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整产业结构详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014554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69 大小:98.0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调整产业结构详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9页
调整产业结构详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9页
调整产业结构详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9页
调整产业结构详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9页
调整产业结构详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9页
调整产业结构详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69页
调整产业结构详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69页
调整产业结构详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69页
调整产业结构详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69页
调整产业结构详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69页
调整产业结构详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69页
调整产业结构详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69页
调整产业结构详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69页
调整产业结构详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69页
调整产业结构详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69页
调整产业结构详文档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69页
调整产业结构详文档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69页
调整产业结构详文档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69页
调整产业结构详文档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69页
调整产业结构详文档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69页
亲,该文档总共6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调整产业结构详文档格式.docx

《调整产业结构详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调整产业结构详文档格式.docx(6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调整产业结构详文档格式.docx

(2)发挥充足的劳动力形成的价格比较优势,以增强我国产业的竞争力

(3)发挥加快人口城市化进程的优势,推动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

(4)经济全球化和加入WTO后有利于我国发挥比较优势

三、发挥我国“创造的”比较优势,大力培育和发展符合国情的高科技产业

1.“创造的”比较优势与后发优势

2.我国高科技产业的现状及其技术成因

(1)我国的高技术产业的现状

(2)我国高技术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3)从技术发展的角度看影响我国高技术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3.发挥我国“创造的”比较优势,大力发展符合我国实际的“适当的技术”

(1)有竞争力的技术不一定是“高新技术”,而是“适当的技术”

(2)我国应选择劳动密集型技术为主的“适当的技术”,而不是过于尖端的高技术

(3)发挥我国“创造的”比较优势,大力发展“适当的技术”

四、我国“十五”期间优化就业扩张的产业结构的政策思路

1.我国“十五”期间劳动就业形势相当严峻

(1)“十五”期间我国就业供求矛盾突出

(2)“十五”期间经济增长不能自动或完全实现就业增量

2.我国“十五”期间扩大就业的产业结构变动趋势分析

(1)我国产业结构的滞后性和就业的产业结构不合理

(2)我国“十五”期间扩大就业的产业结构变动趋势

①三次产业的结构比重和就业比重将呈现出新格局,

结构偏差逐步缩小

②产业结构的高级化将以全球化与高技术化为背景

呈现非均衡发展态势

3.“十五”期间我国优化就业扩张的产业结构的政策思路

(1)主要通过市场方式实现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

(2)从我国现实出发,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与发展高科技产业同时并举

①在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和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相互渗透的同时,发展具有我国比较优势和潜在优势的高技术产业

②在促进高科技产业发展的同时,更要注重加速传我国统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技术创新改造

③在加速高科技产业发展的同时,积极地承接发达国家劳动密集型的产业向我国的转移

④拓展新的空间,以多种形式把原有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到劳动成本更低的地区

(3)继续以“三、二、一”的比重顺序来调整产业内部结构,使第三产业成为就业扩张的主渠道

(4)把加速多元城镇化建设和乡镇企业发展作为加快城市化进程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的现实途径

①加速多元城镇化,有步骤地、有秩序地把农民引入到城镇,减少农民的数量

②加快乡镇企业发展,使之成为容纳农村劳动力就业的稳固载体

(5)把农业产业化与合理有序引导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与流动结合起来,促进城乡统筹就业和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劳动力市场的形成

(6)用“以工代赈”等办法继续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建设,培育大容量的劳动密集载体

(7)鼓励和支持以劳动密集型为主体的中小企业的发展,发挥其产业组织规模吸纳劳动力就业能力强的显著特点

①对中小企业的发展要同时兼顾结构调整与扩大就业

②规范市场竞争秩序,为中小企业创造一个与大企业平等竞争的

市场环境

③制定一系列对中小企业的适当保护和扶植的金融政策和财政政策

④提高中小从业人员和企业主群体素质,以促进就业

(8)大力发展教育事业,从总体上提高劳动者素质,同时以就学缓解新增劳动力的就业压力

①要大力发展义务教育,实行劳动预备制度,缓解就业压力

②大力发展学历教育、在职教育,全面提高劳动力整体素质,将就业压力转化为高素质的人力资源

③大力发展教育,提高农民素质,适应高次产业对劳动力的需求

参考文献

内容提要:

经济全球化和高技术化的进程同时也是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全球化的进程。

我国在调整产业结构的过程中,面临着严峻的就业问题,特别是要解决占世界人口六分之一的农民就业问题,其难度要超过20世纪解决他们的吃饭问题。

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发挥不同产业自身的比较优势,切实提高相对产出率,发挥就业乘数效应。

而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对传统产业的改造和对高科技产业的培育。

特别是我国“十五”期间劳动就业形势相当严峻,扩大就业的产业结构呈现新的变动趋势,必须全面考虑优化就业扩张的产业结构的政策思路。

一、增强产业国际竞争力和实现就业扩张关键在于产业结构调整

1.经济全球化和高新技术的迅猛发展,成为产业结构调整新的背景条件

20世纪90年代以来,开放与竞争作为时代主题更加鲜明突出,经济全球化和高新技术的迅猛发展赋予这一主题新的内涵,也成为产业结构调整新的背景条件。

经济全球化主要表现为全球经济体制市场化、生产要素配置全球化、贸易自由化、金融全球化、世界经济组织化。

经济全球化是一场以发达国家为主导,跨国公司为主要动力的世界范围内的产业结构调整。

全球化的本质是在全球范围内进行产业结构调整,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同时也是产业结构调整全球化的进程。

这一次产业结构调整,不但表现在一些产业的整体转移,更重要的是同一产业的一部分生产环节的转移。

各国经济将不可避免地融入一体化的全球经济中,经济的全球化迫使企业必须在国内和国外两个市场上与对手展开竞争,也必然在国内和国外两个市场获取资源,使得国内市场国际化,国际竞争国内化,以构筑自己的竞争优势。

另一方面,新的科技革命加速了世界产业结构的调整,高新技术和知识经济的快速发展引发了一场新的产业革命,推动了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崛起了一批新兴的产业,同时对传统产业产生很大的冲击。

特别是发达国家高新技术产业迅速发展,企业兼并在更大经济规模基础上配置资源,完成了由劳动和资源密集型产业向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升级,并且把劳动和资源密集型产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

这样,世界各国都处在产业结构调整的过程之中,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必须面对现实作出战略选择,进行产业结构调整。

在这种新的背景条件下,各个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面临的国际竞争压力增大,必须把提高产业国际竞争力作为新一轮改革和调整的战略取向。

不仅仅要提高国内市场竞争力,更要着力提高国际市场竞争力;

不仅仅要提高产品的国际竞争力,还应提高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不仅仅要提高企业的国际竞争力,还要提高区域或国家的国际竞争力。

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在即将形成的全球产业格局中找准自己的位置,使本国的产业结构与国际产业结构相适应,与国际市场相适应,以应对产业结构国际化的挑战。

在已经介入了国际分工和即将加入WTO的背景下,我国面临着国际、国内市场竞争和传统产业的生存与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双重压力,应更多地从积极参与国际分工的角度考虑自己的产业调整和发展问题,利用国际间产业转移和置换的机遇,有选择地重点发展具有比较优势和国际竞争力的产业。

以提高产业国际竞争力为导向采取应对措施,“有进有退”,“有所为有所不为”,重点发展那些已具备较强的国际竞争力产业,大力培育那些具有潜在竞争力产业,“积极放弃”那些在可预见的将来难有竞争力产业。

这样,才能使中国逐步成长为未来世界最具国际竞争实力和发展活力的国家之一。

就业扩张不仅正相关于经济增长速度,而且与经济结构、产业结构关系密切。

近年来,经济全球化已成为一种不可阻挡的世界潮流,以美国新经济为代表的世界经济的增长速度加快,从总量上看,有助于扩大就业。

但从消极的方面来看,其一,参与经济全球化,产业结构的调整势必带来就业存量和就业结构的调整,而各国产业结构依据比较优势的原则进行调整,短期内有可能加重失业问题;

其二,在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各国的企业为了生存和发展,不得不裁减员工以提高生产率效率,降低生产成本。

短期来看,其结果有可能使就业机会减少;

其三,以美国新经济为代表的经济增长的拉动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以信息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高新科技的应用与发展,主要不是靠劳动力投入的量,而是靠劳动力投入的质和由此带来的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因此,吸纳的劳动力数量较传统经济少;

其四,产业结构调整速度的加快也会对劳动力提出较高要求,因产业结构调整而失业的传统经济条件下的劳动力,一时还很难适应以高新技术为支撑的新经济的需求。

可见,就业问题仍然比较突出,特别是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更是如此。

在全球化的过程中,作为一个劳动力过剩的大国,中国面临着严峻的就业问题,未来中国社会就业压力的三大来源:

一是现有1.1亿国有企业职工和3600万城镇集体企业职工中,随着改革的深化,至少需剥离富余人员20%,约3000万人;

二是现有3.3亿农村劳动力中,有1.5亿剩余劳动力千方百计寻求机会向城镇转移;

三是按每年平均新增劳动力资源1200万人计算,到2020年全国将共新增劳动力资源2.4亿人。

仅此3项,平均每年需要创造2100万个就业机会。

而近年来中国产业结构的变化和实际表现,给我们下一步进行产业结构调整提出了一个个难题:

怎样实现充分就业?

制造业在减员增效,农业劳动力不断流出,服务业就业增长缓慢,上千万剩余劳动力应何去何从?

如何选择中国的比较优势产业?

总之,我国在调整产业结构的过程中,城市失业和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双重压力日益突出,特别是要解决占世界人口六分之一的农民就业问题,其难度要超过20世纪解决他们的吃饭问题。

增强产业国际竞争力和实现就业扩张关键在于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并把扩大就业作为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出发和归宿点,从而发挥不同产业自身的比较优势,切实提高相对产出率,发挥就业乘数效应,吸纳更多劳动力就业。

二、从中国国情出发,着力于对传统产业的改造,以发挥我国的“自然的”比较优势。

发展中国家一般指原先的殖民地、半殖民地和附属国,而现在指取得政治独立的新兴民族独立国家。

全球发展中国家占大多数,主要集中在亚非拉地区。

世界银行把发展中国家划分为低收入国家(LowIncomeCountries)和中等收入国家(MiddleIncomeCountries),使之与发达国家和高收入国家相区别。

在划分的标准上每年都有一定的变动,但总体上发展中国家属于一个相对稳定的群体。

一方面,发展中国家在历史传统、国土资源、人口多少、收入水平、物资和人力资源的禀赋、对外部经济和政治势力的依附等方面有着不同的特点,另一方面他们在基本的社会经济形态方面是基本相似的。

美国经济学家托达罗把发展中国家的共同点归纳为以下六个方面:

生活水平低;

劳动生产率低;

人口增长率高和抚养负担重;

较高并还在提高的失业和不充分就业水平;

对农业和初级产品出口的严重依赖;

在国际关系中所处的劣势地位、依赖性和脆弱性。

这些特点基本上反映出发展中国家的历史状况和普遍的国情。

从经济学的角度看,发展中国家最基本的国情主要表现在经济基础落后和经济结构的不合理,具体体现在产业结构、就业结构、技术结构、产品结构等方面。

产业结构。

发展中国家的产业结构中,农业生产占了极大的比重,而服务业所占比重却相对较低,整个产业结构处于低级阶段。

根据世界银行的报告,1991低收入国家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为42%,中等收入国家为50%以上,而发达国家则为60%以上,而且经济越落后,服务业越不发达,国民生产总值来源于农林牧渔和其他原始产业的比重越高。

从总体上看,发展中国家的低级和原始的产业占较大的比重,而属于高新技术、服务业(尤其是高级服务业,如信息服务、管理咨询等)比重更低。

就业结构。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西蒙·

库兹涅茨在对60年代的发展中国家的研究发现,人均收入越低的地区,从事农业等原始产业的人比重就越高,从事第三产业的人数越低。

这一现象至今仍然存在。

据统计,人均生产总值在750美元以下的发展中国家,50%左右的劳动力在农业部门就业,而只有30%左右的劳动力在第三产业的部门就业。

这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非常大。

由于投资资金的缺乏和沉重的人口压力,造成发展中国家就业机会相对不足,公开失业现象严重,有工作意愿的和有工作能力的劳动力找不到工作,隐形失业普遍存在,对劳动力的使用浪费严重,劳动生产率低下。

此外,不少乡村人口盲目流向城市,加剧城市失业现象。

出口结构。

由于发展中国家的产业结构比较落后,生产的产品主要是原材料和初级产品等,这种产业结构就决定了出口产品的单一和低级化,而发达国家刚好相反,他们采用先进技术生产的制成品,并以此来和发展中国家的初级品交换。

在制成品中,发展中国家生产的主要是技术含量低,在发达国家已属于成熟或即将淘汰的生产工艺,高科技产品则少得可怜。

而且,发展中国家生产的商品多集中在某种或几种上,不仅受国际市场的波动大,而且对国际市场的依赖性很强。

技术结构。

发展中国家的技术结构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看,一是技术开发机构少,开展能力弱,资金严重缺乏;

二是现实经济生活中表现为技术水平低,绝大部分技术落后于发达国家,有的甚至有几十年和上百年的差距。

雁行模式是一种动态的产业梯次转移和传递,从而导致结构连锁变化的过程。

这一理论认为,后进国家或地区可以遵循“进口——国内生产——出口扩大生产”的模式相继更替发展,促进产业结构高度化。

就如同三只飞翔的大雁在空间排列的“V”形式。

它最早是被用来描述后起国(如战后日本)某一特定产业产生、发展和衰退的生命周期或过程。

在很大程度上,这一模式指发达国家不断向发展中国家或地区转移已失去比较优势的产业,从而推动发展中国家进行产业的升级。

一般而言,在产业转移的最低层次阶段,一国的比较优势主要存在于自然所赋予的资源和由于社会历史原因导致的廉价的劳动力,也就是“自然的”比较优势。

发展中国家的产业调整和升级主要是通过发达国家的直接投资来实现的。

伴随着直接投资,相关的技术、先进的管理经验和市场销售渠道也同时进行转移和升级。

从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进行产业转移的模式来看,主要有以下几类情况;

一是直接在发展中国家建立工厂和基地,同时把生产所需的机器、设备和相关的技术、管理方法甚至是有关人员一同带入该国;

二是发展中国家从发达国家进口中间产品,如各种零配件、半成品等,然后组装成商品,并销往其他国家,这样发展中国家的该商品增加,而发达国家的该商品总产量减少甚至是返销输出国。

三是发达国家在发展中国家进行投资,采购原材料和相关的用品,减少对发展中国家的中间产品的出口,直至某一产业绝大部分甚至是全部都得以在发展中国家生产,使之形成一个完全独立的产业。

在这三种模式中只有第三种真正地实现了该产业的升级,并在该产业的带动下,形成和带动新的其他相关产业的发展。

作为国际产业转移的一种特殊类型,发展中国家产业升级的“雁行模式”的实现是有其内外部条件的,首先是发展中国家内部经济发展水平参差不齐。

因为各地区在经济发展阶段的不同而产生的产业的高度互补性和比较利益的出现,使得客观上形成国际分工体系,为发展中国家顺利接受发达国家的产业转移创造了条件,其次是地缘优势。

地理上的接近在产业转移中扮演着很重要的角色。

纵观产业转移成功的事例可以看出便利的地理位置是产业升级的一个关键条件。

它可以使直接投资、技术转移、人员往来等诸多方面得以迅速实现。

第三是外向型的发展战略。

即实行有利于国际贸易和直接投资的开放型经济。

这使得整个地区产业资源互动、产业循环机制也呈现一种良性态势。

否则,缺少外向型的战略,在对待外来的产业资源必然迟钝和麻木,从而失去转移的最佳时机。

在我国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沿海经济步入“雁行模式”也在很大程度上归功于以上三个方面的条件。

尽管亚洲金融危机对发展中国家产业升级的“雁行模式”提出了挑战,这并不是全盘否定这一模式的合理性。

它作为一种被历史证明的动态的产业转移和传递模式是有必然性的。

在目前新型国际分工体系形成之际、产业升级之势丝毫未改的趋势之下,发展中国家对发达国家的追赶还会沿着这一“模式”进行下去,只是这一“模式”不会静态化和固定化。

特别是象中国这样的大国在加入“雁阵”时会产生新的变化。

经济发展主要取决于四种基本要素,即资本、劳动、资源和技术,国际经济交往和国际分工是依托比较优势进行的,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自由化的条件下,发展中国家能否追赶上发达国家,赢得较大的经济利益,取决于能否很好地利用自己所拥有的生产要素,发现并发挥自身的比较优势。

从理论上看,一个国家怎样才能发挥其比较优势呢?

根据以大卫·

李嘉图的相对成本学为主和俄林的资源禀赋理论为基础的国际贸易理论,国际贸易流向应该是劳动力丰富的国家集中生产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到劳动力相对缺乏的国家去,而拥有大量资本的国家则应生产资本密集型产品,出口到资本相对缺乏的国家去,这样各国的不同资源优势将会得到最有效的利用而从中获利。

也就是说,如果一个国家劳动资源相对丰裕,该国的比较优势就在于劳动密集型产业。

如果这个国家遵循比较优势,发展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的产业,由于生产过程使用较多的廉价的劳动力,减少使用昂贵的资本,其产品相对来说成本就比较低,因而具有竞争力,可以作为资本积累的量也就较大。

从历史和现实的角度看,和经济发达国家相比,发展中国家总体上存在资源分布不均,劳动力过剩、资本稀缺、技术落后。

劳动密集型产业仍然是发展中国家发挥比较优势的基础,是发展中国家提高国际竞争力的主要源泉。

发展中国家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可以有效地配置各种资源,充分利用丰富廉价的劳动力资源禀赋,开拓最有创造就业潜力的领域,以丰富资源换取稀缺资源,为经济发展快速积累资金、知识和技术,逐渐降低资本相对稀缺和劳动力相对富裕的程度,随着资源禀赋的变动可以不断从国外引进现成而较先进的技术来达到技术和产业结构的升级,并赢得时间发展教育,为逐步与世界先进水平接轨,形成有竞争力的高科技开发能力奠定基础。

而发展中国家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以“自然的”比较优势参与国际分工的结果,既可以克服国内市场狭小的制约,促进传统产业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的更快增长,又可以使经济沿着最大可能吸收劳动力的道路前进,从而顺利地推动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的进程。

最典型的例子是亚洲四小龙经济的崛起。

它们在战后初期,与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一样,资本十分稀缺,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只有100美元左右。

因此,它们并没有一下子就采用欧美最先进的生产技术,而是根据本身的财力,选择劳动密集程度较高的技术和产业作为主要发展方向,从利用其劳动力丰富的优势出发,使资源禀赋结构的提升速度加快;

作为其人均资本拥有水平提高的结果,产业结构和技术结构得以更快地升级。

并随着资本、技术的积累和财力的逐渐雄厚,逐步发展资本、技术密集型的产业,才迅速向先进技术水平跃进,进入或接近发达经济的行列。

如果它们一开始就将主要力量放在最先进技术的引进和采用上,忽视社会整体技术水平的均衡、全面的提高,是不可能取得那样显著成就的。

反观一些发展中国家,采取与其比较优势相抵触的赶超战略,不按照其资源禀赋条件,积极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从50年代就致力于引进和采用外国先进技术或资本密集型技术,忽视了本国大多数部门、企业和生产单位技术水平的全面提高,所能做到的也仅仅是把有限的资本倾斜地配置到几个产业上,与此同时压抑了其他产业的发展,结果至今技术和资源利用还是二元结构,少数部门、企业技术水平高,大多数部门、企业和生产单位的技术水平很低,甚至一半以上的劳动力还处于手工操作。

这种违背比较优势所形成的畸形产业结构大大抑制了对劳动力的吸收,与发展中国家劳动力丰富的资源结构形成尖锐矛盾,导致广大人民不能均等地分享经济发展的好处,相当大规模的人口处于贫困之中,不能充分利用其比较优势。

在上述类型的问题中,同为亚洲“四小龙”的韩国也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70年代以前,韩国经济以充分利用国内比较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发挥了资源比较优势,经济发展取得了很大的成功。

然而,70年代以后韩国政府实行超越战略,产业政策好高骛远,不顾国内经济发展水平的实际状况,盲目追求资本密集、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发展,在韩国不具备资本优势的情况下,以政府政策扶持少数几家大型企业集团发展重工、重化、汽车和微电子产业。

而这些工业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

韩国一方面仿效日本采用高储蓄、高投资的办法,另一方面大量举借外债。

但资本密集、技术密集型的项目到底不是资金相对稀缺的韩国的比较优势之所在,在政府的支持下,这类产业可以建起来,但和发达国家相比生产成本较高,只有以亏本的方式才能把产品卖出去。

导致投资于这类项目的企业无力还本付息,国内外的银行贷款变成呆帐、坏帐。

进入90年代以后,由于没有及时转变增长方式,外债规模再度膨胀,还本付息压力增大,而同期的外汇储备却持续下降,负债率也越来越高,30家主要企业集团的平均负债率为350%,有些竟达1200%,而资金利润率却越来越低,达不到0.5%,最终成为导致经济危机的重要原因。

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在高科技产业与国外发达国家甚至是一些发展中国家相比差距较大,而且我们在资本和技术上相当长时期内还没有优势,从现实的条件和未来20年劳动力预测看,劳动力资源是中国经济发展最丰富的资源,是最大的比较优势。

因此,中国产业发展的选择依据和目标就是最大限度地发挥这一比较优势,中国经济增长在很大程度上也要依赖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而不是靠高科技产业。

任何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都面临着一个资本的积累过程。

资本积累并非单一的货币积累,还有人力资源的积累,管理技术和知识的积累。

在进行工业化的过程中,发挥劳动密集型产业的优势,利用充足的劳动力资源进行有效积累是几乎所有的工业化国家都走过的道路,只不过是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下通过不同的方式和途径去实现的。

我国要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没有在资金、技术和劳动力素质方面的有效积累是不可能的,要同时做到三方面的齐头并进也是不可能的。

如何从我国实际出发,找出一条成本最低又切合我国国情的资本积累模式,是摆在我们国家工业化进程中必须解决的一个理论和实践问题。

我国通过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进行有效积累是基于我国所处的发展阶段和现实国情的一种必然选择。

其一,我国目前还处于劳动力资源丰富,而资本相对短缺,自然资源有限的发展阶段。

从绝对数量上讲,我国除了劳动力不缺以外,几乎所有其他的经济资源都十分缺乏,这还不包括劳动力本身素质比较低下的问题。

根据我国劳动人口总量多、人口质量不高、劳动力资源持续丰富的现实国情,在外来的资金和技术或高级劳动力在短期内不可能有大的突破的前提下,我国具有抢占劳动密集型产业市场的明显优势,我们只能在劳动力上做文章,用人力资源的积累代替相对稀缺的资本资源积累,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工业化道路。

其二,我国从劳动密集型制造业产品出口升级到技术或资本密集型产品出口将需要一个相当长的时期。

中国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不会有根本改变。

虽然我国近年来技术或资本密集型产品的出口快速增长,但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的传统产业的发展,有着持久的、多样性和层次性突出的、潜力巨大的国内需求基础,在国际市场的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