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井防灭火专项设计.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0157868 上传时间:2023-05-24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112.4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矿井防灭火专项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矿井防灭火专项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矿井防灭火专项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矿井防灭火专项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矿井防灭火专项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矿井防灭火专项设计.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4页
矿井防灭火专项设计.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4页
矿井防灭火专项设计.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4页
矿井防灭火专项设计.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4页
矿井防灭火专项设计.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4页
矿井防灭火专项设计.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4页
矿井防灭火专项设计.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4页
矿井防灭火专项设计.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4页
矿井防灭火专项设计.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4页
矿井防灭火专项设计.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4页
矿井防灭火专项设计.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4页
矿井防灭火专项设计.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4页
矿井防灭火专项设计.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4页
矿井防灭火专项设计.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4页
矿井防灭火专项设计.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4页
亲,该文档总共2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矿井防灭火专项设计.docx

《矿井防灭火专项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矿井防灭火专项设计.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矿井防灭火专项设计.docx

矿井防灭火专项设计

新窑煤业防灭火专项设计

第一节煤层自然发火危险性及防灭火措施

一、煤层自然发火危险性及预测

根据《资源储量检测说明书》,还原样燃点与氧化样燃点之差值△T1-3℃及还原样燃点T1℃判断,井田内各煤层均属易自燃煤层。

2011年12月,矿方委托陕西煤矿安全装备检测中心对本井田4-2、4-3号煤层爆炸危险性、自燃倾向性等级进行了鉴定,结论为I类容易自燃煤层,煤尘有爆炸危险性。

2017年3月矿方委托陕西煤矿安全装备检测中心对本井田5-2号煤层爆炸危险性、自燃倾向性等级进行了鉴定,结论为I类容易自燃煤层,煤尘有爆炸危险性。

二、煤层的自燃预防措施

1.开拓开采方面的措施

(1)回采工作面采用后退式回采,减少采空区漏风。

(2)尽可能提高盘区和工作面煤炭回收率,减少采空区丢煤。

回采工作面发火的主要地点是采空区浮煤氧化自燃,因此,提高回收率,减少采空区丢煤量,对降低回采工作面采空区发火机率有较明显的功效。

(3)选择合理的工作面推进度,防止浮煤自燃

采空区按煤层的自燃条件分为冷却带、氧化带和窒息带。

一般来说,在工作面外部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冷却带和氧化带的宽度只在一个有限的范围内波动,并随工作面一起推进。

因此加快工作面的推进度,可以缩短采空区浮煤在氧化带内的暴露时间,有效地防止煤层自燃。

本设计综采工作面日推进度均达到3.3m,年推进度可达1089m。

设计推进度有利于防止采空区浮煤氧化自燃。

(4)回采巷道口处设防火门墙,储备足够数量的封闭防火门材料,以防火灾扩大。

2.通风方面的措施

(1)采用合理的工作面配风量,减少采空区漏风,缩短氧化带宽度

采空区氧化带宽度在浮煤厚度和地温一定的情况下,主要受采空区漏风影响,而采空区漏风量在特定工作面则主要取决于工作面供风量。

根据有关生产矿井和科研机构提供的统计资料显示,采空区漏风量与工作面供风量的平方成正比关系。

因此,回采工作面合理的配风量是有效减少采空区漏风,缩短氧化带宽度,防止采空区浮煤自然发火的主要措施之一。

本设计综采工作面配风量为18m3/s,矿井在实际生产过程中,应根据工作面实际的瓦斯涌出量进行合理调整,在保证安全生产的前提条件下,尽量减少工作面的配风量,以降低工作面发火的危险性。

(2)密闭堵漏和喷浆堵漏措施

为了杜绝或减少工作面及采空区漏风,工作面采完后及时在回采巷道设密闭墙对采空区进行封闭。

在煤柱产生裂隙的地方及时挂网喷浆,以防向采空区漏风和煤层氧化。

当上层煤采完后,在废弃巷道口设密闭墙,防止人员进入。

矿井绝大部分巷道布置在煤层中,如巷道产生裂隙或高冒顶时,易造成向巷道帮或顶内漏风,引起巷帮或巷顶内煤层氧化自燃,因此必须采取挂网喷浆堵漏等有效措施防止巷道漏风。

(3)挂帘堵漏风防灭火

工作面采空区进风侧是采空区漏风的主要通道,为减少此处漏风,在工作面下隅角坚持挂风帘,以改变此处风流方向和增加漏风通道的风阻。

在工作面回采过程中,作业人员往往会觉得风帘碍事,经常将风帘扯下,为此,必须有专人负责风帘的完好。

(4)对服务年限长的巷道进行锚喷支护,封闭巷道煤壁,防止巷道煤壁因与空气接触而氧化自燃。

(5)本矿井工作面采用两进一回的通风系统,上一个工作面的辅助运输巷兼做下一工作面的回风巷。

为了防止作面巷道之间联络巷向采空区进风,工作面回采结束后应及时对联络巷进行密闭处理和对复用巷道因采动影响产生的裂隙等进行二次维护,确保工作面风流与采空区的隔绝。

(6)由于本区煤层埋藏较浅,工作面推进过程中地面不可避免地会出现采动裂缝,要求在地面采用推土机或人工及时进行填埋,以减少漏风。

(7)各盘区设盘区专用回风巷,回采巷道口处设防火门墙,储备足够数量的封闭防火门材料,以防火灾扩大。

3.监测方面的措施

本矿井设有安全监测、监控及火灾预报束管监控系统,发现有发火征兆时,可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防止火灾发生或火灾进一步扩大。

第二节防灭火方法

本矿井拟采用灌浆防灭火为主,注氮气、喷洒阻化剂、均压通风为辅的综合防灭火措施;同时井上下建立相应的防灭火系统和安全监测、监控系统。

一、灌浆防灭火

1、灌浆系统的选择

预防性灌浆是目前我国使用较广泛的一种行之有效的预防煤炭自燃的方法。

灌浆材料主要为黄土或电厂粉煤灰代用。

灌浆系统基本上分为集中灌浆和分散灌浆。

地面钻孔灌浆和分区灌浆适用于煤层埋藏浅、灌浆区分散、土源丰富,可就地采土或运距近;井下移动灌浆适用于灌浆量小,输浆困难的条件。

集中灌浆适用于煤层埋藏较深、矿井灌浆量大,且盘区生产集中、取土距离较远的条件。

本井田煤层埋藏较浅、灌浆量较大,矿井生产集中,设计采用集中灌浆系统。

根据灌浆注胶防灭火系统相关资料,灌浆中加入胶体,可对粉煤灰或黄土浆液进行改性,提高其利用率,改善其防灭效能,避免“溃水、溃浆”等次生事故的发生。

因此,设计推荐灌浆注胶系统。

2、灌浆方式的选择

在工业场地场地建一座灌浆站,制成泥浆后经滤浆机流如泥浆池,再通过D108×7的无缝钢管沿主井送至井下回风大巷(或盘区回风巷),然后由支管接入工作面回风顺槽,根据工作面煤层发火征兆对采空区可进行随采随灌或采后灌浆。

灌浆方式为工作面洒浆或从回风顺槽向采空区打钻灌浆。

3、灌浆参数计算及选择

①灌浆工作制度:

地面灌浆站一般与矿井工作制度一致,全年工作日330d,每日灌浆时间视煤层发火情况而定,本设计每日纯灌浆时间暂按6h考虑。

②灌浆参数选择:

灌浆系数0.027m3/t;

水土比4:

1;

③矿井日灌浆所需黄土量:

Q土1=K·

=0.027×4545.45÷1.32=92.98m3/d

式中:

Q土1——灌浆所需土量,m3/d

G——矿井日产量,1500000/330=4545.45t/a

γ——煤的密度,4-2煤层为1.32t/m3;

K——灌浆系数,取0.027m3/t

④矿井日灌浆所需实际开采土量

Q土2=α·Q土1=1.1×92.98=102.28m3/d

式中:

Q土2——日灌浆实际所需开采土量,m3/d;

α——取土系数(土壤中杂质和开采运输中的损失)一般取1.1。

⑤每日制泥浆用水量:

QS1=Q土1·δ=92.98×4=371.92m3/d

式中:

δ——泥水比的倒数,取4。

⑥每日灌浆用水量:

QS2=KS·Q土1·δ=1.1×92.98×4=409.11m3/d

式中:

QS2——灌浆用水量,m3/d;

KS——用于冲洗管路防止堵塞的水量备用系数,一般取1.1~1.25,取1.1。

⑦每日灌浆量:

Qj1=(Q土1+QS1)·M=(92.98+371.92)×0.910=423.06m3/d

式中:

M——泥浆制成率,取0.910。

4、灌浆材料

煤矿井下常用的灌浆材料,一般多采用粘土、亚粘土、轻粘土等,在粘土缺乏的矿区,也可以采用粉煤灰代用。

本矿井灌浆材料就地选用黄土。

5、胶体材料

胶体材料按照性能分类有固水降稳性、渗透和堵漏性、阻化性、热稳定性、充填性等,为了更好地发挥水、灌浆材料和胶体材料的防灭火性能,针对不同的现场环境、使用条件、应用工艺和原料,应进行分析商榷,设计建议业主委托西安科技大学矿山应用技术研究所研究的确定具体的胶体材料。

6、地面灌浆站

地面灌浆站布置在工业场地主斜井东部,灌浆站内设有:

制浆车间一座,L×B×H=32.0×20.0×10.0m。

内设:

定量给料机一台,型号ZSL-40,N=15KW;皮带输送机一套,型号DT75,N=4KW;胶体制备机一台,型号ZLJ-60,N=18.5KW;滤浆机一台,型号LJ-60C,N=7.5KW;渣浆泵两台(一用一备),型号KZJ50-50,Q=57m3/h,H=110.7m,N=90KW。

潜污泵一台,型号WQ15-20-2.2,N=2.2kW。

黄泥灌浆用水分别取自处理后的井下排水(273.6m3/d)及生活污水(135.5m3/d),由黄泥灌浆供水泵分别从工业场地井下水处理站及生活污水处理站将水直接供至工业场地的黄泥灌浆站。

井下黄泥灌浆取土方式采用机械取土。

由取土场采土后,经汽车运至黄泥灌浆站的堆土场,并用皮带输送机送至胶体制备机内与水混合、搅拌,制成设计水土比后经滤浆机流入泥浆池,再由渣浆泵通过D108×7无缝钢管沿主斜井送至井下灌浆点,管路采用“L形”布置方式。

制浆系统工艺流程示意图见图1。

图1黄泥制浆系统工艺流程示意图

二、氮气防灭火

氮气是一种稳定的既不自燃,也不助燃的惰性气体。

近年来,随着国产制氮设备的不断完善,氮气综合防灭火技术得到了迅猛的发展,逐渐成为大型现代化矿井的主要防灭火措施,并取得了良好的防灭火效果。

本设计选择氮气防灭火系统作为各煤层综采工作面防灭火的主要措施。

目前国内煤矿所采用的氮气防灭火系统有以下四种方式:

地面固定式制氮装置防灭火系统、地面移动式制氮装置防灭火系统、井下固定式制氮装置防灭火系统和井下移动式制氮装置防灭火系统。

井下固定式或移动式氮气防灭火系统与地面固定式或移动式氮气防灭火系统相比,具有机动性强、出氮快、自动化程度高、不需要修建大型地面厂房、投资省、生产成本低等优点。

而井下移动式与井下固定式相比,具有输氮管路短、泄露少、机动灵活、可就近放置制氮设备、设备维护简单、使用方便等优点。

因此,设计确定采用井下移动式制氮装置防灭火系统。

1.氮气防灭火系统主要技术参数

①注氮防灭火惰化指标

根据《煤矿安全规程》的有关规定和我国制氮设备能力及其它矿井氮气防灭火的成功经验,本矿井注氮防灭火惰化指标选取为:

注氮防火惰化,即注氮后采空区内氧气浓度不得大于7%;

注氮灭火惰化,即火区内氧气浓度不大于3%;

注氮抑制瓦斯爆炸,其采空区氧气浓度指标小于12%;

注入的氮气浓度不小于97%,且气源稳定可靠。

②注氮量计算

矿井防灭火注氮量受多种因素制约,主要根据防灭火区的空间大小及自燃程度确定。

目前尚无统一的计算方法,本设计按综采工作面的产量、吨煤注氮量、瓦斯量、氧化带内氧浓度进行计算。

1).按产量计算防火注氮量

按产量计算的实质就是在单位时间内注氮充满采煤所形成的空间,使氧气浓度降到防火惰化指标以下,可按下面的经验公式计算:

Qn=[A/(rtη1η2×24)]·(C1/C2-1)

式中:

Qn—注氮量,m3/h;

A—年产量,取1500000t;

t—年工作日,取330d;

r—煤的容重,1.32t/m3;

η1—管路输氮效率,取90%;

η2—采空区注氮效率,取70%;

C1—空气中的氧浓度,取20.9%;

C2—采空区防火惰化指标,取7%。

则Qn=[1500000/(1.32×330×0.9×0.70×24)]×(0.209/0.07-1)

=452.2m3/h。

2).按瓦斯量计算防火注氮量

Qn=60QcC/(1.0-C)

式中:

Qc—工作面通风量,取1080m3/min;

C—工作面回风流中的瓦斯浓度,取1%。

则Qn=60×1080×0.01/(1.0-0.01)=655m3/h。

3).按采空区氧化带氧浓度计算防火注氮量

Qn=60Qv(C1-C2)/(Cn+C2-1.0)

式中:

Qv—采空区氧化带的漏风量,取12m3/min;

C1—采空区氧化带内平均原始氧浓度,取12%;

C2—注氮防火惰化指标,取7%;

Cn—注入氮气的浓度,取97%。

则Qn=60×12×(0.12-0.07)/(0.97+0.07-1.0)=900m3/h。

4).灭火注氮量计算

扑灭采空区火灾和巷道火灾所需氮气量的多少,主要取决于发火区域的几何形状、空间大小、漏风量、火源范围和燃烧时间的长短等诸多因素。

a.扑灭巷道火灾

巷道火灾绝大部分是外因火灾,火势发展快,危险性大,易酿成恶性事故,因此必须采取有效措施迅速扑灭。

对于巷道火灾,可按巷道空间量及漏风量计算,根据国内经验,扑灭巷道火灾所需氮气量为巷道空间量的1.33~3倍,用氮气灭火抑爆的实际氮气用量为火区封闭空间的3倍。

本设计扑灭巷道火灾按巷道空间量的3倍计算注氮量。

b.扑灭采空区火灾

扑灭采空区火灾在灭火工艺上要比扑灭巷道火灾复杂得多,且所需的氮气量也较大。

如果按火区体积的3倍计算注氮量,则在短时间内要向采空区注入大量的氮气,就目前我国空分设备的制氮能力和经济承受能力是难以接受的。

目前普遍采用的方法为:

注氮的同时,必须加强均压和堵漏,控制火区漏风,并探明火源位置,向火源点范围连续注入一定量的氮气,使氮气长时间流经火源点,造成火源点缺氧而窒息。

对于扑灭采空区火灾,注氮量可按下式进行估算:

Qm=Q0C1/C2-Q0

式中:

Qm—注氮量,m3;

Q0—火区体积,m3;

C1—火区原始氧浓度,根据经验取7%;

C2—注氮后欲达到的氧气浓度,取3%。

Q0=工作面长度×采高×火区沿煤层的走向长度×回采率,而火区沿煤层走向长度为工作面宽度、次氧化带长度、氧化带长度之和。

设计取工作面宽度为5m,次氧化带长度为20m,氧化带长度为70m。

则Q0=200×3.35×95×0.95=60467.5m3;

Qn=60467.5×0.07/0.03-60467.5=80623m3。

火区惰化时间如取为7d(168h),

则扑灭采空区火灾所需注氮量Qn=80623/168=480.0m3/h。

根据上述1)、2)、3)、4)对防灭火注氮量的计算结果,按注氮量取最大值的原则,并考虑一定的安全备用系数,确定本矿井综采工作面的防灭火注氮量为900m3/h,氮气浓度不小于97%。

2.注氮工艺系统及设备

设计综采工作面正常回采期间,防灭火采用拖管间歇注氮方式,根据发火征兆适时注氮。

当采空区发生火灾或工作面回采完之后,利用密闭墙上预留的注氮管向火区或隐患区实施注氮。

回采工作面则在工作面进风巷一侧设一定长度的钢管,注氮管路随工作面推进而移动,根据采空区温度及有害气体浓度,连续或间断地向采空区注入氮气。

选用DMY-600型井下移动式PSA碳分子筛变压吸附制氮装置,设置两套制氮机同时向工作面注氮。

每套制氮装置的主要技术参数为:

氮气产量:

600Nm3/h

氮气纯度:

98%

输出压力:

0.6MPa

装机功率:

(132+4)×2kW

额定电压:

660V

冷却方式:

风冷

制氮机组设置于综采工作面运输巷入口处的联络巷内,输氮管路沿综采工作面运输巷底板铺设。

通过输氮管路将氮气送至工作面采空区。

氮气输送管路管径按照其输送距离最远点压力损失不超过0.1MPa计算确定,计算氮气输送管路内径91.5mm,氮气输送管路选用φ108×4无缝钢管。

工作面注氮系统见图2。

三、阻化剂防灭火

阻化剂多为化学物质,以CaCl2、MgCl2、NaCl等表面活性剂为主,归类为盐类,其化学性质稳定,不易与氧发生氧化反应。

阻化剂能粘附于煤的表面,阻止煤的氧化,降低煤的氧化能力,起到防止自燃作用。

图2氮气、阻化剂防灭火系统布置图

1.阻化剂选择

目前,用于煤矿防灭火的阻化剂主要为CaCl2、MgCl2、ZnCl2、AlCl3、P2O5、NaHPO4、NaCl、KCl、Ca(OH)2、H3BO3、水玻璃(Na2O.nSiO2),以及铝厂的炼镁槽渣、化工厂的硼酸废液、造纸厂的氯化锌废液、酿酒厂的废液等。

其中以工业氯化钙(CaCl2.5H2O)和卤块、片(MgCl2.6H2O)的阻化效果好,货源充足,运贮方便,使用较广泛。

经试验,褐煤、烟煤最适宜的阻化剂为工业氯化钙和卤块、片;高硫煤最适宜的阻化剂为消石灰[Ca(OH)2]、水玻璃。

本井田内煤层以不粘煤为主,4-2煤层部分长焰煤41号(CY41),工业氯化钙和卤块、片对其阻化的效果相差不大,数值接近,故设计确定阻化剂采用工业氯化钙或者卤块、片。

2.喷洒工艺系统

根据本矿井煤层赋存条件及开拓方案、虽然井田范围不大,工作面采用条带式布置、井下辅助运输采用无轨胶轮车运输等特点,设计选择半永久性喷洒压注系统,相对地面设置永久性喷洒压注系统不仅管路短,且灵活。

工作面采空区阻化剂溶液防灭火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向采空区直接喷洒,另一种是采用高压雾化器把溶液变成汽雾随漏风漂洒到采空区。

采用溶液直接喷洒时,药液消耗量大,占用人力多,喷洒不均匀,效果较差,但对液压支架立柱损害小,操作工艺简单,投资小;采用雾化时,药液消耗量小,雾化采空区范围大,喷洒均匀,效果较好,但阻化剂汽雾飘洒到液压支架立柱上,对支架立柱有一定的腐蚀作用(操作时应立即擦净支柱),操作工艺复杂,投资大。

经过综合考虑,设计确定采用阻化剂直接向采空区喷洒方式,防止对机械设备的腐蚀。

系统由阻化液箱、阻化剂发射泵、高压胶管、三通、闸阀、喷枪、压力表、流量计等组成。

3.参数计算

(1)阻化剂溶液浓度

根据目前一些矿井调研及实验结果证明,药剂浓度越大,防灭火效果越好,但吨煤成本也将提高。

一般浓度为10~20%即能满足防灭火的要求。

超过20%,阻化效果提高不大,而成本将大幅度增高。

结合本矿井煤层特点和采煤方法等,设计确定阻化剂溶液浓度采用15%。

矿井在生产过程中可根据实际阻化效果,调整阻化剂溶液浓度,选择经济合理的浓度。

(2)阻化剂溶液用量

阻化剂雾日喷洒量计算:

V1=K1K2K3LHDγ/R(m3/d)

式中:

V1——日喷洒量,m3/d;

K1——喷洒加量系数,K1=1.2;

K2——每吨遗煤喷洒汽雾量,阻化剂浓度为20%时,取0.02t/m3;

K3——工作面采空区丢煤率,综采工作面按5%;

L——工作面长度,综采面长200m;

H——工作面采高,综采面采高平均3.35m;

D——工作面日进度,综采面日进度5.3m;

γ——煤容重(4-2煤层)1.32t/m3;

R——汽雾转化率,85%。

则综采工作面阻化剂雾日喷洒量为:

V1=1.2×0.02×0.05×200×3.35×5.3×1.32÷0.85

=6.62m3/d

根据雾化(喷洒)工艺设计,全矿每天均在准备班雾化(喷洒)一次,故全矿井一个综采工作面每天合计消耗阻化剂溶液6.62m3/d,约7.282t/d。

(3)设备选择

根据矿井每天阻化剂溶液用量及开采条件,阻化剂喷洒设备选型如下:

贮液箱:

由厚钢板焊接成矩形箱体,容积5m3。

阻化剂喷射泵:

选用WJ-24型喷射泵,其压力为2~3MPa,流量为2.4m3/h,最大射程15m,电机功率2.2kW。

工作面阻化剂系统见图2。

四、束管监测系统

考虑到本矿井开采的煤层为易自燃煤层,设计配备KSS-200型矿井火灾预报束管检测系统,该系统由安装在井下的管缆及接管箱、储水器、粉尘过滤器等附件以及安装在地面的抽气泵、监控设备组成,共设16个检测通道。

计划用12个通道通过束管取样,分析矿井采空区(回风隅角)、密闭区的一氧化碳、氧气、二氧化碳、甲烷、乙炔、乙烯、乙烷等气体浓度,早期预报煤矿自燃火灾的装置。

第三节井下外因火灾的防治

一、电气事故引发的火灾防治措施

1.井下机电设备硐室防火措施

主要机电设备硐室有中央变电所、主排水泵房,防火措施如下:

①硐室应砌碹或用其他不燃材料支护。

②硐室两头设向外开的防火门,防火门外5米内巷道用不燃材料支护。

③每一硐室配备2台灭火器及一个0.2立方米的砂箱。

④硐室内严禁设集油坑,带油电器设备漏油,必须立即处理。

⑤硐室内严禁堆放易燃易爆物器。

2.井下电气设备的防火措施

①井下电气设备防爆等级,按《规程》第444条规定执行。

②井下中央变电所应有两回路供电,其中一路工作,一路带电备用。

每一路应能承受该区域最大负荷电流。

③井下变压器禁止中性点接地。

④电压等级选择符合下列要求:

高压不超过10000V;低压不超过1140V;照明、信号、电话、手持式电器不超过127V;远控线路额定电压不超过36V;

3.井下电缆

①按长期允许电流选择电缆截面,按三相短路电流校电缆热稳定性。

②电缆敷设按《规程》第467-471条规定执行。

③电缆连接按《规程》第472条规定执行。

④所有电缆不准带电盘放,严禁出现“鸡爪子”、“羊尾巴”、“明接头”等现象。

4.井下电气设备的各种保护

①36V以上电气设备的外壳、构架,铠装电缆的钢带、铠皮,橡胶电缆的接地芯线或屏蔽套均必须接地。

②高压电气设备应具有短路、过负荷、接地和欠压释放保护。

③低压电机控制设备应具备短路,过负荷、单相断线,漏电闭锁及远程控制装置。

④各变电所、配电点馈出线上应装设短路过负荷和漏电保护装置。

⑤必须用最远点两相短路电流校验保护装置的可靠动作系数。

5.井下电气设备的检修、维护和调整

①高压电器设备的修理和调整工作,应有工作票及施工措施。

②防爆电气设备防爆性能必须良好,不符合要求的严禁继续使用。

③电气设备和电缆的检查周期,依照《规程》第490条规定执行。

④电气设备绝缘油物理、化学电气性能每年测试一次,操作频繁的每半年一次,分断三次短路电流的油开关加试一次。

二、带式输送机着火的防治措施

1.使用阻燃皮带。

2.巷道照明及信号使用综合保护装置。

3.胶带运输机巷电缆使用阻燃电缆。

4.胶带电控使用真空磁力起动器,短路、过载、漏电、断相保护装置必须齐全。

5.坚持使用皮带综合保护装置。

6.在机头、机尾装设自动洒水装置。

7.在机头配备两台灭火器及一个0.2立方米的砂箱。

8.胶带运输机要安设火灾报警和温度传感器。

三、其它火灾的防治措施

1.防止地面明火引发井下火灾的措施

⑴井口20m内禁止明火,严禁携带打火机、火柴、香烟等入井,井下严禁明火;井下严禁使用灯泡取暖和使用电炉。

⑵副斜井应装设防火铁门,防火铁门必须严密并易于关闭,打开时不妨碍提升、运输和人员通行,并应定期维修。

⑶井下和井口房严禁采用可燃性材料搭设临时操作间、休息间。

⑷井下和井口房不得从事电焊、气焊和喷灯焊接等工作。

如果必须进行此项工作,每次必须制定安全措施,并遵守《规程》223条规定。

2.防止地面雷电波及井下

⑴入井的地面架空线在入井处要设避雷装置。

⑵入井的各种管路在入井处装设不少于两处的集中接地极。

3.其它措施

⑴布置在煤层中的主要巷道及硐室、机电设备附近,采用砌碹、锚网喷等不燃性材料支护。

⑵按《煤矿安全规程》有关规定设置了井下消防材料库,按规定配备了灭火材料与器材。

⑶井下爆炸材料发放硐室采用独立通风系统并安设隔爆设施。

⑷禁止一切人员携带烟草和点火工具下井,井下及井口房内一般不准进行焊接作业,如必须进行,应按《煤矿安全规程》的有关规定进行。

⑸采用阻燃和防静电胶带、不延燃电缆、风筒和不燃液。

在胶带输送机头和主要机电硐室设火灾报警和灭火装置。

各胶带输送机巷均敷设消防管路,每隔一定距离设有消防水龙头。

⑹井下不存放汽油、煤油和变压器油。

井下擦抹机械用过的棉纱和布头等必须放在盖严的桶内,定期送往地面处理。

第四节井下防火构筑物

在井下主变电所、主排水泵房、爆破材料发放硐室等硐室两端、副井井口及回采巷道口均设防火门,防火构筑物布置及数量详见表1。

在井下两水平均设消防材料库。

表1 防火设施及构筑物一览表

序号

名称

单位

数量

使用地点

1

防火铁门

7

用于副斜井井口及回采巷道口

2

防火栅栏两用门

5

用于主排水泵房、主变电所、爆炸材料发放硐室通道

井下设有自动洒水装置,按照规范的有关规定,在井下中央水泵房、中央变电所和其它机电设备硐室等处,均配有一定数量的灭火器材,以便及时处理发生的火灾。

井下灭火器材配备见表2。

表2井下灭火器材配备表

序号

灭火器种类

单位

数量

配备地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