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与子读后感450字作文.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0157545 上传时间:2023-05-24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33.5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父与子读后感450字作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父与子读后感450字作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父与子读后感450字作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父与子读后感450字作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父与子读后感450字作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父与子读后感450字作文.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父与子读后感450字作文.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父与子读后感450字作文.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父与子读后感450字作文.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父与子读后感450字作文.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父与子读后感450字作文.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父与子读后感450字作文.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父与子读后感450字作文.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父与子读后感450字作文.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父与子读后感450字作文.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父与子读后感450字作文.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父与子读后感450字作文.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父与子读后感450字作文.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父与子读后感450字作文.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父与子读后感450字作文.docx

《父与子读后感450字作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父与子读后感450字作文.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父与子读后感450字作文.docx

父与子读后感450字作文

父与子读后感450字作文

第1篇父与子读后感450字

伟大的漫画大师埃.奥·卜劳恩创作的《父与子》,这本深受大家喜爱的连环画用一幅幅小巧精湛的画面无言地流泻出纯真的赤子之情与融融的天伦之乐.

书中的父与子其实就是卜劳恩与他的儿子,而书里描绘的故事也就是卜劳恩父子之间的故事.幽默搞笑的一个个故事,让我废寝忘食,大笑不止.

看过这本书后,我觉得里面的父亲很爱很爱他的儿子,有一篇叫《寻找出逃的儿子》,儿子用球打破了玻璃,父亲打他,儿子逃走了,父亲在家等,等了几个小时也不见儿子,心急了出去找,没找到,回家时儿子又打破一块玻璃,还被球撞了一下,看见儿子,父亲激动地抱起儿子……,孩子犯错是不可避免的,父亲虽然严厉,但是爱子情深呀!

还有一篇《哄儿入睡》,父亲用尽了各种方法,哄他的儿子睡觉,可儿子十分顽皮,不管父亲怎么哄,他就是精神十足,最后,父亲哄得筋疲力尽,倒在儿子的身边睡了,这时候,儿子也搂着父亲的脖子甜甜地睡着了……,真是父子情深啊!

看着看着,我不禁也想起爸爸哄我入睡的情形,我也甜甜地笑了,因为我也有深爱我的父亲,我感觉很幸福呢!

三年级:

舞动的指尖

第2篇《父与子》读后感900字

这个暑假,我读了《父与子》这本漫画书,虽然这本书没有文字,只有彩色的图片,但是这本书还是让我看了许多遍,非常受我的欢迎.说真的,第一次看到这本书时,刚翻了几页,心里就想:

这本书就单单一些图片,没什么好看的.可妈妈说这是这本书是好书,应要出38元钱买,没办法“母命难违”.

回到家,我开始看起了这本书.书中的这位父亲长着大胡子,光秃秃的脑袋瓜儿,下面长着一个与头不相称的身子,身上穿着一件黑马甲和一条的白裤子.一双圆圆的眼睛里,张着两只比芝麻还要小的眼珠.只要看一眼这位长相滑稽的父亲.我突然醒悟到,我之前的感觉是错的,这的确是一本好书.因为这里面的小故事,都是我们身边的事儿,作者用艺术把它给夸张化了!

如《引书如室》这个故事:

傍晚,该吃晚饭了,父亲、母亲都坐在了饭桌前,可儿子哪儿去了?

于是,母亲便命令父亲去找儿子.父亲挺着大腹便便的肚皮,去卧室找儿子.这时候,儿子正趴在地上看有趣的书呢!

看到父亲的来临,儿子仿佛接到了“圣旨”,马上便走出了房间.咦?

餐厅怎么又缺了个人?

哦,正在书的前面趴着的父亲还沉浸在书中呢.这时候的父亲像一个老顽童,全然不顾妻子和儿子正在餐桌前饿得“咕咕”叫.沉浸在书里,看到精彩之处,还在地板上飞快地跺几下脚呢!

肥肠满肚的肚子把屁股压得老高,拖着腮帮子的双手,这可真有趣.

在看这本书时,我不时发出咯咯的笑声.我也可以说出其中大概的内容,这就说明我可以看懂了.说到这,你们肯定会问,不是说这书没文字,你是怎么知道的呢?

是的,正因为这书没文字,才让我看着上的生动形象的画面,发挥自己的想象.这不仅培养了我们的观察能力,而且还能把他的语言在画中转述给别人听,真是一举两得.书中很多故事都能使读者在幽默的同时体会出更深的寓意.使人明理.这就是我喜欢这本书的原因.

读书,要读能读懂,有意义的书.《父与子》这本书,让我的假期有了许多欢乐.

六年级:

卢炫溥

第3篇《父与子》读后感450字

伟大的漫画大师埃.奥·卜劳恩创作的《父与子》,这本深受大家喜爱的连环画用一幅幅小巧精湛的画面无言地流泻出纯真的赤子之情与融融的天伦之乐.

书中的父与子其实就是卜劳恩与他的儿子,而书里描绘的故事也就是卜劳恩父子之间的故事.幽默搞笑的一个个故事,让我废寝忘食,大笑不止.

看过这本书后,我觉得里面的父亲很爱很爱他的儿子,有一篇叫《寻找出逃的儿子》,儿子用球打破了玻璃,父亲打他,儿子逃走了,父亲在家等,等了几个小时也不见儿子,心急了出去找,没找到,回家时儿子又打破一块玻璃,还被球撞了一下,看见儿子,父亲激动地抱起儿子……,孩子犯错是不可避免的,父亲虽然严厉,但是爱子情深呀!

还有一篇《哄儿入睡》,父亲用尽了各种方法,哄他的儿子睡觉,可儿子十分顽皮,不管父亲怎么哄,他就是精神十足,最后,父亲哄得筋疲力尽,倒在儿子的身边睡了,这时候,儿子也搂着父亲的脖子甜甜地睡着了……,真是父子情深啊!

看着看着,我不禁也想起爸爸哄我入睡的情形,我也甜甜地笑了,因为我也有深爱我的父亲,我感觉很幸福呢!

五年级:

1234567890boy

第4篇《父与子》读后感800字

连环漫画大师埃.奥.卜劳恩(e.o.plauen)原名埃里西.奥塞尔(erichohser)1903年3月18日出生于德国福格兰特山区阿尔多夫附近的翁特盖腾格林村,1907年他的全家迁居到福格兰特山区的首府卜劳恩市.少年时代奥塞尔学过钳工,后来在着名的莱比锡绘画艺术学院进行深造.《父与子》画集,各有50个父与子的故事,也有50个关于父与子的幽墨故事.

《父与子》这本书是讲父与子中的感情,有他的搞笑事件、感动事件、有趣事件.里面由50个故事组成的.父亲是一个光头、滑稽的人,儿子是一个矮小、聪明的人.父亲只要看见儿子做错了事就要打屁股的人.儿子是会耍小聪明的人.他们热爱动物,爱惜动物.虽然父亲要打儿子,但他们的感情非常的好.他们发明了许多东西,有棋盘式领带、蒸汽机式咖啡壶、可上锁的衣服、无顶帽子、带衬衣领的低帮皮鞋……他们出名之后,什么东西都是关于父与子的,有衣服、烟斗、气球、父与子杂技演出、父与子烟灰缸、父与子的脑袋(不过是套在头上的而已).后来父与子告别了我们.这里面我有许多故事看不懂,但看了三、四遍,自然而然的就看懂了.

这本书是以漫画形式的.虽然只有几幅图,但内容一目了然,不想别的书只有枯燥的几行文字.所以这本书很吸引我,我看了一遍又一遍,爱不释手.我真希望看到父与子的续集,这样可以给我带来乐趣,也能给大家带来快乐.父与子他们这样的可爱幽默,可以让许多人乐观的面对生活,你可以从六岁开始读,读到六十岁都没关系,因为这本书不管你多少岁,你只要看过这本书,你都会咧开嘴笑的.千万别小看这本书哦!

它可是一个字都没有的,有的漫画连大人都看不懂呢!

只有那些理解能力好的才能看的懂的.我很喜欢这本书,你呢?

六年级:

茱米粒

第5篇《父与子》读后感500字

《父与子》是一本幽默连环画.它的内容非常丰富,它使一代又一代人从中获得快乐.每个阅读《父与子》的人都无不为这一对从不安分,总得惹出点儿事来的父子由衷的发笑.

《父与子》由他们平常开始,过着快乐的生活.车子坏了用脚蹬着走.父亲吸烟被儿子以为着火了,马上就取一桶水泼过去.儿子打翻了墨水瓶,父亲要打他,可他发现儿子裤子破了,就先帮他缝补裤子,儿子以为没事的时候,缝补完了还是照样打他.还有一个让家长签字的绝招,儿子问父亲:

“你能蒙着眼睛写自己的名字吗?

”结果父亲上当了,儿子把试卷给蒙着眼睛的父亲签字,签完了父亲还在为自己能蒙着眼睛签字而骄傲.

父与子是一对可爱而有趣的人物.他们善良、正直、真诚和宽容,懂得生活,有幽默感.他们对生活中的奇遇或凡人小事,总是抱着乐观的态度,平和的心情,有时甚至显得天真,去消释矛盾,去自寻其乐.我们每个人,不论是小孩或大人,只要具有幽默情趣与平和的心态,生活中如何没有快乐呢?

看过这本书的人,一定忘不了这父子俩典型形象:

脑袋扁圆、总穿一件马甲的父亲,一头乱发、小不点儿的儿子.

每个家庭就得以父与子为榜样,过上和谐、快乐的生活.

惠州淡水镇太阳岛中英文学校六年级:

啊宝贝杰

第6篇《父与子》读后感500字

伟大的漫画大师埃.奥·卜劳恩创作的《父与子》,这本深受大家喜爱的连环画用一幅幅小巧精湛的画面无言地流泻出纯真的赤子之情与融融的天伦之乐.

书中的父与子其实就是卜劳恩与他的儿子,而书里描绘的故事也就是卜劳恩父子之间的故事.幽默搞笑的一个个故事,让我废寝忘食,大笑不止.

看过这本书后,我觉得里面的父亲很爱很爱他的儿子,有一篇叫《寻找出逃的儿子》,儿子用球打破了玻璃,父亲打他,儿子逃走了,父亲在家等,等了几个小时也不见儿子,心急了出去找,没找到,回家时儿子又打破一块玻璃,还被球撞了一下,看见儿子,父亲激动地抱起儿子……,孩子犯错是不可避免的,父亲虽然严厉,但是爱子情深呀!

还有一篇《哄儿入睡》,父亲用尽了各种方法,哄他的儿子睡觉,可儿子十分顽皮,不管父亲怎么哄,他就是精神十足,最后,父亲哄得筋疲力尽,倒在儿子的身边睡了,这时候,儿子也搂着父亲的脖子甜甜地睡着了……,真是父子情深啊!

看着看着,我不禁也想起爸爸哄我入睡的情形,我也甜甜地笑了,因为我也有深爱我的父亲,我感觉很幸福呢!

山东省日照市五莲县实验小学五年级:

王馨仪

第7篇《地震中的父与子》读后感450字

这篇文章,使我悄然泪下.这对伟大的父与子,使我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

父亲的伟大之处在于他不顾自己的安全,不听别人的劝告,一心只要救儿子.因为这位父亲答应过儿子,所以父亲恪守诺言.父亲的心中似乎只有这么一句话:

“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起!

”这使父亲的心中只有一个念头:

我要救我的儿子!

因为我的儿子在等我!

父亲的信守若言,说一不二,使自己的儿子——阿曼达及阿曼达的十三位同学得以生还.父亲即使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也要救儿子.哪怕他要挖一年,那一年不吃不喝也愿意.

儿子阿曼达的伟大之处在于他先人后已,即使自己早已疲惫不堪,也要先让同学出去.他和父亲一样,脑袋中只有一句话:

“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起!

”所以,阿曼达让自己的父亲先救他的同学.因为父亲答应过自己的儿子:

“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起!

”阿曼达临危不惧,因为这个优点,才能使阿曼达在没有水和食物,到处一片漆黑的世界里坚持38小时,甚至比这更多得时间!

阿曼达还鼓励自己的同学,让他们相信自己的父亲,相信自己的父亲一定回来救他们的!

难道这对伟大的父与子不值得我们敬佩吗?

福建南平浦城县浦城和平小学五年级:

王紫君

第8篇《地震中的父与子》读后感650字

如果你的儿子已被昔日充满孩子欢声笑语的学校的废墟所埋,你会不断挖掘,救出自己的孩子吗?

如果你在随时都有生命危险的情况下,会让别人先脱险吗?

就在《地震中的父与子》这则新闻中,我找到了答案.

这篇文章我一口气读了三遍.文章写了一位年轻的父亲在失去了孩子极度悲痛的情况下去儿子昔日的学校不停的挖掘.在他挖掘的过程中,不断有孩子的父母来到这里,痛苦的喊“我的儿子!

”“我的女儿!

”喊完后便绝望的离开.也有许多好心人来劝他,但都被他拒绝.然而这位父亲心中只有一个念头:

儿子在等我!

在他不停的挖掘了38个小时后,听见了孩子的声音,并最终开辟了一个出口,救出了自己的儿子和儿子的14个同学,表达了这位父亲对儿子多有责任心啊!

而他的儿子在随时都有生命危险的时候让同学们先脱险,这个儿子又又是多么无私啊!

我读后心潮澎湃.这位父亲为了救自己的儿子,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而儿子为了救同学,让他们先脱离危险.这真是一对了不起的父与子啊!

如果这位父亲仅是来到这片废墟绝望的大喊“我的儿子!

”那他的儿子和14个同学就只有长眠于地下了;如果这位这个儿子畏惧死神而先上去了的话,那他的14个同学就有可能升入天堂了.如果人人都能像这对了不起父子那样,成千上万的孩子或许就能得救.记得我小时候,只知道让大人给我买玩具,而不顾大人的重重困难,大人们也无可奈何,只好给我买.自我读了《地震中的父与子》后,我绝不会在像小时候那样做了.

如果大家能把文章中那对父子的精神用在学习和生活上,我们一定会天天向上,成为对国家有用的人.

吉水小学六年级:

朱雪梅

第9篇《地震中的父与子》读后感1500字

更多读后感范文

如果你的儿子已被昔日充满孩子欢声笑语的学校的废墟所埋,你会不断挖掘,救出自己的孩子吗?

如果你在随时都有生命危险的情况下,会让别人先脱险吗?

就在《地震中的父与子》中,我找到了答案.

这篇课文我一口气读了三遍.文章写了一位年轻的父亲在失去了孩子极度悲痛的情况下去儿子昔日的学校不停的挖掘.在他挖掘的过程中,不断有孩子的父母来到这里,痛苦的喊“我的儿子!

”“我的女儿!

”喊完后便绝望的离开.也有许多好心人来劝他,但都被他拒绝.然而这位父亲心中只有一个念头:

儿子在等我!

在他不停的挖掘了38个小时后,听见了孩子的声音,并最终开辟了一个出口,救出了自己的儿子和儿子的14个同学,表达了这位父亲对儿子多有责任心啊!

而他的儿子在随时都有生命危险的时候让同学们先脱险,这个儿子又又是多么无私啊!

我读后心潮澎湃.这位父亲为了救自己的儿子,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而儿子为了救同学,让他们先脱离危险.这真是一对了不起的父与子啊!

如果这位父亲仅是来到这片废墟绝望的大喊“我的儿子!

”那他的儿子和14个同学就只有长眠于地下了;如果这位这个儿子畏惧死神而先上去了的话,那他的14个同学就有可能升入天堂了.如果人人都能像这对了不起父子那样,成千上万的孩子或许就能得救.记得我小时候,只知道让大人给我买玩具,而不顾大人的重重困难,大人们也无可奈何,只好给我买.自我读了《地震中的父与子》后,我绝不会在像小时候那样做了.

如果大家能把文章中那对父子的精神用在学习和生活上,我们一定会天天向上,成为对国家有用的人.

有一年,美国洛杉矶发生大地震,30万人在不到四分钟的时间受到了不同程度的伤害.在彻底的破坏与混乱之中,有位父亲将他的妻子在家里安顿好之后,跑到他儿子就读的学校,而触目所见,却是被夷为平地的校园.看到这令人伤心的一幕,他想起了曾经对儿子所作的承诺:

“不论发生什么事,我都会在你身边.”至此,父亲热泪满眶.目睹曾经的学校成为了一堆瓦砾,真叫人绝望.但父亲的脑中仍然牢记着他对儿子说的诺言.

他开始努力回忆每天早上送儿子上学的必经之路,终于记起儿子的教室应该就在那幢建筑物后面,位于右边的角落里,他跑到那儿,开始在碎石砾中挖掘,搜寻儿子的下落.当这位父亲正在挖掘时,其他束手无策的学生家长赶到现场,揪心地叫着:

“我的儿子呀!

”“我的女儿呀!

”一些好意的家长试图把这位父亲劝离现场,告诉他“一切都太迟了!

”他们全死了!

“这样做没用的”,“回去吧,这样做只会使事情更糟”.面对种种劝告,这位父亲的回答只有一句话:

“你们愿意帮我吗?

”然后继续进行挖掘工作,在废墟中寻找他的儿子.消防队长出现了,他也试图把这位父亲劝走,对他说:

“火灾频频出现,四处都在发生爆炸,你在这里太危险了,这边的事我们会处理,你回家吧!

”对此,这位慈爱、关切儿子的父亲仍然回答:

“你们要帮我吗?

”警察赶到现场,对他说:

“我知道,你现在很着急,但是你这样未必能找到你的孩子.回家吧!

我们会处理一切的.”这位父亲依旧回答:

“你们愿意帮我吗?

”然而,人们无动于衷.为了弄清楚儿子是死是活,这位父亲独自一人鼓起勇气,继续进行他的工作.他挖掘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38小时后,父亲推开了一块巨大的石头,听到了儿子的声音.父亲尖叫着:

“阿曼达!

”儿子的回音听到了:

“爸爸吗?

是我,爸,我告诉其他的小朋友不要着急.我告诉他们如果你活着,你会来救我的.如果我获救了,他们也就获救了.你答应过我,不论发生什么,我永远都会在你的身边,你做到了,爸!

”“你那里的情况怎样?

有几个人活着?

”父亲问.“我们有14个活着.爸,我们好害怕,又渴又饿,谢天谢地,你在这儿.教室倒塌时,刚好形成一个三角形的洞,救了我们.”“快出来吧!

儿子!

”“不,爸,让我的同学先出来吧!

因为我知道你会在和我在一起的!

不管发生什么事,我知道你永远都会来到我的身边!

中心小学五年级:

张欣昕

第10篇《地震中的父与子》读后感700字

更多读后感范文

读了《地震中的父与子》这篇文章,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文章讲述的是1994年美国洛杉机发生大地震后,一位父亲冒着生命危险,抱着坚定的信念,不顾劝阻,历经艰辛,救出自己的儿子以及同学的故事.当我读到“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起.”心里感触很深.正因为这句诺言,才使父亲有了坚定的信念,用双手进行了长时间的挖掘.就算一天半没吃、没喝、没睡,到处都是血迹,父亲也丝毫没有放弃.也正因为这句诺言,才使儿子与父亲的信念同样坚定,儿子在瓦砾下忍住了因缺水、缺食带来的折磨,顽强地活了下来.尤其是在被父亲发现后,他又做出惊人之举,那就是让同学们先出去.“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无比幸福地紧紧拥抱在一起.”读到这里,我不禁热泪盈眶,父亲挖掘了38小时,儿子等待了38小时,他们用共同的信念创造了生命的奇迹.信念,虽然在生活中看不见、摸不着,但在关键时刻却能发挥巨大作用,这是我以前没有想到的.如果我们在学习上有坚定的信念,一定会得到一个意想不到的结果.从前,我在学习上遇到不懂的问题时,连想都不想,直接跑去问妈妈,久而久之,养成了不爱思考的坏毛病.自从读了这篇文章,我懂得了面对困难,要有坚定的信念,不能轻易放弃.有一次,我遇到一道难题,不知从何入手,一生气便把本子放到一旁.这时,我想起了父亲在其他家长绝望地离开后苦苦挖掘的身影,于是我重新拿起本子,仔细分析,不一会儿,就解出了这道题.学习如此,生活也是这样,如果每个人都有坚定的信念,又不轻言放弃,那还有什么克服不了的难题.

五年级:

王志华

第11篇《地震中的父与子》读后感600字

如果你的儿子已被昔日充满孩子欢声笑语的学校的废墟所埋,你会不断挖掘,救出自己的孩子吗?

如果你在随时都有生命危险的情况下,会让别人先脱险吗?

就在《地震中的父与子》中,我找到了答案.

这篇课文我一口气读了三遍.文章写了一位年轻的父亲在失去了孩子极度悲痛的情况下去儿子昔日的学校不停的挖掘.在他挖掘的过程中,不断有孩子的父母来到这里,痛苦的喊“我的儿子!

”“我的女儿!

”喊完后便绝望的离开.也有许多好心人来劝他,但都被他拒绝.然而这位父亲心中只有一个念头:

儿子在等我!

在他不停的挖掘了38个小时后,听见了孩子的声音,并最终开辟了一个出口,救出了自己的儿子和儿子的14个同学,表达了这位父亲对儿子多有责任心啊!

而他的儿子在随时都有生命危险的时候让同学们先脱险,这个儿子又又是多么无私啊!

我读后心潮澎湃.这位父亲为了救自己的儿子,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而儿子为了救同学,让他们先脱离危险.这真是一对了不起的父与子啊!

如果这位父亲仅是来到这片废墟绝望的大喊“我的儿子!

”那他的儿子和14个同学就只有长眠于地下了;如果这位这个儿子畏惧死神而先上去了的话,那他的14个同学就有可能升入天堂了.如果人人都能像这对了不起父子那样,成千上万的孩子或许就能得救.记得我小时候,只知道让大人给我买玩具,而不顾大人的重重困难,大人们也无可奈何,只好给我买.自我读了《地震中的父与子》后,我绝不会在像小时候那样做了.

如果大家能把文章中那对父子的精神用在学习和生活上,我们一定会天天向上,成为对国家有用的人.

第12篇《漂亮老师与坏小子》读后感300字

你看过这样的老师吗?

她从来不打,骂孩子,事情做错了,她也不责怪孩子,她的学生家的猫难产了,可是那个学生的妈妈不喜欢那只猫,学生没有钱,只好打电话给她,她竟然给那个学生送钱去.

你知道她是谁吗,她就是米兰,一个漂亮又有爱心的老师.

这个故事的主人就是米兰和她的学生肥猫、豆芽儿、兔八哥、米老鼠,另外还有几个好玩的人,比如他们的学生,还有两个想追求米兰的人,一个是牙医,一个是副校长,到底谁会追到米兰呢?

这我可说不了,说不定米兰是把他们当朋友呢!

我觉得米兰很好,因为米兰不是把他们当成学生了,而是把他们当成自己的朋友,如果我们的老师把我们当成朋友的话,我们会更敬重老师的,我们的学习也会越来越好的.

四年级:

思远飘香

第13篇《老人与狗》读后感550字

今天我悲催泪下,因为无意间看了一个视屏“老人与狗(珍藏版)”,看完后内心伤感万分.

这个片子记录了一个从18岁的开始因长期在冷水里割芦苇得了脓毒败血症而高位截瘫的老人如何渡过他的人生.老人只能趴着完成所有的事,他的腿就是板车同时也是他唯一的床.

老人常常在一个石头坟前呆立很久,噙着泪水的双眼久久的凝视着……

原来老人有个伴,是一只很通人性的狗,老人唤它黑子.每天伴着老人,不离不弃,相依为命,患难与共.老人每十天赶八个集,附近的三个集,最近的五公里,远的十几公里,这些路都是黑色拉车跑出来的,这一跑就是11年

很不幸,黑子有天生病了,不久远离了老人.此时黑子12岁,为老人拉了11年的车.这就是黑子的坟墓.

老人将板车改装成电动板车.每天早上七点,开始了一天的工作,修理小家电.老人收费原则:

不换件不收钱,一个上午共修理了九件小家电,收得14元钱.

中午老人将车开回家,一间十五平方米的屋子,一扇窗子,一扇门和一张仅供鸽子栖息的小木桌.老人养了十几只鸽子,见到老人回来,鸽子们亲切的立于老人的头顶、肩膀、手臂,老人将谷粒含在嘴里,鸽子自由的从老人的口中叨食,灿烂的笑容展现在老人苍桑的脸上.

伴着凄美的音乐,带着仰视的目光,我看完了这个短片,

广西梧州藤县潭津中心小学六年级:

魏才竣

第14篇《红与黑》读后感(8)3000字

万物的第一原则,乃是保存自己,乃是生活下去.

您播种的是毒芹,却指望看见麦穗成熟!

——马基雅维利

之所以选择司汤达的《红与黑》作为我研究的内容,源于最近在阅读着名企业家万科地产老总王石先生的传记《道路与梦想》过程中,读到了王石先生早年在兰州读大学的经历,那时的他因为倔强和骄傲的性格始终不能融入学校的环境,一心向往着于连式的光荣,憧憬着野性和自由的生活.于是在了解王石先生的过程中,我对《红与黑》这部小说发生了强烈的兴趣.在同父母的交流中得知,现今五六十岁的知识分子很少不知道这部小说的,在当时那个年代,他们都曾怀着激昂和强烈的情感对待其中的主人公,那个叫做于连的年轻小伙子.并且以此为伴度过了孤独而迷茫的青少年时代.于是我在想,这部小说究竟有怎样的魔力和魅力,足以使其在经历了近两百年的时间依然经久不衰,历久弥新?

《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曾经写道: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红与黑》的作者司汤达则坚信五十年后这部小说才会有读者,他说:

“我将在1880年为人所理解.”故而虽然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于连,但是我们只有在解“其中味”的基础上进行阅读,方能完整揭示整部小说的真实含义.

在《红与黑·卷上》的卷首,司汤达引用了假托丹东的一句话:

“真实,残酷的真实.”在《红与黑·卷下》的卷首,他引用了圣勃夫的一句话:

“她不漂亮,她不搽胭脂.”同时,作者还有一句题词,至于全书总目录下,用英文书写的tothehappyfew,意为“献给少数幸福的人”.我们将这三句题词串联起来,不难发现作者给我们提出了两个极具挑战性的问题:

究竟什么是这部小说中的真实?

究竟谁是少数幸福的人?

实际上我认为,这两个问题就是敲开《红与黑》这扇大门的两把金钥匙,因此它们也是我在这篇文章中所要剖析的重点.

首先我们先来分析“真实”这个问题,即《红与黑》中的真实究竟是什么?

提到真实,在我看来,真实是一种本质,是一种经得起考验、经得起推敲、能够长久存在的东西.《六祖坛经》说:

“凡有相皆属虚妄”,能够看到的表面现象固然是一种客观存在,但毕竟是虚妄之物.司汤达反复声明他五十年后才能得到理解,这就意味着,他所指的真实,绝不仅仅是于连的爱情,于连的死亡,神学院的黑暗,以及种种政治斗争这些故事情节和内容,而是指一种不能为所有人一眼看穿的真理和智慧,这才是真正的真实.不过,在剖析内核之前,我们还是要大致了解一下《红与黑》中的故事内容.

文章的主人公于连·索莱尔快到19岁时到德·莱纳先生家当家庭教师;21岁左右进入德·拉莫尔府做秘书;23岁前后左右入狱,两个月后死.从出场到被处决,仅仅四年左右

的时间.小说第44章描写于连在入狱后的内心独白中有这样两句:

“盛夏,一只蜉蝣早晨九点钟生,傍晚五点钟死,它如何能理解夜这个字呢?

”“让它再活五个钟头,它就能看见和理解什么是夜了.”这样一个甚至尚未到达正午时光的年轻人到底是怎样的呢?

文章的副标题是“1830年记事”,事实上,作者通过这部小说,向我们完整展现了整个19世纪法国社会的概貌:

在法国小城维里埃,耶稣教会横行霸道,资产阶级自由派虎视

眈眈,封建贵族生活在危机四伏之中,巴黎的上层社会已烦闷无聊为特征,外省的生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