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教案含教学反思.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0163462 上传时间:2023-05-24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116.4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教案含教学反思.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最新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教案含教学反思.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最新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教案含教学反思.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最新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教案含教学反思.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最新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教案含教学反思.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最新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教案含教学反思.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8页
最新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教案含教学反思.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8页
最新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教案含教学反思.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8页
最新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教案含教学反思.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8页
最新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教案含教学反思.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8页
最新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教案含教学反思.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8页
最新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教案含教学反思.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8页
最新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教案含教学反思.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8页
最新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教案含教学反思.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8页
最新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教案含教学反思.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8页
最新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教案含教学反思.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8页
最新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教案含教学反思.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8页
最新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教案含教学反思.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8页
最新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教案含教学反思.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8页
最新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教案含教学反思.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8页
亲,该文档总共2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最新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教案含教学反思.docx

《最新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教案含教学反思.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教案含教学反思.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最新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教案含教学反思.docx

最新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教案含教学反思

第五单元教学计划

1.本单元主题

本单元课文主要是围绕“科学发现的机遇,总是等着好奇而又又爱思考的人”这个专题进行编排的,主要由《文言文二则》《表里的生物》《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他们那时多有趣啊》四篇课文组成。

编排意图是引导学生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用具体事例说明观点方法;培养学生想象的能力,尝试写科幻故事。

2.本单元重点

(1)反复朗读理解课文内容。

本单元的四篇课文都意蕴深厚,耐人寻味,需要反复朗读才能体会文章的深刻含义,从而习得方法,能力得到发展。

《学弈》中的学贵专心;《两小儿辩日》中的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表里的生物》中的善于发现,不断求知;《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中的见微知著,追根溯源;《他们那时多有趣啊》展开想象的翅膀,想象未来的生活这些内容和启示都要通过反复朗读才能感受到。

教学时注意引导学生在学习课文时一定要分配充裕的时间进行多种形式的朗读。

(2)发挥想象并且产生独特的感受。

每篇课文都给学生留下了一定的思考空间,学生在学文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的独特感受。

教学中要抓住课文重点,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真实的体验和感受,还要充分利用多媒体教育资源,用声音、光影和一定数量的科学资料把学生带入到课文描述的情境中,让学生去感受和体会,并学会在今后的习作中尝试运用具体事例的说明方法和想象的手法来进行阅读和习作练习。

3.本单元课时安排

14 文言文二则 ........................................................... 2课时

15 表里的生物 ........................................................... 2课时

16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 2课时

17150年后,我们这样上学 ................................... 1课时

口语交际辩论 ............................................................ 1课时

习作插上科学的翅膀 ................................................ 2课时

语文园地五 ..................................................................2课时

1.会写“援、射”等6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3.能根据注释疏通全文,了解故事内容。

4.理解重点词句,领悟文中所讲的道理。

学习《两小儿辩日》时,了解两个小孩的观点以及他们的依据。

教学重点

能对照注释,理解每句话的意思,再用自己的语言说说故事内容。

教学难点

《两小儿辩日》中,理解两个小孩的观点分别是什么,明白他们是用什么方法说明自己的观点。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同学们,你们都学过下棋吧?

来说说你们学习下棋(围棋或者象棋)时有什么感悟吧!

(唤起学生对下棋场面的回忆,从而进入课文。

2.板书课题。

说说“弈”指什么,“学弈”又是什么意思。

3.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来学习《孟子·告子上》里面的一篇文章,看看两个学生跟随他们的老师弈秋一起学习下棋时,分别取得了怎样的学习效果。

二、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1.提出读书要求:

大声朗读课文,组成小组,合作认读本课生字、新词。

2.指名读生字、新词。

着重指导:

弈(yì)秋 弓缴(zhuó)

3.指导书写课后方格中的字。

着重分析指导“援”“射”“俱”,并且在黑板上的方格中示范。

三、再读课文,走近作者,正确断句。

1.作者孟子:

战国时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

名轲,字子舆。

他认为人性本来是善的,都具有仁、义、礼、智等天赋道德意识,提出了“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等论点,著作《孟子》是儒家经典之一。

2.《学弈》选自《孟子·告子上》,本文是他谈到学习态度和聪明程度的问题时举的一个案例。

3.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

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

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为是/其智/弗若与?

曰:

非/然也。

四、通读课文,感知整体。

1.默读课文,并根据注释将课文翻译成现代汉语。

2.默读课文,说一说这篇课文写了什么内容。

(两个学生跟同一位老师学习,因为两人学习态度不同,产生的结果也不同。

3.通读课文,本文通过学弈这件小事,作者意图说明一个什么道理?

(作者阐明了做事的时候,一定要专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

五、理解深意,背诵课文。

1.请同学用简洁的语言说一说专心致志和三心二意的区别。

(“专心致志”意为一心一意,集中精神,把心思全放在一件事上。

形容非常认真地去做某件事。

“三心二意”形容犹豫不决,意志不坚定或用心不专一。

2.流畅地背诵课文。

(重点熟读第二句话并理解“惟弈秋之为听”“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然后理解结论:

“为是其智弗若与?

曰:

‘非然也。

’”最后连贯在一起进行背诵。

3.学生试背。

4.指名背诵。

5.联系实际说一说,学习了本文,大家懂得了什么道理?

(虽然我们是同一个老师教的学生,但是,因为每个学生的学习态度不同,所以产生的学习效果也不一样。

6.用自己的话给同桌或者朋友、家人讲一讲这个故事吧,最重要的是深刻领悟故事蕴含的道理。

学弈

态度决定成败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同学们,你们有没有在日常生活中和同学或者朋友就某一事件展开过辩论?

辩论到最后是否有结果?

结果是什么?

(唤起学生对辩论的兴趣)

2.春秋末期的大教育家孔子在游学的时候,就曾经见过两个小孩在辩论,他们在辩论什么呢?

(板书课题)

3.导入新课。

现在,我们就一起走进课文,去了解一下两个小孩在辩论什么,到底谁说的对。

二、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1.提出阅读要求:

大声朗读课文,小组内合作,认读本课生字、新词。

2.指名读生字、新词。

着重指导:

辩(biàn)日 盘盂(yú)

3.指导书写课后方格中的字并理解词义。

着重分析指导“辩”,并且在黑板上的方格中示范。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默读课文,说一说这篇课文写了什么内容。

(孔子东游的时候,遇见两个小孩在为日出离人近还是日中离人近辩论无果,于是问孔子,孔子也不能决断。

2.通读课文,为什么一儿认为“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而另一儿却认为“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是从大小角度<视觉>看问题,另一儿是从人对阳光的感受<触觉>看问题。

学习古人为认识自然、探求真理而善于动脑、大胆质疑的精神,及孔子谦虚谨慎、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明白学无止境的道理。

3.怎样理解“孔子不能决也”?

(宇宙无限大,知识无限多,学无止境。

即使是博学多闻的孔子也会有所不知。

勇于承认自己的无知并不可耻,这也是孔子提倡的“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的道理所在。

4.自由朗读课文,准确断句。

重点指导:

(1)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2)我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3)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4)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5)孰为汝/多知乎?

四、交流探讨,理清结构。

1.第一层,写孔子路遇两小儿“辩日”,是故事的起因。

2.第二层,写两小儿对争论的问题所持的观点和各自的依据,是故事的经过,也是主要部分。

3.第三层,写孔子不能决断两小儿谁是谁非,这是结果。

也就是说,这篇文言文是按照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的顺序来叙述的。

五、课堂延伸拓展。

1.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和讨论,你从课文中受到什么启示?

(学无止境,勇于探索,大胆质疑;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谦虚谨慎,实事求是……)

2.同学们,我们来给两个小孩写信,告诉他们所争辩问题的答案以及当今科技发展的现状吧。

3.写读后感:

读《两小儿辩日》后的感受。

      日初出    日中

两小儿辩日

1.引导学生通过联系生活实际,理解文言文的内容,使学生理解透彻。

2.让学生理解文章大意后,复述故事,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1.会写“脆、拦”等5个字,会写“洪亮、盲人”等11个词语。

2.默读课文。

联系课题,说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3.抓住课文中对人物对话和心理活动的描写,说说“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并印证自己的观点

教学重点

默读课文,能够联系课题,用自己的语言说说课文写的事情。

教学难点

能从文中找到关键语句,理解文中的“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同学们,你们一定见过人们戴在手腕上用来看时间的手表,那你们听说过表中的生物吗?

今天我们就来学一学《表里的生物》。

(板书课题)

2.大致了解作者信息。

3.导入新课。

现在,我们就跟随作家冯至,看看他在小时候是如何以为能发出声音的都是活的生物,所以对父亲的表极为好奇,并相信了父亲说的表里有个小蝎子的故事吧。

二、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1.提出读书要求:

自由、出声地朗读课文,小组合作,认读本课生字、新词。

2.指名读生字、新词。

着重指导:

蝎(xiē)子 钵(bō)子

3.指导书写课后方格中的字。

着重分析指导“脆”“蟋”“蟀”,并且在黑板上的方格中示范。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默读课文,说一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小时候的“我”认为凡能发出声音的都是活的生物,所以对父亲的表极为好奇,并相信了父亲关于表里有个小蝎子的说法。

2.点名朗读课文第1自然段,并说说作者是怎样设置悬念、引起下文的。

(在小时候的作者看来,凡能发出声音的都是活的生物。

哪里有死的东西会自己走动,并且能自动地发出和谐的声音呢?

3.课文中父亲多次强调“不许动”,为什么?

(表在那个贫困年代,不论是对个人还是家庭来说,除了具有掌握时间的功用外,更是一件非常珍贵的东西。

父亲怕被孩子弄坏了,所以规定:

不许动。

4.读课文第2~16自然段,思考:

作者是在怎样的好奇心驱使下,发现这个“美丽的世界”的?

作者唯恐父亲把这个“美丽的世界”盖上指的是什么?

(在“越不许我动,我越想动”的驱使下,父亲终于打开了表盖。

这个“美丽的世界”是指“蓝色的、红色的小宝石,钉住几个金黄色的齿轮,里面还有一个小尾巴似的东西不停地摆来摆去”。

四、课堂小结。

“我”通过观察生活中的鸟叫、狗吠、虫唱、钟声、琴声这一系列的现象,然后经过思考得出结论:

凡能发出声音的,都是活的生物。

所以对父亲的表极为好奇,并相信了父亲关于表里有个小蝎子的说法。

-第二课时-

一、复习故知,导入新课。

1.点名朗读生字、新词,检查生字、新词掌握情况。

2.请按顺序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课文主要介绍了作者小时候一段幼稚可笑的经历。

从“凡能发出声音的,都是活的生物”的认知下,到发现手表发声和谐的好奇,再到推测表里有生物,最后到作者懂得其中道理,不说“有一个小蝎子在表里”为止。

3.导入新课:

通过上一课的学习,我们已经感受到了作者的强烈好奇心以及想探究事物本质的煎熬。

下面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揭示表里的生物。

二、品读课文,分析人物。

1.课文中出现了两个主要人物,“我”和父亲,文中刻画人物时主要采用了哪些描写方法?

在文中找出心理描写的句子并体会当时人物的内心世界。

(1)请同学在文中找出心理描写的句子。

(2)同桌之间互相读读自己找到的句子。

(3)点名说说这些描写哪些让你很欣赏,并有感情地朗读,听后进行点评。

2.思考下列问题。

(1)小时候,“我”有一个观点,“凡能发出声音的,都是活的生物”。

“我”是怎样得出这个观点的?

从中可以看出“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我”通过观察生活中的鸟叫、狗吠、虫唱、钟声、琴声这一系列的现象,然后通过自己的思考总结出来的结论。

善于观察、善于思考。

(2)父亲的表不是活的生物却能发出声音。

听到表声后“我”有什么反应?

从这一系列的反应中可以看出“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爱听声音,想伸手摸一摸表。

父亲却不允许“我”动,但是越不许“我”动,“我”越想动,但是“我”不敢,因此心里很痛苦。

好奇心强。

(3)从“我”对父亲提出的一些问题中,你认为“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渴求知识、求知欲强)

三、深入学习重要句子的深层含义。

1.我吓了一跳,蝎子是多么丑恶而恐怖的东西,为什么把它放在这样一个美丽的世界里呢?

但是我也感到愉快,证实我的猜测没有错:

表里边有一个活的生物。

(表达了作者的惊讶之情,整段表现了“我”弄清事情缘由之后的满足和愉悦。

2.我想,大半因为它有好听的声音吧。

但是一般的蝎子都没有这么好听的声音,也许这里边的蝎子与一般的不同。

(有疑惑,但是整段侧重于表现美妙声音带来的愉悦。

3.课文中说“这样的话我不知说了多久,也不知道到什么时候才不说了。

”作者说了什么?

为什么后来不说了?

(我有蟋蟀在钵子里,蝈蝈儿在葫芦里,鸟儿在笼子里;父亲却有一个小蝎子在表里。

慢慢长大了,知道了其中的原理,所以不说了。

四、拓展延伸。

1.童年的你对哪些事物产生过强烈的好奇心?

当时你是怎么想的?

(提示:

重点在好奇心的产生和探究的过程上。

2.文章中多处使用了引号,说说它的作用。

(引号表示文中引用的部分,作用:

表示引语;表示特定称谓;表示特殊含义需要强调;表示否定和讽刺;表示着重论述的对象等。

3.结合课文分析:

为什么童年的事件是人生的珍宝?

(童年时好奇心很强,渴求知识,善于观察和思考,富有探究精神。

4.作业:

试着运用多种描写方法将你的童年趣事写一写。

(提示:

注意运用语言和动作描写。

表里的生物

思考 观察 探索

1.课前设置预习方案,让学生搜集关于生物声音的相关情况,进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强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2.教学时,重视学生自读自悟,引导学生在交流中体会文章的语言特色和表达方法,同时重视联系实际,激发学生的回忆,提高学生的观察与思考能力。

1.会写“诞、澡”等11个字,会写“真理、定理”等28个词语。

2.理解三个关于科学发现的故事,能从具体事例中理解“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这句话的含义。

并说说这句话给了你怎样的启发。

3.学习课文用具体事例说明观点的方法。

能仿照课文的写法写一段话,用具体事例说明一个观点。

教学重点

找出作者为证明自己的观点所列举的三个关于科学发现的故事,了解每个事例都是按照“发现问题——不断发问——不断解疑——找到真理”的顺序来介绍的。

教学难点

能够仿照课文写法,用几个具体事例说明一个观点。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真理向前一步,即是谬误。

同学们,那么,真理到底是什么?

(唤起学生对真理这个话题的兴趣)

(真理是客观事物及其规律在人的意识中的正确反映。

2.今天我们来学习课文——《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板书课题),简单交流作者信息。

3.导入新课:

现在,我们就跟随作家叶永烈探讨真理为什么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道理吧!

二、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1.提出读书要求:

自由、出声地朗读课文,小组合作,认读本课生字、新词。

2.指名读生字、新词。

着重指导:

诞(dàn)生 锲(qiè)而不舍

3.指导书写课后方格中的字。

着重分析指导“诞”“澡”“械”“域”“锲”,并且在黑板上方格中示范。

(“诞”右部是“延”,不要写成“廷”;“澡”是三点水旁;“械”“域”不要忘写倒数第二笔短撇;“锲”右上部是“丰”和“刀”,不要写成“丰”和“刃”。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朗读第1自然段,说一说这篇议论文的论点是什么。

(标题本身就是论点——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2.学习第2自然段,并思考:

句子中的“?

”和“!

”各指的是什么?

作者不用文字而是用符号代替,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

”指的是发现问题,不断地追问。

“!

”指通过探索,解决了问题,发现了真理。

这里用符号而不是用文字,能形象地表述由“?

”到“!

”的“拉直”。

能让我们更加直观、形象地认识“?

”和“!

”的区别和联系。

3.课文是通过哪三个具体事例来证明自己的论点的?

(为什么每次放掉洗澡水时,水的漩涡总是朝逆时针方向旋转;为什么美国东海岸和欧洲西海岸同纬度地区有同一种蚯蚓,而在美国西海岸却没有这种蚯蚓;眼珠转动会不会与做梦有关。

4.默读课文,说说“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含义,以及它给了你怎样的启发。

(真理的发现需要我们有敏锐的直觉,有求知的欲望,有不断质疑、勇于探索的精神,有不断追求、锲而不舍的韧性,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不断地解开疑问,发现真理。

四、交流探讨,见微知著。

三个事例中,科学家是如何发现问题的?

默读课文,找到并勾画出来。

推此说说你有什么想法。

“洗澡是一件非常普通的事情,然而,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机械工程系的谢皮罗教授却敏锐地注意到……”

“……引起了德国地质学家魏格纳的注意……”

“他感到很奇怪,连忙叫醒儿子……”

2.我发现,他们都是从生活的细小的、司空见惯的现象中发现问题。

(见微知著)

五、课堂小结。

本课我们学习了课文是怎样提出论点,然后怎样通过三个具体的事例去论证这个论点的。

这就是议论文的三要素:

论点、论据和论证。

-第二课时-

一、复习故知,导入新课。

1.指名朗读生字、新词,检查生字、新词掌握情况。

2.请按顺序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课文先提出论点: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然后用三个具体的事例去论证自己的观点,层层深入。

3.导入新课:

通过上一课的学习,我们已经了解到科学家从司空见惯的现象中发现问题,不断发问,不断质疑,追根溯源,直到解决,进而得出真理。

下面这节课就让我们从文章的过渡词或者过渡句谈起。

二、朗读课文,分清详略。

1.全文写了三段论据进行论证,这些论据中间是怎么衔接起来的?

(“无独有偶——”“最有趣的是——”:

过渡句和递进作用)

2.朗读课文,思考在三段论据中,相同的地方是什么?

(三个人都遇到了很奇怪的问题,并且都抓住问题不放,锲而不舍,追根寻底,最终发现真理。

三、深入片段,品读课文。

1.第一个事例中的谢皮罗教授发现了什么问题?

他又是怎样在一百个问号之后去研究问题并最终得到他的真理的?

(每次放掉洗澡水时,水的漩涡总是朝逆时针方向旋转。

谢皮罗紧紧抓住这个问号不放,进行了反复的实验和研究,最终凭着对科学的执着和锲而不舍的精神得出了真理。

2.第二个事例中的密卡尔逊教授发现了什么问题?

他又是怎样在一百个问号之后去研究问题并最终得到他的真理的?

(美国东海岸有一种蚯蚓,欧洲西海岸同纬度地区也有这种蚯蚓,而在美国西海岸却没有这种蚯蚓。

这引起了德国地质学家魏格纳的注意,经过研究,最终魏格纳推论出地球上大陆和海洋的形成。

3.第三个事例是一位奥地利医生发现儿子睡觉的时候,眼珠转动起来,在百思不得其解的情况下,他又是怎样在一百个问号之后去发现他的真理的?

(以儿子、妻子、邻居为实验对象,进行了反复的观察实验,最后得出结论:

当睡觉的人眼珠转动时,他确实正在做梦。

4.这三个事例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来写的?

(每个事例都是按照“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逻辑顺序来叙述的。

四、领悟写法,拓展延伸。

1.快速浏览课文,体会这篇课文的写作手法。

(开头第1自然段直接提出论点: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结尾引用华罗庚教授的话:

“科学的灵感,决不是坐等可以等来的。

”这句话呼应开头,起到首尾呼应的效果,使文章读起来一气呵成。

2.学习了本篇课文,你知道议论文应该具备哪些要素才能将自己的观点阐释清楚吗?

(议论文是对某个问题或某件事进行分析、评论,表明自己的观点、立场、态度、看法和主张的一种文体。

议论文三要素是论点、论据、论证,又可分为三部分:

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

3.通过本篇课文的学习,你是否知道议论文的语言特点是什么?

(①准确、严密;②概括性和简洁性;③运用修辞手法,体现其用词鲜明、生动。

真理诞生于一

百个问号之后

日常生活 发现问题

教学时,重视学生自读自悟,在交流中体会文章的写作方法,同时重视联系生活,在日常生活中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得到真理。

 

1.默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说说未来的上学方式与今天有什么不同。

2.了解科幻小说,理解课文构思特点。

学习本文通过人物对话展开故事情节的方法。

3.发挥想象力,想象未来的学习生活还有可能是什么样的。

教学重点

快速默读课文,讲述在作者的想象中,未来的上学方式和今天的不同。

教学难点

大胆想象,能与同学交流未来的学习生活可能的样子。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同学们,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你们有没有想象过未来的学校是什么样子的?

说说你推测的理由。

(唤起学生对未来学校的无限遐想)

2.板书课题,交流作者信息。

3.导入新课:

现在,我们就跟随作家艾萨克·阿西莫夫走进未来的学校,感受未来学校的学习方法以及他们是如何看待现在我们的学校的。

二、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1.提出读书要求:

自由、出声地朗读课文,小组合作,认读本课生字、新词。

2.指名读生字、新词。

着重指导:

鄙夷不屑(xiè) 憎恶(wù)

3.了解课文中四个词语的反义词和近义词。

憎恶(喜爱厌恶) 失望(希望 绝望) 鄙夷(崇拜 鄙视) 高傲(谦虚

傲慢)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默读课文,说一说这篇课文写了什么内容。

(本文通过对未来社会的学校教育和生活的描写,表达了对学校教育模式的假想和反思。

文章新颖生动,引人深思。

2.通读课文,思考两个在“机器学校”读书的孩子,从一本纸质印刷的书中对我们现在的学校有了哪些了解?

(孩子们到一个集中的地方学习;年龄相当的孩子学一样的功课;老师是真人。

3.默读课文思考:

未来的“机器学校”与我们现在的学校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完成表格。

现  在

未  来

学习地点

专门的学校

家里

授课老师

真人

机器人

学习模式

学习同样的课程,一起学习,互相帮助,互相讨论

单独学习,人机对话;因材施教,根据学生情况调整进度

学习氛围

和谐、开心、有趣

讨厌、让人憎恶

四、交流探讨,拓展延伸。

1.玛琪到底喜不喜欢“未来教育”?

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玛琪不喜欢“未来教育”。

她厌恶过度的学习、无休止的考试、反复出现的挫败感。

这样写的好处是能拉近读者与文中人物的距离,调和了“幻想”和“现实”之间的关系。

同时,这样写也能暴露出教育中那些持续性、本质性的问题,这些问题并不会因为时代的变迁、技术的演进而消失。

从而为读者提供了深入思考的线索。

2.你对未来学校有什么期待?

发挥想象,描写一下吧!

(未来的学校足够安全。

陌生人不能轻易进入。

当我单独走进,或者和一群小伙伴走进时,系统会自动快速识别,经过认证后“唰”的一声,门就自动打开。

等走进了学校,门会自动关上。

五、领悟这篇科幻小说的写作特点。

1.本文构思新颖,立意巧妙,想象奇特生动。

2.故事情节通过人物对话巧妙展开。

3.情节推进严谨,层次清晰,情节发展中运用了插叙的手法。

五、课后作业

这一节课,我们一起交流了未来的学习生活是怎样的,那世界在50年后会是什么样子呢?

发挥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