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就业形势.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0157659 上传时间:2023-05-24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95.4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学生就业形势.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大学生就业形势.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大学生就业形势.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大学生就业形势.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大学生就业形势.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大学生就业形势.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大学生就业形势.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大学生就业形势.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大学生就业形势.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大学生就业形势.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大学生就业形势.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大学生就业形势.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大学生就业形势.docx

《大学生就业形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学生就业形势.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大学生就业形势.docx

大学生就业形势

2008年大学生就业形势

2007年全国高校毕业生495万,比2006年增加85万人,2008年高校毕业生将达到559万,预计今后三年内还将以每年50万的速度增长。

根据国家劳动保障部的最新统计,2007年的就业状况很不理想。

2007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达到495万,比2006年增加82万,同比增幅达19.9%。

由于解决国有企业下岗失业人员历史遗留问题的任务仍然很重,新成长劳动力已进入高峰期,特别是高校毕业生近年增量多、压力大,整个就业市场需求岗位的总体状况相对趋紧。

在中国毕业生网最近发布的2007年和2008年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与预测报告中,使用了“就业寒流”来形容大学生就业形势,而根据今年的大学生就业情况来说我们只能用就业的冬天来描述2008年大学生就业形势。

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

1供需差别大:

  岗位增36%学生增130%

  毕业生供需矛盾突出是近年来社会公认的大学生就业难的一个直接原因。

从2001年至2005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从114万增加到338万,是扩招前的3倍

  2选材要求高:

  应届生就业不吃香

  在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同时,用人单位也普遍存在着“选材难”。

一企业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每年招收的1000名员工中,只有40名是大学应届毕业生;一印刷有限公司的代表说,“尽管我们公司的栋梁和骨干全是大学生,企业的发展离不开大学生,但是,我们每年基本上不要应届大学生”。

  3专业相同的人多:

  热门专业人才过剩

  近年来,一些工科院校和具有专业特色的学校追求综合发展,纷纷上马热门专业,致使这些专业的毕业生就业难度加大。

  北京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主任任占忠认为,对于近年来盲目上马、目前就业较困难的专业,应坚决按教育部规定,区别具体情况减少或停止招生。

  4薪酬逐年降低:

  市场只给1700元/月

  这次关于大学生薪酬期望值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有66.4%的本科毕业生希望自己的月薪在2000元以上,但据北京和上海有关机构的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月薪的市场值平均为1600~1700元/月,毕业生的期望值显然高出社会现实水准,也导致部分大学生“有业不就”。

  5骗子,假招聘铺天盖地:

  有效招聘信息数量减少,许多骗子利用大学生求职心切和缺乏社会经验的弱点进行坑蒙拐骗。

  一些企业利用当前大学生供过于求的形势,推出假招聘,先给出诱人的待遇条件,然后以培训等名义收取费用,再以试用不合格等理由辞退学生。

大学生就业的招聘信息表面看渠道多,但有效的、实用的信息并不多,大学生获取真实有效的信息少,导致就业难。

  6缺乏工作经验:

  教授多“教练”少

  调查显示,大学生求职中遇到的最大困难是“缺乏工作经验”,占63%。

我国的教育体制多年来按照一种模式培养人才,专业设置脱离社会需求,不注重学生实际能力的培养。

大学生有的是专业知识,缺的是良好心理素质、礼仪和法律观念,大学里有的是教授,缺的是“教练”。

  7怕吃苦,爱面子:

  许多企业反映,大学生做事眼高手低,知识脱离实际,不愿从基层做起,缺乏吃苦耐劳精神,比较爱面子,怕从事底层的工作被朋友亲戚看不起,人际沟通能力差,比较自私,因此不愿意接收应届大学生。

 

    8频繁跳槽:

  大学生就业后稳定性差,是造成企业不愿意接收大学生的另一重要原因。

  企业接收大学生后一两年内流失率在30%以上的达到被调查企业总数的50%。

甚至像联想集团这样的大型企业,也认为他们为大学生高流失率“交的学费太高”

-------------------------

据调查,目前大学生就业存在几个比较突出问题。

  就业率呈下降的趋势。

国家对大学毕业生取消统一分配派遣,实行自主择业以来,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率呈逐年下降趋势。

  就业渠道不畅。

据对调查,反映最多的问题就是对就业的信息不了解或了解很少。

他们呼吁学校、政府人事和教育主管部门多联系企业和用人单位,多提供就业信息。

另外,信息网站缺乏全面、具体的信息,很多就业信息迟缓,影响毕业生就业。

  实践与理论缺乏紧密联系。

大学毕业生反映,现在很多企业单位都要求大学毕业生有一定的实践经验,有动手的能力。

但是,现在的一些高等院校,注重了知识的学习忽视了实际工作技能的锻炼和提高。

  就业观亟待改变。

在被调查的大学毕业生中,仍有部分毕业生的就业观念陈旧,期望值过高,不是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而是凭空想象,一步到位,理想化。

再就是攀比、讲条件,从而出现就业难。

  大学生就业难度加大,这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应引起社会各界高度关注。

有关人士指出,为了促进大学生更好就业,可从以下几个方面作出努力。

  加大就业宣传力度。

要让大学生更多地了解社会、了解市场、了解需要怎样的人才,政府、学校要加强对大学毕业生就业方面的指导、培训,不能盲目地追求就业率。

  扩大就业渠道。

高校扩招后,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已列入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

只有大力发展经济,不断增加就业岗位,扩大就业渠道,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大学生的就业问题。

各级党委、政府要制定有利于大学毕业生就业的扶持政策,从人才管理、职称评定、岗位流动等方面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办法,以有利于促进大学毕业生和就业为前提,充分发挥他们在科技创新、现代管理、信息技术等方面的作用。

大力挖掘就业信息,为大学生就业提供更多的途径和平台。

各级政府人事、教育主管部门、学校等单位要多加强联系、协调,共同办好“人才信息网”,注意经常搜集、更换、发布各类人才信息,努力实现人才信息网上招聘工作。

同时,要不定期召开人才招聘会,拓宽大学生的就业渠道。

---------------------

理性分析:

大学生就业形势

  大学生就业难正日益成为一个社会问题,但我国的人才总量是缺乏的。

据统计2003年我国大学生毕业生超过212万人,2004年将达到280万人。

据预测,在2005年应届大学生毕业生很可能达到340万人。

专家认为:

大学生就业难的程度被夸大了——有关部门的统计显示,目前每年社会新增就业机会大约700万至800万个,而每年大学毕业生人数则大约在300万左右。

就这一数据而言,大学毕业生理应有比较大的就业空间。

但我国在疏通渠道和就业服务上有明显不足,也有很大拓展空间。

一方面是民营企业、边远地区有很大需要,另一方面是目前的就业服务有很大的局限,尚未形成全国性的就业市场,大学生异地求职,信息不畅,成本太高。

此外还有就业观念须转变的问题。

  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院长曾湘泉在《中国就业战略报告2004》一书中指出,大学生就业难,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大学生需求增长速度赶不上大学毕业生增加的速度。

与发达国家比较,美国约有2.7亿人口,大学近4000所,若要达到如此的比例和规模,中国需要办20000所大学;即使按照韩国目前高等教育的规模水平,中国也要办近10000所大学才够。

国内总共才1000多所普通高校,即使算上成人和民办高校,也不过3000多所,大学在校生的人数还远远达不到国家战略发展的需求。

  二是大学生的预期收入与用人单位提供的工资之间存在匹配上的困难。

调查发现,我国应届大学毕业生收入预期高估幅度在40%左右,远远高于美国和欧洲等国的10%左右。

薪水是人们对一份工作最基本的要求。

在2003年北京团委组织的一次针对毕业生的调查中表明,大学生们对薪水要求并不低,在回答“您求职要求的工资底线”时,近六成(56%)人的选择集中在1000元到3000元之间,其中只有15%的人能接受每月挣1000-1500元,两成人可以接受自己的工资在1500-2000元,认为2000-3000元比较合理的占21%。

  三是大学生大多选择在发达地区、高薪部门就业,愿到欠发达地区工作的较少。

北京大学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主任李国忠指出:

“其实现在我国的很多地方还是很需要大学毕业生的,比如说基层单位、中西部地区、低收入的技术工作等等,从这个意义上讲,大学毕业生也并不过剩!

”山东中医药大学校长王新陆认为,大学毕业生就业难并不是人才过剩,而是结构性问题,人才过剩只是相对的现象。

有一项对3000余名本科毕业生的调查表明,首选到北京工作的高达74.8%,首选去中西部地区的仅有2%。

这些毕业生的收入渴望值是每月2000至4000元,低于月薪2000元坚决不干。

这就表明大学毕业生有主动不就业的可能性。

北京某高校的调查表明,未找到接收单位的毕业生中,准备考研究生、博士生者占总人数的比例高达40.8%。

同时,大学毕业生未签约就已就业的大有人在,他们很可能未列入已就业统计。

原因可能是单位借口试用不愿签约;从事临时性工作;毕业生自主创业未能列入签约统计。

  曾湘泉由此得出结论,真正就业困难的人在未签约中仅占少数。

因此,从测量的角度来看,现行的初次就业率指标和数据所反映出来的走低,事实上夸大了大学生就业难这一现象。

第一,主动不就业者,如想继续深造的人,属于退出劳动力市场的人员,不能算做失业;第二,非签约就业即隐性就业,事实上也是就业。

两者一减一加,结果是:

目前对大学生的名义就业率的统计低于实际的初次就业率,大学生的就业难度被夸大。

  精英教育转向大众教育形势下必然发生碰撞,但中国农业大学党委书记,前教育部学生司司长认为:

“就业压力加大,我国高等教育从国家整体需要看,我们目前的大学毕业生肯定不是多了。

解决问题的一方面,需要学生认识到整体趋势,自觉调整就业期望,实事求是地评价自己。

”作为福建新大陆科技集团董事长,王晶代表也希望毕业生了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在求学期间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各方面能力。

同时,也不要认为到基层、到企业就没有出路,“你看成功的企业家,有哪一个不是从最底层做起?

  对“大学生的就业难度被夸大”这一观点,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副教授王向前有些不同看法。

他认为:

大学生要高价,主动失业的现象在前几年比较多,但目前已经发生变化。

王向前认为,要客观地看待大学生“要高价”的问题。

他表示,由于大学毕业生多了,用人单位选择的余地大了,因而变得非常挑剔。

用人单位为减少成本,增加竞争力,把大学生工资压得很低。

据了解,他所在的学院,大专毕业生的最低工资期望值只有600元,本科毕业生也就是1000元。

王向前说,大学生现在上学的成本是很高的,北京的大学一年全部费用约1.2万元,包括学费、住宿费、伙食费、交通费、服装和课外书等。

学生家庭支付或学生本人打工挣钱都很不容易。

学生参加工作后,有的要还银行助学贷款或给付出学费的家庭一些回馈,这都是必须的支出,都要挣较多的钱来应付。

而且,大学生工作后还有住房问题、婚姻问题需要解决,都需要很大的开支。

因此,不能盲目地说他们“要高价”。

大学生就业难不但是事实,而且解决他们就业难问题需要社会各方面的相互配合。

  一、当前就业形势

  困难与问题

  2003年是中国高校扩招后本科学生毕业的第一年,全国共有高校毕业生212.2万人,比2002年增加67万人,增幅达46.2%,就业形势十分严峻。

  ◎2004年我们国家的本科毕业生就有280余万人,比2003年增加68万人,就业形势依然严峻

  ◎2005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预计将达到338万人,比2004年增加58万人,增幅达20.71%,就业形势严峻。

  问题

  1.总量矛盾与结构矛盾并存,城镇就业压力加大和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领域转移速度加快同时出现,新成长劳动力就业和失业人员再就业问题相互交织:

  总量:

每年城镇劳动力供给2400万人,可安排约1000万,缺口1400万。

  结构:

行业、素质供求矛盾。

  城乡:

农村富余劳动力1.5亿人。

  失业人员、新成长劳动力:

城镇登记失业人员800万人(其中失业保险金领取者440万人);大学毕业生280万人。

  2.严重不足的就业需求:

  

(1)从社会对就业岗位的需求角度看,1978-2002年的25年间,我国的就业弹性总体上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经济增长对就业增长的贡献越来越弱。

在20世纪80年代,我国国内生产总值每增加1%,平均可以增加200万个就业机会;进入90年代,经济每增长1%,却仅能提供约80万个就业机会。

  

(2)根据有关预测,我国的经济增长率能够在20年内维持在8%左右的水平,这固然能够使我国经济进一步繁荣,但从近期的角度看,就业需求的增长极其缓慢,无法满足上述巨大的就业供给数量。

  二、当前劳动力市场职业供求状况分析

  2004年第三季度部分城市劳动力市场职业供求状况

  115个城市的地区分布情况:

  115个城市分布在全国各大区域,拥有市区人口1.64亿人,占全国地级以上城市市区人口的63%;拥有市区从业人员(含城镇个体劳动者)近6190万人,约占全国地级以上城市市区从业人员的71%。

  2004年第三季度,全国115个城市劳动力市场主要表现出以下几方面特征:

  总量上看,劳动力市场上求职者供大于求;

  从产业需求看,第三产业的劳动力需求占2/3,第二产业需求占近1/3。

  

  从用人单位性质看:

企业用人占95.5%。

其中私营及个体企业、股份制企业、三资企业的用人需求占多数,所占比重分别为37%、23%和15%,三者合计达75%。

其余为国有、集体、联营企业分别占5%,其他类型企业占11%。

机关事业单位用人占1%,其他单位占3.5%。

 

  从性别来看:

  求人倍率男性为0.88,女性为1.03

  全国部分城市人才市场2004年三季度供求状况:

  职位需求比为2.2:

1

  招聘数量前十位的专业:

  市场营销,计算机,机械,管理工程,建筑,企业管理,文秘,通信工程,金融,财会。

  以上10个专业占招聘总数的66%。

  求职者数量前十位的专业:

  计算机,市场营销,机械,管理工程,建筑,文秘,通信工程,财会,企业管理,金融。

以上10个专业占求职总数的70%。

  人才市场主要特点:

  供求状况平稳;

  用人单位要求提高:

  1.需求:

研究生9%,本科47%,大专及以下43%

  2.求职:

研究生6%,本科44%,大专及以下50%

  3.职位需求比:

研究生1.5:

1;大专及以下2.6:

1

  扩招好些年了.到底是好是坏呢?

是为了提高形式还是为了什么?

-------------------------------

2006年7月16日,由共青团中央学校部、北京大学公共政策研究所合作完成“2006年中国大学生就业状况调查”结果公布,该调查涉及的样本包括全国近百所高校的6000多名大学本科毕业生。

  [签约]调查结果显示,截至5月底,2006届本科毕业生中已签约和已有意向但未签约的占49.81%,不想马上就业的占15.02%,而没有找到工作的比例为27.25%,而北京高校生已签约和已有意向但还没有签约的比例达到了60.37%。

  [专业]调查结果显示,农学、管理学和工学的就业率排在前三位,分别为78.38%,58.02%和55.44%。

而一直很热门的法学和医学专业,就业率只有37.85%和31.01%,属于后三位之列。

  [薪酬]调查结果显示,在薪酬预期上,有六成以上(66.10%)的大学生将月收入定位在1000元-2000元,甚至还有1.58%的学生愿意“零工资”就业。

而在调查中,77.3%的用人单位却认为大学生仍存在期望过高的现象,主要表现在薪酬、地域、个人发展机会和要求专业对口等方面。

其中,在就业地区的选择方面,大学生“重东部,轻西部”、“重大城市,轻中小城市和农村”的想法仍没有得到明显改观。

  [方式]调查结果显示,长期以来人们一直讳言人际关系网络对于用人环境的影响,但此次调查显示,人际关系网络仍是大学生进入就业市场、寻找就业机会的理想途径。

有41.61%的学生认为,通过家庭和个人社会关系、托熟人是最有效的求职途径。

  [企业]报告中显示,有77.3%的用人单位认为大学生存在期望值过高的情形,主要表现在薪酬、地域、个人发展机会、职位要求、行业要求、假期要求和要求专业对口等方面。

  [问题]接受问卷调查的大学生普遍认为,缺乏工作经验成为就业最大的门槛。

有59.1%的用人单位认为当前大学的课程设置不合理,其中50%的用人单位明确提出,当前大学的课程设置不合理,制约了大学生就业。

  [态度]调查结果显示,64.09%的大学生认为,在大学期间要更重视自身能力的全面培养和调整个人心态,而27.14%的大学生则以降低择业标准作为解决就业问题的方法。

即使在经历了求职过程中的一些挫折后,也有高达76%的学生认为“找工作的过程是一次必要的人生历练,可以丰富人生经验并使自己更成熟”。

  [其它]同时调查结果显示,七成企业不看重外语能力。

在受访的44家企业中,只有四分之一的企业看重外语能力,而要求最多的是环境适应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这些都在60%左右。

企业对毕业生自我表达能力和专业能力的要求,也都在50%左右。

-------------------------------

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

-------------------------------

原因一高校扩招影响

  虽然国家已经停止了扩招,但是这几年扩招的影响依然存在。

2001年我国高校毕业生为115万,2002年145万,2003年212万,2004年280万,2005年380万,4年内增加了223万。

仅就广东省而言,2004年高校毕业生为13.2万人,2005年为16.5万人,今年广东省内普通高校应届毕业生将首次突破20万人,加上来广东“淘金”的外省院校毕业生,预计今年在省内求职谋业的普通高校应届毕业生将超过30万人。

  再来看全国大学生待业的人数:

2001年34万大学生待业,2002年37万,2003年52万,2004年69万,2005年达到79万,今年还是一个不容乐观的未知数。

原因二学生就业渠道不畅

   目前的就业渠道无非是学校推荐、熟人介绍、校园和社会的招聘会、人才或就业网站、报考公务员,服务西部等。

但是,学校推荐一般是学生干部或成绩突出者才有机会;报考公务员受专业、志趣、是否党员限制,这些只适用于特定人群。

对大多数人来说,网站和招聘会才是最主要的就业渠道,还不能满足毕业生的需求。

原因三企业用工制度不合理

   记者采访发现,一些私营企业用工制度极不合理,不但不和员工签订劳动合同,而且社会保险、养老金、公积金等一系列社会福利也没有。

另外,起薪较低,升幅不大,并伴有苛刻的罚款制度,让大学生确实受不了。

同时,用人单位还设置经验、性别等障碍拒绝应届毕业生。

拒绝的理由有动手能力差、需花费培训费用、稳定性不高等等。

用人单位在招人时追求实用和低成本,存在眼光短视和心态浮躁的情况。

原因四高校专业设置错位

   一些大学的专业及课程设置有较大盲目性,专业趋同现象十分严重,造成供给严重大于需求。

一些学校仍然沿袭传统的应试教育的教学方式,培养出来的一些学生高分低能。

不少学校专业划分过细,难以跟上市场变化的步伐。

一些高职、高专教育专业缺乏特色,培养出来的学生理论功底不系统,应有的动手能力也不强。

而用人单位对应聘者的实际操作能力、适应工作环境变化的能力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

原因五学生缺乏就业培训机会

   不少企业拒绝承担大学生就业后的“在岗培训”费用,招聘中普遍要求有“数年工作经验”。

事实上,一个理工科毕业的大学生,需要在毕业后的工作岗位经过一定时间的继续学习,才能成为一个合格的工程师。

要达到这一要求,只能是大学生个人和家庭承担,而如果把“在岗培训”转移到学校里面去完成的话,在时间和金钱上都将是非常不经济的。

原因六学生仍然期望过高

   大学生就业理念也存在一些误区,如“宁到外企做职员,不到中小企业做骨干”“创业不如就业”,“就业难不如再考研”等。

此外,据2006年大学生就业调查报告显示,目前六成大学生月薪期望值低于2000元。

但近八成的用人单位却认为大学生仍存在期望过高的现象,主要表现在薪酬、地域、个人发展机会、职位要求、行业要求、假期要求和要求专业对口等方面。

而不少大学生对此感到很委屈,由于低工资难以满足他的基本生存需要,也往往不能对他形成足够的工作激励,结果必然带来就业的多次选择和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的戒备心理。

原因七学生缺乏求职技巧

   用人单位表示,部分学生在求职时往往表现得不够自信,过分紧张,回答问题时支支吾吾,表现不出自己的实力。

更有一些求职者面试时弄虚作假,企图欺骗蒙混过关,谁知很快就被有经验的用人单位拆穿,不得不再次承受面试失败的惨痛教训。

而这样久而久之,用人单位也会觉得大学生不诚信而丧失信心。

原因八市场对白领需求不足

   由于中国国际分工地位的处于国际分工的底部,新增加的劳动就业岗位,主要是劳动密集型的就业岗位,使得中国就业上呈现“白领需求不足”的状况,这是中国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

这一问题的存在,使得中国的大学生就业岗位与扩招之后的庞大毕业生数量之间,形成巨大的落差,而且还将因此降低大学生的谈判地位,引发其他严重问题。

原因九文科教育质量低下

   由于教学内容,几乎不针对中国的政治经济现实,学生经过大学数年的学习之后,对于现实社会的状况仍然是十分隔膜,这也严重不利于学生的就业。

大学扩招过程中间,教师的知识结构仍然是非常陈旧,授课内容政治化空洞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