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校勘学.ppt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10153668 上传时间:2023-05-24 格式:PPT 页数:148 大小:1.51M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四章校勘学.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48页
第四章校勘学.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48页
第四章校勘学.ppt_第3页
第3页 / 共148页
第四章校勘学.ppt_第4页
第4页 / 共148页
第四章校勘学.ppt_第5页
第5页 / 共148页
第四章校勘学.ppt_第6页
第6页 / 共148页
第四章校勘学.ppt_第7页
第7页 / 共148页
第四章校勘学.ppt_第8页
第8页 / 共148页
第四章校勘学.ppt_第9页
第9页 / 共148页
第四章校勘学.ppt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8页
第四章校勘学.ppt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8页
第四章校勘学.ppt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8页
第四章校勘学.ppt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8页
第四章校勘学.ppt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8页
第四章校勘学.ppt_第15页
第15页 / 共148页
第四章校勘学.ppt_第16页
第16页 / 共148页
第四章校勘学.ppt_第17页
第17页 / 共148页
第四章校勘学.ppt_第18页
第18页 / 共148页
第四章校勘学.ppt_第19页
第19页 / 共148页
第四章校勘学.ppt_第20页
第20页 / 共148页
亲,该文档总共14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四章校勘学.ppt

《第四章校勘学.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四章校勘学.ppt(14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第四章校勘学.ppt

中国古代文献学,文理学院魏小利187-0368-2334,第四章古典文献的校勘,三、校勘的主要方法一、校勘的功用及含义二、文献发生错误的原因及类型四、校勘成果的处理形式了解古典文献发生错误的原因及错误类型掌握校勘的几种基本方法认识校勘成果的不同处理形式,一、校勘的功用及含义,古籍文字缺失、错乱十分严重1、古籍历时久远,多经损失散亡,特别是先秦古籍,经历了秦火、战乱,往往残缺错乱,不经整理,无法阅读。

刘向晏子叙录:

“以天为芬,又为备,先为牛,章为长,如此类者多。

”列子叙录:

“以尽为进,以贤为形。

”,2、古籍流传中因传抄刊刻,辗转致误。

“书三写,魚成魯,虛成虎”雕版印刷术发明后,古籍辗转翻刻,出现的错误更多。

章钰胡刻通鉴正文校宋记述略:

“脱、误、衍、倒四者,盖在万字以上,内脱文五千二百余字,关系史事为尤大。

”3、后人对古籍任意增删,造成错乱。

王鸣盛十七史商榷序:

“欲读书必先精校书,校之未精而遂读,恐读亦多误矣。

”张之洞书目答问:

“知某书宜读而不及精校精注本,事倍功半。

”,汉书艺文志:

古文尚書者,出孔子壁中,武帝末魯共王壞孔子宅,欲以廣其宫,而得古文尚書及禮記、論語、孝經,凡數十篇,皆古字也。

共王往入其宅,聞鼔琴瑟鐘磬之音,於是懼,乃止不壞。

孔安國者,孔子後也。

悉得其書,以考二十九篇,得多十六篇。

安國獻之,遭巫蠱事,未列于學官。

孔安国卒于公元前104年,而巫蛊之祸发生在公元前91年,孔安国怎么会在巫蛊之祸时献书呢?

由于这段材料的矛盾,使得历代学者对古文尚书的真伪产生了怀疑。

巫蛊为一种巫术。

当时人认为使巫师祠祭或以桐木偶人埋于地下,诅咒所怨者,被诅咒者即有灾难。

征和二年(公元前91),丞相公孙贺之子公孙敬声被人告发为巫蛊咒武帝,与阳石公主奸,贺父子下狱死,诸邑公主与阳石公主、卫青之子长平侯卫伉皆坐诛。

武帝命宠臣江充为使者治巫蛊,江充与太子刘据有隙,遂陷害太子,并与案道侯韩说、宦官苏文等四人诬陷太子,皇后卫子夫和太子刘据相继自杀。

久之,巫蛊事多不信。

田千秋等上书讼太子冤,武帝乃夷江充三族,烧死苏文。

又修建“思子宫”,于太子被害处作“归来望思之台”,以志哀思。

荀悦汉纪成帝纪:

魯恭王壊孔子宅,以廣其宫,得古文尚書多十六篇,及論語、孝經。

武帝時,孔安國家獻之,会巫蠱事,未列於學官。

敦煌卷子菩萨蛮:

枕前发尽千般愿,要休且待青山烂。

水面上秤锤浮,直待黄河彻底枯。

白日参辰(shnchn)现,北斗回南面,休即未能休,且待三更见月头。

参、辰,二星宿名,此出彼没,不同时出现。

参星酉时(17-19点)出于西方,辰星卯时(7-9点)出于东方。

三更:

戌时为一更,亥时为二更,子时(23-1点)为三更,丑为四更,寅为五更,王重民敦煌曲子词集、任二北敦煌曲校录两书都收入,但“日头”二字都作“月头”。

“校勘学的任务是要改正这些传写的错误,恢复一个文件的本来面目,或使他和原本相差最微。

校勘学的工作有三个主要的成分,一是发现错误,二是改正,三是证明所改不误。

”胡适,

(一)校勘的功用1、有助于古籍整理古籍整理主要包括:

校勘、标点、注释、翻译、汇编、影印、辑佚、编制目录索引、鉴别版本等九个方面的工作。

其中校勘是其他八项工作的基础和先导。

2、有助于古籍研究卿等欲言,便无相疑难。

魏书卢玄传卿等欲言便言,无相疑难。

魏书卢玄传,搜神记李寄斩蛇,东越闽中有庸岭,高数十里,其西北隰(x,低湿的地方)中有大蛇,长七八丈,大十余围。

土俗常惧。

东冶都尉及属城长吏,多有死者。

祭以牛羊,故(仍、还是)不得福。

或与人梦,或下谕巫祝,欲得啖童女年十二三者。

都尉、令、长并共患之。

然气厉不息。

共请求人家生婢子,兼有罪家女养之。

至八月朝祭,送蛇穴口,蛇出吞啮之。

累年如此,已用九女。

尔时预复募索,未得其女。

将乐县李诞,家有六女,无男。

其小女名寄,应募欲行。

父母不听。

寄曰:

“父母无相,惟生六女,无有一男,虽有如无。

女无缇萦济父母之功,既不能供养,徒费衣食,生无所益,不如早死。

卖寄之身,可得少钱,以供父母,岂不善耶!

”父母慈怜,终不听去。

寄自潜行,不可禁止。

寄乃告请好剑及咋(z,咬)蛇犬。

至八月朝,便诣庙中坐,怀剑将(jing,拿、牵)犬。

先将数石米餈(今糍),用蜜麨(cho,炒的米粉或面粉)灌之,以置穴口。

蛇便出,头大如囷(qn,圆形的谷仓),目如二尺镜,闻餈香气,先啖食之。

寄便放犬,犬就啮咋,寄从后斫得数创。

疮痛急,蛇因踊出,至庭而死。

寄入视穴,得九女髑髅,悉举出,咤言曰:

“汝曹怯弱,为蛇所食,甚可哀愍!

”于是寄乃缓步而归。

越王闻之,聘寄女为后,指其父为将乐令,母及姊皆有赏赐。

自是东治无复妖邪之物。

其歌谣至今存焉。

父母无相:

爹妈命相不好父母无相留。

3、有助于疏通文字词义去疑显真欣赏身轻一鸟过,枪击万人呼。

杜诗,寄扬州韩绰判官杜牧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木凋。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二)“校勘”释义1、“校”说文解字:

“校(),木囚也。

”指古代拘束犯人的刑具木枷。

一副木枷由两片组成,而两片大小必须大体一致,才便于上锁,因此事先要将它们放在一起加以比较。

因此,“校”字用作动词时,便有“比勘、核对”的意思。

国语鲁语下:

“昔正考父校商之名颂十二篇,以那为首。

”这里的“校”,就是指校正文献的文字异同。

2、“勘”也作“刊”。

玉篇:

“刊,削也、定也、除也。

”可见,勘、刊有“削除核定”之义。

这与中国早期文献以简牍为载体有关。

汉应劭风俗通义古制:

“刘向为孝成皇帝典校书籍二十余年,皆先书竹,为易刊定。

可缮(抄)写者,以上素也。

”古人整理图书先写在竹简上,这便于发现错误时削除改正,待校订无误后,再写在缣帛上。

因此,“勘”有改正文字之义。

3、“校”与“勘”合用,作“勘校”或“校勘”魏书崔光传:

“光乃令国子博士李郁与助教韩神固、刘燮等勘校(拾遗补缺)石经,其残缺者,计料石功,并字多少,欲补治之。

”李清照金石录后序:

“每获一书,即共同勘校。

”,至宋代的馆阁,已增设“校勘”一职,可见此词至迟到宋代已被普遍使用。

欧阳修书春秋繁露后:

“予在馆中校勘群书,见有八十篇,然多错乱重复。

又有民间应募献书者献三十余篇,其间数篇在八十篇外,乃知董生之书流散不全矣。

”,4、需要澄清的两个概念校勘与校雠应劭风俗通:

“一人读书,校其上下,得缪误,为校。

一人持本,一人读书,若怨家相对,故曰雠也。

”,校雠简册时代校书的一个环节,即今天校勘中的对校,也即版本校。

由于简册笨重,这一工作通常由两人来完成。

今天的校勘含义较“校雠”宽泛了很多,除对校外,还包括本校、他校和理校等方法。

校勘与校对校对是出版的一个环节,它的唯一任务就是:

保障出版物和原稿绝对一致。

因此,校对基本上是一项机械性工作。

校对虽然也是“对”,也是“核查”,但它是单向的,必须忠实于原稿,因此,与作为学术工作的校勘有明显的不同。

校勘不仅要注意文字方面的问题,而且要注意史实问题,即著述本身记载的正确与否。

校勘的范围应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文字正误、衍脱、倒置、错简等的审核,以示版本之真;一是对内容和有关记载是否真实可靠的审核,以求史实之真。

(三)校勘学的产生先秦时期已经出现了对典籍文献的校勘,国语鲁语下:

“昔正考父校商之名颂十二篇,以那为首。

”由于历史上一直有孔子删定六经之说,被后世学者奉为“校雠鼻祖”。

而真正涉及校勘,并且确实代表先秦时期校勘情况的是吕氏春秋慎行论察传:

子夏之晋,过卫,有读史记者,曰:

“晋师三豕(sh)涉河。

”子夏曰:

“非也,是己亥也,夫己与三相近,豕与亥相似。

“己”字缺两“I”便误为“三”,古文“亥”作“”,“豕”作“”,非常近似。

汉成帝时,刘向父子支持完成的对宫廷藏书的整理中,搜集众本,比较异同,整理错简,判断正误,这些校勘所必须的程序和内容,都已经具备并确定下来,具有开创校勘规程的意义。

两汉古文经学家多精通语言文字,不见长于著述,在校勘方面也有所作为。

如郑玄等经学大师。

汉末魏初的高诱是这个时期另一位有代表性的学者,在淮南子注、吕氏春秋训解等著作中,也保留了一定数量的校勘成果。

淮南子精神训:

“且人有戒形,而无损于心。

”注云:

“戒,备也。

人形体具备。

戒或作革,改也。

言人形骸有改更而作化也。

”,魏晋时期,玄谈风行,一扫汉儒烦琐之风,而以清虚为尚。

在这种学术风气的影响下,魏晋人的古籍注释中很少保存校勘成果。

但从何晏论语集解、杜预春秋左传集解当中,仍然可以看到,当时学者汲取了汉儒校勘经验,自觉运用小学、历法及古书义例等知识进行校勘考证。

南北朝玄风不衰,北朝学承汉魏,均不乏可观的学术成果。

宋裴松之三国志注、梁刘孝标世说新语注、北齐颜之推的颜氏家训以及陈隋间陆德明的经典释文,代表这一时期校勘的发展与变化。

唐代思想文化繁荣发展,出于大一统封建帝国思想的需要,从唐太宗时期开始,就十分重视典籍文献的整理,并通过科举考试推行统一的儒家经义。

颜师古五经定本汉书注匡谬正俗、司马贞史记索引、张守节史记正义。

宋代注重文化,大力开展文献典籍的整理。

余靖汉书刊误、张淳仪礼识误、毛居正六经正误、洪兴祖楚辞补注考异、方崧卿韩集举正、朱熹韩文考异,元明时期,由于理学的发展,学术流于空疏,加之刻书业兴盛的同时,书商粗制滥造的行为十分普遍,使轻视古书文本、妄改古书成为风气,校勘和校勘学成就不高,发展停滞,仅有少数学者的著作中出现了一些有价值的校勘成果和观念。

吴师道战国策校注、梅鷟(zhu)尚书考异,清代学者王念孙对误例的总结达到了崭新的水平,其读书杂志淮南内篇后序列举各种“误例”共六十二种。

俞樾古书疑义举例卷五至卷七,在王念孙的基础上又增加了二十四种误例。

校勘虽然源远流长,但校勘学的形成一般认为是在清代。

随着校勘事业的发展,清代也出现了校勘学这一专门术语。

朱一新说:

“国朝人于校勘之学最精。

”(朱一新无邪堂答问卷3),阮元十三经注疏校勘记卢文邵群书拾补王念孙读书杂志王引之经义述闻钱大昕廿二史考异王鸣盛十七史商榷俞樾古书疑义举例,近现代是校勘广泛发展的阶段,也是校勘学理论体系建立的时期。

1931年陈垣校勘学释例(原名元典章校补释例),校勘学研究和总结校勘规律的一门科学,除对文献材料发生错误的规律进行总结外,人们还对校勘的作用、方法、据以校勘的资料、校勘者应具备的条件、校勘成果的处理形式等进行探索,在校勘实践的基础上形成了校勘学。

二、文献讹误的类型及原因,清王念孙广雅疏证自序:

“盖是书(广雅)之讹脱久矣,今据耳目所及,旁考诸书以校此本,凡字之讹者五百八十,脱者四百九十,衍者三十九,先后错乱者百二十三,正文误入音内者十九,音内字误入正文者五十七。

”,1、讹又称“误文”,就是文献原有文字写错了。

抄刻中无意而误字形相近而误字音相近而误因上下文而误臆改而致不识古字而误改不懂古音而误改不知古义而误改不懂语法而误改不知专业术语而误改,

(1)字形致误江南本汉书田延年传:

“今县官出三千万自之,何哉?

”王念孙认为“自”当为“匃(gi)”。

广雅:

“匃,与也。

”汉纪“出三千万钱与之”,可为旁证。

因隶书“匃”作“匄(gi)”,字形与“自”相似,因此讹为“自”。

诗经硕鼠:

“誓将去女,适彼乐土。

乐土乐土,爰得我所。

”韩诗外传引作:

“誓将去女,适彼乐土。

适彼乐土,爰得我所。

”俞樾认为,当以韩诗为正。

因古代抄写重叠句时,写作“适二彼二乐二土二”,就逐渐讹误为“适彼乐土,乐土乐土”。

有虞氏养国老于上庠,养庶老于下庠。

夏后氏养国老于东序,养庶老于西序。

殷人养国老于右学,养庶老于左学。

周人养国老於东胶,养庶老于虞庠。

虞庠在国之西郊。

今本礼记王制篇,自周以上,学唯以二。

或尚东,或尚西,或贵在国,或贵在郊。

爰及周室,学盖有六:

师氏居内,太学在国,四小在郊。

礼记云:

周人养庶老于虞庠,虞庠在国之四郊。

注云:

“四学,周四郊之虞庠也。

”北史卷四十二刘芳传,礼记王制:

“周人养国老于东胶,养庶老于虞庠。

虞庠在国之西郊。

”据北史刘芳传引作四郊,盖西字误也。

四郊小学,即东西南北之小学,岂应偏置于西郊?

正义引皇氏云:

“四郊虞庠,以四郊皆有虞庠。

”其为四郊之讹无疑。

孙志祖读书脞录续编,庄子山木第二十:

“夫子出于山,舍于故人之家。

故人喜,命竖子杀雁而烹之。

庄子山木第二十:

“夫子出于山,舍于故人之家。

故人喜,命竖子杀雁而烹之。

”王先谦庄子集解:

“释文:

烹,普彭反,煮也。

王念孙云吕览必已篇作令竖子为杀雁,飨之。

据此,烹当作亨,即飨也。

古书享作飨,烹亦作亨,故释文误读为烹”,管子轻重乙:

“故树木之胜霜露者,不受令于天。

”王念孙:

“露当为雪,木胜霜雪则经冬而不凋,故曰不受令于天。

”,

(2)语音致误荀子儒效:

“若夫謪(shng,同商)德而定次。

”王念孙认为,“謪”为“谲”(ju)之讹误。

因“谲”、“决”古音通,则意同,为“决其德之大小而定位次”。

长编卷六三真宗景德三年五月庚申,“但令遣长子、亲第宿卫京师。

”“亲第”当作“亲弟”,贾谊新书过秦论下:

“其交未亲,其名未附,名曰亡秦,其实利之也。

”(卢文弨抱经堂本)陶鸿庆读诸子札记十:

“名当为民,二字声近,又涉下名曰亡秦而误也。

史记作其下未附,文异而义同。

”,(3)义误逸周书谥法解:

“仁义所在曰王。

”读书杂志一之三:

“念孙案:

往字是也。

后人不解仁义所往之语,故改往为在。

予谓广雅;归,往也,仁义所往,犹言天下归仁耳。

古者王、往同声而互训。

”,淮南子谬称训:

“宁戚击牛角而歌,桓公举以大政。

”读书杂志:

“举以大政,本作举以大田,此后人以意改之。

大田,官也。

晏子春秋问篇曰:

桓公闻宁戚歌,举以为大田。

此皆其明证也。

”,2、脱文献文字在传写中脱去一字或数字,称脱文,也称夺文或阙文。

从脱文的多少看,有脱字、脱句、脱简、脱行、脱页等多种。

古代简书因编绳断烂,在重编时失去一简或数简,称为“脱简”,后世因而也称脱文为“脱简”。

脱字如今本墨子鲁问:

“公输子削竹木以为鹊,成而飞之,三日不下。

”唐代初学记果木部、白氏六帖引此作“公输子削竹木因为鹊,鹊成而飞之,三日不下”,则今本脱一“鹊”字。

管子治国:

“粟者,王之本事也。

”群书治要作:

“粟者,王者之本事也。

”,脱句晏子春秋外篇云:

“子胥忠其君,故天下皆愿得以为子。

”,王念孙校勘云:

“此文原有四句,今脱去两句,则文不成义。

战国策秦策云:

子胥忠其君,天下皆欲以为臣;孝己爱其亲,皆欲以为子。

文义正与此同。

”,脱页如文心雕龙隐秀一篇脱去一页,后人予以增补,已非原貌。

黄侃:

“此纸亡于元时,则宋时尚得见之。

惜少征引者。

唯张戒岁寒堂诗话引刘勰云:

情在词外曰隐,状溢目前曰秀。

此真隐秀篇之文,今本既云出于宋椠,何以遗此二言?

然则赝迹至斯愈显,不待考索文理而亦知之矣。

”,脱卷汉志著录太史公百三十篇,注曰:

“十篇有录无书。

”可见东汉之时史记已有十篇(亦即十卷)亡佚。

3.衍原稿本无而传写、刻印、排印误增的文字称衍文,又称羡文、衍字。

衍字后汉书郑玄传所载戒子书:

“吾家旧贫,不为父母昆弟所容。

去厮役之吏,游学周、秦之都,往来幽、并、兖、豫之域。

”阮元在郑玄墓地看到金代刻后汉大司农郑公碑,碑文无“不”字,后来陈鳣(zhn)见到元大德本后汉书,“不为父母昆弟所容”句中也无“不”字,说明“不”字为衍文。

衍出一句以至数句史记司马相如列传:

“杨雄以为靡丽之赋,劝百风一,犹驰骋郑卫之声,曲终而奏雅,不已亏乎?

”宋王应麟困学纪闻考史指出其为后人取汉书司马相如传赞语,正是。

淮南子氾(同“泛”)论:

“诵先王之诗书,不若闻得其言,闻得其言,不若得其所以言,得其所以言者,言弗能言也。

”王念孙校:

“诵先王之诗书,诗字因上文诗、春秋而衍。

先王之书泛指六艺而言,非诗、书之书也。

不若闻得其言、闻得其言,两得字皆因下句得字而衍。

高注云:

闻圣人之言,不如得其未言时之本意。

则闻下无得字明矣。

文子上义篇正作诵先王之书,不若闻其言;闻其言,不若得其所以言。

”,4、倒倒文,指原稿文字具存,并无讹误、缺脱或衍羡,但在流传过程中,文字的先后次序被颠倒。

古时钩改文字称“乙”,所以倒文又称“乙文”或“倒乙”。

倒文被纠正称为乙正或乙转。

有字倒、句倒、篇章倒等情况,甚至目录、表格也有错乱的现象。

字倒之例淮南子人间训:

“家富良马”。

王念孙指出:

“良马”本为“马良”,与“家富”相对为文。

荀子议兵:

“明道而分钧之。

”清卢文弨说,史记、韩诗外传引该文作“均分”,“钧”、“均”相通,当依史记、韩诗外传乙转。

句倒之例老子第十四章:

“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

”周祖谟:

“汉代帛书老子乙本作:

随之而不见其后,迎之而不见其首。

”,王弼本老子第十章,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

专气致柔,能婴儿乎?

涤除玄览,能无疵乎?

爱民治国,能无知乎?

天门开阖,能无雌乎?

明白四达,能无为乎。

生之畜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

是谓玄德。

清俞樾古书疑义举例:

上句当作无为,下句当作无知,并校以唐景龙二年刻石本,即如此。

5、错乱错乱,又称错简,既指雕版刻印以前的简帛书籍,因简、帛次序错乱而造成的错误,也指后世刊印书籍的错页。

如汉书百官公卿表上元狩三年“御史大夫”栏:

“三月壬辰,廷尉张汤为御史大夫。

六年,有罪自杀。

”史记汉兴以来将相名臣年表作“元狩二年”。

汉纪载:

“二年三月壬辰,御史大夫李蔡为丞相,张汤为御史大夫。

”可见,汉书将“元狩二年”史事错乱为“三年”。

6、多重错误文献同时出现两种或两种以上错误类型即为多重错误。

两重错误者上海古籍出版社点校本开元天宝遗事斗花:

“长安王士安,春时斗花,戴插以奇花多者为胜,皆用千金市名花植于庭苑,以备春时之斗也。

”“王士安”实为“士女”之误,练习题,杜甫寒雨朝行视园树:

“丹桔黄柑此地无。

”“此”一作“北”,试联系全诗判断孰是孰非。

创作背景,寒雨朝行视园树写于公元767年(唐代宗李豫大历二年)秋天,当时杜甫寓居在四州夔府(四川夔州)。

当年三月,杜甫迁居瀼西,耕种东屯的一部分公田,培育四十亩柑林,过着经营园林的生活。

杜甫面对此情此景,一边感到丰收的喜悦,一边也觉得流落荒僻之地,壮志难酬,十分孤寂,于是写下了这首排律。

寒雨朝行视园树杜甫柴门杂树向千株,丹橘黄甘此地无。

江上今朝寒雨歇,篱中秀色画屏纡。

据宋刻本杜工部集、古逸丛书宋麻沙本杜工部草堂诗笺、钱注杜诗、杜诗闻等皆作“丹桔黄甘此地无”。

四部丛刊影宋刊本分门别注杜工部诗作“丹桔黄甘北地无”。

我国的橘子主要产于南方的亚热带地区,即江西、福建等地。

杜甫年谱,759己亥肃宗干元二,史思明称燕王。

杜甫四十八岁。

春,自东都归华州(陜西华县),途中作三吏、三别六首。

时属关辅饥馑。

遂以七月弃官西去。

度陇,赴秦州(甘肃天水)。

是时有梦李白二首,天末怀李白,寄李白二十韵。

又有寄高适、岑参、贾至、严武、郑虔、毕曜、薛据及张彪诗。

时赞公亦谪居秦州,尝为公盛言西枝村之胜,因作计卜居。

置草堂,未成,会同谷宰来书言同谷可居,遂以十月,赴同谷。

途经赤谷、铁堂峡、盐井、寒峡、法镜寺、青阳峡、龙门镇、石龛、积草岭、泥功山、凤凰台,皆有诗。

至同谷,居栗亭。

贫益甚,拾橡栗,掘黄独以自给。

居不逾月,又赴成都。

以十二月一日就道,经木皮岭、白沙渡、飞仙阁、石柜阁、桔柏渡、剑门、鹿头山。

岁终至成都,寓居浣花溪寺。

时高适方刺彭州,公甫到成都,适即寄诗问讯。

杜甫年谱,767丁未代宗大历二,杜甫五十六岁。

在夔州。

春,自西阁移居赤甲。

三月,迁居瀼西草屋。

附宅有果园四十亩,蔬圃数亩,又有稻田若干顷,在江北之东屯。

弟观自京师来。

秋,因获稻暂住东屯。

适吴司法自忠州来,音以瀼西草堂借吴居之。

是时,始复动东游荆湘之意。

十月十九日,于夔州别驾元持宅观李十二娘舞剑器。

本年冬,仍复多病。

秋,左耳始聋。

干元二年(七五九年)七月,杜甫辞掉了华州司功的官职,带领全家流落到秦州(今甘肃天水市),他说,当钱袋即将告空的时候,有“囊空恐羞涩,留得一钱看。

”之语。

杜甫还曾描写家境的清贫,季秋江村:

“乔木村墟古,疏篱野蔓悬。

清琴将暇日,白首望霜天。

登俎黄甘重,支床锦石圆。

远游虽寂寞,难见此山川。

”秦州在汉中之西,杜甫祖籍襄阳(今襄樊市),生于于河南省巩县(今巩义市),均离汉中不远,自是念念不忘汉中的桔柑,如果寒雨朝行视圆树亦作于此时,则“此地(秦州)无”似较为恰当。

取“北地无”应要再思量,因为汉中似乎也算是北地吧?

上节内容回顾,一、校勘的功用校勘释义校勘与校对、校雠校勘学的产生二、文献发生错误的类型讹、脱、衍、倒、错乱,本节内容,三、校勘的程序、原则及方法四、文献整理训练

(一),三、校勘的程序,

(一)广搜异本,对其异同优劣作出判断。

(二)确定底本、主校本、参校本。

(三)校勘。

分析异文,解决疑误,审定正误。

(四)成果处理。

(一)广搜异本,1、利用目录书查找异本的分布情况如邵懿辰编增订四库简明目录标注2、利用索引书查找他书的引文和相关资料如文选注引书引得3、类书可直接按大类查找,

(二)选择底本,校勘时要选用一个本子为主,即校勘的底本。

一定要选择比较可靠的版本如:

稿本、钞本、拓本、印本、注本、选本、校本作底本。

其他可资的校勘材料:

古类书引文、古书注、其他古书引文。

(三)校勘的原则与方法1、根本原则是存真复原所谓“真”和“原”,是指原作者思想内容与语言文字之真、原稿原貌之原。

校勘意义上的正误,不等同于所载史实的准确可靠、文学表现的完美、修辞的精确、语言的规范,而是原作者所使用的文字和表达的内容。

2、校勘的态度:

多闻阙疑论语为政:

“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

”此言用于校勘,殊有启示。

校书须慎之又慎,万不可强不知以为知,以不误为误,逞意妄改。

3、校勘应具备的条件

(1)主观条件校书者必须具备读懂古书的能力A、要精通古代语言文字,含文字、音韵、训诂、文法,B、要具备古代文化知识,诸如天文、历法、地理沿革、职官制度、风俗习惯等;“山东人刻金石录,于李易安后序绍兴二年元黓(y)岁,壮月朔,不知壮月之出于尔雅,而改为牡丹。

凡万历以来所刻之书,多牡丹之类也。

”顾炎武日知录黓:

黑色,尔雅:

“(太岁)在壬曰玄。

”壮月:

农历八月。

尔雅释天:

“八月为壮。

”朔:

农历每月初一,C、要懂得古书的行文习惯一般为(简体/繁体)(横/竖)写自向。

(左/右)正文,注文。

(单行、双行、大写、小写)遇到与当朝帝王相关的语句要。

(空格/抬头),D、熟悉常见的、通行的古籍校定书籍,亦何容易!

自杨雄、刘向方称此职耳。

观天下书未遍,不得妄下雌黄。

颜之推,

(2)客观条件校勘所据有的资料的丰富性,A、本书的异本第一,稿本稿本为成书时最初文字记录,保持书籍的本来面目,因此为校勘之最可靠依据。

第二,抄本稿本为数甚少,留存更少。

印刷术发明之前,书籍以抄写方式流传;印刷术之后,抄本仍是书籍流传之重要方式。

抄本有简书、帛书、纸抄本之分。

高适诗集:

“朝登百丈峰”敦煌卷子:

“朝登百尺烽”,第三,拓本将刻石上的文献资料用纸摹拓下来,于是形成了拓本。

第四,印本包括刻本和活字本。

第五,注本古籍有多种注释方式,注又通常附书以行。

附有注释之文献即为注本。

诗经关雎:

君子好逑。

郑玄注:

怨偶曰仇。

陆德明:

“本亦作仇,音同,郑曰:

怨偶曰仇。

”,第六,选本王维渭城曲:

“客舍青青杨柳青”“柳色新”王维送梓州李使君:

“山中一夜雨,树杪(miao)百重泉。

”“一半雨”,第七,校本凡经校勘之书称为校本。

今人校勘当充分利用前人校勘成果,校本正是前人重要的校勘成果。

校本的优点是:

一是前人据以校书的某些版本及相关资料可能已经亡佚,或某些资料难以见到,校本将其保存或让我们易见;二是校勘者多为专家学者,校勘成果多值得参考。

B、利用他书的引文进行校勘第一,古类书引文类书节录各书原文,甚至整部收录,不少类书资料原始,为校勘的较好资料。

梁鸿传:

“麦含含兮方秀”艺文类聚:

“麦含金”,北堂书钞艺文类聚初学记太平御览册府元龟事文类聚玉海,第二,古书注引文古代有些注本知识丰富、注释严谨,博引群书,较为接近文献原貌。

水经注三国志注文选注汉书高惠高后文功臣表:

“使黄河如带,泰山若厉”,大戒篇:

“无其信,虽危不动。

”注云:

“转,移也。

”程典篇:

“不意多。

”注云:

“多用,谓振施也。

”,第三,其他古书引文管子形势解:

“使人有礼,遇人有理”群书治要:

“上作理下作礼”,c、利用其他文献资料进行校勘一是甲骨文。

汤,天乙,大乙。

二是金文。

三是石刻。

四是古印、封泥。

古印、封泥亦属原始文献,多涉及官名、地名、人名,对校勘有特殊之借鉴。

4、校勘的方法,

(1)对校法对校法,就是将一部书的不同版本进行对读,发现差异和错误就标示出来。

即“校雠”。

对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