处负责,配水权归省水资源委员会),双方开始了数年反复地上访和争执。

开发北大河水源从开始调查研究到建成供水长达7年之久,其间1988年完成打井5口,时隔5年后的1993年12月才得以投产使用。

20世纪80年代中期,正值国家经济“调整、整顿、改革、提高”时期,为发挥工业集约化发展和“军转民”生产技术的优势,大量位于“山、散、洞”的三线企业开始向城市和交通枢纽就近搬迁聚集。

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也开始尝试发射商业卫星。

为依托社会,减轻负担,促进发展,中心在1986年提出从沙漠深处迁出,设想就近迁至酒泉市,得到了国防科工委的支持。

同时为降低清绿沙漠铁路支线的维护成本,方便未来生活基地到发射场地的人员与物资运输,通过商业化运作赢利并带动地方经济的发展,中心提出了将其改道至文殊站(位于酒泉和嘉峪关站之间)与兰新铁路接轨。

所改线路途经鼎新(基地飞机场)、金塔县城、酒泉西关(现仍有基地的房地产;当时西关外是破败的民房和农田,现随着城市建设的扩张,已失去了建站的可能;当年的《中国青年》、《甘肃青年》等报刊杂志在报道中心未来发展的文章中曾披露了铁路改线的设想)。

生活基地设想建在酒金路周边。

但在落实过程中,当时的酒泉提出难以保障数万居民的水源问题;嘉峪关市提出靠近其市区建设可由文殊双泉和北大河嘉西地下水源解决,因此中心又研究了选址酒泉丁家坝(312国道酒泉和嘉峪关之间),铁路改线直接与嘉峪关站连接的可能性。

但因前述嘉酒两地市对水资源争执未定,中心基地动迁和铁路改线被迫搁浅。

1992年在邓小平同志南巡讲话“发展就是硬道理”的方针指导下,双方停止了对水资源的争执,嘉峪关市开始对北大河水源进行配套建设,1993年底向市区供水。

从此,嘉峪关市政府有了自己管理的独立供水水源。

为全市(包括酒钢)今后经济发展,促进生产、保障生活、绿化城市有了可靠的供水水源。

同时也放开手脚建设城市,开始扩展南市区,并建设十层以上的高楼大厦。

由此,1996年被国家命名为“国家级卫生城市”,2000年申报“国家级优秀旅游城市”成功,目前正在向建设“国家级环境保护模范城市”迈进。

1993年随着兰新铁路复线的建设,兰州铁路局开始调整生产力布局,鉴于玉门油田衰微,大量职工赴新疆吐哈参加石油会战,酒钢生产建设渐入佳境,北大河嘉西水源得到落实,嘉峪关城市建设看好等因素;决定扩建嘉峪关车站,同时建设雄关生活小区,职工由玉门东站等周边沿线逐步迁聚嘉峪关;1993年6月嘉峪关火车站升为一等站(与西宁、银川、武威南同级)。

2000年10月21日铁路第三次提速,开始正式始发嘉峪关-北京,嘉峪关-兰州的直达列车,方便了交通出行,也奠定了嘉峪关的铁路枢纽地位。

2000年,在戈壁高原艰苦奋斗60余载的玉门油田在酒西盆地青(草弯)西和酒东盆地长沙岭构造(酒泉下河清附近)取得了石油勘探的突破,玉门油田开始摆脱近年来的年产40万吨左右的低迷态势,今年的开采量有望突破50万吨,在今后的3至5年内有望突破100万吨,为实现玉门石油人“下山”的愿望提供了可能。

1936年,孙健初发现了玉门老君庙油田,油田基地设在酒泉(现为玉门油田疗养院),鉴于海拔2400米的玉门老君庙山脊坡势不适于建设大型工厂,选址嘉峪关下筹建炼油厂(现嘉市区西北,目前为酒泉地区水泥厂和长城化工厂)。

1954年以前,老君庙油田是一个纯粹的矿区,基本没有住家,员工轮流上矿工作。

1954年开始的“一五”建设,玉门油田成为国家第一批重点项目。

在当时国家贫油,迫切需要石油的背景下,玉门油田率先实行了政企统管体制,在缺乏长远规划的情况下,匆忙开始扩建我国第一个天然油田,先后发现了鸭儿峡、石油沟、白杨河三个油田,同时在玉门老君庙山脊四台一个自用小型炼油装置基础上扩建了50万吨炼油厂(现年处理能力增至400万吨,开工250万吨)。

人员也由酒泉、嘉峪关大量迁往玉门老君庙。

玉门油田随后的建设发展过程中,远离交通要道、消费市场的弊端开始显露。

玉门油田孤悬在祁连山半坡上,难以依托社会提供服务,行政体制下的“大而全”、“小而全”的管理模式又带来了生产成本的提高。

高海拔狭窄的一面坡地势给城市的规划和建设带来了困难,炼油厂选址在西北上风方向上又给小城带来了严重的污染,其特征成为国内高等院校建筑规划专业教科书中工矿资源型城市规划建设的反面典型案例。

山沟里的城市在油田衰微后,人流、物流、信息流大量减少,替代产业很难发展;因此,很多人耐不住寂寞,忍受不了高海拔和污染的环境,以各种方式离开了玉门油田。

鉴于此,玉门油田在勘探取得突破,再现青春时,也开始为自己寻求新的家园。

最初选址安远沟南戈壁(312国道酒泉、嘉峪关之间,属嘉峪关乡管辖,临近嘉东经济技术开发区),嘉峪关市政府的条件是建设用地无偿划拨,由开发区负责水、电、路、讯等基础设施建设。

后酒泉认为新发现的油田在自己的管辖区内,要求选址在酒泉经济技术开发区附近。

随后,玉门油田考虑到土地地差(占用农田)、水资源保障、地理位置以及自有资金等问题,以及兰州附近的民和盆地海石湾-永靖一带又重新发现了油气显示,综合考虑依托大城市的科技聚发能力和可持续发展,玉门油田最终决定“下山”,将其指挥机关和科研及后勤生活基地举迁兰州。

据悉,玉门油田已斥巨资在兰州安宁区黄河市场附近购得近千亩土地,基建工程有望在明年动工。

2、西部大开发的战略使嘉酒两地市达成了共识

西部大开发,力促河西走廊经济一体化战略,是甘肃省委对河西走廊未来经济发展的战略性勾画。

酒泉、嘉峪关两地市地域紧密相连,经济、文化发展互补性强;通过区域联合促进经济一体化,将推动两地市区域经济的大发展。

嘉酒两地市从1999年6月开始,通过广泛调研和论证,在保持现有行政区划不变的前提下,提出确保联合发展的基本框架:

一是以两地丰富的旅游资源为龙头,建设酒嘉“黄金旅游线”。

即以敦煌莫高窟为代表的石窟艺术,以嘉峪关关城遗址为代表的“长城文化”、国际滑翔节、七一冰川等世界著名的人文、自然旅游资源和酒泉卫星发射基地等一批新型的高科技旅游产品为依托,打“敦煌牌”,组建敦煌旅游公司。

二是充分发挥酒泉地区农业积累雄厚、嘉峪关市工业基础强大的优势,实现区域工农业经济结构的优势互补。

三是依托两地市相同的水土光热等农业资源,发展面向国内外的高科技农业、市场农业、阳关农业、旅游农业,以及农产品加工产业,推动农业逐步走向市场,加快农业的产业化、现代化步伐。

四是加快“硬软件”基础设施建设,创造吸引国内外客商的良好投资环境。

尤其是争取过境312国道高等级或高速公路改造、嘉峪关机场扩建、酒泉市至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高等级公路几大工程尽快动工建设,解决交通吞吐能力低下的“瓶颈”;与此同时,统一制订出台地市吸引人才、资金、技术、促进经济发展的各种优惠政策。

五是依托两地境内酒泉钢铁公司、四零四厂、玉门油田、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青海油田等一批国内外知名大型企业和科研单位的科技实力,通过嫁接、联合、托管、租赁等多种行之有效的办法,推动地方企业的科技进步,使之摆脱困境,提高效益。

三、未来嘉酒地区发展的建议

许多外部初识酒泉、嘉峪关的人都认为两个地市,包括玉门,应联合起来建设一个有影响的中型城市。

甘肃省也提出了建设玉门-嘉峪关-酒泉城市带,在兰州--乌鲁木齐之间构建一个次级区域经济中心的设想。

但从实际客观分析,当前硬性合并成一个行政区并不可取。

且不论数千政府官员和公务员需要重新寻找出路,历史发展进程所造成的地域文化和思维方式的差异是暂时不能合并的重要因素。

酒泉是在农业文化底蕴厚重的经济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城市,嘉峪关则是一个经历磨难建设起来的移民新兴工业城市,因此,形成了两地市在城市化进程中风格上的完全不同(在城市风貌,各自的“十五”规划(地方政府网页上可查)差异中可明显看出)。

然而,没有差异,就没有人、财、物和知识的流动;没有重点,就没有突破。

广东省当年在与甘肃省经济水平相差无几的基础上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受益于昔日渔村小镇深圳、珠海从原属农业区中分离出来,集全国之力建设特区的机遇,以及区域经济得到了特区发展快速扩散的结果。

甘肃省在再造河西中曾试图将基础设施较好,地域小,负担轻的嘉峪关市推为特区发展;然而国家决定西部大开发不设特区,故又大力支持嘉市申报“国家级优秀旅游城市”,“国家级环保模范城市”,“改善人居环境优秀城市”等荣誉;以较少的投入在甘肃省西部创造一个发展的“品牌”和增长极,以此效应吸引外部资金投资整个区域。

因此,当前嘉酒两地市领导决定在不改变行政区划的前提下,共同协作发展的决策是完全正确的。

“论天下大事,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对于一个区域经济共同体也是类似。

从做大做强的角度讲,嘉、酒两地市合作乃至融合无疑是一个利好的选择方向。

但从区域经济共同体向同一行政区过渡需要有经济、文化和思维方式的磨合、并最终融合的过程,需要做更多的实质性工作。

1、建设通衢大道,强化经济纽带

甘肃西部的交通枢纽经过多年的建设,事实上已由张掖、酒泉移到了昔日明朝和帝俄时代的通商口岸-嘉峪关。

地域相连,互补性强的酒泉、嘉峪关两地市经济往来主要依靠公路。

目前连接两地市的是最高等级为二级路面的新旧312国道两条线路(有3公里重叠),这种单一依靠国道来维系相邻紧密的两地市经济往来的情况给发展带来了许多问题。

尽管两地市区相邻仅24公里,但国道非市政道路,两地往来的公路收费制度带来了交流成本的增加,有时经铁路舍近求远反而更实惠,影响了两地市经济互补优势的发挥。

随着两地市经济的发展,人流、物流等客货运输不断增多,大小客货车等快慢混流使事故频频,给交通运输、人身安全等带来了巨大压力。

交通网络的单一又带来了两地市商、贸、旅等第三产业的重复建设,弱化了两地市场专业化分工协作服务的能力,影响了水平和知名度的提高。

外地客商和游客滞留时间过短,还影响了区域开发和商、贸、旅等的收入。

312国道过境段高等级或高速公路改造为两地市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

“发展就是硬道理”,西部大开发要解放思想,以实际行动贯彻执行“三个代表”的指导方针,要突破行政城际之间不能建设市政大道的限制,建设通衢大道,强化经济纽带。

高等级或高速公路需要避开人口稠密的区域建设,半或全封闭运行。

312国道过境改线升级方案为酒泉城南-文殊乡北大河南岸-北大河铁路桥-嘉峪关铁路编组站南-长城南翼,目前沟通两地市穿城越镇的两条新旧公路实际上自然就变成了城市通道。

在312国道过境改线升级的同时,两地市应联合考虑回购或控股原有的公路,在现有的基础上改造成50米幅宽的高标准市政大道,对沿线土地制订特殊的开发政策,以土地出让地差的形式回收投资。

在规划建设上述酒嘉北部通道的同时,与312国道过境改线升级方案同步,在现有的乡道基础上,规划酒泉城南-文殊-嘉峪关车站的南部二级或一级标准路面通道,利用沿河沿山的特点,发展两地的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效农业观光旅游区、休闲度假区;恢复昔日与莫高窟、榆林窟齐名的文殊古刹,再造一个有影响的人文风景旅游点(宗教界人士的力量不可忽视);与国道改升线做好立交桥的规划和预留,避免国道线封闭后,再开发改造所带来的麻烦。

二至三条大通道的建设,两地市的人流、物流交往按市区交通进行组织和管理,将会为嘉酒地区的经济发展带来强劲的活力。

2、填充城市空间,实现城区连片

西部开发一个难点是长期的计划经济造成大城市首位度过高,缺乏象南方一样的大城市周边分布有中等城市对生产力和知识人才等要素进行有效地传播扩散和合理聚集。

兰州-乌鲁木齐长达成2000公里之间,缺少一个有效传递的次级区域经济中心,若嘉酒两地市共同构建区域经济中心,将提升河西走廊的经济价值,使之真正成为开发西部的纽带。

酒泉至嘉峪关市区中心距离是24公里,随着嘉东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建设,若以两地城市边缘计算,只有15公里的城市化空白。

这一区域大部分是戈壁空滩,仅有少量农田;地势平坦开阔,基础硬实;沿河沿路(北大河,312国道,兰新铁路);适合城市化的开发建设。

卫星中心和玉门油田先后都扫描了该区域,显露了这块土地潜在的价值。

因此,酒嘉两地市联合起来对该区域进行水、电、路、讯的整体规划,制订统一的招商引资优惠政策,引导卫星中心、“西气东输”接转维护站等企业和商家进行基地建设和产业开发,将为两地市发展带来新的经济增长源,形成连片的新的城区,最终使两地市共处于同一城市带上,通过经济与文化等交融,构成一个新的富有活力、门类齐全、现代化的多元复合式中型中心城市群带,从而带动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

3、打通南北铁路,形成“十字”枢纽

重新研究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提出的清绿铁路支线改道的可行性,使金塔县能真正通上铁路,嘉酒构成一个铁路枢纽的整体,为建设自西北向北连接蒙俄国际铁路大通道打下基础。

积极争取建设兰新、青藏铁路联络线,形成河西走廊南向铁路通道。

兰新、青藏铁路规划有两条联络线,一条是格尔木经敦煌到柳园的铁路(约800公里),另一条是嘉峪关经镜铁山至青海天峻的铁路(约350公里)。

1958年原兰州铁路第一设计院庄心丹总工程师主持设计嘉镜铁路支线时就预留了日后延长到青海的余地,主要原因是青海省天峻县木里乡储存有8.3亿吨适合炼焦的低灰低硫煤炭,格尔木储存有约3亿吨铁矿,为酒钢的后备资源基地。

青藏铁路格(尔木)拉(萨)段今年开工建设,西藏存放有品位高达50%的铬铁矿,又为酒钢提供了新的后备资源。

青藏高原的开发将会给酒钢带来新的市场和发展机遇,进一步带动地方经济的快速发展。

嘉-镜-天铁路联络线居于河西走廊中部,建成后更便捷于河西走廊农副工业产品与青海、西藏畜牧矿产品的交换,活跃市场,使其不再迂回绕行兰州河口铁路或翻越祁连山冰达坂公路。

随着亚欧大陆二桥沿线经济的发展,兰新铁路武威南――嘉峪关区间日渐饱和,及时提出建设嘉-镜-天铁路线,对客货运输进行嘉峪关―西宁―兰州区间分流,还可缓解兰新铁路的运输压力。

嘉-绿和嘉-镜-天铁路线的建设将会使中国西部出现一个新的铁路大“十字”枢纽,与兰新、青藏铁路共同构成河西、青西、疆东、蒙西、藏北铁路交通网络,将增强区域内需聚发能力,使整个区域得到连片快速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