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复习资料.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0155255 上传时间:2023-05-24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25.0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心理学》复习资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心理学》复习资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心理学》复习资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心理学》复习资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心理学》复习资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心理学》复习资料.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2页
《心理学》复习资料.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2页
《心理学》复习资料.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2页
《心理学》复习资料.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2页
《心理学》复习资料.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2页
《心理学》复习资料.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2页
《心理学》复习资料.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2页
《心理学》复习资料.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2页
《心理学》复习资料.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2页
《心理学》复习资料.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2页
《心理学》复习资料.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2页
《心理学》复习资料.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2页
《心理学》复习资料.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2页
《心理学》复习资料.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2页
《心理学》复习资料.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2页
亲,该文档总共2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心理学》复习资料.docx

《《心理学》复习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心理学》复习资料.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心理学》复习资料.docx

《心理学》复习资料

《心理学》复习资料

《心理学》复习资料

第一章绪论

为什么要学心理学?

人类自身发展的需要

作为现代人的需要

教师的必修课

能提高教育教学技能技巧

教育子女的需要

心理学学什么?

心理学的定义?

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

2、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心理现象)

人的心理现象可以分为个性心理现象和社会心理现象。

心理学怎样学?

心理的本质:

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反映。

1、人脑玉心理的关系:

人脑是心理的器官,人的心理是人脑的机能。

(1)、人脑的功能定位:

大脑:

人的指挥部;间脑:

中间站;桥脑:

睡眠;延脑:

活命中枢;

小脑:

平衡。

(2)、大脑的功能定位:

左脑:

语言、阅读、书写、逻辑、数学运算等。

右脑:

空间关系、情绪、艺术等。

(3)、大脑是通过发射活动来产生心理现象的。

2、人的心理的发生、进行和完成是互有联系的环节:

客观刺激——内部过程——外部行为。

3、两种对立的心理观:

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

心理学的历史(三次转折)

心理学的产生(人物、时间、标志)

冯特于1879年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建立的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实验室。

(构造主义)

1896年佛洛依德创立精神分析学派

20世纪60年代,认知心理学产生(瑞士皮亚杰)

美国心理学家奈塞尔发表《认知心理学》一书

人本主义心理学的研究(美国罗杰斯)

三大心理学派别:

行为主义学派1913年美国华生

只研究行为,不研究心理现象。

刺激——反应环境决定论者

格式塔学派20世纪初德国维特海默苛勒考夫卡

“格式塔”意思是整体、完型,故又名完整心理学。

精神分析学派20世纪初奥地利佛洛依德

又称为“佛洛依德主义”

格欲论

人格论

本我(欲望、本能)

自我

超我(理想化、追求完美)

心理学在中国的发展

中国现代心理学的开创始于1917年,标志就是北京大学首次建立了心理学实验室。

第二章认知过程

第一节注意

注意及其分类

注意:

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注意的基本特征:

指向性和集中性

注意的分类:

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

有意注意:

又称随意注意,它是一种有预定目的,在必要时需要做出意志努力的注意。

无意注意:

又称不随意注意,它是一种事先没有预定目的,且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注意的特征

注意的广度

是指在同一时间能看清楚把握的对象的数量。

随着年龄的增长,注意的广度会增大。

注意的稳定性

是指注意保持在同一事物撒谎那个的时间。

注意的分配

是指人在同时进行两种或者几种活动时把注意指向不同的对象。

注意的转移

是指根据任务的要求,主动地把注意从一个对象或者一种活动转移到另一对象或者另一种活动上。

注意的发展

有意注意逐渐占主导地位

注意的品质不断发展

注意规律在教学中的运用

利用无意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

凡需要学生注意的对象或者操作活动;尽量赋予它无意注意的特征。

减少与教学无关的无意注意。

利用有意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

提高活动的目的性

激发学习的动机

运用一定的方法引起学生的注意力

3、运用无意注意、有意注意转换的规律,让学生快乐的学习。

第二节感知觉

感知觉的含义

感觉和知觉是人脑对当前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的反映,所不同的是,感觉反映事物的个别属性,知觉反映事物的整体。

感知觉的作用:

是人认识世界的开端

是维持正常心理活动的必要条件

感知觉的一般规律(理解)

感受性及其变化

感觉适应

感觉对比

感觉相互作用

联觉

知觉的特性

知觉的整体性

知觉的选择性

知觉的理解性

知觉的恒常性

感知觉的发展(以观察来说明儿童感知发展的规律)

观察:

有目的、有计划的知觉,是知觉的高级形式。

(一)儿童观察的发展总趋势(规律)是:

有意性不断增强

精确性不断提高

概括性逐渐增强

(二)儿童观察的培养

1、使儿童明白观察的目的和任务

2、使儿童具备相应的知识准备

3、指导儿童观察的方法,培养儿童观察的技能

4、重视观察结果的处理和运用

感知觉规律在教学中的运用

根据感知的强度规律,作用于感官的刺激必须达到一定的迁都,才能引起清晰地感知觉。

根据知觉的整体性,时空上接近和相似的刺激易于构成一个整体为人们所感知。

根据知觉的选择性,对象于背景的差别越大,越容易被感知。

根据知觉的理解性,言语指导在理解知觉对象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它可以使人们的感知更加迅速、完整和准确。

根据感知的协同律,个体对客观事物的感知,常常是通过多种分析器协同活动实现的。

根据感知的活动律,活动的对象较之静止的对象更容易被感知。

记忆

记忆的含义

记忆是过去的经验在人脑中的反映。

记忆与感知的区别

感知(当前的事物)记忆(过去的事物)

记忆的三过程

识记——保持——再认或者回忆

记忆的分类

按记忆的内容来分:

形象记忆(效果好)、动作记忆(效果好)、情绪记忆、逻辑记忆

按记忆的时间来分:

感觉记忆(瞬间记忆)(0.25~2秒)、短时记忆(1分钟以内)、长时记忆(1分钟以上)

记忆的一般过程

识记

定义:

识记是识别和记住事物,从而获得经验的过程,它是记忆的最初阶段。

分类:

(1)无意识记和有意识记

(2)机械识记和理解识记

3、影响识记效果的因素:

(1)识记的目的和任务

(2)识记的性质和数量

(3)善于识记,增进记忆

直接形象法、谐音法、特征识记法、歌诀、重点记忆、活动识记法等。

保持和遗忘

保持是在识记的基础上,巩固已获得的知识经验的过程。

遗忘是与保持相反的过程。

对于识记过的事物,不能回忆或者回忆错误,不能再认或者再认错误,就是遗忘。

遗忘的进程

德国艾宾浩斯艾宾浩斯曲线

艾宾浩斯曲线(遗忘规律):

遗忘的进程是不均衡的,在识记后的最初一段时间遗忘得很快,随着时间的推移,遗忘逐渐缓慢下来。

(先快后慢)

遗忘的原因(了解)

如何防止遗忘(保持记忆)

早上或者晚上记忆效果好

排课时不要将性质相同的课一起上

性质接近的材料最容易发生前摄抑制和倒摄(后摄)抑制

科学复习,克服遗忘

及时复习

分散复习

阅读与回忆结合

复习方法多样化

运用多种感官

适当过度学习

再认或者回忆

再认是指经验过的事物再度出现时,能够确认。

回忆是指当经验过的事物不在眼前时,重新把它回想起来。

记忆的发展

记忆的广度呈扩大趋势

从无意记忆为主发展到有意记忆为主

由机械记忆向理解记忆转换

由形象记忆向抽象记忆发展

记忆规律在教学中的运用

怎样培养儿童的记忆力

使儿童明确识记的目的和任务

教会儿童正确的识记方法

指导学生合理地组织复习

培养学生自我检查的能力和习惯

注意心理的卫生和身心健康

思维

思维的含义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概括、间接地反映。

二、思维的特点:

概括性和间接性

三、思维与感知觉的区别

感知觉是直接反映,思维是间接反映。

四、思维的作用

扩大认识的领域

加深对事物的理解

是人与动物的区别

是人类进步的基础

思维的类型

根据凭借物的不同,分为动作思维、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

根据思维过程的方向或者答案的数目,分为集中思维(求同思维)和发散思维(求异思维)。

发散思维的三个特点:

思维的流畅性

思维的变通性

思维的独特性

根据思维的逻辑性,分为直觉思维和分析思维。

根据思维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的不同,分为常规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常规思维:

运用现有的知识经验,按现成的规律程序

创造性思维:

重组已有的知识经验,提出新的方案和程序

思维的过程

分析、综合

比较

抽象、概括

具体化

思维的一般规律

(通过对问题的解决来了解思维活动的一般规律)

问题解决的过程

问题的表征(提出问题)

对待活动的态度、兴趣和现有的知识、经验

选择操作(明确、分析问题)

抓住问题的核心

实施操作(提出假设)

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

评价当前状态(检验假设)

检验正确、合适与否

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

知觉情境(情境的设置,知觉对其认识的情况)

功能固着(只看到事物的普通功能,不想到他的其他功能)

定势作用(思维定势)

原型启发(发现事物或者现象与要解决问题的内在联系)

动机水平(与解决问题成倒U型线)

如何培养儿童的思维

发展儿童的语言

丰富儿童的感性经验

思维的训练

多用电视教孩子

教会儿童思考的方法

开展思维形式的训练

表象的含义

是指人们在头脑中出现的关于事物的形象。

它具有直观性、概括性、可操作性。

表象在思维中的作用是:

1,表象为概念的形成提供了感性基础,并有利于对事物进行概括的认识。

2,表象促进问题的解决。

想象

想象的定义

人脑对我们已有的表象进行重组加工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它是一种特殊的思维。

二、想象的分类

无意想象:

有意想象:

再造想象

创造想象

幻想——理想(积极的)

幻想——空想(消极的)

认知学习

一、知识的定义

知识:

个体通过与其环境相互作用后获得的信息和组织。

二、知识的分类

陈述性知识(狭义)

知识(广义)用于处理外部事物的程序性知识

程序性知识

用于调控自身认知过程的程序性知识

知识的应用与迁移

什么是迁移

迁移的含义

迁移时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

迁移的分类

根据迁移影响的效果,分为正迁移和负迁移

根据迁移影响的顺序,分为顺向迁移和逆向迁移

根据迁移发生的方向,分为横向迁移和纵向迁移

根据迁移的内容,分为特殊迁移和普遍迁移

迁移理论

形式训练说

相同要素说(桑代克)

概括化理论(贾德)

关系理论(苛勒)

情绪情感与学生发展

情绪与情感

情绪情感的含义

情绪情感是个体的需要与客观事物之间关系的反映,是指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人的需要与愿望、观点而产生的内心态度体验。

客观事物的刺激(源泉)

个体的需要(原因)

主观体验

二、情绪情感的区别于联系(理解)

区别:

情绪常与情景联系在一起,具有冲动性、情景性、暂时性特征。

情感具有稳定性、深刻性、持久性特征,它往往与人的认知活动、思想观念紧密相连。

联系:

情绪是情感的外在表现,情感是情绪的本质内容。

(情绪情感是交集在一起,互相联系、互相制约的)

三、情绪情感的作用

1、调节作用

情绪情感对个体的认识水平有提升或降低的功能。

2、动力作用(人逢喜事精神爽)

情绪情感对人的行为活动有促进或阻碍的功能。

3、感染作用(一人向隅,满室不欢)

指个体的情绪情感具有对他人施加影响的效能。

4、信号作用(暗送秋波)

指情绪通过表情外显二具有传递信息的效能,并使情绪获得了社会交往的功能。

5、迁移作用(爱屋及乌)

指个体对他人的情绪情感会迁移到与他人有关的对象上去的效能。

6、对人的身心健康有重要影响(笑一笑,十年少;愁一愁,白了头)

四、维持心理平衡的十要素

1、对自己不苛求

2、对亲人、朋友期望不要太高

3、不要处处与人争斗

4、暂离困境

5、适当发泄

6、对人表示善意

7、找人倾诉烦恼

8、帮助别人做事

9、积极娱乐

10、知足常乐

青少年学生情绪情感的发展

青少年学生主要的情绪类别(理解区分)

心境(人逢喜事精神爽)

是指个体一种微弱、平静、持续时间较长而且带有感染作用的情绪状态。

(感染性、弥散性)

激情(暴跳如雷、一失足成千古恨)

是指个体一种强烈的、爆发式的而时间短暂的情绪状态。

(爆发性、冲动性、外显性)

应激

是指一种出乎意料的、紧迫情况下所引起个体急速而高度紧张的情绪状态。

热情

介乎心境和激情之间的中间情绪状态,是一种比较强烈、稳定而持久的情绪状态。

二、青少年学生主要的情感类别

1、道德感(道德)

2、美感(审美)

3、理智感

(是指人们追求真理,从事智力活动中所产生的心理体验,是人们探究知识、追求真理的需要是否满足而产生的情感体验。

三、青少年学生情绪情感的发展特点

1、爆发性和冲动性

2、不稳定性和两极性

3、外露性和内隐性

4、心境化和持久性

四、如何提高自我管理情绪情感的能力

1、学会情绪规则,恰当表达情绪

2、学会心理调整,保持快乐心境

3、学会自我调节,控制不良情绪(认知、语言、意志等调节法)

4、转移注意法

第七章意志与学生发展

什么是意志

意志是人们自觉地确定目的,有意识地根据目的支配、调节行动、克服困难,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

(有目的、调节和支配作用、克服困难)

二、意志品质

意志品质是指构成意志力的稳定因素,即人在意志行动中所表现出来的品性。

它包括自觉性、坚定性、果断性、自制力。

三、意志过程

意志行动的心理过程可以按其进程分为两个阶段:

做出决定阶段和执行决定阶段。

四、青少年学生意志发展的特点(很不成熟)(理解)

1、意志的盲从与独断性

2、意志的轻率与优柔寡断

3、意志的动摇性

4、意志的失控性

五、青少年学生良好意志品质的培养(理解)

原因:

首先,青少年学生的现状要求加强意志的培养。

其次,对现代社会的适应要求加强意志的培养。

方法:

(一)自觉性训练

树立符合自己的理想和目标

鼓励“自我作对”,养成谦虚谨慎的习惯

激发学习的兴趣

(二)果断性训练

1、培养健康、丰富的情感

2、在小事上鼓励学生快速做出决定

3、正确看待成功与失败

(三)坚持力和自制力训练

1、接受挫折教育

2、从日常小事做起

3、积极进行体育训练

第八章人格差异与学生发展

第一节人格及其影响因素

一、人格的含义

人格是“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心理特征的总和”,它是以下几方面的心理特征的独特而有机的组合:

1、完成某些活动的潜在可能性的特征,即能力;2、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即气质;3、对现实的稳定的态度和行为方式,即性格;4、活动的倾向性特征:

如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世界观等。

二、人格的基本特征(理解)

1、人格的独特性和共同性

2、人格的整体性

3、人格的稳定性和可塑性

4、人格的社会性和生物性

三、影响人格发展的因素

1、遗传因素

2、环境因素

(1)胎内环境

(2)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

(3)社会环境:

家庭、学校教育、社会实践和社会文化因素

四、人格动力与学生的发展

(一)人格动力:

是指推动个体特征性行为的内在原因。

(二)根据人生目标的追求的不同,可以把人格分别六种类型:

经济型的人、理论型的人、审美型的人、宗教型的人、权力型的人和社会型的人。

五、弗洛伊德的人格“三我”结构弗洛伊德将人格结构划分为三个层次:

本我、自我、超我。

1,本我。

位于人格结构的最低层,是由先天的本能、欲望所组成的能量系统,包括各种生理需要。

本我是无意识,非理性的。

遵循快乐原则。

2,自我。

位于人格结构的中间层,从本我中分化出来的,其作用是调节本我和超我的矛盾。

遵循现实原则。

3,超我。

位于人格结构的最高层。

是道德化的自我。

它的作用是:

抑制本我的冲动;对自我进行监控;追求完善的境界。

遵循道德原则。

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

健全人格和学生人格的特征

健全人格

美国学者坎布斯认为健全的人格的人应有的四种特质:

积极的自我观念。

恰当地认同他人。

面对和接受现实。

主观经验丰富,可供取用。

学生健康、积极的人格应具有以下特点:

智力结果健全、具有学习能力。

认知客观、准确。

具有一定的创造性和竞争意识。

积极乐观的情绪和情感。

人际关系融洽,具有合作精神。

独立自主,善于选择。

较强的心理承受力和自我调控能力。

二、学生健全人格培养的方法

第一、榜样示范法;

第二、说理教育法;

第三、行为训练法;

第四、环境熏陶法。

第九章气质与性格

气质

气质的含义

气质是指个体与生俱来的心理活动动力方面的特征,这种动力特征主要表现为心理过程的速度(如知觉的敏锐性、思维的灵活程度)、强度(如情绪的强弱、意志努力的程度)、稳定性(如注意保持的时间、心境持续的时间)、指向性(如内、外向,情绪的外露程度)等方面的特征。

二、气质的类型(重点理解)

1、多血质

2、胆汁质

3、粘液质

4、抑郁质

性格

性格的含义(理解)

性格是人对现实的稳定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的行为方式方面的个性心理特征。

性格是个体对现实的态度和行为方式概括化与定型化的结果。

性格是个体独特的、稳定的个性心理特征。

性格是具有核心意义的个性心理特征。

气质无好坏之分,性格有好坏之分。

二、性格的类型

性格根据心理活动的倾向性分类:

外向型和内向型(荣格——瑞士)

三、性格的结构

1、性格的态度特征

2、性格的意志特征

3、性格的情绪特征

4、性格的理智特征(对待知识、思维的态度)

第十章行为的基本原理

第一节行为动力

需要

需要的含义

需要是人脑对生理和社会要求的反映,是人的行为的内部动力。

人必须通过一定的行为来满足自身的需要。

需要的种类

从起源上可以分为生理需要(原发性需要)和心理需要。

从需要的对象上可以分为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理解)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将人的需要分为七种:

生理需要

安全需要

归属和爱的需要

尊重需要

认知需要

审美需要

自我实现的需要

马斯洛认为这七种需要都是人的最基本的需要。

这些需要都是天生的、与生俱来的,它们构成不同的等级或水平,并成为激励和指引个体行为的力量。

并且需要的层次越低,它的力量越强,潜力越大。

随着需要层次的上升,需要的力量相应减弱。

在高级需要出现之前,必须先满足低级需要。

二、动机

(一)动机的含义

动机是激发个体朝着一定目标行动,并维持这种行动的一种内在的心理过程和内部的动力。

(二)动机的种类

1、生理动机

2、心理动机

(三)动机与行为以及行为结果的关系

动机对行为结果的影响取决于两个因素:

一是动机的强弱,二是行为本身的质量。

动机水平与成绩水平之间并不是呈正比关系,二是一种倒“U”型的关系;当动机水平中等时,成绩最好;动机过弱或者过强都不利于取得好成绩。

(耶基斯——多德森定律)

三、能力

(一)能力的含义

能力是一种心理特征,是顺利实现某种活动的心理条件。

能力的高低会影响人从事的活动的效率。

(二)能力与知识、技能的关系能力与知识、技能具有密切的关系。

能力不等于知识、技能。

知识是客观事物的主观表征,技能是人们通过练习而获得的动作方式和动作系统。

只有能够广泛应用和迁移的知识和技能,才能转化成为能力。

能力是掌握知识、技能的前提,也是知识、技能的结果,它们之间相互促进、相互转化。

(三)多元智力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加德纳提出能力由七种因素组成。

如:

言语智力、逻辑-数学智力、空间智力、音乐智力、身体运动智力、社交智力、自知智力。

四、价值观

(一)价值观的含义

价值观-是指主体按照客观事物对其自身及社会意义或重要性进行评价和选择的原则、信念和标准。

价值观是一个人思想意识的核心,对个人的思想和行为具有一定的导向或调节作用。

(二)价值观的类型

价值观是个体在生活实践中逐渐形成的。

一旦形成,就相当稳定。

根据社会文化生活方式把人的价值观区分为:

经济价值观、理论价值观、审美价值观、社会价值观、政治价值观和宗教价值观。

罗克奇根据工具-目标纬度把价值观分为工具性价值观和终极性价值观。

(三)价值观的主要表现形式

兴趣、信念、理想。

兴趣-是人对事物的一种认识倾向,是价值观的初级形式,伴随着积极的情绪体验,对个体活动,特别是对个体的认知活动有巨大的推动力。

信念-是坚信某种观点、思想或知识的正确性,并调节控制自己行动的人格倾向性。

理想-是个体对未来可能实现的奋斗目标的向往和追求。

第二节行为类型

亲社会行为

亲社会行为是指那些对他人有益或者对社会有积极影响的行为,如谦让、合作、共享、帮助等。

二、攻击行为

攻击行为是故意伤害他人身心健康的行为。

攻击行为的分类:

分为敌意性行为(指向人)和工具性行为(指向物)(哈特普)

分为反击性行为和挑衅性行为(吉尔曼)

主动性行为和反应性行为(道奇)

三、行为改变的具体方法(理解)

1、系统脱敏法

2、消退法

3、代币法

4、行为契约法

5、模仿法

6、认知行为法

第十一章学习

一、学习的含义学习是个体在一定情景下由于反复的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比较持久的变化,其含义是:

1、学习是以行为或行为潜能的改变为标志的。

2、学习引起的行为变化是相对持久的。

3、学习是由练习或经验引起的。

二、学习的联结理论学习的联结理论强调复杂行为是建立条件联系上的复合行为。

学习就是在刺激与反应之间建立联结的过程,因此联结理论又可称为“刺激-反应”理论。

其代表有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作用和操作性条件作用的桑代克、斯金纳学习理论。

(一)经典条件作用:

1、无条件反射:

由外界环境刺激导致的不需要学习的自然的生理反应。

2、条件反射:

由外界环境刺激(中性刺激或无关刺激)导致的反应,是一种习得反应。

1、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作用。

(二)操作性条件作用:

2、桑代克的尝试-错误学习。

学习是尝试-错误的过程,学习者通过不断的尝试,发现并保留正确的尝试,摒弃错误的尝试,从而完成学习过程。

(学习率)

3△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作用:

存在两种类型的学习,一类是由刺激情景引发的反应称应答性条件反应,与经典条件作用类似;另一类是操作性条件作用,它不是由刺激引发的,而是有机体的自发行为。

(正负强化)

三、学习的认知理论1、格式塔的学习理论-顿悟学习

2、托尔曼的认知地图与潜在学习

3、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