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现代化全球化与知识经济时代教学幻灯片.ppt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10153475 上传时间:2023-05-23 格式:PPT 页数:63 大小:95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九章现代化全球化与知识经济时代教学幻灯片.ppt_第1页
第1页 / 共63页
第九章现代化全球化与知识经济时代教学幻灯片.ppt_第2页
第2页 / 共63页
第九章现代化全球化与知识经济时代教学幻灯片.ppt_第3页
第3页 / 共63页
第九章现代化全球化与知识经济时代教学幻灯片.ppt_第4页
第4页 / 共63页
第九章现代化全球化与知识经济时代教学幻灯片.ppt_第5页
第5页 / 共63页
第九章现代化全球化与知识经济时代教学幻灯片.ppt_第6页
第6页 / 共63页
第九章现代化全球化与知识经济时代教学幻灯片.ppt_第7页
第7页 / 共63页
第九章现代化全球化与知识经济时代教学幻灯片.ppt_第8页
第8页 / 共63页
第九章现代化全球化与知识经济时代教学幻灯片.ppt_第9页
第9页 / 共63页
第九章现代化全球化与知识经济时代教学幻灯片.ppt_第10页
第10页 / 共63页
第九章现代化全球化与知识经济时代教学幻灯片.ppt_第11页
第11页 / 共63页
第九章现代化全球化与知识经济时代教学幻灯片.ppt_第12页
第12页 / 共63页
第九章现代化全球化与知识经济时代教学幻灯片.ppt_第13页
第13页 / 共63页
第九章现代化全球化与知识经济时代教学幻灯片.ppt_第14页
第14页 / 共63页
第九章现代化全球化与知识经济时代教学幻灯片.ppt_第15页
第15页 / 共63页
第九章现代化全球化与知识经济时代教学幻灯片.ppt_第16页
第16页 / 共63页
第九章现代化全球化与知识经济时代教学幻灯片.ppt_第17页
第17页 / 共63页
第九章现代化全球化与知识经济时代教学幻灯片.ppt_第18页
第18页 / 共63页
第九章现代化全球化与知识经济时代教学幻灯片.ppt_第19页
第19页 / 共63页
第九章现代化全球化与知识经济时代教学幻灯片.ppt_第20页
第20页 / 共63页
亲,该文档总共6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九章现代化全球化与知识经济时代教学幻灯片.ppt

《第九章现代化全球化与知识经济时代教学幻灯片.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九章现代化全球化与知识经济时代教学幻灯片.ppt(6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第九章现代化全球化与知识经济时代教学幻灯片.ppt

第九章现代化、全球化与,知识经济时代,第一节人类社会发展的现代化进程一、现代化的含义与标准1.什么是现代化上世纪60年代,楼上楼下,电灯电话。

对现代化的理解,有三个维度:

第一,现代化的实质是工业化,是指经济落后国家实现由农业国向工业国转变的过程;主要内容为:

机械化、电气化、自动化代替手工化;(以科学技术为后盾)工业产值超过农业,经济增长点主要在工业。

共产党宣言第一章,原话是:

“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

”从18世纪欧洲工业革命仅仅是第一次浪潮。

第二,现代化是指近代自然科学革命以来人类社会急剧变动过程的总称;包含经济发展、社会制度、思想观念等方面的变化。

我国著名学者罗荣渠先生指出:

“从历史的角度来透视,广义而言,现代化作为一个世界性的历史过程,是指人类社会从工业革命以来所经历的一场急剧变革狭义而言,现代化又不是一个自然的演变过程,他是落后国家迅速赶上先进工业国和适应现代世界环境的发展过程。

”,2.现代化的标准1960年,欧洲、美国和日本的学者在日本箱根(简称“箱根会议”)召开的“现代化日本”国际学术研讨会上第一次提出了现代化的8项指标:

人口比较高度集中于城市使用非生命能源的程度比较高,广泛的商品流通和服务设施的增加社会成员在广大空间的相互作用,以及在经济和政治事务中的广泛参与,村社和代代相传的社会群体普遍解体,导致个人有更大的社会流动性,个人在社会中的行为具有更广泛和多种不同的范围全面推广文化知识以及随之而来的个人对其周围环境传播的世俗的和越来越科学化的倾向广大和深入的大众交流网络政府、商业、工业等大规模社会机构的生存以及这些机构中日益增多的官僚组织在一个大的民众团体控制下,各大民众团体加强统一(即国家),这些单位之间的相互作用日益增强(即国际关系)布莱克:

比较现代化,美国著名现代化专家英格尔斯在70年代初提出了现代化社会的10项指标。

这10项指标是:

人均国民生产总值3000美元以上农业产值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不超过12%-15%服务业产值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超过45%非农业就业人口在总就业人口中所占比例超过70%有文化的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比例超过80%青年适龄年龄组中上大学的人数比例超过10%-15%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超过50%平均每名医生负担的人口为1000人以下平均预期寿命在70岁以上人口自然增长率为1以下,英格尔斯关于现代化的标准大致反映了20世纪40至60年代主要工业国家的发展水平,被认为适合于作为衡量发展中国家实现第一次现代化的社会经济标准,据测算,第一次现代化人均国民生产总值(GNP)1998年为6126美元。

第二次现代化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到2050年应超过25510美元。

二、世界现代化发展的历史轨迹人类社会出现现代化变革的前提条件最早是在西欧、主要是在英国出现的。

早在17世纪,英国就具备了推动社会变革的物质技术条件和社会前提,逐步形成了领先发展的优势地位,从而成为最早走向现代化的幸运儿,在世界各国中率先实现了社会发展的历史性转变。

人类社会三次大的现代化浪潮:

1.第一次现代化浪潮时间从18世纪后期到19世纪中叶,是一次从英国开始然后向西欧扩散的工业化进程。

特征:

非生物性能源和机器大生产。

产生的双重动因:

一方面,它与第一次工业革命密切相关;另一方面,政治革命也有力地推动了世界工业化的进程。

第一次现代化浪潮,将英“日不落帝国”进一步推向世界之颠。

也形成了农业革命以来的第二次社会大分化,世界各文明区第一次拉开了发展的差距。

以新兴工业国和工业文明为一端,社会生产力迅速发展,社会逐步向现代转型;以传统农业国和古典农业文明为另一端,经济基础依然以农业为主,社会发展处于停滞和徘徊阶段。

2.第二次现代化浪潮时间从19世纪下半叶至20世纪初,现代化在欧洲核心地区取得巨大成就后,继续向周围地区扩散,并从欧洲传播到世界各地。

特征:

“西化”和“欧化”,西方的海外扩张物质技术基础:

是电动机和内燃机的发明和使用,技术水平远远超出了蒸汽机的发明和使用,因而,它所带来的社会生产力的增长速度也大大超过了第一次现代化浪潮。

全球工业产值增加了30-40倍。

3.第三次现代化浪潮时间从20世纪下半叶一直延续到今天。

初期发展与第三次工业革命同步进行,物质技术基础是非再生性石油能源的使用,以及微电子技术和人工合成材料等新技术、新材料的利用。

到20世纪末,世界新技术革命大大加速了世界现代化的进程,使其成为遍及全球的社会现象。

现代化的两大类型:

内源的现代化主要是由于自身社会发展出现的创新因素,导致了自发的、自下而上的、渐进性的社会变革,使社会发展进入现代化。

外源的现代化指由于受外部的冲击而导致各种社会矛盾尖锐化,从而引起内部的思想和政治变革并进而推动经济变革,促使其社会发展走向现代化。

二次现代化的理论:

从资本主义工业革命以来,人类社会所经历的是以工业化和城市化为特征的第一次现代化;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人类社会发展进入了第二次现代化,这次现代化以知识化和信息化为鲜明特征,目前正在世界各国迅猛发展。

三、我国现代化问题的提出及实践今日旅行家关于中国耕作、勤劳和人口稠密的报告认为,与500年前马可波罗的记述几乎没有差异。

中国的现代化是一种典型的外源式的、防御性的现代化,可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18601911年,即清王朝最后50年中统治者为挽救其衰亡命运所作的现代化努力。

这一时期的现代化是在传统制度和权力结构内进行的,推动现代化的力量主要来自于封建士大夫阶层,主要由三个截然不同但又互相联系的运动所组成:

18601894年的洋务运动;18951898年的维新运动;19051911年的立宪运动。

洋务运动,又称自强运动,是指1861年(咸丰十年底开始)至1894年,清朝政府内的洋务派在全国各地掀起的“师夷之长技以自强”的改良运动。

主持和提倡办洋务的洋务派,在朝廷里是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的大臣奕祈和文祥等人,在地方上是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人。

洋务运动的内容很庞杂,涉及军事、政治、经济、教育,外交等,而以“自强”为名,兴办军事工业并围绕军事工业开办其他企业,建立新式武器装备的陆海军,是其主要内容。

从60年代开始开办江南制造局、福州船政局、安庆内军械所等近代军事工业。

还派遣留学生学习技术。

维新运动是清朝光绪二十四年间(公元1898年6月11日9月21日)的一项政治改革运动。

这次变法主张由光绪皇帝亲自领导,进行政治体制的变革,希望中国走上君主立宪的现代化道路。

因此变法被相对保守势力反对,最后演变成为政变,维新派人物被杀,慈禧太后因此获得实权。

谭嗣同、康广仁、林旭、杨深秀、杨锐、刘光第,立宪运动清政府根据出国考察宪政的清宗室载泽、端方等五大臣的意见,于光绪三十三年(1906)下诏预备立宪。

1907年又在中央筹设资政院,在各省筹设谐议局。

各地立宪派政治团体,发表宣言,鼓吹实行君主立宪政体,并发起国会请愿运动,要求速开国会,颁布宪法,缩短预备立宪期限等。

1908年,清政府又宣布9年后实行立宪。

同时颁布钦定宪法大纲。

第二阶段,从19121949年,即中国进入共和时代后,按照西方资本主义模式实现现代化的努力。

辛亥革命之后,中国社会变革日益加速,推动中国社会向现代化的方向缓慢地转变。

之后,中国人走上了一条寻求中国现代化道路的艰苦过程,直至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才开辟了一条在民族独立基础上的新的现代化道路。

第三阶段,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至今,即中国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按照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道路实现现代化的努力。

建国之后,我们先是照搬苏联现代化的模式,初步实现了国家的工业化。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寻找到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

第三阶段:

具体步骤,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大提出“四个现代化”的构想:

“实现工业、农业、交通运输业和国防的四个现代化”1964年,第三届全国人大提出在20世纪末实现“四个现代化”周恩来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

在二十世纪内,把中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

1975年,第四届全国人大再次提出在20世纪末实现“四个现代化”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启动现代化的进程2002年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到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李克强对十八大报告的解读中重点突出了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这“新四化”。

中国现代化的战略选择,现代化的发展道路发展中国家进行现代化有三种选择:

1.继续进行第一次现代化,将来再考虑第二次现代化;2.同时进行第一次现代化和第二次现代化;3.直接进行第二次现代化。

我国比较合理的战略选择是,同时进行第一次现代化和第二次现代化,实现工业化和知识化的协调发展。

据统计,1998年中国第一次现代化的实现程度为73%,在世界109个国家中排63位。

在第一次现代化的10个评价指标中,中国在医疗服务、成人识字率、婴儿成活率和预期寿命方面已基本达标。

中国现代化报告2007分析,2004年中国处于世界初等发达国家水平,第一次现代化程度排世界55位,第二次现代化程度排世界51位,综合现代化排59位。

在中国现代化报告2011中,何传启指出,中国的现代化战略选择可分“四步走”:

第一步,完成第一次现代化,进入第二次现代化,世界排名进入前60名;第二步,达到中等发达水平,世界排名进入前40名;第三步,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世界排名进入前20名;第四步,达到世界前列,世界排名进入前10名。

何传启具体分析说,目前,中国居发展中国家中间水平,处于第一次现代化的成熟期,有些地区已进入第二次现代化,多数地区尚处于第一次现代化。

21世纪,中国可选择综合现代化路径,两次现代化协调发展并加速向第二次现代化转型,以迎头赶上21世纪后期的世界先进水平。

现代化的推进计划重点推进第二次现代化的七个地区:

北京、天津、上海、辽宁、江苏、广东、浙江“两化并重”的中等发达的九个地区:

山西、福建、黑龙江、陕西、湖北、山东、河北、吉林、重庆重点建设第一次现代化的十五个欠发达地区:

内蒙、河南、安徽、甘肃、宁夏、湖南、江西、四川、广西、新疆、青海、云南、海南、贵州、西藏,第二节经济全球化与一体化一、经济全球化的出现和发展1.战后世界经济的发展

(1)世界经济的产生和早期发展资本主义出现之前,整个世界经济基本上处于一种分割、分散的状态。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出现是世界各国经济由分散走向统一的世界经济的根本原因。

18世纪60年代开始的第一次产业革命,逐步形成了世界性的大市场和国际分工体系。

19世纪70年代至第一次世界大战前,世界被资本主义从经济和领土上瓜分完毕,统一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得以形成。

资本输出代替了商品输出,生产和生产方式日益国际化。

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后,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出现,世界经济进入了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种经济制度并存的历史阶段。

(2)布雷顿森林会议和布雷顿森林体系1944年7月,在美国新罕布什尔州的布雷顿森林举行了联合国家货币金融会议,即著名的布雷顿森林会议。

会议通过的文件统称为“布雷顿森林协定”。

以其为基础建立的双挂钩的国际货币制度,就被称为“布雷顿森林体系”。

布雷顿森林体系确立美元作为国际储备货币的特殊地位,形成了以美元为中心世界货币体系,对战后资本主义世界乃至世界经济的发展起到积极推动作用。

它奠定了美国在战后世界经济格局中的霸权地位,以单一货币美元作为世界储备货币,容易导致美元危机,影响其他国家的金融稳定和经济发展。

(3)多极化的世界经济格局的形成战后,随着两大阵营对峙的政治格局的形成,逐步出现了相对隔离的两大经济体系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经济体系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经济体系。

之后,在资本主义经济体系内部,逐步形成了美国、西欧、日本三足鼎立的经济格局。

2.经济全球化的出现经济全球化作为一种经济现象早已出现;第一次科技革命,出现了以“商品国际化”为特征的世界经济;第二次科技革命,形成了以“资本国际化”为特征的世界经济;第三次科技革命,出现了“生产的国际化”为特征的世界经济,也就是通常所说的经济全球化。

二、经济全球化的含义和基本特征1经济全球化的含义1985年,“经济全球化”的概念由提奥多尔拉维特在市场全球化一文中首先提出。

1986年,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的首席经济学家S奥斯特里的运用,使这一概念逐步被人们所接受。

含义:

经济全球化,一般认为是指一种跨越民族国家疆界的经济活动的扩展,它使各国经济之间的相互依存、相互依赖的程度加深,使国际经济合作和国际贸易的规模不断扩大,范围迅速扩展,从而促使各国经济走向开放,走向市场化,促使世界经济趋向某种程度上的一体化。

2经济全球化的基本特征第一、贸易的全球化。

表现在世界贸易的规模不断扩大;世界贸易的结构发生重大变化;国际贸易越来越趋于自由化。

世界贸易的发展成为经济全球化的重要基础。

第二、生产与经营全球化。

跨国生产和经营可以充分利用全球的生产要素,促进了世界经济结构的调整,充分发挥社会化大生产的作用,推动了国际贸易的发展和各国的经济发展。

跨国公司成为国际化生产和经营的载体和组织者,对于经济全球化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第三、金融全球化。

随着国际投资的发展,金融市场逐步国际化;金融机构的国际化,跨国银行的力量日益增强。

以资金为纽带将各国经济联结在一起,构成国际化大生产的基础,推动国际贸易和国际经济合作的发展,使经济全球化进一步深化。

3对经济全球化的评价经济全球化是当今社会发展的一个客观的历史进程,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

从整体和长远来看,它对于世界经济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经济全球化从一定意义上来说是由发达国家主导的世界经济进程,对于发展中国家是一柄“双刃剑”。

四、经济全球化与世界贸易组织

(一)由关贸总协定到世界贸易组织1关贸总协定1947年4月,各国在日内瓦举行关税减让谈判,签订了123项关税减让协议,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关税与贸易总协定(GATT),并于1948年1月1日开始实施。

关贸总协定的宗旨是:

“充分利用世界资源,扩大商品生产和交换,促进各缔约国的经济发展,彼此减让关税,取消其他贸易壁垒和消除国际贸易上的差别待遇。

”关贸总协定是世界历史上成立的第一个准国际贸易体系,它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并称为调节世界经济贸易关系的三大支柱。

2世界贸易组织世界贸易组织(WTO)是在关贸总协定的基础上于1995年宣告成立;1996年1月1日正式取代关贸总协定,成为全球最大的多边贸易组织。

世界贸易组织三大基本职能:

(1)制定和规范国际多边贸易规则,其范围涉及当今世界贸易和经济往来的各个方面;

(2)组织多边贸易谈判,使各缔约方大幅度削减关税和取消非关税壁垒;(3)解决成员之间的贸易争端,为国际贸易的顺利发展创造稳定的环境。

世界贸易组织四大基本原则:

(1)非歧视原则,包括无条件最惠国待遇和国民待遇原则组成,是WTO的基石;

(2)市场开放原则;(3)公平贸易原则;(4)权利和义务平衡的原则。

(二)中国从“复关”到“入世”的历史进程1948年5月,中国就正式成为关贸总协定23个缔约方之一。

之后,台湾当局退出关贸总协定,中国失去了在关贸总协定中合法席位。

1986年7月,我国正式提出恢复我国在关贸总协定中的合法席位,从此,开始了中国漫长的“复关”和“入世”的谈判历程。

从1986年7月到1994年底,是中国就恢复在关贸总协定中的合法席位而进行谈判的时期;从1995年11月开始,中国复关谈判转为加入WTO的谈判。

2001年11月11日,在阿联酋多哈召开的世界贸易组织部长会议通过了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议定书,12月11日,中国正式加入WTO,成为其第143个成员。

加入WTO是中国适应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主动将本国经济发展纳入世界经济体系的一个重大举措。

一方面,世界贸易组织需要中国。

另一方面,中国也需要世界贸易组织。

四、区域经济一体化含义:

所谓区域经济一体化,指的是特定区域内的国家或地区,通过签定协定和条约或通过组建一定的经济合作组织,消除各种贸易壁垒,实现区域内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和生产分工的最优化,直至达成各国或各地区经济政策及经济体制上的一定程度的统一。

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形式可分为以下几种形式:

(1)自由贸易区

(2)关税同盟(3)共同市场(4)经济联盟(5)完全的经济一体化,在20世纪50年代,以欧洲煤钢联营和其后欧洲经济共同体的建立为标志,就开始了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进程。

西欧、北美、东亚三大区域的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发展很快,区域经济合作组织也最有成效。

1995年1月1日正式成立的欧洲联盟,是目前世界上一体化层次最高的区域性经济合作组织;1994年1月1日正式开始运作的北美自由贸易区,为区域经济一体化提供了一种新的类型;1989年成立的亚洲太平洋经济合作组织,是世界上最大的区域经济合作组织。

五、经济全球化与文化发展“全球化”决不仅仅是一个经济事实,“全球化”从一开始就具有经济和文化的双重含义。

全球化的过程似乎成为西方强势文化的扩张过程,西方发达国家不仅扮演着世界经济决策者的角色,而且担当着世界文化领导者的角色。

塞缪尔亨廷顿于20世纪90年代提出的“文明冲突论”:

将文明分为西方文明(基督教)、中国文明(儒教)、日本文明、伊斯兰文明、印度教文明、斯拉夫文明(东正教)、拉丁美洲文明以及非洲文明;提出西方文明将受到其他文明的挑战,并且其中儒教文明和伊斯兰文明相联合的力量将对西方构成最严重的威胁与挑战。

第三节世界经济发展的知识化和信息化一、知识经济的含义和特征1990年联合国有关研究机构首次使用“知识经济”的概念。

1996年,联合国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在一份题为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的报告中,对“知识经济”首次给予了明确的定义:

“知识经济是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之上的经济。

”,知识经济的主要特征:

第一、知识经济是一种信息型经济。

微电子技术、信息技术的充分发展是知识经济的基础。

第二、知识经济是一种创新型经济。

在知识经济时代,技术创新的速度大大加快,范围覆盖了整个人类社会生活,创新成为经济增长的最主要的推动力量。

第三、知识经济是一种智力支撑型经济。

在知识经济时代,智力、知识、信息等成为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智力资源的基础是人才,人才的培养和人力资源的开发,就成为争夺的焦点。

第四、知识经济是一种可持续发展型经济。

知识经济就是在人类社会面临发展危机的时候产生的,是解决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问题的唯一正确选择。

二、知识经济对社会发展的影响为了应对即将到来的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美、日、欧各国各地区都在进行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的调整,其共同点是加强科技和教育的发展,企求在21世纪的全球经济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

知识经济对中国的经济发展既是一次挑战,也是一次难得的机遇。

我国实施了科教兴国的重大战略,并全面启动了国家创新体系建设。

包括知识创新系统、技术创新系统、知识传播系统和知识应用系统等,是一个由上述创新系统相联系的机构和组织所构成的网络。

围绕着国家创新体系的建设,我国实施了技术创新工程、知识创新工程、211工程等一系列发展计划,有力地推动了我国科技和教育的发展。

谢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