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中专语文教案基础模块下册.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0160768 上传时间:2023-05-24 格式:DOCX 页数:125 大小:246.2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职业中专语文教案基础模块下册.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5页
职业中专语文教案基础模块下册.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5页
职业中专语文教案基础模块下册.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5页
职业中专语文教案基础模块下册.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5页
职业中专语文教案基础模块下册.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5页
职业中专语文教案基础模块下册.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25页
职业中专语文教案基础模块下册.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25页
职业中专语文教案基础模块下册.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25页
职业中专语文教案基础模块下册.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25页
职业中专语文教案基础模块下册.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5页
职业中专语文教案基础模块下册.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5页
职业中专语文教案基础模块下册.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5页
职业中专语文教案基础模块下册.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25页
职业中专语文教案基础模块下册.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25页
职业中专语文教案基础模块下册.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25页
职业中专语文教案基础模块下册.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25页
职业中专语文教案基础模块下册.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25页
职业中专语文教案基础模块下册.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25页
职业中专语文教案基础模块下册.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25页
职业中专语文教案基础模块下册.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125页
亲,该文档总共12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职业中专语文教案基础模块下册.docx

《职业中专语文教案基础模块下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职业中专语文教案基础模块下册.docx(12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职业中专语文教案基础模块下册.docx

职业中专语文教案基础模块下册

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国家规划新教材

全国中等职业教育教材审定委员会审定

 

语文教案

高教版·(基础模块)下册

 

授课教师:

授课班级:

授课时间:

一合欢树

教学目标

1.品味平淡朴实的文字,并感悟渗透在字里行间的母子深情,引导学生学会爱、学会感恩、学会珍惜。

2.理解“合欢树”在文中的象征意义。

教学重点

品味平淡朴实的文字,感受文中的母子深情。

教学难点

理解合欢树丰富的情感内涵。

教学方法

导读法、讨论法

教学课时

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导语:

39岁时因患脊髓灰质炎而下肢瘫痪的罗斯福,4次当选美国总统,为美国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坐在轮椅上生活和思考的科学家霍金向人类贡献了伟大的黑洞理论;在中国,也有一位作家,正值青春年华的时候不幸瘫痪,但他如“凤凰涅槃”一般坚强地生活和工作,用他的笔书写他对人生的思考和追求。

2002年华语文学传媒大奖授奖词评价他“是当代中国最令人敬佩的作家之一”,他“用残缺的身体,说出了最为健全而丰满的思想。

他体验到的是生命的苦难,表达出的却是存在的明朗和欢乐,他睿智的言辞,照亮的反而是我们日益幽暗的内心。

”——他就是史铁生。

那么,史铁生是怎样克服了身体上的残疾而获得写作上的巨大成功的?

他的背后究竟是怎样一个人在支撑着他、激励着他?

今天就让我们随着《合欢树》走进史铁生的世界,走进史铁生对母亲的沉甸甸的回忆中。

二、检查预习

1.关于作者(主要由学生阐述,教师做补充和点评)

生平介绍:

1969年史铁生到陕西延川清平湾插队放牛,一次遭遇暴雨和冰雹后发高烧,其后发现腰腿疼痛,当时没在意,后来发展成双腿残废。

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想以死来解脱自己,最后终于在母亲的帮助下走上了文学创作的道路,并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代表作品:

《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小说)、《我与地坛》(散文)、《命若琴弦》(散文)、《病隙碎笔》(散文)、《务虚笔记》(长篇小说)等。

2.关于母子情

请学生根据课前阅读(《秋天的怀念》和《我与地坛》节选)谈谈作者对母亲的情感。

归纳总结:

从不理解到理解,怀着爱与愧疚。

三、感知课文

(一)在预习的基础上迅速再读课文,与《秋天的怀念》、《我与地坛》比较,找出三篇文章的共同点。

(提示:

从情感基调、情感内容上去归纳)

情感基调——忧伤。

情感内容——对母亲从不理解到理解,深深怀念又深深愧疚。

(二)是什么样的母亲让作者如此深深怀念又深深愧疚?

文章前半部分以时间为序,追忆了哪些事情?

10岁时“我”作文竞赛获奖;20岁时“我”双腿残废;30岁时“我”的小说发表。

(三)这些事情刻画了怎样的母亲形象?

作者对母亲又是什么样的情感?

1.10岁时作文竞赛获奖

⑴诵读第1自然段。

⑵归纳母亲的形象特点。

母亲:

“年轻”、“聪明”、“最好看”、爱美、爱生活

⑶母亲对“我”获奖持什么态度?

故作轻慢、警戒勉励

⑷说说此时的“我”对母亲的态度怎样。

“我”:

对母亲不理解,“扫兴”、“故意笑”、“装作”——倔强、好强、怄气。

2.20岁时“我”双腿残废后

⑴诵读第2、3自然段。

⑵说说母亲为我做了哪些事情?

①一心给“我”治病。

“不年轻”“有了白发”(肖像描写)

“母亲的全副心思却还放在给我治病上,到处找大夫,打听偏方,花很多钱,她总能找来些稀奇古怪的药,让我吃,让我喝,或者是洗、敷、熏、灸。

“母亲惊惶了几个月,昼夜守着我。

”(动作描写)

“每一回都虔诚地抱着希望”(心理描写)

“再试一回,不试你怎么知道会没用?

”(语言描写)

②鼓励“我”好好写作:

为儿子寻求精神的支柱,希望重新燃起儿子生活的信心——“那就好好写吧”、“跟你现在差不多大的时候,我也想过搞写作”、“你小时侯的作文不是得过第一?

”(语言描写)

③为“我”借书、推“我”去看电影

“她到处去给我借书,顶着雨或冒了雪推我去看电影”(动作描写)

⑶通过这些细节描写,表现了怎样的一种母爱?

无私无怨、坚强执着、宽厚仁慈、牺牲自我的爱。

⑷这时候,你会想起哪些颂扬母亲的故事和诗文?

(学生交流)

故事:

孟母三迁、欧母教读、岳母刺字……

诗歌:

冰心《纸船》、孟郊《游子吟》、泰戈尔《仿佛》……

名言:

母爱是一种巨大的火焰。

——罗曼·罗兰【法国】

母亲的爱是永远不会枯竭的。

——冈察洛夫【俄罗斯】

妈妈,你是母亲、知己和朋友的完美结合。

——泰戈尔【印度】

世界上有一种最美丽的声音,那便是母亲的呼唤。

——但丁【意大利】

母爱在女人心中是一件简单、自然、丰硕、永不衰竭的东西,就像是生命的一大要素。

——巴尔扎克【法国】

⑸“我”对母亲又是什么态度?

不理解母亲的苦心,对于治病丧失信心、绝望:

“别浪费时间啦!

根本没用!

”(语言描写)

“我倒没太害怕,心想死了也好,死了倒痛快”(心理描写)

3.30岁时小说发表

⑴“我”小说发表,获奖成名,母亲却因操劳而早逝,我对母亲的情感发生了怎样的改变?

我理解了母亲的苦心,理解了母爱的伟大,深深思念母亲的同时又满怀深深的愧疚(子欲养而亲不待)。

⑵读读下列诗文,进一步体会“子欲养而亲不待”的痛悔之情。

余光中《乡愁》: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呵在里头”

老舍《我的母亲》:

“街上是那么热闹,我却什么也没看见,泪遮迷了我的眼。

今天,泪又遮住了我的眼,又想起当日孤独的过那凄惨的除夕的慈母。

可是慈母不会再候盼着我了,她已入了土!

“母亲怎样想念我,我可以想象得到,可是我不能回去。

每逢接到家信,我总不敢马上拆看,我怕,怕,怕,怕有那不祥的消息。

人,即使活到八九十岁,有母亲便可以多少还有点孩子气。

失了慈母便像花插在瓶子里,虽然还有色有香,却失去了根。

有母亲的人,心里是安定的。

我怕,怕,怕家信中带来不好的消息,告诉我已是失了根的花草。

四、理解“合欢树”所寄寓的丰富的情感内涵。

(一)阅读第4-12自然段,找一找描写合欢树的句子并体会其象征意义。

1.请同学根据下列提示,简要叙述合欢树的由来。

合欢树是_______在___________时,在_______挖来的,种在________里。

第二年,合欢树______,母亲______。

第三年,合欢树_______母亲__________。

第四年,合欢树长在_____________。

第五年,我们搬家,合欢树__________。

2.作者为什么在这里用了大量的笔墨写合欢树的来历以及母亲悉心培育它的过程?

合欢树是作者个人命运的写照,也是母爱的具体的体现物。

母亲把对儿女的疼爱融入在对合欢树的精心呵护和培育中。

合欢树从弱小到长大长强长壮与史铁生由残疾到对生命有所感悟,坚定地活下来有相似之处。

所以,合欢树=作者自己,母亲悉心照顾的合欢树就是病中的自己的象征。

3.母亲逝世后,作者对于母亲亲手栽下的合欢树的态度有一个怎样的变化过程?

⑴“我们搬了家,悲痛弄得我们都把那颗小树忘记了”、“没料到那颗树还活着”——搬了家,忘记了合欢树,遗忘在记忆的深处,不愿提起。

⑵很少再去小院,“不愿意去那个小院,推说手摇车不方便”。

在大院中听邻居说合欢树开花了,劝他去看看,但是“我心里一阵抖,还是推说手摇车进出太不易”——想起了合欢树,但是不敢去看合欢树,怕睹物思人,怕看到合欢树又想起母亲来,勾起自己无尽的悲伤。

⑶时间久了,自己的心情平静了,“我想,不如就去看看那棵树吧。

”“我问起那棵合欢树”,“我挺后悔前两年没有自己摇车进去看看”——自己很想看看合欢树,看看母亲住过的小屋,看到母亲生前的事物让我感觉母亲好像并没有离我远去,母亲似乎就在身边。

所以“悲伤也成了享受”。

所以,合欢树=母亲,合欢树是触动作者思念母亲的物,它是母亲活在人世的见证,是母亲生命的另一种呈现方式。

(二)启发学生自主体会,自由发言,说说合欢树在自己心中还有什么丰富的情感内涵。

(学生言之成理即可)

合欢树=亲情的象征,是合家欢乐(树的名字的意义)的象征。

合欢树=当年母子“合欢”的人间见证,是母亲恩泽的一个生命。

合欢树=母亲对儿子的希望。

五、结束语

有些事只适合收藏。

不能说,也不能想,却又不能忘。

它们不能变成语言,一旦变成语言就不再是它们了。

它们是一片朦胧的温馨与寂寥,是一片成熟的希望与绝望,它们的领地只有两处:

心与坟墓。

——史铁生

六、作业

1.阅读史铁生作品《我与地坛》全文。

2.背诵一首歌颂母亲的诗歌。

3.用一段短文,抒写自己对母亲的爱与感激。

二善良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领会作者的观点,理解重点语句的含义,加深对“善良”的认识。

过程与方法:

研读文句,理解作者深刻,独到的见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拓深对善良的思考,学会用一颗向善的心看待纷繁复杂的生活。

2.引导学生思考正确的道德观。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

研读文句,领会作者观点。

诉说自己的善良观。

2、难点:

引导学生联系实际,思考并建立正确的道德观。

三、课前准备:

指导学生安排时间预习,排演短举《善良归家》。

四、教学过程:

1、导入:

请同学们用两分钟写出一个人最宝贵的五种品质,引出“善良”。

2、观看短剧《善良归家》请同学们抒发感想。

3、作者简介:

王蒙:

当代作家。

河北南皮人,生于北平。

  著有长篇小说《活动变人形》、《季节三部曲》(《恋爱的季节》、《失态的季节》、《踌躇的季节》),中篇小说《布礼》等,散文集《轻松与感伤》、《一笑集》,文艺论集《当你拿起笔……》、《文学的诱惑》、《风格散记》、《王蒙谈创作》、《王蒙、王干对话录》,专著《红楼启示录》,自选集《琴弦与手指》以及10卷本《王蒙文》等。

  其中有多篇小说和报告文学获奖。

作品被译成英、俄、日等多种文字在国外出版。

王蒙的作品反映了中国人民在前进道路上的坎坷历程,他也由初期的热情、纯真趋于后来的清醒、冷峻,而且乐观向上、激情充沛,井在创作中进行不倦的探索和创新,成为新时期文坛上创作最为丰硕、也最有活力的作家之一。

现任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国际笔会中国分会副会长、全国政协常委。

经历了文化大革命的十年动乱,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似乎变得复杂,在过分强调斗争的时代,友好善良的伦理道德淡薄了,缺失了。

当时王蒙也因为他的短篇小说《组织部新来的年轻人》被打为右派,可以说是劫后余生。

但他并没有因此而放弃善良,而是更加感到善良的可贵,升华了对善良的认识。

4、梳理全文结构

 

5、作者在文中说了很多对善与恶的理解的话,你最认同的是那一句(或一段)?

并想一想现实中有没有例子可以说明作者的观点。

结合教师所给例子阐述你对善良的看法。

由学生自己讲述,然后教师做小结并举例。

(重点环节)

6、总结:

刘备:

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善小而为之。

孟子:

人之初,性本善。

《爱的奉献》:

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社会将变成美好的人间。

本性善良的我们,在生活过程中肯定会受到各种不良事物的影响,让我们变得复杂,变得有点“邪恶”起来,所以我们应该努力培养善良的思想来纠正我们的行为,改掉我们的不足,让我们变成一个善良的人,一个有爱心、能关心他人的人。

让我们在《善良的人》的歌声中结束我们这节课:

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

7、练习

8、作业:

介绍一个关于善与恶的故事,并就故事内容谈谈你的看法。

三人生的境界

教学目标

1.筛选文章关键信息,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观点。

2.理解文章重要语句的含义,对人生进行思考与解读,思索我们应该追求什么样的人生境界。

3.促进学生对人生意义产生思考,明白身处平凡也应该有精神追求,明白“人人可以为尧舜”,只要认真做好自己日常生活、工作中的每一件小事,就可以不断地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

教学重点

1.理清文章思路,筛选文章关键信息。

2.理解文章重要语句的含义,对人生进行思考与解读,思索我们应该追求什么样的人生境界。

教学难点

1.理解文章重要语句的含义,深刻理解四种境界。

2.促进学生对人生意义产生思考,明白身处平凡也应该有精神追求,人应该不断地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

教学课时

两课时

教学方法

导读教学法、讨论法

教学工具

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

建筑工地上,三个泥水匠正挥汗如雨地干活。

有人问他们:

“你们在干什么?

“在砌砖。

”第一个泥水匠随口答道。

第二个泥水匠回答说:

“我在挣钱呢。

“我在建造一座漂亮的大楼。

”第三个泥水匠很自豪地说。

十年后,第一、二个泥水匠仍然在砌砖,第三个泥水匠成了一位有名的建筑专家。

是什么给三个泥水匠带来了不一样的人生追求和人生境遇?

我们现在所做的是“在砌砖”、“在挣钱”还是“在建造一座漂亮的大楼”?

我们又将拥有什么样的人生境界呢?

让我们一起来聆听哲学大师冯友兰先生的教诲吧。

二、作者介绍

冯友兰(1895-1990),字芝生,河南人。

1915年入北大学习,1919年赴美留学,获哲学博士学位。

毕业后在北大、清华等学校任教。

著名的哲学家、哲学史家、教育家。

曾以“三史(《中国哲学史》、《中国哲学简史》、《中国哲学史新编》)释今古,六书(《新理学》、《新事论》、《新世训》、《新原人》、《新原道》、《新知言》)纪贞元”总结了一生的学术成就。

他继承和阐发了程朱理学的传统,建构了自己独特的哲学思想体系,在国内外享有盛誉,成为一代哲学宗师。

他的主要论著收入《三松堂全集》。

三、整体感知,筛选信息,了解文章大意,梳理文章结构思路。

(一)提出默读要求:

1.从文章形式上,力求搞清文章的结构;

2.从文章内容上,力求搞懂文章的主题;

3.默读时对重点地方做出标注。

(二)教师设疑导引,学生讨论交流

1.文章阐述的中心问题是什么?

明确:

人生的境界

2.什么是人生的境界?

找出文中的阐释。

明确:

人与其他动物的不同,在于人做某事时,他了解他在做什么,并且自觉地在做。

正是这种觉解,使他正在做的事对于他有了意义。

他做各种事,有各种意义,各种意义合成一个整体,就构成他的人生境界。

3.人生的境界有哪几种?

明确:

四种——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

4.人生的境界依据什么来划分?

明确:

“不同的人可能做相同的事,但是各人的觉解程度不同,所做的事对于他们也就各有不同的意义。

每个人各有自己的人生境界,与其他任何个人的都不完全相同。

”所以,人对所做的事情的觉解程度,决定了他的人生境界的高低。

5.文章是怎样阐释四种人生境界的?

明确:

自然境界:

一个人他做他所做的事,然而并无觉解,或不甚觉解。

这样,他所做的事,对于他就没有意义,或很少意义。

功利境界:

一个人可能意识到他自己,为自己而做各种事。

其动机是利已的。

所以他所做的各种事,对于他,有功利的意义。

道德境界:

一个人可能了解到社会的存在,他就为社会的利益做各种事,他真正是有道德的人,他所做的都是符合严格的道德意义的道德行为。

他所做的各种事都有道德的意义。

天地境界:

一个人可能了解到超乎社会整体之上,还有一个更大的整体,即宇宙。

他不仅是社会的一员,同时还是宇宙的一员。

有这种觉解,他就为宇宙的利益而做各种事。

6.作者是怎样评价这四种人生境界的?

明确:

前两者是自然的产物,后两者是精神的创造。

自然境界,几乎不需要觉解;功利境界、道德境界,需要较多的觉解;天地境界则需要最多的觉解。

7.学生独立完成下面的表格并列举一到两位属于不同境界的典型人物。

觉解的程度

做事的动机

做事的意义

自然境界

最低

蒙昧的

没有意义,或很少意义

功利境界

较低

利己的

有功利的意义

道德境界

较高

为了社会的利益

有道德的意义

天地境界

最高

为了全宇宙的利益

有超道德的价值和意义

8.中国哲学的特点是什么?

明确:

中国哲学是既入世又出世的。

9.文章是按什么思路来行文的?

明确:

文章先阐述什么是人生的境界,有几个等级、有什么不同,从而明确了哲学的崇高任务是教人怎样成为圣人,于是顺理成章的提出如何成为圣人的方法问题,然后从中外著名哲学家的角度阐述,总结了中国哲学的特征,展望了中国哲学的发展。

从文章的整个思路看,是层层深入的纵向思路。

四、重点揣摩,难点突破

理解文中重要语句的含义,对人生进行思考与解读,思索我们应该追求什么样的人生境界。

1.文中有一个词可以说贯串了全文,它与人生境界有着密切关系,甚至可以说由它而决定了人生境界的高低。

请问它是哪个词?

明确:

觉解。

它在文中共出现了十三次。

2.请依据下面两个语句对“觉解”—词作出自己的解释。

①这个社会是一个整体,他是这个整体的一部分。

有这种觉解,他就为社会的利益做各种事。

②他了解他所做的事的意义,自觉地正在做他所做的事。

这种觉解为他构成了最高的人生境界。

提示:

“觉解”可以理解为一个人对自己与社会、宇宙的关系以及对自己所做的事情的意义的觉悟与理解。

学生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3.品故事,加深对“觉解”的理解。

《值钱的东西》

有一个小偷到良宽禅师的茅庐偷东西,结果发现没有一样值钱的。

良宽禅师被小偷惊醒,脱下身上的衣服,递给小偷,说:

“你远道而来,不该让你空手而回,这件衣服你带走吧。

小偷大惊失色,落荒而逃。

良宽禅师叹道:

“可怜的家伙,可惜我不能把这美丽的月亮也送给他。

讨论明确:

在小偷眼里,值钱的东西是金银财宝,而在禅师眼里,星、月、山、水、花、草、树、木,无不可贵。

对事物不同的体会与觉解,使事物有了不同的意义。

4.“不同的人可能做相同的事,但是各人的觉解程度不同,所做的事对于他们也就各有不同的意义。

”这样就构成了人们不同的人生境界。

请说说下面的事例各属于什么样的人生境界。

⑴一名儿童趴在地上观看草间的昆虫;一名昆虫学家也同样地俯伏在地上观看草间的昆虫。

⑵开头故事里的三个泥水匠。

⑶儿童仰望天空数星星;诗人张若虚仰望月亮;思索着“江畔何人初见月?

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讨论明确:

⑴儿童是顺着本能做事,对他所做的事并无觉解,属于自然境界,而昆虫学家则是在进行观察和研究,是在为社会的利益做事,属于道德境界。

⑵第一个泥水匠属于自然境界,第二个泥水匠属于典型的功利境界,第三个泥水匠也属于功利境界,但他的功利超出了一般的物欲。

⑶数星星的儿童属于自然境界;而张若虚因为诗句中所显现的对宇宙、世界的追问和哲思而使他达到了天地境界。

5.结合你对四境界的理解,谈谈你对下面文字的认识。

A.“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B.“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

C.“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明确:

A句反映了古人遵循自然法则,但对这些法则并无觉解,其境界属于自然境界。

B句以享受荣华富贵的生活为读书目的,其动机是利已的,其境界是功利境界。

C句表现了作者不以己悲,不以物喜,心念天下苍生,是道德境界。

6.课文里说,达到道德境界的贤人,做事是为了“正其义不谋其利”,哲学上的觉解使他们的行动和生活有了道德的意义,使他们达到了很高的人生境界。

中国历史上涌现过无数这样的志士仁人,请写出浓缩了他们崇高人生境界的名言。

示例:

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鲁迅——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李广——匈奴未灭,何以家为?

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岳飞。

顾炎武。

文天祥。

林则徐。

谭嗣同。

周恩来。

提示:

岳飞:

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

顾炎武: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文天祥: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林则徐: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谭嗣同: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周恩来: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7.儒家所提倡的“正其义不谋其利”,将“义”与“利’完全对立起来,冯友兰先生又将这一套奉为道德境界的要义。

在当今市场经济下,是不是把义和利结合起来,求得二者的一致才现实?

明确:

把义和利绝对对立起来,认为“正其义”就绝对不能“谋其利”,反而使某些人嘴上一套心里一套,口是心非,导致人格分裂。

还是《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说得合情合理:

“要引导人们正确处理个人与社会、竞争与协作、先富与共富、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等关系,提倡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发扬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精神,为人民为社会多做好事,反对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

形成体现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有序发展的良好道德风尚。

8.文中说“自然境界、功利境界的人,是人现在就是的人;道德境界、天地境界的人,是人应该成为的人。

“是人现在就是的人”是什么意思?

“人应该成为的人”又该怎么理解?

明确:

自然境界、功利境界的人,是自然的产物。

没有受过道德教育、哲学教育的人,就处在自然境界、功利境界。

所谓“道德境界、天地境界的人,是人应该成为的人”意思就是应该把成为贤人、圣人作为自我修养的目标,应该不断提高精神境界,成为道德境界的人、天地境界的人。

9.怎么理解“为了成为圣人,并不需要做不同于平常的事。

他不可能表演奇迹,也不需要表演奇迹。

他做的都只是平常人所做的事,但是由于有高度的觉解,他做的事对于他就有不同的意义”?

明确:

《孟子》中有“人人可以为尧舜”,《荀子》中也有“涂之人可以为禹”(路上随便哪一个都可以成为像禹那样的圣人)。

崇高寓于平凡,平凡蕴含崇高。

追求崇高要从平凡甚至琐屑的事情开始做起,崇高的境界往往体现于日常细节之中。

一个没有权势和财富的人可以是圣人,而一个居高位者或巨富者也可能是一个渺小之人。

雷锋只是一个土兵,并不妨碍他是一个道德境界的人;王宝森、郑筱萸等人身为高级干部,但却贪婪成性,不惜牺牲国家和人民的巨大利益来换取个人私利,因而被人们所唾弃。

10.听故事“洗钵去”,想一想:

怎样才能使我们平凡的人生达到更高的境界?

有一个人到寺庙去出家,并拜见了方丈赵州。

那人说:

“请师傅教我修行。

”赵州问:

“你吃过粥没有?

”那人回答:

“吃过了。

”赵州说:

“那么,先去把碗洗一洗。

引导:

修行就是从寒暄、洗脸、吃饭等生活细节开始的。

诚意的完成每件事而使之与真理产生共鸣,这就是修行。

人生境界的获得,需要对客观世界和自我的认识有一个升华。

当一个人对自己所做的事有了哲学的觉解之后,他才可能对所做的事情赋以不凡的意义。

五、联系现实,读出自己

1.听故事:

“放羊娃的人生”

有一记者前往某山区,碰到一个放羊娃,记者便和放羊娃有了以下一段对话:

“你放羊为的是什么?

”“卖钱。

“卖了钱干什么?

”“娶媳妇。

“娶了媳妇呢?

”“生孩子。

“有了孩子呢?

”“放羊。

记者默然。

2.思考:

坐在教室里的我们,各自属于哪种境界?

五科学是美丽的

教学目标

1.通过研读课文,学习作者从表达中心出发,着重领会科学家、艺术家以多种形式展示科学之美的实例,从而使读者间接感受中心论点的论证方法。

2.了解课文的结构,理解议论文中以叙述为主,夹叙夹议的写法。

3.通过本文的学习,引导学生感受科学之美,从而转变对科学的认识,激发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教学重点

整体感知全文,体会科学之美;学习科技文研读的方法。

教学难点

1.学习科技文的论证方法。

2.理解议论文中以叙述为主,夹叙夹议的写法。

教学方法

质疑法、讨论法、自主探究法、电教法

教学工具

多媒体

教学课时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一提到科学,我们就会觉得深奥、难懂、枯燥,一讲到科学家比如爱因斯坦,我们脑子里立刻会浮现出一个白发怒张,皱纹满脸的形象。

可是也有人说,科学是美丽的。

那么,科学到底美不美呢?

二、质疑科学美

1.教师列举例子:

19世纪英国著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