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9单元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 第20讲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0156817 上传时间:2023-05-24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121.7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9单元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 第20讲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9单元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 第20讲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9单元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 第20讲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9单元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 第20讲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9单元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 第20讲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9单元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 第20讲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9单元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 第20讲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9单元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 第20讲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9单元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 第20讲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9单元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 第20讲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9单元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 第20讲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9单元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 第20讲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9单元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 第20讲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9单元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 第20讲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9单元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 第20讲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9单元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 第20讲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9单元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 第20讲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9单元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 第20讲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docx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9单元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 第20讲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9单元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 第20讲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9单元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 第20讲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docx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9单元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第20讲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

第9单元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第20讲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教师用书岳麓版

单元概览

时期

过渡时期(1949—1956年)

曲折发展(1957—1976年)

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

内容

新中国制定并实施了第一个五年计划,初步建立了工业化的基础,确立了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实现了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

一方面,社会主义建设取得巨大成就;另一方面,也出现了“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十年“文化大革命”等“左”倾错误,给社会主义建设带来巨大损失

对内改革,对外开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确立;经济腾飞,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衣食住行体现国际化、时尚化、个性化的特点

主旨

新中国成立后,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逐渐形成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模式

第20讲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

考点1|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开端与三大改造

NO.1识记——主干梳理·知识自查

一、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开端

1.条件

(1)国民经济恢复:

1952年底,国民经济形势基本好转,工业化建设提上日程。

(2)总路线的提出:

1953年,中共中央在过渡时期总路线中提出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主张。

(3)借鉴苏联的经验:

优先发展重工业。

2.实施:

1953年,国家开始实施“一五”计划。

3.成就

(1)到1957年底,初步建立了独立的工业体系。

(2)初步形成合理的工业布局,社会主义工业化由此全面展开。

[轻巧识记]       “一五”计划

二、社会主义三大改造

1.目的:

适应国家工业化的要求,早日建成社会主义。

2.方式

(1)对农业的改造:

1953年,全国各地普遍试办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

1955年,全国掀起了兴办高级农业合作社的高潮。

(2)对手工业的改造:

1953年,中共中央决定推进手工业合作社运动,开始从供销方面入手,后来改变为一次性合作化的办法,实现了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3)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

国家把资本主义工商业纳入国家资本主义轨道。

1953年底,实行个别企业的公私合营。

1956年,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全行业公私合营。

3.实质:

变生产资料私有制为生产资料公有制。

4.结果

(1)1956年底,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

(2)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在中国基本确立,为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确立起来。

NO.2理解——史料研习·史论归纳

“一五”计划

史料一 现在我们能造什么?

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①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

——《毛泽东选集》

史料二 ②工业化的速度首先决定于重工业的发展,因此我们必须以发展重工业为大规模建设的重点……以有限的资金和建设力量,首先保证重工业和国防工业的基本建设。

——《关于编制一九五三年计划

及五年建设计划纲要的指示》

史料三 ……从1953年起,我们就要进入大规模经济建设了,准备以20年时间建成中国的工业化;《论十大关系》实际上是③思考开辟一条跟苏联有所不同的中国工业化道路的问题。

——《中国共产党历史》

[学会读史]

主旨归纳

信息解读

史料一: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工业状况

①→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工业基础差,底子薄,尤其是重工业落后

史料二:

“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

②→优先发展重工业是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加强国防建设的需要

史料三:

新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建设目标和道路选择

③→中国领导人正在走上探索自己建设道路的征程

[学会用史]

(1)根据史料一,指出“一五”计划开始的背景。

其制定的思想基础是什么?

提示:

背景:

新中国政权得到巩固,国民经济恢复和发展,社会主义国营经济掌握经济命脉。

思想基础:

中国共产党提出的我国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2)根据上述史料,概括我国“一五”计划的基本特点;并分析这一特点的成因。

提示:

特点:

优先发展重工业。

原因:

重工业基础薄弱;新中国面临严峻的国际形势,加强国防建设的需要;借鉴苏联的经验。

史论归纳

“一五”计划的特点和实质

(1)特点

①改造与建设并举(或变革生产关系与发展生产力并举)。

②工业化建设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并举。

③优先发展重工业,并强调处理好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之间的关系。

④渐进性和长期性。

⑤一体(主体:

工业化)两翼(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相辅相成。

(2)实质:

既是我国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和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起步,又是国家对生产资料私有制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开始。

NO.3应用——对点训练·落实强化

1.(2017·滨州模拟)下面为我国“一五”计划的基建投资比重分配表(%),表格中的空白处应当填写(  )

农林水利

轻工业

重工业

运输邮电

贸易物储

文教卫生

城市公用

其他

7.6

6.52

19.2

3

7.2

3.7

……

A.51.68  B.2.0

C.18.5D.9.0

A [“一五”计划期间,我国重点发展重工业,因而其比重占绝大多数,A项符合题意。

]

2.下表反映了新中国成立初期国民经济的发展状况。

从中可以得知(  )

行业

项目       

农业

轻工业

重工业

1953—1957年平均增长速度(%)

4.5

12.8

25.4

1953年农、轻、重比重(%)

52.8

29.6

17.6

1957年农、轻、重比重(%)

43.5

29.2

27.3

A.计划经济体制逐步形成B.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

C.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D.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完成

C [表格信息不能体现计划经济体制,故A项错误;判断社会主义制度确立的基本依据是生产资料公有制占主导,表格中未体现,故B项错误;根据表格中各行业平均增长速度可知,重工业增长速度远高于农业和轻工业,故C项正确;1953—1957年不属于国民经济调整时期,故D项错误。

]

3.(2017·黄冈期末)1651年“王麻子”刀剪店创立,20世纪50年代“汪麻子”“旺麻子”“老王麻子”“真王麻子”等68家手工刀剪作坊统一使用“王麻子”商标,统一生产、统一管理、统一销售,为企业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基础。

材料表明(  )

A.国有经济的优势确立

B.计划经济体制的确立

C.生产组织形式的变化

D.政治运动波及经济领域

C [20世纪50年代初,三大改造完成前,国有经济不处于优势地位,故A项错误;材料所述为生产组织方式,而非资源配置方式,不足以说明此时中国计划经济体制确立,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中“68家手工刀剪作坊统一使用‘王麻子’商标,统一生产、统一管理、统一销售”可知手工业生产方式由作坊演进为手工业合作社,故C项正确;材料所述变革与政治运动无关,故D项错误。

]

考点2|1956-1976年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成就与教训

NO.1识记——主干梳理·知识自查

一、中共“八大”的成功探索

1.内容:

中国国内主要矛盾是人民对于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之间的矛盾;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的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主要任务是集中精力,把中国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2.意义:

在“八大”路线的指引下,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蓬勃开展起来。

二、探索中的初步失误

1.原因:

毛泽东等中央领导人片面追求经济建设中的高速度。

2.表现

(1)1958年,中共八届二次会议提出“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

(2)发动以大炼钢铁为中心的“大跃进”和以“一大二公”为特点的人民公社化运动。

3.影响:

使“左”倾错误迅速发展,国民经济和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三、国民经济的调整

1.背景:

1959—1961年,我国经历了连续三年的严重经济困难时期。

2.方针:

1960年冬,党中央提出了“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

3.结果:

到1962年底,国民经济形势开始好转,城乡人民生活有所改善。

四、国民经济的劫难

1966—1976年,“文化大革命”严重破坏国民经济建设,导致人民生活水平长期在低水平线上徘徊。

[轻巧识记]       社会主义建设的曲折探索

NO.2理解——史料研习·史论归纳

 社会主义建设探索中的“左”倾错误

史料一 ①“高产卫星”是“大跃进”时期常用词。

有人以《人民日报》为例做统计,“高产卫星”一词,1957年未有文章使用,1958年有85篇,1959年有15篇,而1960年只有1篇,并且还是“陕西长安县的一个学习组说1958年种的‘三亩六分高产卫星田’不尊重‘庄稼生长的规律’了”。

史料二 组织军事化、行动战斗化、生活集体化成为②群众性的行动,进一步提高了五亿农民的共产主义觉悟;公共食堂、幼儿园、托儿所、缝衣组、理发室、公共浴堂、幸福院、农业中学、红专学校等,把农民引向了更幸福的集体生活,进一步培养和锻炼着农民群众的集体主义理想。

——1958年4月3日《人民日报》社论

[学会读史]

主旨归纳

信息解读

史料一:

“大跃进”运动时的“高产卫星”

①→“大跃进”中各地浮夸风盛行,虚报夸大宣传粮食产量

史料二:

人民公社的突出特点

②→人民公社“一大二公”的特点

[学会用史]

(1)史料一反映了“大跃进”的哪些特点?

提示:

“高产卫星”折射“大跃进”中浮夸风盛行;1958年“大跃进”快速推进;1960年,基层群众对“大跃进”有所反思。

(2)根据史料二,指出《人民日报》发表的是对哪一历史事件的评论?

根据评论概括其特点。

提示:

历史事件:

人民公社化运动。

特点:

扩大公有化、集体化的规模,军事化形式管理,违背了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原理。

史论归纳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不同点及影响

1.不同点

(1)“大跃进”运动片面扩大生产规模,追求经济建设的高速度,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泛滥,违背了客观经济规律,属于生产力领域。

(2)人民公社化运动片面追求“一大二公”,盲目变革生产关系,违背了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基本原理,超越了历史发展阶段,属于生产关系领域。

2.影响

“大跃进”运动导致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人民公社化运动严重挫伤了人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

二者是造成1959年至1961年严重经济困难的主要原因。

NO.3应用——对点训练·落实强化

1.在中共“八大”上,陈云指出:

“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的情况将是这样:

在工商业经营方面,国家经营和集体经营是主体,个体经营是国家经营和集体经营的补充;在生产计划方面,全国工农业的主要部分是按计划生产,部分产品是按照市场变化而在国家计划许可范围内自由生产。

”这表明一些共产党人(  )

A.主张彻底变革计划经济发展模式

B.决定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道路

C.已经意识到经济体制需要改革

D.初步进行了经济体制改革的尝试

C [陈云指出允许个体经营存在和部分产品按照市场变化生产,已经意识到计划经济体制下单一公有制和高度集中管理的弊端需要进行改革,故C项正确。

]

2.1958年8月4日《光明日报》报道:

1958年7月14日到18日,刘少奇到山东寿张县视察,听说台前社亩产将达3万至5万斤的玉米,3万至5万斤的谷子,30万斤地瓜和宏伟社亩产15000斤籽棉的丰产后,赞扬他们说:

“你们压倒了科学家,他们没敢想的,你们做到了,这是个革命。

”这反映出(  )

A.农业生产取得巨大成就B.“共产风”刮向山东

C.浮夸现象十分盛行D.杂交水稻培育成功

C [1958年掀起的“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违背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出现了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的“左”倾错误,《光明日报》的报道是当时浮夸风的表现,故C项正确。

]

3.(2017·佛山联考)下图为某本书的目录(部分),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环江县亩产“13万斤”卫星放出前后……

鹿寨县“日产20万吨生铁”卫星上天真相

沂城县“日产煤67万吨”卫星纪实

……

江州区农业公共食堂兴衰记……………

A.这些数字是当时产量的如实记录

B.这本书出现在我国三大改造时期

C.这反映出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D.这表明人们忽视了客观经济规律

D [这些数字违背常识,不是如实记录,故A项错误;“卫星”“公共食堂”表明这是“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时期,故B项错误;材料不能反映出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故C项错误;这些违背常识的数字表明人们忽视了客观经济规律,故D项正确。

]

主题一 发展生产力与变革生产关系——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

[主题立意]

实现工业化是几代中国人共同的梦想和追求,也是共产党人的伟大历史使命之一。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和新中国的成立为中国工业化建设提供了条件。

“一五”计划以总路线的精神为指导,包括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两大任务,而且以工业化为目标,以社会主义改造为主要手段,体现了发展生产力和变革生产关系的有机统一。

“一五”计划的完成,改变了中国工业落后的面貌,使中国向着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

[知识交汇]

认识社会主义工业化及社会主义改造

(1)工业化是保证社会主义完全胜利的经济前提,也是进行三大改造的基础。

(2)三大改造是建设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重大步骤,也是实现工业化的必要条件。

两者是变革生产关系和发展生产力的有机统一,被喻为“一体两翼”。

(3)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实质是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改造的实质是变革生产关系。

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在中国基本确立,为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发展开辟了道路;三大改造后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起来,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主题二 探索与失误——社会主义建设的曲折发展

[主题立意]

新中国成立后,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精神的指引下,开展“一五”计划和社会主义三大改造,标志着社会主义工业化起步和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建立。

1956年,中共“八大”奠定了社会主义探索道路的良好开端;1958年“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左”倾错误导致国民经济出现严重困难;20世纪60年代初,党中央提出“八字方针”调整国民经济,使其有所好转,但随后的“文化大革命”又给国民经济带来了劫难。

[知识交汇]

社会主义建设探索中的“左”倾错误及其教训

事件

特征

影响

教训

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

“多快好省”

片面追求经济建设的高速度

现代化建设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发展生产力放在首位;经济建设要遵循客观规律,不能盲目求快;要坚持民

主集中制原

则,发扬党内民主,坚持群众路线

“大跃进”

大炼钢铁

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生态环境严重破坏

人民公社化运动

“一大二公”

严重挫伤了人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

“文化大革命”

“以阶级斗争为纲”

国民经济受到严重影响

本讲全国卷命题情况分析

考 纲

考题统计

情境创设

相关考点

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

2016·全国甲卷·31

“一五”计划期间投资额分布比例

“一五”计划的特点

2015·全国卷Ⅰ·31

中、美、英主要工业指标年均增长速度比较

“一五”计划的特点与成就

2014·全国卷Ⅰ·31

粮食计划供应对工业的影响

“一五”计划的成就

2014·全国卷Ⅱ·31

粮食计划收购政策

“一五”计划期间的粮食政策

2012·全国卷·32

美国的评估文件

“大跃进”运动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把握高考规律 领悟高考真谛

真题实战

解题支招

1.(2016·全国甲卷)“一五”计划期间,我国住宅建设占基本建设投资额的比重不断减少,其他非生产性建设投资也开始受到抑制。

这表明我国(  )

A.致力于奠定工业化基础 

B.国民经济结构臻于平衡

C.大力压缩基本建设投资规模

D.城市化的进程趋于缓慢

为奠定我国工业化的基础,“一五”计划采取集中力量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进而导致我国住宅建设占基本建设投资额的比重不断减少,其他非生产性建设投资也开始受到抑制

2.(2015·全国卷Ⅰ)下图为新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中国、美国、英国主要工业指标年均增长速度的比较。

据此可以推知(  )

A.中国原有工业基础很薄弱

B.冷战制约美英工业发展

C.中国重工业发展急躁冒进

D.美英传统工业产业衰落

“一穷二白”是对新中国成立初期经济落后面貌的形象描述,其中“穷”就是指工农业生产落后,如此分析,与美英发达国家相比,增长速度较快的原因显而易见

3.(2014·全国卷Ⅰ)“一五”计划期间,我国实行粮食计划供应制度,各地根据国家粮食计划供应的相关规定,以户籍为依据确定粮食供应的对象与数量。

这一制度的实行(  )

A.有利于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

B.保障了工业化战略实施

C.缓解了灾害造成的粮食短缺

D.加速了国民经济的恢复

抓住题干信息“‘一五’计划期间”,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粮食计划供应制度属于计划经济体制的内容,这种体制对于增加积累和扩大投资,推动工业化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

4.(2014·全国卷Ⅱ)1953年10月,中共中央决定在全国范围内实行粮食的统购统销,在农村向余粮户实行粮食计划收购的政策,由国家严格控制粮食市场。

粮食的统购统销(  )

A.加快了我国农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B.有力地促进了各地农村的政权建设

C.将农民经济生活纳入国家计划体制

D.为国家工业化建设提供劳动力资源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效仿苏联,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粮食的统购统销便是这种体制的体现,由此分析,答案即一目了然

5.(2012·全国卷)1958年,美国一份评估中国“二五”计划的文件认为,中国虽然面临着农业生产投入不足与人口快速增长的压力,但由于中苏关系良好而可以获得苏联援助,同时减少粮食出口,中国可以解决农业问题,工业也将保持高速发展。

这一文件的判断(  )

A.对中美关系的急剧变化估计不足

B.低估了苏联对华经济援助的作用

C.符合中苏两国关系的基本走向

D.与中国工农业发展状况不符

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是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曲折探索时期。

这一时期有着典型的三大阶段:

1949—1956年的过渡时期;1956—1965年的探索时期;1966—1976年的“文化大革命”时期。

将材料信息与时段对应分析即可得出答案

【解析答案】

1.A [材料关键信息:

一是时间“‘一五’计划期间”,二是压缩住宅建设和非生产性建设投资。

这说明国家的投资主要用在了生产领域,这是为了满足国家工业化的需要,为工业化奠定基础,故选A项。

B项本身与材料矛盾,排除。

C项反映的是表面现象,未反映深层原因,排除。

D项与材料矛盾,工业化必然促进城市化发展,故排除。

]

2.A [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新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

美国和英国早就实现了工业化,而新中国是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工业基础相当薄弱。

由图示信息可知,中国的钢、生铁、发电量的年均增长速度快,有的指标甚至超过美国和英国好几倍,这符合当时我国工业基础薄弱的实情,故选A项;20世纪五六十年代是资本主义国家发展的黄金时期,故B、D两项说法错误;1958年中国在“左”的思想指导下掀起“大跃进”运动,重工业发展急躁冒进,与题干时间不符,故排除C项。

]

3.B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准确理解材料并从中获取有效信息。

题干材料反映了“一五”计划期间的粮食计划供应问题。

粮食供应不涉及工商业改造,排除A项;“一五”计划期间没有发生大规模自然灾害,排除C项;国民经济恢复在1952年底已基本完成,排除D项。

]

4.C [“全国范围内实行粮食的统购统销……由国家严格控制粮食市场”,对于A项“农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B项“农村的政权建设”、D项“为国家工业化建设提供劳动力资源”不会起到促进作用。

粮食的统购统销本身就是国家建立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体现,据此判断C项正确。

]

5.D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了解中国“二五”计划及当时中国的经济发展情况。

中国“二五”计划是从1958年到1962年,由于1958年“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开展,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导致国民经济出现混乱。

1959—1961年,我国出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最严重的经济困难。

故选D项。

中美关系当时已经破裂并长期处于敌对状态,排除A项;中苏关系从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开始出现严重裂痕,苏联取消对华经济援助,排除B、C两项。

]

“以图证史”,学以致用[史学方法]

[方法阐释]

以图证史是历史研究的新方法。

文化史学家布克哈特把图像称作“人类精神过去各个发展阶段的见证”,认为通过图像可以加深对历史变迁的理解。

“以图证史”对于历史研究而言不仅是材料问题而且是方法问题。

“以图证史”对于历史学的意义就是要把出土或传世的图像材料作为史料来加以研究,主要关注:

一为图像确定真实的时代,所反映的时代风貌;二为图像的信息用美术史的方法正确解读;三为图像的展示其实也隐含了主流意识形态或强势文化,主导了或者遮蔽了图像的表现形式,同样需要个案的研究。

[运用点拨]

图像不仅仅被合法地纳入新的史料范畴中,更在方法论意义上向人文社会科学提出了新的自主性诉求。

“以图证史”,人人都可以成为时代大事件历史的叙事者。

解答“以图证史”类试题应注意三点:

(1)抓图片信息:

仔细看图片,概括图片所包含的信息,包括表层信息和深层信息,并分析图片信息所反映的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发展走向。

(2)看文字:

图片型选择题一般都有一些文字说明,这些文字说明往往是解题的重要信息,千万不可遗漏。

(3)重联系:

将图片信息与所学知识建立联系,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

[针对训练]

1.文物是研究历史的重要物证,下列对下图信息理解正确的是(  )

A.工业“大跃进”时期以股息发放工资

B.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采取公私合营政策

C.人民公社社员按期领取生产贷款

D.手工业者以入股形式参加生产合作社

D [抓关键信息“1954年”“上海市装订生产合作社”“股金证”,由时间可知当时三大改造尚未完成;由“装订”“合作社”“股金证”可知实行的是集体所有制,故选D项。

]

2.下图主题与下列口号精神相近的是(  )

猪羊肥大赛黄牛

A.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

B.公共食堂好,吃饭不花钱

C.自愿又互利,发展合作社

D.联产承包制,走上富裕路

A [图片反映了20世纪50年代末在经济建设中以高指标、浮夸风等为主要标志的“左”倾错误的发展,A项口号与图片都过分夸大人的主观能动性,违背客观经济发展规律,符合题意。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