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学生生活经验 4Q.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0157463 上传时间:2023-05-24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1.8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解读学生生活经验 4Q.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解读学生生活经验 4Q.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解读学生生活经验 4Q.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解读学生生活经验 4Q.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解读学生生活经验 4Q.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解读学生生活经验 4Q.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7页
解读学生生活经验 4Q.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解读学生生活经验 4Q.docx

《解读学生生活经验 4Q.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解读学生生活经验 4Q.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解读学生生活经验 4Q.docx

解读学生生活经验4Q

解读学生生活经验 建构4Q数学课堂

重庆市巴蜀小学 卞小娟

    卞小娟,2001年7月从学校毕业分配到重庆市江津区龙华镇雀坪村小任教,2002年12月破格晋升为小学高级教师,现任教于重庆市巴蜀小学。

参加国家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小学数学(西师版)教材的讨论和教学参考书编写,主讲《新课程名师同步辅导》系列光盘,撰写的《农村村小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等论文和教案在《小学数学教育》等刊物发表。

2007年荣获中国优秀青年教师教学艺术大赛(小学数学)一等奖,2004年获重庆市教委新课程学科竞赛(小学数学)一等奖,被重庆市教育委员会表彰为“重庆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先进个人”,应邀在河南、四川、贵州、云南及香港、台湾等地上示范、研究课20余节,为教育部远程教育资源库录制示范课20余节。

同时,还做客搜狐、腾讯等网站在线解答家长及学生的问题。

4Q是智商I.Q.(IntelligenceQuotient)、情商E.Q.(Emotional Quotient)、逆商A.Q.(AdversityQuotient)和创商C.Q.(CreativityQuotient)的简称。

我们对智商、情商比较熟悉,能将它们与儿童的学习联系起来,但对逆商和创商的了解就比较少了。

智商I.Q.(Intelligence Quotient)即是智力商数,是量度人类心智的成熟程度、推理分析以及组织能力的工具,它是以左脑为基准的。

情商E.Q.(Emotional Quotient)即情绪智商,这一术语反应的是一个人在认识自己的情绪,在适当时候控制及舒缓自己的感情压力,在珍惜、爱护及关怀自己身边的人等情感方面具备的能力。

逆商A.Q(AdversityQuotient)即逆境商数,被称为当今最新的向上逻辑,优越的逆商条件能改变人类负面和自我放弃的思考模式,逆商反映出的是一个人面对困境时的态度和超越困境的能力。

创造智商(CreativityQuotient)简称创商(C.Q.),它是评估以右脑为基础的思考能力,包括创意、无意识及非线性思考之能力。

人的左脑,最喜欢干扰我们的创作灵感,常常提出已有的概念和数理逻辑去分析、批评右脑的创意。

左脑喜欢把资料分拆开来研究,去比较合理和不合理,是与非,对与错的概念。

但创作却是有意识而无次序的随机思维,然后再将概念综合,实现创造。

4Q研究成果,为我们建构新的数学课堂提供了理论基础,同时也为我们进一步解读数学课程标准提供了全新的视角。

新课程要求学生主动参与数学学习过程,强调每个学习者都不应被动地等待教师把知识传递给自己,而应基于自己与世界相互作用的独特经验去建构自己的知识并赋予经验以意义。

美国教育家杜威指出:

“教育必须建立在经验的基础上,教育就是经验的生长和经验的改造。

杜威的论断揭示了学生原有经验和生活经验在新知识学习中的作用。

数学课程标准要求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

由于学生所处的文化环境、家庭背景和自身思维方式的不同,决定了每位学生在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方面各不相同,这就要求我们根据学生的特点,依据4Q理论,创造性建构数学课堂――把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和认知平台,为学生主动发展奠定基础。

一、立足原有经验,发展学生的智商

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就是利用自己原有数学经验来主动建构新的数学知识,通过对新知识的认识和理解,改造和充实自己的经验,再用新的经验来进行新的数学认知活动的过程。

也就是说,学生的主动发展离不开学生的原有经验。

原有的经验是发展智力的关键,要帮助学生提升I.Q.,应教会学生使用“三多”策略,即是多看书、多聆听、多发问,以增广见闻,拓展思想空间和领域,从已知到未知,从事实到推理,将左、右脑都加以锻炼,开发儿童的智慧。

小学数学知识很多是建立在学生的生活经验上的,是学生生活中有关数学现象的提炼与升华。

荷兰著名数学教育家弗兰登认为,学生的学习活动,与其说是数学学习,倒不如说是学习“数学化”,学生从现实出发,经过反思,达到“数学化”。

在这个学习活动中,关键是“数学现实”和“反思”,而“数学现实”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生活现实,学生通过这些生活现实获得一些生活经验,这些生活经验是学生进行主动学习的学习内容和认知基础。

所以在教学中我们十分重视启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来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

立足学生原有经验的主要方式是在教学活动中再现一些数学的情景。

我个人的数学教学中,较多地尝试使用录像或多媒体课件再现生活中商品交易的情景、再现生活中的几何图形。

通过这些再现情景,一方面让学生了解数学学习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从中获得价值体验;另一方面用这些情景启发学生进行数学思考。

例如,生活中为什么要把10个乒乓球装一盒?

为什么要把印刷出来的作业本每10本一叠一正一反地叠放起来?

为什么人民币的兑换采用10进制?

用这样一些生活现象,引导学生结合自己已有的原有经验理解“十”这个计数单位产生的必要性。

此外,我们还把学生的原有经验作为学生的认知起点,根据学生的原有经验来组织教学。

我在教学“人民币认识”的时候,一上课就让学生掏出兜里面的人民币,让同桌说一说哪些人民币是你认识的,并向同桌介绍你认识的人民币;然后说一说哪些是你不认识的人民币,教师再把这些学生都不认识的人民币集中起来进行教学。

应台湾邀请,在台北我面对一群陌生的孩子教学“轴对称图形”,我通过三个活动来实施:

在撕纸的活动中认识轴对称图形;在折纸的游戏中了解平面图形中的轴对称图形;在欣赏与交流中升华对轴对称图形的认识。

这样启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不论是对人民币认识,还是对轴对称图形的学习,不仅避免了学生的生活经验与学习内容的简单重复,使学生对学习活动保持深厚的学习兴趣,而且能突出这节课的学习重点,启动学生的原有经验来参与学习活动,使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掌握好这节课的学习内容。

二、关注情绪体验,培养学生的情商

卢梭认为:

“教学应该让学生从生活中、从各种活动中进行学习,通过与生活实际相联系,获得直接经验”。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

“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初步学会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他们都强调了数学教学与学生生活的紧密联系。

启动儿童的生活经验,除了进行有效教学外,它也是让学生有良好情绪体验的重要方式。

E.Q.所指的就是我们每个人对情绪方面的认知和管理能力。

儿童的情绪可分为正面及负面两大类,正面的情绪包括快乐和爱,由快乐衍生出来的情绪包括兴奋、快慰、欢愉和舒适自在等感觉。

而由爱所衍生出来的情绪则包括热情、怜悯和同情心,懂得珍惜、爱护及关怀同学,甚至能够扩充至生物、植物……,正面情绪积聚和发展的过程实际上是儿童的理性与感性相互融合与升华的过程。

E.Q.愈高就显示出个人在情绪方面的整体管理能力会比较强,能面对压力、适应周围环境、懂得与人相处。

心理学家从5类共25项因素的认知程度上去衡量E.Q.,但在实际的教学中,我认为最重要的是对儿童自我情绪的触觉、自我实现的能力、人际沟通技巧、处事的灵活性、积极心态和对社会的责任感等因素的培养。

比如循环小数的教学,我先为学生讲了一个故事:

“从前有座山,山上有座庙,庙里有个老和尚和一个小和尚。

一天,老和尚对小和尚说:

从前有座山,山上有座庙,庙里有个老和尚和一个小和尚。

一天,老和尚对小和尚说:

从前有座山,……。

这个故事具有“同一个内容在不断地重复”、“永远也讲不完”的两个特点,而这两点正是循环小数的基本特点:

“不断重复”、“写不完”,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恰到好处地揭示了循环小数的基本特点,又触及儿童听故事过程中产生的自我愉悦情绪,并且与本课的教学融为一体,培养了学生一种积极的心态。

我在村小教书的时候,教学“数的认识”,并没有让学生照书上的要求数小圆片或小红花,而是让学生自带一些家里收获的农产品作为认数的感知材料。

例如认识“5”时,学生们就带了5个土豆、5个桔子、5片四季豆等农产品。

这些感知材料不但起到了学具的作用,为数学学习提供了表象支持,还让儿童感受到数的普遍适用性,并从中抽象出数字“5”来,既帮助学生理解数的认识是因为现实生活的需要,又把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任务落到实处,培养了热爱家乡的情感。

三、设置挫折考验,锻炼学生的逆商

在登山的活动中,登山者的心态可以大致分为三类:

(1)放弃者:

不愿意接受挑战,放弃登山,也拒绝其它人的鼓励和协助。

(2)半途而废者:

这一类在我们生活中占的是大多数,他们走到一半,或者遇到挫折就说,我够了,不要再迫我,我相信自己已经无能为力,我已经走到尽头了。

(3)攀登者:

他们不会被恶劣的环境绊倒,从不计较得失,矢志不渝,继续攀登。

这个例子所反映的问题和A.Q.的测试原理是相通的。

从A.Q.的测试我们知道,有的孩子能克服困难,发挥潜能,坚持到底,有的孩子会半途而废或者立刻放弃。

儿童面对困境时有怎样的态度和超越困境的能力,测试数据都能反映出来。

逆商素质低下,往往是因为缺乏生活的磨砺而逐渐形成了一种娇贵的个性。

我们的学生,由于社会、家庭的关照,他们已经习惯了“顺境”,面对挫折,不愿挑战,常常放弃。

温室里生长的鲜花是经不起风吹雨打的,过度关爱的环境里成长起来的孩子性格上也必定存在着一些缺陷。

尤其是城市学校的学生家庭环境普遍极好,这些孩子在家中大多是“小皇帝”、“小公主”,从小生长在一个家人过度宽容甚至是溺爱的环境里,几乎没有受到过挫折。

这些孩子在生活、学习中大都很脆弱,怕失败。

于是我在教学中,常设置“逆境”,让学生接受挫折的磨练,经历挫折考验。

也就是说,通过一系列的、具有一定难度的学习活动或游戏让学生意识到学习或生活的艰辛,让他们在困难时能够开动脑筋,积极地思考并付出一定的艰苦劳动来克服困难完成学习任务的锻炼成长过程。

面临问题、困惑、挫折和失败,学生一开始可能会表现得沮丧,但这是一个人完成学习、求得生存、生长、实现发展、创造所必须经历的过程。

去年在香港教育统筹局教师中心教学“角的认识”,为了给学生提供挫折体验,我让学生利用身边的材料“做角”,做好后还要跟别的小朋友介绍这个角的顶点和边。

因为我没有任何的提示和引导,刚开始做角时,他们露出了无奈的表情。

我一边用言语进行鼓励一边给予适当地帮助,并不断地把学生做好的角在多媒体上展示出来。

渐渐地,学生都克服了畏难情绪,学习别人的长处,不断战胜自我,用两支铅笔、两块直尺、用手工纸折、甚至有两个小朋友合作用自己的手臂来完成了自己做角的任务,很是高兴。

四、开展成功实验,提升学生的创商

创造力是指开动脑筋去产生一种崭新构思、观念和想法能力。

创造力高的人思维敏捷,感情丰富,对音乐、绘画及表演艺术有浓厚兴趣。

如何获得创意和产生灵感,每个人的方式和途径都未必相同。

有些人很快便创意如泉涌,念头多多,想象丰富。

有些人却苦了半天,抓掉头屑,亦没有新的构思和意念。

创造智商是一个很新的概念,至今仍未有一套妥善的测量方法。

但因为它体现的是我们右脑的思考能力,所以我们测估创商以右脑作为测量基准点。

创造智商较高的人,在思想、性格、行为和嗜好上,存在以下的共同特征:

与同龄人相较,非线性思考之能力比较高;对一闪即逝的念头的掌握和觉察能力比别人高;对直觉和感性的反应比较敏锐;能将意念归纳、描述和质量化;对事物的主观感应程度比别人高;对自己喜欢的事物,有无师自通或看似与生俱来的能力;对新事物的专注性和求知欲较强;对传统事物和权威往往会提出独到的意见或者质询;他们往往拥有高度的变通能力和富有冒险精神;对传统的做事方法未必会依从,并带有反叛心态;拥有丰富的直觉和第六感等等。

前次我应邀去台湾讲课,聆听了国际著名创造学家陈龙安教授的学术报告,他对擅长创新的儿童的特质进行了分析,认为擅长创新的儿童的特质是敏觉、流畅、变通、独创、精进等五种认知能力与冒险性、好奇心、挑战性、想象力四种情意态度的总和,并阐释了用脑力激荡培养儿童创新的方法:

禁止批评;鼓励创意;自由发挥;设定时间;重量多于重质;联结并合构思。

教学中我也常用这样的方法,激励学生创新。

在村小时,针对村小教具和学具的严重缺乏,而有些教具和学具又不能用农产品直接代替的现实情况,我便引导学生利用农村特有的材料自制学具。

例如让学生用收获的包谷杆或竹棍制作小棒;用泥土、塑料泡沫、萝卜等做成长方体的底座、再插上筷子、穿上算珠、标上数位就成了计数器;用废旧纸盒制作长方形、三角形、梯形等图形;还用废旧的画报、花布、包装袋来制作自己的成长记录袋等,在这些活动中学生的动手动力大增,同时每个学生制作“学具”个性鲜明,极富创意。

在台北上公开课中,我对学生说:

“你们喜欢玩吗?

给你一张手工纸你准备怎么玩?

能模仿老师的撕纸方法创造出不同的图案吗?

”一会儿功夫,公共汽车、心、小树、大山、五角星……图案在孩子们灵巧的双手下诞生了。

在香港教学“角的认识”即将结束的时候,我用多媒体出示题目:

当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几的时候,时针和分针成直角?

当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几的时候,时针和分针成锐角?

当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几的时候,时针和分针成钝角?

借助多媒体的直观演示,学生迅速解决了问题。

这时我没有就此罢休,而是追问:

“在解决刚才的问题时,同学们都不选择时针指着6这种情况呢?

”学生针对这个问题争论开了,有的认为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6时时针和分针形成的不是角,有的认识是角。

这样巧妙地运用课堂资源不但为学生再造认知冲突,给学生留下思维的空间,还把数学学习由课内延伸到学生的生活中,为学生创新埋下伏笔。

“解读学生生活经验”,使教学与学生生活相融,是我从事数学教学以来一直坚持的做法。

“建构4Q数学课堂”,是我在数学教育之中力求达到的一种教学境界。

数学教学不仅是传授数学学科知识,它更应该服务于启智求真的育人目标。

现代教育哲学认为:

“教育起源于人类在劳动过程中形成的超生物经验的传递和交流,是人类特有的遗传方式和交往方式,是人类自身的再生产和再创造。

其中,人类自身的再生产是指个体人的形成,直至进入社会,人类自身的再创造是个体和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完善。

”{桑新民 著 《呼唤新世纪的教育哲学》教育科学出版社P116-120}也就是说教育就是在原有经验的基础上帮助人实现社会化,并增进其发展和成功的活动。

我们通过启动儿童原有经验和生活经验,让儿童有挫折体验,不断重复教学,发展和培育了儿童的创新精神,进而不断实现教育的最高目标——培养创新力。

“解读学生生活经验,建构4Q数学课堂”,这既是对我从事数学教学工作以来所取得经验的总结,也是我对数学教育未来发展方向所持的核心主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小学作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